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分封相当于慢性自杀

字数:3090访问原帖 评论数:13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16 22:30:55 更新时间:2022-04-09 22:35:00

楼主:ty_伯柏煊  时间:2022-02-16 14:30:55

当初,经过周文王、武王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把延续了600年的商王朝给推翻了。但接下来,如何统治这万里河山成了摆在周武王面前的头等大事。当时周族的总人口才7-8万。而函谷关以东的总人口有200多万,其中商朝的遗民就不下于100万。一旦他们起来反叛,仅靠周族的那点兵力是守不住的。这让周武王十分焦虑,以至于长期失眠,身体状况也出了问题。当初大家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推翻商朝,根本没有人去考虑过推翻之后的问题。推翻之后才发现,治天下远比打天下要难得多。经过研究,周朝决定从精神文明和军政管理两方面作手,加强对天下臣民的统治。主要采取了以德服人、完善宗法制度、封建诸侯等措施。
首先,他们从新定义了“天命论”。所谓“天命论”就是说某个人能成为帝王统治天下,不是由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天老爷的安排。西周以前的王朝都宣称“天命”是固定不变的,人力改变不了。正如商纣王曾经说自己是天命所在,别人奈何不了他。(“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见《史记·殷本纪》)。
周族推翻商朝后,要为自己的革命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便否定了“天命永恒”论,主张“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认为“天”是没有私心的,他不会厚此薄彼,只会帮助那些有德行的人。统治者如果丧失德行,上天就收回“天命”,另行赋予那些有德行的人。以前夏禹有德行,所以天命归了夏后氏。后来夏桀丧失德行,天命就转移到更有德行的商汤。后来商纣又丧失了德行,天命便再次转移到更有德行的周王身上。所以现在的商族人不能反抗周王,否则就是在与“天”作对。而与天作对,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天命论”就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除了重新解释天命外,为了稳定社会关系,周朝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度,以之作为处理天子与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关系的准则。各个等级的人要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全天下服从周王的原则行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要的宪法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周王以下乃至庶民,其地位和财产由他的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其他儿子只能继承极少部分的财产。
为了落实这种宗法思想,周公旦制定了详细的礼乐典章制度。“礼”的本质是秩序,就是规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内容涉及祭礼、丧礼、军礼、宾礼(朝觐)、婚礼、成人礼、乡射礼、饮酒礼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按身份地位从上往下待遇依次递减。例如婚礼方面规定,周天子可以娶一百二十名妃子(含王后一位),诸侯可以娶一妻九妾,卿大夫可以娶一妻二妾,士可以娶一妻一妾,庶民只能娶一妻。
当然,要确保周王朝的统治,仅靠思想文化建设这些“软措施”是不够的。还得有行政区划和军事布局方面的“硬措施”作保障。
按照宗法思想,周代的行政区分为王畿和诸侯两部分。王畿是周王的直辖区,包括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占据了当时天下大半的人口和土地,也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周王任命卿大夫对直辖区进行管理。周王的军队分为两支,一支叫“西六师”,驻扎于镐京,人数为1.5万人,职责是保卫首都,全部由周族人组成,是周王朝军队的主力。另一支叫“东八师”,驻扎原商朝的都城朝歌(改名为“卫”),人数为2万,职责是防止东方的叛乱,中高级将领由周族人担任,士兵则是原商朝统治区征招的。虽然比西六师比多了0.5万,但装备和人员训练方面都不如于前者。所以周王对外作战时主要依靠的是西六师。
