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族名号考》的纠偏与北方民族的称号溯源

字数:15662访问原帖 评论数:9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28 15:53:34 更新时间:2022-09-10 02:13:11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1-12-28 07:53:34

前言


我一直在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中国上古史观,就是上古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神秘联系,致力于打破条块分割的上历史研究,采用一种整体性的和时空连续性的视角去研究中国的上古史。为此我定下了十几个研究的子课题,作为民科,我显然无法通过政府下拨的课题经费去展开深入研究,我只是依靠个人的深度兴趣,去探讨一种历史的可能性,为得出中国的历史演化提供一种更细化却又更整体的脉络,限于我的资源和能力,显然在这方面突破具有很大难度,之所以在这里把心得发表上来,完全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历史的更深入的思考。本帖欢迎大家拍砖,思想的表达有时候是强烈的,但是是有启发的。十几个研究题目,我都会陆续拿出来,以宜读者。


新北族名号考之四:鞑靼含义


【摘要】“鞑靼”本乃北族名号,其含义众说纷纭,经过笔者的艰苦比对,终于发现其本意:“鞑靼”的本意是“弓箭”,得名于该族善于射猎之故。

一、 鞑靼简介

“鞑靼”亦名“塔塔尔”,是唐宋开始活跃在蒙古高原东部的一支游牧民族,其语言与蒙古族类似,在成吉思汗蒙古兴起并统一草原之前,鞑靼一直是草原霸主,在唐朝时期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记载鞑靼的是突厥文《阙特勤碑》,有“九姓鞑靼”之言;汉文记载则在唐武宗时期宰相李德裕《赐回鹘?烀凰固乩盏融椤分谐鱿指妹帧K孀呕伧酵豕母裁穑谗叭苏匠莆菰灾鳎菰挠镅砸仓鸾ビ稍纪回视镒湮济晒庞镒逭加攀频匚弧�

唐朝灭亡后,鞑靼人受辽朝的统治,辽朝把他们称为“阻仆”或者“束不姑”,并没有使用其本命“鞑靼”。金朝时,鞑靼部势力渐强,逐渐成为金朝死敌,金朝不得不再西北部修了一道金长城来阻止鞑靼人的入侵,同时为何了机动能力很强的鞑靼人作战,金朝人还发明了“神臂弓”,一种大型弩,用于和鞑靼人作战。金承安元年(1196),金朝丞相完颜襄讨伐鞑靼部,该部死敌成吉思汗蒙古部趁机联合王汗攻击鞑靼部,当鞑靼人被金军大败溃逃至浯勒扎河时,遭遇到成吉思汗和王汗的联军攻击,经过激战,鞑靼人大败,残余人马等尽归成吉思汗所有,草原进入蒙古时代。但由于历史上鞑靼的名头太响,因此中原王朝一直使用鞑靼来称呼蒙古各部族,只不过将蒙古人称为黑鞑靼、突厥汪古部称为白鞑靼等以示区别。

二、“鞑靼”名号考证

关于“鞑靼”称号的来历有多种,但无一不是片面牵强,笔者经过仔细研究比对,提出一种非常新的观点,并对其中的逻辑推论关系进行阐述,以证明该观点的正确。鞑靼到底来自哪里呢?《宋书•索虏传》“芮芮一号大檀,又号檀檀,亦匈奴别种。”所谓“芮芮”者,就是柔然,柔然大汗名大檀,亦作“大但”、“檀檀”,北魏神瑞元年自立为汗,号牟汗纥升盖可汗(意为“制胜之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刚即位之际,大檀率6万柔然骑兵进攻北魏,使用身披铁甲的“连环马”打败魏军。此后,柔然人有时也自称“大檀”。考“大檀”之名,实际就是后来的“鞑靼”,可见鞑靼部乃是柔然之后裔也。

