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三国》下部来了!

字数:146657访问原帖 评论数:604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01 17:12:59 更新时间:2022-09-20 12:47:30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0 09:13:11
第一百五十节 生命不息,内斗不止

上一节我们聊到,穷兵黩武又刚愎自用的诸葛恪死了,孙峻上升为首辅。那么,吴国的政治会稳定下来吗?
受封丞相、大将军的孙峻,比诸葛恪还恶劣。孙峻凶残暴虐,嗜杀成性,淫乱后宫,还和他的堂姑全公主孙鲁班好上了。为了讨好孙鲁班,孙峻甚至逼杀了废太子孙和。
孙峻的刚愎自用和独断专行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吴侯孙英、将军孙仪等人先后发动了针对孙峻的政变,可惜均因泄密未能成功。
不过孙峻也没能活多久。
吴太平元年(公元256年),掌权了三年的孙峻暴毙。死因是他晚上梦到诸葛恪要杀他,结果一梦醒来活活吓死,享年三十八岁。这可不是野史传闻,是明确记载于《三国志·孙峻传》的,“梦为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死”。
怎么说呢,就这心理素质还搞什么政变,当什么权臣,老老实实把权力还给皇帝,再向皇帝多要点房子、车子、银子,多娶几房小老婆,关起门来安安稳稳过日子他不香吗?
孙峻死前将后事托付给了堂弟孙綝(chēn)。实际上这个时候孙权留下的辅政大臣还有两个——滕胤和吕据,论资排本根本轮不到孙綝。这件事说明孙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他完完全全把国家的权力当成自己的私有物了,想给谁就给谁。
滕胤和吕据决定发动政变抢回权力,孙綝知道后便联络了一部分将军,许诺封爵,与滕胤、吕据进行军事对抗。最终滕胤被杀,吕据自杀,二人均被灭族。孙綝大获全胜,成功掌控了吴国政权,并且进位大将军。
但是政变仍然在继续。
孙峻的另一个堂弟孙虑觉得孙綝给自己的待遇不如孙峻,一怒之下便联合将军王惇准备谋杀孙峻,结果事败,王惇被杀,孙虑自杀,孙峻暂时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十五岁的吴主孙亮亲政。孙亮是一个有志气的年轻皇帝,他不甘心做傀儡,便挑选三千名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青年组成一支军队,又挑选大将子弟年少又勇武的人来做军官,用孙亮自己的话说,设立这支军队的目的,就是要与他们一起成长。
这还真是个办法,当这三千人成长起来之后,自然就成了皇帝的亲卫兵了。有了兵权,孙亮才有和权臣叫板的资本。
孙亮亲政以后常常责难孙綝,孙綝很害怕,因此称病不朝,并让自己的几个弟弟牢牢控制住兵权。
吴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亮与全公主孙鲁班以及将军刘丞密谋诛杀孙綝。又对自己的舅子全纪说,孙綝专权,轻慢于我,让你父亲整顿人马随我讨伐孙綝,事情要保密,千万别让你母亲知道。你母亲是孙綝的堂姐,女人不懂大义,知道之后一定会告诉孙綝。
全纪将孙亮的话告诉了父亲全尚,不知道全尚是妻管严还是宠妻狂魔,他竟然将这些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结果全尚的妻子果然将此事告诉了孙綝。孙綝先下手为强,派兵袭击了全尚和刘丞,又包围了皇宫。孙亮说,我是先帝嫡子,在位五年,谁敢不从?孙亮要出宫与孙綝决战,身边的人赶紧拦着。孙亮大骂全皇后,说你父亲这个蠢货坏我大事。孙亮召来全纪,全纪说臣父亲做事不密,辜负了皇上,我也无颜相见。全纪索性自杀了。
最终,吴主孙亮被废为会稽王,全公主被流放到豫章郡,全尚被杀。随后,孙綝立了孙权的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皇帝,自己也进位丞相。
孙休对孙綝专权也不满。
有一次,孙綝贡奉酒肉给孙休,孙休并没有接受,孙綝很不高兴。孙綝和辅义将军张布喝酒的时候说,当初废少主之时,大家劝我自己做皇帝,我因为陛下贤明,所以立其为帝。如果没有我,他就当不了这个皇帝。现在我的贡奉他居然不要,这是把我当成一般的臣子,我要考虑把他换掉。张布把孙綝的话告诉了孙休,孙休恐怕有变,便多次赏赐孙綝,对孙綝的要求全部应允,并且把告发孙綝图谋不轨的人交给孙綝处死。
孙休明里信任孙綝,暗地里却与张布密谋将其除去。张布说,左将军丁奉计谋过人,能够决断大事,应该找他来商量。丁奉奉诏来商量对策,说,孙綝党羽众多,应当在腊(xī)会时下手。
腊会是每年十二月祭祀众神的集会,等到了腊会,孙綝称病不来,孙休前后派了十几波使者来请,孙綝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赴宴。他让部下在自己家中放火,这样他就能借故离开。孙綝家中火起,他请求回家看看,孙休说外面士兵多得是,不必劳烦丞相。孙綝想强行走,丁奉和张布带人拿下了孙綝。孙綝磕头说,我愿意被流放到交州。孙休说,当初你怎么不把滕胤和吕据流放到交州?孙綝说,我愿意做官奴。孙休说,当初你怎么不让滕胤和吕据做官奴?孙綝无言以对,最终被斩首示众,夷灭三族。
孙休为诸葛恪、滕胤、吕据平反昭雪,恢复官爵并改葬。当初,诸葛亮因为没有儿子,诸葛瑾就将自己的次子也就是诸葛恪的弟弟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如今诸葛氏在东吴被灭族,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便回到了东吴作为诸葛瑾的后人重新延续诸葛一脉。
孙休在即位两个月之后便成功地从权臣手中夺回了权力,紧接着,孙休赐死了孙亮:这个皇帝我干得挺好,弟弟你就别回来了。
到此,魏、吴两国都通过政治斗争完成了自己的权力交替,进入平稳期。现在该回到蜀国了。那么,诸葛亮死后的蜀国政局又是什么样的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1 08:27:49
第一百五十一节 杨魏之争

上一节我们聊到,魏、吴两国都通过政治斗争完成了自己的权力交替,进入平稳期。现在该回到蜀国了。那么,诸葛亮死后的蜀国政局又是什么样的呢?
当初,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对身后事做出了安排,其中有三个人非常重要——魏延、杨仪、姜维。
魏延我们已经介绍过了,那杨仪和姜维是谁呢?
杨仪和姜维原本都是曹氏集团的人。
杨仪是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傅群的主薄,后来主动投奔了关羽。杨仪本人很有些才干,诸葛亮把军机戎事的节制调度交予其办理,让他做了自己的长史。
姜维是曹丕任命的雍州刺史郭淮的从事,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靠了蜀汉。诸葛亮非常器重姜维,当成军事接班人培养。姜维也有一个外号——幼麟,这应该是现代网友起的,终于和卧龙、凤雏、冢虎凑齐了四大神兽。
诸葛亮的安排是这样的,自己死后,大军立即撤退,但是不要发丧,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其次,杨仪带主力先撤。
最后诸葛亮对杨仪等人说,如果魏延不服从这个安排,那你们就自己走,不要管他。
诸葛亮最后这句话说得很奇怪,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什么诸葛亮会担忧魏延不服从命令呢?
