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爱说(二篇)

字数:7451访问原帖 评论数:7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11 19:18:55 更新时间:2022-05-20 22:31:04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1 11:18:55
亲子关爱说(二篇)
文/老庄友华

引言:

前几天意外收到儿子发来的一份邮件,是加拿大华人徐小平的一篇短文:《我的儿子想当厨师》。我家儿子这份少有的郑重其事,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引导他爹学习作者好榜样,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好父亲当如是也!
我于是认真学习文章,反思自身问题,有意从善如流、痛改前非。却又感觉愿望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新观念与旧伦理之间,着实存在不少矛盾纠结,还真不那么容易说得清、做得好。既为人父,这等大事岂敢不上心不过脑。

(一)自主选择与现实屋檐

01
徐先生的文章,讲述他对儿子想学厨艺,从开始的本能排斥,到随后的理性反思:“为什么我对儿子自然流露的一种显然不是不良习性的兴趣喜好,表示了这么大的反感?”
作者进而意识到:“好奇心,好学心,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性,只要不是恶习,就应该鼓励。”而且“亲子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关系到教育者如何尊重孩子自我,鼓励孩子寻找自我……为孩子找到人生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的头等大事。”于是,父亲幡然醒悟,决定尊重儿子的选择。
这篇文章不乏人性理性的亮点,加之文笔清新细腻,值得予以点赞。为人父母,理当竭尽所能,让儿女快乐健康、顺其自然地成长。
然而,好理念不等于能践行。自我意愿,终究要服从社会现实。生活选择,不可能没有先后顺序。现实如果充满生存竞争、缺少福利保障,大众也就只能优先考虑活着、活得好一点。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们先要满足温饱等生理需求,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那是需求的最高层次。
我也有过疑惑:这个需求层次说,会不会存在理论瑕疵、缺乏普适性?且看今日域中,居然有那么多底层民众,置个人温饱于度外,满腔热情地为天下大事忧心劳神、着急上火……当然,俺也不能因为看不懂,就轻易否定权威。
古人早已总结:衣食足而知荣辱,无恒产者无恒心。西方也有共识:先要经济独立,才有人格独立,确保了衣食无忧,才能自由而体面的生活。一个人如果还处在社会底层,天天辛苦于稻粱谋,奢谈自由意志、自主选择有用吗?
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的屋檐下,自我希望怎么做,实际能够怎么做,往往是很难兼顾的两回事。现实不会迁就“我喜欢”,人生常态可能正是“不由自主”。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1 22:18:51
02
现实的教育體自,让人也很有几分纠结。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升学体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虎妈式的家庭教育,交织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场能。这个系统,有可能正在压抑孩子的天性和童真,扭曲孩子的心灵和价值观,让莘莘学子变成一个个不用思想创造、只需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
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西方普遍反对过度教育,不可能毫无道理。
当然,教育铛局应该自有坚持现行體自的种种理由。教育体系,有可能涉及到值政档培养节班仁的百年大计。高考制度,正是社会抵层的学子们,走向理想前程、实现街层流动的希望,可能还是唯一的、相对公平的通道,而且至今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现实的制度规则,无论因何种原因,有多少道理,已然明晃晃摆在那里。只要无法改变或抗拒,喜不喜欢都只能接受和服从。家长要是不愿让孩子太遭罪,顶多自己不当虎妈虎爸,不要说触动家门外的现实,就是关上门,也还要服从大环境,比如不得不督促孩子完成那些“该死的”作业。
我家念初中的闺女,多次要求不参加周末与假期的补习班。我明知这类补习荒唐可恶,却也不敢“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一本正经地和她讨论:如果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学,你在人生跑道上是不是就掉队了?
不错,父母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过,父母除了照顾孩子眼下的感受,还要考量教育的导向、长远的后果。
相对于未成年子女,父母既有文化知识、社会阅历等多种优势,又有亲情伦理、法定监护人的双重职责,明摆着不止负有让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养育义务,更要承担引导、纠错等方面的教育责任。
03
