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少年行(一)

字数:2763访问原帖 评论数:1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5-01 20:04:20 更新时间:2021-12-20 12:17:06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20-05-01 12:04:20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20-05-01 12:04:52
杜甫少年行(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仇兆鳌《杜诗详注》依【鹤注】云:此上元二年(761)夏在成都作。
且依【卢注】(瓦盆与金玉虽异,若论盛酒而饮,及其醉时,则彼此共卧于竹根,又何贵贱之别乎?)评曰:首章,有达观齐物意,乃晓悟少年之词。
又释云:
老瓦盆:《后汉•逢萌传》:“首戴瓦盆。”《阮籍传》:“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
倾银注玉:《吴越春秋》玉杯银樽。
共醉终同卧竹根:公诗“只想竹林眠”,即卧竹根之意。又诗“鸟下竹根行”,亦概言竹傍也。按:杜田《补遗》:《酒谱》云:老杜“共醉终同卧竹根”,盖以竹根为饮器也。庾信《谢赵王赐酒》诗:“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赵次公曰:卧竹根,谓同醉卧竹根之傍,《选》诗“徘徊孤竹根”可证。若如杜田说,饮器岂可谓之卧乎。《汉•高帝纪》:“时饮醉卧。”罗大经曰:瓦盆金玉,同博一醉,尚何分别之有。由是推之,蹇驴布鞯,与骏马金鞍,同一游也。松床筦席,与绣帏玉枕,同一寝也。知此,则贫富贵贱,皆可以一视矣。
今译曰:
不要嘲笑农家陈旧的陶制酒器,从爷爷辈到孙子都用它盛酒。玉杯银樽虽然能让人眼前一亮,但用金玉盛酒喝醉了也如同在竹林里睡觉。

以上姑妄听之罢了,小子不敏,释如下:
老瓦盆:大盛器酒坛、酒瓮之谓也。
自从盛酒长儿孙:老坛、老酒,极言存放时间长,几十年的陈酿,历两代人。
倾银注玉:没有抱酒坛、酒瓮直接饮用的道理,小盛器分酒还是要的,酒美器美,相得益彰。
惊人眼:指代颜色纯正的陈酿。
共:通“供”;供给;供应。
卧:伏也;伏:趴,脸向下,体前屈。
竹根:量具。

直接给结论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故免不了要继续啰嗦。
首先,“惊人眼”指代颜色纯正的陈酿要能站住脚。
能否站住脚要看用典,这其中套有两个用典,其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及“人老珠黄”。
“人老珠黄”是眼睛新陈代谢的异常现象。人类眼球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透明膜层,叫结膜。在长期受到紫外线、粉尘等污染之后,就产生色素沉着的不良反应。色素在结膜层集聚成块状黄斑,从表面上看,白眼球出现微微凸起的暗黄色物质,黑眼球变得更加混浊。人类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是日积月累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结膜色素沉着现象,因而,也就有了“人老珠黄”一说。
古人讲眼科知识未必头头是道,但观察入微是强项,故早早有“人老珠黄”之结论。
人眼是人眼,惊人眼是惊人眼,人眼未必黄,惊人眼则符合“人老珠黄”、大概率黄。
如何“惊人”呢?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古来稀”者,“惊人”也;“古来稀”之人之眼,曰“惊人眼”;七十岁朝上,够老,结合“人老珠黄”,黄颜色的概念可以确定。
陈年佳酿能是黄颜色吗?
小子《陶靖节漫观》第二十三章 仪狄造之有如下内容:
蘖酿酒被称为“醴”,酒精度很低,是甜酒,故有“小人之交甘若醴”之说;后,古人逐渐掌握用酒曲酿酒的方法,但包括醴在内,其时的酒都是黄酒。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但黄酒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古代过滤技术不成熟,酒呈混浊状态,其时称“白酒”或浊酒;黄酒的实质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的酿造酒,也称米酒;黄酒生产原料北方以粟(在古代,是秫、粱、稷、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粱,现在也称谷子,去除壳后叫小米),南方以稻米(尤以糯米最佳)。
故,“惊人眼”指代颜色纯正的陈酿站得住脚,没毛病。