因为魏延和杨仪有矛盾。
自关、张、黄、马、赵相继去世后,魏延就成了蜀国举足轻重的武将。魏延也确实有能力,而有能力的人往往恃才傲物。魏延便是如此,因此臣僚们都怕他,也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买魏延的账。杨仪、魏延一文一武,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而这两个人又偏偏不合,见面就吵,魏延激动的时候甚至刀都拔出来了,杨仪估计被吓到了,哭得跟个泪人似的。
诸葛亮对此头疼不已,但好歹诸葛亮有威望,还能镇住这两个人,现在诸葛亮死了,让官位、爵位都在杨仪之上的魏延,去服从自己死对头的命令,那简直比杀了魏延还难受。
诸葛亮就不能让魏延主持退军吗?
不能。
因为让魏延主持,杨仪也会不服。而且杨仪作为诸葛亮的秘书长,本身就掌管军事调度。魏延作为大将,责任是冲锋陷阵,显然由杨仪主持大局更合适。当初曹操死的时候,主持大局的谏议大夫贾逵和黄门侍郎夏侯尚也都是文官。所以,诸葛亮的决定是正确的,军队的指挥权就应该交给杨仪。总不能因为魏延脾气大就迁就他,那岂不成了谁脾气大谁有理,谁脾气大谁有权?那以后这个军队系统还怎么运作?
所以诸葛亮告诉杨仪等人,魏延愿意断后就断后,不愿意还有姜维呢。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魏延营中传达诸葛亮的遗命,魏延果然炸了锅,魏延向费祎表达了两个观点:
第一,丞相虽然不在了,但我魏延还在,仍然可以继续北伐。
第二,杨仪算什么东西,我魏延凭什么听他指挥,给他断后?
魏延的话表面上是对诸葛亮军事安排的不认可,实际上是对诸葛亮人事安排的不认可。魏延认为自己是蜀军的二号人物,所以这支军队的指挥权理所应当交给自己,进攻或者撤退,如何进攻或者如何撤退,都应该由自己决定。
魏延要求费祎和自己联名签署命令,接管这支部队。费祎当然不敢违背诸葛亮的遗命,否则日后必遭清算,但是眼下要是不听魏延的话,现在就得挨收拾。
怎么办呢?
人在绝境的时候,要学会撒谎。
费祎说,这样吧,我帮你去做做杨仪的思想工作,杨仪就是个文官,不懂军事,肯定不敢违背将军您的命令啊!
魏延一听,觉得有理,要是杨仪肯乖乖交出军队的指挥权那就省自己太多麻烦了。费祎上马出了营门,绝尘而去。
过了一会儿,魏延反应过来了,费祎该不是忽悠我吧?派人再去追,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人去打探消息,杨仪等人果然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撤退。所有人都站在杨仪那边,魏延没有办法,也只能南撤,但他拒绝给杨仪断后,而是比杨仪更快南撤,一边撤退一边烧毁褒斜道的栈道,并且上书朝廷说杨仪谋反。杨仪则一边修路一边加紧赶路,也上书朝廷说魏延谋反。
一日之间,魏延和杨仪的奏书都送到了刘禅面前,刘禅有点蒙,就询问朝臣该信谁。魏延平日里人缘太差,于是大家一边倒地保杨仪。刘禅立即让蒋琬带领宿卫营北上截杀魏延。
魏延先杨仪到达褒斜道的南出口,摆好阵势准备跟杨仪干一架。杨仪派王平居前抵抗,王平一见魏延,便大声斥责: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敢如此!
魏延手下的兵也不傻,大概明白是怎么个情况,都不愿意跟着魏延干,一哄而散,魏延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儿子和亲信继续向南逃入汉中郡,杨仪派马超的堂弟马岱追杀魏延。魏延的人头最终被送到杨仪面前,杨仪这下可解恨了,踩着魏延的头骂道:你这奴才,看你还怎么作恶!
随后,朝廷下令夷灭魏延三族。
灭族魏延,说明给他定的罪名是“谋反”,因为如果是“渎职”或者“抗命”的话不至于满门抄斩。
可能有人会奇怪,既然当初诸葛亮已经意识到魏延会不听命令,那为什么不直接杀了魏延以绝后患呢?
因为魏延本来也没犯罪,哪朝哪代也没有因为预见别人要犯罪,而提前处刑的。可能有人会说,随便捏造个理由不就行了?诸葛亮讲究的是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捍卫者,而不是生杀予夺皆出其口的独裁者,况且魏延又不一定不听命令,只是有这种可能。
事实上,很多学者都认为魏延是冤枉的,他们纷纷替魏延辩诬。那么,事情的真想到底是什么?杨仪的下场又会如何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2 08:33:11
第一百五十二节 殊途同归

上一节我们聊到,很多学者都认为魏延是冤枉的,他们纷纷替魏延辩诬。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杨仪的下场又会如何呢?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魏延都不像是谋反,因为不具备谋反的条件。魏延虽是蜀国的先锋,但手中的兵马估计也就一两万,主力掌握在杨仪等人手中,况且成都还有由朝廷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魏延兵马本来就不多,还不是私人嫡系武装,让王平呵斥一声就一哄而散了,以这样的实力造反显然是不合理的。
魏延若想谋反,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北投司马懿,但魏延并没有这么做。所以魏延的行为只是气不过杨仪爬到自己头上来发号施令。
魏延虽然没有谋反,但他确实该死,为了一时之气,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然而据《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人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当时诸葛亮的遗命是让魏延带领部队回蜀国,杨仪和魏延有矛盾,惧怕魏延掌权后害自己,因此先下手为强攻击并斩杀了魏延。
这则史料肯定是假的。即便杨仪胆大包天,敢犯上作乱,杨仪又是如何骗过蜀国上下,最终让事情的真相石沉大海的?因此,裴松之说,这个记载不过是“敌国传闻”而已,是无法和正史相提并论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诸葛亮不可能做出扔下魏延的决定。因此他们推测,一定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最后害死了魏延。
虽然这一种说法挺有市场,但肯定也是错误的。如果遗命是假的,那真正的遗命是什么?是让魏延回来主持大局?如果是这样,杨仪不满意可以理解,费祎、姜维为什么要给杨仪做帮凶?况且连魏延都没怀疑过这事的真实性,咱们有什么可怀疑的?
魏延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刘禅让蒋琬代替了诸葛亮的位置,总领百官。
蒋琬原本是刘备的州书佐(主管文书的佐吏),跟随刘备入蜀后被任命为广都长。刘备到广都县视察的时候,蒋琬喝得酩酊大醉,万事不理。刘备见状勃然大怒,我花钱雇你来喝酒的吗?刘备本想杀了蒋琬,诸葛亮却劝阻说,蒋琬是“社稷之器”,绝不止“百里之才”。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只是免了蒋琬的官职而已。
蒋琬后来被刘备再次任用,诸葛亮掌权后更是得到了器重,一路高升。杨仪是汉中丞相府的长史,蒋琬则是成都丞相府的长史。
蒋琬接班诸葛亮之后,轮到杨仪炸锅了,论资历,论能力,论贡献,杨仪均在蒋琬之上,他本来以为代替诸葛亮的人肯定是自己(之前魏延也是这么想的),结果自己就得到了一个中军师的虚职,手下连个兵都没有。杨仪一脸怨气,满腹牢骚,大家也都离他老远的。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杨仪,可算有人来了,杨仪更是来了劲,叨叨个不停,甚至不加思考地说,我当初要是率军投奔魏国,哪里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杨仪的话把费祎吓坏了,为了免受连累,费祎赶紧上报朝廷。杨仪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论被废为庶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汉嘉郡后,没有领会朝廷让他认真反省的意思,反而上书诽谤朝廷,言词激烈,结果朝廷下令逮捕杨仪,杨仪最终自杀。好好的一条性命,硬是被自己作没了。
那为什么刘禅不让杨仪接诸葛亮的班呢?
