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三国》下部来了!

字数:146657访问原帖 评论数:604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01 17:12:59 更新时间:2022-09-20 12:47:30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6 07:34:05
第九十六节 二征濡须

上一节我们聊到,曹操没高兴几个月,孙权就来找麻烦了。那么,孙权会如何行动?曹操又会如何还击呢?
孙权将自己的攻击目标锁定在庐江郡的皖县。
赤壁之战后,曹操派夏侯渊攻取了庐江郡的一部分土地。庐江郡长期被曹、孙各占一半。
那孙权为什么要攻打皖县呢?
一是因为只有皖县还有人,二是因为皖县是重要的军事据点。
濡须之战结束后,曹操担心孙权渡过长江,来北边抢钱抢粮抢人,便下令将百姓内迁。结果百姓纷纷渡过长江,跑到南边去了。百姓逃亡,多半是害怕内迁以后被强制屯田成为农奴。曹操的错误举措让自己蒙受了损失,让孙权捡了个大便宜。
曹操命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县屯田,储备军粮,作为日后南征之用。如果皖县存够了粮食,曹操的大军就可以在此驻扎,并从皖口(皖水入江口)进入长江。
孙权当然要拔掉这颗钉子。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闰五月,孙权趁曹操的援军赶来之前,一鼓作气攻破皖城,擒获朱光,并劫掠男女数万人。
曹操决定报复。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七月,曹操率军十万,号称四十万,再度南征濡须口。
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万,看来曹操很喜欢“四”这个倍数。
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孙权当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亲率七万大军进驻濡须坞与曹操对峙,第二次濡须之战打响。
孙权想挫一挫曹操的锐气,就派大将甘宁带一百多个人晚上去劫营。
甘宁年少的时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黑道大哥。他力气大,好游侠,呼朋引类,召集了一群和他一样的问题少年做小弟。这些人整天在一起游荡,遇到厚待自己的人,就和对方交朋友,否则,就对对方实施抢劫。为了展现自己的豪奢,他用丝绸锦缎当作绳索系船,开船的时候就割断丢弃。
后来,甘宁如同少年时期的曹操一样改邪归正了,他不再干打家劫舍的勾当,开始读书。乱世之中,甘宁也想建功立业。虽然甘宁不做大哥好多年,但他手下仍有许多人,他带领八百名童仆和小弟去投靠了刘表。甘宁能养得起这么多人,说明他年轻的时候确实没少抢,而且存下来的钱应该比浪费掉的多很多。但刘表是文人,不懂军事,因此甘宁并不合他胃口。
甘宁知道刘表不是一个能有所作为的诸侯,便动身去江东,但路过刘表手下大将黄祖驻地夏口的时候被拦了下来,甘宁只好依附黄祖。但这一次他又失望了,黄祖也不重用他。甘宁只好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三年。
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征黄祖,黄祖大败而逃险些丧命,多亏甘宁一箭射杀了孙权手下校尉凌操才救了黄祖一命。但即便这样,黄祖仍旧不愿意用他。反而还拉拢甘宁手下的人。甘宁很想离开,但是苦于没有办法。这时,黄祖手下的都督苏飞来找甘宁,苏飞对甘宁说,我多次推荐你,但是将军就是不重用你,人生一共才多长啊,不能荒废了,你应该有更长远的打算,去寻找能重用你的人。甘宁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苏飞推荐甘宁做了邾(zhū)长。甘宁这就明白了,借道邾县,投奔江东。
甘宁来到江东后,极力劝说孙权攻打黄祖,最终孙权攻破江夏郡,斩杀了黄祖。后来甘宁又参加了赤壁之战、江陵之战、皖城之战等重要战役,多有功劳。
这次孙权命甘宁带一百多个人趁夜劫曹营,来个先发制人,挫挫曹操的锐气。
夜里践行的时候,甘宁自己先喝了两大碗酒,然后给手下的都督斟酒。都督们跪在地上谁也不敢接。为什么不敢接呢?因为他们听说主上竟然打算派一百多个人去打曹操,更恐怖的是自己在这一百个人里。
甘宁看着这帮怂货心里那叫一个气,拔出刀子说,我甘宁都不怕死,你们竟然怕死?都督们赶紧接过酒来喝了,甘宁又给自己的敢死队员们每人斟了一碗酒,吃饱喝足,甘宁带着这一百多人二更时分出发,衔枚夜袭。
甘宁等人摸进曹营,一顿猛砍猛杀,斩首数十人,然后迅速撤退。曹军大惊,纷纷举起火把照明,但甘宁早已凯旋了。孙权高兴地说,这回吓到那老儿了吧?我就是想看看你的胆量到底有多大。孟德有张辽,我有兴霸(甘宁字兴霸),足以匹敌。这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甘宁百骑劫魏营”的故事原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了一个多月,和上次一样,曹操无法攻破濡须坞,只能再次无功而返。
这次南征行军的过程中,曹操的重要谋士荀攸不幸病世,享年五十八岁。
荀攸是曹操最杰出的谋士之一,一生为曹操谋划过十二条奇策。由于太过机密,因此除了同为军师的钟繇之外无人知晓。钟繇本打算将荀攸的十二奇策整理出来,结果这人拖延症严重,至死也没能完成。三国历史因此少了一大段精彩的故事,钟繇是历史的罪人。
扬州战场的孙权给曹操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而本该开辟荆州战场的刘备反而安静多了。那么,刘备哪去了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6 18:24:35
@lvyuyi2020 269楼 2022-02-15 21:54:00

今天还更新吗
—————————————————
天涯搞征文活动了,老哥不来首诗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7 07:24:27
第九十七节 引狼入室

