“突”入“其”来——告诉你草原部族千年西迁的故事

字数:45141访问原帖 评论数:5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05 00:45:53 更新时间:2022-01-19 08:48:37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04 16:45:53
一、大漠枭雄(1)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农历)的一天,16岁的李世民换上一套崭新的铠甲,告别贤惠的长孙小妹,跨鞍上马,向北疾驰而去。李世民此去的目的,是为了援救他的表叔杨广。此时,杨广——这个被后人贬称为“炀帝”的男人,以及他的妃嫔大臣们,正被突厥始毕可汗率领的数十万铁骑,牢牢地围困在雁门城内。英姿勃发的少年李世民或许不曾料到,他的这次出征,会成为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事件而永载史册;他也不会想到,此一去,他会与这个叫“突厥”的强大草原部族结下不解之缘,最后更是亲手将其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之下;他更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埋葬的草原帝国,竟会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那么大影响,直至一千多年后,还在影响着亚欧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而这一切,要从这个叫“突厥”的部族的勃兴说起……




说起突厥部族的勃兴,还是让我们打开地图吧。“史地不分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就要了解其生活的地域、环境。首先,让我们看一张世界降水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欧大陆部分,基本呈现的降水态势是沿海地区降雨量大,越往内陆,则降雨越少。在这里,让我们科普一下一个地理概念——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在地理学上,具有标准性意义,它不仅是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更因为降雨不同带来的地理环境不同,诞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雨水较为充沛,农作物可正常生长,因此产生了农耕文明。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千百年来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性格温和稳重,安土重迁。而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的地区,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以供给农作物生长,地表上只能长满各种各样的杂草,形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因此产生了游牧文明。生活在这些草原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性格粗犷而豪迈。至于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由于降水极少,土地上寸草不生,大多是一些荒漠地区,因此产生了绿洲文明和荒漠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我们以后还会说到,这里暂且不表。

再让我们回头看看游牧文明。这时,让我们打开第二张地图——世界气候类型图。由于降水、气温、地形等的不同,世界上的各个地区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欧大陆的中央位置,呈现的是温带草原气候地区。换句话说,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延绵着一片横跨亚欧的大草原,它的大体界至为:最东以大兴安岭为界,东起现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向西包括蒙古(国)大草原、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哈萨克大草原(中央大草原)、乌拉尔河沿岸草原、伏尔加河流域大草原(钦察草原)、黑海北岸低地,直至喀尔巴阡山脚下;在南面,则以长城——天山——巴尔喀什湖——里海北沿——高加索山麓一线为界,向北,则直抵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外沿。这片广袤的草原地区,又可以阿尔泰山和里海为标志,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在亚欧大草原的东部——这片如今被称为蒙古高原的土地,中国古代称之为“大漠”,由于中间横亘着延绵的戈壁滩,因此又被分成漠南、漠北。漠南地区,即现今内蒙古一带,气候相对漠北较为温暖,是游牧民族理想的过冬地带;漠北地区,即现今蒙古国直至贝加尔湖一带,是东亚游牧民族的永恒的发源地和大本营。游牧民族在大漠地区,过着的是与水草为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冬季,当西伯利亚寒潮南下,漠北地区被风雪和沙尘暴笼罩的日子里,他们举族南下,到黄河以北的内蒙古草原一带过冬;随着春暖雪化,漠北展现出一片生机时,他们又泱泱北上,一路走到贝加尔湖畔唱起欢快的牧歌。由于降水稀少、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等原因,大漠地区并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因为不能开展农作物生产,只靠牛羊,难以提供太多的食物。公元前200年,匈奴人统治这片地区时,他们已有骑兵数十万,加上其他民众,总人口应在百万以上,但是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整个蒙古国还只是二百多万人。对比起农耕地区十倍、几十倍的人口增长,2000多年来大漠地区的人口简直可以说是没怎么增长!由于没法承载更多的人口,当大漠地区的游牧民族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时,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向外迁徙,寻找宜居之地。

那么,大漠地区游牧民族的迁徙目标定在哪里好呢?东边,是中国东北地区茂密森林和未开发的黑土地,似乎比大草原还要荒凉;北边,更是寒冷而恐怖的西伯利亚原始密林,至今好像都没人愿去。看来看去,好像只有南边和西边能去的。南边,长城内的花花世界,一个叫汉人的民族在那里建立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明,金银珠宝、亭台楼阁、锦衣玉帛、美酒佳人,比比皆是,当然是游牧民族的必然首选。因此,游牧民族一个个兴起在大漠地区,然后一个个地义无反顾的南下,最终一个个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为东亚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变的轮回。但是,南方的梦想天堂并不是那么容易去的,因为那里不仅有坚固的长城,还有汉族封建政权的强大国家机器。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更多时候是作为俘虏的身份,到汉人中为奴为婢的。只有在汉人地区中央政权崩溃,国家处于分裂时,游牧民族才有机会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人——如三国两晋和南北宋时期。既然南方的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时候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其他地方吧。除了南边,西边也是一个可去的地方,越过阿尔泰山,依然是一望无际的中亚大草原,即使是现在主要被沙漠所覆盖的准噶尔盆地,在古代也曾绿草如茵;往西南,翻过天山,也都还是一些唱着丝路赞歌的城邦小国,虽不富庶,但生存不是问题,往西边迁徙的危险性和艰难性,远比南边小。因此,在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中,大漠地区游牧民族举族西行,去西方寻找极乐世界,渐渐成了一个常态,这也是我们要介绍的主角——“突厥”人历经千年的前行轨迹。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05 10:15:12
一、大漠枭雄(2)


对于突厥的起源,《隋书》里是这样记载的:“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突厥部族的祖先是平凉地区(今甘肃平凉市一带)杂居的胡人,在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关于这位仁兄的典故可查找“佛狸祠下”)攻灭沮渠氏的北凉(十六国之一)后,一个姓阿史那的首领带着500户人,向北投奔当时统治大漠地区的茹茹(柔然)人。后来他们就一直居住金山(阿尔泰山)一带,并擅长冶铁。由于金山的形状貌似兜鍪(即古代兵士用的头盔),俗称“突厥”,于是便以此为部落名称。以上说法,只是史书中记载的突厥起源的多种说法之一。同样在《隋书》中,还记载了一种突厥人是一名孤儿与母狼交配而繁衍出来的后代的荒诞说法,此外还有《北史》中的海右遗黎说,《(北)周书》中的漠北索国说,不一而足。对于突厥人早期的经历,我国的历史学家薛宗正先生曾考据出一个详细的迁徙路径,据他的学说,突厥人的远祖最初居住于中亚的咸海边上,后来因为一系列变故,东迁至贝加尔湖一带,成为匈奴人的从属;再后来,他们跟随匈奴人南下,迁移至今天的陕甘宁一带;然后就是上面说的,北凉灭国,他们又向西北迁徙到阿尔泰山一带。据薛宗正先生的考据,突厥的祖先是塞种(中亚白种)人,但是在迁徙的过程中,与丁零、铁勒两个部落联盟进行了高度融合,后来的突厥人种属黄白中间型。至于历史的真相是否如薛先生所说,这在学术上还有争议,在这里我们也不必多作深究。



游牧民族炼铁图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突厥”一词。关于这个词的来源,也有很多种说法,要解释起来半天也说不完,在这里我只把个人认为最靠谱的一种向大家介绍下:如上面所说,“金山状如兜鍪”——“兜鍪”只是汉族史官文艺(迂腐)的说法,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可不会这样说,他们直接叫——铁帽,因为居住的地方形状像铁帽,自己又善于冶铁,他们便以此为族名,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突厥”。不管部族是从哪里来,不管族名是如何得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6世纪初的时候,突厥人已是阿尔泰山一带一个融合了众多部落的部族,与众多草原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以狼为图腾,披发左衽,崇拜圣山,食肉饮酪。这个部族,以“阿史那”氏为统治氏族,在其部落首领的牙帐门前,一直悬挂着有以金色狼头为标志于图腾的大旗,以示其权威与尊严。此时,他们尚臣服于当时的草原霸主柔然人,成为柔然人的“锻奴”——为其锻造铁器和兵器。



阿史那氏画像

突厥人的振兴机会在公元520年出现。那年,柔然的可汗丑奴因为宠信女巫,同时在与高车(草原上的另一个部族)的战争中打了败仗,搞得国内民怨沸腾,从而被其母后候吕陵氏和大臣所杀。候吕陵氏立丑奴的弟弟阿那瑰为可汗,但这个可汗刚登基10天,就被族兄俊力发示发率叛军数万攻打,阿那瑰和一个弟弟乙居伐狼狈地逃到北魏避难,而太后候吕陵氏和另一个王弟则死于叛军之手。阿那瑰逃到北魏后,在大漠草原上,其堂兄俟力发婆罗门又带了数万人去征讨俊力发示发,并将后者打败。这时,草原上的部族推举俟力发婆罗门为主,称为弥偶可杜句可汗,意思为安静可汗。由于草原上已有新的可汗,阿那瑰一时间不敢归国。但是不久后,俟力发婆罗门又被高车人打败,并率10个部落到凉州(今甘肃武威)投降北魏。这次,阿那瑰的机会到来了,在对北魏皇帝歌功颂德一番,答应称臣纳贡,并乞求大量援助后,在数万柔然民众的迎接下,重新回朝即汗位。

但是这时,北魏的统治者耍了个小聪明,尚书令李崇等上奏说:“窃闻汉立南北单于,晋有东西之称,皆所以相维御难,为国藩篱……”(此处省略800字)意思大概就是,要像汉朝设立南北单于一样,对柔然设立两个可汗,让其相互掣肘,相互内耗,以夷制夷。所以,在批准阿那瑰回朝即位的同时,北魏仍然承认俟力发婆罗门的可汗名号,并给予相应的资助。经历了内乱和“一国二主”的局面后,柔然人的国力大为衰退。这时,突厥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来了。

由于高车人等草原各部族的不断反叛,柔然人不得不把突厥人作为拉拢对象,结盟共同对付各路反叛者。这时,突厥人的首领名叫阿史那·布民(Bumin),因为其统帅数万之众,又被部众尊称为“土门”(“万人长”的意思),以致这个名字比布民更为常用。此时,由于柔然人受到高车人的压力而逐渐东移,突厥人的势力已向东扩展到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一带。每年黄河结冰后,突厥骑兵便会渡过黄河寇掠西魏(北魏于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的绥州(今陕西绥德)一带。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土门会派人到西魏边境购买丝织品和棉制品,并表示愿意和西魏王朝遣使,建立通商关系。在此情况下,西魏文帝元宝炬派遣酒泉胡人安诺盘陀出使突厥。对于这位使者的到来,突厥人大喜,纷纷说:“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08 10:58:14
果然,土门任CEO的突厥公司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波并购机会。公元546年,铁勒(请记住这个部族,以后还将多次讲到)诸部准备进攻柔然,作为柔然人同盟的突厥,当然要去帮柔然人一起扁铁勒。土门率部大破铁勒,并兼并其部众5万余户(大家可以算下,以每户4、5人计,5万户是个什么数目。)。这些铁勒人擅长骑射,英勇善战,从此成了突厥人的精甲锐兵。实力大增的土门,“自恃其强盛”,向柔然可汗求亲。但此举遭到阿那瑰的痛骂:“你丫就一屌丝,竟想娶我的白富美?”听到此言,土门心想,“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要让你高攀不起”,一怒之下,杀了柔然的来使,双方正式撕逼。接着,土门转而向西魏王室求亲。这次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西魏将长乐公主婚配予他,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柔然地图

依靠着西魏的支持,并经过一番准备,土门于公元552年正月率领大军攻打柔然,并在怀荒(今河北张北一带)以北大破柔然军队,阿那瑰兵败自杀。随后,土门正式进称草原上的最高尊号——可汗,称“伊利可汗”(如土门有后代在世,不知是否可像王老吉告加多宝那样告伊利集团侵权),突厥汗国正式建立。如千百年来的情况一样,当时的大漠草原上并没有成型的城市,突厥汗国的汗庭设立于頞根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北山)。

