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等之害的历史溯源分析

字数:2519访问原帖 评论数:10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04 19:38:36 更新时间:2022-09-03 18:24:06

楼主:junli6363  时间:2021-12-04 11:38:36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时代最为灿烂,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不二的选择。按照通常的说法,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学术辉煌的时代。但这种说法仅仅对于文化而言是合理的。至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百姓来说,面对五百年来家园变成战场,民人沦为炮灰的人生场景,再伟大的文明,以生命和血腥为代价,起码是不符合这些活生生的人道的。但是,流传至今的历史典籍和出土的地下文物,都在证实那是一个灿烂的时代。普罗大众,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太息与哀鸣,被历史的尘土无情地埋没了。

其实,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转折、大变革、大激荡、大悲剧的时代,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一幕波澜壮阔的荒唐戏目,而吃瓜群众无一例外,都做了创造历史的劣质物料。当时活跃在舞台前面的是所谓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和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但是后面则是代表百家争鸣的各种政治思想和治国学说。夏、商、周的中国(这个说法稍欠严谨)是贵族政体。特征是所谓尧舜的贤君制度和汤武的王道体制,政治的游戏规则是天子和诸侯按照礼法共和共治。但春秋战国迎来了一个大破坏时期。

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是贵族政体开始衰落,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诸侯坐大,王权衰落。春秋是一个过渡时期。五霸争雄,但要挟天子令诸侯,还有表面上的礼法存在。这个时期,当时所谓的“士”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面对大一统,他们最高的境界是贤相高士,以道德学问参与天下治理。现在面对分割的“市场”,他们进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由于天下仍然一统,诸侯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士们游走在诸侯之间就好像在各个城市之间进行商业和贸易,没有背叛母邦,服务敌国的尴尬。

那是一个所谓“游仕”(云游列国,各处求官)的时代。但是,区别在于这时的学术个体户,他们贩卖的治国方案仍然没有越礼,都是贵族政治的内容。比如,孔子的仁政,就是郁郁乎文哉的周朝礼法。墨子的兼爱和非攻,也是从贵族政体中衍生出来的人道主义。他们宣扬的是王道。其实,当时的霸王们,比如,齐桓公,也确实在认认真真地执行王道。他们还没有萌生“彼可取而代之”的邪念。但是,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七雄们开始有了做天下王的私念。于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游走在诸侯之间的士们,开始违背王道,为诸侯们计出“霸道”的坏主意了。

具有代表性的是商鞅。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卫国人。法家滥觞于老子,光大于兵家,是血光的产物。所以,商鞅给秦孝公出的主意以“灭六国,亡天下”为根本目标,只有铁血,没有仁慈。他的政策很明确:强兵和弱民。国家的根本是大刀和战士,农耕等社会一切活动均服务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根本的转折时代。法家的方案完全符合了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丛林时代。秦国的成功也证明了这种应运而生的法家思想的现实有效性。这时天下的士们,所谓游仕(苏秦之流),开始完全背弃了崇民仁政和兼爱非攻的善政,堕入了马基雅维利主义。

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流毒千年的坏的传统。为了迎合霸道,同时实现个人学而优则仕的目标(帝王之师,富贵人生),知识阶层(包括那些以孔孟之道为招徕的儒生),开始违背中国早期贵族政治仁道和贵民的传统,不断地给无道昏君出馊主意,把中国的政制以暴秦始,导向越来越偏离政治文明的轨道。大一统、郡县制下,千年以降,知识界除了个别的贤相和诤儒外,浩浩如过江之鲫的佞臣贼儒,多是满嘴里的圣贤书,一肚子的坏点子。但奇怪的是这些反文明的知识妖孽,不但受宠于当道,在当时民间也备受追捧。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人——特别是权力压迫下的芸芸众生,主要靠依附现实利害求生存,而不是靠阐扬高风亮节,喝西北风过日子。我们站在现在看历史,是非泾渭分明,但当时的人,特别是普通人,在个人得失及私利和政治权势的威压下(崇拜权力和羡慕富贵是底层潜在的弱势心理特征),很大一部分并不选择站在文明的一边,他们或者被骗子蒙蔽,或者囿于个人利益得失,甘愿为虎作伥,做帮凶的粉丝。代价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化,由于知识阶层失掉信仰(从孔子时代到商鞅时代……)和普罗大众缺乏理性和远见一再走上背道而驰的道路。

只有理解了中国政治演变的上述历史脉络,我们才能理解司马南之流(也包括金某荣和王某维)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魅力”所来,并警惕司马南等及其粉丝们敌视民营经济,攻击市场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今天和未来的巨大毁坏力!
楼主:junli6363  时间:2021-12-05 12:08:03
@约汉三 2021-12-05 11:02:11
春秋战国并不仅是个学术辉煌的时代,更是个文明飞跃式进步的时代,还是个社会的剧烈变革的时代,以致于现在的我们都对那时的社会形态的理解产生偏差。
比如主帖所说,底层民众无时不刻面对兵火带来的灾难,以致民不聊生的说法就不是事实,这是加入了楼主用现代思维想象出来的东西。
事实上,不管是春秋时的“打到你服”,还是战国时的“打到你死”,都只是各割据势力之间的纠葛,与底层民众并无多大关系。百姓跟着谁都一样,而诸侯争的也都是土地与人口。打的对手投降后,连俘虏的士兵都不会杀,更不会屠杀百姓了。反而想方设法的拉拢、安抚百姓。《孟子》中的梁惠王那篇就提到说,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尽心尽力了,还百般的赈济受灾的百姓。对此,孟子仍然不满其作为,认为他不应该在农忙的时候征发徭役,留下了“不违农时”这个成语,可见,当时民众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三国时刘备在“弃新野、走樊城”时仍带着无数愿意跟随他的百姓,说明百姓才是作为一镇诸侯的根本。
军阀混战,并非“洒向人间都是怨”,用现代思维“代入式”的解读历史会陷入误区的!
-----------------------------
@知白守黑2012 2021-12-05 11:50:50
有意思,既然现代思维“代入式”解读历史会陷入误区,那就听听古代人的声音。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
----------------------------
谢谢!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