因为这是诸葛亮的意思。
据《三国志·杨戏传》裴松之注引《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刘禅听说相父快不行了,赶紧派使者李福去问问诸葛亮还有什么话要说。使者见过诸葛亮之后就走了,过了几天又回来了。
诸葛亮说:我知道你回来是什么意思,我死之后让蒋琬接班。
李福尴尬地说:我确实是为这个回来的,那蒋琬之后呢?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
李福又问:那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不再说话。
为什么不说话呢?一般认为是因为蜀国无人了。
这个记载其实漏洞百出。
首先,李福太傻。执行如此重大的任务之前竟然都没想好自己要问什么,就算李福傻,朝中大臣们也肯定拟好了相关问题,难道李福记忆力也出现了问题?
其次,诸葛亮太装。既然已经打算好了让蒋琬、费祎接班,直接告诉李福不就好了,为什么非要让人家再跑一趟,万一你没活到他回来怎么办?
最后,杨仪太淡定。作为丞相长史,杨仪必然日夜陪在诸葛亮身边,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诸葛亮没把自己纳入接班人的队伍里,肯定一开始就疯狂了,也不至于后来才受那么大打击。
虽然上面的史料不可信,但让蒋琬接班确实是诸葛亮的意思。
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诸葛亮其实早就秘密上书刘禅,将蒋琬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可见,每个人的任务诸葛亮早都安排好了:魏延断后,姜维二防,杨仪带队,蒋琬接班。
诸葛亮的安排是非常有道理的,丞相是百官之首,丞相的首要任务不是出台新政,也不是带兵打仗,而是协调好百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百官之间的矛盾。如果丞相自己就是个小心眼的人,谁说他一句他就跟谁急,那他这个工作是肯定干不好的。杨仪平日里就是个刺头,和魏延一样恃才傲物,没有成为百官之首的气度。
而蒋琬正好相反。
刘禅没有让蒋琬当丞相,而是当了尚书令,作用一样,职能一样,后来又进位大将军、大司马。有一次蒋琬和一个叫杨戏的人谈话,结果杨戏不理他,蒋琬身边的人就说,这杨戏不把您放在眼里啊!蒋琬说,人和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杨戏如果称赞我,那不是他的本意;如果批评我,又怕伤我面子,所以才不说话。
后来又有一个叫杨敏的人说蒋琬做事糊里糊涂,实在是比不上前人。有人将这话告诉了蒋琬,让蒋琬治杨敏的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啊,那肯定不如啊,谁能比诸葛丞相厉害啊,说的没错啊。后来杨敏犯事下狱,蒋琬公事公办,杨敏才得以免受重罚。
宰相肚里能撑船,杨仪确实不如蒋琬。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握兵权。那么,这三个人对待北伐是什么态度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3 07:08:46
第一百五十三节 北伐二期工程

上一节我们聊到,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握兵权。那么,这三个人对待北伐是什么态度呢?
蒋琬北伐的态度是求变。
蜀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四年之后,大将军蒋琬率军进驻汉中郡,准备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
蒋琬认为,诸葛亮剑指关中,行军太艰难了,不如沿汉水东下,先把魏国荆州的魏兴郡(原西城郡)、新城郡(原上庸郡及房陵郡)收入囊中。
蒋琬的策略看似还有点道理,稳扎稳打步步蚕食,况且这两个郡本来也是从汉中郡分出去的,当初刘备攻下汉中郡,也是先收复的东三郡。
但是如果我们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就会发现,蒋琬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第一,魏兴、新城二郡能不能攻下来?刘备当时能攻取东三郡有两个优势条件,一是曹操的主力刚刚被赶回关中,东三郡防守薄弱;二是刘封、孟达从益、荆两路出兵,共同攻取东三郡。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第二,就算能攻取二郡,能不能守得住?二郡东接魏国的荆州战区,南接吴国的荆州战区,如果蜀国也加入战场,就必须重新构建牢固的防御体系,这需要相当大的投入。
第三,如果无法攻陷二郡,或者二郡得而复失,蜀军能否顺利撤退?沿汉水顺流而下很容易,逆流而上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从魏兴郡到汉中郡的汉水路口狭窄,仓促之间难以通过。
蜀汉朝廷似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刘禅命费祎和姜维去找蒋琬商量,重新规划北伐路线,蒋琬的计划随之流产。在蒋琬掌权期间,基本上都是让姜维偏师出祁山入陇右,意思意思就回来了。
蒋琬可能是身体状况不太好,生前就开始把权力一步一步交给费祎,尚书令、大将军、益州刺史,在蒋琬病亡前一年,费祎彻底掌权,开始执政。
费祎北伐的态度是求稳。
蜀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也就是蒋琬去世两年之后,大将军费祎率军进驻汉中郡,准备继承诸葛亮和蒋琬的遗志北伐。费祎命姜维继续出祁山入陇右,姜维连续三年出兵,有胜有败,有收获也有损失。姜维认为自己没有建立大功的原因是费祎给的兵太少了。
费祎则表示,出兵北伐可以,但是让我把全军压上不可能,万一军队都交给你了,你全军覆没了怎么办?费祎认为,率领十万大军北伐,来去自如,只有诸葛丞相能做到。而现在的人,无论是自己还是姜维,水平离诸葛丞相差远了,只有再等到诸葛丞相这样的盖世英才出现的时候,才能举全国之力北伐。
所以,费祎北伐的核心思想是以小搏大:如果姜维打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胜仗,那自己立即率大军跟上;如果小打小闹,那就当给曹魏添堵了;如果全军覆没了,至少主力还掌握在自己手里,蜀汉不至于被消灭掉。
蜀汉没被消灭掉,费祎先被消灭掉了。
蜀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正月,费祎被一个叫郭修(一说郭循)的人在宴会上刺杀了。这本来是一个意外事件,但很多学者认为这事的幕后黑手是姜维,原因有两点:
第一,姜维是直接受益者。费祎一死,兵权就落到姜维的身上,姜维再也不用受费祎节制了。
第二,郭修是姜维俘虏的魏将。姜维千里迢迢带了个刺客回来,二人之间有没有约定不好说。
但这种推测是有问题的,原因也是两点:
第一,郭修本想刺杀刘禅,只是没能得手,这肯定不是姜维指使的。
第二,郭修刺杀费祎后,自己也被杀,他确实没有理由为姜维卖命。
所以,郭修只是不甘心做俘虏,想忍辱负重杀敌报国。郭修的行为也受到了曹魏朝廷的大力褒奖。
不管怎么说,在跟着诸葛亮、蒋琬、费祎北伐之后,姜维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北伐时代。
姜维北伐的态度是急于求成。
费祎去世三个月之后,姜维就率数万大军出陇右,准备继承诸葛亮、蒋琬、费祎的遗志北伐。
但这一次姜维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战果,最后粮尽退兵。
第二年,姜维接着出兵,这次魏国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姜维迅速出兵,将河间、狄道、临洮(táo)三县的百姓带回了蜀国,算是割了魏国一波韭菜。
第三年,姜维再次出兵,在洮西打败了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斩杀数万人,赢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但是围攻狄道城不下,随后撤退。
第四年,姜维再度出兵,与另一位蜀国将领胡济约定夹击上邽。上邽是一座坚城,从诸葛亮时代就没能攻克,结果胡济未按约定日期达到,姜维惨败而回。
第五年,姜维还是出兵,这一次姜维将攻击目标从陇右改成了关中,并且决定走傥骆道,姜维忽然变招也算出其不意。不过魏国反应也快,及时补防,坚守不出,姜维求战不得,傥骆道运粮又太艰难,和魏军对峙两个月后姜维退走。
