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藤花海棠身世之谜

字数:11969访问原帖 评论数:5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6-09-25 21:49:00 更新时间:2022-02-04 13:14:2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9-25 13:49:00
千年藤花海棠身世之谜



《藤花旧馆》是中国伟大文学家苏东坡终老之处,这地方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小巷子里。话说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月中旬,64岁的苏东坡自海南儋州遇赦北上,寓居于顾塘溪北岸的孙氏馆,并于7月28日在此病故。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常州太守晁疆伯为怀念苏东坡,在此建东坡祠;元至大年间(元武宗在位1308~1311年)改建为东坡书院,但于元末毁于战乱,仅存东坡洗砚池及院内东北侧相传为其手植的紫藤和香海棠等遗迹。明中期(1436年)复建后,借紫藤盛开之意命名为《藤花旧馆》,有楠木大厅三间和两边厢房各两间,大厅外观端庄稳重,为八檩抬梁式木构架建筑,用大型月梁,并有彩绘。门楣上浅雕方胜图案,其上又置条石,石上浅浮雕"藤花旧馆"四篆字。

清朝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1727~1814)阳湖人(今江苏常州),留有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曾在当时的《藤花旧馆》饮酒,对苏东坡手植紫藤香海棠提出了质疑:"入门未久即上仙,那得复有种花暇?"他认为老迈的苏东坡从边远的海南岛一路颠簸来到常州,四十多天后病逝,实无可能和闲情手植紫藤和香海棠。他的《汤朴斋邀饮紫藤花下》原诗是这样写的:“荆溪买宝旋折劵,始到此间僦寓舍。却惭咫尺为邻竝,不敢来争谢傅墩“,诗中提到的谢傅墩查即谢公墩,位于南京半山报宁寺后侧,乃晋朝丞相谢安(字安石)原居地,文人墨客常来悲秋怀古;后来宋朝王安石也在这里居住,自以同名《安石》为趣,有诗为证:”我名公字偶然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而被当时朝野引为笑谈:”王丞相在朝中争新法,退居公野争谢公墩“。赵翼的诗句:”始到此间僦寓舍“,意思是说苏东坡当时租借居住在《孙氏馆》,当然也只有苏东坡有资格住在里边。

另有史料记载,这个明朝改建的苏东坡遗迹《藤花旧馆》,后来相继归刘氏、蒋氏私人所有,到了清朝宣统年间东西划分为汤、方两宅,所存的海棠枯死于康熙年间(1670年前后),而东坡洗砚池于乾隆时移至舣舟亭,紫藤则毁于文革时期,现状的小部分修缮后对外开放,陈列与苏轼相关的书画藏品,之后这个古迹就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06年的11月,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常州市著名的前后北岸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拆迁一事,被拆的73号门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藤花旧馆>的一部分,让听闻者不胜唏嘘。随后的报道称:常州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整治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的高度重视,有关单位和专家专门召开会议,确定了整改方案,原要拆迁的文物要保留,已拆毁的门楼等建筑将异地恢复,计划还说在2007年时,延陵西路北侧将呈现一大片充满古韵的明清建筑,作为常州悠久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常州增添独特魅力。首条历史文化街区即前后北岸街区修缮整治工程已全面启动,市政府计划投资2亿元,在此打造6处‘深宅大院’,届时深受常州人民景仰的6位历史名人将可‘魂归’故里。”

引起笔者再度关注的是:最近2014年8月14日的《常州网》又有新的进展报道,从常州文化北岸项目办公室获悉,位于《藤花旧馆》前后北岸将建成《苏东坡纪念馆》,即于下周正式动工,占地500平米,纪念馆正门前的一面照壁,名为《顾塘迎坡》,再现当年苏东坡从京口向东沿运河至常州,在顾塘桥上岸,常州人民万人空巷迎接的情景。进门庭内立一尊名为《毗陵我里》的东坡坐像,以表苏东坡把常州视作故里的愿望;一片斑斓紫藤,以其枝繁叶茂之盛景纪念苏东坡对紫藤花的钟爱。向北走进内庭憩心园,左手边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洗砚池。苏东坡洗砚池原位于其终老地《藤花旧馆》内,乾隆南巡时将其移于舣舟亭,而苏东坡纪念馆将再现东坡墨池洗砚的场景;右手边一泉斑驳古井,井栏虽已缺损一块,但却是苏东坡生活时代的唯一遗物。馆内坐北朝南的明代楠木厅眷君堂内,立一组苏东坡与好友钱世雄、维琳长老一起对诗论禅的雕像,据悉纪念馆将在本年底修复完成开放。

