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第二节:上帝死了,神圣时刻

字数:2752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10 19:21:45 更新时间:2022-04-14 22:05:22

楼主:竼笙  时间:2022-04-10 11:21:45
序言第二节:上帝死了,神圣时刻
(一)
查拉独自下山,林子里遇见寻根而来的一位老者(叙述中转称圣者),引发一场对话,本节最后查拉向自己内心如是说:“上帝死了”。
通读这节内容,所遇到的这位圣者其实应该就是指上山之时的查拉,下行与上行在此交汇,引出下行查拉与上行查拉之间跨时空对话,其实就是内心对话,本节最后查拉“向自己内心如是说”的表述已经予以暗示。本节在叙述过程中在两个查拉视角中不断切换。下行查拉视角言说“多年前他曾路过这里”,上行查拉视角言说“他变样了,眼睛是纯净的,嘴上不含轻蔑,步态如舞者,变成了孩子,是一个觉醒者了”,两个视角交替进行,上行查拉的老者形象,下行查拉的孩子形象,上行查拉带着灰烬上山,下行查拉要把火带到人间,意味着觉醒后的纯净新生和灰烬中的浴火重生。
灰烬,意指对生活的失望,对肉体的厌倦,这是查拉上山寻根的缘由,所以质疑“嘴角不含轻蔑”“步态如舞者”的下行查拉,“你要上岸?又要拖曳你的身体行走吗?”这里的轻蔑,就是指精神对肉体的轻蔑。
(二)
圣者问“你把火带往山谷,不怕放火者受到惩罚吗?”“现在你要到沉睡者那里去干什么呢?”沉睡者是指在尘世中生活的人。火,思想的火焰,理性的光明,但无法唤醒沉睡的人,只会被当作盗窃者或放火者,那你还去那里干什么呢?
查拉回道:“我爱世人。”圣者说道,人是太不完美(即恶,沉睡),对人(恶)的爱会把我们毁掉(被当作放火者予以惩罚,暗示上帝被人类谋杀),所以要远高人群,只爱上帝,寻求至善完美。这里表明出上山隐居是为追寻完美(幸福)。查拉有所醒悟道:“我怎么说起爱来!我是去给世人赠送礼物的!”这里就把“我爱世人”的给否定了,强调只是赠予礼物。注意“爱人”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但查拉却明确予以否定,这是在批判基督教。
圣者建议“倘若要行善,不要给予,倒不如替他们拿掉些什么,帮他们背着”。这里意思是指分担他们的痛苦、减除他们的负担、消除他们的义务。进而又建议“如果一定要给予,也要让他们乞求后予以施舍”。施舍是因同情而给予,是行善。查拉说自己不施舍(不行善),因为要行施舍,自己还不够贫穷。这里化用《圣经·马太福音5.3》的语句“精神贫穷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强调自己无“善”可施,杯满流溢,如光被万物,并非行善,同时揶揄基督教因同情而行善施舍。注意“同情”也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查拉予以明确否定。
圣者大笑(嘲笑?),指出世人对给予之物的不信任、不珍惜,意指世人不会理解、采纳、践行给予之物,因此说道“那就看他们如何来接受吧!”,这是一种怀疑、嘲讽的语气。圣者提醒查拉的降临会被当成午夜窃贼(潜入人心中的贼),建议留在森林与动物相伴,“熊归熊群,鸟归鸟群”,脱离人的世界,只为上帝而活着。嘲讽基督教信仰上帝的结果只会让人退回动物生活。
(三)
查拉反问圣者在林中做什么。圣者自言作歌唱颂礼赞上帝,反问查拉“你要给我们什么礼物”。查拉边回答边就此告别:“我能给你们些什么?让我尽快走吧,这样我就不会拿走你们什么了!”彼此笑着分手,宛若两个孩童。查拉独自一人时对自己内心如是说,圣者竟然不知道“上帝死了”。
圣者在赞美上帝的生活中享受完美,已无法也不可能接受查拉的赠予,杯子已满,装着上帝,其所理解的完美是封闭的、不变的、无法超越的,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圣者是歌者形象(静止)出场。而查拉是舞者形象(动态)出场,充满活力,杯满则溢,杯空则盛,永恒循环。
“这样我就不会拿走你们什么了”,与前文“替他们拿掉些什么”相呼应。如果当着圣者面的说出“上帝死了”,那就拿走了圣者的一切,即拿走了他对完美化身的上帝的信仰。而“彼此笑着分手,宛若两个孩童”,圣者本来老者的形象转换成孩童形象,意味着圣者的开悟,即上行查拉的死亡,成为下行的查拉。所以,查拉对他自己内心如是说“上帝死了”,就是在对圣者说,因为圣者就是他自己。上行查拉的死去,才有下行查拉的下降,这是个“神圣的时刻”。
(四)
上帝是怎么死的?什么原因导致上帝的死亡?
本节叙述中,查拉对“爱人”和“同情”的否定和拒斥,圣者说“爱人们将会葬送我”,这都暗示着上帝死于对人类的爱和同情。
《如是说》第二卷第25节:“从前魔鬼这样对我说,连上帝也有它的地狱,那就是他对人类的爱”,“最近我又听到这样的话,上帝死了,上帝死于他对人类的同情”。
《如是说》第四卷第66节:“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人们说同情窒息了他,这是真的吗?”“他看着人类如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再也忍受不了,以致他对人类的爱成了他的地狱,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
本节叙述中,圣者说“你把火带往山谷,不怕放火者受到惩罚吗?”“他们不信任我们,也不相信我们是为赠予而来。在他们听来,我们穿过里巷的足音过于凄寂。就像在深夜,他们躺在在床上听到有人走过,大抵会问自己,这个窃贼要去哪里啊?(偷偷潜入人心中的贼)”这暗示着上帝死于谋杀,且是人类谋杀的。
《如是说》第四卷第67节,“最丑陋的人”为自己谋杀上帝辩护说“上帝洞察一切,也洞察人类,这个上帝必须死去!人类是无法忍受这样一个见证人的。”上帝是因为见证了人类的一切丑恶行为才遭到人类谋杀的。
那么上帝到底是死于对人类的爱和情,还是死于人类的谋杀?其实这是同一事件的两个侧面而已。根本性原因在于上帝之无能、救赎之望,导致人类在绝望中谋杀了上帝。如圣者所言“人是太不完美(恶)的东西”,上帝的任何救赎行为必定归于无效而失败,甚至无意义,那么上帝也就成了一个多余的存在者,成为一个纯粹的见证者(就如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人类无法忍受自己丑陋行为被见证,于是杀死上帝成为绝望中的希望之举。
(五)
上帝死了是什么意思,又意味着什么?
上帝死了,首先当然意指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尼采《快乐的科学》第343节“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其次意指超感性世界失去了作用力和生命力,宣告以柏拉图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上帝死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失去了任何有效的约束力,虚无主义降临了。海德格尔认为,“上帝死了这句话蕴含着如下规定:这种虚无展现出来了。在这里,虚无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已经不在场了。虚无主义这个所有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已经站在门前了。”
上帝死了,尼采的“超人”诞生了。1883年2月,本书第一部完成之日,正逢瓦格纳逝世之时,尼采认为命运把“神圣的时刻”巧合在一起,在这个时刻,过去的老师死了,而尼采的“超人”诞生了。查拉与圣者(更准确的说是上行查拉)的相遇和道别,就是这“神圣的时刻”,上行查拉死了,下行查拉诞生了,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尼采直面虚无,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价值设定和重估的根据则是权力意志,而取代上帝的就是“超人”。这就是《如是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