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破<道德经>

字数:5864访问原帖 评论数:11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15 22:05:27 更新时间:2022-05-18 22:29:03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05:27
道破<道德经>
一,道是什么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自此至今,对道的理解很多,有认为是方法的,但与其法天法地法自然相矛盾;有认为是道路,规则规律的,也与其文本诸多表述不符;有认为是本原,是最基本的存在一,它独立而不改,可为天地母,在帝之先等诸多表述可以印证,但却又其“道”生一,然后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还在一之前。因此道教就发明了一个无极来定义这个道,但是,这个无极却在无中有有,无中生有中惟幌惟忽了,以致于闻道需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佛教之悟佛也是如此,道成为了经验中的难以确定的玄而又玄的,不可道的东西了,如此道可道岂不是胡话么?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15:42
二,求道的一般方法
求道,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是在先性的追本求源,寻找到起始之点。孔子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西方哲学一般也是如此,科学也是如此而建立了一个奇点大爆炸来。第二种,是老子所说,闻道曰损,损之又提以致无为。这个无为,有返朴归真,如道家所提的真人,在物理学上,可以理解为纯粹者,黑格尔提到抽象,和这个损的意思相近,是从与其他的联系中剥离出来,回到它自身的意思。这象提纯。第三种,叫悟道,这怎么悟?有清空意识,增加感知能力的,也有执着追索,最后象桶破窗户纸的。
还有就是分析(合同别异,统计方法),解剖等所谓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在合同归类,别异区分这些思考中,往往会有什么本质区别的表述,此本质是可感知并可确实形成判断标准的,而归类之同,往往也叫本质,都可以用相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描述,推理验证等在相互交流中被接受。这是一种规范的思考,描述事实的形式。这叫被称为形式逻辑。在合同别异中的本质,前提,判断标准等,显然是与在先性追溯的本源,起始之点和抽象所得的归真到本身的真东西是不一样的。
悟道,是一种内观,内见,自证的方式,较神密而难以交流被理解和接受。客观和规范形式的能获得认同。那些转述权威神灵结论的,一般被叫作信仰,只有信者去自信自证了。
凡思考之本身,都有过程,有过程就有先后,先后之间就有节点,由开始和之后的结点和结果形成的详细过程,是能够描述的。悟,也应该是一种思考,与外观的主动性不同的是,它是一种被动的触发式,好象心之暗处,突然间被触发了某个开关点亮了灯而猛然的光明了。这被叫作灵感。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17:53
《道德经》把一切划分为道与名两个相对的范畴,而后又有一个德与道有关,这里就存在道与名的关系,道与德的关系问题。道与名是客观对象性的,道与德是道自身的表现吗?如此,道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名显现,它规范名的运作,通过如此而表现其德性出来,从而让人感知得到它的存在。因此之故,才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
道以无形而使有形之名显现,并规范名的运动变化,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比如泥巴变成砖,变成房子,在这种名的变化过程中,是什么无形之力使其如此?一般人会说这不就是人让其如此的吗?但人也是有形的属于名这个范畴内的呀。
从泥土变成砖,再变成房子这些形态变化中,按在先性追溯,可以追溯到人的需求和理念,按损之又损的抽象,去掉有形之名,就剩下一个过程,理念作用并规范了泥巴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把这个过程形式化就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道。
这个事例,在泥巴这个首之前还有一个首:人的理念,如此,道可道,也就可以这样理解了:以泥巴为起点的道还可以向前追溯到人的理念在其前面起作用的道。这种形式化的抽象的道一般人都能理解并接受这样。但那些自然的运动变化呢?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23:11
三 ,从道字解道
1,古体道字,为行间夹首,首为最先最早,头脑的意思,这个字一层意思是各行各业的行首,祖师爷,开路先行者;另一层是事物的最先最早的东西及其运动变化;
2,今体道字,走之旁上一首,首如前意思不变,走之旁则为这个最先最早的东西运动变化的过程。比如“豫则立,不豫则废”就是合符这个道意的;
3,由走之旁这个过程组合的文字看:如
a,这字,是过程中阶段性所,则为名,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首这个事物的变化,因此名可名非常名。当然,这之所指也包含了首这个事物,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一(或首)之前这句外,一个这字就能很好地解释并理解《道德经》第一章了。
b,过字,是对过程节点化,格式化或用“这”进行节点指认,使过程具体化,与之同意的还有“经”,它来源于天或地的格式化经纬,经是时间且属于参照或标准时间的范畴,故经过是某时在某过程节点的态势描述。
c,述字,则是对过程进行“这”,“过”之后的一种认识上的表述,其是否正确?通过实践即再“道”就能检验述与道是否符合了。
d,达字,是过程的终点,道德经讲,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不知其名,而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且为域中四大。达就是由“首”至大的过程。达,在实际中还有至某个节点的意思。从道与达两字看,它们可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此还有一与止的表述,一与止又构成了正字,这个正字也表达了道与达的意恩,政表示知一知,行文教化,而汇聚力量确保一至止的正常运行,而武,被认为是止戈,则不完全,它还有强迫到达目标点的意思。
e,返字,是正这个过程上的逆转,它与空间结构环境条件的反字,意思是不一样的,从道或一般逻辑上讲反是因是缘,返是果是机。
等等。大多数走之旁的字都与过程有关,这不得不令今人佩服前人的洞彻力与智慧,这也是我们的文字在总观上强于西方的地方。
4,孔子也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等等。
从字本意中看,道就是最先的本体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这个道之首,可能是自然界的本原,也可能是某科界域的本质。那些认为道是方法,规律,道路的显然是把首抽象或损掉,仅剩走之旁这个过程或轨迹了,它能否就能适应所有对象?这隔行有时如隔山呀!不过既然老子说道生一,且他的道是无中有有,无中生有的,道被损了首剩下以致无为的走之旁,也合老子之意,用某种规律去随心所欲地去无所不为也不鲜见,但始终还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更有把走之旁损掉,只剩规则的,不知管人的规则管水行不?道字仍难解《道德经》的道。因为这些可能都是所谓的常道!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27:05
从行和道的字形演绎过程看,那一定是行在先,行有甲骨文,那么可以推到商代。汉字的演变是有一条主线的,虽然西周在商的西边,但汉字是主线。
播火者:举报 2022-05-14 09:01:14 评论