传统教育推崇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让老师在道德与知识等方面,都成了不容置疑的权威。而“传道授业解惑”,又让教育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这种教育缺乏平等观念,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
传统家庭讲究教子从严,要求儿女顺从听话。现在有些家长,仍旧习惯于表扬孩子“真听话!”责怪孩子“就是不听话!”但孩子们真的听话到极点,也只能变成施教者自身的复制品。
应该没有哪位父母,希望下一代重复自己的生活。不说众多生活困顿、眼巴巴望子成龙的升斗小民,就是那些志满意得的权贵富商,又何尝不希望儿女们超越自己?
经过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打造出大批“懂事”的乖孩子,却是大多失去了个性色彩,害怕展现自我,缺乏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国人习惯的教育方式,恰恰禁锢了人类最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及自由创造的能力。
西方教育并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怎样生活学习才不悖逆天性,才能顺其自然。西式教学重视营造宽松氛围,增加交流互动,着力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的意见感受和性格喜好,发掘他们在智力体能等方面的特点特长。这种以尊重、鼓励、引导为主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更加人性化、更具科学性。
很多人都发现,与国内的孩子相比,西方的孩子笑容更灿烂自然,表现更阳光自信。中国的孩子考试很厉害,但明显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也没有出现比西方更多、更好的人才。面对两种教育的不同结果,确有必要从社会、家庭直到传统方面,全方位反思教育观念及方式。
尽管多数家庭,现在还没有条件自主选择教育方式。然而每个家长,都不该拎不清教育孩子的着力方位。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2 09:57:51
04
成年人对比学生时代,工作与生活都有更多的尴尬无奈,更难不顾现实而任性自我。
追求自油是人的天性。人生能不能智由地选择职业、发展事业,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权利、尊严与幸福,也关系到个人的创造性、生命活力。
可惜,所谓“每个人的自油发展”,只是马客思对他理想社会的梦想,与现实生活还远没有搭界。
在那个并不遥远、高举思想旗帜的年代,人们被要求“革命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实际上,在证府掌控所有资源的大背景下,除了“一切听从党安排”,民众实在也别无选择。
过去那些荒蛋剧,随着改革开放多已落幕了。执正者已在倡导“以人为本”,不再要求民众做没有情感意志的“砖”和“螺丝钉”。但芸芸众生,仍然缺乏选择的权利。除了大量存在的“拼爹”,或者个别非凡的“天才”,多数人还是只能无可奈何地被选择。
据说,曾有煤炭工人,因待遇远低于电厂职工愤而质疑:能不能待遇不变,我们去发电,他们来挖煤?其实,电厂职工也可以质疑电信业、金融界,国企员工又可以质疑关员体系……
可是,现实从不迁就“我愿意”,只会让人领教事到头来的“不自由”。许多人对于高观巨贾、别墅游艇,都是求之而不得,这就无关愿不愿意、只是能不能够的问题。有些人很当回事的学历专业、技能特长之类,其实和“木匠手艺”差不太多,通常也要根据谋生的需要,来决定置于何地。普通人就算撞大运中头奖,抓到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大概率也要生计优先,只能奔往更加实惠而体面的方位。
所谓男怕入错行,看来不止是传统的警言,更是现实的逻辑。观本味的自度安排及其思想观念,真真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人们对于全贵利亦集团普遍感受复杂:羡慕嫉妒恨!
05
徐先生在文中呼吁:“孩子喜欢什么,就应该鼓励他发展什么。”并将阻碍孩子天性的职业歧视,斥责为“精神盲肠”、“无耻的价值观”。
这些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理论上完全正确。问题在于,淮橘终为枳。正确的道理,一旦撞上更加强硬的现实,常常也会洒落成一地鸡毛。
徐先生如此理直气壮,应该是加拿大的屋檐比较高,站着说话不腰疼。隔着浩瀚的太平洋,我等大约也只能望洋兴叹。
望洋而知兴叹,比起望洋而麻木或张狂,应该算是多了一份冷静与清醒。有了这份清醒,很多人虽说只能栖身于现实的屋檐下,起码也还明白:当下正在做的,不一定天经地义,现实做不到的,未必是歪理邪说。
诚然,我们自己的人生,可能存在不少知与行的矛盾,很难大声说出问心无愧。但是作为父亲,我还是希望下一代真能懂得:
——生活需要面对现实,去践行能够做什么、怎么做。这样才不至于在社会上四处碰壁、灰头土脸。
——人生也该仰望星空,去思考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人生追求如果止步于谋生,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并没有超越动物的本能。
人的思想,原本是最自由、最值得珍惜的。一个人需要有点精神层面的追求,才能活得明白一些、高贵一点。才不至于在现实中迷失自我,丧失了应有的理性判断、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2 21:39:07
(二)亲子关爱与理性藩篱