但是,伊利可汗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却无福消受。汗国仅创立一年,他即于553年2月逝世。接着,他的儿子科罗袭位,称为“乙息记可汗”。乙息记可汗即位后,即与西魏联手,继续出兵扫荡柔然残部,进一步壮大汗国的势力。但不久,科罗亦病逝,由其弟俟斤即汗位,号“木杆可汗”,意为伟大而智慧的可汗。从此,突厥汗国走进了它的辉煌时期。

如汗号所说的那样,俟斤“勇而多智,状貌多奇异,面广尺余,其色甚赤,眼若琉璃,性刚暴,务于征伐”。他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开始了南征北战。首先的目标是柔然余部。此时的柔然,虽经突厥前两位可汗的重创,元气大伤,但仍在苟延残喘。其中以阿那瑰的侄子库提为首的一支,在北齐(东魏于550年被北齐所代替)的支持下,仍在草原上割据一方。俟斤首先向这支势力发动猛攻,553年大破柔然军,库提率众举部奔北齐。为了援救柔然人,北齐皇帝高洋亲自晋阳(今太原)统大军出塞,防御突厥继续南下。高洋又废掉库提,另立先前已投奔北齐的阿那瑰之子庵罗辰为可汗,是图收拾残局。无奈大势已去,在草原上的各个柔然余部,相继被突厥所败,南窜者日益增多。这些散兵游勇衣食无着,只好以抢掠为生,给北齐的边境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持续的援“柔”抗“突”,也耗费了北齐的巨大国力。眼见胜负已定,北齐急剧改变了对柔然的政策,转而出兵征剿柔然,并在数年间多次大败柔然,致柔然“伏尸二十余里”。而与北齐并立的西魏,则早已与突厥结盟,对于征剿柔然更是不遗余力。最终,在突厥、北齐、西魏三方的共同打击下,柔然最后走向覆亡。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柔然余部3000多人,被西魏移交给突厥,成年人全部问斩,未成年的被分配到各贵族家做奴隶。就这样,曾经一度称雄于漠北的柔然在大漠草原上销声匿迹了,他们散落在草原上的残部,会同其他臣服于柔然的部落,打着阿瓦尔(柔然别称)人的旗号,鱼龙混杂,相继西迁,却又搞得欧洲一片风声鹤唳。

搞定了柔然人,木杆可汗的目光继续向东望去。大漠草原东边,今中国东北一带,当时居住在那里的是契丹、奚、室韦、地豆于等部族,这些部族大多仍处在原始的狩猎经济时代。突厥人狭征灭柔然之余威,兵锋直逼东北的原始丛林。这些丛林中的原始部落哪里见过这么猛的铁甲骑兵,吓得纷纷投降,归顺突厥。木杆可汗在各部设立吐屯(官职名)进行监督,突厥汗国的统治范围向东推进至鸭绿江畔。从东边回来后,木杆可汗的铁骑又奔向了北方。在北方的叶尼塞河上游,居住着一个叫结骨的古老部族,通过一番的征伐,木杆成功破其国。结骨的战败,在漠北地区引起极大的恐慌,各杂部铁勒纷纷臣服突厥。至此,突厥汗国的东陲北疆基本奠定。



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形势图

东边、北边征服了,木杆可汗又开始了对西边和南边的经略。这时,在突厥西边的吐鲁番地区,存在着一个高昌王国,这是一个存在于多种文明交汇地带的多民族杂居小国,当时统治该国的是麴氏王朝。在突厥人强大的武力威逼之下,高昌国王与突厥签订盟约,接受了突厥册封的颉利发爵号。高昌的臣服,意味着突厥人已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咽喉,下一步,他们势必与西南边的吐谷浑部发生冲突。



吐谷浑地图

吐谷浑源出鲜卑,其始祖名吐谷浑,与慕容氏同族同支,后来发生矛盾,遂率部远徙河西,游牧于今甘肃、青海一带,并同当地杂胡、诸羌混血。十六国时期建立政权,以名为国号,臣服于南朝刘宋,受其册封。此时,吐谷浑控制了从今甘肃南部到新疆南部于田一带的广大地区。突厥降伏高昌后,就向于田一线进军,吐谷浑在南疆沙漠地区的领土大部丧失,被迫退守青海一带。突厥人仍穷追不舍,并向西魏借道、借兵,西魏也想借此机会分一杯羹,于是双方采取了联合军事行动。公元556年,木杆可汗假道凉州,意图奇袭吐谷浑。但军至番禾(今甘肃永昌县一带),吐谷浑已觉而南奔。木杆采取西魏将领史宁的建议,南北两道分兵并进,而吐谷浑方面,其国主亲自披甲上阵,并依据险要修筑了四五十里的栅栏障碍。经过一番恶战,木杆和史宁的联军攻破吐谷浑人的障碍,斩杀其士兵一万多人,获杂畜数万头。经此一役,吐谷浑国势日衰,突厥确立了在西域南道的霸权,为其进一步西进中亚铺平了道路。




嚈哒帝国

突厥人西征路上的终极boss到来了——这就是嚈哒。嚈哒人又被称为白匈奴,是柔然人在西方的盟友,此时他们正统治着东起今新疆,西至今伊朗的广阔地区。敌人的盟友当然是敌人,木杆可汗和副帅室点密叶护(“叶护”为官爵号)一起,御驾亲征,点齐十数万精兵骁将,浩浩荡荡杀向嚈哒。为寻求同盟力量,突厥与嚈哒西面的萨珊波斯取得了联系,木杆可汗并把一女儿嫁给波斯王库思老一世为妻,双方约定东西夹击嚈哒。突厥大军很快就攻略了乌浒水(今中亚阿姆河)以北的嚈哒属国,接着渡河南下,直捣嚈哒的都城,摧毁了嚈哒的主力部队,嚈哒败亡,其王被杀。战后,突厥和波斯瓜分了嚈哒的领土,双方约定以乌浒水为界。嚈哒既破,中亚各国皆望风归降,西域地区尽入突厥版图。至此,突厥汗国的统治范围东起太平洋畔,西至咸海以西,南抵长城脚下,北达北海(今贝加尔湖),一个有史以来游牧民族建立的最大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矗立在亚欧大陆中央。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09 10:58:46
一、大漠枭雄(4)

辽阔的帝国建立起来后,突厥的统治者们便着手对帝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建设。首先是确立统治及行政体系。突厥汗国的社会成员中,主要由三个大的部分或等级组成。其一是贵族,他们为汗国的封建领主阶层和集团,具体来说包括突厥部落原有的酋长、征战中的有功之臣、汗国境内其他部族的首领等。这些贵族,在汗国内形成层层分封、递相从属的统治体制。其二是牧民,他们从属于各自的部落,战争时要披挂上阵,但拥有自己的少量牲畜,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其三就是奴隶,突厥人将征战中掳掠来的其他族民众沦为奴隶,以供汗国的统治者与贵族奴役驱使。同时,突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体制,设立了自可汗以下的各级统治者和官员。突厥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当然是“可汗”,他是汗国的君主和最高军政首领,集“天命”、“天智”、“天力”于一身。“可汗”又将其子弟、近亲分封为“小可汗”,故“可汗”又可称“大可汗”。“可汗”之下,是“叶护”,这是百官之中的最高官职,一般由可汗的兄弟或子侄担任,具体管辖帝国西部的部众和事务,相当于副王,也类似于中原政权中的“王”。“叶护”之下的重要职务是“特勤”,大多由显赫的贵族担任,他们有自己的封地和部曲,类似于中原政权中的“公侯”。汗国中还有一个重要官职是“设”,意即统兵马的汗国大臣,他们即可在辖区内征收赋税,作为军事指挥和行政管辖中心,类似于中原政权中的“总督”、“巡抚”等地方官员。除此之外,还有屈律啜、阿波、吐屯等官职,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突厥骑兵

其次,是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突厥统一了大漠南北,使得草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汗国的支柱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史载突厥“士马过亿”。手工业方面,突厥人和其统治下的其他部族此时已掌握冶铁铸兵、金银雕镂、琉璃烧锻、蒿布纺织等技术。商业方面,通过相互赠送财物、通婚和亲等手段,突厥和北齐、北周(557年取代西魏)建立了较好的贸易关系。同时,由于控制了西域丝路,突厥人也控制了东西方贸易命脉,这使突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来自东西方的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进入汗国境内。贵族的衣着不仅有贵重的珍兽毛皮,而且有织出精巧图案的中原织锦,还有中亚工匠的工艺品、东罗马帝国的钱币、金银器皿等,也在汗国内广泛流通。经济上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突厥人创造了记录自身语言的文字,成为第一个拥有自己文字的大漠游牧民族。在宗教方面,此时突厥人大多信仰萨满教,敬天拜日,崇拜乌玛伊女神和火,敬畏祖先神灵和祖窟,讲求天人沟通。总的来说,这些信仰习俗与汉人差不了太远。突厥人也开展了哲学方面的研究,对世界和人生作了自己的思考。突厥人认为天、地、人是一起诞生的,世界由火、气(风)、水、土(地)构成,同时以蓝、红、白、黑四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他们的幸运数字为7,也有12生肖纪年法。由此可见,突厥人其实与汉族有着某种渊源。在文化方面,突厥也达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高峰,他们不仅有众多的口语文学,有突厥人的《史记》——《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还有自己的工艺品、绘画、雕塑、歌舞等。



阙特勤碑

再次,是开展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由于突厥汗国的领土辽阔,影响力大,使得它与当时世界上的三大文明中心——西方的东罗马,西亚的波斯和东亚的中原政权都发生了密切的政治交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交往,往后我们还要一一详细说到,这里先不多言,在此,让我们了解下突厥与波斯、东罗马间的关系。“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这句话用在突厥与波斯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在共同伐灭嚈哒后不久,双方便因原嚈哒领土瓜分不均及丝绢贸易纠纷而产生矛盾,波斯人毒杀突厥使者,于是双方交恶,刀兵相见,突厥人遂结盟于东罗马。突厥与东罗马的交往始于追击柔然残部。前文说到,柔然人被突厥人打败后,残部陆续西迁,他们开始求庇于盟友嚈哒,嚈哒灭亡后又继续远徙。这些部族,打着阿瓦尔(Avares)人的旗号,出现在欧洲,到达东罗马边境。对于这些来奔的亚洲部落,东罗马或曾加以招抚。因此突厥西部的统治者室点密立即遣使东罗马,宣称阿瓦尔乃突厥叛部,将往讨击,就请勿予收留。至突厥同波斯关系破裂,室点密派出粟特(今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河之间的“河中”一带)商人马涅亚克为使者,于568年到达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谒见了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二世,正式结成了对抗萨珊波斯的军事同盟。东罗马准许突厥商人(大部分为粟特商人)不必经由波斯中介,直接入境贩销货物。接着,东罗马派遣塞马鲁克随马涅亚克东来还聘,来到室点密的驻地白山(今新疆库车一带)。室点密待以隆礼,宿之豪华大帐,宴以珍馐美馔,赐以结骨女奴。待塞马鲁克完命西归,室点密又派将领统率大批兵马护送,直至入阿兰(今里海一带)界,安全离开突厥国境。随后,两国联兵进攻波斯达20年之久。在此期间,双方来往更为密切,突厥曾有多达106位使者踏足东罗马宫廷,他们不知道的是,900年后,一支混称是他们后裔的部众,会成为君士坦丁堡的主人。



欧洲名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10 13:07:35
二、兄弟分家(1)

突厥的一代雄主木杆可汗于公元569年天寿不永,同年,其弟库头即位,称为佗钵可汗,意为崇高的可汗。在木杆时期,突厥已实行大小可汗制度,除了大可汗外,还分封有东面小可汗、北面小可汗、西面小可汗,若由汉族史官纪事,也许分别称他们为安东王、定北王、平西王。突厥人敬天拜日,因此在小可汗中,东面小可汗地位最高,实为副王和储君。佗钵可汗即位前,即受封为东面小可汗,因此与邻近的北齐关系较好,他称赞北齐的皇帝高洋为英雄天子。佗钵可汗在位期间,突厥的外交政策逐渐由亲北周转为亲北齐。受到北齐、中亚胡人等的影响,佗钵可汗在突厥汗国内开始推行佛教,他同时重用中亚粟特人掌典机要。但由于即位时年纪已较大,佗钵可汗在数年后身体便出现了问题。在他在位末期,汗国内出现了汗位纷争,起因是佗钵可汗想改变现行的继承制度。在佗钵之前,突厥汗国的汗位继承制度主要是兄终弟及制,木杆、佗钵皆是继承兄长的汗位。但当佗钵也老去之时,兄弟中在世者已几近难寻,这时选择谁来做汗国继承人便成为了一个问题。按照继承的顺位,这时的第一人选应该是封为东面小可汗的乙息记可汗之子摄图,但不知什么原因佗钵可汗并不喜欢这个侄子。同时,佗钵可汗也知道自己的儿子菴罗为人孱弱,并非国主之才,因此他属意自己的另一个侄子——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佗钵可汗原意大逻便饶有父风,可期成为雄主,并使突厥社稷千秋永固,却不料这一决策触犯了汗国的传统,孕育了汗国分裂的风暴。