关于柔然之名,笔者已在其另一篇北族名号考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该名来自我国塞语里的“黄金色”的意思,同时也证明了“柔然”就是后世“黄金蒙古”(尼伦蒙古)是一个意思。“柔然”之名来自匈奴,更早则来自加入匈奴的塞种之人,同类地可以自然地推论,“鞑靼”之名也可能来自匈奴语,并且是由塞种人带入匈奴。在塞种人的语言里,“tatar che”是“弓箭”的意思,“鞑靼-tatar”不过是“tatar che”原始词根,应该就是“弓箭”或者“射手”的意思。所谓的“鞑靼”族,最初不过就是从室韦系里分化出来的善于射箭的森林民族,在接受了草原的游牧文化和部分匈奴语词汇后,变成了一个草原民族。

辽代史籍把鞑靼部和室韦部都称呼为“阻卜”或者“束不姑”,经过笔者考证,该词也是来自塞种语言“tsun puth”,正符合“阻卜”的中古发音,该词的含义恰好也是“弓箭”的意思,和“鞑靼”是一个意思。从这里看,“束不姑”比“阻卜”多了一个词尾,也不过是复数形式或者变形而已。其实这个草原词汇不是在辽代进入汉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金仆姑”的名词,含义同样是形容弓箭,《左传•庄公十一年》:“乘丘 之役,公以金?W姑射 南宫长万。”杜预 注:“金仆姑,矢名”。唐诗中则更多了,比如唐代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中就有:“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这样,“鞑靼”和“阻卜”的含义完全一致,消除了翻译上的矛盾,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笔者的推论。

鞑靼部被蒙古部消灭,但是其并没有彻底消失,一部分人逐渐突厥化和欧洲化,变成了现在俄罗斯的塔塔尔族,更多的则体现在汉地的典籍当中,比如元代末代丞相“脱脱”,就是的一个“鞑靼”。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0 15:47:20
关于“满洲”这个名号,到底来自哪里,众说纷纭,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原因是国内没有对这方面的研究,于是,我把这当做我对中国北方民族称号研究的第一站。

摘录:【满洲这个名号来自渤海国,是渤海国穆州的转音】

1.满洲与女真的区别:

1.1 满洲是渤海国后裔:

皇太极否认了满洲人和女真人的关系,他说:女真“是席北超墨尔根之裔,与满洲无涉。”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文中的两个词汇,“席北”就是指锡伯族,“超墨尔根”是蒙古语,就是“查干蔑儿乞特”,翻译过来是指“白鞑靼”,可见“女真”在满洲人的眼里是锡伯族和更北一些的蔑儿乞人。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皇太极这句话呢?满洲女真主要指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和锡伯族及白鞑靼到底有何区别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史书的记载:

《皇明九边考》卷二《辽东镇边夷考》记载:“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东夷考略》记载:“建州、毛怜裔出渤海,居处饮食有华风。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以山作窑,即女真完颜种”

从记载可见,海西女真是黑水靺鞨或金女真直接后裔,建州女真是粟末靺鞨也就是渤海国大氏王族所在部族的直接后裔。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概念:渤海国。

建州之名来自于渤海国,明初建州卫当初设立在何处已经无法考证,按渤海国建州治所在黑龙江绥芬河中下游,和明建州女真活动区域不重合,建州女真最初活动区域在绥芬河以南,吉林省的珲春、延吉和朝鲜咸镜道一代,后来因朝鲜扩张,被迫西迁过鸭绿江,明朝之所以定为建州,可能因明人对东北地面不熟悉,误将珲春地区定为建州,而真正的渤海国建州显然要北一些。

4.2 【满洲名号来自渤海国地名“穆州”】

珲春、延吉和咸镜道北部在渤海国时代叫什么名字呢?叫“穆州”,所谓的“满洲”实际上是“穆州”的另一种发音而已。他们认为自己是渤海国后裔,所以皇太极说“统绪绵远,相传奕世”,也就是明朝人忘记了渤海国的地域地望,但这些渤海国后裔没有忘记,他们把自己并不称做“建州”而叫做“满洲”人,实际上就是说他们是渤海国“穆州”的满洲语发音。

