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越古今的十三陵-同一地点、 同一角度看清百年间十三陵的沧桑

字数:4260访问原帖 评论数:2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2 06:26:14 更新时间:2022-01-03 16:27:05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6:14
首先说明 ,这是一短篇的贴子。是一段感慨与游戏之作。

前段时间有些无聊,在整理十三陵的资料的时候偶然间看到百年之前一些十三陵的照片,所以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将百年前的照片与今天十三陵的对比,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小部分整理了一下,将十三陵的石牌坊、大红门、神路及长陵在1910-1972年间一些可以收集到的照片做了整理,在2021年12月晚间,找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再次来到十三陵,以原有老照片的位置及角度,重现了当年拍照时的样式,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百年间十三陵的风雨。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6:37
第一组:石牌访

希望看到原有十三陵的内容介绍请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348658

石牌坊现在是天寿山明陵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但最初永乐帝初始规划及建设皇陵区的时候并没有这座石牌坊。直到明朝中期,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后,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始在陵区前沿修建了这座石牌坊。

这种五门六柱十一楼的顶级牌坊形式,在以后清朝皇帝修建皇陵的时候,也以此为标配。清东陵、西陵都有这样规制、雄伟的石牌坊。

高大的石牌坊在皇陵前屹立了500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1900年之后,陆续有国外人士来到十三陵,他们也用那时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些沧桑的画面

山本赞七郎(S.Yamamoto),日本摄影师,是最早在北京经营照相馆的日本人,其开设的山本照相馆位于北京东安门外霞公府路。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6:50
山本赞七郎(1855年-1943年)出生在日本冈山县,1882年起在东京的新桥开设照相馆。彼时的日本照相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他注意到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遂于1897年迁往北京,在霞公府(今贵宾楼饭店后)开设了照相馆——山本写真馆。

1890年代 山本赞七郎拍摄的天宁寺塔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7:02
当时,北京照相业的竞争虽不如东京、香港、上海激烈,但北京人更愿意到国人开的照相馆照相。既然拍摄肖像竞争不过本土照相馆,山本索性把重心放在拍摄北京的风景上。1899年,山本出版了第一本北京的画册,名为《北京名胜》,画册收录照片36张,其中不仅有前门、西四等繁华的商业街,还有碧云寺、卧佛寺等西山风景。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光影表现出来。身穿法衣的雍和宫喇嘛、巍峨的天宁寺塔、雄伟的长城……这些北京的人文景观受到西方人青睐。他拍摄的照片不仅大卖,还被制成明信片飞往世界各地。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7:14
好景不长,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照相馆被义和团当成“二毛子”,“凡洋货店、照相馆尽付一炬”,北京的照相馆业受到巨大冲击。此时,战争消灭了山本的许多竞争对手。作为当时北京城仅有的外国照相馆,山本写真馆迎来了一个绝佳的商业机会。王宫贵族们争相请山本为他们拍摄肖像照。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外的摄影人士,山本赞七郎(S. Yamamoto)不仅仅为当时的达官贵人拍摄了为数不少的人物照片,同时,在其闲暇之余,也曾多次到达北京的周边区域,为当时北京周边不同的古代建筑与遗迹进行了拍摄。

山本赞七郎1890年代拍摄的璧雍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7:26
同时,在北京这个时代还有另一位来自于法的记者,他的名字叫: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这个莫里循先生全称为:George Ernest Morrison,生于1862年2月4日,在1920年5月30日去世。他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897-1912),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7:38
1897年3月,莫理循到达北京,就此开始他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生涯。作为记者,他身历或亲见从戊戌变法,辛丑签约,清末新政,日俄战争,帝、后之丧,直至辛亥革命的全部历史变迁。作为新生的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他参与了巩固袁世凯统治的进程,帮助中国政府对抗日本“二十一条”政治讹诈,推动中国参加欧洲大战,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他病重之际,还为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修改文件。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7:49
1910年,莫理循开始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从陕西咸阳出发,途经甘肃平凉、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出嘉峪关进入新疆,经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一路西行到达伊犁,尔后向南翻越木扎尔特冰川,经阿克苏到达喀什葛尔,后向西过乌恰,最后到达俄国的奥什(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在此次考察中,莫理循亲历、亲闻、亲见的可靠记录,对于我们了解清末中国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

其在中国考察期间(1912-1920间),曾拍摄了很多不同地区的风土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我们了解那个年代与百年前中国历史最好的见证。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8:21
对于十三陵来讲,无论是山本赞七郎(S.Yamamoto)还是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他们当年的照片都为我们了解十三陵在清末那个历史时期的状态提供了很宝贵的资料。以至于1934年,在民国政府对十三陵进行保护性建筑之时,都曾使用了他们当年拍摄的部分照片进行还原。

