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才能读懂孔子

字数:5819访问原帖 评论数:4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11 02:15:47 更新时间:2022-03-12 06:31:16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10 18:15:47
厦门   尤德才

史书上记载,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老天爷吗?

孔子为何如此感叹!因为,读懂孔子智慧的人很少。

譬如,号称最理解孔子思想的孟子,实际上与孔子的思想甚远。如孔子从不言“人性善恶”,孟子偏说“人性是善”。 很少人读懂孔子的思想智慧是事实,哪怕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子贡也没完全读懂孔子的思想智慧。颜回说,我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深不可测。子贡说,谁都知道天很高,但谁也说不出天多高,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孔子思想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和嘲笑。孔子思想智慧到底是什么?

通常人们所了解孔子的思想智慧大致有: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为政以德,实行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等思想智慧。但这些并不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

我以为,要读懂孔子,必须研究了解中华文化之始、中华哲学之根,百家之宗的《易经》,正本清源才可能准确把握孔子的思想智慧。“无可无不可”才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最符合《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无可无不可是形而上“道”的层面,不要用形而下的眼光来看待。

永远不变是变化,“时”在《易经》中出现近60次,从各角度看,用时,时机,时用等等,说明“时”是多么重要。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一变,整个情势就变了。孔子晚年读《易经》,最重要的心得只有四个字:“时也,命也。”做事最要紧的是顺天应时,不免有生不逢时的感叹等。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非常智慧的务实政治家。不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封建反动、奴性、迂腐、书呆子、愚昧的同义词。

也就是说,《易经》、孔子、老子的思想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智慧是对不同时空、不同人,不同事情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活”的东西。而知识是“死”的东西,只是对特定场景才是适用的。智慧颇有“禅”韵的味道,举几个例子。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给困苦劳累的百姓施粥,孔子得知后掀翻粥摊,将弟子大骂一顿。并且质问子路说,这是鲁国国君的百姓,你为什么给他们饭吃?

子路没想到孔子竟然会做出这种有失仁爱的事来,疑惑问孔子,先生教我们仁爱,为何不让我实施仁爱?我子路之所以拜你为师,就是为了向你学习仁爱。孔子长叹了一声说,仁爱也有范围,也要因时因地施爱。如今你擅自去对季孙氏封国的百姓实施仁爱,你这不是在侵犯宰相的权力吗?

孔子话音未落,季孙氏的使者就到了,他责怪孔子说,季孙宰相发动百姓挖长沟,先生的弟子却给他们饭吃,这是要争取季孙氏的百姓吗?孔子无言以对,弟子越位了,老师当然也有责任,孔子只好收拾了东西离开鲁国。

季孙氏使者的话,不是恰好验证了孔夫子的说法的正确性了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要求谋其政者要有其位,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又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面看到鲁人为奴,遂花钱将其赎回,但没按鲁国规定,可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称赞子贡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在行恶,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被救赎。将来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这么想:‘我赎买后,若去报帐,品格就不如子贡。不报账吧,又负担不起。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是在作恶。“善恶”只是一个相对的理念,因时因地而变。

许多人认为孔子的孝道是愚孝愚忠,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被他父亲打得晕过去,还认为让父亲消了气才是最大的孝顺。孔子听到气得不见曾子,认为曾子是愚孝。父亲有可能要杀你的时候你都不躲避,如果真的被打死了,那是陷父亲于不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啊!孔子说犯了小错,父亲轻轻打你,你当然可以受着不能躲。但是要是父亲来真的,你应该马上就逃走!才是孝啊!