四年之后,也就是蜀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再出陇右,又被击败。姜维所有的北伐到此结束。
小说《三国演义》说,姜维“九伐中原”,这个说法数字不对,地点也不对。姜维北伐至少十一次,除了一次走傥骆道攻打关中以外,其余全部出陇右,姜维一生也没见过中原什么样。
姜维已经很努力了,但却总是输输赢赢,没有取得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连重大威胁都构不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姜维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北伐计划,打到哪里算哪里,碰到谁削谁,先打了再说。
和诸葛亮相比,蒋琬缺少战略规划的能力,费祎缺少统兵作战的能力,姜维缺少战术布局的能力,他们的失败再所难免。那么,面对蜀国一次次的挑衅,魏国会回击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4 08:18:46
第一百五十四节 灭蜀之战

上一节我们聊到,和诸葛亮相比,蒋琬缺少战略规划的能力,费祎缺少统兵作战的能力,姜维缺少战术布局的能力,他们的失败再所难免。那么,面对蜀国一次次的挑衅,魏国会回击吗?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魏国终于忍不了蜀国连年的挑衅,决定发动灭蜀战争。
魏军的主帅是钟会。
钟会是钟繇之子,少小勤学,反应敏捷,尤善隶书。出身于颍川钟氏,钟会的仕途自然一帆风顺,在没什么出色表现的情况下,三十一岁就封了关内侯。
但钟会确实是个人才,足智多谋,司马师、司马昭两次淮南平叛,钟会都是主要谋士,贡献了许多计谋,并取得了奇效。
司马昭想要伐蜀,然而魏国的朝臣们却并不支持,他们觉得蜀国山多路险,难以攻克。唯独钟会力挺司马昭,于是钟会被司马昭任命为雍州战区总司令,统兵伐蜀。
钟会亲率十多万大军,从褒斜道和傥骆道朝蜀国的汉中郡前进。钟会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陈仓道太远,子午道太险,大军都走一条路又容易被堵住,钟会应该是主力走褒斜道,偏师走傥骆道。
当初魏延镇守汉中郡时,采取的防守方式是“诸围错守”,也就是依托山势在险要之处设立营寨,层层防守。诸围错守正合《易经》重门之义,当初蒋琬、费祎等人抵御曹爽,正是利用了魏延留下来的诸围错守。
然而姜维为了大举北伐,便将诸围错守的部队征调用来进攻。那防守怎么办呢?姜维采取的方式是“敛兵聚谷”。也就是放任敌军进入汉中郡,然后伺机堵住他们回去的路口,对敌人予以全歼。
钟会顺利进入汉中郡后,便包围了汉、乐二城。这两座城是当初诸葛亮所建,目的是巩固汉中郡的防线,钟会围攻二城的同时,又派了一支部队直奔阳安关。
这个阳安关又是什么呢?
一种观点认为,阳安关就是阳平关;一种观点认为,阳安关在阳平关之南。
蜀国阳安关的守将是傅佥(qiān)和蒋舒,蒋舒以前因为不称职被朝廷责罚过,一直怀恨在心的他打开城门放魏军进关,最终傅佥战死,阳安关失陷。
傅佥的父亲傅肜(róng)在夷陵之战中为刘备断后战死,傅家也算两代忠烈了。
除了钟会这一路主力之外,魏国还有三路军队参与伐蜀。
第一路从魏兴郡出发,由刘钦率领,进攻方向是汉中郡。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刘钦走的是子午谷。这个记载肯定是错误的,从魏兴郡到汉中郡是不需要走子午谷的,只需沿汉水逆流而上,也就是当年曹真伐蜀时,司马懿走的路。这一路作用不大。
第二路从陇右出发,由邓艾率领,进攻方向是阴平郡。邓艾出身十分卑贱,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向上爬,最终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姜维北伐,多次败在邓艾手下,可以说,邓艾就是姜维的克星。这一次,邓艾率三万多兵马直奔在阴平郡沓中县屯田的姜维而去。姜维听说钟会已经进入汉中郡,因此不敢耽误时间,直接退到了阴平郡的阴平县,准备去支援汉中郡。阴平郡不要就不要了吧,只要能打退魏军主力,阴平郡离蜀国近,离魏国远,终究还是能夺回来的。
第三路从陇右出发,由诸葛绪率领,进攻方向是武都郡。诸葛绪率三万多兵马攻克了下辩,随后迅速南下,占领了阴平的桥头。桥头是连接阴平郡与汉中郡的通道,如此一来,姜维就无法支援汉中郡了。
眼看死路一条,姜维摆出一副要包抄诸葛绪后路的样子,诸葛绪害怕了,后撤三十里。姜维如同带球过人一般晃开了诸葛绪,迅速通过桥头,等诸葛绪再想追已经来不及了。姜维准备支援阳安关,但还没到,阳安关就已被攻破,姜维只好退到白水,遇到被朝廷派来支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合兵共同守卫剑阁。
魏国拿下阳安关后,蜀地的大门就彻底面向魏国敞开了。从汉中郡入蜀有三条路,从西向东依次是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金牛道通往益州西部地区,过剑阁直达成都;米仓道通往益州中部地区;洋巴道通往益州东部地区。
显然直通蜀国心脏的金牛道才是魏军最好的选择,但是这条路很艰险。
《蜀道难》说的就是剑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从诗仙李白的形容中可以看出来,这条路不单不是给人走的,甚至不是给动物走的。
钟会最终还是决定强攻剑阁,然而剑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钟会屡攻不下,便打算暂时撤退。钟会不是要退回关中,而是要退回汉中郡,先彻底攻破汉、乐二城,全据汉中郡再另做打算。
此时,邓艾却向钟会提出了一条计策——偷渡阴平道。
汉武帝时期,为了征服西南夷,开凿过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就是阴平道,在金牛道之西,可以从阴平绕过剑阁到达江油,然后再直奔成都。但此路早已荒废,不知道还能不能走。
钟会批准了邓艾的计划,邓艾率两万精兵踏上了冒险之旅。从阴平到江油几百里地荒芜人烟,邓艾率军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翻山越岭,攀爬绝壁,在道路完全断绝时,只能用毛毯裹在身上从山坡上直接滚下去。
当魏军从天而降来到江油时,蜀军守将马邈一脸蒙,在伏击魏军失败后,马邈投降,邓艾赌赢了。
拿下江油后,邓艾率军直奔绵竹,刘禅慌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迎敌,可惜诸葛亮死得早,没把自己的本事传给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忠贞却没继承父亲的能力,最后和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诸葛瞻年仅三十七岁,诸葛尚年仅二十岁。
邓艾大军来到成都城下,刘禅秒降。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一月,持续了六个月的灭蜀之战正式结束,建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作为亡国之君,刘禅被当做弱智嘲讽了一千七百多年。那么,刘禅真的这么愚蠢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5 09:50:08
第一百五十五节 冤大头

上一节我们聊到,建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作为亡国之君,刘禅被当做弱智嘲讽了一千七百多年。那么,刘禅真的这么愚蠢吗?
在大多数人眼里,刘禅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不发展的人,文人说他是“千里山河轻孺子”,百姓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一千七百多年来,刘禅蜷缩在历史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瑟瑟发抖,任由千夫所指,连为自己争辩一句都不能。
其实刘禅挺聪明的。
当初夏侯霸投蜀,刘禅热情地接待了他,还宽慰他说,你的父亲(夏侯渊)是死于乱军之中,不是我的先辈(刘备)杀的。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
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是张飞的妻子,而夏侯氏的女儿又是刘禅的妻子,所以刘禅说自己的儿子是夏侯家的外甥。刘禅急于认亲,并不是因为他们家缺亲戚,说实话,这亲戚都出五服了。想想吧,作为魏国的高级军事将领,夏侯霸掌握了多少情报!