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没有,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首先建州女真活动区域就在渤海国穆州地域;
第二,渤海国皇族大氏也是剃发梳辫子的。渤海国国王称号为“可毒夫”,实际上就是满语“kadulat”(管理者)的发音的一种变体。
第三,最重要的是明朝史书的记载:《皇明九边考》卷二《辽东镇边夷考》记载:“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渤海国本民族语言应该就是女真语,但其汉化严重,其官方语言是汉语,这也是建州女真人的汉语水平普遍较高的历史原因。

渤海国叫类似“满洲”发音的州郡有好几个,比如著名生产鄚州之猪的鄚州,地名得名于族名靺鞨,原地名鄚颉,汉语化后变成鄚州,还有在现在俄国的慕州等,为什么要确定长白山下的渤海国古称穆州为满洲读音的来源呢?主要是地理位置缘故。

明朝典籍记载建州女真是渤海国大氏后裔,古代汉文典籍的严谨性较高,该记载肯定是根据建州女真人的自述记载下来,因此建州女真的主体应该是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人。

4.3 【松花江是束沫江,而混同江是意译】【粟末靺鞨是混合的猎人部落的意思】
第二松花江流域,晖春以及其以东被朝鲜侵占的所谓咸镜道北部地区,正是粟末靺鞨最后发家并建立渤海国的地点,穆州就是将粟末的末字修订成穆州而成。“粟末”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名称汉代就记载在史书里了,是河流名称,叫速沫水,就是指现在的松花江。大家不知道其含义,我在这里解释一下:“粟末”的含义是满语的“混合”——“suwa”,所以历史上松花江有时被记载成“宋瓦江”、“宋万江”,由于古汉语微母字也和明母一样是“m”辅音,所以“宋瓦”或“宋万”在汉代被翻译成“粟末”,渤海国在给该地域定名时,采用了汉文记载的“粟末江”的江名给该流域起名为“穆州”。

另一个证明,朝鲜人称呼满洲人最初就是称为“万州人”,“万”字来自“宋万江”的万字无疑。松花江在与嫩江汇合前叫第二松花江,水流较湍急,含沙量大,在古代叫“金江”,“嫩江”是满语“青江”的意思,“嫩”是青色、清亮的意思,“青江”和“金江”汇合,白水和黄水混合,所以叫“粟末江”,意思是“混同江”,而“混同江”这个名称,正是辽代对松花江的官方称呼。现在把汉代的粟末江称为“松花江”,是误读,本命应该是“宋瓦江”或“宋万江”。

粟末靺鞨应该是建州女真的直系来源。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0 15:53:49
1.“满洲”是古代渤海国“穆州”的另一种读音。
2. 渤海国的粟末女真(粟末靺鞨)是满洲人的祖先
3.“松花”江是古代“束沫”江的发音变种。“粟末”来自“束沫”,来自女真语的“混合”。松花江也叫混同江。另一支流“嫩江”是“青色江”的意思。
4.“靺鞨”是“猎人”的意思,后世也翻译成“蔑儿乞”或“墨儿根”。
5.“女真”在鲜卑语系里是“东边的人”的意思。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0 15:55:18
解决如此之多历史疑问的帖子,不顶简直丧尽天良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0 16:01:26
@以前2021 2022-01-10 15:53:49
1.“满洲”是古代渤海国“穆州”的另一种读音。
2. 渤海国的粟末女真(粟末靺鞨)是满洲人的祖先
3.“松花”江是古代“束沫”江的发音变种。“粟末”来自“束沫”,来自女真语的“混合”。松花江也叫混同江。另一支流“嫩江”是“青色江”的意思。
4.“靺鞨”是“猎人”的意思,后世也翻译成“蔑儿乞”或“墨儿根”。
5.“女真”在鲜卑语系里是“东边的人”的意思。
-----------------------------
6.“鞑靼”原本是西戎语“弓箭”的意思,后来被用来形容东北森林中一群猎人,就是“蔑儿乞”、“靺鞨”、“墨儿根”人的祖先部族,成为了一个部族名。