孔子为何不是“以德报怨”,“以默抱怨”“以忍抱怨”呢?而是“以直报怨”?因为这样会姑息养奸。以直报怨也不是以怨报怨,而是正确对待这个事情,该怎么样怎么样。“直”被视为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价值标准。孔子一辈子强调克己复礼,强调慎独,强调温良恭俭让。还有礼义廉耻、诚心及天下都说了,就是没有说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不仅不讲如何爱鲁国爱乡、还对此持批判的态度。告戒人们“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和稀泥与老好人,谁都不得罪,没有一点原则和道德底线的人,对结党的人诉之为小人,搞出个天下文化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等等,孔子是把“天下”放在首位的,“天下为公”是孔子的最高理想。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决不是孔儒文化。

孔子教育学生做官要有基本条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要为无道的国君做事,要退隐其身;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周游列国, 碰到谈不拢的国君,马上离开不理睬。如迎合统治者不讲道德原则,贪图荣华富贵,以孔子的智慧还会“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怎么奴性了?奴性哪里是儒家发明的!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都是不服从皇权的言论。子路问孔子怎样侍奉君主,孔子答:不要欺骗他,但是,为了进谏,可以触犯他(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文大行也”;孟子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先贤的代表,其代表的思想也是儒家中除孔子之外最有权威的,也是对儒家让人奴性的最好回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是真儒者。

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子杀父,臣弑君,君与臣妻私通之类,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数不胜数”,各国贵族为了利益或兼并互相残杀,世道混乱。孔子痛感今不如昔,”大道“的高道德的大同社会只是个美好的理想,离我们太远无法实现。面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社会现实,只能注重“仁爱”和道德伦理,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讲究礼制才可能构建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小康社会,才是人类社会最好选择。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君臣父子都要符合自己角色要求和规范去做,君要像君子,臣要像臣子,社会才能和谐。仁义道德伦理和宗教正是这种大道没落后人本文化的产物。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反对苛政。孔子宣扬的“仁爱”是出于尊重生命,出于人性。而调整人与人关系则要“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称之为仁。他的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与基督教的“博爱”是相通的,至今依然有巨大价值;在帝制时代,君权皇权等级制度都是人类受历史局限不得已而走的自然之路,孔子不可能改变它,只能试图限制它。注重道德伦理、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如何事君爱民、如何处人处世的学说和哲理,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温馨和谐小康社会,有什么不对吗?

所谓“君要臣死,不敢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戏文根本不可能作为真孔子儒家思想存在。

假如孔子醒来,对大儒董仲舒、历代统治者的"独尊儒术”一定会很气愤。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把古圣先贤所有的思想整理出来,只做整理工作,而自己没有创造出另外的新思想。目的就是不要把我当“圣贤。更何况,子曰:"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独尊儒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明显是让我背上“保守”“奴性”的黑锅。 事实上,儒学后来发展,与孔子思想越来越远。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经典中消失了,如孔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双向(阴阳)文化,而不是后来儒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的单向文化。已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肢解和变异,而非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就像现在有点火的弟子规一样,这种清朝出现的东西,只是因为迎合了统治者的集权统治而被提倡,导致很多人也误认是孔子儒家传统的东西。

“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一种文化想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正如《易经》说:“为道也屡迁”,并没有什么万古不变的大经大法,宇宙是运动的,其规则、道理也因时因世而变。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基督耶稣、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等中外智者圣贤为何与孔子一样“述而不作”,留下大量的著作,因为思想一旦留在纸上,就变成了死东西,与“道”相背离。

即真理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主客观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道”在不同时空、不同人,不同事情出现不同的现象,是“活”的东西。比如说,一个苹果是红色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发黄了。由于苹果的颜色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对苹果颜色的真理性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孔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每次出现“仁”的含义依情境不同而不同。短短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的《论语》,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来问,孔子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因为道理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表现,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有深厚内涵的,符合“道”的事物发展规律。人的认识同样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关键是主客观和谐的统一。我们要持经达变,吸取孔子的大智慧、与时俱进。孔子思想曾经灿烂,至今也不会落后,这取决于国人如何继承发展。

譬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行为的规矩规范及程序。 现代社会规章制度、法律和宪法也是行为的规矩规范及程序。你为何不能把“礼”看作是规章制度及法律,甚至提升到法治,规范人 们行为和运作程序。判断“礼”的应用是否正确,其标准就是“和”。适当、适宜,和谐才是目的。犹如基督教在中世纪末年遭遇了今日儒学的危机,也是自我扬弃,从天赋君权到天赋人权的转变,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过渡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才重 新成为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家园。否则,就自绝于现代社会了,遭到抛弃的命运。