上一节我们聊到,扬州战场的孙权给曹操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而本该开辟荆州战场的刘备反而安静多了。那么,刘备哪去了呢?
刘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益州。益州西部是先秦时期古蜀国所在地,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蜀”或者“蜀地”。
汉末,益州的第一任州牧是一个叫刘焉的宗室,也正是此人建议灵帝恢复州牧制度的。刘焉原本想做交州牧以避乱,后来听说益州有“天子气”,便申请做益州牧,并得到了灵帝的批准。刘焉到益州后杀害汉使,拉黑朝廷,俨然把益州当了他自己的独立王国。刘焉死后,众人拥戴他的小儿子刘璋上位。
刘璋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把刘璋吓坏了,刘璋立即开启了疯狂舔曹模式。他前后一共派了三波人向曹操献殷勤。第一波去的是一个叫阴溥(pǔ)的人,曹操很高兴,任命刘璋为振威将军;第二波去的是一个叫张肃的人,曹操任命张肃为广汉太守;第三波去的是刘璋的别驾张松,也该这个张松倒霉,偏偏第三波去,俗话说“好话说三遍,狗都不愿听”,曹操当时正忙着追刘备,没空搭理张松,就胡乱给了他一个县令的职位。
张松大怒,自己堂堂一个州的别驾,大老远颠儿颠儿来一趟,混成县令回去了,这还怎么见人。后来曹操赤壁战败,张松就劝刘璋与曹操断交,和刘备结盟。小说《三国演义》说张松是因为长得丑才不受曹操待见,这是不存在的,再丑还丑得过曹操吗?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曹操命钟繇和夏侯渊攻打汉中郡,这一决定让三股势力非常紧张。
首先,关中诸将非常紧张。他们心里清楚曹操是奔着自己来的,于是韩遂、马超等人举起反旗,后来被曹操率军平定。
其次,汉中张鲁非常紧张。曹操点名要打自己,不紧张才怪,因此不仅张鲁接纳了战败来投的马超,还把兵马借给他。
最后,益州刘璋非常紧张。如果曹操真的拿下了张鲁,那岂不是直接和自己脸对脸了?曹操下一步自然就是夺取益州。
张松建议刘璋把刘备请入益州,让刘备抢在曹操之前灭掉张鲁,然后由刘备镇守汉中郡,把手益州的北大门。
刘璋认为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想法,便派法正和孟达率四千兵马去迎接刘备。
张松确实提出了一个天才的想法,但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请刘备来帮刘璋看家护院,而是让刘备取代刘璋,成为益州之主。
按理说,张松最不应该反刘璋。因为张松是益州第一副州长,是益州的二号人物。不管一把手怎么换,他最多也就是二把手,为什么要反呢?这只能解释为张松是一个有理想、有雄心的人,他想干点大事,而懦弱无能的刘璋显然不能让他有所作为,他必须换个老板。曹操不待见他,他便投向了刘备。小说《三国演义》说张松将益州的地图献给了刘备,这是不存在的。
另一个对刘璋不满的人是法正。法正不受刘璋重用,因此与张松一拍即合,密谋奉戴刘备为主。
刘璋手下也有明白人,他们认为放刘备进来无异于开门揖盗,但是刘璋认定了刘备是自己的守护神,并向刘备发出了邀请。
刘备命诸葛亮守荆州,自己带着军队从南郡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益州巴郡的治所江州县,再从江州沿垫江水到达广汉郡的涪(fú)县,这里离益州的治所成都县只有三百五十里。
刘璋把刘备请到益州腹地,这还不够,他还热情洋溢地亲自去涪县见刘备。张松让法正告诉刘备,就地俘虏刘璋。
另一个提议“挟刘璋以令益州”的人是刘备的谋士庞统。
我们之前说过,冰镜先生司马徽曾向刘备推荐过两个人才,一个是卧龙诸葛亮,一个凤雏庞统。但我倒认为司马徽并没有推荐过庞统,庞统可能也没有“凤雏”的名号。
庞统最早是刘表的手下,官职是南郡太守的功曹。后来周瑜做了南郡太守,庞统就做了周瑜的功曹。周瑜死后,庞统送丧至吴郡后返回荆州。刘备让庞统做了耒(lěi)阳令,如果刘备此前真的知道庞统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外号,怎至于让他做一个区区县令?
庞统到任后因不作为被罢免,鲁肃写信给刘备说,庞统绝非百里之才,应该让他当治中、别驾,这才能让他展现才能。诸葛亮也极力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找庞统聊了聊,发现庞统真是个人才,便让他做了治中,待遇仅次于诸葛亮。军职则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军师中郎将。
庞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起初刘备对夺取刘璋的土地还有点于心不忍。庞统说,咱们不取别人也会取。我们取了之后给他个大官,不算不讲信义。
庞统的话可谓厚颜无耻,把别人家洗劫一空,就给主人留下块肥皂,还说自己挺讲道义,真不如说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来得痛快。但庞统的话让刘备的心理压力得到极大的释放,最终同意夺取益州。
然而刘备不同意即刻动手,刘备认为初来乍到,自己还没和大家混熟,贸然动手影响不好。刘备这话说得实在迂腐,曹操击败袁氏取得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也不是靠提前收买人心。先据其地再收其心完全来得及。
双方见面之后,除了相互吹捧就是吃,吃了足足一百天,吃出美味吃出鲜(欢饮百余日)。刘璋前后赠送给刘备的物资更是达到数亿钱之多。吃得差不多了,刘璋说,该办事了。
刘璋给兵给粮,并且将白水军也划拨给刘备。白水军是广汉郡白水县一带的驻军,包括白水关里的和周围的。刘备率军到达葭萌县后就不再前进了,而是开展起了他最熟悉的业务——收买人心。
没过多久,曹操南征孙权,发动濡须之战,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对刘璋说,我和孙权唇齿相依,不得不救。张鲁不过是个自守之贼不足为虑。你给我一万兵马,再给些粮食和武器装备,我先回去看看。
刘备光拿钱不办事让刘璋很反感,但刘璋还真是忠厚老实之人,刘备都这么耍他了,他还是给了四千兵马,其他要求减半供应。那么,刘备会怎么做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8 07:35:06
第九十八节 反客为主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备光拿钱不办事让刘璋很反感,但刘璋还真是忠厚老实之人,刘备都这么耍他了,他还是给了四千兵马,其他要求减半供应。那么,刘备会怎么做呢?
刘备来益州就是为了取代刘璋,但他需要一个理由以证明自己是仁义的。刘备说打算回荆州,目的就是为了激怒刘璋,没想到刘璋脾气这么好,不仅没怒,还继续给兵给粮。
刘备不能再拖下去了,三万大军每日都要吃要喝,刘璋也不会这么一直给下去,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庞统给刘备出了三条计策:第一,直接袭取成都,此上计;第二,假装退回荆州,让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来送行,趁机宰了他俩,占据白水关,此中计;第三,退回荆州,此下计。
刘备采用了第二条计策。
刘备黑着脸对士兵说,咱们拼死拼活替刘璋征讨强敌,他竟然这么吝啬,要点东西都不给。
这话要是让刘璋听到得气死,你替我征讨的强敌你看见长什么样了吗?你又几时拼死力战过?我给你的东西还少吗?
庞统的中计确实是一条厉害的计策,连刘备的内应张松都被骗过了。张松写信给刘备说,眼看大事就要成功了,怎么能现在回去。结果这封信被张松的哥哥张肃得到,张肃怕弟弟连累自己,便向刘璋举报了张松。
张松卒。
刘璋立刻传令,对刘备严防死守。可惜命令晚到一步,杨怀、高沛已被刘备按原定计划杀死。刘备率军一路向南,攻无不克。占据涪县后,刘备大摆筵席,对大家说,今天这场酒会,太嗨了。
庞统说:占了人家的地方觉得嗨,不仁义。
刘备被当众打脸,非常不爽,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怎么就不仁义了?别在这胡说八道,滚出去。
过了一会儿,刘备有点后悔,就把庞统找了回来,说:刚才谁错了啊?
庞统说:都错了。
刘备哈哈大笑,大家继续嗨。
刘璋派刘璝(guī)、冷苞、张任、邓贤等人抢回涪县,结果被刘备打败,只能退守绵竹县。刘璋又派李严、费观都督绵竹诸军严防死守,李严、费观不辱使命,带着大家就投降了。
刘璝、张任不降,退守雒(luò)县,与刘循一同守城。刘循是刘璋的儿子,毕竟利益切身,刘备包围雒城打了一年还没打下来。张任率军出战,死于雁桥。刘备一边包围雒城,一边分兵平定诸县,又让诸葛亮入蜀支援。
诸葛亮留下关羽守荆州,带张飞、赵云逆流而上。自此一别,关羽、张飞两兄弟再未相见。
诸葛亮顺利征服巴东郡,随即沿着刘备的路继续前进,到达江州,巴郡太守严颜被生擒。张飞怒斥严颜说,我大军到来,为什么不投降?
严颜说:你们是侵略者,我益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大怒,让人把严颜拖出去砍了,严颜淡定地说:不就是砍个头吗,你激动什么。
张飞觉得严颜是条汉子,就放了他。
小说《三国演义》说严颜成了刘备的一员战将,但史料中并未有这样的记载。事实上,虽然严颜成了张飞的“宾客”,但很可能并没有为刘备效力过,毕竟刚说益州没有投降将军,自己就当了投降将军,似乎不太合适。
随后,诸葛亮等人兵分三路,南路军由赵云率领,北路军由张飞率领,中路军由诸葛亮率领,三军皆走水路,连战连捷逼近成都,刘备也随即攻破雒城进军成都。然而城破之前,庞统却在一次指挥攻城战斗的时候不幸中箭身亡。庞统是刘备的二号谋士,相当于曹操的荀攸,庞统的死对刘备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好在没过多久荀攸也死了,这一回合算是扯平了。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备四路大军在成都城下会师。
刘备兵临城下,刘璋的谋士提议坚壁清野,和刘备死磕到底,但是刘璋心地善良,不愿坑百姓,没有同意。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僵局,这个人就是马超。
马超反攻凉州屡屡受挫,在张鲁那里日子也过得不是很好。他觉得张鲁不是个成大事的人,张鲁的部下杨昂等人又总打他的小报告,马超就写信向刘备请降。刘备接受了马超的投诚,又给了他一些兵马。马超带兵来到成都城北安营扎寨,益州的人都听过马超的威名,慌得要死。
刘备也知道刘璋现在心里肯定发毛,就派自己的老部下同郡同乡简雍进城劝降。其实刘璋不必投降,连雒城都能守一年,更别说成都了。但刘璋实在太懦弱了,最终开城投降。
刘备将刘璋送到荆州软禁起来,自封益州牧,大赏三军。除了犒赏自己人,刘备也大力笼络刘璋的旧部,比如许靖。
许靖是大名鼎鼎的名士制造机许邵的堂兄,二人因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刘备围城时,许靖本打算越城而逃投奔刘备,结果没跑成功,被刘璋抓了回去。好在刘璋宅心仁厚,没有加害许靖。
刘备得成都后本打算弃用许靖,法正却说,虽然许靖虚有其表,怎奈他名声太大四海皆知,如果主公不能重用他,天下都会误以为主公不尊重贤才。于是,刘备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这也是刘备第一次被人称为“主公”,这个词是法正发明的,专指刘备。
当时,很多人都劝刘备收编刘璋之兄刘瑁的遗孀吴氏,吴氏的哥哥吴懿(一说吴壹)是蜀中将领,这样的结合显然有利于刘备对益州的统治。
然而刘备犹豫了,他认为自己和刘瑁都是宗室,这关系有点近,不好下手。法正对刘备说,论亲疏,您二人的关系与晋怀公和晋文公比怎么样?
晋怀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怀公是晋文公的侄子。晋怀公在秦国做人质期间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后来晋怀公回国当了君主,怀嬴留在了秦国。再后来晋文公流亡到秦国,娶了自己的侄媳妇怀嬴。
听完法正的话,刘备豁然开朗,笑纳了吴氏。法正和庞统是一类人,能把不道德的事情说得很体面。
刘备得蜀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暴跳如雷,骂道,这个滑头竟敢骗我。那么,刘备如何骗了孙权?孙权又会怎么办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9 08:39:31
第九十九节 中分荆州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备得蜀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暴跳如雷,骂道,这个滑头竟敢骗我。那么,刘备如何骗了孙权?孙权又会怎么办呢?
最初,周瑜建议攻取益州,后来英年早逝,计划没能实行。孙权将包括南郡在内的一部分荆州土地交给刘备后,自己入蜀的道路也彻底断绝了。
孙权商量过和刘备联合取蜀。关于刘备的回答有两种说法:
《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是,刘备的主簿殷观认为应该同意孙权的提议,但是以荆州不稳定为由拒绝出兵,孙权绝对不敢越过荆州独自前进。刘备听从了殷观的建议,孙权果然放弃取蜀的计划。
《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的说法是,刘备以极其诚恳的态度向孙权求情,说刘璋是个老实人,不要欺负他。孙权被刘备推向了霸凌者的道德洼地后仍然不甘心,打算单独取蜀,刘备武力抗拒,孙权只好放弃。
《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较之《献帝春秋》大体相同。
总之,孙权没能取蜀。
刘备刚带兵进益州的时候,孙权就感觉不妙,他派人去荆州把自己的妹妹孙夫人接回来,孙夫人临走前还打算把刘备年仅六岁的长子刘禅(shàn)带走,幸亏诸葛亮及时派张飞和赵云阻止,才在江上截回了刘禅。
孙夫人要带走刘禅,很有可能就是孙权的主意,目的当然是以刘禅为人质要挟刘备,只是没能成功。孙夫人回江东后再也没有回来,并且从此消失在史书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被迫离婚。
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决心拿回荆州。
当初你刘备不是说因为地盘太小才要“都督荆州”吗?现在你已经有自己的地盘了,我也不需要你“都督”了,把荆州还我吧。
孙权派诸葛瑾出使刘备,索要荆州。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汉末时避乱江东,后被孙权重用。孙权派诸葛瑾出使,也有不看僧面看佛面之意。然而刘备谁的面子都不看,还荆州是没门的。
刘备说,等我拿下凉州,再把整个荆州都还给你们。
诸葛瑾回来如实禀报,孙权大怒,当我三岁小孩吗?
孙权自己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长官,关羽哪吃这一套,将这些人都赶走了。孙权大怒,让吕蒙率军两万攻打三郡,自己亲到陆口接替鲁肃,鲁肃则从陆口率军一万沿长江南下进入湘水,再沿湘水西进到达长沙郡的益阳县,作吕蒙的后援。
吕蒙大军到达后,长沙、桂阳二郡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据城坚守。吕蒙找到了郝普的朋友邓玄之说,刘备在汉中郡被夏侯渊围困,关羽在南郡一时也赶不来,郝普困守孤城死路一条,你是他的好朋友,还是劝劝他吧。邓玄之也很仗义,立即入城劝说郝普,郝普一看,那也只能这样了,便开城投降。
吕蒙真没拿郝普当外人,把孙权写给自己的信拿给郝普看。郝普看过信后都惊呆了,刘备根本没在汉中郡,关羽也不在南郡。信中孙权对吕蒙说,刘备已经率大军赶到公安,关羽在益阳,与郝普近在咫尺。因此孙权要求吕蒙放弃郝普,立即赶往益阳支援鲁肃。
真相就是这么残酷,郝普被耍了,吕蒙在撤军前忽悠一把郝普,忽悠不到是正常的,忽悠到了算捡着了。郝普只要再坚持一小下,就能当个大忠臣、大功臣。他那位好朋友邓玄之则是好心办了坏事。郝普又恨又气又惭愧,只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鲁肃与关羽对峙于益阳,要求和关羽当面掰扯掰扯,关羽应允。见面时,双方兵马各退后百步,参会的双方将领每人只能带一把刀,这就是所谓的“单刀赴会”。“单刀赴会”不是关羽带了一把刀去赴会,而是双方都只带一把刀来开会。
鲁肃首先发难:我们把土地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战败而来,没有土地,如今你们已经得了益州,还不把荆州还我们,我们要三个郡也不给。
鲁肃话音未落,关羽方面就有人回怼:土地有德者居之,谁规定就一定是谁的!
鲁肃大怒,便大声呵斥该人。
关羽说,这是国家大事,这个人怎么知道。然后用目光示意刚才说话的人离开,但自己也说不出什么名堂,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刘备和诸葛瑾的对话,以及关羽和鲁肃的对话,就会发现这里面有点问题。当初孙权借了半个南郡,以及南四郡的一部分土地给刘备,具体有多少不好说,但是总量绝不会超过三个郡,就算刘备应该还,也只是应该把这部分土地还给孙权,而刘备却说拿下凉州就把整个荆州都交出去,这怎么看都不合理。而鲁肃的话里也表明了,自己要三个郡都是吃亏了,显然是狮子大开口,而关羽也不反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里,我们只能做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
当初刘备向孙权“求都督荆州”的正确理解应当是“以主权换治权”。刘备知道乱世中任何一个军事集团的地盘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借或者要,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刘备向孙权提出,让自己管理荆州,条件是自己承认荆州为孙权所有。这样一来,孙权和鲁肃“借荆州”就合理了,认为应该索取整个荆州也合理了。
关羽和鲁肃之间的对话没有结果,有结果的只能是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对话。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曹操率兵征讨张鲁。刘备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便与孙权讲和。孙权也明白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双方经过协商,孙权占领的三个郡,长沙、桂阳归孙权,零陵还给刘备。这样荆州七个郡,除了南阳郡在曹操手里,剩下六个郡的主权就划分清楚了。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换句话说,双方就是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
双方之所以能达成这样一个结果,正说明了当初孙权交给刘备的土地,零零碎碎加起来应该也就是两个郡左右,这样一来谁也别占谁便宜,谁也别吃亏。
孙、刘中分荆州以后,刘备匆匆赶回益州抵抗曹操。那么,曹操征讨张鲁的过程顺利吗?他会趁机吞并益州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0 09:44:36
第一百节 征张鲁