7. 柔然是西戎语“金色”的意思,可能这个部族黄头发人比较多。
后世翻译成“尼伦”,“尼伦蒙古”就是“金色蒙古人”的意思,后其中诞生成吉思汗家族。

8.汉语的“仆姑”来自西戎语的“阻卜”或者“束不姑”,是“弓箭”的意思,辽代用来称呼“鞑靼”(弓箭)部落。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1 08:14:28
上文提到“肃慎”是“东方人”的意思,“靺鞨”是“猎人”的意思,下面给出考证:


【摘要】“靺鞨”本乃东北古族名号,其含义众说纷纭,有“水”说,有“宝石”说,经过笔者的艰苦比对,终于发现其本意:“靺鞨”的本意是“猎人”,得名于该族善于射猎之故,后演变为“聪明”之意。

一、 肃慎人来自哪里?

一般史学界认为靺鞨的先祖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肃慎人,所以要搞清靺鞨人来历,必须先搞清肃慎人来历。关于“肃慎”的含义,有多种考证,因历史过于久远,各种说法皆比较勉强,但如果从后世的称呼来分析,也许会得到一些端倪。后世“女真”被认为是“肃慎”发音的直接流转,“女真”也称“朱里真”,是宋元时期著名的北方民族,其在蒙古语里被称为“主儿勤”,“勤”和“真”都是代表“人、部众”之意,而词根“朱里”或者“主儿”,在满语里是“东方”的意思,加上名词性后缀“真”,就变成了“东方之人”的意思。从这个意思可以看出,“肃慎”并非是民族名称,而是“东夷”的意思。由于古东夷曾生活在山东和河北,所以古“肃慎”这个称呼也曾出现在山东泰山附近,后来被周势力所驱赶北迁(苏联学者看法),姑且认为他说的有根据,但我认为此时的“肃慎”不是一个民族称呼,而是对一方人民的泛称,就是“东夷”的通古斯语发音而已,所以和后世的女真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二、 靺鞨语义考证

东北肃慎系民族,最早在周代称呼为肃慎人,然后是汉代称呼为挹娄人,挹娄的含义是“穴居人”,后来不再成为民族称呼,降格为靺鞨人的一个部族称呼。再后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勿吉”,在隋代又改称“靺鞨”,这种翻译上的随意改动,造成后世的极大困扰。“挹娄”和“靺鞨”的关系没有多大疑问,就像河南人和中国人 的关系一样。但“勿吉”和“靺鞨”的读音差别较大,尤其是后面一个字,“吉”是见母字,“鞨”是匣母字,在古代是完全不同的,发音差别较大,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在古书中能找到答案,原来“鞨”在古代是多音字,在“靺鞨”词汇里,它不发“喝”的音,而发“羯”的音,比如唐使节招降渤海国,回来时在旅顺金山脚下的井栏石刻上铭刻这段旅行时,就用了“靺羯”而非“靺鞨”,如果发“羯”的音,“靺鞨”和“勿吉”发音就完全统一了。剩下的就是要探寻“靺鞨”或者“勿吉”的含义了。首先来看“靺鞨”,“靺”为明母末韵,拟构为“mw a t”,其中“w”为介音。“羯”的发音见母质韵入声字,拟构为“ky i t”。其中的“y”是介音。再来看“勿吉”,“勿”为明母物韵。拟构为“my u t”,“吉”同“羯”发音几乎一致(等不同而已),比较一下,省略入声字,就是“muaki”和“muki ”。不难发现其读音很接近,而真正的当地民族的读音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公元598年,西突厥在追杀柔然一支阿瓦尔人时,派使者前往拜占庭帝国,质问其为何为阿瓦尔人提供庇护,其国书里谈到了柔然人被击败后,大量逃入“桃花石”(华夏),同时也大量逃入一个在中国附近的叫“Murki”的民族,对比中国历史,这个叫“Murki”的民族非“靺鞨”族无疑。也就是说“勿吉”或者“靺鞨”的真正发音是“Murki”,对照后世的民族名称,我们发现“蔑儿乞”正是这个发音,该民族十分善射,是蒙古人的死敌。“蔑儿乞”是蒙古语发音,满语发音是“墨尔根”,意思就是“善射者、猎人”后来引申出“能干的人、聪明人”等。可见,无论是“勿吉”还是“靺鞨”,都是“猎人”的意思。前苏联挖掘了多个靺鞨人墓穴,并对其生活状态进行生物学测定,不管他们的颅骨指数形态接近于贝尔加或者接近于东亚类型,这个民族的食物基本上是纯肉食性,植物性食物很少,显示他们的确是猎人民族。蔑儿乞人最初是肃慎系民族,和女真同源,后来西迁加吸收大量柔然人,并加入蒙古语民族,他们曾经是蒙古人的死敌,后被成吉思汗击垮屠杀。该族并没有完全消灭,蒙古人的后族很多来自这些原通古斯民族,因为这些人相貌比蒙古人柔和俊美。比如成吉思汗取过一位“肃良合”公主,“肃良合”一般指朝鲜,但是成吉思汗没有远征朝鲜,他也没有在朝鲜附近驻军,这里的“肃良合”不是朝鲜,而是指“索伦”,也就是鄂温克人,但鄂温克此时还未登上蒙古草原的擂台,这里是指“蔑儿乞”部落,蒙古人把蔑儿乞算入“索伦”,也就是认为他们是“靺鞨”人,因为“索伦”名称来自一条河流“索离”河,就是现在黑龙江省的少陵河。可见蔑儿乞人最初是肃慎系民族。皇太极在定名“满洲”时,否认自己来自女真时说:“诸申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席北”就是“锡伯”(室韦),“超墨尔根”也就是“楚蔑儿乞”或“白蔑儿乞”,实际就是“靺鞨人”。也就是他大概认为女真是黑龙江中下游的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和室韦人关系紧密,而满洲则是当地渤海粟末靺鞨的后代,是种地之人。不过他的言论很难站住脚,因为无论是粟末靺鞨还是胡里改人,本质上都属于靺鞨民族。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1 11:37:40
应该申请基金,我解决了多少历史空白?呵呵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2 19:27:53
“轩辕”考
【轩辕】:“有车族”