今天“孔儒公民化”才是符合当代,更贴切于时代。 孔儒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仁爱”与现在西方公民文化“要爱人如己”、“博爱,宽容妥协”可以融合互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礼记·礼运篇》的名言。迄今为止,人类还找不到比民主法治更能体现“天下为公”的体制。只有与时俱进,孔儒学的道德形而上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理论的基础。

真理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越有生活阅历的人,对国学中诸子百家会越有感悟,尤其是对“孔子思想”。 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悟道”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是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骂之。不骂不足以为道”的现象。孔子似乎预见到今天反孔问题,才会说出“得也春秋,罪也春秋”!足以看到孔子“无可无不可”的智慧。

媒体报道,梁启超当年读到孔子的“无可无不可”这句话大骂:孔子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无可无不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生活阅历增加,退出政坛赴欧回国之后,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时,他说:哎呀,无可无不可!就会明白他是怎么变化过来的。胡适先生也一样,年青时期有否定和怀疑传统文化之势,晚年却主张还其本来面目,以免多诬古人、多误今人。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10 23:06:50
孔子天下观认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是指接受中华文化道统的人群,包括了各个族裔的。不是说某一群人因为具备了某种血统,他们就都是华夏儿女。而是你-的内心和行为是不是接受中华文化道统,或道德伦理的要求去身体力行的。

孔子说: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就是,你即使是中国人,到了夷狄的地方去,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你就 是夷狄;你即使是蛮夷部落出生的人,来到中国,按照礼乐的要求去做事,你就是中国人。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11 21:18:22
@ty_尤德才 2022-02-10 23:06:50
孔子天下观认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是指接受中华文化道统的人群,包括了各个族裔的。不是说某一群人因为具备了某种血统,他们就都是华夏儿女。而是你-的内心和行为是不是接受中华文化道统,或道德伦理的要求去身体力行的。
孔子说: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就是,你即使是中国人,到了夷狄的地方去,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你就 是夷狄;你即使是蛮夷部落出生的人,来到中国,按照礼乐的要求去做事,你......
-----------------------------
据记载,唐宣宗大中二年,有一阿拉伯人(取名李彦升)来中国定居久,汉语流畅,熟读四书五经后报名考进士。在当时的朝庭还 引起了辩论。最后辩论的结果是,他既然读了四书五经,内心接受了圣人之道,那就是中华儿女,既然是中华儿女,当然就能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做中国的官,就和其他士子完全平等。最后这个李彦升最后真的是考取了进士。这故事很说明什么人称得上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问题。

再举个例子,姜子牙据说是是东夷人,但它接受中华文化道统,姜子牙还是被称中华民族的万世宗师、韬略鼻祖、千古武圣。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中国人。

从上面例子看,日本被西方国家誉为“最正宗的中国人”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日本顽强保留了较完整真正的中华文明,也就是先秦和汉唐宋文明!你去日本看看,特别去日本奈良走一走;看下学校课本素材很多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韩非 子,以及忠、孝、仁、礼等等都有;为什么日本人花很多精力和财力请展台北故宫的白菜,就知道对中华文化的无比崇敬而被西方人誉为“ 最正宗的中国人”的原因。

中华文明残存于台湾!你去台湾小学门口看看,大都有醒目“礼仪廉耻",去台湾明显感觉更有人情味,更像“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中国人。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14 22:49:15
日本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注重对孩子的普法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本学生背诵孔老孟名篇,日本只传承宋朝之前中华文化精华,

日本著名教育家阴山英男在其所著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列出要求学生背诵的书目,其中包括:《日本国宪法全文》、《论语》、《老子》、《孟子》和《源氏物语》、《平家物语》等。

一个在二战之后从废墟上重建的国家,各种诺贝尔奖拿到手软,科技发明名列世界前茅,日本护照全世界排名第一,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