刘禅最聪明之处,是他有自知之明。刘禅知道自己治国理政不行,所以他将权力交给了行的人。
在诸葛亮大权独揽期间,刘禅从来没有想过通过政变或者暗杀等方式收回权力,反而大大方方地对诸葛亮说:政务交给你,祭祀交给我(政由葛氏,祭则
寡人)。
小说《三国演义》编了一个刘禅因为猜忌而强行召回诸葛亮,最终导致北伐功败垂成的故事。事实上,这是不存在的。诸葛亮北伐,刘禅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当一个州的皇帝好还是当全天下的皇帝好,刘禅再傻也能想明白。
诸葛亮生前希望蒋琬接班,刘禅信任诸葛亮,因此将权力交给了蒋琬;蒋琬生前希望费祎接班,刘禅信任蒋琬,因此将权力交给了费祎;费祎死得匆忙,刘禅便将政务交给了费祎生前最信任的文臣董允,将兵权交给了诸葛亮生前最信任的武将姜维。
在北伐的问题上,蒋琬求变,刘禅说你们商量吧;费祎求稳,刘禅说你看着办吧;姜维急于求成,刘禅说你加油吧。
刘禅的时代,是属于忠臣良将们最好的时代,他们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授权。这些人一个个热血沸腾地准备大干一场,完成大汉王朝的伟大复兴。然而到头来不但以前的大汉王朝没有复兴,连现在的大汉王朝都倒闭了。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却发生了,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这些人个个流芳百世,被搞得家破人亡的刘禅却遗臭万年,这是什么情况?
大家将蜀汉的灭亡归罪于刘禅,无非是因为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宠信宦官。刘禅非常宠信一个叫黄皓的宦官,黄皓借此操控权柄,干预朝政。很多人一听到这里就会大为光火,东汉不就是因为宦官才灭亡的吗?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事实上,刘禅不是汉桓帝、汉灵帝,黄皓也不是十常侍,他们既没卖官鬻爵,也没鱼肉百姓,更没屠戮忠良,小坏事可能干了点,但是也没有史料记载,大坏事真是一点没敢干。
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两位君主,魏主曹叡大兴土木,广搜美女;吴主孙权信任吕壹,残害百官。而刘禅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在诸葛亮死后去了一趟都江堰参观,还要被后世学者骂作游山玩水。刘禅这皇帝当得实在窝囊。
第二,不做防备。钟会在关中治兵时,姜维曾上书刘禅,加强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的防备。刘禅找他的小伙伴黄皓商量,结果黄皓找来一个大仙,大仙施展神通后,向刘禅保证魏国人绝不会来。刘禅信以为真,便不做防备。
这确实是刘禅犯的错误,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刘禅只是没有提前布防而已。魏军穿越秦岭后,刘禅也在第一时间派廖化、张翼、董厥支援沓中和阳安关口,只不过是蜀国防线崩溃得太快了。
刘禅是不应该为这条豆腐渣防线负责的,因为从登基那天起他就没掌过权,他也不太想掌权,而是希望依靠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些人帮他平定天下。刘禅的人生观和帝王观,说消极点,有懒惰的一面;说积极点,这不就是儒家提倡的“垂拱而治”吗?
换个问题,刘禅如果积极备战,蜀国就不用灭亡了吗?
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你统一不了别人,自然就会被别人统一。关羽丢失荆州、刘备战败夷陵之后,蜀汉政权基本上就没有统一的希望了。诸葛亮想逆天改命五次北伐,结果功亏一篑。蒋琬、费祎、姜维的北伐二期工程彻底失败以后,蜀汉的灭亡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因为小小的蜀国是不可能和庞大的魏国拼发展拼后期的。
第三,开城投降。
刘禅最让人痛恨之处,莫过于不战而降。就算国必亡,至少也得拼尽最后一兵一卒,死得像个爷们。刘禅倒好,屈膝投降,丢人现眼。尤其是在与刘谌的对比下,更显得毫无气节。
刘谌是刘禅第五子,封北地王。刘禅打算投降时,刘谌认为如果蜀国真的难逃亡国之运,那也应该和敌人玉石俱焚,这样九泉之下也有脸见先帝。刘禅不敢,最后开城投降。蜀亡之日,刘谌在爷爷刘备的庙里大哭一场,然后杀了老婆孩子,又自杀殉国。
虽然刘谌的行为让人钦佩不已,但刘禅的选择其实也应当被理解。让这一城的百姓跟着这个政权一起覆灭,真的是好事吗?
第四,乐不思蜀。
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让歌姬表演蜀国的舞蹈,蜀国群臣都感概流涕,只有刘禅嬉笑自若。又有一次,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想念蜀国吧,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国。刘禅创造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他自己的没心没肺。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刘禅的“乐不思蜀”并非没心没肺,而是大智若愚,他是想让司马昭对自己放下戒心甚至是杀心,这才装疯卖傻。
我想说的是,即便不是,这和蜀汉的灭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八年后,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刘禅并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他只是一个冤大头。那么,蜀汉政权到底为什么灭亡了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6 08:02:26
第一百五十六节 在劫难逃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禅并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他只是一个冤大头。那么,蜀汉政权到底为什么灭亡了呢?
魏军兵临城下之时,蜀汉朝廷内部出现了吊轨的一幕。当时蜀国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主战的,所有人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有的大臣建议往吴国跑,有的大臣建议往南中跑,而这些人之所以想跑,是因为担心魏国不肯接受他们的投降。
蜀国怎么连个忠臣都没有了?
说到底,这还是利益的问题。
我们之前说过,蜀汉政权由三股力量构成——益州集团、东州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是益州的本地人,东州集团是刘焉入蜀带来的人以及之后来的外地人,荆州集团是刘备入蜀带来的人。
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的时候,益州本土豪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叛乱,这父子二人依靠外地人,也就是东州人的殊死力战,保全了成都,平息了叛乱。
正是基于以上史实,一些学者得出结论,东州集团是益州权力金字塔的第一层,益州集团是第二层。刘备入蜀后,荆州集团成为了第一层,东州集团下降为第二层,益州集团又下降了一层,成了三等臣民。
实际上,这个结论只有最后一小部分是对的。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当初刘备入蜀时,态度为“拒刘”的人有哪些:
黄权,益州巴西郡人。
王累,益州广汉郡人。
张肃,益州蜀郡人。
张裔,益州蜀郡人。
张任,益州蜀郡人。
严颜,益州巴郡人。
王连,荆州江夏郡人。
再来看看态度为“迎刘”的人有哪些:
张松,益州蜀郡人。
费诗,益州犍为郡人。
法正,司隶右扶风郡人。
孟达,司隶右扶风郡人。
李严,荆州南阳郡人。
费观,荆州江夏郡人。
吴懿,兖州陈留郡人。
可以看出来,绝大部分益州人的态度是“拒刘”,绝大部分东州人的态度是“迎刘”。如果东州集团是益州权力金字塔的第一层,益州集团是第二层,那么为什么东州集团倒戈相向,而益州集团拼死抵抗?