接着,是“竹根”量具的问题。
同参庾信《谢赵王赐酒》:“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但小子的结论不同,传统以之为“饮器”,小子定其为“量具”。
按“饮器”,则非惟“共醉终同卧竹根”不解,连带“山杯捧竹根”也不甚了了。
还从庾信 “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 起讲,这里隐含有大小对应关系:“野炉然树叶”,树叶要在野炉中燃烧,故野炉大,树叶小; “捧”古多作“奉”,两手承托物件在齐眉处。(古人以眉毛为表示敬意的最大高度)“山杯捧竹根”,除正常体现杯在下、竹根在上的位置关系外,“山杯”突出“杯”之大,与寻常“杯”迥异,“杯”之大,可缩减正常中间环节(壶)而直接对应“竹根”(量具)。
简单推来,“山杯”确认为“饮器”,则再定义“竹根”为“饮器”显然不合适,讲“竹根”为“量具”,对应“山杯”则效果明显;正常杯子小,斟酒要用到酒壶之类,而酒壶中的酒却也不是凭空来的,往酒壶中置酒则另需器具,这器具要适合从酒坛、酒瓮、酒缸中取酒,并适合将取来的酒注入酒壶,在此过程中,计量不是个小事情,取多取少得有算计,要之,这器具是个“量具”就齐活了。
讲这么多,其实多余,一句话——(酒)提子,古代量具,用来打酒、打油、打酱油等。古时用十六两制,提子分一两、四两、半斤、一斤。古代酒提子多为竹制,故,称“竹根”。

随后是“卧竹根”的问题。
竹制(酒)提子称“竹根”,“卧竹根”是个什么鬼呢?
卧:伏也;伏:趴,脸向下,体前屈。这里存在个(酒)提子的用法问题;量具跟盛器不同,作为量具,(酒)提子只在取用过程中起作用,且即取即用不留存;如何即取即用不留存呢?脸(口)向下,趴,是其操作要领,这样就倾倒的彻底干净;此番操作即 “卧竹根”之谓,其效果为彻底干净、不留存。

再后是“共醉”的问题。
醉,貌似都理解,但这里却要商榷。
小子《陶靖节漫观》第七章 既醉而退有如下内容:
为啥会“醉”?因为喝酒,喝水好像就没问题;所以,是酒的原因导致“醉”。
这里要更进一步,喝酒不一定都醉,但喝多、过量就难免一醉;酒很少,供应不足,想喝多、过量而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不能够醉。
共通“供”,供给,供应;醉,喝得多、过量;“共醉”者,给“喝得多”提供支持之谓也。

下面阐述“共醉终同卧竹根”。
依“终同”而言,这里至少存在两方,其一方很明确,为“竹根”,另方则不明朗。
小子意见,错认另方、或者根本意识不到有另方存在,要解此诗就难了。
说这另方要从头捋起,换言之,这诗从头到尾主角有且只有一个——“老瓦盆”, “共醉”者,给“喝得多”提供支持之谓也;是谁在给“喝得多”提供支持呢?——“老瓦盆”。
持续不断给“喝得多”提供支持,即便“老瓦盆”能盛,却也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某天,也就没存量了;说有可以有多有少,多与少存在差异;说没有则不同,没有就是没有,酒缸罄尽的没有跟酒提子倾尽的没有是同一个没有,不存在差异;此言“共醉终同卧竹根”。

综云:
摆一副看不上乡野人家老物件的样子,不期然间就闹笑话了;譬如那老坛,现今空空如也,要知道,只自酿酒封坛到开坛算,长你两个这么大都不止;当年开坛,那家伙、陈年佳酿、酒色纯正没得说,想分一杯要挤破头,头面人物都靠不上,真正的高光时刻!“自古酒好留不住”,酒去坛空无人问津倒也罢了,被个黄毛小子看不起,招谁惹谁了这是。

杜甫《少年行》,1260年矣,聊记之。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20-05-01 12:05:19
五一快乐!:)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20-05-08 10:53:58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