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两年的修行经历,读书感悟。

字数:24575访问原帖 评论数:10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06 00:10:43 更新时间:2022-09-08 10:07:49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7-29 14:28:15
抄“处世悬镜”有感一

首先我很感谢师父罚我抄这本书,有一些收获。然后我很惭愧,不仅仅因为自己犯的错,也因为活到了30多岁,自认为也爱好阅读,才第一次看这本书。如果我早十年看过这本书,可能我的人生都不一样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处世悬镜”书一共九章,两千多字。字句也不复杂,很容易理解。我主要写一写我自己的思考和延伸。当然,是我个人的。

初读“处世悬镜”,感觉颇有一些儒家气息。儒学最初只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修身正己的一门学问。到后来因科举考试而大为流行,再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要求别人的标准,一种社会道德。到了现代社会,似乎没这种要求了,因为大家都明白,一堆君子这,君子那的要求太高了,自己根本做不到。不但做不到君子,很多时候还是小人。我想很多人也是刚一接触儒家的东西,就被这一堆“君子...”劝退了。现在儒学似乎成为一种装点门面的饰品,一种供在庙堂上的空壳。

但是孔门弟子三千,儒学必然还是有他的实用性的。所以今天这种儒学必然缺失了一些东西。按我的理解,这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圈子”。划一个自己核心的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尽量做一个君子,把人团结起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圈子外面的人该怎样还是怎样。

是的,就是拉圈子,我想各朝各代的官员们肯定很擅长。回想一下我在现实中遇到的一些比较优秀的人,当他接近你的时候,真是让人如沐春风,当他远离你的时候,那就是真的远离了。这当然上不得台面,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是这么做的,但是他不会说。而且这么做的,通常是很优秀的人。有人会说,你说这些是不是歪曲经典,为自己的卑劣污秽辩护,有没有依据?有:

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仔细品一品,这不就是圈子么?当然有了圈子,用来结党营私,内斗外斗,还是造福一方,这就是自己的选择了。但是,随着孔圣人被供上庙堂,这些不好看的东西都必须被隐藏起来了,这也是必然的。千百年来,能领悟的自然懂,不能领悟的,终身也只能是个读书人。

这也是为什么第八卷第一句是这个:

“兵不厌诈,击敌无情”--《处世悬镜》厚之卷八。

在说怎么“厚”之前,作者着重强调,千万别把这个“厚”字用错了的地方。否则就成了腐儒,就成了书呆子,就成了自毁长城。

这个圈子该怎么画?当然应该包括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人,比如自己的家人,至于有些朋友、同学要不要画进来,他应该由哪些人组成,就自己把握了。
要想这个体系长期运转下去,它还必须是活的,有增补有剔除。用现代管理学术语来说叫:双向选择,末位淘汰。用鸡汤话来说,叫:你来,无论风雨,我都会迎接,你走,我不送。

补上了这一环,还需要补上另一环,就是人的社会性。说好听点叫人的多样性,说不好听点叫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什么人都的应付啊,总不能不是君子都踢出去吧。那也太累了。所以又把人分为几种,君子、小人、贼徒。《处世悬镜》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补充了这方面,所以我愿称它为现实应用版儒家。当然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补充,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边读边思考。那么,为什么孔子不说这方面呢?
按我的理解,每个人说话、写文章,都有一些他默认大家都懂的,不必说的东西。孔子本来就生活在东周乱世,礼崩乐坏,人与人之间本来就随时进行着这种博弈。我们读书就是要通过时代背景把作者觉得不必说的东西尽量补出来,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核。当然也有可能他说了,弟子没记录。况且孔门弟子中,有当官的,有做生意的。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这种事,弟子可能比他还擅长。当然不需要他教。

君子是什么,论语上的解释够多了,不需要我重复。我想用郭德纲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说相声要有和观众过日子的心情”。有这种过日子的心情,就叫君子,反之就是小人、贼徒。因为要过日子,就得在乎别人的感受,意见;就得收着点自己;就得有长远考虑,不能贪图一时痛快。这就涉及修身养性,就涉及心性的修炼。

人类进化数十万年,活到今天,战胜了无数物种。自私必然是深深烙印在人基因里的,否则早灭亡了。如果对这点有疑虑,不妨读一读《自私的基因》。然而神奇的是,人又是群居动物,互相依赖彼此,人具有利他心,同理心,同情心,天生具有爱,这也被各种电影赞美过无数遍了。人生大量的纠结、痛苦,都来自于这对天性的矛盾。等这对矛盾调和了,大概就是终极的幸福了。