雄居亚欧大陆中央的突厥汗国

公元579年,佗钵可汗薨,汗国揸fit人的问题随即成为焦点。佗钵虽有遗诏命立大逻便为新汗,但其“母贱,众不服”,突厥贵族们于是召开会议专门商讨继承人问题。会上,东面小可汗摄图最后至,谓国人曰:“若立菴罗者,我当率兄弟事之。如立大逻便,我必守境,利刃长矛以相待。”在他的操纵和恫吓下,贵族们终于改立了菴罗,否定了佗钵立大逻便的遗命。菴罗即位后,没能登上汗位的大逻便极度不服,找尽一切机会谩骂和嘲讽菴罗。生性软弱的菴罗根本无力控制大逻便,不久只能自动逊位于摄图。摄图即汗位,号伊利俱卢设莫贺始波罗(有没有看晕)可汗,又号沙钵略可汗,意为智勇天威可汗。
沙钵略可汗即位后,面临着强藩震主的形势,为了制衡各诸侯,他采取了推恩和削藩并行的政策。首先是安抚好逊位的菴罗,沙钵略封菴罗为可汗中排名第三的北面小可汗,给了他个安慰奖。其次,便是与大逻便解怨结好。沙钵略初即汗位,大逻便就公然前来讨封,大言不惭地说“我与尔俱可汗子,各承父后,尔今极尊,我独无位,何也?”沙钵略对其势力有所忌惮,于是便封大逻便为阿波(小)可汗,意为大熊可汗。最后,最重点的,是增设更多的小可汗,来遏制西面小可汗——达头可汗的日益崛起。
说到达头可汗的崛起,还得从突厥人西征嚈哒说起。西征嚈哒的时候,突厥首任可汗土门之弟室点密作为叶护(也就是副帅,当时还没有小可汗),立下了旷世奇功,联结波斯、西通罗马等,都是由室点密具体操作。室点密也以功被封为西面小可汗,主政汗国西部。西面小可汗的辖地得天独厚,据有中亚绿洲、河中沃壤,粟特城廓诸邦,悉向其纳贡称奴,并控制了丝路贸易,因此拥有的财富冠于诸部。史载室点密大帐帐幕悉以彩色贵重锦绣装饰,华美眩目,御座乃两轮金椅,其别室亦豪奢非凡,内有以金孔雀为底座的金床,饰金的廊柱,黄金器皿等,至于银盘、银瓮、银质动物肖象之类竟以车载。室点密骁勇绝伦,在其悉心经营下,西面小可汗的辖地东至阿尔泰山,西近宽田吉思海(今里海),面积相当于其他三可汗封地的总和,所拥军队也为各部之最。室点密去世后,其子达头继任为西面小可汗,达头继承其父遗志,继续壮大本部。西面小可汗部的膨胀,日益构成对突厥大汗的严重威胁。为应对这种威胁,沙钵略可汗在原有五可汗——原四可汗+阿波(小)可汗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贪汗、潘那两个小可汗,新增设的阿波、贪汗、潘那3个小可汗的封地都在原西面小可汗辖地内,以此来削弱西面小可汗的势力。
沙钵略可汗原本想通过增置小可汗来作为推恩、削藩的手段,巩固自身的统治,但是,事与愿违,此举非但没有缓和汗国统治者间的紧张关系,反而加速了矛盾的爆发。沙钵略本已结怨于阿波,今又树仇于达头,于是突厥汗国内部的积怨已达沸点,内战即将一触即发。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11 17:50:47
二、兄弟分家(2)


就在突厥内部统治者间势成水火之际,汗国周边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在中原地区,隋朝建立了。几个世纪以来,中原地区一直陷于内乱与分裂局面,这种分裂的格局,对国力无疑是巨大的损耗。大漠地区的游牧部落,如柔然、突厥等,能雄起称霸,都得益于这种局面的存在。木杆可汗时期,中原的北齐、北周就争相结好于突厥。起初,突厥奉行与西魏——北周结盟的传统政策,出兵佐周伐齐。公元563年,木杆可汗大破嚈哒的次岁,他便会同当时还是东面小可汗的库头,统率20万铁骑分三路南下;北周则以太保达奚武率步骑3万从南边进军,大司空杨忠为元帅,率步骑1万会同突厥人从北边进攻,南北两军约定会师晋阳。是年“大雪连雨,南北千余里,平地数尺,繁霜昼下”。突厥三路大军冒雪南下,破长城而入,与周军会合,兵临晋阳城下。双方大战于城西,以致伏尸百余里。北齐损失惨重,皇帝高湛一度想弃城东避,幸亏大将段韶等整顿部伍,坚固城防,才得以死守。南路军方面,达奚武率军进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又受阻于齐将斛律光。战事一时陷入僵局。待到564年正月,两军进行决战,北齐军精锐悉数击鼓而出,但这时突厥人突然带兵到西山上作壁上观,北周元帅杨忠只好率步兵死战。临时被盟友坑了的北周军队士气全无,战死者十之四五,大败而回。而突厥人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被段韶带领北齐军乘胜一路追击。时值严冬,天寒地冻,道路湿滑,突厥人只好在路上铺上毛毡让部队通过。经过近半年的征战,战马已疲惫不堪,膝盖以下的毛都脱光了,到达长城时,突厥人的马匹差不多快死光了,将士们只好截短矛杆当棍子拄着回去。此一役,可算是木杆可汗辉煌军事生涯仅有的黑点。


杨忠画像

为了换回颜面,突厥——北周联军于当年8月卷土重来。这次,皇兄、北周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护亲自领兵出征,“征二十四军及左右府散隶、关陇巴蜀之兵及羌胡内附者凡二十万人”,以柱国尉迟迥为先锋,主攻洛阳,另外大将军权景宣率华山以南之兵出击豫州(今河南汝南),少师杨摽从轵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进军。同时,突厥方面也应约出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北齐方面采取了巧妙的政治攻心战术。他们释放了宇文护在北齐的母亲。得此天伦之幸,宇文护的心一下子软了,东征也就变得无关紧要。而突厥人的目的则是掠夺奴隶,并不想以死相博,在大肆掠夺一番后便鸣金收兵。在这种情况下,这次征齐又无功而返。


电视剧《独孤天下》中的宇文护

两度伐齐后,突厥认识到北齐实力尚强,难以轻犯,不再一味援周。而周、齐二国也切身感受到突厥的威力,更加争着示好于突厥。环绕着突厥出嫁和亲公主事件,三国关系出现了纵横捭阖,唇枪舌战的外交斗争。早在西魏之时,为了争取外援,木杆可汗曾寻求与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结为儿女亲家,答应将女儿许配给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但后来由于自己的势力日益强大,木杆可汗就有点后悔这个决定了。宇文氏代西魏为北周后,宇文邕也于560年继位为皇帝,史称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不久,就于563年派大臣杨荐前往突厥迎亲,但吃了闭门羹。至565年2月,宇文邕为表诚意,又“诏陈国公宇文纯、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杨荐等,奉备皇后文物及行殿,并六宫以下百二十人”,组成了一支高规格、高档次、大规模的迎亲队伍,隆重地前往木杆可汗牙帐迎娶突厥公主。但这班人马直到568年仍然“在彼累载,不得返命”。他们之所以滞留突厥,不能复命,是因为这时与北齐交好的突厥东面小可汗库头也带领齐使“甘言厚币,前往求婚”,并意欲说服木杆可汗将周使交北齐,转而与北齐通好。在这关键时刻,杨荐挺身而出,正色斥责突厥的失信行为,辞气慷慨,涕泗横流。木杆可汗一时间也被杨荐大义凛然的气势所震住,恰逢雷声大作,风雨骤起,吹坏了牙帐的帐顶,木杆大惊,以为遭到天谴,这才最后下定决心将公主嫁给北周。宇文纯等“设行殿,列羽仪”,庄重地迎接公主归国。直到公主入境前,北周方面仍忐忑不安,“虑其为变”,力说其护送专使倍道兼行。为确保万无一失,并显示尊重,宇文邕亲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市)迎接突厥公主,接到后即以隆礼迎娶,尊其为皇后,宇文邕的原配窦氏则自甘退居侧室。从这桩政治婚姻可以看出,当时无论是北周,还是北齐,对势力强大的突厥都极为看着,都想依靠突厥的实力吃掉对方。


北周武帝宇文邕画像

佗钵可汗继位后,突厥一改以前佐周伐齐的策略,转而利用齐、周之间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在此期间,北周和北齐都不惜降贵纡尊,向突厥称臣称子,其中北周不仅与突厥和亲,还“岁给缯帛絮锦采十万段”,突厥人在长安者,衣锦食肉,常以数千;而北齐则“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因此,佗钵可汗曾骄横地说,“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眼看谦卑的姿态也无法阻挡突厥逐渐亲齐疏周的步伐,北周武帝宇文邕决心励精图治,立志以自身之力实现中原统一。他诛杀权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提拔重用汉人,对内推行宽仁政策,使北周日益政治清明,国势强盛。此时,北齐的皇帝高纬昏庸淫乱,搞得国内乌烟瘴气,再次伐齐的机会终于成熟。“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公元577年,宇文邕最后伐灭北齐,俘获齐后主高纬。北齐亡后,高纬的堂兄范阳王高绍义北奔突厥,并受到佗钵可汗的爱重,北齐逃到突厥的余部,都归高绍义管辖。在佗钵可汗以及仍割据一方的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刺史高宝宁的支持下,高绍义进称为帝,建号武平,署高宝宁为丞相,举兵南伐,志在复国。佗钵可汗出兵相助,入寇幽州(今北京),杀掠居民。北周派出柱国刘雄率兵应战,但被突厥人大败,刘雄亦身亡。见此情况,宇文邕意欲亲率六军北伐,但突然病倒,出师未捷身先死。当年冬天,佗钵复寇边,围酒泉,大掠而去。由于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北周只好祭出和亲政策,继位的宣帝宇文赟把叔叔赵王宇文招的一个女儿封为千金公主,意图将其嫁给垂垂老矣的佗钵可汗。但佗钵对这份美意并不领情,拒绝婚事,又再次入寇并州。
不过佗钵可汗的病逝及其后的汗位内争暂时延缓了突厥进攻北周的步伐。这时,在北周内部,那个之前被突厥人坑了的杨忠的家族逐渐成为权臣。杨忠追随宇文泰起兵关西,因功被赐予一个鲜卑姓氏——“普六茹”,所以这时应称为普六茹忠,他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普六茹忠去世后,他的儿子普六茹坚更进一步,被册封为上柱国、大司马等官爵,并成为周宣帝宇文赟的岳父,权势愈益显赫。佗钵可汗去世后,北周重提和亲之事,派出汝南公宇文庆出使突厥,以外嫁千金公主为条件,请求突厥把高绍义交给北周,继位的沙钵略可汗许之。580年2月,突厥派出使者前来迎娶千金公主,但直到5月,突厥使者仍未返国。这时,周宣帝宇文赟突然诡异地暴毙,近臣刘昉、郑译矫诏传普六茹坚“总知中外兵马事”,辅助7岁的周静帝宇文阐治国理政。普六茹坚总理朝政后,以商量千金公主出嫁事宜为理由,征召赵、陈、代、越、腾5个王爷,以及重臣尉迟迥入朝,阴欲除之。5个王爷一进京,就被普六茹坚扣留,其中赵王宇文招(也就是千金公主的父亲)想刺杀普六茹坚,但被反杀。尉迟迥则洞悉普六茹坚意图,拒不奉诏,并以拥立赵王幼子为旗号,起兵于相州(今河北临漳县附近),他同时寻求与突厥、高宝宁、陈(朝)等各方力量结盟,一时间追随者达数十万。同时,其他各路力量也纷纷起兵反对普六茹坚。面对不利的形势,普六茹坚首先让突厥使者赶紧把千金公主迎娶回去,稳住沙钵略可汗;然后集中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叛乱主力尉迟迥,继而扫平各路反王。至此,已无人能对普六茹坚构成威胁,他也不再需要周静帝这个傀儡。公元581年2月,普六茹坚逼周静帝逊位,自即帝位,建国号隋,是为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后,即改回汉人名字杨坚,中国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隋文帝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12 09:33:04
二、兄弟分家(3)