黄帝乃“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轩”做“车乘”解,“冕”做“冕服”解。此“轩”必为“车乘”之意。
“轩”字乃华夏古字,在现今藏语里做“s hin”,读音与“轩”极为接近。
而“辕”字却并非“车辕”之意,也是华夏古语“族”的意思,在现今藏语里读“rus”二字合起来读“s hin - rus”,正是“轩辕”之古音,其含义甚明,不过是“有车族”之意也。
然考古表明,至商代之初华夏尚无车辆的证据,马车大规模引进是商代中期的事情了,故此,黄帝的时代绝无可能有车,“轩辕”必是周人之后明名;且“黄帝”之明名规则亦与商周早期不符,商代及周前期帝王皆称号在前,名在后,如“帝乙”、“公刘”等,显示黄帝、炎帝之名也是晚至东周成型。但这并不能否定先夏存在,商代夏之际,的确有大量的东亚人从北中国向北方(远至西伯利亚)迁徙,说明商伐夏桀的确是个大的历史事件。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2 20:36:57
匈奴

1. “匈奴”非“荤粥”
从司马迁《史记》中对匈奴的记载来看,他虽承认匈奴是夏后氏之裔,但并没有承认远在华夏建立之初就存在的“荤粥”就是匈奴祖先,他在匈奴列传中只是说北方有“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显示他经过考证,不敢说“荤粥”就是现在的“匈奴”的对音,对于“猃狁”也是这个态度。

2.“猃狁”就是“犬戎”,和汉族同宗。
从诗经中的记载,以及周厉王对“猃狁”的攻击,以及犬戎对周的反扑来看,这个“猃狁”就是“犬戎”,“犬戎”并非是阿尔泰语系民族,我个人认为其是汉藏语系民族,以犬科动物为图腾,大致相当于汉代的白狼羌或白狗羌,今天的嘉戎藏族是其后裔。东汉时期白狼羌进呈了《白狼王歌》,语言学家多认为其是汉藏语系写成的文献,民间语言学家刘小羽经过破译,认为其是上古汉语写成,至东汉时期汉人已经看不懂了,是因为分隔的太久了。据此,我认为“猃狁”的祖先和汉族同宗,传自炎黄。

