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笨就代表拥有大智慧吗?我们该不该为后主刘禅翻案

字数:1743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02 17:30:06 更新时间:2022-03-04 15:17:46

楼主:清風明月逍遙客  时间:2022-03-02 09:30:06
刘禅拼了大半辈子,到了中年放纵自己也无可厚非。 但因为他不笨所以代表他很聪明,以至于过度解读、脑补,这样的二元论确实矫枉过正了,校正回归不是这样校正回归的,适当的微校正回归,有些事情,就是“介于有跟没有之间”。

近年三国题材翻案甚萧,似乎只要逆向操作就能贴近“史实”,比如从前都说曹操是坏人,那史实上曹操就是好人⋯⋯且都能证出来。在这股翻案风中,扶不起的阿斗同样也成受惠者,从一位败家憨儿一跃成为绝圣弃智的最后大赢家。

那为什么那些翻案文都可证?要颠覆既往,未必要仰赖更多专业知识,只要透过“基本归因谬误”及“自利性偏误”即可。抓住这两点,我们全盘“选择性采样”及适当的“去脉络化”,万一有无法回避的黑历史,就高超运用“逆向合理化”给人一种翻转的惊奇感。

比如光看秦始皇每天没日没夜批120斤的公文,就知道他绝对是爱护百姓的好皇帝,他盖长城是为了保护百姓性命,焚书坑儒是知道儒家会祸害中国两千年,都是他手下太残暴才导致秦始皇背锅是暴君。

持新说并不难,重点在于是否经的起推敲及考验。

回到刘禅,我们最常听到的翻案大概就是:

其一、守住蜀汉40年。

其二、 改革设三权分立。

其三、为了保护百姓投降。

其四、以乐不思蜀演技保命。

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但是否经得起推敲及考验?那就让我们看看:

守住蜀汉40年?

这句本身便极度去脉络化,所谓领导、负责人是承揽责任归属,我们真正要看的是内容。魏的国策一直都是先灭吴再灭蜀,魏、吴边境接壤,不时有互杀百姓等大小攻伐。

相反,魏蜀间战役极少,还是蜀一直伐魏,40年间魏对蜀的侵略更仅有3次,分别是230年曹真,244年曹爽及263年钟会,结果是曹真惜败、曹爽惨败、钟会险胜。

为什么态度差那么多?不管是蜀打魏或是魏打蜀,都要翻山越岭,翻山越岭之余还要考虑到粮食、装备及气候问题,加上两国都有易守难攻的屏障,因此每次出征都必需充足规划,胜率还很低,就算抢下最后也得长途跋涉去防守,毫无价值可言。

所以说实在,魏根本就不想灭蜀,到底有什么好守住蜀汉40年啦?更别说刘禅根本没上过战场。

改革,设三权分立?

这是刘禅在235年诸葛亮死后的改革,也是刘禅屈指可数的政治作为,即废除丞相制,将丞相职责拆成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三权分立。但事后看作用似乎不大,因为到了239年,诸葛亮接班人蒋琬就大将军兼大司马录尚书事,集好集满方便做事,那还不是一样?

其实这也不重要,懂社会事都知道官阶与实权没有绝对关系,如糜竺的官位一直都在诸葛亮之上,以官位作为政治手段就算在现代也不少见。

不过,蜀汉政局稳定,这是事实,后世也将诸葛亮及接班人蒋琬、费祎、董允并称“蜀汉四相”。重点是,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诸葛亮指定接班人。直到253年蜀汉四相皆去逝后,刘禅开始重用亲信黄皓、陈衹,加上北伐失利,蜀汉才走了下坡。

简单划分,刘禅在位分三个时期,222年-235年为诸葛亮时期,235年-253年为蒋琬、费祎、董允时期,254-263年为黄皓、陈衹时期。刘禅真正比较临政是走下坡的黄皓、陈衹时期。

为了保护百姓投降?

并没有,魏国将领邓艾兵临城下,刘禅在临时会议的主题是到底是逃往南中还是逃往吴国,最后被大臣谯周通通否决才被说降。换言之,刘禅一开始的想法是“落跑,然后不下台”,这哪是爱护百姓的行为?只不过最后发现落跑没用索性投降。所以不要再瞎掰了好吗?

另外,刘禅早早就掌握邓艾要长征突袭,刘禅第一时间居然跑去问黄皓,黄皓告诉刘禅没事,刘禅就真的没当回事,结果最后邓艾突袭成功。再看翻案文中不时强调刘禅其实很聪明。

以乐不思蜀保命?

这典故源自《汉晋春秋》。司马昭灭蜀后,有次司马昭揪蜀汉旧臣开趴,故意舞女们伴蜀乐、跳蜀舞,蜀汉旧臣们想起故国都很伤心,唯独刘禅很开心,司马昭好奇的问刘禅你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住这我很快乐,才不想蜀国咧!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我们读《三国志・后主传》,真的完全读不出刘禅性格,更摸不出刘禅的中心思想,是装傻还是真傻,书上也没交代,基本就是个开放式结局。纯就结果来看,刘禅无情、无知的表现确实逃过杀机,同时也奠定了往后败家憨儿形象。

最后我们看回头《三国志》记载,作者陈寿形容刘禅是“素丝无常,唯所染耳。”就是刘禅就像白布,碰上诸葛亮这种贤臣他就是明君,但碰上黄皓这种小人就成了昏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