对于王畿之外的地区,周王朝最初派出了71个军政机构进行分区管理,这些机构的负责人被称为“诸侯”。71个诸侯中,姬姓王族占了53个,姜姓占了7个,其他姓顶多只有一个。诸侯也拥有军队,但最大的诸侯总数不得超过三个师,小国只能有一个师(每个师2500人)。他们名义上都是周王的军队,随时听侯周王的调遣。但事实上他们是各个诸侯的私兵,是后来争抢地盘的主要工具。
这71个诸侯的位置安排充分体现了防止商族叛乱、抵御外夷侵犯、拱卫周天子的意图。姜子牙被封在山东北部的齐,周公旦被封在山东南部的鲁,他们的作用是防御东夷和商朝遗民。一旦商朝遗民叛乱,向西攻打镐京。齐鲁两国就可以从后面袭击叛军,与周朝的首都镐京形成犄角之势。由于周朝给商纣的儿子武庚在河南保留了一个封国,为了防止他复辟,周武王将三个亲弟弟分封在武庚的周围。后来武庚叛乱被镇压,微子启被封为宋公,以延续商汤的香火。周公旦为了防止宋国,又将周武王的九弟封在原来的朝歌,国号“卫”,周朝军队的两大主力之一“东八师”也驻扎于此。
还有一些诸侯并不是周王分封的,而是早就存在了,周王也给他们一个封号,以明确臣属关系,但爵位很低。
经过这一番布置后,周王朝的统治稳定了约两百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盛世。然而,分封制也是有弊端的。经过无数代的传承后,诸侯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宗族感情越来越淡。此外,虽然周王的直辖区占有绝对优势,但继承天子之位的只有嫡长子一人,其他的儿子也需要封地。周王又不能在已经分封的诸侯封盘内划出一块土地封给自己的儿子。他只能割自己的肉,从王畿内划出一块块的土地封给自己的儿子们。这样经过几代的传承后,王畿内已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周王直辖的土地一代比一代少。周昭王曾想扩大自己的直辖区,向南方尚未臣服的荆、楚等小国发动了战争,结果昭王落水而亡,南征失败。周穆王曾对西北的犬戎用兵,将他们赶到了山西的北部,和北狄混在一起。但犬戎腾出来的封盘很快就被申戎、条戎、奔戎、姜戎(姜族的一支从农耕转为游牧后形成的)等部落占据了,他们已经发展出了骑兵,可以骑在马上一边奔跑一边放箭,战斗力越来越强。
在周王的直辖区有减无增的同时,吃“皇粮”的人却越来越多。周朝的官员是不领货币工资的,周王从王畿内划一块耕地给卿大夫作“采邑”,算是他们的薪酬。由于官职是世袭的,所以采邑也是世袭的。但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将采邑面积不断扩大。而采邑是不用交税的。这就导致周王朝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少,特别是对西北发动几次战争后,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周厉王实行民生垄断政策,规定民众上山砍柴、下河捞鱼都要交特产税,想以此增加财政收入。结果搞得民怨四起。公元前841年,镐京内的“国人”拿起武器将周厉王赶出了都城。
14年后,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继位,任命自己的弟弟姬友为卿,封为“郑伯”,封地在今陕西华县一带。
周宣王励行节约,一度使政局有所好转。但西北戎族各部的威胁日益严重。周宣王发动了几次进攻,但结果堪称惨败。他于是改变策略,与戎族中最强的一支申戎联姻,让自己的太子(后来的周幽王)娶申戎首领之女为妻,保证将来由她生的儿子继承王位。周宣王给申戎首领办了个新的身份证,封其为“申侯”,算是入了文明国家的编制。要知道那时侯楚国的国君才是“子”爵,而“侯”爵高了两个档次。申侯觉得很有面子,发誓要做好周朝西面的屏藩。宣王这招以戎制戎,算是暂时稳住了西北。

楼主:ty_伯柏煊  时间:2022-02-16 20:28:26
本贴不注水,请不要发顶帖广告
楼主:ty_伯柏煊  时间:2022-02-17 14:05:56
@空格ken 2022-02-17 13:58:05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秩序,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有没有神一样。因为这是信仰问题。比如,怎么尽量让秩序更加持久,这个对于人类就有意义了。
再比如人迟早都会死的,干嘛要那么约束自己追求养生之道呢?这就涉及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人的选择,问题在于老马在故意带偏节奏,弄得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该怎么思考,该怎么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价值观是混乱的。而价值观驱动人的人行为。价值观被干扰控制,也......
-----------------------------
秩序的背后是利益分割,巩固秩序其实就是在巩固利益的分配法则。当有人要求重新分配利益时,他们就会试图调整或破坏旧有的秩序。
楼主:ty_伯柏煊  时间:2022-04-07 16:26:22
@驿渡山人 2022-03-30 13:40:58
继续
-----------------------------
正在写《细说周朝八百年》,敬请期待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