上一节我们聊到,孙、刘中分荆州以后,刘备匆匆赶回益州抵抗曹操。那么,曹操征讨张鲁的过程顺利吗?他会趁机吞并益州吗?
位在诸侯王上的魏公曹操还想要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因此他还需要更多的军功。南征孙权无果后,曹操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西边,想要军功,还是小型军阀好搞一点。这次他的目标是张鲁。
张鲁的祖父叫张陵,张陵来到蜀地,在鹄鸣山(今四川鹤鸣山)中学道。后来学成了,就开始传道,因为要收五斗米作为入会费,因此被称为五斗米道。
朝廷将五斗米道定义为邪教组织,称为米贼。史书上也说米贼作乱,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五斗米道做过伤天害理或者大逆不道的事,十斗为一石,五斗米不过十五公斤,甭管灵与不灵,全当买个希望。
张陵和张角都是道教团体最早的创始人,但后世道家学徒尊称张陵为张道陵,以他为祖师爷。主要是因为张角失败了,死得还挺惨。
五斗米道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就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在孙恩之乱中自信满满地对部将说,自己已经申请了鬼兵相助。但最终王凝之被孙恩所杀,这不能说明五斗米道不灵,因为孙恩也信奉五斗米道,攻城前也祈祷了。
张陵死后,有两个人继承了他的事业,一个是张陵的儿子张衡(不是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那个张衡),另一个是张修。张修可能是张陵的徒弟,也可能只是冒五斗米道之名招摇撞骗。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就成了五斗米道的三代目。
当时张鲁和张修都依附于益州牧刘焉,张鲁是督义司马,张修是别部司马,刘焉派这两个人一起攻杀了汉中太守苏固。随后张鲁又杀了张修,兼并了他的军队。
张鲁的行为形同反叛,但刘焉却默认了。这是因为张鲁的母亲是一个挺有姿色的巫婆,她和刘焉常常在深夜里关灯对剧本。有了这一层关系,刘焉便对张鲁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焉死后,刘璋上位,张鲁很不恭顺,刘璋便将张鲁母亲一家尽数杀光。
双方撕破脸皮之后,张鲁公开割据汉中郡与刘璋为敌,刘璋几次想征讨张鲁都失败了。
不光刘璋,朝廷也无力征伐张鲁,不得不承认他的地位,任命其为镇民中郎将(一说镇夷中郎将)、汉宁(张鲁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太守。但张鲁不太感冒,一度想过称“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pǔ)说,一旦这么干就相当于彻底和朝廷决裂,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张鲁这才放弃了称王的想法,给自己留条回头路。
张鲁建立的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刚入教的人称为鬼卒,学习道义并经过考察后,可以升级为祭酒,也就是小头目;有能力的、带领教徒多的,再升为大祭酒,就是高级领导。最高级别的叫师君,就是张鲁本人。
张鲁的统治深受百姓爱戴,原因有两点:第一,不设官吏。没那么多闲人整天骚扰百姓;第二,慷慨布施。张鲁建了一些无偿供给行旅食宿的邸舍,谓之“义舍”。义舍中放置米肉,路人吃多少拿多少,全凭自觉。
那张鲁靠什么维系统治呢?
宗教。
张鲁不断给百姓灌输鬼鬼神神的思想——人在做天在看,做了坏事或者不诚信会有报应,义舍里的米肉拿多了鬼神就找你来了,犯了罪自己跪下忏悔,原谅三次,继续犯罪的话才动刑。
张鲁治下的汉中郡成了乱世中的一块乐土。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从关中出兵,准备拿下汉中郡。
从关中进入汉中郡,需要路过武都郡。武都郡当时已经被氐人占据,他们对曹操采取敌对态度,不允许曹操穿过他们的地盘。曹操命张郃、朱灵为先锋击溃了挡路的氐人。四月,曹操到达武都郡的河池县,氐王窦茂率数万大军拦路。五月,曹操攻破并屠杀了河池。七月,曹操率军到达阳平关前。
对于曹操的到来,张鲁很慌,打算投降。张鲁的弟弟张卫不同意,张鲁就派张卫和大将杨昂率数万大军镇守阳平关。阳平关是天险,是汉中郡的屏障,曹操十万大军连攻三天无果,军粮供应还出现了问题,但曹操最终还是攻破了阳平关。
怎么攻破的呢?三种说法。
据《三国志·武帝纪》及《三国志·刘晔(yè)传》记载,曹操攻阳平关不下,便下令撤军。张卫等人很高兴,打退了曹操,能吹半个世纪。结果一天夜里,曹操趁守备松懈又摸了回来,强行攻关。张卫大惊,落荒而逃。
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记载,当时曹军攻打阳平山上敌人的营寨,晚上军队撤下来的时候“误入贼营”,张卫等人慌忙逃走。
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魏晋世语》记载,一天夜里,有数千头麋鹿闯入了张卫的大营,此时曹操的一支部队又恰与张卫相遇,曹军鸣鼓吹号,张卫以为曹操发起了总攻,便投降了。
我们之前说过,当某一历史事件出现不同说法,在没有明显事实错误、逻辑漏洞或者详略差距过大的情况下,还是应当以正史为准。所以还是应该相信《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另外,同为正史的《后汉书·刘焉传》在记载这一事件时,也是说“操破卫”,而不是“鲁守自坏”或者“野麋坏卫营”。
张鲁听说阳平关失陷了,自己已经无险可守,就打算投降,阎圃说,先撤退,谈谈条件再投降。
张鲁向南撤退,并且封存了府库的家当留给曹操。张鲁不是忠厚,是聪明。他把宝贝留给曹操,把后路留给自己。
谈完条件,张鲁投降,曹操得到了汉宁郡,并将名字改回了汉中郡。
曹操取得汉中郡后,并没有一鼓作气南下吞并整个益州,而是选择了班师回朝。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确立。
曹操撤走后,刘备的谋士法正对刘备说,曹操没有趁热打铁攻取蜀地,一定是因为有内忧。那么,法正说的对吗?曹操有什么内忧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1 09:32:55
第一百零一节 骸骨阶梯

上一节我们聊到,曹操撤走后,刘备的谋士法正对刘备说,曹操没有趁热打铁攻取蜀地,一定是因为有内忧。那么,法正说的对吗?曹操有什么内忧呢?
曹操创业的最高纲领,就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实,建立理想中的新秩序。
正是因为曹操祭出了“奉天子”这面大旗,许多忠于汉室的人都来为其效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忠汉派官僚”。随着曹操“挟天子”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忠汉派官僚慢慢开始醒悟,他们不断调整对曹操的态度,从合作到对抗,而随着曹操权力、地位的跃迁,这种对抗越发明显。
对于曹操是挟是奉,忠汉派官僚中,献帝的老丈人董承是最敏感的。曹操第一次对皇权的掠夺,就是以司空的身份独揽朝政。董承等人发现苗头不对,于是发生了衣带诏事件。
董承被杀后,另一位忠汉派官僚也认清了曹操的真面目,从而由合作转为对抗,这个人就是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四岁的时候因为让梨而一炮成名。孔融博闻强识,是一位大名士。
曹操将孔融吸纳进了许都政府,投靠曹操的孔融就如同投靠曹操的献帝一样,最初充满了感激,并对曹操抱有极大的期望。那一段时期,孔融对曹操的赞誉都到了肉麻的地步。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
“曹公辅政,思贤并立,策书屡下,殷勤款至。”
孔融不断吹捧曹操,在他眼里,曹操简直就是救世主。然而这一切在衣带诏案之后就全变了。目睹了董国丈、董贵人的惨死,孔融不再把曹操当做救国救民的圣人,而把他当做窃掌权柄的奸贼。
随后,孔融粉转黑,由舔曹变成了喷曹。
官渡之战前夕,孔融大肆鼓吹袁绍不可战胜,曹操攻下邺城后,曹操的儿子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收编了。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
曹操没想到历史上还发生过这件事,就问孔融是哪本书里记载的,自己好回去查一查。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说,我是从今天的事情推断来的,想来应该是这样。
“想当然”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曹操这才知道孔融是在讽刺自己。
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嘲讽;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嘲讽。曹操写信对孔融说,人和人之间应该“相美”,不要“相伤”。孔融则回信怼了曹操一顿。
曹操对孔融一忍再忍,孔融却再接再厉提出“王畿制”。
孔融向献帝提议,应当恢复古制,国都千里之内不得封诸侯。许都的千里之内包括了豫州、兖州、司隶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荆州、并州、冀州的一部分地区。
曹操当时的封地武平县正好在这一范围内。孔融的这一提议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闹别扭和找茬了,这是对曹操的政治攻击。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恢复西汉旧制,自封为丞相,进一步掠夺皇权。此刻曹操已经不打算等着孔融对自己发起攻击了,他要先下手为强。
两个月后,孔融以图谋不轨、不忠不孝等罪名被曹操夷灭三族。
曹操再一次向更高权力发起冲击便是封公建国。这逾越了另一位忠汉派官僚的底线。这个人就是荀彧。最终,曹操踩着荀彧的尸体开创了自己的魏公国。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跟随曹操出生入死二十多年,“谋殊功异”。逼死荀彧标志着曹操的彻底黑化,从此曹操再也没有不敢杀的人。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献帝的皇后伏寿也成了曹操屠刀下的亡魂。
事情还要追溯到十四年前的衣带诏案,董承和董贵人惨死后,皇后伏寿既愤怒又恐惧,他写了 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说,皇帝对曹操非常不满,希望伏完想办法除掉曹操。同为国丈,伏完却没有董承的胆量,他将此事按了下来,安安稳稳地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伏完死后五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此事泄露,曹操勃然大怒,命华歆带兵入宫捉拿伏皇后。当时伏皇后吓得躲入内室的墙壁中。华歆破开墙壁后,“牵后出”。
华歆显然不是牵着皇后的手,而是牵着皇后的头发。华歆是当世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像他这样接受了几十年忠君爱国儒学教育的人,无父无君起来竟然能如此没有底线。不得不说,曹操会用人。
伏皇后披散着头发光着脚路过献帝的时候,拉着献帝的手说:陛下就不能救救我吗(不能复相活邪)?
献帝无奈地说:我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呢(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
伏氏一族受此事诛连,上百人下狱而死,伏皇后也被曹操杀了(一说忧惧而死),甚至她生的两个皇子都被曹操毒死了。
用古人的伦理道德看,曹操的这一行为已经逆天无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也有只有董卓能和他比一比。可怜的献帝,又一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人和孩子惨死,只是无权无势,两手空空,连一只愤怒的小鸟都不如。
伏完案两个月后,曹操之女曹节被封为皇后,曹氏成了两汉最后一姓掌权的外戚。
曹操为了获得权力,用反对者的尸体铺成了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骸骨阶梯。而忠汉派官僚当然不会允许曹操为所欲为,他们躲在暗地,随时准备向曹操发难。
曹操当然知道这一股力量的存在,只是他暂时分辨不清哪些人是反对者。他不敢长时间离开权力中心以免后院失火,因此,征关中,征濡须,征汉中,曹操每次都打得不彻底,只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就匆匆返回。
曹操杀了太多人,想收手已经不可能了。无论暗流多么汹涌,他都必须一直走下去,直到坐上最后的王座。
收复了汉中郡,曹操算是为朝廷又立了一功,他又可以在权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了。那么,曹操又会得到什么殊荣呢?这次又有谁会成为他的刀下鬼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2 07:25:02
第一百零二节 杀一儆百

上一节我们聊到,收复了汉中郡,曹操算是为朝廷又立了一功,他又可以在权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了。那么,曹操又会得到什么殊荣呢?这次又有谁会成为他的刀下鬼呢?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四月(一说五月),曹操从魏公进爵为魏王,魏公国也升级成了魏王国。
这次的策划者还是我们的老朋友董昭,董昭和华歆一样,都是篡汉派官僚,而且是铁杆篡汉派。曹操在接受王爵之前按老套路推让了三次,毫无新意,泛善可陈。
曹操称王后,杀掉了一个叫崔琰的人。
崔琰是冀州名士,为人端庄,相貌堂堂。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想拍魏王曹操的马屁,就写了一封奏表盛赞曹操的功德。很多人讥讽杨训,说他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
崔琰看过杨训的奏表后,给他回了一封短信:“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这段文字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奏表我已经看过了,事情还不错嘛!时间啊时间,会有变化的。
崔琰大概是说,杨训的奏表写得还可以,算不上太过阿谀奉承,随着时间的变化,大家对杨训的看法会改变的。
然而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愤怒,曹操说,“耳”不是什么好字,“会当有变时”更不是什么好话。
也就是说,曹操对崔琰这封信的理解是:奏表我已经看过了,曹操称王也就那么回事!等到时机出现,就会有变化。
曹操以“腹诽心谤”的罪名将崔琰下狱,处以髡(kūn)刑,罚做奴隶。“腹诽心谤”就是在肚子里诽谤,相当于后世的思想犯。髡刑是把犯人的头发剃光,以示侮辱。这样曹操还不解恨,最终将崔琰赐死(而琰最为世所叹惜,至今冤之)。
虽说崔琰写的信有点模棱两可,但仅仅因为这样就遭此大难也实在太冤了。就连一向偏袒曹操的陈寿都在《三国志·崔琰传》中为崔琰喊冤。
曹操为什么要制造这样一起冤案呢?
有学者认为,曹操是报复杀人。
崔琰至少有两次得罪过曹操。
第一次是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领冀州牧,并征辟崔琰为别驾。
曹操高兴地对崔琰说:昨天我查了查户口,冀州真是个大州,可以征用三十万兵员。
崔琰却义正言辞地对曹操说: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如今王师驾到,没听说要救济百姓施行仁政,反而先计算能征多少兵,这是冀州百姓所期望的吗?
崔琰把曹操怼得当场道歉。
第二次是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那时魏公国刚刚建立,曹操打算立继承人,便以信函密问百官。结果崔琰并没有秘密回信,而是公开作答。
崔琰说,根据《春秋》之义,立嫡以长,我崔琰愿以死恪守正道。
崔琰的回答不可谓不大义凛然,然而这却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做法。曹操要求密答,自然有他的道理,你把事情公开,岂不是打乱了曹操的计划?而且这样一对比,突出了你崔琰的光明正大,曹操却以鬼鬼祟祟的形象成了你的背景板。难道曹操不知道“《春秋》之义,立嫡以长”?他不就是怕别人拿这个当面怼他吗?
曹操并没有对崔琰的行为表现出不满或者愤怒,但他心里不高兴是肯定的。
那曹操是因为这两件事而报复杀人吗?
不是。
正所谓“将军额上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曹操既当过大将军,又当了丞相,这点气量还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宽容陈琳。
陈琳为袁绍写檄文,把曹操祖孙三代骂了个遍。后来袁氏失败,陈琳被俘。曹操对陈琳说,你骂我就算了,为什么要骂我祖上呢?曹操爱惜陈琳的才华,最终不计前嫌,予以任用。
崔琰怼曹操,至少在道义上是有理有据的;陈琳骂曹操,很多内容都属于无理谩骂。连陈琳都没有遭到曹操的报复,崔琰怎么可能被报复呢?
曹操并不恨崔琰,反而很欣赏他,很信任他。曹操称魏王后,匈奴派使者来祝贺。曹操觉得自己颜值太低,怕被外族笑话,竟然让崔琰替代自己去接见外使。这说明在曹操称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曹操依旧相信崔琰,重用崔琰。
曹操杀崔琰的真正原因是曹操的神经太过紧张。就如我们上一节说的,曹操知道忠汉派官僚一直躲在暗处伺机发难,但他不知道到底谁是忠汉派。在曹操眼里,既然自己的头号功臣荀彧都是忠汉派,那么除了曹氏和夏侯氏之外,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忠汉派。
那崔琰是忠汉派官僚吗?
如果说是,没什么实际证据;如果说不是,目前来看他最像。而且像崔琰这样愿以死恪守正道的人很有成为忠汉派官僚的潜质。曹操马上要出征了,也总得杀个人给大家提个醒。
崔琰是一个不懂政治的人,他做事的唯一标准就是问心无愧。而“问心无愧”这四个字正是从政者的大忌。你问心无愧说明你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说明你不知敬畏。你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你不知敬畏,别人就要整你。曹操当年做能臣的时候也是问心无愧,结果没少吃亏挨整,如今换成他整人了。二十岁时的曹操如果知道自己四十年后会是这样,大概会哭笑不得吧。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在曹操称王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刻里,所有人都知道忠汉派官僚一定会出来闹点事,大家该讲政治讲政治,该守纪律守纪律,该保脑袋保脑袋。而崔琰却丝毫不知道避嫌,最终被曹操认定为讥讽自己的忠汉派官僚杀掉,他的死多少有点找死的意思。
曹操杀崔琰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忠汉派官僚们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大后方暂时稳定,曹操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外敌了。曹操首先要对付的人是孙权。那么,孙权这段时间里又干了什么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3 09:23:26
今天晚上再发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3 14:07:25
第一百零三节 威震逍遥津