01
不少朋友爱说,家里就不是讲理的地方。也有朋友明说,自己奋斗就是要让子女及身边的人,都能过得好一些。这些话里含有满满的亲情关爱,还透出一份男人的担当,我听下来是感动的尊重的。
父母关爱儿女乃天经地义。我只是也还有点顾虑,对子女太多出于情感的呵护和帮助,会不会弱化了基于理性的指导和要求?父母应该更有责任义务,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常识理性,尽可能帮助儿女走好人生的路。
徐小平先生在《我的儿子想当厨师》文中,写满了爱子之殷、从善如流。让我在赞叹之余,不禁也浮想联翩:文中的儿子才十三岁,“想当厨师”只是涉及课外教育的业余爱好,前因不算复杂,后果并不严重。问题在于,等到这儿子长大成人之后,面对一些事关人生走向的重大选项,父母是不是还能够、还应当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里不妨演绎一下:
徐公子成年以后,学业不大理想。工作方面,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始终没有稳定下来。曾经几番尝试创业,都是浅尝辄止、无功而返。于是,儿子又向家里要求:请父亲再投点资,为自己开一间上点档次的餐厅。
儿子的态度十分诚恳:过去虽然没有学好厨艺,但热情一直都在。要是开个餐馆,不光有益于提高厨艺,还能学习管理厨师、经营餐馆,这也正是自己多年来的人生梦想!
这个要求,实际上是从学专业,升级到了做项目,从兴趣喜好,跳转到了工作及生活安排。这就是说,以前没有打好工,那就不打了,干脆改成做老板。也可以说,徐公子不是要凭自我的能力努力,而是想靠父亲的财力实力,实现生活档次、身份层级的提升。
徐公子真要如是选择,以徐先生的加拿大眼光,不知该不该继续予以尊重并支持?在我,却是肯定无法接受:打工没学会,就要当老板——世界上哪来的这种道理?