笔者深以为《紫藤旧馆》里的紫藤和海棠花,也未必不是苏东坡手栽的。因为根据资料,苏东坡(1037~ 1101)曾先后14次到访常州,写有常州诗文200余篇。他早在20岁时(1057年)即嘉佑二年,就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等相约卜居阳羡进京考试,结为莫逆之交。苏东坡为官三十年间,在太湖边上的常州苏州无锡宜兴及湖州结交了很多朋友,咏诗释道,互赠信物花木也是有可能的。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常州将外甥女嫁给宜兴的单锡,顺便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为移居常州作好了准备。但苏轼第一次真正定居常州,则是在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之后即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获赦赴汝州的途中,两次上表乞居常州,得到皇帝批准,得以在常州、宜兴等地度过短暂的田园生活,之后苏轼又受命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官场几经沉浮,晚年被远贬惠州、海南,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获赦,才踏上了北归之路。当时,苏东坡有过多种选择,但故乡眉山已无田地和亲人,弟弟苏辙又苦苦劝他到许昌定居,而在南京与王安石相见又挽留定居金陵,便于往来唱和,但苏轼最终却选择了常州,这里有太多难以舍弃的盛情厚意和居住便利之人文自然环境。

让我们还是走进《藤花旧馆》,去探究苏东坡留世的紫藤和海棠之身世和命运。

先了解一下苏东坡喜爱的紫藤,这是一种攀援棚架的花木。《花经》书上记载:"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李白也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唐李德裕的《忆新藤》亦曰:"遥闻碧潭上,春晚紫藤开。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这些诗句都形象地表现了紫藤的美态,势如盘龙,刚劲古朴,枝叶茂盛,花序如翠蝶成行,美丽清香,花开半月不凋;常见的品种有多花紫藤、银藤、红玉藤、白玉藤、南京藤,以及苏州的古藤等等。

根据《武阳合志》记载,到了清朝,苏东坡手植的:“藤虽已枯,孙枝尚在"。当代的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1746~1809年)在其《古藤歌》就描写了这棵七百高龄的古藤,树心虽空而枝叶仍然茂藤花盛开的景象:"心空貌古枝犹秃,自碱至檐刚五曲"、"高干都遮出檐木"。这是写古藤心已空,枝犹秃,花犹盛开:"花开一巷吹古香,紫燕不敢栖雕梁","沿溪左右三十家,一半看花尽升屋"。他还说:"葛仙桥边路四通,香气已过桥拱东,半空紫伞盖奇绝,千朵万朵飞玲珑。"这棵心空貌古的紫藤,树枝尚茂,紫伞盖半空,藤花香飞白云溪畔,据说到了解放初期,紫藤枯枝还在。

从苏东坡的诗词中,我们知道他对海棠花特别喜爱,也正是海棠花伴他度过人生最困难的时期,尤其是1079年“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豁达的他并没有颓丧,次年他写出了咏海棠的绝唱:“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说: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月亮渐渐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担心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故而燃着高高的蜡烛,也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元丰六年(1083年)48岁的苏东坡写了一幅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诗云:“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诗句中的燕支雪其实就是胭脂雪。在苏东坡眼里,海棠花就像雪上搽了胭脂那样美丽,微风一吹,花朵颤动,妩媚动人。海棠之为“花中神仙”,一般分为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又称“海棠四品”,从苏东坡诗作的描述,我们可猜测那一定是西府海棠这品种。

苏东坡还有篇著名的文章《记游定惠院》,一开头就说:“黄州定惠院东边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另作有诗一首:“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这哪里是写海棠,分明就是写作者自己。

我们读唐诗宋词,都知道苏轼和白居易都属于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遭贬黜的文臣,在泽畔行吟的谪居生活里,都走过了复杂的心路历程:愤懑、委屈、敏感、多疑、羞辱,并进而生成孤高自许或伤感沉沦等种种情绪。这种心态往往会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来,从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对某种意象的钟情和反复吟咏。白居易引琵琶女为同调,而苏轼则将黄州的海棠花作为知己,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其实海棠多产自西蜀,那是苏东坡以及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老家,但杜甫在四川住了八年,遗诗八百首,即无一字提及海棠,而苏东坡早年同样也没有一首诗吟及海棠。据说苏东坡即离黄州官职时,歌妓李琪请求题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写出如下一绝: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首诗比拟巧妙,提问是否因为海棠花太美,连老杜也感到难以下笔,事实上,纯属揣度推论之词,因为有学者研究杜甫家谱得悉其母名海棠,古人忌讳而不予入诗。