隋朝建立后,决心摆脱北周时期对突厥称臣的局面,改奉强硬的对突政策。隋文帝下令停止对突厥的岁贡,并派人加强塞守,修筑长城。这一来,沉重打击了突厥在亚欧大陆上的霸权——富饶的中原诸王朝的贡赋一向是突厥国用不匮的基本保证,尤其是凝结着中原劳动妇女勤劳和智慧结晶的精美丝绸,乃是突厥可汗取得臣下效忠和垄断丝路贸易财源的重要手段,隋朝绝贡之后突厥骤感国用不继,引起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沙钵略可汗开始对境内其他属部大规模征敛,但在地瘠人贫的大漠草原,这种征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更加深了内部各部族间的矛盾。屋漏偏逢连夜雨,是年突厥又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四时竟无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烧尽,饿疫死亡,人畜相半,旧居之地,赤地无依”。这种形势促使沙钵略可汗产生了以武力胁迫隋朝重新就范的妄想,加之这时背负家仇国恨的千金公主又吹起了枕边风,更加坚定了其兴兵犯隋的决心。沙钵略可汗对臣下说:“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王后,即千金公主)乎?”
公元582年5月,除留北面小可汗菴罗守大本营外,沙钵略可汗会同东面、西面、阿波、贪汗、潘那等其余全部5个小可汗,悉发控弦之士40万入长城,分三路南下。同时高宝宁也相约出兵。突厥大军所向披靡,到10月中旬,沙钵略可汗亲率的中路大军前锋已逼近渭水,威胁长安;在东路,突厥东面小可汗处罗候和高宝宁的联军已兵临幽州,隋上柱国李崇迎战不利;而西路西面、潘那两小可汗的联军攻势尤为峻猛凌厉,隋文帝为此特诏令沁源公虞庆则驻屯弘化(今甘肃庆阳市)防御。但是虞庆则麾下达奚长儒所部却被突厥军队十余万人围于周槃(地方已无可考),虞庆则坐视不敢救,达奚长儒只好带领两千将士拼死力战,虽然死伤者达十之八九,达奚长儒也身受五处创伤,但仍使突厥人士气“大沮”。不过在临洮(今甘肃临潭县)方向,突厥人击败了隋朝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并纵兵抢掠了今甘肃、宁夏、陕北一带,“六畜咸尽”。眼看大隋王朝形势告急,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格局。



突厥人进攻长城

早在北周出嫁千金公主时,为宣示国威,挑选了一大批高大帅气的骁勇之士作为副使,跟随汝南公宇文庆护送千金公主到沙钵略可汗的牙帐。在送亲的众多帅哥中,沙钵略可汗单单对一个叫长孙晟的帅哥情有独钟,经常与他一起游猎,以至留住长孙晟竟达一年之久,实在是基情满满。有一次,长孙晟跟随沙钵略可汗出游,遇到两只雕飞着争肉吃,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支箭,叫长孙晟把它们射下来。长孙晟乃弯弓奔去,正遇双雕相夺,于是一发而射穿两雕。沙钵略可汗大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射箭的本事。当时,沙钵略可汗之弟、东面小可汗处罗侯甚得众心,遭到沙钵略的忌恨,处罗侯因此密派心腹,暗中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趁着与处罗侯游猎之机,考察突厥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并将情况一一记在心里。从突厥回来后,长孙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禀告给当时还是北周丞相的杨坚,杨坚大喜,提升他为奉车都尉。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诏征求对付突厥的良策。这时,长孙晟深知摄图、达头、大逻便、处罗侯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好,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于是上书隋文帝,详细分析突厥内部的情况,提出应对的策略。长孙晟分析说,达头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而摄图之弟处罗侯生性奸诈而多谋,因为势力较弱,极力掩饰自己讨取臣民欢喜,国人都比较喜欢他,因此被摄图所忌恨,他的内心十分焦躁不安,虽然表现出想与摄图和好的愿望,但实则心怀疑惧;至于大逻便,则首鼠两端,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制,并唯强是与,未有定心。针对此情况,长孙晟提出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达头,说合大逻便,则摄图便会抽出部分兵力,防御来自西方的威胁。同时,又可与处罗侯,以及奚、霫等部落结盟,则摄图就会进一步分散兵力,防御东方。使用这样的策略,让突厥人“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隋文帝看表后大喜,召来长孙晟详细商讨。长孙晟口笔并用,再一次复述了形势,并将突厥的山川河流、分布部署等一一画出,了如指掌。隋文帝被震惊了,全部采纳他的计谋。随后,隋朝派出太仆元晖出伊吾(今新疆哈密)道,拜访达头,特赐狼头纛,假装对其很钦敬,礼数甚优。达头使者回访时,隋朝方面故意将其处在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反间计实施后,沙钵略可汗与达头之间果然发生猜疑。接着,隋文帝又授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今内蒙古赤峰一带)道,赍币赐奚、霫、契丹等部族,让他们为向导,得至处罗侯的驻地,与其再叙前缘,并在处罗侯身边深布心腹,诱令内附。


长孙晟射雕图

隋朝的远交近攻及离间策略很快就在这次与沙钵略可汗的战争中显现效果,正当沙钵略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危机时刻,西路军主帅达头突然借口境内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属国叛乱,违令西返。而漠北的纥支、薄孤、东纥罗等部族也适时造反,前去镇压的北面小可汗菴罗也兵败身亡,因此长孙晟又鼓动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处罗侯之子染干向伯父沙钵略可汗进言,极力夸大来自北边的威胁。沙钵略可汗一时间也被吓唬住了,无奈之下只好班师北返。犯隋无功而返,属部又暴动,严重动摇了沙钵略的威信,加之突厥境内的饥荒进一步蔓延,民众甚至“粉骨为粮”,民心涣散,其统治已岌岌可危。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13 18:23:50
@seekgoodlife 14楼 2021-11-13 14:38:00

很想知道当时他们和隋朝,唐朝的人是如何沟通的?是有翻译还是都粗通对方的语言?
—————————————————
当然有翻译的,双方交往密切,都有通晓对方语言的人。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15 12:01:44
公元583年,在平定境内叛乱后,沙钵略可汗再次征召诸小可汗合兵犯隋。而这次,达头却拒不奉诏。而在隋朝方面,则已精心作了迎战准备,并利用突厥人的内讧,主动发起进攻,以皇弟、卫王杨爽为主帅,“分八道出塞”。其中的一部由杨坚的姐夫,右武候大将军窦荣定统领,率九总管(州军区司令)及步骑三万出凉州,与阿波(小)可汗对持于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当地干旱无水,隋军将士干渴难耐,不得已甚至刺马取血解渴,渴死的官兵达到十分之二三。窦荣定不禁仰天叹息,也许是他这声叹息感动了上天,顷刻间雨从天降,隋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其部将——早已闻名突厥的“敦煌戌卒”、“单挑王”史万岁统兵出击,大破敌军。这时长孙晟也在阵中为偏将,他又乘机去到阿波阵中,对阿波说,“人家摄图每次来,都是大胜而归;而你才一接战就大败,简直乃突厥之耻?你与摄图,本来大家势均力敌。现在摄图每每胜利,肯定为大军所崇敬,而你却大败,简直比国足还耻辱(原谅我穿越了)。摄图肯定以此治你罪,达成其消灭你的夙愿。你自己考虑下,能否扛得住这波打击?(此处脑补两声冷笑)”阿波听后,感到脊背直凉,思想动摇了,派出使者到隋营中商讨对策。长孙晟又进一步对使者说,“今达头与隋联盟了,摄图就奈何不了他,阿波可汗何不也学着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呢?这难道不比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强得多吗?”阿波接纳了,原地按兵塞上,派人随长孙晟入朝,正式与隋交好。


隋朝时的马邑郡(也称朔州),隋军由此出塞与突厥人作战

由杨爽亲率的隋军主力则兵出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于4月与沙钵略可汗决战于白道(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北)。经过一番厮杀,突厥人大败,沙钵略也脱掉所穿的金甲,遁草而逃,隋将李晃又阻断摩那(地名无考)渡口,大量杀获突厥的残兵败将。在战场东面,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今河北迁西县喜峰口)击高宝宁,高宝宁求救于突厥不成,弃城奔于大漠,复转奔契丹,但在途中被部下所杀,于是“黄龙诸县悉平”。隋朝进而收复营州,全面完成中原北方的统一。


隋朝时的今辽宁一带,隋朝初年北齐余部曾在此割据

大败而回后,沙钵略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阿波的倒戈,因而率军袭击阿波所部,并大破之,杀其母。阿波眼见后方已无退路,只好西奔达头。受此打击,恼羞成怒的沙钵略更加倒行逆施。他首先废黜了素来与阿波交好的贪汗(小)可汗,使得后者也只能去投奔达头;接着,他的堂弟地勤察也因为陈年积怨,率众叛向阿波。至此,叛乱营垒正式形成,突厥汗国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以沙钵略可汗摄图和东面小可汗处罗侯为一方,以达头、阿波、贪汗等小可汗为另一方,突厥的全面内战爆发了。
达头与阿波率领十数万骑,浩浩荡荡杀向沙钵略,双方大战于草原上。沙钵略一方战事不利,只好放下架子,回头求助于隋朝。突厥使者带着沙钵略可汗和可贺敦千金公主的信件拜谒隋文帝,千金公主在信中自请改姓杨氏,认隋文帝作义父。隋文帝答应了她的请求,封其为大义公主,并派大臣徐平和前往突厥进行册封。围绕着册封击及联盟关系中的国格地位等问题,双方还耍起了各种外交手段。最后,还是长孙晟发挥了他嘴炮天下无敌的功力,对沙钵略说,“今天我们不说两国之间谁地位高低的问题,我们只谈家事。可贺敦既然认我们隋朝皇帝为父,那可汗就是女婿,女婿跪拜岳父不是很应该的吗?”沙钵略无言以对,这才跪受玺书,但继而与群下相聚恸哭,不知泪水中流淌的是悔恨、不忿,还是耻辱!尽管痛心于自己地位的一落千丈,但在达头、阿波联军以及东边契丹人的相逼下,降隋仍是沙钵略的唯一选择。585年,沙钵略遣使告急于隋,请求将部落转移到漠南来,寄居于白道川(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内。隋文帝同意请求,并派二皇子晋王杨广给予出兵和粮食援助。对于隋朝的援助,沙钵略上表感谢。看到昔日自己向其称臣的突厥人终于反过来臣服于自己脚下,隋文帝十分高兴,不仅给送表的突厥使者封了厚爵,还亲自回书沙钵略,并把隋朝的历法颁发给突厥人,称“今作君臣,便成一体”。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16 09:17:18
二、兄弟分家(5)