以上事实只能说明一点,益州集团才是益州权力金字塔的第一层。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叛乱后,刘璋意识到想在益州站稳脚跟就必须和益州本土豪强积极合作,因此分给了他们更多的权力,而这引起了东州人的不满。
刘备入蜀后任命的十二个益州地方太守,九个是荆州人,两个是东州人,一个是益州人。荆州集团成为益州权力金字塔的第一层,东州集团仍旧是第二层,而益州集团直接从第一层掉到了第三层。
面对魏国的入侵,作为益州的执政党,荆州集团抵抗得最激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皆战死绵竹,赵云的儿子赵广战死沓中。
作为权力金字塔的第二层,东州集团比较佛系,打也行,跑也行,降也行,差不多就行。
作为长期被欺压的本地人,益州集团发自肺腑地希望蜀汉政权赶紧灭亡。看看人家魏国,再看看人家吴国,政权都已经士族化了。反观蜀国,士族竟然是三等臣民。
诸葛亮是蜀国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丞相。诸葛亮死后蜀国不再设丞相,而是由尚书令处理政务。蜀国的尚书令有李严、蒋琬、费祎、董允、吕乂(yì)、陈祗(zhī)、董厥、樊建,除了陈祗,其他都是荆州人。而陈祗也不是益州人,是豫州人,蜀国的士族看不到一点希望。平时不给我们权力,国难当头想让我们出力?想得美。
就在蜀国群臣商议往哪跑的时候,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谯周说,如果我们投奔吴国,那就得向吴国称臣,这就算是受了一次侮辱。而魏国比吴国强大,魏吞吴是明摆着的,到时候我们还得再向魏国称一次臣,那又是受了一次侮辱,所以投吴不如投魏,受两次侮辱不如受一次侮辱;如果我们投奔南中,那早做准备倒也可以,但是现在匆匆忙忙地跑,指不定谁就突然造反了,能不能跑过去还是个问题。
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问了一句,如果魏国不肯接受我们的投降怎么办啊?
谯周说,不会的。吴国现在还在,魏国一定会接受我们的投降并且优待我们,以此给吴国做一个榜样。如果陛下投降了魏国,魏国不裂土分封陛下,那我谯周亲自到洛阳去和他们理论!
刘禅不愿投降,打算逃往南中。谯周再接再厉,又列出四条不能去南中的理由:第一,南中对我们本来也不心服,此番前去,必然反叛;第二,魏军拿下成都还会继续向南追击,逃到南中也不安全;第三,整个朝廷搬过去,开销这么大,只能搜刮那些蛮夷,加速他们的反叛;第四,官吏将士中肯定有人不愿意抛弃父母故乡跟着陛下去南中,这些人一定会叛乱。最后谯周说,现在投降,陛下可以获得爵位和土地;以后投降,那就大祸临头了。
刘禅觉得谯周的话似乎真有点道理,便投降了。
作为一个长期不参与政治的人,谯周在御前会议上发表的长篇大论,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谨,不像是临场发挥。显然,谯周早就想好了这些说辞,只是今天才派上用场。谯周的政治立场是反对蜀汉政权的,持同样立场的还有蜀郡人张裕、杜琼,广汉郡人彭羕(yàng),梓潼郡人杜微,以及谯周的同乡巴西郡人周舒,清一色的益州人。
这是一个亲曹反刘的益州士族联盟。其中,张裕、彭羕被刘备所杀,杜微、周舒拒不合作,杜琼、谯周四处散布曹魏必胜蜀汉必亡的言论。
谯周曾经劝进过刘备,几十年前劝进,几十年后劝降,这实际上反映了益州本土士族集团对蜀汉政权从希望到失望的变化过程。
益州本土士族这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蜀汉灭亡后,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人纷纷被调往洛阳,益州实行蜀人治蜀的政策,益州的政治利益由益州本土士族独享。
我们回过头来看蜀汉这个政权。对外,他要抗击最强大的敌国;对内,他要压制最强大的阶级。它的失败早就注定了。所以说,诸葛亮是天命难违,姜维是壮志难酬,刘禅是在劫难逃。蜀汉灭亡了,但是灭掉蜀汉的人也亡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7 07:55:05
第一百五十七节 野心家

上一节我们聊到,诸葛亮是天命难违,姜维是壮志难酬,刘禅是在劫难逃。蜀汉灭亡了,但是灭掉蜀汉的人也亡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飘了。
灭蜀首功当为邓艾,邓艾接受刘禅的投降进入成都后,干了三件事:
第一,大封百官。邓艾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封刘禅的太子刘璿(xuán)为奉车都尉(掌管皇帝的正车),其余诸王封为驸马都尉(掌管皇帝的副车),蜀国群臣也全部封官。邓艾还将自己的部将师纂(zuǎn)封为益州刺史。司马昭该干的活都被他干了。
第二,炫耀武功。邓艾命人在绵竹高筑京观,京观就是将敌军士兵的尸体堆积,再用土封起来,做成一个大坟墓。为了把京观的规模做得再大点,邓艾把阵亡的魏国士兵的尸体也塞了进去。一座尸山并没有完全满足邓艾的虚荣心,他还特意告诉蜀国群臣,你们能活着,都靠我罩着。又说姜维这小子也算是个豪杰,只是遇上我邓艾才完蛋了。司马昭该说的话都被他说了。
第三,确定基调。邓艾给司马昭写了封信,告诉司马昭要封刘禅为扶风王,封他的儿子们为公、侯,给吴国人做个榜样。要留下两万陇右兵和两万蜀兵从事生产,要多做舟船为灭吴做准备。司马昭该考虑的问题都被他考虑了。
司马昭升邓艾做了太尉,食邑增加两万户,邓艾的两个儿子封亭侯,食邑各千户,但是司马昭让监军卫瓘(guàn)告诉邓艾,有什么事情要及时上报,不要独断专行。然而邓艾不服气,我立了这么大的功,能力这么强,说两句话怎么还不行了?邓艾再次给司马昭写信,指点司马昭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邓艾确实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了。
钟会、师纂等人纷纷向司马昭报告邓艾的悖逆行为,气急败坏的司马昭下令把邓艾抓起了送回洛阳。
钟会的机会来了。
钟会是个有极大野心的人,可能是因为司马氏架空曹氏给了钟会启发——大家读的都是圣贤书,姓司马的能干,我姓钟的就不能干?