上一节我们聊到,大后方暂时稳定,曹操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外敌了。曹操首先要对付的人是孙权。那么,孙权这段时间里又干了什么呢?
孙、刘中分荆州以后,刘备匆匆赶回益州抵抗曹操,而孙权也开始了对曹操新一轮的攻击。
孙权的目标是合肥县。
合肥县是九江郡的重镇,早在曹操赤壁战败的时候,孙权就瞄上了合肥。当时周瑜率军攻打江陵县,准备吞并南郡。而孙权则亲自率军攻打合肥县,张昭率兵攻打当涂县,两人分头出发,准备彻底将九江郡收入囊中。
结果孙权围合肥城一百多天还没打下来,气得孙权当时就被孙坚、孙策附体,打算亲率敢死队登城,幸好被长史张纮及时劝阻。张昭这面也劳而无功,只有周瑜完成了任务,还差点成了一级英模。
合肥城为什么这么难打呢?
这要从一个叫刘馥的人说起。
刘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个悲剧人物,出场不到五分钟就挂了——当时曹操正准备渡长江灭孙权,兴致一来,赋诗一首。刘馥说,你这诗写得什么玩意。曹操大怒,一槊刺死了刘馥。
但这只是小说家之言,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刘馥和曹操是同郡同乡,汉末避乱扬州,建安初年,刘馥策反了袁术的部将戚寄、秦翊,二人率军归降了曹操。扬州刺史严象被庐江太守李术攻杀后,曹操就让刘馥做了扬州刺史。
刘馥到任后,把扬州的治所从寿春迁到了合肥。合肥和九江郡其他地区一样,都是无人区。刘馥单马入合肥,开始了重建工作。刘馥一方面安抚了纵横于九江郡、庐江郡一带的袁术余党雷绪等人,一方面大力招抚流民从事农业生产。此外,刘馥还兴办学校,招收学生,修固城墙,囤积木石。刘馥确实死于赤壁之战那一年,但绝不是被曹操刺死的,可能是病死的、老死的或者累死的。
刘馥虽然死了,但他为合肥留下了两样非常重要的法宝,最终将孙权的十万大军挡在城外。
第一件是苫蓑(shān suō)。苫蓑是茅草的编织物,今天用来覆盖蔬菜大棚,古代用来覆盖城墙。孙权进攻合肥时天降大雨,连绵不绝。眼看城墙要崩塌,刘馥留下来的数千万枚苫蓑将城墙厚厚地保护起来,这叫“蓑城之法”。
第二件是鱼膏。鱼膏是非常好的照明燃料,刘馥留下数千斛鱼膏,夜晚点燃照明,孙权军的行动一览无余,夜袭之类的事情就别想了。
孙权最后无奈地舍弃了合肥城。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解决了与刘备的矛盾,而曹操又正率军打张鲁,因此孙权再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
孙权为何如此执着于合肥呢?
因为合肥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第一,曹操出濡须口必经合肥,只要拿下合肥,就掐断了曹军进入长江的水路;第二,从合肥逆流而上直达寿春,只要拿下寿春,就可以将防线北推至淮水。
在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寿春——合肥连线为核心的淮南地区,也就是九江郡,成了曹、孙双方争夺的焦点。
孙权的到来,完全在曹操的预料之中,他在出征张鲁之前,给了合肥城护军薛悌(tì)一封密函,告诉薛悌等孙权来了再打开。薛悌打开后,上面写着,孙权来后张辽、李典二位将军出战,乐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
合肥众将都不明白曹操这命令是什么意思,敌人十万,自己七千,不坚守反而出城作战,实在让人不解。
张辽说,魏公远征在外,等救兵到的时候我们也完蛋了。魏公的意思是在敌人合围我们之前,先打他个措手不及,然后再回军坚守,士气就高涨了。
张辽的判断完全正确,合肥之战结束三个月之后,曹操才从汉中郡开始返回。
张辽的副手李典平日里和张辽不合,但关键时候倒还深明大义,说这是国家大事,不能因私废公,便按照曹操的既定指令随张辽出城作战。张辽与李典有矛盾,可能多半还是张辽的原因,后来张辽屯驻居巢,又和自己的护军武周闹了矛盾。
张辽连夜招募八百敢死队,并杀了一头牛犒赏将士。第二天早上,张辽率军出战,身先士卒,杀了几十名吴兵,又斩杀了两员吴将,高呼:张辽来也。直奔孙权而来。吴军慌了,最慌的还是孙权。大家赶紧簇拥孙权上了土坯。士兵们手持长戟对外,将孙权围在中间。
张辽在土坯之下大骂孙权,让他下来出战,孙权当然不敢下去,他赶紧让人去把张辽围起来。张辽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带着几十个人逃出,剩下的人大喊:将军放弃我们了吗?
这一刻,张辽被曹仁附体,又重新杀入敌阵,将大家都救了出来,随后回城坚守。所谓的江东名将,一个个在张辽面前都蔫了。
孙权围合肥城十几天,军中出现了瘟疫,只得先退回江东。但张辽何许人也,岂容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吴军一退,张辽率军从背后掩杀。孙权一路逃至逍遥津(肥水渡口之一),令孙权没想到的是,张辽早把逍遥津桥南的桥板都拆除了,危急时刻,孙权的近臣谷利用鞭子狠狠抽马,马儿奋力一跃,孙权这才免于被俘。
甘宁、吕蒙、凌统等人为孙权断后,身边的将士被张辽杀得死伤殆尽,估计孙权差不多撤退,也就撤了。
张辽凭借逍遥津一战威震江东,江东人甚至都用张辽的名号吓唬小孩子。你再哭,再哭张辽就来了!
孙权一生都对张辽有阴影,准确说,整个江东都对张辽有阴影。可惜张辽没能擒获孙权,否则三国第一勇将舍张辽其谁!孙权在合肥城下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孙权一走,曹操就来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战争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4 08:02:08
第一百零四节 三征濡须

上一节我们聊到,孙权在合肥城下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孙权一走,曹操就来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战争呢?
虽然刘备已经得到了益州,但在曹操眼里,最大的威胁还是孙权。曹操决定继续南征,但在南征之前,曹操首先稳固了北方。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七月,也就是曹操称王三个月之后,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前来朝见。
南匈奴单于本来是盲流头子于夫罗,于夫罗两次被曹操击败,于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去世。于夫罗死后,其弟呼厨泉继位。
袁、曹相争时,呼厨泉在平阳县作乱,响应袁氏,后来被钟繇带领的关中军击败投降。
曹操在北方的重心一直是袁氏集团和乌桓,没空搭理南匈奴,就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次呼厨泉自己送上门来,正是一个一劳永逸解决南匈奴问题的大好机会。
曹操扣住了呼厨泉,并让南匈奴的右贤王去卑负责监国,又将南匈奴部落一分为五,让他们居住于并州诸郡,每部立一个统帅,任命汉人为司马对匈奴统帅进行监督。如今的匈奴早已不是当年的战斗民族了,只能乖乖听话。南匈奴虽然名义上还保存着,但实际权力已经完全掌握在曹操手中了。
解决了南匈奴问题,曹操可以放心南下了。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十月,曹操再度从邺城出兵南征孙权,还是那条熟悉的路线。
孙权这面也一样,他将濡须坞升级建设为濡须城,置强弩万张以拒曹军。
曹操到达濡须口时已是第二年正月,当时天气很不好,连绵的大雨让双方都蒙受了损失。而且这个时候还爆发了瘟疫。建安七子中,陈琳、王粲、徐干、应玚(yáng)、刘桢(zhēn)五人死于这次瘟疫。曹、孙双方对峙了一个多月后各自退走。
曹操分别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三次发动了濡须之战,曹操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搞孙权呢?
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龄。
刘备只比曹操小六岁,孙权却比曹操小二十七岁,曹操有可能活过刘备,但不太可能活过孙权。将这样一个对手留给自己的子孙,曹操是不放心的。
曹操每两年来一次,孙权也很难受,因此他派人向曹操请降,希望别再来了。曹操接受了孙权名义上的投降,双方皆大欢喜。
曹操班师后,他又得到了汉献帝给他的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待遇。
第一个是使用皇帝的旗帜,出入时也使用皇帝的专用语——警跸(bì)。
第二个是王冠前后各悬垂十二条玉串,乘坐六匹马拉的金根车,随从车辆为四匹马拉的五时副车。这些也都是皇帝才能使用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曹操称王一年以后,他完全拥有了和天子同样尊贵的礼仪。此时,曹操只需要朝献帝的屁股上踹一脚,他自己就可以坐上龙椅了。
曹操大肆攫取权力的行为又一次刺激了忠汉派官僚。忠汉派官僚们觉得已经不能再等了,必须孤注一掷放手一搏,压上身家性命赌回大汉的江山。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正月,一场政变在许都爆发,这场政变的主要策划者有三个:
第一个是少府卿耿纪。少府卿是九卿之一,负责掌管皇室财产和生活事物。
第二个是太医令吉本(一说吉平)。太医令隶属于少府卿,是宫廷头号御医。
第三个是司直韦晃。司直是丞相府属官,负责辅佐丞相纠举不法。
这次政变旨在除去曹操在许都的势力,让献帝重获自由,并南结刘备为援。
当时曹操远在邺城,许都的军权掌握在丞相长史王必手中。只要控制住王必,就可以控制许都,因此这次政变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一天夜里,吉本的儿子吉邈带领家仆一千多人火烧王必的军营。混乱中,王必的肩部还中了一箭。王必慌忙从军营中逃出,到朋友金祎(yī)家里求救。但王必没想到的是,金祎也是这场政变的同谋者,射王必一箭的人就是金祎安排的杀手。
黑夜中,金家误以为唤门的人是吉邈,便问,王必死了吗?我们成功了!
王必惊出一身冷汗,赶紧向南城逃去。王必未死,意味着他可以调动许都周围所有的部队,许都政变至此彻底失败。王必与典农中郎将严匡杀进许都,平定了叛乱。十几天后,王必伤重不治身亡。
许都政变,以及王必的死让曹操非常愤怒。曹操不仅将耿纪、韦晃等人灭族,还下令将许都朝廷的汉官全部召到邺城。帝国的官员被强制召集到藩属王国的都城,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曹操说,王必军营着火的时候,来救火的,站到左边;没救火的,站到右边。百官觉得肯定是救火的人没罪,纷纷站到左边。然后曹操冷着脸说,没救火的不是贼人,救火的才是贼人,然后下令将“贼人”全部杀死。
以曹操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很多人是为了摆脱嫌疑甚至邀功请赏才自称出来救火的,以此方法辨别谁“忠”谁“奸”是不科学的。事实上,曹操根本就没打算分辨出谁是忠汉派官僚,因为他根本就分不出来,所以他只能选择杀百儆一。
曹操和忠汉派官僚最根本的矛盾就是曹操要建立一种新秩序,而忠汉派官僚是要维护旧秩序的。为了这个理想,曹操失去了许许多多原本力挺他的人。文采一流的孔融、智慧一流的荀彧、人品一流的崔琰……数不清的人才成了曹操的刀下鬼,这些人也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让曹操一直胆战心惊小心翼翼,连仗都打不好。如果能重选一次,曹操还会坚持他的理想吗?或许不会,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他的理想不适合这个时代;或许会,因为他是个傻瓜。
没过多久,曹操的麻烦又来了。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四月,也就是许都政变发生三个月之后,刘备亲率大军攻打汉中郡。那么,曹操会如何应对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5 08:40:06
第一百零五节 汉中争夺战