02
这类父子纠结的实景演出,俺没少近距离地观赏,而且看出了一则心得:负责的合格的父母,对儿女不能只有尊重,没有原则。
年轻人有志于创业,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但创业比起打工,难度大得多。做项目不仅需要投资,更要能长期坚守,不可试试看、不行再换。
徐公子要开餐馆,恐怕只是急于改变生活的想当然。一个项目,如果不经过调研策划,说不出技术含量、商业模式方面的亮点,谈不上管理团队、人脉关系方面的优势。要是贸然实施下去,大概率将血本无归。而且后续的亏损,更可能成为一个无底洞。这样的后果,这种经济损失、精神折磨的双重打击,徐公子接得住么?
唱戏需要舞台,但只搭个台并不够。演出能不能成功、够不够精彩,最终还是取决于表演者自己。这种自身的努力实力,无人替代也无法弥补。反之,表演者经过修炼,有一天火候到了真有戏了,也该不难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作为创业者,从业经历、专业训练和知识储备,都还可以学习积累。无解的是,这位先生如果缺乏亲力亲为、踏实肯干、持之以恒的决心与行动,指望着碰运气、靠别人,习惯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怨天尤人……那么他的成功梦,永远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徐公子如果类似这种状况,当务之急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改变自我。我看,徐先生这时就不宜“尊重孩子的选择”,就不如省下这笔开餐馆的钱,按照投资的安全与效率原则,去选择更合适的项目。就该让这儿子先做孙子——放下急于求成的创业冲动、不切实际的成功幻想。当然,也可以让这孙子追随投资的流向,去摔打磨砺,经历一番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培养素质的过程。
年轻人经过历练,然后再追逐梦想,应该并不晚,而且更可行。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3 10:36:54
03
父母有很多责任,都是不容回避的。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要竭尽所能。在这个人情社会,帮助儿女争取事业的基础平台,我们当责无旁贷。儿女如果遭遇无力摆平的意外事件,父母更要挺身而出。
然而,年轻人路正长。儿女刚踏入社会,要紧的不该是眼下过得好些,不能是急于出人头地,而只能选好方向,并踏实、持续地走下去。如果不经过社会历练,不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凭什么走好未来的路?
我从不讳言:父母应该照顾儿女的生活需求,但不能照顾不吃苦就成富人的奢望。父母可以支持儿女的事业追求,但不能支持不努力就当老板的梦想。
我也很坚持:儿女的财产与职位,一定不能坐享其成,多少要有自己的参与努力。要是父母资助买车购房,儿女的付出方式,可以是达成某个工作或收入目标。若要父母支持自主创业,儿女起码要拿得出靠谱的、不是跟风随大流的项目:比如在学习与工作中,基于对行业专业了解,而发现的商机。或者找到了熟悉某类项目、有德有才的合作伙伴。
父母不能干预儿女的自主选择。但是对自己不认同的重大事项,坦诚地说明意见,应该也是一种长辈责任。当然,听与不听,那是儿女的权力,父母顶多只能不鼓励不支持。
成天守着一堆“原则”,少不了就要说不。儿女纵然不理解、有怨愤,我依然相信:这样做更有益于儿女的人生,合情合理,问心无愧。
可是换个角度,转念想想,也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自己莫非真是理性有余、情感不足?我也曾心底发酸的自问:老子与儿子,亲情总还是第一位吧!自己这样固执己见,会不会缺乏了改善儿子生活状态的实质性帮助?缺少了父亲为儿子着想的设身处地?缺失了亲情之间最可贵的温情关爱?自己这种冷静理性,是不是已近于冷酷无情?