邓艾到达阴平后,挑选精锐,准备与诸葛绪一同直奔江油,袭取成都。诸葛绪认为自己受命攻击姜维,进攻成都并非自己的任务,就率军去与钟会会合。钟会想独掌军权,便密奏诸葛绪畏敌不前,用囚车将其押回洛阳,吞并了他的部队。这说明在灭蜀战争初期,钟会就已经开始计划自立了。
刘禅投降后,钟会又极力拉拢姜维,姜维也想利用钟会复国,二人一拍即合。
司马昭命钟会收捕邓艾,钟会大喜,命监军卫瓘去捉拿邓艾。钟会是想借邓艾之手先除掉卫瓘,自己再武力解决邓艾。
卫瓘不敢抗命,只能硬着头皮先到成都,然后告诉邓艾手下众将说,只奉诏捉拿邓艾一人,其余一概不问,只要来自己营中听从号令,之前答应的爵位及赏赐不变,否则夷灭三族。天亮之时,诸将全都来了,卫瓘带人直入邓艾居室,轻松拿下邓艾父子,关押于囚车之中。这个时候诸将又有些后悔了,打算营救邓艾,卫瓘装作要写奏章,向朝廷为邓艾鸣冤,这才骗过诸将。
钟会到了成都,没想到卫瓘这么能干,不过也好,他命人押送邓艾回洛阳,又吞并了邓艾的部队。
此时的钟会手握十几万大军,又占据益州,他完全具备了割据甚至北伐的条件。钟会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他是曹魏雍州战区总司令,他不必像诸葛亮那样小心翼翼地北伐,他可以靠刷脸大摇大摆地带兵进入关中。
钟会的计划是让姜维率领五万兵马做先锋,先出斜谷,再直奔长安,自己则统领大军随后跟上。到长安后,再让骑兵直接杀奔魏国国都洛阳,步兵则从渭水上船,五日可以抵达孟津,与骑兵会师洛阳。如此一来,天下可定。当年诸葛亮可能也是这样计划的吧。
钟会正做着美梦,司马昭一封书信却让他惊出一身冷汗。司马昭说,我怕邓艾不肯束手就擒,便先令贾充率领一万人马进入斜谷,屯驻在乐城,我亲统十万大军坐镇长安。
钟会的兵马是邓艾的五六倍,司马昭完全不用担心邓艾不配合,他这一手明显是防着钟会。司马昭早就知道钟会是个有野心的人,只不过钟会确实能力强,他需要钟会先帮他灭蜀。
钟会接到信后大吃一惊,他知道自己的野心暴露了,便决定即刻起兵杀回关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事成可得天下,事败也能退守蜀地,做个刘备。
正好上个月曹叡的皇后郭氏去世,钟会就将魏国众将和蜀国众官召集到朝堂上,出示了郭太后的“遗诏”,“遗诏”上要求钟会起兵讨伐司马昭,大家都知道这是矫诏,但迫于钟会的压力,也只好在声讨书上签字画押。钟会又让自己的亲信统领了各部兵马,将百官囚禁于宫墙之中。姜维一直劝钟会杀光魏国众将以绝后患。其实姜维的心思是先杀了魏国众将,再找机会杀了钟会,最后把魏国士兵也全杀了,这样就可以让刘禅复位,再兴汉室。为此他还写了封密书给刘禅,让他暂且忍耐几日,自己有办法复国。姜维的主意是唯一一个复国的办法,而且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钟会想听从姜维的建议杀光诸将,但又下不了决心。犹豫之中,消息便走漏了出来,军队发生哗变,乱兵攻击内城,钟会、姜维难以抵挡,都被杀死。士兵哗变是最难控制的,乱兵们到处烧杀劫掠,宫墙之内尸横遍地,一片狼藉。就连刘禅的太子刘璿也被乱兵所杀。钟会囚禁诸将之时,卫瓘装生病骗过了钟会,这时赶紧出来收拾残局,过了好几日才安抚好哗变的士兵。但卫瓘因为自己和钟会合谋陷害邓艾,担心留下祸患,便派人追上邓艾把他杀了。
邓艾功盖千秋的梦想破灭了,钟会自立为王的梦想破灭了,姜维复兴汉室的梦想也破灭了。灭掉蜀汉的人亡了,但很快,灭掉蜀汉的国家都亡了。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8 09:13:33
第一百五十八节 魏晋易鼎

上一节我们聊到,邓艾功盖千秋的梦想破灭了,钟会自立为王的梦想破灭了,姜维复兴汉室的梦想也破灭了。灭掉蜀汉的人亡了,但很快,灭掉蜀汉的国家都亡了。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由于灭蜀之战捷报频传,司马昭被任命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同当年的魏公曹操一样,封地也是十个郡。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三月,司马昭以灭蜀之功更进一步,封晋王,再加十个郡的封地。
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五月,司马昭得到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待遇——使用皇帝的旗帜,出入称“警跸”,王冠前后各悬垂十二条玉串,乘坐六匹马拉的金根车,随从车辆为四匹马拉的五时副车等等。
看着眼熟吧?都是当年曹操玩剩下的,没太多新意。不过这些皇帝才使能用的尊贵礼仪和物品司马昭只享受了三个月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
司马昭死后,其长子,也就是晋王国的王太子司马炎即位。既然老子学了曹操,那儿子就得学曹丕。
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二月,也就是司马昭去世的当年,三十岁的司马炎急不可耐地逼迫魏主曹奂禅位给自己,并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定都洛阳。
曹魏至此灭亡,享国四十六年。
禅让后,曹奂被封为陈留王,这是东汉亡国之君刘协曾经的爵位,司马炎黑色幽默了一把曹氏。曹奂被送到邺城居住,不过他应该不孤独,因为曹氏子孙们早都被软禁在那里,就差他了。曹氏诸王全部降为侯,但曹奂可以使用天子之礼并奉魏正朔,上书也不必称臣。一切皆如汉、魏故事。
我们之前说过,2009年,曹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墓穴被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发现,曹操遗体的面部惨遭砸毁。
这是谁干的呢?
曹操墓中从古至今一共有七个盗洞,最早的一个盗洞现已证实,其年代是在曹魏政权被颠覆不久后开挖的。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谁会知道曹操墓穴的位置,并且有能力进入曹操的墓穴呢?
答案只能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不是想去盗墓,他应该是想彻底泄掉曹魏的王气,以免曹氏子孙翻身,因此派人去砸毁了曹操的尸体。司马炎不会想到,他的秘密在一千七百多年后浮出水面。
三年之内,蜀、魏相继灭亡,新兴的晋国唯一的敌人只剩下吴国,司马炎的对手正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吴主孙皓。
魏灭蜀之时,吴国的皇帝还是孙休。孙休本想派兵救援蜀国,然而蜀国败亡得太快,孙休便趁机西侵,意图兼并巴蜀。蜀国将士们认为吴、蜀本为盟国,如今吴国趁火打劫,不仁不义,便同仇敌忾打退了吴国的进攻,随后向魏国投降。
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七月,孙休病逝,享年三十岁。吴国的大臣们希望有一位年长的君主,因此没有按照孙休的遗愿立太子孙??(wān),而是选中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
孙皓即位之初表现还不错,抚恤士民,开仓赈灾,遣散宫女,选用贤良,颇有明君之风,吴国上下也都高兴地认为得到了明主。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孙皓便志得意满,粗暴骄横起来。他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刻薄忌讳,沉湎酒色。迎立孙皓最重要的两位大臣,丞相濮阳兴和骠骑将军张布肠子都悔青了,有人把这事添油加醋告诉了孙皓,孙皓将此二人灭族。
张布的小女儿是孙皓的宠妾,孙皓问张氏:你父亲哪去了?
张氏说:被贼人杀了。
孙皓大怒,当即棒杀了张氏。
孙皓一向视人命如草芥,他后宫有数千美女,对那些服侍自己不到位的人,就将其残忍杀死,或剥去面皮,或挖去双眼,然后顺水流出宫外。
有一个叫王藩的大臣,为人博学多才高风亮节。一次宴会上王藩喝醉了,孙皓怀疑他是装醉,就让他出去醒酒。王藩回来之后还是迷迷瞪瞪,孙皓大怒,将其处死,众人求情也无济于事。孙皓这还不解恨,让人将王藩的头颅摔得粉碎。
可惜孙皓晚生了几十年,否则应该和董卓关系不错。
孙皓性格古怪,他不喜欢别人看自己,群臣上朝都低着头,不敢直视孙皓。陆逊的堂侄、左丞相陆凯说,君臣之间哪有互不认识的道理?若是朝廷仓促之间出了点意外,君臣离散,都不知道该去找谁。陆氏一门两个丞相、五个侯爵、十几个将军,孙皓还需倚重陆氏,只好听之任之。
做坏事越多的人往往越迷信。孙皓因为听说荆州有“王气”,便把国都从建业迁到了武昌。百姓们逆流而上供给物资,倾尽国力也不够孙皓挥霍的。没过多久,孙皓又把国都迁了回来。
还都建业后,孙皓又大起昭明宫,务求将宫殿、苑囿、土山、楼观精雕细琢到极致。
孙皓很后悔杀了张氏这个大美人,便问身边的人张布还有没有女儿了。得到的答复是,张布还有个大女儿,是以前卫尉卿冯朝之子冯纯的妻子。孙皓也不顾什么伦理道德,立即将张布的大女儿迎入宫中,封为左夫人。
孙皓非常宠爱左夫人,天天与其在宫中饮宴,也不理朝政。
没过几年,左夫人也去世了,孙皓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场面之奢华让百姓们误以为是孙皓死了。左夫人的死让孙皓很伤心,因为张布再没有女儿了,整整半年孙皓都不出宫门,这让百姓们更加确信孙皓死了,现在宫里的皇帝是个冒牌货。有的地方郡守信以为真,甚至起兵勤王。
还有传言说,孙皓的继承者是孙权的第五子孙奋。孙皓听说后,就把孙奋连同他的五个儿子全杀了。这不是孙皓第一次对宗室动手了,当年南鲁之争,孙霸与孙皓的父亲孙和为敌,孙皓即位后就把孙霸的两个儿子削爵流放。孙休的皇后朱氏和两个年长的儿子也被孙皓逼杀。
孙皓的堂弟孙秀既掌兵权又得人心,遭到孙皓猜忌。孙秀吓得带着家人和几百个亲兵去投奔了晋国,拿了绿卡,改了国籍。
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吴国上下离心离德,但孙皓却认为,他即将完成中国的统一。那么,孙皓的自信从何而来?他能统一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9 08:48:03
第一百五十九节 最后的名将

上一节我们聊到,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吴国上下离心离德,但孙皓却认为,他即将完成中国的统一。那么,孙皓的自信从何而来?他能统一吗?