3.“猃狁”就是“轩辕”
“猃狁”就是“有车”氏,因为在周厉王对入侵的“猃狁”的反击战争中,一次就俘获一百三十辆战车,这真的不少了,武王伐纣,图谋几十年,合众十几国,才凑了三百辆战车去改天换地,而“猃狁”一次打秋风抢劫就被俘了一百三十辆车,够阔气了,显示这真是“有车”氏;从考古来看,东周甘肃戎人的墓里发掘出的战车精美程度也超过了当时的列国。战车的确是从甘肃陕北方向传入内地的。因此,这个“轩辕”氏的称号不能由汉族独占。“猃狁”的上古发音也和“轩辕”相近,两个是一会事。

4.匈奴就是“轩辕”。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匈奴)後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这表明“匈奴”和“浑庾”(荤粥)根本不是一族,从“北服”来看,匈奴也是在漠南活动的,所以,“匈奴”的发音应该和“猃狁”类似,而且夏桀之子也不应以外族名字给自己起名,故夏桀之子的名字应该是“轩辕”,以远古伟大祖先的氏族号为名字,后人为了避讳改成了“淳维”。至于他逃到北方开始了收继婚习俗,完全是被北方草原人群影响所致。

5. 欧洲的“匈人”不是“匈奴”而是漠北的“浑庾”(荤粥)
从这里看,东汉灭匈奴后的三百年后,扫略欧洲的“匈”人并非“匈奴”后代,而是漠北古族“浑庾”(荤粥)的后代,虽然浑庾也被并入了匈奴,是北匈奴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和真正的匈奴还是有些区别的,特别是发音,欧洲的“匈”人读音为“hun”(浑),和“匈奴”的上古音xjuŋ(多数专家拟构)是有区别的,而和“轩”的上古拟构xjan读音更为类似,同时,“匈奴”的读音也和藏语“轩辕氏”的读音为“s hiŋ - rus”(有车氏)的读音类似。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3 00:07:34
狄、丁零、高车之辨

1.【狄】为【狄历】或【丁零】之简写:“高车”也,一种马拉的大车。

狄=狄历=丁零=高车,是一个名号。

2.证:上文中简单提到了匈奴向漠北扩张,“後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
其中“丁零”又名“狄历”
《魏书•高车传》:“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
可知上述论断。

考证《蒙古秘史》以及现代漠北各蒙语族语言,“teleg”、“teling”等发音的词汇,都是“大马车”的意思,故“狄”人有车。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3 01:10:23
薪犁

1.语义:
【薪犁】:通古斯语词汇,“聪明”的意思。可能原本是指猎人能干的意思。

2.通假:
“薪犁”通后世的“索伦”和“肃良合”

“索伦”: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
“肃良合”:原指通古斯背景的鞑靼人,这些通古斯背景的鞑靼人也叫蔑儿乞人(猎人)。
“鞑靼”是“弓箭手”的意思,“蔑儿乞”是“猎人”的意思,可见,“索伦”的通古斯语原始含义有射箭手的含义,后引申为“聪明”。
《蒙古源流》中说黑龙江地域有黑肃良合和白肃良合,他们征服了白肃良合并将一位蔑尔乞(神射手)的女儿忽兰豁阿待会给成吉思汗作为妻子。这个“白肃良合”就是“白蔑儿乞”,也就是后世皇太极说的“超墨儿根”,可能指的是锡伯族以及其他海西女真。而后世的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三族是属于白肃良合还是黑肃良合则无从探究。

元代蒙古人后来也用这个名号用来称呼朝鲜人,可能觉得朝鲜人和鄂温克人族源很近,因为扶余人原来生活在吉林的索离地区,都被算入了索离一族。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3 01:23:19
屈射