04
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这个说法流传甚广、拥泵众多。我却感觉还应当补充一句:家里也不能完全不讲理。
我们处理亲情关系,确实没必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何苦非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是非对错?退一步海阔天空嘛!然而,是不是只要在家里,对人对事就应当换一套标准——可以不讲是非判断、道德评价,不管应不应该、合不合适?
家庭教育对人有终身影响。子女犯规出错,家长就要讲理。如果孩子只是过失性错误,还可以不深究。如果事关孩子的习惯性情、人品德行,就必须“不因恶小而‘纵’之”,只能及时说不、坚决制止。
传统文化强调“子不教、父之过”,居然传下来“养子不教如养驴”这样粗俗的古训。我们老家说人“缺家教”“家教不好”,那是充满鄙夷不屑的骂人话。不少家庭的悲剧,正是将子女养成了“废物”,甚至惯成了“祸害”。
所谓男人的贵族精神,女人之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包括生活中或高贵、或猥琐的各色人等,都不可能与家风、家教撇清干系。而说得过去的家教,总不能过于娇惯放任,总该要求儿女们具有起码的文化教养吧?
每个人都存在由亲及疏、层层展开的人际关系。虽然远近亲疏、情感含量大不相同。但人伦常理,仍然是相通相同的。我们无论对于家人和亲朋好友,还是对于同事、熟人或其他人,都要遵守同样的伦理规则。比如礼仪廉耻,重诺守信有底线。又如尊老爱幼,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古希腊先哲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当今大批涌现的缺脑巨婴、人形生物,广为流传的反智、反文明的谎言歪理邪说……都说明这个社会十分稀缺、亟需重建的,正是人兽区别所在的理性。人们无论保守、还是抗拒何种观念,都需要以常识与逻辑,筑起一道理性藩篱。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4 09:06:56
05
我近年也意识到,执着于讲理认理,遇事喜欢想清楚说清楚,实为自己长期的习惯或曰毛病。至少对于家庭和睦,这不是什么正能量。俺也在反思、也有意作些调整改变。只是觉悟提高不够快,至今也没太搞清:到底改成哪样为好?
李嘉诚等一众富豪,都曾让儿女在留学期间,去打工赚生活费。这不能是因为他们家差钱吧?据说在自然界,老鹰为了让小鹰尽快学会飞翔,甚至会残忍地将小鹰推下悬崖。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们,都将遗产不留子女而裸捐社会。港商余彭年,也将40亿身家,全数捐给了慈善机构,并公开告诉记者:“儿孙要是有办法的话,你不留钱给他,他依然有办法;要是他没有办法,你留钱给他反而害了他。”
富豪们这样做,能说是对子女缺少爱心、对家庭不负责任么?这里折射出的,应该是一种思维理性,一种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身的逻辑选择生活。大千世界各色人等,不可能都有条件、有必要去学超级富豪。但是,明白人生还有这种值得追求的境界,对于一个现代人,也不能说一点都不重要吧?
父母关爱儿女,理当兼顾情感与理性。其难点应该在于:怎样把握情与理之间的“度”。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情感为上还是理性优先,才能更有益于儿女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大概只能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现实条件,作出不同的理解,以及“自以为是”的选择。
我认同“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观念。亲子关爱,肯定不是溺爱,不能爱成了理性缺位。作为父母,帮助儿女走好人生的路,相对于抚养子女的义务,当属层级更高的责任,也正是一种大爱。
原作:2012/4/12 修定:2019/8/15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6 13:02:23
后记:
这组关于亲情的文字,原是2012年所作的家书。当年曾以《现实很无奈,亲情太纠结》为题,贴在凯迪、天涯等论坛。自我感觉还是有点整理的价值。
年轻时老惦记人生意义、事业之类,对家庭儿女不能说没有亏欠。虽然迄今也还认为,人生总该折腾点什么。然而随年龄渐长,家庭分量在心中益重,有时居然也想起陶渊明的句子:实迷途其“已”远,觉今是而昨非……
本文出自一个父亲的视角、眼光及看法,或也会有偏差以至偏执。欢迎交流探讨。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7 16:02:02
@半山闲月 2022-05-12 03:42:33
目下的中国国家系统学校教育不是不尽如人意,而是实为帮凶——至于帮谁的凶,是我所不能明言,因为不允许任何明言。但是您,这种衣冠楚楚咬文嚼字的一篇文字写出来是为了亲民?启民?还是为了啥?
善恶是非标准啊人人不同:我就断断地不会把衣冠楚楚咬文嚼字地表现,作为客观认真的标准——更别说善良的标准了。我是中老年人,我见过很多好人是什么样子的——比现在的年轻人幸运——他们见过的很少。当然,是以我的好......
-----------------------------
鄙视“衣冠楚楚咬文嚼字”,要不要开口闭口自豪地喊:“我是个大老粗!”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7 16:05:00
十年探索时期,贫宣队、工宣队和军宣队的大爷们,坐上 台,都爱自豪地放大音量:“我是个大老粗!”人们坚信不疑:高贵者最愚蠢,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
——http://bbs.tianya.cn/post-feeling-4546087-1.shtml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8 10:06:45
@藤huzhu 2022-05-12 18:35:59
人们对于全贵利亦集团普遍感受复杂:羡慕嫉妒恨!
=================================
这倒的确是大部分国人成就为人格卑劣的主要表现。我猜。
-----------------------------
愤青愤老们怼天怼地怼空气,有没有精神想想,怎么让自己与家人活得有个人样子?
楼主:老庄開墙  时间:2022-05-18 10:09:00
我也有过疑惑:这个需求层次说,会不会存在理论瑕疵、缺乏普适性?且看今日域中,居然有那么多底层民众,置个人温饱于度外,满腔热情地为天下大事忧心劳神、着急上火……当然,俺也不能因为看不懂,就轻易否定权威。

古人早已总结:衣食足而知荣辱,无恒产者无恒心。西方也有共识:先要经济独立,才有人格独立,确保了衣食无忧,才能自由而体面的生活。一个人如果还处在社会底层,天天辛苦于稻粱谋,奢谈自由意志、自主选择有用吗?

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的屋檐下,自我希望怎么做,实际能够怎么做,往往是很难兼顾的两回事。现实不会迁就“我喜欢”,人生常态可能正是“不由自主”。
——主帖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