上一节我们聊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四月,也就是许都政变发生三个月之后,刘备亲率大军攻打汉中郡。那么,曹操会如何应对呢?
曹操拿下汉中郡后,便命夏侯渊镇守于此。夏侯渊派张郃南下掳掠巴西、巴东二郡的人口,刘备命张飞率军阻拦。最终张飞将张郃包围在巴西郡的宕渠县,张郃狼狈地带着十几个亲兵从山路逃走。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汉中郡西面武都郡的治所下辩县。刘备为什么不直接打汉中郡,反而去打武都郡呢?
因为武都郡正好在汉中郡的补给线上,只要吃掉武都郡,汉中就成孤郡了。
曹操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立即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
曹休和曹真都是曹操的堂侄,但曹操更看重曹休,他对左右的人说,这孩子真是我们曹家的千里马啊!并待其如亲子一般。
这次出征,虽然曹洪是统帅,曹休是参谋,但曹操特意对曹休说,你才是实际上的统帅。曹洪听后,很知趣地让曹休来决定大小军务。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三月,刘备派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路的样子。曹休说,如果敌人真想包抄我们后路,那就应该秘密伏兵。现在却大肆张扬,说明他们做不到。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刘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发动袭击,雷铜、吴兰等人战死,马超、张飞只得先行退走。
一个月后,刘备亲自来了。
刘备留诸葛亮镇守后方,自己亲率大军与夏侯渊在阳平关对峙。阳平关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它既是西北地区通往汉中郡的路口,又是西南西区通往汉中郡的路口。阳平关地势险要,三年前曹操也是费了好大劲才得以攻破。
曹操听说刘备亲率大军攻打汉中郡,自己也率军前来。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七月,曹操率大军从邺城出发;九月,曹操驻兵长安,在后方指挥全局,前线则交给夏侯渊。
刘备打不下阳平关,便派遣部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马鸣阁道在哪呢?一说在白水关南面的阆水(今嘉陵江)边,一说在武都郡通往阳平关的路上。既然刘备攻取汉中郡的策略是断绝其与关中之间的联系,那马鸣阁道在武都郡通往阳平关路上的可能性就更大。夏侯渊派徐晃阻击,陈式战败,死伤很多。
看这些武将不中用,刘备决定亲自上阵。刘备亲自率一万精锐猛攻广石,广石在阳平关之西,马鸣阁道之东,刘备这次的目的还是为了切断汉中郡的补给线,但是夏侯渊早已派张郃在那里驻守,刘备也不中用,打不下来。
这个时候,法正作为随军谋士给刘备出了个主意——绕过阳平关。
刘备命部将高翔(一说高详或高祥)留在阳平关下,自己率领主力南渡汉水,进入南山与定军山之间的河谷小路,准备插入汉中郡。
夏侯渊迅速来定军山前与刘备对峙,并派张郃守东围,自己守南围。刘备趁夜一方面派兵火烧夏侯渊军营的鹿角,一方面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张郃亲身搏战,渐渐不支。夏侯渊本来就没带多少兵,看刘备主攻东围,便又分出一半的兵马救张郃。结果刘备的大将黄忠突然杀出猛攻南围,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颙等人都被黄忠斩杀。
有人说,这夏侯渊真傻,身为统帅竟然亲自跑去救火。
这事怎么说呢?夏侯渊赢了是身先士卒,死了是搞笑。
夏侯渊战死后,曹军惶恐不安,于是郭淮等人推举张郃暂时统领诸军,以安众心。郭淮出身士族,跟随曹操平定张鲁后,就做了夏侯渊的司马,与夏侯渊一同留守汉中郡。夏侯渊被斩时,郭淮因为身体欠佳没有出战,捡了一条命。
于是,张郃率军重新驻守阳平关,郭淮则负责对付绕道而来的刘备。
刘备击斩夏侯渊后,本想乘胜追击渡过汉水,郭淮的部下建议依托汉水防守。但郭淮却认为这是示弱,应该远离汉水结阵,趁刘备军半渡时袭击。刘备见郭淮如此部署,没敢轻举妄动。
夏侯渊死了,曹操很难过,他亲率大军进驻阳平关,准备给夏侯渊报仇。然而刘备却自信地认为汉中郡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就算曹操亲自前来,也不会改变这一既定事实(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刘备为什么这么自信呢?
因为刘备已经打通了进入汉中郡的道路,双方形成了消耗战。刘备是懂军事的,他深知只要占据险要,固守不战,就可以拖死曹操。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汉中盆地在秦岭山脉与米仓山脉之间,曹操要运输粮食,最短的路径是穿越秦岭山脉,路程大约250公里,道路崎岖;刘备要运输粮食,最短的路径是穿越米仓山脉,路程大约50公里,道路平缓。曹操是绝对耗不过刘备的。
夏侯渊死后,曹操在震惊之余亲率大军进入汉中郡与刘备对峙,刘备坚守不出。事情最终如刘备所料,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先支持不住了,退出了战场,将汉中郡拱手让给刘备。
汉中争夺战奠定了刘备集团中一文一武两个人的地位。
文的是法正。法正确实是奇才,他能想出如此妙计绝非即兴发挥,而是对汉中郡的地形有长期的研究。但法正当初并没有把这一计策献给刘璋,因为才华要卖给识货的人。法正之于刘备,就相当于郭嘉之于曹操。
武的是黄忠。黄忠原本是刘表手下的中郎将,奉命驻守长沙郡的攸县,防备江东。刘备攻取南四郡后,黄忠也归顺了刘备(没有大战关羽)。攻打刘璋时,黄忠冲锋陷阵,勇冠三军。这次阵斩夏侯,黄忠名声大噪,成了和张飞、马超并列的名将。
据史料记载,在这次汉中争夺战中,刘备的战将赵云也立下大功。那么,赵云真的立下大功了吗?他又是一个什么水平的武将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6 07:50:55
第一百零六节 汉水疑云