沙钵略南徙降隋后,漠北广大地区落入阿波之手。为彻底打败沙钵略,阿波谋划进击漠南。585年,阿波率军占据了沙钵略暂居的白道川地区,使得隋朝方面也急忙加派人手修筑长城。阿波夺取了大可汗的原有领地,俨然新的大可汗,但是,这种谋朝篡位得来的汗位,既名不正又言不顺。由于飞扬跋扈地以大汗的身份发号施令,阿波和原来的恩人达头之间的同盟关系很快破裂,双方又兵戎相见。至此,突厥汗国终于正式分裂成几个相互对立的集团。
历史上很多如突厥这般的草原帝国,在经历一段统一的全盛时期后,最终都分成数个部分,而相对而言,中原地区的王朝,则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统一状态,这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有如下这些:首先,最根本原因还是各自不同的经济状态。草原上的游牧经济,使得生活在此的部落是以一种很随意、流动性很大的形式来从事生产活动,最高统治机构不可能、无条件去推行一些固定的、统一的经济政策;而在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由于大家都是固守土地从事统一的农业生产,统治政权更容易推行统一的经济政策或经验,而在农业生产中也确实需要这些经验,以更好地提高产量。经济状态的不同,就决定了草原地区的部族本身更具流动性、分散性,而农耕地区的民族更具固定性、统一性。其次,经济状态的不同,又决定了两者间社会形态的不同,使分裂和统一的条件更加明显。由于游牧地区生产力较低,为争夺资源和生存权,草原部族间征战频繁,是一个纯粹的弱肉强食的世界。在此情况下,只能是强者生存,各勇武的部族首领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当一个强有力的部落领袖出现时,各个部落可能会结成较为统一的部落联盟;但强力领袖一旦逝去,部落联盟也随之解散。而农耕地区由于生产力较高,民众在无灾无乱之年一般可以安居乐业,人们更愿意在大一统的环境下去从事生产,以求很好地获得资源共享,贸易便利,而十分厌恶军阀割据、各树壁垒、各行其是、战乱频仍的社会状态。因此,中原地区的统一政权往往一成立,便要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第三,社会状态的不同,又使得两者间产生了不同的政权继承方式,这进一步加大了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可能。由于征战频繁,以及需要强有力的统治骨干,草原部落最高领袖们往往分封自己的成年兄弟担任重要官职,让其协助自己治理国家,控制众多部族。这就造成众多诸侯势力强大,甚至与部落最高领袖平起平坐,最后不听号令,自立门户。同时,也基于需要强有力统治骨干的原因,草原政权往往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最高统治者将政权交给更勇武、更有经验的兄弟,而非交给自己尚未成年或经验资历尚浅的儿子。但很多时候,最高统治者的兄弟不止一个,传位给谁容易造成争议,而且老首领自己的儿子也会有意见,最后往往兵戎相见,造成分裂。而在中原地区,由于在秦朝起便实行废分封、书同文的政策,削弱甚至逐步消除诸侯国的影响力,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官僚管治体制,降低个人对政权的影响,同时由于农耕地区相对稳定,对统治者的能力要求相对降低,主要由制度维持运转,因此,中原地区的王公贵族们既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又没有那么强的个人能力,更有体制上的束缚,难以分疆裂土。同时,为了更好地休养生息,中原地区政权更需要的是确保政体和政策的平稳性、一贯性,而不是政治强人的来回折腾,而与之相适应的,就是要有一套各方公认的、唯一的继承制度。因此,中原地区政权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父死后,嫡长子甚至嫡长孙(参见明朝建文帝的例子)继承帝位,这就从制度上确保了继承人的唯一性、合法性、公认性,打消其他皇族窥视帝位的念头,保障王朝的稳定和统一。第四,政权状态的不同,也深化了分裂和统一的现实环境。草原政权由于长期处于游牧和征战状态,为预防首领暴毙,群龙无首的情况,往往实行双揸fit人甚至多揸fit人的制度——突厥汗国的大小可汗并立制度就是一个显著例子;而相对而言,中原地区政权较稳定,又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继承制度,王朝内一般都是乾纲独断的局面。这种不同,更使两地分裂或统一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巩固。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草原部族能通过南征北战打下辽阔的疆域,但最终都难以形成国运长久的大一统帝国。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18 11:48:48
三、欲爱还恨(1)

走投无路的沙钵略可汗在587年悲惨地死去,其在临死前,遗命弟弟处罗侯继任汗位,隋朝也派出长孙晟持节册封处罗侯为莫何可汗,并赐之“鼓吹、幡旗”,表明了隋朝中央对他的支持态度。处罗侯“长颐偻背,眉目疏朗,勇而有谋”,志在收复漠北,恢复大可汗的传统封域和权威。他趁阿波和达头相互混战之机,上表隋朝同意后,带着隋朝所赐的旗鼓率兵讨伐阿波。看到处罗侯阵中的隋朝旗帜,阿波一方的兵将以为对方得到了隋军的援助,士气大跌,纷纷降附。最后,阿波只剩下五六千骑被围在山谷间,成为俎上之肉。处罗侯上书隋文帝请示该如何处置阿波,隋文帝将此事付之廷议,大臣们有说叫处罗侯就地正法的,有提议将其押解回京斩首示众的。这时,长孙晟又出来了,继续建议采取离强合弱的政策,暂且留下阿波,阿波也因此得以终老洛阳。
击平阿波,君临大漠南北后,处罗侯决心继续西征达头,完成一统。然而他出师不利,很快就在亲征中“中流矢而卒”,中道崩殂。沙钵略可汗的儿子雍虞闾继立,称为都蓝可汗。雍虞闾继娶后母大义公主为可贺敦,并结好隋朝,倚为后盾。在大义公主的出谋划策下,都蓝可汗趁达头可汗对付西边波斯人的时机,率兵西伐,兵锋一度到达高昌、于阗等地。眼看着都蓝可汗就要重新统一突厥,隋朝又祭起屡试不爽的离强合弱政策。其时,都蓝可汗的堂弟染干(莫何可汗处罗侯之子)继菴罗之后受封为北面小可汗,又称突利可汗。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兄弟俩都向隋朝上表请求和亲,隋朝在长孙晟的建议下,耍起了小手段,即是把和亲公主一女两许,但却都缓而不嫁,用以离间都蓝可汗兄弟俩。由此,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兄弟间渐生间隙。同时,隋朝方面意识到,足智多谋的大义公主在都蓝可汗身边起到了巨大的参谋作用,所以急欲除去此眼中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中原。隋文帝有意无意地将亡国之君陈后主的一面华贵屏风赐给所谓的义女大义公主。公主目睹此物,触景生情,国恨家仇一起涌上心头,激动之余,她忘记了谨慎,挥笔在屏风上提诗一首: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通过这首诗,隋朝方面进一步试出了大义公主坚定的复国之心,遂开展了铲除行动。隋朝首先开展了“钓鱼”执法,派了一个叫杨钦的人到突厥,声称自己是大义公主姑母西河公主派来的心腹,告知大义公主称西河公主和丈夫打算与突厥联合发兵,灭隋复国。报仇心切的大义公主信以为真,并说服都蓝可汗同意发兵。隋朝便以此为借口,派长孙晟前往突厥捉拿杨钦,虽然都蓝可汗拒不承认,大义公主也怒骂隋使,但隋文帝还是借机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接着,隋朝方面又在突利可汗染干身上下功夫。隋文帝派内史侍郎裴矩对突利可汗的使者说:“当杀大义公主者,方许婚。”得此指示,突利可汗遂买通了大义公主的左右,查清了大义公主与身边胡人官员安遂迦私通的事实。突利可汗一边派人大肆散布这个消息,一般派人将相关情况报知都蓝可汗。铁证如山,再加上突利可汗等人的挑唆和鼓噪,都蓝可汗不禁勃然大怒,冲入牙帐,一剑将大义公主刺死。聪明颖慧,但却红颜薄命的千金(大义)公主,在33岁的年纪香消玉殒。


千金(大义)公主画像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22 11:08:35
三、欲爱还恨(2)

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给都蓝可汗带来的不仅是无尽的悲痛,还有政治上的无助。之前阿波可汗失败后,其后裔复投达头,达头仍册封他的一个孙子为小可汗,称为泥利可汗,命其守金山故牙。千金(大义)公主在世时,献策都蓝可汗与泥利可汗结好,以孤立达头。但千金(大义)公主被诛,使得这一结盟戛然而止,泥利可汗倒向达头一边,战局向不利于都蓝可汗的局面逆转。
597年,达头可汗在亲率30万大军,渡过乌浒水大破波斯人,解了后顾之忧后,遂麾军东指,向都蓝可汗展开全面反击,并与之爆发了决战。这次决战规模之大,连西方的东罗马人也有所耳闻。据西方史书记载,是役达头可汗调集3个小可汗之兵,大败都蓝。战役过后,达头自立为“七姓大首领,世界七国主”,僭号大可汗。为抑制达头可汗的扩张,隋朝方面急忙调整外交政策,断然抛弃都蓝,决定联姻突利可汗。隋朝方面一如既往地派出突厥问题专家兼忽悠局局长长孙晟“慰喻染干,许尚公主”,而以染干率部南徙,代隋守塞为交换条件。


突厥骑兵

由于突利可汗染干附隋,达头可汗和都蓝可汗暂时放下了个人恩怨,结成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攻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达头可汗第一次犯隋,被隋朝大将杨素击败。隋开皇十九年(599年),达头可汗再次联兵都蓝可汗,进击隋朝和突利可汗。隋文帝派出儿子汉王杨谅为元帅,大臣高颍、杨素、燕荣辅助,这套阵容看似豪华,但是银河战舰往往打不出相应的战绩。由于杨谅为人孱弱,不能号令下属众多骁兵猛将,反而被都蓝可汗占到先机。都蓝可汗重点打击反骨仔染干,大战于长城下,染干大败,部落亡散。染干和长孙晟带着5骑连夜南逃。走了百余里后,染干有点后悔地说,“这次兵败,即使到了隋朝朝廷,我也只有自己一个孤家寡人而已,大隋天子哪会以礼待我?玷厥(达头可汗)和我并无积怨,不如复投于他,还更好些!”长孙晟见其举棋不定,便暗暗派人进入附近的伏远镇(当在今河北蔚县附近),命镇内守军点燃全部烽火。染干见遍地烽火,便问长孙晟为何。长孙晟答曰,“烽火点得越多,代表敌情越紧急,现在遍地烽火,看来是突厥方面派大军来追捕你了!” 染干大惧,便快马加鞭,跟随长孙晟急速赶往隋朝朝廷。
染干内附隋廷后,为培养其作为遏制达头可汗的政治砝码,隋朝方面派出高颍、史万岁、杨素等大将率大军护送其出关,北返故居。高颍、史万岁等将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族蠡山(今山西右玉附近)一带大破达头可汗,将其赶回漠北。为巩固染干在漠南的统治地位,隋朝发动兵民为其修筑了一座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并正式册立其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下简称“启民可汗”),以同控据漠北的达头政权相颉颃。为感谢隋文帝的扶立之德,启民可汗上表按突厥例尊隋文帝为圣人莫缘可汗。此时,江河日下的都蓝可汗被部下所杀,因而本已雄踞大漠的达头可汗更进一步,自号为步迦可汗(“步迦”意为天智,唯大可汗方可加尊的汗号),全面地确立起自身的僭主权威。
600年至601年间,达头可汗和隋朝及其操控下的启民可汗连年大战于边境地带,双方各有胜负,启民可汗流连于黄河河套南北。在这期间,由于对自己所获的封赏不满,助战启民可汗的隋朝一代名将史万岁在朝廷的晋、汉二王党争中被处死。而为了让启民可汗加深对己方的依赖,隋朝在启民可汗原配安义公主去世的情况下,又将一名宗室女封为义成公主许配予其,启民可汗也因此得以连娶两位隋朝公主。经多番准备后,隋朝方面终于在601年底至602年以杨素为云州道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操持着启民可汗,全力向达头可汗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隋朝大军大破达头可汗所部,突厥境内铁勒、思结、仆固等从属部族也趁机反叛达头,转而降于启民可汗。众叛亲离的达头可汗只好西奔吐谷浑,不知所终,他的败亡,标志着突厥内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沙钵略可汗开始的分裂至此终于定型,从而完成了突厥汗国一分为二的历史演变过程。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23 11:57:45
三、欲爱还恨(3)

达头可汗亡奔吐谷浑后,西部突厥群龙无首,据守金山故牙的泥利可汗与达头之子都六争主西方,刀兵相向,结果都六战败,被迫称臣,降为泥利治下的西面小可汗。泥利可汗占据金山,与重回漠北的启民可汗毗邻,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两人遂约和分境,划疆而治。这样,有较固定疆域、固定统治集团的东西两个突厥汗国在历史地平线上并行前进了。