还是回到正题,了解一下传为东坡手植在常州顾塘桥北孙氏宅的香海棠如今安在否?据《武阳志余》记载:在康熙年间(1670年前后),海棠"因炊烟所逼枯死"。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徐永宣有诗《惮香海棠》说了此事:“坡翁骑箕六百载,三十年前树犹在。青城白云御翁扫,遗下香魂断垣内”。

又据清史夏隆《永定海棠记》记载:“东坡乞居阳羡,携其花至,而天远堂主人邵民瞻与之游园,传其种,而宜邑始有西府海棠…“。说的是苏轼从黄州到江苏时曾携带了三株西府海棠,两株植于常州的《孙氏馆》即上文的《藤花旧馆》后被毁,但另一株则种在宜兴好友的《天远堂》园里,就是不知命运如何?

笔者查询资料,得悉宜兴市和桥镇闸口乡永定村,其祖上有叫邵民瞻与苏东坡交好。元丰七年(1084年),邵民瞻新修建了一处草堂,邀请苏东坡前来作客。次年,苏东坡途经宜兴专程去看望邵民瞻,相谈甚欢,曾书写“天远堂”三字相赠,概取自苏东坡的《归阳羡词》“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之句,并把草堂称为海棠园,据说当时苏东坡还将一棵海棠亲手栽种在园中。有文献报道在868年后(即1952年),这株苏东坡手植的西府海棠的主枝干被台风刮断,后继生且在根上萌发新枝,树高3.5米,主干粗25厘米,冠可达8米多,开张疏散,树姿婆娑,花艳丽似绮霞,绰约可爱。到了近代1982年,宜兴政府拨款重修天远堂和海棠园,是年海棠开花仅二三朵,次年海棠勃发,红英绿萼,满树繁花似锦,故书法家林散之题“海棠无恙”。

笔者另查询到苏东坡的《书归去来辞赠契顺》(注:苏轼抄写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赠送给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答谢后者到遥远的惠州探望他),曾提到其长子苏迈居宜兴,而他中年一度被恩准定居常州,晚年自海南赦归终老常州,常来临近的宜兴也在情理之中。

经历了900多年的沧桑,仅存的西府海棠,携着东坡的诗意旷达,穿越千年的风雨,优雅地伫立在我们的眼前;而饱受岁月摧残的《藤花旧馆》也将重建为《苏东坡纪念馆》于今年底开放,流传多年的苏东坡手植紫藤、香海棠的美谈,也算是后人对苏东坡一种深深的怀念。

完稿于2014年9月4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9-25 14:19:31
苏轼的官场仕途浮沉列表如下:

年龄 皇帝 年号纪年 公元纪年 官职 地区 备注
21岁 宋仁宗 嘉佑元年 1056 进京应试   母丧还乡
22岁 1057 考取进士
嘉佑六~九年 1061~1064 大理评事 朝廷 前后4年
签书凤翔府判官 朝廷
30岁 宋英宗 治平二年 1065 判登闻鼓院 朝廷 妻子王弗过世
1066~1070     父丧守孝三年
宋神宗
熙宁四年~七年 1071~1074 通判 杭州 3年多
1074~1077 知州 密州 约3年
1077~1079 知州 徐州 2年多
43岁 元丰二年 1079 知州 湖州 乌台诗案入狱      团练副使 黄州
1084   汝州 幼儿夭折暂调常州
1085 朝奉郎 知登州
礼部郎中 朝廷 4个月
起居舍人 朝廷 半个月
中书舍人 朝廷 3个月
翰林学士 知制诰 朝廷
52岁 宋哲宗
元祐四年 1089 龙图阁学士 知杭州
元祐六年 1091 知州 颍州
1092 知州 扬州
1093 知州 定州
1094 知州 惠州
绍圣七年 1097 海南詹州
宋徽宗 即位1100年     廉州
团练副使 舒州
永州
64岁   1101 朝奉郎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9-25 20:24:36
谢谢文友提醒,宜兴的蜀山确有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名的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蜀山书院”,是明代天顺年间工部侍郎沈晖为纪念苏东坡而发起建造的。清咸丰十年(1860年)书院被毁,光绪十七年 (1891年)重建。