上一节我们聊到,据史料记载,在这次汉中争夺战中,刘备的战将赵云也立下大功。那么,赵云真的立下大功了吗?他又是一个什么水平的武将呢?
这一节,我们好好说说赵云。
赵云绝对是人气最旺的三国历史人物之一,如果搞一次人气值投票,可能连曹操、关羽、诸葛亮这些人也比不上赵云。
一提到赵云,人们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白盔白甲白龙马,武艺高强美少年。事实上,《三国志》赵云的本传中,没有关于赵云相貌的记载,我们只知道,赵云最初是公孙瓒的部下。刘备投靠了公孙瓒后在青州抵御袁绍,赵云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划拨给刘备的。
再之后,赵云的履历是一片空白,直到当阳之败。
曹操在当阳追上刘备时,刘备扔下老婆孩子先跑了,两个女儿被曹军擒获。赵云一边身抱刘备幼子刘禅,一边保护刘备的小妾甘夫人,最终带着二人逃离险境,这才避免了刘备的家属被一锅端。
小说《三国演义》说赵云在曹军中杀得七进七出,这是不存在的。杀夏侯恩抢青釭(gāng)剑也是不存在的,毕竟就连夏侯恩和青釭剑都是不存在的。当然,刘备也没摔过孩子。
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记载,在汉中争夺战中,赵云大显神威。
夏侯渊被斩杀后,曹操来争汉中郡,将数千万囊粮草搬运到北山下囤积。黄忠知道后带兵去劫粮。到了约定的时间,黄忠还没回来,赵云便带了几十个骑兵去侦查。结果途中遇到曹军,赵云边打边撤,不仅自己杀出了重围,还将受了伤的将军张著救了出来,一同退回营寨。沔(miǎn)阳长张翼建议关闭营门坚守,而赵云却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营内设有伏兵,便慌忙退走。赵云趁机反击,曹军惊骇,自相践踏,许多人堕入汉水中溺死。第二天早上刘备去视察战场,由衷赞叹了一句:“子龙(赵云字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一身是胆”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汉水之战是赵云一生最高光的时刻,然而这个记载疑点实在太多了。
第一,刘备的策略是据险自守。《三国志·张郃传》明确记载,“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刘备都不敢战,黄忠怎么敢自私做主去劫粮?而且根据《云别传》的描述,黄忠应当是渡过了汉水,连刘备都不敢渡汉水,黄忠哪里来的勇气?
第二,“空营计”违反军事常识。伏兵的威力在于敌人不知道你会从哪里攻击,现在明摆着在营中,那还有什么可怕的?而且打仗讲究阵型,部队缩在营中根本展不开,如何发挥威力?当时曹军“扬兵大出”,就算不愿强攻,至少也先把敌人围起来,最差也是按秩序撤退,何至于慌乱到撒腿就跑?
这则史料中,还有许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当时张翼是江阳长,不是沔阳长,而且此人前期一直在行政系统,不应该出现在军队中,更不应该出现在汉中战场;另外,曹军被赵云追到了汉水边,说明当初曹军就是从汉水北岸追赶赵云过的河,慌忙之中赵云等人是如何顺利渡河的?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取得汉中郡,并紧跟曹操的脚步,在汉中郡的沔阳县设坛场自立为汉中王。刘备鸟枪换炮做了王,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当然也得加官进爵。
回到成都以后,刘备开始论功行赏。
有四个武将被刘备封为名号将军,分别是:
关羽——前将军。
张飞——右将军。
马超——左将军。
黄忠——后将军。
关、张、马、黄是刘备手下地位最高的四大武将,所谓的“五虎上将”是不存在的。
除此四人外,其他武将也在汉中争夺战后论功行赏,然而赵云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如果赵云真的在汉水之畔立下了足以让刘备都赞叹的战功,何至于连个封赏都没有?
由此可见,这场汉水之战实属子虚乌有。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云别传》的作者是谁,也不知道成书于何朝何代,有学者认为《云别传》是赵云的家传。《云别传》中有很多关于赵云的“美谈”,其中许多已经遭到了清代学者何焯、李光地等人的驳斥。
当赵云从《三国演义》和《云别传》中走出来后,我们发现真实的赵云,功劳、名望确实在关、张、马、黄之下,刘备的任命是非常合理的。
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合为一传,其实有点迫不得已。因为赵云和其他人合传都不太合适,单独作传就更不可能了。刘备手下还有一员武将叫陈到,其实赵云与陈到二人合为一传是最合适的,原因有三:
第一,资历相近。赵云是刘备在青州时成为其属下的,陈到是刘备在豫州时成为其属下的,时间相隔不远,都属于老革命。
第二,作用相近。如果说刘备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相当于曹操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那赵云、陈到就相当于典韦、许褚,虽然也上阵杀敌,但作为禁军头领的作用更明显一些,而且陈到的名望、地位常常就是仅次于赵云(名位常亚赵云)。
第三,地位相近。赵云活着的时候做到了镇东将军,封亭侯;陈到则是征西将军,也是封亭侯。
可惜的是陈到的事迹大部分遗失了,没能保存下来,这样赵云就尴尬了。刘备阵营的其他武将资历和赵云都无法相提并论,陈寿只能把赵云提一档,并入关、张、马、黄的传记中。
刘备在汉中战场大获全胜,身在荆州的关羽也不甘寂寞。很快,一场关系到关羽乃至整个刘备集团命运的战争爆发了。那么,这场战争又会怎样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7 09:29:31
第一百零七节 威震华夏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备在汉中战场大获全胜,身在荆州的关羽也不甘寂寞。很快,一场关系到关羽乃至整个刘备集团命运的战争爆发了。那么,这场战争又会怎样呢?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也就是关羽受封前将军的当月,襄、樊战争爆发了。
南郡的主体掌握在刘备手里,但是最北端的襄阳和樊城在曹操手里。曹仁屯兵于樊城,随时准备南下攻取南郡。只要能拿下南郡,西可灭刘,东可灭孙;关羽则屯兵江陵,随时准备北上攻取襄、樊。只要能拿下襄、樊,就可以把荆州的防线北推到穰城,也就是恢复到刘表的时代,继而打通“隆中对”中北伐宛、洛的通道。
先发制人的是关羽。
关羽沿汉水北上,包围了襄阳和樊城。
襄、樊被围,曹操立即派兵增援。曹操选择的援军主帅是于禁。于禁跟随曹操伐陶谦、讨吕布、围张超、破黄巾、攻张绣、战袁术、灭袁绍,屡立战功,名列五子良将,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于禁统帅七军共三万人前来支援,归曹仁统一领导。曹仁命部将庞德接应于禁,并在樊城北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旧部,马腾被征召入朝后,庞德又成为了马超的部下。后来跟随马超投靠张鲁。曹操平定张鲁后,庞德也随众人投降,随后被划拨给了曹仁。
有了这三万援军,曹仁心里踏实多了,然而一场意外却改变了整个战局。
当时正值雨季,于禁和庞德担心水漫军营,就将营地移至高处。但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暴雨连下了十几天,汉水泛滥,即便营地被移至高处,依旧被洪水冲垮,三万大军狼狈不堪,这就是著名的“关云长(关羽字云长)水淹七军”。其实“水淹七军”跟关羽压根没有关系,完全是自然灾害造成的。
关羽一看,天上竟然掉馅饼了,立即乘船来攻,三万曹军尽数被俘送往江陵,连于禁和庞德都被俘虏了。千古艰难唯有一死,在生死荣辱的最终选择时刻,于禁选择了屈辱地活着,向关羽投降。
于禁怕死,庞德却很有骨气。
关羽对庞德说:你哥哥(庞柔)在汉中,我打算用你做大将,为什么不赶紧投降?
庞德大怒说:混账东西!什么叫投降,我们魏王拥兵百万,威震天下,你们的那个刘备不过是个庸才,岂是魏王对手!我宁可做国家的鬼,也不做贼人的将!
庞德这番话说得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关羽只能把他杀了。庞德铮铮傲骨确实令人钦佩,但也让人糊涂。庞德并非曹操旧将,为什么会效忠曹操到这种地步?
若论忠,庞德的第一任主上马腾正是被曹操灭族的,庞德应该恨曹操才是。庞德的第二任主上马超现在是刘备的部下,庞德理应归顺刘备。如果张鲁也算庞德的第三任主上,那也没见庞德为张鲁杀敌立功,以死相报。如果说庞德尽忠的是国家,此时曹操的形象早已是个彻彻底底的汉贼了,也代表不了国家。
庞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比较容易想到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怨恨马超。马超这个人太无情无义了,当初招呼也不打一声就去投奔了刘备,完全不顾庞德的死活。当时庞德还留在张鲁那里,你说尴尬不尴尬?
第二,感激曹操。曹操听说庞德骁勇善战,便将其收入麾下。不仅给予他优厚的待遇,还给了十足的信任,让他领兵御敌。士为知己者死。
事实上,这些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质任制”。
汉末,君主派将士执行军事任务时,常常会将他们的家属作为人质集中管理,如果将士出现反叛行为,他们的家属就会遭到杀害。曹操、刘备都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实施这一制度,这次关羽出兵前也将将士的家属质任。
庞德一旦投降,全家不得好死。最终,庞德选择英勇就义,两个儿子因此被封为列侯,庞德也算值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胜仗振奋了关羽军的士气,于禁被俘后,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从南阳郡分出的郡)太守傅方也投降了。这些都属于想得开的,老婆以后还会有的,孩子以后还会有的。
关羽将樊城围得更紧了。
樊城守将曹仁有点坚持不住了,他手里才几千兵马,粮食又快吃完了,救兵又被一场大雨冲垮了。更惨的是,涛涛汉水眼看就要没过樊城,好几处城墙都被泡塌了,此时的曹仁深切体会到了吕布当年被围在下邳时的感受。
当时就有人跟曹仁说,如今败局已定,趁着关羽还没完全包围樊城,赶紧乘船逃走吧,城池都是身外物,保住性命最重要(虽失城,尚可全身)。
此时一个叫满宠的人站了出来。
满宠在投靠曹操之前就是一位清官,后来因为刚正不阿而弃官了。曹操得到兖州后,满宠加入了曹操阵营,做了许令,负责管理首都。
当时满宠以汝南太守的身份帮曹仁守城,满宠说,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关羽之所以不敢继续北上,就是怕我们在后面给他来一刀,一旦我们撤了,黄河以南就全丢了。
满宠的话可不是危言耸听,一旦樊城被攻破,南阳郡的大门就向关羽敞开了,而中原千里之地更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满宠知道的道理,曹操就更知道。曹操甚至悲观地一度打算将献帝从许都迁走。否则一旦关羽杀进许都迎接天子,那曹操可就尴尬了,这位大汉帝国的丞相、大魏王国的国王,瞬间被打回原形,成了反贼。
关羽这次动静确实搞得很大,《三国志·关羽传》用了“威震华夏”这四个字来形容襄、樊之战对北方的震慑,不算虚言。
还好曹仁下定决心与樊城共存亡,曹操也放弃了迁都的打算,派徐晃为先锋前来救援,自己也以六十五岁之高龄亲自挂帅统领大军跟上。
就在关羽以必胜之势猛攻襄、樊之时,另一个地方,一群人正在秘密商量着如何取下关羽的头颅。那么,这些人是谁?关羽能识破他们的计谋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28 16:30:54
第一百零八节 白衣渡江

上一节我们聊到,就在关羽以必胜之势猛攻襄、樊之时,另一个地方,一群人正在秘密商量着如何取下关羽的头颅。那么,这些人是谁?关羽能识破他们的计谋吗?
这一节的主角是吕蒙。
吕蒙原本是中原地区的人,因为战乱而渡江南下,投奔姐夫邓当。当时邓当在孙策手下效力,被派去攻打山越。只有十五六岁的吕蒙悄悄跟上了姐夫的队伍,打仗的时候更是自顾自地冲锋在前。邓当吓了一跳,这不我小舅子吗?赶紧喝止。但吕蒙就是要上,拦也拦不住。
回家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丈母娘告状,吕母气得就要揍吕蒙。吕蒙说,咱们家这么穷,打仗立军功是唯一翻身的机会。接下来,吕蒙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吕母被震撼到了,她知道儿子是有大志向的人,虽然打仗很危险,但她也只好同意,死活全看运气吧。
吕蒙先后跟随孙策、孙权打天下,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偏将军、寻阳令。周瑜死后,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务。前去赴任的时候,鲁肃路过吕蒙的驻地,顺便去拜会吕蒙,喝两杯。
酒酣耳热之际,吕蒙问鲁肃:阁下受此重任,与关羽为邻,万一有个突发情况,打算如何处理?
鲁肃没太看得起吕蒙,就随便敷衍说:随机应变。
吕蒙说:那可不行,孙、刘虽然是联盟,但关羽可是熊虎之将,不能掉以轻心。
吕蒙随后为鲁肃规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惊异地说:我本以为老弟你只会砍人,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才学,已经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对鲁肃说:三天不见,就该擦擦眼睛再看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随后鲁肃见了吕蒙的母亲,二人结为兄弟。
曹操出兵濡须口,吕蒙多次向孙权进献“奇计”,并劝孙权建造了濡须坞;孙权攻打皖城,问计于吕蒙。吕蒙举荐甘宁做攻城先锋,最终攻破皖城,擒获朱光。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不幸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务,成了江东集团第三任长江上游统帅。和鲁肃主张联刘自保不同,吕蒙和周瑜的观点一致,主张吞刘自大。
孙权曾经一度想打徐州的主意,但是吕蒙不同意。吕蒙说,拿下徐州不成问题,但徐州地势平坦,易于骑兵驰骋,今天拿下,明天曹操必定来抢,就算派七八万人防守,都不一定守得住。要干就干关羽,拿下整个荆州。关羽君臣,奸诈狡猾,不可以和他们推心置腹。他们之所以没来干我们,是因为主上您圣明,我们也挺能干。不趁现在咱们强大的时候干他们,更待何时。
孙权其实挺恨关羽。关羽对待孙权的态度,比当年周瑜对待刘备还恶劣。孙权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结果关羽不仅拒绝,还大骂来使。民间传说关羽有一个女儿叫关银屏,人称“关三小姐”。后来拜赵云为师,武艺高强,不知道孙权的儿子想娶的是不是这一个。
总之,孙权最终决定,在和刘备中分荆州之后,下一个就中分关羽的脑袋。
襄、樊之战爆发后,孙权觉得机会来了。但关羽也不傻,后方还是留了充足的兵力以防孙权偷袭。吕蒙想了一条计策麻痹关羽,他以治病为名,离开了荆州,并且换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上任。陆逊给关羽写了 ,用词非常谦卑,说自己就是一个书生,什么都不懂,莫名其妙被派来,自己特别崇拜关将军,因为关将军防备曹操,自己才能安心,有什么需要效劳的,尽管开口。
关羽看信后不禁冷笑,这孙权搞来个什么东西,便将后方的军队调往襄、樊战场。
孙权给曹操写了 ,劝曹操称帝,还表示愿意干掉关羽以表达自己的忠诚。不过有一个条件,别把这事泄露出去。曹操明白孙权这是想借自己的力量和关羽拼个两败俱伤,然后从中渔利。
曹操将消息放了出去。
听说孙权要从后面给自己来一下,关羽很为难。如果继续围攻襄、樊,那万一大本营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现在放弃襄、樊,那煮熟的鸭子就飞了。思前想后,关羽认为荆州是很稳固的,即便孙权有非分之想,也不可能那么轻松攻破自己多年来辛苦建立的防御体系,先拿下襄、樊再回头救荆州应该完全来得及。
关羽确实有自信的资本,一来他对江陵城进行了加固,二来他建立了烽火台用以预警。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关羽在荆州摆出一副金城千里无懈可击的样子,而吕蒙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丝毫不亚于关羽,他的一大特点就是总能想出“奇计”。这次,吕蒙也想出来了,那就是白衣渡江。
白衣不是穿白衣服的人,白衣的意思是平头百姓。吕蒙将兵船伪装成商船,将士兵伪装成白衣,悄悄渡过湘水,抓住了关羽的哨兵,因此关羽方面没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江东的入侵。
吕蒙兵临城下,荆州的将军们不战而降,将江陵等重镇拱手让出。
关羽得知大本营沦陷后,既震惊又愤怒,吕蒙这小子太不讲武德了,来骗,来偷袭自己一个六十岁的老同志。关羽派使者找吕蒙谈判,吕蒙厚待来使,允许他到江陵城中游览,使者慰问了关羽部下的亲属,发现他们生活得比以前还好,有人就托使者带家书给自己的家人。使者回来后,将士们知道自己的家人毫无危险,都一心盼望早点回去团聚,纷纷丧失了斗志。
吕蒙的这招攻心是奇计中的奇计,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等孙权带领大军进入江陵城后,关羽知道自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只能从襄、樊前线撤军,退至南郡当阳县的麦城。可士兵们早已无心再战,纷纷向孙权投降。关羽打算强行突围退入益州。孙权早派潘璋截住关羽归路,关羽、关平(亲儿子)父子被潘璋的司马马忠所擒,一并被斩首。
丢失荆州是刘备集团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刘备失了一位大将,张飞失了一位兄长,诸葛亮失了一个战略支点,三国失了一位英雄。那么,关羽到底为何如此迅速地失败了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3-01 07:19:59
第一百零九节 将不可骄