而今,我在这组照片中就以山本赞七郎(S.Yamamoto)、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934-1935年民国政府重建十三陵及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照片为原型,对十三陵的老照片在原位置、原角度进行了一次历史的还原,希望大家能够对十三陵的历史有所了解与新的认知:

第一组照片是当时在中国的美国领使馆人员休闲之余到十三陵进行游览时候的照片,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那些“洋人”人们在石牌坊之上左攀右造的形象。

当1910与2021两张照片合成之后,你能感受那种百年后,曾游玩留影之人均已作古,留下的只有石牌坊的古与今的感受吗?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8:53
在石牌坊的局部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看到当年那些精雕细刻的建筑虽然从明朝之时即已留下,但在数百年之后依然完整无缺。而今天我们再过百年来看,他们还是那样的“坚强”!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9:23
从1912年的照片与今昔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一以,那道当年在石牌坊东侧的“断崖”已经在今天变成一道浅浅的砖墙。而处于东侧的石碑在今天已经不见踪影。我将两个时代的照片进行了重合PS,虽然从位置与地理间已经从无分辨,但,那丢失的历史却已经不再重现。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29:46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山本赞七郎(S.Yamamoto)所留下的影像:那个时候还处于清末时期,所以从老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人还依然带有辫子的痕迹。

在第一组照片之时,石牌坊已经处于原野之中,牛马羊(照片片中看不清到底是什么家畜)已经成为石牌坊下农人的乐原。当百年之后,我再次来到石牌坊之时,这里已经被国家用铁栅栏围起,当年那个放“牛”郎又会在哪里呢?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1 22:30:17
在山本赞七郎(S.Yamamoto)的镜头中也同样有着人文与历史的痕迹。在下边这张老照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骑着“毛驴”的行者从石牌坊的正门前穿行而过,但在百年之后,当我再次来到这座石牌坊之前的时候,两相结合,百年前后,我们是否能知晓那位穿行人或是他的后代在哪里吗?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2 08:40:31
同样,历史的痕迹不仅仅让今天的我们看到的事物有了改变,同时,对于事物周边的环境也是有着历史的沧桑。

如果我们针对山本赞七郎(S.Yamamoto)当年拍摄的照片而言,可以看到当年石牌坊是屹立在一座土坡之上的,在其前方有一道向下而行的坡面,在其东侧而是有一道断崖,为了保持其地基的稳妥,所以可以看到当年在其东侧修建的一道护坡砖墙。但今天,这而土坡已经成为了平原,在其之前成为了村中通向主路的道路,而东侧的断崖也已经被填平,成为了村里停车场的一片平地。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2 16:13:35
[图说]穿越古今的十三陵--同一地点、 同一角度看清百年间十三陵的沧桑(第二组:大宫门与大碑楼)

关于大宫门详细的解读,可以参考既往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351948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2 16:14:00
大宫门是进入十三陵帝陵陵区的第一道大门,现在在大门的左右两侧还保留有高大的下马碑。

大红门一方面是天寿山陵区的门户,同时其设置的三个门洞,也规范了进出陵区人员的礼制观念。3 个门洞在礼制上各有不同作用:

1、中门洞是已故皇帝、皇后棺椁、神主、神牌、香帛、祭品、仪仗通行的地方;

2、左门洞(东门洞)是嗣皇帝祭拜祖先陵寝时通行之处;

3、右门洞是奉命谒陵的官员进入陵区时的通行之处。

虽然清庭也曾对十三陵进行过修缮,但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风雨雨,到清末的时候,大宫门已经残破不堪,前方的高台因为土层薄而平整,慢慢的成为了当农民晾晒庄稼的场所,房顶上也因年久失修长满了矮树和灌木。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2 16:14:43
1934-1935年间,民国政府多方筹措,对十三陵部分重点建筑进行修缮。但当时因为财力有限,相关施工材料和专业人员都比较匮乏,所以维修工作也仅仅是做了适当的弥补。

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对比清末残败的影像,也仅仅是对外在的墙体与长满荒草的房顶做了适当的修缮。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2 16:15:29
当年在修建大宫门之时,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妥,因此在地基之上曾以夯土建立了较高的地基,所以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因为后期人为取土的原因而形成的台基断崖。

也许是因为大红门本身就只是以砖石为材料进行的建筑,因此,虽然经历了数百年,至清末、明国时期,虽然已经残破,但主体建筑依然完好。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2 16:15:53
穿过大宫门向北约1千米左右,就是《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及其碑亭建筑组,因为碑体极为高大,所以这座为保护石碑而建的碑楼也就被人称为“大碑楼”!

碑亭四壁及台基为明朝原物,亭内石条券顶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修缮时改建的,现仍完好如初。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顶部残坏的构件进行更换和加固。

关于大碑楼详细的解读,可以参考既往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353709


楼主:18611695124  时间:2022-01-02 16:16:37
民国初年,莫理循拍摄的大碑楼。在昏黄的天空下,碑亭的落寞让我想起了那首《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