吴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十二月,吴国的五官中郎将刁玄出使蜀国,偶然间听说了当年冰镜先生司马徽与名士刘廙(yì)关于命运和气数的讨论。刁玄回国宣扬此事,并且自己增加了一段内容——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
“黄旗紫盖”指的是真命天子出生时天上的祥云,这句话的意思是黄旗紫盖状的祥云会在东南方出现,最终得到天下的人,是荆州和扬州的君主。
这段十几年前的谣言一直牵动着孙皓的心,而据中原来降的人说,寿春流传着一句童谣——吴天子当上。也就是吴国的皇帝会上位。
这两条谣言让孙皓非常开心,就打起了灭晋的主意。
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正月,孙皓亲率大军北伐晋国。由于孙皓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这次是顺应天命去洛阳接收晋国,因此他连搬家的准备都做好了,不仅带上了母亲和老婆孩子,还把后宫数千美女都带上了。
吴国的大臣们劝孙皓不要乱搞,但孙皓不听。行军途中遇到大雪,道路被毁坏,士兵们披着铠甲拿着武器还要一百个人拉着一辆车往前走,有的甚至被冻死。士兵们愤怒地说,遇到敌人我们就投降。孙皓听说后,这才撤退。
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八月,吴国西陵督步阐向晋国献城投降。事情的起因是孙皓召步阐回朝,步阐自认为有过失,怕回去挨收拾,索性将西陵县献给了晋国。
西陵就是夷陵,夷陵之战后被孙权改名,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无需再言。
此时,吴国的上游统帅是陆逊的次子陆抗。陆抗受命率军三万攻灭西陵叛军。晋国反应也快,立即兵分三路共计八万大军直扑荆州。
西陵之战正式打响。
晋国东线战场由车骑将军羊祜(hù)率军攻打江陵城,中线战场由荆州刺史杨肇率军救援西陵城,西线战场由巴东监军徐胤率领水军攻打建平郡。
荆州什么时候多出一个建平郡呢?
当年曹操占领荆州后,从南郡枝江县以西分出了一个临江郡。刘备占领南郡后,将临江郡改名为宜都郡。荆州归吴后,在孙休时代又从宜都郡西部分出一个建平郡。
羊祜出身士族,是蔡邕的外孙,夏侯霸的女婿,此时担任晋国荆州战区总司令,手握五万晋军主力,因此给吴国众将造成了强大的压迫感。众将建议陆抗亲自救援江陵城,而陆抗认为,江陵城很稳固,应该没什么事。就算江陵城破,其损失相对较小,而且将来还能再打回来。而一旦西陵城被晋国收入囊中,南山各个夷族部落就会趁势反叛,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陆抗亲率大军包围了西陵城,在外围修建防御工事。众将说,直接攻城就完了,修这东西干啥,白白劳苦了士兵。陆抗说,西陵城池坚固,地势险要,粮草充裕,器械完善,这都是我以前规划安排的。迅速破城是不可能的,晋军从我们背后来,如果我们没做好防备,那不就完了吗?
众将不信陆抗的说辞,强烈要求攻城,陆抗为了让大家信服,就让他们去打一次,果然攻城不下。
陆抗稳扎稳打,晋军到来后也无计可施,只能撤退。陆抗假装擂鼓追击。杨肇的部队吓得丢弃盔甲四散奔逃,陆抗只派轻兵追袭,就将敌人杀得落花流水。随后西陵城被攻破,步阐被杀并被夷灭三族。
晋军的东路军同样不顺利。由于陆抗提前毁掉了江陵的堰坝,致使羊祜主力不能速进,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西陵之战吴国取得胜利,孙皓高兴地又开始畅想未来,他让一个叫尚广的术士占卜一下自己能不能兼并天下。占卜的结果是“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青盖”我们之前说过,是皇子之车,这里指代孙皓的座驾。也就是说,庚子年孙皓的车驾就可以驶入洛阳。这可把孙皓乐坏了,整天就等着庚子年去接收晋国了。
西陵之战以后,羊祜和陆抗对峙于荆州。羊祜采取怀柔政策,将掳掠来的吴人送回家,抓到的吴国俘虏也予以释放,斩杀的吴将还要厚加安葬。割了吴国百姓的麦子,就留下等价值的绢帛补偿。到江边狩猎,绝不越境,如果打到的猎物先被吴人所伤,就送还给他们。羊祜与吴军对战,每次都预先约定好时间,绝不迟到早退,也不搞偷袭。吴国百姓对羊祜心悦诚服,都尊称其为“羊公”。
陆抗与羊祜对境,也采取了对等的怀柔政策。陆抗给羊祜送酒,羊祜毫不怀疑就喝了。陆抗病了,羊祜给陆抗送药,陆抗也坦然服用。二人虽为对手,却相亲相爱,因此留下了“羊陆之交”的典故。
问题是,羊祜和陆抗的行为不是很奇怪吗?哪有这样做对手的?
其实这正是两个人聪明的地方。
虽然在后世眼里,羊祜和陆抗是一个水平的统帅,实际上羊祜是矮陆抗一头的。既然打不过对手,那就得换一种思路对抗。羊祜要掠夺的不是吴国的土地和资源,而是人心。他要告诉吴国百姓,有一天我们打过去了,你们不要怕,该合作合作,该带路带路。陆抗当然明白这一点,因此用相同的手法挽留民心。他要告诉吴国百姓,有一天敌人打过来了,一定要反抗,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羊祜和陆抗表面上相处得越和谐,暗地里争斗得就越激烈。
陆抗无论是品行还是才华都像极了他的父亲陆逊,他是江东士族阶级的杰出人才。可惜的是,西陵之战两年后陆抗便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从此东吴再无名将。
又过了四年,羊祜也去世,享年五十八岁。羊祜虽然战术水平不行,但是战略水平不错。他为司马炎谋划了灭吴的方针,还推荐了杜预、王濬(jùn)这两位重要的将领。那么,晋国能灭掉吴国一统天下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4-19 09:49:38
向楼主学习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5-02 11:22:51
@鼎湖听泉 2236楼 2022-05-01 12:28:00

五一快乐
—————————————————
感谢支持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5-10 11:30:47
@李八师2022 2345楼 2022-05-09 15:01:00

[d:赞]
—————————————————
感谢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