1.语义:
【屈射】是“弓弦”的意思,引申为“控弦”之人。

2.源流:蒙古语族里,“kur q”,读音为“阔尔赤”。

3.《史记匈奴列传》:“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
又:“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
可见北方多以控弦引弓为贤,生活所迫尔,所以族名号多以与弓箭、射猎有关。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3 16:22:34
做一个前期总结:

1.“满洲”是古代渤海国“穆州”的另一种读音。

2. 渤海国的主要民族是粟末女真(也叫粟末靺鞨),是满洲人的祖先,讲女真语。

3.“松花”江是汉代“束沫”江的发音变种。“粟末”的族称来自“束沫”,词根来自女真语的“混合”。松花江辽代也叫混同江。另一支流“嫩江”是“青色江”的意思,混合了水流较急的第二松花江(速沫水)形成了松花江。

4.“靺鞨”是满语、通古斯语乃至东依兰语族中“猎人”的意思,后世也翻译成“蔑儿乞特”或“墨儿根”。

5. “索伦”、“肃良合”来自满语、通古斯语中“聪明”的意思,可追溯到《史记》里的被匈奴并吞的“薪犁”。“肃良合”是“索伦”的蒙古语发音,用来称呼蔑儿乞等森林打猎部落。他们把“肃良合”分为白肃良合和黑肃良合。元代蒙古人把朝鲜人也称为“肃良合”,因为朝鲜人的一部分祖先来自中国吉林的扶余人,他们也是西伯利亚森林打猎人,后来生活在吉林的索离河地区,所以也被称为索伦。现在的索伦只用来称呼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三族。过去他们和满族一样喜欢在家里树立个索伦杆,上面有斗,用来喂养乌鸦。朝鲜人过去也是喜欢在家里树立索伦杆。

6.“女真”在鲜卑语系里是“东边的人”的意思,在满语中含义是“东方”,“诸申”、“朝鲜”也是这个满语词的发音。

7.“鞑靼”原本是西戎语中东伊兰语族的“弓箭”的意思,后来随着混合民族的匈奴扩展到全北方,该词也被蒙古等东方各部落用来称呼东北森林中走出来的一群猎人,而本地人的发音则是唐朝的“靺鞨”、宋朝的“蔑儿乞”、清朝的“墨儿根”,说的是一群人。

8. 汉语的“仆姑”来自西戎语东伊兰语族的“阻卜”或者“束不姑”,是“弓箭”的意思(和“鞑靼”一个意思),辽代契丹人用“阻卜”或者“束不姑”来称呼“鞑靼”(弓箭)部落。

9.“柔然”是西戎语中东伊兰语族“金色”的意思。
蒙古与读成“尼伦”,“尼伦蒙古”就是“金色蒙古人”的意思,后其中诞生成吉思汗家族。
逃亡西方的柔然人被西方人称为“阿瓦尔”人,“阿瓦尔”在波斯语里是“东方人”的意思。

10. “匈奴”有可能不是“荤粥”的另称,可能和“猃狁”一样都是汉藏语系词汇,来自汉藏语的“轩辕”。“轩辕”是个合成词汇,在现在藏语中由“s hiŋ “(车)和”rus”(族)拼合。意思是“有车氏”。【有待进一步考证】

11.“屈射”是蒙古语“弓弦”的意思,引申为“控弦”之人。读音为“阔尔赤”。

12.“狄”、“狄历”、“丁零”和“高车”,是一个同一个民族名号,来自蒙古语族的词汇,意思是“大车”。大家对这个词最熟悉的名字叫“敕勒”,就是《敕勒川》中的“敕勒”。真实读音不是“赤勒”而是“狄勒”。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3 17:33:14
写贴真的好辛苦啊,一个词就要翻一堆书,生怕哪里错了,或过不了逻辑关卡。
不过写贴也是对自己的思路的整理,不求回报义务写贴,虽累也心甘情愿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3 18:04:06
欢迎写小说的网友到我的帖子里任意摘录素材,无限制引用,不必标明引用文的作者。
本帖为非盈利性公益贴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3 21:16:52
“凯撒”在罗马帝国属于第二等的称号,罗马皇帝的称号是“奥古斯都”,罗马皇帝称号里凯撒都不是第一位的,东罗马皇帝的称号里也不是第一位的,罗马皇帝对外称号从不使用“凯撒”。