东西突厥分立图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我们先看看突厥两辆并行战车中的东 突厥汗国。604年,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隋文帝驾崩,侍驾御前的晋王杨广矫旨缢杀了太子杨勇,夺得帝位,是为隋炀帝。杨广的弟弟,多次领兵相助启民可汗的汉王杨谅起兵与之争夺帝位,并且秘密请求启民可汗出兵相助,结果汉王兵败,这也为隋与东 突厥之间的关系埋下隐患伏笔。为免生波澜,先巩固好自己的帝位,隋炀帝继续奉行厚待启民可汗的政策。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北巡,6月至榆林郡(今内蒙古准格尔境内)。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来行宫朝见,献马3000匹,隋炀帝亦回赠绢帛12000段。同时,炀帝还在榆林搭建可容数千人的“大帐”,宴请启民可汗及各部首领3500余人,并表演“百戏”,各首领惊喜之余,纷献牛马驼羊数千万头。宴毕,赐启民可汗“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更赏他绢帛20万段。启民可汗也“上表请变服,袭冠带”,以表志在华夏,永为隋之臣民。


隋炀帝画像

在启民可汗安心臣服隋朝的同时,西突厥汗国泥利可汗却麻烦不断,他虽然和启民可汗裂境封疆,划疆而治,但境内的铁勒等部族的反叛依旧持续。这种乱局使得泥利可汗心力交瘁地在604年匆匆死去,死因不明。泥利可汗死后,其汗位由儿子达漫继承,号为泥撅处罗可汗(下简称“处罗可汗”)。处罗可汗是个突隋混血儿,其母应是泥利可汗的一名汉族婢女。出身卑贱的处罗可汗志存高远,他先是平定了铁勒诸部的叛乱,包括契苾、薛延陀等在内的强悍铁勒部落皆向其臣服;随后,处罗可汗乘胜西进,攻犯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并攻克之,杀其王,自此石国王统易为突厥阿史那氏。至此,处罗可汗重建突厥人在阿尔泰山至宽田吉思海之间的权威,他按照突厥旧例,继续实行大小可汗制度。处罗可汗册立两个小可汗,一个小可汗驻地在石国北,以统制中亚诸胡国,一个小可汗为达头可汗之孙,称为射匮可汗,驻地仍在其先祖驻地龟兹(今新疆库车)北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一带。不过与之前的突厥汗国不同的是,西突厥汗国没有“国人”会议即阿史那氏的王族会议,而代之以异姓突厥酋长俟利发,这是西突厥异姓、异族部落势力强大的历史反映。


西突厥地图

605年,一味凭恃武力的处罗可汗干了一件蠢事,他对铁勒诸部征敛过重,又因猜忌杀害了薛延陀部的几百名首领,所以再次激起了铁勒部落更大规模的反抗。铁勒众部落拥戴契苾部首领契苾歌楞为领袖,也称为莫何可汗(与前突厥可汗处罗候的汗号相同),这是突厥汗国建立以来第一次有外族人敢僭称可汗,也反映了突厥人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铁勒人的起义政权日益壮大,东至金山,南至伊吾、高昌,西至焉耆(今新疆焉耆附近)诸国“悉附之”。一直与处罗可汗相敌对的东 突厥启民政权遂乘机与之结好,以共图西突厥。于是处罗可汗的处境日窘,这一形势恰为志在经略河源、西域的隋朝所利用。隋朝方面以处罗可汗滞留长安的母亲为人质,派出使者崔君肃至西突厥牙庭,约处罗可汗合兵会攻盘距于河源的吐谷浑,并威胁说,“当今启民拥有雄兵百万,尚且臣服我朝,这是为何?不就是因为忌恨可汗你吗,所以卑事天子,欲借汉兵除掉你。你若称藩拜诏,国乃永安,而你母亲得延寿。不然的话,你将会母亡国灭。”结果处罗可汗虽然被迫向隋称臣,但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不愿出兵助战吐谷浑,这令隋朝方面十分不爽,于是在击破吐谷浑后,隋朝进一步攻占了属于西突厥的伊吾,置伊吾郡,直接向处罗可汗施加军事压力。小可汗射匮可汗见处罗政权岌岌可危,遂独立遣使隋朝。隋朝大臣裴矩乘势献策:“以计弱之,分裂其国。”隋炀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厚礼射匮可汗使者,许以和亲,授以令箭,册其主为西突厥大汗,并令其发兵诛处罗。射匮可汗闻而大喜,兴兵袭处罗,处罗大败,只得抛妻弃子,带着数千残兵败将向东败走于高昌。得到高昌王上报有关处罗可汗的消息,隋朝方面发动亲情攻势,派裴矩带着处罗可汗之母到处罗可汗驻地,情理并诉,终于说服处罗可汗入降隋朝。西突厥的统治权也重归室点密-达头一系。


裴矩出使西域图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24 10:39:06
三、欲爱还恨(4)

609年,那个忽悠了突厥几十年的突厥之友(害)长孙晟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但他和突厥的恩怨情缘仍未终结,他的一个女儿嫁的丈夫叫李世民,他的这个女婿,将会继续与突厥汗国继续爱恨交缠在一起,直至把突厥送进历史的黑洞。同年,他的好朋友启民可汗染干也辞世而去。染干子咄吉继位为汗,称为始毕可汗,并遵循烝婚制祖俗,仍以父妻义成公主为可贺敦。始毕可汗其人志气雄杰,深弘有谋略,在他的带领下,突厥人开始了复兴。


游牧民族骑兵冲锋

此时,突厥东西两个汗国定型分治已有十多年时间,在这十数年中,相比起西突厥汗国的征战不断,东突厥汗国倒过了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由于与隋朝交好互市,东突厥汗国得到了休养生息,再度强大起来,人口和军队都不断增长。看到东突厥的不断壮大,隋朝新一代突厥问题专家裴矩再次祭出离强合弱的法宝,将一名宗室之女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并封其为“南面可汗”。但这个叱吉有点窝囊,不敢接受汗位。同时,为削弱始毕可汗的力量,裴矩以互市为名,诱杀了始毕可汗的左膀右臂粟特人史蜀胡悉。这两件事彻底激怒了始毕可汗,他不再向隋朝纳贡称臣,并开始向隋朝入寇。
在隋朝方面,志大才疏的隋炀帝渐渐把他老爸节衣缩食攒下来的家底败光了,尤其是三征高句丽,不仅为自己落下个“罄竹难书”的专有成语,亦让国力损耗殆尽,致使对内无法遏制内部变乱的扩大,对外无法抵御突厥人的侵扰。615年起,突厥方面就不断对隋朝进行袭扰,隋将范安贵战死,隋朝“百司震惧”。为保住皇帝最后的尊贵,这年8月,隋炀帝亲统大军巡塞,陈兵耀武,企图重新威慑东突厥就范。但此时形势已非昔比,始毕可汗乘势统率数十万骑大举入侵。炀帝一行刚刚入驻雁门(今山西代县),突厥大军已云集城下,四面合围。隋军屡战皆北,局势非常危殆,“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雁门周边41城,突厥克其39,唯雁门、崞(今山西原平旧城)不下。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隋军“日夜拒战,死伤甚众”。隋炀帝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王,竟至抱着8岁的儿子杨杲痛哭,眼都哭得肿了。乱了方寸的隋炀帝意欲弃城突围,但民部尚书樊子盖冒死固谏,炀帝才回心转意,固守待援,乃“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勤王。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各路援军,陆续赶往雁门救驾。隋炀帝又采纳大臣萧瑀的计策,密发使向义成公主求救,并重下赏格,凡“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为激励士气,炀帝也亲巡城防。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城守加强,局面逐渐有所改善。随后,隋将云定兴督勤王兵进至崞县,广设幡旗,首尾相衔,钲鼓相续,让始毕以为援军大至。而义成公主接到隋使密书后,也“遣使告急于始毕,称北方有警”。始毕不得已下令班师,城围始解。


青年李世民的荧幕形象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25 10:07:24
三、欲爱还恨(5)

虽侥幸得脱,但经雁门一役,隋炀帝颜面扫地,再也无力阻止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各方的反隋活动进一步扩展,除早已声威大振的瓦岗军外,黄河以北也出现了诸多反隋割据政权。因为邻近突厥,这些割据势力纷纷找突厥人作靠山,东突厥汗国俨然各路势力的共主。其中上谷人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其手下大将魏刀儿起了一个炫酷屌炸天的外号叫“历山飞”,两人率领十余万人,活动于隋突边境一带,声势浩大。虽在隋朝的打击下,王须拔败亡入突厥,“历山飞”战死,但仍留下部将甄翟儿继统其众,继续扬起尘烟。被各路起义搞得焦头烂额的隋炀帝干脆破罐子破摔,带领妃嫔大臣们沿着那条泽被后世,但在当时却是罪恶象征的大运河一路南下,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避世享乐去了,只留下表哥李渊作太原留守,代其对付突厥人和黄河以北各路叛军。但北方的局势越发不可收拾了,在突厥人的支持和庇护下,各路豪强纷纷裂土称孤。617年2月,朔方(旧址在今陕西靖边和内蒙古乌审旗交界处的统万古城)军官梁师都杀上司谋反,自称大丞相,向东突厥称藩。始毕可汗赠其狼头纛,并按照突厥人的官制封他为大度毗伽可汗。梁师都于是引突厥人入关,攻破盐川郡(今陕西定边)。同月,马邑(今山西朔州市)校尉(约相当于如今的军分区司令)刘武周杀掉太守王仁恭谋反,也投靠突厥,并在突厥人的帮助下大破隋军,继而乘着余威,连续攻取雁门、楼烦(今山西静乐)等郡,进而攻破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掳获大批宫女献给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大喜,不仅回赠大批优良战马,还参照梁师都的例规,立刘武周为定杨可汗。此外,薛举、郭子和、窦建德、罗艺等各路反隋自立政权都纷纷依附东突厥,连远在洛阳的王世充也北面称臣,各路反王分别接受了可汗、设、特勤等不同品级的突厥爵位封号。东突厥“遂大强盛,势凌中夏”,自木杆可汗以来,突厥人再一次让自己的统治影响及至黄河以北。


李渊画像

由于平叛无功,隋朝方面的太原留守李渊受到朝廷问责,按罪应囚解江都,只是因为一时难补其阙,特蒙给其以带罪留任自赎。但隋朝另派大员王威、高君雅常驻太原,名为协防,实则监军,这使得李渊渐生异心。617年5月,突厥兵临太原,李渊无力与之公开对阵,只好演了一场空城计,下令四门洞开。突厥疑之有伏,迅速退兵。城虽幸存,但作为疑兵佯击突厥人的隋军却几乎全军覆没,逃归者仅一二百人。这被王威等人抓住把柄,密报朝廷。眼见自己情况危及,李渊遂先下手为强,与儿子李世民,以及官员裴寂、刘文静等人合谋,以私通突厥,谋陷太原的罪名加之王威、高君雅二人,斩之祭旗,并正式起兵反隋。这时中原纷扰,瓦岗军正和王世充鏖战洛阳,李渊决定利用这一时机,进军长安,夺据关中。为稳定后方,李渊先忍辱负重,遣使突厥,卑词厚币,与之“屈节连和”,题书称“启”(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函的专称),约以“征伐所得,皆可汗有之,坐受宝玩,不劳兵马”。得此屈膝盟诺,始毕可汗也派出使臣“送马千匹来太原互市”。李渊对突厥使节“愈加敬畏,不失藩臣之礼”,并遣重臣刘文静赉大批金帛还聘突厥牙庭,进一步重申,“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在得到东突厥将给予坚实援助的承诺后,李渊挥师西南,攻下临汾(今山西临汾市)、绛郡(今山西新绛)后,在黄河边上的韩城(今陕西韩城)遇到隋军的猛烈抵抗。就在战事僵持不下时,刘文静带来突厥援军,“遂下韩城”。顺利渡过黄河,李渊军乃长驱西进,一马平川,于这年的11月攻占长安。李渊立了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而自总百揆,掌握实权,从而实现了争夺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晋祠,李氏父子起兵前曾到此祈求成功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1-29 11:03:39
三、欲爱还恨(6)