儒家的核心还是心性的修炼,还是做一个好人。如果只看前面,你可能觉得我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必须声明,儒家最终追求的,还是一种境界。毕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品一品最终的这几种追求,它明显还是一种境界,和《庄子》里描述的一些境界,非常类似。只是儒家的方法和路线略有不同。而家人和团体较为稳定,舒适的生活只是儒家人追求这种境界的重要辅助,也是自己境界进步的优良副产品。我为什么不着重说这个呢?因为各种解读已经够多的了,我认为有心钻研的人都能懂,况且我也不能比先贤们解读的更透彻。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02 08:45:34
抄“处世悬镜”有感二

“处世悬镜”书一共九章。依次是:识之、行之、止之、藏子、信之、曲之、厚之、舍之。似乎是在描绘一个人从认识到实践、到碰壁、到沉淀、到再起、到知足的一个过程。仔细想想不一定是这样,有些人就是天之骄子,生来就是牛,有的人生来就是虫,一辈子也窝窝囊囊。但是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基本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文章这么编排,故事这么设计是可以的,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这也是中国大多数理论流派的方式,所以我们看书,常常能把现实中的人对应进去。接下来,我按照这个顺序,写一写我对书上一些语句的理解。

“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识之卷一》

“道”这个字,在中国,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不同的文章里意义不一,甚至同一篇文章里上一个“道”字和下一个“道”字含义也不同。这个只能自己琢磨,按我这段时间抄写的体会,《处世悬镜》里这个道,指的是他人(或者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容忍,或者说共生的意愿。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识之卷一》

这一句,老生常谈了。其实做起来,就是两个评价,人的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他人的评价一般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只能自己体会,自己模拟他人对自己评价,说到底也是自我评价。这两个评价通常不一样。当人准确的模拟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就能把握分寸,就能及时解开误会。所以人最好随时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自己。道理都懂,但是现实是令人沉醉的,人会时不时把这茬给忘了。所以第四卷又说“君子宁抑而济,毋顺而溺”。《文始真经》说“无爱道,爱者水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识之卷一》

仔细分析这句,“识”就是认知,就是知识。“胆”就是胆量,就是敢冒风险。没有认知,一味蛮干,肯定不行,迟早把自己送走。而认知越高的人,其实越容易明白自己的无知,越容易明白自己的局限,毕竟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就容易厌恶风险,也成不了事。而往往能成事的人,是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得人,认准这条道,就拼了。其实很多草根出身得强人,都是这种情况,读一读这些人的发家史,就会发现。比如黄光裕,比如丁书苗。当然他们的结局就是另一说了。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识之卷一》

这句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分析,发现前一句能证明后面一吗?好像不能,有逻辑吗?没有。顶多算是一种很不完全的归纳法。中国的古籍上,大量充斥着这样讲道理的方式。道德经说的更吓人呢: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

死人硬,活人软,所以要想活着,就得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没有产生逻辑,这的确很遗憾。至少没人公开表达过逻辑,至于先贤们脑子里有没有,这就很难说了。为什么都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讲道理呢,我的理解,是这种方式更容易震撼人心,也就更容易深入人心。

网上有句名言:“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因为这个懂了,只是停留在思维层面。国外有心理学研究,人一生的行为,有70%是无意识的,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所以对人命运影响最大的不是意识,是潜意识。所以让这些道理真正沉到人心里,才能真正有用。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