上一节我们聊到,丢失荆州是刘备集团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刘备失了一位大将,张飞失了一位兄长,诸葛亮失了一个战略支点,三国失了一位英雄。那么,关羽到底为何如此迅速地失败了呢?
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是,发动襄、樊战争到底是刘备的决定还是关羽的决定?
一般刘备让关羽去干什么事,《三国志》中都有很明确的记载,比如先主遣关羽如何如何,先主留关羽如何如何,但是襄、樊战争却只字未提刘备,所以可以断定襄、樊战争是关羽本人决定发动的。
那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
汉中之战,诸将纷纷建功,唯独关羽未立尺寸之功却得到了最多的封赏,关羽是要强的人,自然想要建立战功报答刘备,同时也证明自己。
那关羽有权力发动襄、樊战争吗?
有。三国时代,一个战区的最高司令往往拥有自行发动战争的权力,毕竟战机稍纵即逝,不可能总向中央请示。刘备称王后,不仅给了关羽前将军之职,还给了他一项很大的权力——假节钺。关羽是唯一一个被刘备授予假节钺的人,这给了关羽在荆州战区独断专行的权力。他可以不经请示诛杀将领,没人敢违背关羽的意志。
那关羽发动襄、樊战争的时机对吗?
从军事角度说,此时发动襄、樊战争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汉中大捷,刘备集团士气鼓舞;夏秋之际,汉水丰盈便于行军。此时的关羽兼得天时、地利。襄、樊二城各自只有数千兵马,而关羽手握三万雄兵,对于关羽而言,攻取襄、樊十拿九稳。唯一不稳的就是孙权,关羽知道孙权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因此也做好了防守准备,也就是说,关羽心里非常清楚孙权有可能背刺,但他依然认为有大概率拿下襄、樊。
那关羽为什么最终一败涂地了呢?
关羽失败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军事选择错误。关羽得知孙权要来偷袭,十分忧虑。此时,要么迅速回师救援荆州,要么加速攻破樊城再回军救援。如果选择前者,这么多日子的努力便会付诸东流。樊城指日可下,关羽自然是不甘心的;如果选择后者,一旦荆州有失,别说樊城攻不下,自己都死无葬身之地了。
二十五年前,曹操曾和关羽有过同样的抉择,那时正值兖州之乱,但徐州的陶谦却去世了。是先趁火打劫拿下徐州,还是先平定大本营兖州?曹操本来决定先取徐州,而荀彧却力主先保住自己的根本再图其他,最终帮曹操挽回了败局。
在先保住自己的地盘还是先抢夺别人的地盘的问题上,关羽最终做出了一个和曹操相反的决定,也得到了一个相反的结果。
第二,组织管理失和。城墙确实是稳固的,可是人心不稳固。人心的不稳在于后方守将糜芳和士仁(一说傅士仁),关羽对这两个人操办军粮不利非常不满,因此放出狠话,等我回来弄你们(还当治之)。此时这两个人内心的最真实想法是,你最好就别回来了。
当孙权派吕蒙为先锋攻打南郡时,糜芳和士仁毫不犹豫地投降了。关羽确实不懂组织关系。就算你对糜芳和士仁再不满,也不能明说我回来就搞你们。当年赤壁之战,张昭等人力主投降,孙权必然是不满意的。如果孙权说一些,张昭你个老不死的敢说投降,等打败了曹操我再收拾你之类的话,江东可能早就沦陷了
诸葛亮的《将苑》中有一句名言: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看来关羽没有好好搞政治学习。
关羽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如果不是骄傲,关羽怎么会被吕蒙、陆逊骗得一愣一愣的。
马超投降刘备后,关羽问诸葛亮马超是什么水平。诸葛亮当然明白关羽的意思,关羽是担心马超动摇自己刘备集团第一武将的地位。诸葛亮回信,先是把马超大夸特夸了一番,说他能和张飞一较高下,然后话锋一转,说,比云长你还是差点。这把关羽乐得,拿着诸葛亮的信到处给人看(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你们看看,诸葛先生这么说我,怎么好意思,怎么敢当,哈哈哈哈哈。
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都得哄着关羽,这虽是形势使然,但也助长了关羽的任性和傲慢。
事实上,别说诸葛亮了,连刘备都得哄着关羽。
当初刘备要封关羽做前将军,关羽差点都没接受。这一点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诸葛亮说关羽肯定不愿意和黄忠一个等级。这一点刘备心里也清楚,便想好了说辞让使者费诗去传话。
关羽听说黄忠也在名号将军之列,果然非常生气地说,我是大丈夫,绝不与老卒为伍。黄忠到底有多老不知道,此时关羽六十岁左右,他称黄忠为“老卒”,说明黄忠很可能七十岁以上。人家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年,你还和人家计较什么?
使者费诗耐心地给关羽讲道理。费诗说,想成就帝王之业,用人就得不拘一格,不能看人家老就不重用。当初汉高祖打天下的时候,萧何、曹参都是发小,而陈平、韩信都是后来投奔过来的,结果韩信爵位最高,也没听说萧何、曹参有什么意见。况且君侯和汉中王那简直就是一个人啊,这感情怎么是别人能比的?难道君侯要在官号高下、爵禄多少上和汉中王讨价还价吗?君侯要是不接受,那我走就是了,就是怕君侯日后后悔。
费诗的话不仅入情入理,还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关羽确实被说动了,便借坡下驴,接受了前将军的封号。
你可以任性,也可以傲慢,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惯着你,虽然暂时拿你没办法,但等你倒霉的时候一定要踩你一脚。关羽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才落得这般田地。
丢失荆州,最主要的责任还在关羽身上。但是有学者认为,关羽失荆州是一个恐怖的政治阴谋,罪魁祸首其实是诸葛亮和刘备。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3-02 07:03:17
第一百一十节 谁是责任人

上一节我们聊到,丢失荆州,最主要的责任还在关羽身上。但是有学者认为,关羽失荆州是一个恐怖的政治阴谋,罪魁祸首其实是诸葛亮和刘备。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近代学者章炳麟在《正葛》中提出了“借刀杀人说”,他认为关羽是当世熊虎之臣,功劳多又没有罪状,一旦易世,刘备的后代驾驭不了他,但公然杀害关羽又不能服众,因此诸葛亮不惜牺牲荆州也要借敌人之手致关羽于死地。这个理论发展到当代学者方诗铭那里,升级为“借刀杀人说2.0版”,他认为想除去关羽的是刘备。
杀功臣这种事情在历史上虽然屡见不鲜,但一般都发生在开国以后,政权已经稳定的情况下。当时刘备集团最大的威胁显然是曹操和孙权而非关羽,外敌未灭先自毁长城,这种愚蠢的决定哪里是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杰会做出的。
关羽虽然为人傲慢,但对刘备、诸葛亮还是很尊敬的。而且直到关羽死时,也没做过犯上之事。最重要的一点是,关羽的年龄和刘备差不多,刘备和关羽两个人谁先死还真不一定,就算刘备先死,关羽也老得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而且就算刘备和诸葛亮真的想除掉关羽,也不会采取这种手段,万一荆州丢了但是关羽跑回来了怎么办?
“借刀杀人说”实在匪夷所思。
但刘备在丢失荆州的问题上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荆州是必争之地,曹、刘、孙三分荆州,都对这块战略要地予以极高的重视。关羽发动襄、樊战争后,曹操和孙权都亲自赶往前线,而刘备却在后方。襄、樊战争持续了五个月,刘备完全来得及赶到前线,而他却选择一直等到关羽死亡。这段时间里刘备什么都没干,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样子。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章炳麟和方诗铭才会认为诸葛亮或者刘备对关羽实施了阴谋。
也有学者认为刘备是没责任的。因为襄、樊之战前期一直是关羽占优势,孙权背刺导致关羽突然崩盘,刘备根本来不及反应。事实上,战争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刘备作为最高领袖就应该提前考虑到各种各样情况的发生,更何况荆州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还如此之高。
另一个该为关羽的死负责的人是刘封。刘封原名寇封,刘备入荆州投靠刘表时,因为没有子嗣便收刘封为养子。后来刘备有亲儿子了,就取名为刘禅,这样兄弟二人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帝王在泰山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刘备在荆州寄人篱下的时候竟然就已经想着封禅了。
刘备入蜀时,刘封才二十多岁,他武艺高超,气力过人,跟随诸葛亮入蜀支援刘备,立下不少战功。
后来刘备又拿下了汉中郡,但刘备拿下的汉中郡并不是完整的汉中郡,曹操征服张鲁得到汉中郡以后,就从汉中郡的东部又分了三个郡出来——房陵郡、上庸郡、西城郡。严格来说,房陵郡之前就已经被分出来划归荆州了,可能是刘表用武力强行占领的。总之,三个从汉中郡划出来的郡被曹操统一划归荆州管辖。
刘备想得到一个完整的汉中郡,于是一边命孟达从南郡的秭归县出发率兵攻取房陵郡,一边命刘封沿汉水东下攻打西城郡。孟达攻杀了房陵太守蒯祺(诸葛亮的姐夫),刘封也攻取了西城郡,随后二人会师于上庸郡,孟达归刘封节制。上庸太守申耽果断投降,申耽献城有功,仍被刘备任命为上庸太守,申耽的弟弟申仪则被任命为西城太守。占据了东三郡的刘备,势力达到顶峰。
关羽兵围襄、樊,多次让刘封、孟达派兵协助,结果这两个人以东三郡尚不稳定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要求。事实上,关羽在襄、樊的军队完全挡在了东三郡前面,东三郡是很安全的。那刘封、孟达为什么不帮关羽呢?
多半还是因为关羽态度不好,关羽肯定是把这两个人当作手下去命令,而不是当作同事去请求。在刘封、孟达眼里,他们属于益州体系,不属于荆州体系,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二人最终拒绝出兵,选择吃瓜看戏。
不可否认,关羽是非常有能力的武将,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统帅三军。所以他在其所到之处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尊重。曹操愿意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周瑜希望能囚禁刘备以获得这员猛将,但关羽最终死于傲慢。
三十五年前,当刘备第一次参加战争并登上政治舞台时,关羽便成为了他的部下,一直到现在;十九年前,当关羽已经在曹操手下得到了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需的声望和财富时,他仍然坚定地选择追随穷困潦倒的刘备,随他一起四处漂泊。关羽和刘备之间绝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这是一种经历生与死而换来的宝贵友谊,是一种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的珍贵情感。
关羽死后不久,吕蒙也死了。
吕蒙虽然是一个战士、一位统帅,但毕竟也是一个肉体凡胎的人,他一直都有病在身,而且还不是小病,说不定哪天就不行了,这也是他急于灭关羽夺荆州的原因之一。攻下荆州后,吕蒙病情复发,孙权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将他安置在公安城中的内殿休息,还以千金悬赏能为吕蒙治病的名医。
吕蒙病情恶化,身体疼得如同针扎,孙权仿佛疼在自己身上一样。他想常常见到吕蒙,看看他的病情如何变化,但又怕打扰吕蒙的治疗和休息,便在墙壁上挖了一个洞探视。看到吕蒙略微能吃进去点东西,孙权高兴地冲着身边的人傻笑,如果吃不进东西,孙权便唉声叹气。可能是为了冲喜,孙权下令大赦,甚至还请来道士作法,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挽救吕蒙的生命。在夺取荆州两个月后,吕蒙病逝,享年四十二岁。
小说《三国演义》说吕蒙是被关羽附体后死亡的,这是一个略带恐怖且毫无根据的说法,算是罗贯中强行为关羽扳回一城。
说来也巧,关羽和吕蒙同年同月死,这一对冤家反而死得像结义兄弟。二人死后一个月,曹操也去世了。那么,曹操去世的经过是怎样的?他的死和什么人有关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3-03 06:51:52
第一百一十一节 妙手回春