618年2月,众叛亲离的隋炀帝被大臣宇文化及弑于江都。5月,驻守洛阳的大臣王世充立了隋炀帝的另一名孙子杨侗为傀儡皇帝,建元皇泰。王世充是来自西域的胡人后裔,其祖父时移居中原。按时间算,其祖父也许就是因为突厥西征而逃难到中原的。一时间,杜伏威、窦建德等有影响的割据势力都向皇泰帝称臣,长安的杨侑却毫无政治号召力,李渊遂决心自立旗号,废杨侑自立,国号为唐,建元武徳。与此同时,陇右地方割据势力首领薛举也自立为大秦皇帝,北与建牙于五原(今内蒙古五原附近)以北的始毕可汗的弟弟咄苾相结,并遣其部将宗罗睺统兵东征略地,攻占平凉险塞,图谋合兵攻唐,进争天下。7月,薛举前锋已“进逼高墌(今陕西长武东北),游兵至于幽岐”。关中大震,李渊令次子秦王李世民统率所部八总管拒战。但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皆被俘。李世民率残部狼狈退回长安,薛举则将战死的众多唐军尸体叠积成山,用以羞辱唐军。大败也令唐朝内部产生了内龃,重臣刘文静因此被免职。面对极端严重的局势,李渊英明地采取了多方面的应变措施;一是搜罗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部交给李世民,责令再次统兵御敌;二是利用同姓关系,与河西地方割据势力首领李轨结盟,邀其自后出击,以相牵掣;三是派出使者带着金帛、女妓赴突厥大牙,向始毕可汗求和亲;四是另派一路使者厚赂咄苾,“令绝交于薛举”。这些措施取得了成功,这时恰好隋五原太守张长逊请率部降唐,其人本已称臣于始毕,李渊为此遣使东突厥,请求以割让今宁夏一带为条件,交换五原地归唐。宁夏一带是突厥连结梁师都的重要通道,为突厥觊觎已久,故突厥方面也欣然接受。于是始毕可汗的侄子郁射设率所部万余家入据(黄)河南之地,以灵州(今宁夏灵武附近)为塞。始毕可汗对此非常满意,赠送了名马数百匹给唐朝,准许五原归唐。实力相对还较弱小的唐朝继续对突厥方面采取屈膝卑恭的姿态。这年9月,突厥使臣默啜特勤到访唐朝,受到李渊的隆重接待,设盛宴,备九部乐,请其“升御座”,唐朝方面恭执藩礼。尽管这批使者“恃功骄倨……多暴横”,李渊亦“优容之”,以跪舔的姿态争取突厥大汗的信任。与此同时,在唐朝的金钱攻势下,贪婪的咄苾也如约同薛举断交,并与张长逊一起带兵助战李世民,从而根本扭转了唐朝和薛举双方的力量对比。也许是受此打击,薛举突然暴毙,唐朝方面组织反攻,于11月大破薛军主力,薛举儿子薛仁杲也在投降后被押送长安斩首。唐朝解除了后方的最大威胁,奠定了开基建国,剪灭群雄大业中的决定性一步。


隋末割据图

志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唐朝,毕竟有异于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它之前之所以向东突厥称藩,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策。随着势力的增长,唐朝与东突厥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在打败薛举后,唐朝继续进军河西,歼灭了昔日的盟友李轨,使关中、陇右、河西地区联成一片,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为问鼎天下,李渊到处招兵买马,收服部众,其中除了大名鼎鼎的瓦岗军余部外,还有之前降隋的西突厥处罗可汗。看到唐朝方面收留自己的敌人,东突厥十分不满,“遣使请杀之”,但李渊没有答应。这下激怒了始毕可汗,他率军南渡黄河,与梁师都、刘武周一起联合攻唐。突厥方面的联军进抵朔方,并欲继续南下进攻太原,同时刘武周的军队也攻陷了介州(今山西介休),一时间,今陕北、山西一带人心震动。但始毕可汗的暴卒让唐朝的严峻形势得到缓解。为缓和与东突厥的紧张关系,唐朝仍恪守藩臣之礼,为始毕可汗举哀,废朝三日,百官就馆吊唁,并遣使郑元璹专程赴突厥牙庭参加葬礼,并赠“物三万段”;同时,在东突厥的一再威胁下,唐朝方面也被迫处死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



义成公主画像

始毕可汗死后,按照其生前所做的安排,照应由他的长子什钵苾继位,但由于什钵苾尚幼,便由始毕可汗的二弟俟利弗监国摄政,俟利弗也号为处罗可汗(与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汗号相同)。这时,历经三朝的可贺敦义成公主,地位更为尊崇,愈发能左右东突厥的国策。在义成公主的主导下,东突厥接来了隋炀帝死后辗转于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手上的隋朝萧皇后及其孙子杨政道,并立杨政道为隋王,中原军民流落在突厥者,都交由杨政道统领。一时间,杨政道辖下聚焦了数万人,并依隋制设置了百官,驻守在原来隋朝为启民可汗修筑的大利城,以图复国。但是,东突厥扶立隋朝旧皇室的做法,却让自己与有争雄天下之心的各路势力之间有了裂痕。首当其冲的是刘武周,在失去突厥人的支持后,刘武周立即没有了之前连克唐军的锋芒,而被反攻(操)。一度被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困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的李世民下令拔营悉出,奋起反击,并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大破宋金刚,一日八战八捷,俘斩数万。宋金刚率残众狼狈北走,但李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死缠猛追,一直追至介州。无奈之下,宋金刚只好带着最后的两万人出西门和唐军决战,但李世民使出佯败之计,命大将李世勣引诱宋军进攻,自己则率精骑从后背偷袭。结果宋金刚再次大败,所部被斩首3000级,所统精兵几乎损失殆尽,麾下骁将尉迟敬德等则投降唐朝。眼见刘武周日益穷蹙,已改变政策的东突厥非但没出手相助,反而踩上一脚,处罗可汗派弟弟步利带两千精骑占领了太原。走投无路之下,刘武周和宋金刚都只能逃亡突厥,但不久都因想逃回内地而被突厥人杀死。


刘武周画像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2-01 10:55:35
三、欲爱还恨(7)

眼看李唐政权的不断壮大,东突厥逐渐把唐朝摆在主要敌人的位置。为扩大对抗唐朝的联盟,东突厥抓紧联络依附于其的各个割据势力,如窦建德、梁师都、王世充等,同时让刘武周的部将苑君璋收拾旧部,仍居于今山西北部。对此,唐朝方面也作出回应,不断向突厥卵翼下的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发动政治攻势。这种攻势很快取得了成效,620年八九月间,梁师都部将张举、刘旻相继降唐。同时,唐朝授刘世让为并州总管,派其收复了突厥人占据的今山西北部。部将的不断降唐,引起了梁师都的严重不安,他派人游说处罗可汗说,“天下大乱之际,各路群雄均臣服于突厥。但现在刘武周被打败了,天下就要被唐所有了。我愿意做炮灰,为可汗您做向导,让可汗能像北魏道武帝一样,南取中原。” 义成公主也从旁怂恿。处罗可汗乃决意大举攻唐,而以复隋为政治号召,宣称:“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能亡。”(此情此景,与当初沙钵略可汗发兵攻隋时多么类似。)于是分兵四路,西路由咄苾统率向原州(今宁夏固原市一带)进攻,中路由什钵苾统率会同梁师都向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一带)进攻,东路为契丹、奚、靺鞨等臣属部族,从幽州方向进攻,另外盘踞河北的窦建德率军向滏口(今河北邯郸市境内)要陉进攻,处罗可汗则自统精兵殿后。各路大军声势浩大,期待会师太原,直取长安。唐朝方面似乎也被这汹汹的来势吓住了。连忙派出郑元璹到突厥军中求和,但处罗可汗未许。


苑君璋画像

也许真的是天佑大唐,突厥可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剧情再度上演。处罗可汗在行军途中发毒疮而亡。这次,虽然羽翼未丰的唐朝依然采取韬光隐晦的政策,趁处罗可汗葬礼的机会缓和与东突厥的关系,但礼仪规格已有所降低。李渊仅为之罢朝一日,百官只是去突厥使馆吊唁,再没派专人到突厥牙庭参加葬礼。这表明唐朝逐渐摆脱突厥藩臣的身份。

让我们再回头看下西突厥。自处罗可汗降隋后,射匮可汗成为西突厥汗国的主人,他继续发兵东进,平定铁勒各部反叛势力。至615年,射匮可汗已基本上控制了西域东部地区,征服了铁勒各部,铁勒起义政权去掉可汗称号,重新归附了室点密系西突厥,原处于铁勒政权控制下的西域东部诸小国也转而臣服射匮可汗。平定东边后,射匮可汗将目光投向西方,他先是击灭了之前处罗可汗册立的另一个小可汗,夺取石国,然后通过和亲方式取得河中大国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臣服。这一战略步骤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不久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等西域诸胡国都跟着降服于射匮可汗。至此,射匮可汗完成了对整个西突厥的掌控,与东突厥分庭抗礼,参商并立。东西突厥以及中原王朝之间,也就在这样一种爱恨交织,欲爱还恨的状态下走过了公元六世纪末和七世纪初的一段时光。


西突厥统治下的中亚各小国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2-03 09:06:26
四、“罗通扫北”(1)

西突厥的射匮可汗约在617-618年间晏驾,其弟继承汗位,称为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即位后,继续西向拓土,并把西突厥汗国推向盛世。他首先是把汗庭往西迁移,移驻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一带;接着,他把目光投向吐火罗。吐火罗是位于今阿富汗北部的一个西域古国,中原人之前称其为大夏,西方人则称其为巴克特里亚,历史上他们曾先后受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嚈哒人等统治,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属国,内部还保留比较大的自治权。而这次,统叶护可汗攻占其国后,直接册封宗室为小可汗,统治吐火罗原地,并全面推行突厥制度。这一政策影响深远,标准着中亚地区全面突厥化的开始。随后,统叶护可汗进一步南下,占领了今阿富汗喀布尔一带的古国罽宾,使西突厥汗国的领土达到空前。


西突厥

和所有伟大君主一样,统叶护可汗也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他并不甘心只做西突厥汗国的可汗,而是像祖父达头可汗一样要成为整个突厥的大汗。为此,统叶护可汗遣使向唐高祖李渊送上了当时的珍奇异物——西亚产的鸵鸟蛋,谋求与唐朝结成联盟,共灭东突厥,重新实现一统漠北、西域的大业。


硕大的鸵鸟蛋,对唐朝的中原人来说是珍奇异物

东突厥这边,在处罗可汗突然去世后,汗位的继承人成了一个问题。本来,始毕可汗的儿子什钵苾已经长大,按理应合法入继大统,但也许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权力,可贺敦义成公主却勾结皇叔咄苾,把咄苾推上汗位,建号颉利可汗。不过为了安抚什钵苾,颉利可汗还是把他封为突利(小)可汗。两可汗并立的局面,已为东突厥的形势埋下了隐患。


影视剧中的颉利可汗

贪婪的颉利可汗咄苾即位之初,“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亦有着“凭陵中国之志”,对唐朝方面“言辞悖傲,求请无厌”。由于听说唐朝和西突厥结盟,所以颉利可汗自即位起便对唐朝采取敌对的政策。621年4月,颉利可汗亲率一万余名突厥骑兵,与其藩臣——割据于马邑的刘武周旧将苑君璋相联合,共同进攻雁门,结果被唐朝定襄王李大恩击败而退。为加强边防,唐朝一方面派出兵民在太原周边屯田,一方面加强修筑障塞。一时无从下手的情况下,倨傲的颉利可汗也不得不放低姿态,缓和与各方的关系。他一方面“复与统叶护通和,无相攻伐”;另一方面释放所拘的全部唐朝使臣,并向唐朝“请和好,献鱼胶数十斤”,希望两国的关系如胶似膝。看到对方释的善意,唐朝方面也释放了在押的突厥使者,并赐以金帛。利用这一休战间隙,唐朝全力进取关东。秦王李世民统诸军猛攻王世充,破之,进逼东都洛阳,并下令,“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看到王世充处于险境之中,河北的窦建德深感唇亡齿寒,连忙南下驰援。李世民令四弟齐王李元吉督兵包围洛阳,深沟高垒,坚壁不战,而他自己则统率精兵,直趋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境内)迎战窦建德。621年5月初一,李世民北渡黄河引诱窦建德出击,窦建德果然中计,于初二日倾巢而出,率大军渡过黄河,在黄河南岸列阵连绵二十里,擂鼓前进。但没了突厥人的支持,窦建德军战斗力和士气都大打折扣,行进到中午,士卒们饥饿疲惫,都坐了下来,又争着喝水,迟疑着想撤退。这时,唐军乘势出击,大破窦军,并生擒窦建德。李世民押解着窦建德等人回到洛阳城下,警示王世充,同时抓紧攻城,“什么重50斤、射程200步的飞石大炮,什么如巨斧般、射程500步的八弓弩箭,能用的全给它用上”,而且要“四面攻之,昼夜不息”。城门前再站一个窦建德,披头散发,特悲惨的那种,只要王世充一登城楼,甭管有事没事,都跟他说,“你试过城破身死的滋味吗?”一口地道的俘虏腔,倍感凄凉!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攻势下,王世充阵营终于崩溃了。即便王世充召集诸将商议突围事项,但众将领都说:“我们依赖的是夏王窦建德,如今夏王已被俘,我们就是突围,最终也无法成功。”万般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好身穿白衣带领儿子、百官及二千多人到唐军营门前投降。由此,唐军一举翦灭了华北最强大的两支地方割据势力,关东初定。