但是因为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所以肯定有很多情况不符合这个道理,所以没有标准做法,只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自己体会。这大约也是经典著作有那么多注解的原因,因为每个人生活不一样,体会不一样。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03 11:10:49
22.6.11点香根
今天收到老师寄过来的香根炉,摸出几根粗的香根,应该是我刚开始点的那种长香的香根,点着试试。
一点上很快就来了状态,然后像是把我点香的过程又浓缩经历了一遍。先是身上出现明显的热感,过一会儿感觉身上的毛孔都打开了,像往外在冒汗。再过一会儿感觉头部有根筋很疼,就像我刚开始点香点多了一样。然后感觉头顶的气蹭蹭往外毛,再然后就没 感觉了。
点完后,感觉身上有一股疲惫感,过了两个多小时才慢慢恢复。脸上还长了两个小痘痘,像刚开始点香一样。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05 11:27:00
22.6.15点香根
昨晚第二次点香根,状态一般,感觉没有完全投入,晚上4点起来点香以后,
睡回笼觉。做梦。特别真实的那种梦,这次不同的是,梦见了更多人,奇怪的有些是现实中有的人,有些不是。都对着我说些什么,他们说的什么,都没记住。进度过的很快,场景换的很快。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05 11:29:47
22.6.20梦
今天早上7点多,又做了一个特别真实的梦,梦见我住在一栋大楼里,好像是学生宿舍。我梦见过几次这栋宿舍了。
有一天,早上楼道里突然多了一个玻璃房子,写了三个字:降魔处。好多人都在那儿围观,说什么时候多了个这个。然后里面弹出一股力量,把围观人群弹远了一点。
然后换了场景,有一个更大的玻璃房子,有个女人,带着个孩子呆在里面。好像还有个女人在里面,看着另一边。我想这就是降到的魔吗?好像也没多凶恶啊。
然后又换场景了,我趴在床上睡觉,感觉周围有两个人,我被压着起不来。不知道她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但是我心里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赶紧结个五行诀吧,让身上的火燃起来。慢慢的就醒了。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09 15:01:09
22.6.23早点香

今天早上点香,进入一种状态。一会儿心跳很快,一会儿心跳很慢,交替进行。耳朵持续的有耳鸣,好像是要带着我进入什么状态,但是能量又不够,又慢下来。

慢慢的,我试着自己控制这个状态,能一直保持在心跳很慢的这个状态。后面有大约三分之一柱香的时间,我就一直保持在心跳很慢这个状态。

点完香睡觉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一组画面。一个房间里,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披着一件红色的类似羽绒服的厚衣服,衣服连着帽子,帽子带在头上,帽子顶上还有两个长长的直直的角,指向天上。他背对着我,看着窗外,窗外是一个小山坡,有草,有几棵树,好像还有点竹子。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0 15:46:44
22.7.1早点香
今天早上点完香,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感觉腹部,胸部有些小火星在融入身体各个部位,很舒服。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0 15:47:14
22.7.3喂香
昨天晚上尝试用圆圈手印看了下香根,今天上午一直觉得丹田位置好烫。
今天中午第二次喂香,刚喂完精神还有点小亢奋,很快又感觉困了。下午两点多扛不住了,又一觉睡到五点。感觉就像很久没睡过这么好的觉一样。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0 15:48:59
22.7.4点香根
今天点香根,先出现耳鸣,然后脚底出现酥麻的感觉,但是一旦注意力去关注这种感觉,就变淡了。我试着把注意力移开。这种感觉开始沿着腿往上走。走到膝盖,停了很久。然后右腿突破膝盖,开始沿着大腿往上走到大腿根部。左腿慢很多,最后才越过膝盖一点。
耳鸣的感觉一直持续了很久。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1 15:06:59
“心使气曰强。”
今天写一个新课题,这个课题很大,我也不敢说完全搞清楚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心使气曰强。”原句出自道德经。原文就不说了,我只是借这句话来说一些我的东西。
“气”最初被古人用来表述白天、夜晚的变化。《文始真经》:“ 有时者气,彼非气者,未尝有昼夜。”我们可以推想这一概念的形成。古人观察到、或者说感受到某些现象,比如白天、夜晚光线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变化,但是自己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不是假的,于是凭感觉,推想这背后有一种叫气的东西,造成了这些变化。白天充斥着阳气,晚上充斥着阴气。当然我们现代人知道这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后来人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体内的某些变化,胀、麻、热、冷这些感受,似乎又能流动,干脆也把他叫气。中医也发明了: 营气、 卫气、正气、邪气。气本质上是基于人自身的感受推测似乎有的某种东西。反过来说,所有感觉上像气的东西都可以命名为气。这些气有没有实体?可能有,可能没有。这是古人分析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即使今天,在一些科学还没有研究到的领域,我们任然可以沿用这些方式。如果有人想要推翻它,完成重新发明一种方式,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是个天才。这么多叫气的东西是不是同一个东西?我没有逐个研究,但是根据这个原理推测很有可能不是。
那么 “心使气曰强。”所说的气能不能换一个名词来描述一下呢?要换的话可以换成“能量”,同样,也是因为它和能量有些相似的特性。当然不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的那个卡路里。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2 10:48:43
“心使气曰强”从修行的角度当然是一种不好的状态,从世俗生活的角度不一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处在心使气曰强的状态,只是人平常很难感受到。举几个例子。