上一节我们聊到,关羽和吕蒙死后一个月,曹操也去世了。那么,曹操去世的经过是怎样的?他的死和什么人有关呢?
樊城之围解开后,曹操没有令徐晃对关羽穷追猛打,而是让孙权去收割关羽的人头,以达到让刘备的仇恨完全转移到孙权身上的作用。
不过曹操年事已高,此次行军劳苦,影响了他的寿命。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临死前,曹操留下了一份遗令。
曹操的遗令中,多是些琐碎的事情。比如说自己的绶带和衣服,都给孩子们分了;自己的熏香,给诸位夫人分了。另外,诸位夫人闲着也是闲着,学学做鞋带(履组)卖,挣点是点。
实在难以想象,这是当时中国拥有最高权力男人的遗嘱,可见曹操平日生活还是相对朴素的。
曹操确实朴素,不管他做过多少错事,甚至是缺德事,该表扬的地方还是要表扬。比如,曹操明令禁止厚葬。
曹操的遗令中明确表示,开完自己的追悼会后大家该干嘛干嘛,不用守丧。也不要金银珠宝陪葬,只要装入平时自己穿的衣服就好。就凭简葬这一条,曹操是否生得伟大我不敢说,但至少死得光荣。
或许正是因为曹操简葬,因此他的墓址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事实上,曹操既未秘葬,也未设疑冢,只是主张丧葬从简,结果搞出了乌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009年,曹操安阳墓被发现,其中出土了一些金玉,说明曹操的儿子没有完全按照老爹的遗嘱来。毕竟曹操是个王,再薄葬多少还得有点东西。
曹操虽然是病死的,但他的死间接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华佗。
华佗医术高明,内科、外科、妇产科,样样精通。他最神奇之处就是在那个医疗技术和条件极其落后的年代,完成了一台又一台大型外科手术。正史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华佗手术的过程:先将病人全身麻醉,然后剖开腹腔,剪开肠道,切除肿瘤,洗涤秽物,最后缝合伤口,外敷药膏。这一过程与现代外科手术基本相同。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接受华佗手术的病人大概四五天创口就会愈合,一月之内病人恢复健康。今天的肠癌手术,病人一般术后三天可以下地站立,四天可以借助工具慢走,五天可以自由行走,二十天左右基本康复,可见正史记载的真实性相当高。
后世的很多学者在看到这段文字记载的时候都惊呼不可能,比如清代学者杭世骏引用《玉涧杂书》的说法是,人一旦被切开,元气就泄了,绝不可能再活下来。若是肠子断了还能接上,胳膊、腿岂不也能?那君王惩罚犯人不就没办法了?
杭世骏等人的疑惑,今天一个小学生都能科普明白。
事实上,很多现代医学工作者在看到这段文字记载的时候,也觉得很神奇。他们倒不是认为开刀过程有问题,而是麻醉过程有问题。现代医学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段主要是注射麻醉和吸入麻醉,华佗则是口服麻醉。他自制了一种名为“麻沸散”的药剂,配酒服下即可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这超出了现代医学的认知。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认为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但并未得到医学界的统一认可。
一位外科医生想要给病人做手术,必然要经过无数次模拟训练,最后才能实战操作。华佗自然也不例外,就算是神医也不可能即兴开刀。从某种角度说,那个到处是尸体的战乱年代,为华佗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样本。
华佗还擅长治疗寄生虫病,被他治过的最有名的人是广陵太守陈登。陈登胸闷气短,面色发红,食欲不振。华佗经过诊治后认为,陈登是刺身吃多了,导致体内存了大量寄生虫,而且准备抱成团发展成肿块(欲为内疽)。华佗当即熬了汤药给陈登服下,陈登一下吐出三升多的红头虫子,虫身在生鱼片中,都是活的。陈登的病状消失了,但华佗告诉他三年后此病会复发,遇到良医还有救。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陈登旧病复发,华佗不知所踪,陈登病死,年仅三十九岁,死前一年帮曹操挡住了孙策。
这一病例也记载于正史中,是真是假呢?
陈登的症状比较像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至少在我国存在了两千三百年,因此陈登是有可能患上这种病的。华支睾吸虫寄生于淡水鱼体内,吃生鱼片是人体感染此虫的最常见途径。
华支睾吸虫病会引起胆囊炎、肝硬化,甚至诱发胆癌、肝癌,这应该就是华佗所说的“欲为内疽”,也是他断定陈登三年后会发病的主要原因。今天治疗寄生虫病基本上都是吃药排泄或者手术摘除,通过口腔将病虫吐出,再次超越了现代医学的认知。
关于华佗妙手回春的案例还有很多,曹操也听说了,便请华佗来治疗自己的头风病。那么,华佗为什么没能治好曹操呢?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3-04 07:15:20
第一百一十二节 医患风波

上一节我们聊到,关于华佗妙手回春的案例还有很多,曹操也听说了,便请华佗来治疗自己的头风病。那么,华佗为什么没能治好曹操呢?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头风其实就是脑瘤,可能是曹操小的时候坏主意想多了,用脑过度因此患病。华佗果然医术高明,随手针灸几下就止住了曹操的头疼。但是后来华佗还是被曹操杀了。
小说《三国演义》说华佗打算把曹操的头颅劈开,取出肉瘤,但曹操怀疑华佗是要直接把自己劈死,索性杀了华佗。
事实上,当时并不具备开颅手术的条件,华佗也没打算给曹操开个脑洞,而是明确告诉曹操,这个病无法根治,只能靠医疗保健缓解症状,延长寿命。
华佗离家太久,向曹操申请回家探望。华佗和曹操是同县同乡,曹操也挺有人情味,就让华佗回去了。结果华佗逾期未归,曹操多次派人催促,华佗就是不肯上路,而是说自己老婆生病了,得先照顾老婆。
华佗的回答充分反映了他医书读得多,但史书读得少。如果曹操是一个暴君,他会毫不犹豫地杀了华佗的老婆,好让华佗专心回来给自己治病。
幸好曹操不是。
虽然曹操心里很不爽,但他毕竟还是通情达理之人,便派人去华佗家里探望,并嘱咐,如果华佗的老婆真有病,那就给他四十斛小豆,再宽限一些时间;如果没病,就把华佗抓起来。
华佗果然说了谎,被押赴许都拷问,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曹操怒不可遏,华佗鼠辈,给你脸你不兜着,竟敢跟我玩心眼。曹操下令处死华佗。荀彧爱惜华佗的才能,请求让华佗戴罪立功。曹操说,我就不信天下再也没有这等人了!
华佗卒。有人考证,华佗活了六十四岁。
华佗的死完全是因为自己太作了,可他为什么要这么作呢?
《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都认为华佗是“恃能厌事”,也就是仗着自己有本事,不愿被曹操驱使。这里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恃能”,华佗的心态和绑匪差不多,认为越有钱的人就越怕死,只有自己才有本事帮曹操延命,曹操现在求着自己,断然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华佗的这点小心思,曹操怎么可能看不透,因此他说华佗这是在“养病自重”,也就是通过维持曹操的病状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很准确的,只是华佗没想到曹操不受威胁,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清代学者何焯认为,当初华佗为陈登治病,明明知道三年后会复发,却不为陈登根治,就是为了“养病自重”。何焯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想必这三年中,华佗在陈登那里是任意取求的。
可以说,华佗是死于自作聪明,但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想象中的华佗,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白胡子老头,他不慕名利,悬壶济世,爱岗敬业,服务人民。而事实却刚好相反,华佗非常后悔自己走上了行医之路,甚至觉得这是耻辱。
《三国志•华佗传》说华佗“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汉书•华佗传》说华佗“耻以医见业。”
华佗作为当时的“中国第一刀”,怎么还后悔从医了呢?
因为在我国古代,医生的地位太低了。
由于医学知识的极度匮乏,在古人眼中,医生和巫师是同行,一个扎银针,给你喝药汤;一个跳大神,给你喝符水。有人治好,有人致残,生死全凭运气。因此医生和巫师也常被合称为“巫医”。
《三国志》将华佗的传合并在《方伎传》中。
《后汉书》将华佗的传合并在《方术传》中。
华佗欲哭无泪。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巫医、乐师、百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贱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子弟被排除在“良家子”的范围之外,连做郎官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华佗出身贫苦大众那也就罢了,管他贱不贱,能挣口饭吃就得了。可华佗偏偏是士人出身(然本作士人),为了专心研究医学,华佗拒绝了沛相陈珪(guī)的察举和太尉黄琬的辟除,最终沦为贱业从业者,既辱没了先祖,又耽误了后代。
华佗很后悔。
华佗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如果华佗出生在今天,至少会被广大网友尊称一声“华佗爸爸”,说不定还能拿几个诺贝尔医学奖。正是那个时代对医学的畸形理解,造成了华佗的畸形人格。《后汉书•华佗传》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也就是性格暴躁,凡事都不顺心。或许华佗就是想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利用曹操“得意”一把。
华佗本可好好给曹操医治,帮助曹操延长寿命,自己至少也能活得像那么回事,说不定还真能求场富贵,可惜最终的结局是双输。
华佗死前将自己的医书交给狱吏希望传世,狱吏不敢接,华佗只好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或许这是人类医学史上最惨痛的一天。小说《三国演义》说华佗的医书叫《青囊书》。实际上,青囊就是黑色的袋子,巫师、风水师之类的人习惯把他们的专业书装在青囊里,考虑到华佗被认作他们的同行,也有可能把自己的医书装在青囊中,但这本书的名字并不叫《青囊书》,华佗应该还没来得及起名字。
华佗有两个徒弟,吴普和樊阿,这两个人医术也很高明,但似乎没学到华佗的绝学,他们的事迹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
杀了华佗,再也没人能为曹操医治头风病。曹操后来也后悔杀了华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另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3-05 07:13:19
第一百一十三节 伤年少

上一节我们聊到,杀了华佗,再也没人能为曹操医治头风病。曹操后来也后悔杀了华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另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曹冲,曹操最喜欢的儿子。
曹操喜欢曹冲,是因为曹冲的智商奇高。
曹冲五六岁时,智商就和成年人差不多,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通常被用来证明这一点——曹冲称象。孙权曾经向曹操进献过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就询问自己饱读诗书的文士们,文士们一筹莫展。曹冲却说,想知道重量不难,称称就行了。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哪有这么大的秤?曹冲说,先让大象上船,在水痕淹到船体的地方刻下记号,再让大象下船,重物上船,让水痕与之前所做记号吻合,最后称量重物就可以知道大象的体重了。曹操非常高兴,立即派人照此办理。
曹冲实在是聪明,再往下想想就能参透阿基米德原理了。
然而有学者认为,“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并不靠谱。因为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一说建安十二年),而孙权在建安十五年才派人做交州刺史,才可能得到大象,因此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孙权虽然建安十五年才得到交州,但在此之前,从交州弄到头大象应该不难。况且,这头大象也未必出自交州,据现代历史地理学、生物学研究,三国时期野生的亚洲象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孙权完全有可能弄到。所以否定“曹冲称象”的真实性是证据不足的。
除了智商高,曹冲还难得有一颗仁爱之心。有一次,曹操的马鞍在库里被老鼠咬了,仓库管理员吓得要死,因为乱世刑法严峻,这事足够掉脑袋了。库管想自首,但感觉自首也得死。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三天后你再自首。曹冲用刀子把衣服戳了个洞,然后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曹操问这是怎么了,曹冲说,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听说很不吉利。曹操赶紧安慰儿子说,没有的事,那都是胡说八道的。随后库管向曹操自首,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身边都能被老鼠咬了,马鞍挂着柱子上更在所难免了。
曹冲就这样救下了这位库管,当时很多勤劳之吏因为疏忽大意而犯了过失,曹冲就想办法救他们,前后有数十人之多。
曹冲还有一个优点是长得非常漂亮,曹操对此并不怀疑,而是更加喜爱。总之,曹冲是一个智商奇高又心地善良的呆萌小正太。
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十三岁的时候病死了,曹操悲痛欲绝,并痛苦地想起了华佗,他认为如果当初没杀华佗,或许爱子还有的救(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长子曹丕赶紧安慰父亲,结果曹操冒出一句狠话:这是我的不幸,是你们的大幸!曹操的言下之意是曹冲才是自己心仪的接班人,现在曹冲死了,你们这些人有机会了!
曹操这话说得实在失态,按照宗法制,曹操的权力、财产、爵位理应由其嫡长子继承,曹冲既非嫡又非长,怎么也轮不到他。就算曹操想立贤,现在曹冲死都死了,还说这些有什么用?况且曹冲是病死的,又不是被他的兄弟们害死的,实在不该把怨气发泄这些人身上。
事实上,曹丕才应该是曹操最合法的继承人。因为曹昂死后,曹丕就成了曹操的嫡长子。
曹丕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文武双全。
先说文。
曹丕继承了曹操爱读书的优点,可谓“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因此曹丕的文学水平非常高,其所著《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其中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进行评价,所谓“建安七子”的说法正是来源于此。
曹丕不仅是文学批评之祖,更是七言诗之祖。
以前的七言诗都有一个语气助词,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或者“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两句诗中的“兮”就是助词,相当于“啊”、“呀”,没有实际意义。曹丕的《燕歌行》开创了七个字每个都是实词的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
再说武。
曹操是一个有远见的父亲,他知道现在世道不太平,必须要让自己的孩子们学武,才能让他们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至少不被欺负。曹丕五岁开始就学习射箭,八岁就能上马骑射。
曹丕的剑法也很精妙。当时有一个叫邓展的将军在剑术上颇有造诣,还能“空手入白刃”。曹丕与其论剑,二人各执一词,便以甘蔗为剑下场比试,结果曹丕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在周围人的哄笑声中,邓展觉得下不来台,要求再与曹丕比试,一定要找回场子。结果这次曹丕直接击中邓展额头,邓展输得心服口服。
曹操四处征战时,也把曹丕带在身边,让他耳濡目染学习军事。曹丕经历过当年的淯水之难,当时他还只有十岁,侥幸乘马逃了出去。
曹操如此培养曹丕,曹丕又如此优秀,再加上嫡长子的身份,按理说,曹丕是曹操不二的继承人。然而曹操却意在他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曹操为什么如此看重他呢?
下节再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