电影《少林寺》中,李世民(右)深入王世充敌后侦察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2-08 18:15:06
四、“罗通扫北”(3)

刘黑闼败亡后,唐朝方面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苑君璋部。看到刘黑闼兵败身亡,苑君璋集团内也人心浮动,部将高满政图谋杀掉苑君璋投降唐朝。苑君璋察觉到这一变故,提前逃往突厥,高满政则杀了苑君璋的儿子,献城降唐。为了夺回权力,苑君璋勾引东突厥的吐屯设(设为官名,见前文)返攻马邑,但被高满政大败。唐朝方面并进一步授高满政为朔州总管,封荣国公。见此情况,颉利可汗也坐不住了,于623年7月亲率大军来攻。唐朝先后派出大将李高迁、刘世让救援高满政,但皆未能成功。高满政陷入突厥人的重围之中,将要兵尽粮绝。唐朝方面急忙遣使谒颉利可汗,意欲再次金钱收买。颉利可汗不改本性,又一次准备拿了好处就收兵,但这次可贺敦义成公主却不同意,而且还命另一支东突厥控制下的割据势力高开道部助战。高开道部善于攻城,马邑城很快就被攻破。高满政南逃,但唐朝方面的李高迁先已败退,孤立无援的高满政被部下杀掉。苑君璋则尽杀高满政党羽。眼见形势再一次危急,唐朝方面又故技重施,加紧与西突厥方面联络,制造将要双面夹击东突厥的假象。而颉利可汗不仅贪婪,而且胆怯,被唐朝放出的烟雾弹吓破了胆。在大好形势下,东突厥又和唐朝议和,而且将马邑地区交给唐朝,战事不败而败。


唐朝的朔州、马邑地区

看到东突厥的胆怯无能,原来依附于其的各个割据势力也渐生异心。这种情绪,在亲历了马邑之战的高开道部中尤为强烈。高开道割据于今北京一带,624年2月,其部将金树、张君立发动兵变,逼死高开道,并率部降唐。唐朝方面授金树为北燕州都督。这对于颉利可汗自然是一次更为严重的打击,颉利可汗自己也感到如果不出面干涉,势必引起仅存的附庸势力更为恶劣的连锁反应。为此,颉利可汗孤注一掷,联合苑君璋、高开道余部大举攻唐。初时,突厥军进展顺利,一路攻朔州、犯并州、寇陇州(今陕西陇县)、临绥州(今陕西绥德),从西、北两个方向进逼关中,声势浩大,所向难当。面对空前严峻的形势,唐朝廷中出现了保都与迁都之争,太子李建成一派力主迁都,唆其党羽进言,“突厥频寇关中者,徒以府藏、子女之在京师故也。若焚烧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止。”秦王李世民则力主保都,认为胡寇乱中华,自古有之,周朝、汉朝时形势比现在还危急,都没听说过有迁都的举动,如若迁都,“贻后人万代之耻”。在两派论争中摇摆不定的李渊终于还是采纳了李世民的意见,乃令李世民为统帅,齐王李元吉为副帅,统兵北御突厥。


唐朝时今陕西北部形势,颉利可汗由此向唐朝发起进攻

但是唐军一出征就遇上不利局面——当时关中暴雨,引发洪水,粮草运不上去,士兵也疲惫不堪。唐军与东突厥军相遇于豳州(今陕西彬州),突厥方面颉利、突利二可汗率万余骑来到城西,登高列阵,气势逼人。一时间唐朝三军将士都被吓得不敢动弹。危急时刻,李世民展现了他一代雄主的风采。他对弟弟李元吉说,“吾既出讨,固敌是求。今胡骑凭陵,须与一斗,岂宜安坐,示之以怯?吾当自率精锐,以张国威。尔可同行也。”可李元吉并没有这样的胆略,对曰,“突厥兵势若此之强,轻脱取败,决无出理。”李世民冷笑两声,说,“你不敢去,就在一旁看着吧!”然后,李世民独自带着百余人来到突厥阵前,向颉利可汗叫阵说,“我们已与可汗约和,可汗为什么背信出兵侵略?你若有种的话,我与你单挑。如若你指挥大军杀过来的话,我也只有以百余人应战。” 颉利可汗一时语塞,只能笑而不对。李世民又对突利可汗说,“往日我与你曾结拜为兄弟,约定大家有难同当,但你今日率大军来攻打我,哪有顾及兄弟之情?你也快出阵来,我和你一决雌雄。”突利可汗也被噎得无话可说。见突厥两可汗都被自己的言语压制,李世民更纵马向前,作出要渡过护城河的架势。这时,贪婪、胆怯的颉利可汗又暴露了他的另一弱点——多疑。见李世民竟敢如此嚣张,颉利可汗竟没有想到这是对方色厉内荏的表现,反而怀疑起自己的侄子突利可汗来。颉利可汗早已知道突利可汗曾与李世民交好结拜之事,此时又听见李世民提起这事,更看见李世民只有区区百余人但却表现猖狂,便怀疑突利可汗和李世民之间早有密谋,自己的侄儿将会趁乱在背后下黑手。想到这里,颉利可汗的胆怯再次展现,他连忙对李世民说,“秦王不必担心,我无恶意,事情我们慢慢再谈。”接着更退兵数里。见此情况,李世民召集诸将说,“胡虏善于骑射,但连日大雨,他们的弓箭都已湿透,就像鸟儿折了翅膀;而我们在屋里暖暖和和的,有火烘,有饭吃,枪槊正利,正是以逸待劳的时候,此刻再不进攻,更待何时?现今我们先以精兵乱其阵,再用精骑突袭其后,这样胡虏必定首尾不能相救。从这里向北,涧谷深长,隔不多远就有一条深谷,胡虏难以渡过。我们乘胜追击,他们数十万骑,只不过像用来填坑壑的物件而已!追至黄河,纵不尽擒,必当十获八九。这是经过科学的军事推理,大家不要过多疑虑,全力出击!”于是,唐军雨夜大举出击,突厥军一时陷入慌乱,兵将震骇。见此情况,李世民沿袭了其岳父长孙晟“离强合弱”的策略,进一步在突利可汗身上做文章,策反突利。而突利可汗也早已看叔叔颉利可汗不顺眼,乃自行率部回师。颉利可汗见此,只好无奈议和,罢兵而去。


突利可汗画像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楼主:jasper11272016  时间:2021-12-10 10:38:38
四、“罗通扫北”(4)

这次打败突厥人后,李世民在国内的威望如旭日东升。这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为削弱李世民日益壮大的势力,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派以抗击突厥人为理由,欲调走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尉迟敬德、程知节(咬金)、段志玄等人。感受到自己受到威胁,李世民遂先下手为强,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逼父亲李渊退位,自己于626年8月登上帝位。中国即将步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而突厥人将迎来其末日。在突厥的支持下,群雄纷起反隋,李唐王朝建立,扫平突厥支持的各割据势力,直至李世民登基的这一段历史,则经过民间的交口相传,形成了评书演义《说唐》。只是由于民间说书人大多文化不高,主要的传承方式又是口头相传,大家都记不住那些生僻拗口的胡人名字,所以历史中的一大主角突厥人的身影已在评书中模糊,平民百姓只津津乐道罗士信(罗成)、尉迟敬德、李世勣(徐茂公)等人的英雄故事。


《说唐》小说

说起李世民,他生来就仿佛与突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不是突厥始毕可汗在雁门围住隋炀帝,李世民也许还在长安与长孙小姐卿卿我我,不会这么早介入到政治军事斗争中;如果不是对突厥作战失败,他不会铤而走险追随父亲李渊反隋;如不是突厥人的鼎力相助,他们不可能这么快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如果不是当时还未登基的颉利可汗贪财弃义,也许被挂在长安城头的就不是薛仁杲的人头,而是他李世民的人头;如果不是屡次征讨突厥及其附庸势力,李世民也许只是一名普通的王孙子弟,不会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政治家、军事家,更无法形成赖以起家的政治军事集团;如果不是在逆境中展现出英雄虎胆,智勇双全地击退突厥人,李世民也难以在传统礼制下获得取代太子李建成的民望基础。可以说,李世民的成长和成功,都是拜突厥人所赐,他的政治军事生涯,就是一部对突斗争史。更可况,一代突厥问题专家长孙晟,似乎在冥冥中穿越时空,找到这位青年才俊作为女婿,继承其未竟的事业。而李世民,也似乎隔空得到长孙晟的真传,把他对付突厥人的方法推向极致。如果说真的有天意,存在着“上帝之鞭”的话,那么李世民就是上天指定来终结突厥汗国的“上帝之鞭”。


李世民画像

反观李世民的对手颉利可汗,却有着许多亡国之君的特质。首先,他得位不正——大汗的位置是窃据侄儿的,这使得他本身的统治基础就不牢固。其次,他贪婪,这使得他往往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置大局于不顾,这不仅令唐朝一步步坐大,更让颉利可汗在关键时刻屡次出卖队友,导致盟友被唐朝逐个击灭,自己也逐渐失去盟友的信任,最终成为孤家寡人。第三,他胆怯,这导致他每每在大好形势之下首鼠两端,错失大好良机,功败垂成。第四,他多疑,这使得他失去部属仅有的支持,为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后,他穷兵黩武。即位以来,颉利可汗就一直处于征战之中,未留半点休养生息的时间。同时即便如突厥史上的杰出君主,如伊利可汗、始毕可汗等,都有过装孙子、夹着尾巴做人的日子,但这位颉利可汗,却一点也不懂得韬光隐晦,一味想以武力压服对手。可以说,颉利可汗空有草原部族之蛮,却无草原雄主之勇毅果决。两相对比之下,可知东突厥汗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转回正题,“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以为唐朝正处于内乱之中,北方地区仅存的割据诸侯梁师都亲赴漠北,“朝于突厥,为之画策,劝令入寇”。于是东突厥人开启了他们最后的疯狂,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今陕西泾川附近),不久进至武功(今陕西武功附近),唐朝朝廷上下震动,京师戒严。突厥方面并派出使臣执失思力恫吓唐朝,说我们两位可汗率百万大军来到,你们乖乖投降吧。但已君临天下的李世民不为所惧,果断囚禁了这名使臣,并派出尉迟敬德率军迎战。尉迟敬德初战告捷,俘虏突厥人的一名俟斤(部落首领),斩首千余级。此时,李世民再一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智勇双全。他深知此时的胜利只不过是趁突厥人立足未稳之际的一时得手,从整体军事实力上看,唐朝仍然是处于下风。于是,唐朝方面乘势以胜促和。李世民亲自带着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寥寥数人,出玄武门前往突厥阵前谈判。大臣萧瑀担心皇上安全,但李世民自信地回答说,“吾已筹之,非卿所知也。突厥所以扫其境内,直入渭滨,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虏必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举。朕故独出,以示轻之;又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虏入既深,理当自惧。与战则必克,与和则必固,制服匈奴,自兹始矣!”豪气干云天。一行6骑来到渭水边上,李世民昂首上前,与颉利可汗隔津而语,痛斥其背信弃义。当然,在李世民身后远处,唐军正源源赶到,精甲曜日,连旗蔽野。色厉内荏的颉利可汗听到李世民的义正词严,又看到唐军军容鼎盛,再一次被震慑住了,同意议和。接着,双方在渭水便桥之上杀白马,歃血为盟。这便是著名的“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在得到唐朝许以的诸多金帛财物后,颉利可汗引兵而退。


反映渭水之盟的影视剧照


(长篇连载,敬请关注!)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