另据南宋无锡人费衮所撰《梁溪漫志》记载,苏轼曾在宜兴丁蜀买下田宅准备定居。但后得知是败家子把祖传房屋卖掉惹得老太婆路上大哭,也即东坡所买,立刻同意退回,但老太婆告知卖屋所得缗钱已给不争气儿子散尽无能赎屋。东坡即把屋契焚尽,故而“坡自是遂还毗陵(常州),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9-26 07:48:19
谢谢@夜雨宿巴山 在楼上提到苏州忠王府留下明朝文征明种植的紫藤,相映照宋朝苏轼在常州留下的紫藤如今何在?极富欣赏雅趣。

查,苏州忠王府原属拙政园的一部分,后者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为御史王献臣设计兴建,藤树为文征明亲手种下。现在忠王府位于苏州博物馆的出口处,与拙政园相邻。在清朝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克苏州,占用拙政园部分基地改建忠王府,并将其东潘姓、其西汪姓宅第等一并收入,扩展为王府之地,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建筑群。同治二年冬(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忠王府修理工程仍未完工,但已初具规模,太平军退出苏州,李鸿章据忠王府为江苏巡抚行辕。

苏轼享年64岁,文征明89岁。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0-09 12:24:00
经历了900多年的沧桑,仅存的西府海棠,携着东坡的诗意旷达,穿越千年的风雨,优雅地伫立在我们的眼前;而饱受岁月摧残的《藤花旧馆》也将重建为《苏东坡纪念馆》于2014年底开放,流传多年的苏东坡手植紫藤、香海棠的美谈,也算是后人对苏东坡一种深深的怀念。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0-10 09:37:48
苏东坡被派到黄州时开始爱上西府海棠花,最近读到他有首诗:

“落花飞絮满衣襟,郁郁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萼是乡人。何时翠竹江村路,送我柴门月色新“。

诗中的苍髯乃指苍松叶髯也,是他的道中好友;而红萼者,海棠粉红花萼之喻也,是他的乡人(比红颜知己亲切更接地气)。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2-03 12:29:31
苏轼屡遭贬官流放,但仍能一保性命,这和宋太祖赵匡胤曾在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有关。后来金朝打败宋朝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献的存在。遗训记载内容有三大点:(1)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2)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3)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特指文官),并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朝廷,这几点就可以证明。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2-04 08:33:24
问好@张栗菲 谢谢来访,茶点赏读。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2-07 15:59:51
问好@梅若冰1897 欣赏紫藤花如雨,帘卷十里扬州路。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3-06 12:24:06
楼主@夜雨宿巴山 在15楼提到“读书人还是生在宋代好。今人总是认为弱宋,其实是偏见”。笔者印象中好像读过类似的论点,最近终于在悦读(Mook)第十三期(2009年9月版)找到丁国强写的【回味宋朝】。

文中引述张远山的《告别五千年》第19页:“许多缺乏男子气的当代文人都喜欢宋代,因为宋代是中国文明到近乎糜烂的朝代,一切中国式物质与精神享受都已经有了..。”

对两宋予以不同意见的有(1)陈寅恪文集第二卷第245页说的;“华夏民族文化,历史数千载的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3)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第169页:“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所不及。”,其他支持论点还有(4)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和《中国大历史》第153页(5)邓小南的《宋代历史的再认识》(6)刘子建的《两宋史研究汇编》(7)钱穆的《国学新论》第367页(8)伊永文的《宋代的市民生活》等等。

作者认为宋朝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回味的朝代。经济上,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不但推动了文学、绘画、音乐等文艺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使得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娱乐文化等日益精致与丰富,政治上通过科举进入体制的文人充斥官僚机构,官场成为知识分子密集之地。宋朝虽然没有唐朝的强盛国力、元朝强大的军事,而论幸福指数却不低,平和而从容生活是人们基本的生活理想,而要想要活的有滋有味,就离不开文学的熏染和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宋朝的市民生活图景是多姿多彩的,由文人倡导的尚奢华,重游玩的风气在市民中扩散开来。但这种享乐的风气一直延续的宋代最后的统治,作者文字结尾感叹到一个政治如此糟糕,两级分化严重、民生状态恶劣的王朝是不值得留恋的。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9-09 22:39:04
苏东坡有篇著名的文章《记游定惠院》,一开头就说:“黄州定惠院东边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另作有诗一首:“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这哪里是写海棠,分明就是写作者自己。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09 11:46:43
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晏殊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1-22 18:31:14
最近有朋友点击了【苏东坡的留言】,我在闲闲书话找出这篇五年前2016年发表的旧作(其实是写于2014年9月4日请参阅个人博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连读。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1-24 12:11:30
谨分享上海四大金刚的摄影作品《花卉快报:海棠花开》发表于《一池春水》。