沙皇的读音为“tsar”,作为皇帝称号最初是保加利亚人搞出来的,但把“凯撒”(Kaesar)拦腰砍一半变成“tsar”,这种简化也太离谱了,保加利亚人是中亚跑过去的突厥部族,八成这个“tsar”是他们原生的国王的称号,后为了征服东罗马帝国,于是说这个词是“凯撒”(karsac)的简拼,以证实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皇帝一样。后来俄罗斯人把征服他们的鞑靼人的领导也称为“tsar”沙皇,这太搞笑了,蒙古人也能继承罗马帝国吗?明显这个词就是中亚东欧草原雅利安民族的负责人的称号。俄罗斯用这个称号没多久就抛弃了,改用更伟大更文明的称号,但欧洲可能认为他们像匈奴人,还是继续用“沙皇”称呼他们。俄国这种攀附罗马的招数被德国学去了,于是德国人照葫芦画瓢,把自己的皇帝的名号也叫“凯撒”,结果英法后来也叫他们是匈奴,可见“沙皇”这个词不是个好词。

话说这个“tsar”真的和“单于”的“禅”(tsan)读音很像。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4 09:22:40
周代出土的北方少数民族青铜像摆件,显示北亚人短头型颅骨风格,铜像是架鹰小女孩形象,头发很像蒙古女孩的编发。衣物与中原不同,这件铜像没有实际功能,其手握的架鹰杆可能是北方索伦杆的一种表达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4 22:39:04


东周时期的西戎马车,的确很精良,比汉车轻便且工艺精湛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19 00:23:56
说起马车,突然想起汉代的杨雄的《方言》,在那本数里有个词“輶轩”,解释是“轻便马车”,“轩”我上面解释过了,是汉藏语“车”的发音,那么“輶”字也跑不了,就是汉藏语中的“轻”的含义。在藏语中读“yong”
楼主:以前2021  时间:2022-01-20 01:22:42
匈奴的“龙”

匈奴的民族非常混杂,不仅有狄系(丁零、狄历、铁勒、敕勒),也有东方蒙古语族混入。

1. “冒顿”单于的这个“冒顿”是龙的意思。

那个使匈奴强大并杀回漠南统一漠北的冒顿单于,他的名字“冒顿”这个词就是“龙”的意思,史学界一般认为“冒顿”是“巴图”(勇士)的含义,不能说没有道理,在突厥语中,有时的确“b”与“m”通用,但这个词可能来自东胡语,在各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中都有这个词,清晰地读作“baatu”,和“冒顿”的读音“mudu”的韵母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还是对“冒顿”是后世“巴图”保留意见。
我个人认为“冒顿”和一些东胡语族的后代语言里的“mudur”(龙)是非常接近的,“冒顿”应该是“龙”的含义,一些蒙古语族后代里保留了匈奴词汇,比如这个”mudur“(龙)就是找不到其他语源的词汇,是上古遗存。

2. 匈奴的“龙”和汉族的“龙”不一样,来自古印欧语的“狼”(读音moda),因为受华夏混血影响,他们改为崇拜龙,但是,他们的“龙”的样子和汉字的龙的样子不太一样,还是像狼或狗。



从出土的丝绸中看,匈奴的“龙”是龙头狗身,显示他们的“龙”的读音是从“狼”哪里转变过来的,并留存到一些东胡语族的后裔语言中。

2. 匈奴汉化后的“龙”——水蛇
冒顿单于的孙子老上单于,这个“老上”也是“龙”的意思,这个读音同样保留在东胡语族的一些后裔语言中,比如达斡尔语,来源不明,读音是“losei”,就是“老上”的发音,这个“龙”的发音可能来自上古华夏的读音,上古华夏读“龙”可能只是“luu”,汉藏语系里“luu”这个词原本指“水蛇”,后演变为龙,这个发音传到了匈奴那里,他们给黏着了一个词尾,变成了“losei”——就是“老上”单于的名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