距离高考还有100天,学校组织一个誓师大会,弄一些振奋人心的演讲,号召同学们努力奋斗,人生难得几回搏。有的同学听进去了,忘我的投入到复习中,把平常的娱乐、对学校管教的厌烦、对考试结果的担心、甚至父母的期望、自身身体素质的好坏这些干扰因素都置之度外了,就是一门心思的学习。他这样学习当然效率就高,就更有能量,得到的结果也会倾向于好。而且有了这样一段奋斗经历,当他以后人生中需要上一些坎的时候,也会下意识的开启这种奋斗模式。但是人终究不能一直这样奋斗下去,没人扛得住。因为神凝不住,会散。

再举个例子,有人买了某某彩票,双色球,晚上盯着摇号,挨个盼着出不出我的号码。这也是心使气的过程。
再比如,DOTA ,LOL,王者这种竞技游戏,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去玩的时候。就非常容易累,因为我们在玩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期盼自己赢。

再往深的说,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这六感,无时无刻不在耗气。我们发现看半天电视也会觉得累,听太多音乐也觉得累,这个气耗了,人就容易困,容易累,容易有负面情绪,容易认知狭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就是各种功法。练气、烧纸、烧香都能补充,只是每个人涉及一个适应时间和适应程度的问题。

节流的方法不同的人主张不一样。最简单的是不动心、不思考,比如节欲,比如冷漠。禅宗有个著名的故事“风动、帆动还是心动”。顺便说一句,有人说这个故事的主旨与科学研究相悖。这种思想干扰了我国科学的形成。这是因为大众普遍忽略了六组慧能这句话是对一群和尚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普通人还是该干嘛干嘛,以修行为追求的和尚当然需要讲究讲究动不动心的问题了。而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国人除了仙、佛世界,没有别的追求了。

另一种观点,以庄子、 虚靖真君、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主张是也能思,但是要有技巧的思、轻微的思。毕竟“人心非石不可动”,堵不如疏。或者说堵不了了就得疏。这就需要一套方法或者理论,来分析和认识这个世界(包括自己),这套方法需要精微,需要格局足够大。从世俗生活的角度,这种分析认识应该尽量准确;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似乎也不需要特别准确,这一点暂时存疑。来使人达到一种状态就是:任何念头一出现,就被疏导了,消散了。当然这个很难。所以走这个路线的,基本都是一些天才级别的人物。

前几年看某外国电视剧,里面有一个被好运缠身的老太太,她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秘诀:想要什么,轻轻想一想就行了。这个轻轻想一想就行了,不就很精髓么,不就是高道么。所以这个气,如果换一个更玄幻一点的词来表述,可以说是福报。我们每个人准备在哪里兑现自己的福报,有没有足够的本钱来兑现想要的东西,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2 10:50:48
@u_112416897 2022-08-10 22:49:44
写的不错,有时间多更新点,
-----------------------------
谢谢!小二,给这位客官看茶。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2 10:52:34
@快点好起来吧2020 2022-08-11 18:40:02
楼主写得很好 捻香根的时候 意识放在哪里呢
-----------------------------
放哪儿都无所谓,捻着就行。所以说这个方法很亲民。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6 13:32:46
@快点好起来吧2020 2022-08-13 01:33:56
@蓝色一段 60楼 2022-08-12 10:48:00
“心使气曰强”从修行的角度当然是一种不好的状态,从世俗生活的角度不一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处在心使气曰强的状态,只是人平常很难感受到。举几个例子。
距离高考还有100天,学校组织一个誓师大会,弄一些振奋人心的演讲,号召同学们努力奋斗,人生难得几回搏。有的同学听进去了,忘我的投入到复习中,把平常的娱乐、对学校管教的厌烦、对考试结果的担心、甚至父母的期......
-----------------------------
气分为先天气后天气这个知道吧,先、后天每个祖师说法可能都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区分标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气”和“性”会互相影响。所以能使一个人性情发生变化的方法,都可以说是补气。再往细了说,纸有不同的烧法,香分很多种,对应不同的情况,补不同的气。这些我都只是听说,还没有学会。至于其中的原理,我也想知道来着。
我做的只是点香,看书,打坐,练习。但是身体和心境发生的变化是肯定的。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6 13:39:35
22.6.29晚点香根
今天晚上点香根。感觉到头顶各个方向陆续有几股暖流,蜿蜒着流向头顶。到了头顶就消失了。感觉像小蚯蚓一样。心里感觉这才是真东西。好处比气感强的多。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6 13:42:23
22.6.17点香根
昨天和今天点香根,身上不同部位都感觉一阵一阵的热浪,冰凉。
今天又多了一些感觉,点上很快就感觉头顶血管跳动的很快。过一会出现耳鸣。后来脚底还出现发麻的感觉。
晚上又做了梦,梦见自己是个小书生,正在读书,读的最后两句的意思大概是:做小事要合乎道理,做大事反而要合乎现实利益。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6 16:02:33
@qusiweichen 2022-08-16 14:16:38
捻香根,是必须香烧完了的那种么?比如牙签类似的东西可以捻么?
-----------------------------
我确实没用过香根以外的东西。但是你可以先试试吧。至少不会练出毛病。记住早晚各1次,不能间断。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7 10:15:21
对思想的应用