当时我是这么留言的:

采春踏青,觅得一抹胭脂红,我特地为所有的海棠,都戴上最漂亮的耳垂与胸坠,果真娴婷饱润满枝头;钟萼卵苞匀净艳丽,唇妆釉描暗香盈袖。祝愿大家:生活美满如意,莫愁花睡去,人比月玲珑。

《小注》:莫愁花睡去,人比月玲珑,是借用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以及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海棠》。《胭脂红》也是康熙时代著名的釉瓷。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12 20:24:36
话说我在文字中探寻苏东坡的千年藤花海棠,其实我也在寻找艺术中宋画的海棠,看看北宋海棠,怎么就让东坡先生”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最近终于找到传说是北宋画家赵昌的《花卉四段图卷》(绢本设色 49.2×77.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卷画折枝海棠、栀子、芙蓉、梅花共四幅,画的是“折枝”而不是全株画面上枝页繁茂,花儿怒放。花瓣、花页用勾勒填色法。花之娇态、页之正反和明暗表现得恰到好处。


(折枝海棠图)

赵昌专攻花草草虫,早年师法滕昌祐。为了深入视察,他经常在早晨绕栏谛视,手调彩色就地描画,自号“写生赵昌”。所作形态真切,敷色艳丽,为时所重。因为赵昌不随意以画予人,故其作品传世极稀。《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154件,示意题材均为常见的花果虫蝶,如牡丹、芙蓉、山茶、杏、柿、蛱蝶等。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5 11:26:34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这句话出自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谨摘录作品译文片段如下: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
究竟感动在何处?或许感受到的是一种孤独,正如作者最后所说的“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

有读者分享说:我想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某个下午从午觉中醒来,不知不觉的将午觉睡到傍晚日暮时分,坐在床边熟练的打开手机发现没有一条消息,放下手机走到窗边拉开窗帘,落日的余晖印满整个房间,天边的晚霞美的不像话,你就那么站着,会发现这是一种极其绚烂而又充满孤独的美,你惊叹晚霞的美,却遗憾无人与你共享这种美。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6 10:42:17
明代王象晋(1561~1653年)的农学著作《二如亭群芳谱》(简称《群芳谱》)以10多年时间编成此书,全书共全书30卷,40余万字,初刻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记载植物达400余种,其中记载了“海棠四品”,即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

贴梗海棠

木瓜海棠

垂丝海棠

西府海棠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6 13:36:07
苏轼在1080年咏海棠成为千古绝唱:“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说: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月亮渐渐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担心深夜时分,花儿睡去,故而燃着高高的蜡烛,也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查悉付刻期于宋朝宝祐癸丑至丙辰间(1253-1256)的《全芳备祖》引述的版本是:“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籹"。

http://img3.laibafile.cn/p/m/323505783.jpg《全芳备祖》精钞本第190页

诗句用了加强词叠句,譬如前句‘嫋嫋’与‘袅袅’相通,形容细长柔美,随风摆动的样子。后句以'霏霏'对应, 是形容雨雪烟云盛密的样子,泛指浓密盛多。例如《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版本改用‘空濛’是形容缥缈迷茫的意思,把月色花影融辉在一个画面里,韵味犹浓。

查,《全芳备祖》是宋代陈景沂的花谱类著作集大成著作,作者纂集多年,估计脱稿在理宗即位(1225)前后,作者时年约30岁左右,该书分前后两集58卷,前集为花部27卷 ;后集为果、卉、草、木、农桑、蔬、药7部31卷,花果草木等植物共计300多种。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6 13:37:0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8 13:12:11
延续苏东坡深夜高烛照海棠的故事,留言提到今天一月八日西花厅海棠无恙,不知何故被删帖了。

想起宋朝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