说是思想,其实换另一个词更准确,叫“意识XT”;但是这个词过于敏感。我就用“思想”代替。领会精神即可。

这里说的是把“思想”当成一个“物”来使用,而不是思想本身。就思想本身来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好评判的。就好像天下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国人对思想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党同伐异。凡是和我想的一样的,就夸。凡是和我想的不一样的,就喷。这种在网上表现的尤其明显。讲道理的少,不讲道理的多。开场直接骂脏话的很常见。这种方式倒是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类,让自己感觉舒服,但是这不相当于自己给自己织一个信息茧房么?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个人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在把思想当成一个“物”,自己不想再被这个“物”束缚的时候。他就算悟了一点了,他就不一样了。

与网上不同的是,很多人在现实中表达意见都很拘谨,首先会试探试探对方的想法,话锋不对,立即转弯。这其实就接近于第二种运用。

二、利用思想对人的束缚。琢磨对方的思想特征,推测对方的下一步行动或者命运。基本流程是:从过往的一些事件推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从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出发,推测他面对一些事情会做出什么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整本《三国演义》大量的在使用这种方法。现实中应用这套方法的也有,而且还有更厉害的,比如通过人的出生家庭、成长经历,就能推测出人的命运。但是,这套方法不是谁都可以用的,用好了就神准,就惊为天人。用的不好,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用这套方法需要以点概面,所以这个点找的准不准,影响很关键。“以点概面”通常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这就说明一般人很难找准这个点了。而且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变量,这就更难了。

如果说这套方法用来分析个人还有一个较为可观的准确度的话,用来分析一个群体,一个地区准确率就降到很低了。他对使用者的境界要求极高。境界不到,强行使用就会得出一些极其荒谬的结论。网上自媒体就有大量的反面教材,部分专家、教授很喜欢用,天马行空的分析一通,貌似很有道理。但是只要你转念一想,就发现离谱。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7 13:41:55
@快点好起来吧2020 2022-08-17 12:01:30
楼主叙述的两条线 一条捻香根 一条门派的哲学 这个哲学思想怎样的影响着捻香根实修呢
-----------------------------
说装B点叫提升心境,说务实一点是方便自己在练习的时候进入某些状态,摸到某些状态了,又可以看懂更多的书,想通更多的事情。
楼主:蓝色一段  时间:2022-08-17 13:50:23
@快点好起来吧2020 2022-08-17 12:04:08
@蓝色一段 66楼 2022-08-16 13:42:00
22.6.17点香根
昨天和今天点香根,身上不同部位都感觉一阵一阵的热浪,冰凉。
今天又多了一些感觉,点上很快就感觉头顶血管跳动的很快。过一会出现耳鸣。后来脚底还出现发麻的感觉。
晚上又做了梦,梦见自己是个小书生,正在读书,读的最后两句的意思大概是:做小事要合乎道理,做大事反而要合乎现实利益。
—————————————————
香根不......
-----------------------------
灵香没竹签,通体都是香。所以拔出来还可以接着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