评论 洋纳川:你对道的字形的理解,是可以和行与道的关系上得到验证的。至少有三个人各自独立得到这个理解,这绝不是偶然的,说明这样理解的人很多。
洋纳川:2022-05-14 09:48:11 评论

评论 播火者:恩,行在先,这个提法很好,行在先,就有一个规则,规范在前的意思。由此可见,先有规则规范,再有首之行,比走之旁的道字更符合古人的理解。如伏羲女娲图一手规,一手矩,然后事物在这规矩中运行,这个规矩在先,是所谓唯心的,而走之旁的道则是本原的自发自为,是所谓唯物的。哎,头大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27:45
播火者渊博,佩服加感谢!对道字的演变作了详细的考证。
行之夹首,把行理解为街道或道路,这本身就有一个规范在前的意思,这种规范与规则,如同对空间格式化,对过程节点化,比如一张四方的白纸,横坚十九条线形成围棋棋盘,以及对行棋过程的规范。这个行间夹首的道,就有一个规则理念在先的意思,伏羲女娲交联图一手执规一手执矩,似乎也说明了此道之意。这种规则理念在先的道,显然是唯心的。
而走之旁的道,则表现为是首这本,这个源的自发自为,是唯物的。
商之道,与周之道之异,是否如商尊归藏,周崇周易一样呢?
老子道可道地往前追溯到规则理念在先且还有在先的空无,不可思议呀!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34:26
三,道的几层含义

《道德经》的道通过求道之法及《道德经》文本看,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空无,客观上是什么都没有的纯空间。引申为处女地,白纸之类的无内容的空间纯形式。主观上看是无意识的状态,如婴孩状态,以及清空意识形成的无意识状态。
二,是对空无进行格式化的规则,从而使空无产生格位,如经纬高度形成的格,以及上下左右前后表里这些极向性指标构成的线,面,体上的格,格成物至。这些规则是由谁来制定并形成的呢?西方把它归因于神,东方有盘古开天,看似也归因于盘古这位大神,但盘古有追溯历史的意思。这些规则是由天与地形成的,地有静并收敛之特性,在地的南北两极,是寒冷至静极的,夜晚温度降低,也被看成是地的收敛之性形成的。而天是主动的,地上的万物因阳而生发运动,因地之收敛而静止以致归藏。因此,万物在不同的经纬高度形成的格中,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自然的格物。如把南边的一些动植物拿到北方,要么活不了,要么会变异,就是因为天地规则形成的格对事物的规范形成的。这些格对入格的物是有要求与选择的,这叫物竞天择。今天人们都清楚这些格位,被称为环境,格位差异是由于地球引力场,电磁场这些持续作用力不同,周围物质密度形成的周向力,以及地表采光,空气压力,空气状况,风,水,气等情况,天上日月星辰的影响力情况等不同,导致的格位差异,而形成的格位上对入格物的要求不同。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35:14
三,是物自身在天地规则的格中物呗类聚,浊者下沉而为地,轻者上浮而为气,为风,并根据四时之变而春发,夏长,秋成,冬藏。或生长成老死,如此循环往复地轮回。
四,是人类认识了自然的这些规则和规律,把它转化为生产和生活的方法与技术。比如把空间格式化成为各种器物,培植植物,训养动物,格物致知,认识了物质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而改造物质,形成相应的工业等。
这是人在认识客观规律以及人自身情况下,根据人的需求愿望,对自然的改造。
五,是人们因为分工生产而结成社会,形成了社会内部的规则,秩序等,这些规则与秩序是建立在认识了解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基础上的。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35:33
上述五条只是按求道的一般方法罗列的。《道德经》文本中的道对比这五条感觉更加复杂,因为,他的道,不仅建立在损之有损以致无为的抽象的方法基础上,还有在先性的追溯上,同时,好象还是对着太极图及易经象数系统的解读,并且这个易经是有别于《周易》的《归藏》易。因此,看似文字不多,却体系复杂。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5 14:38:24
行间夹首,有规范和规则下的首的运动变化的意思,走之旁的道,是首的自在自为,此道,才能在天地先。而行间夹首则在天地间。但《道德经》又讲: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如此,道就有:一本体道,它自在自为,道法自然,在天地之先。二是规范道,在天地形成的规则中存在并运动变化的道。三是人间道,人间道既有本体道的自由创造,又有规范道的秩序约束。《道德经》似乎也是如此描述道的吧?从文本中,能看到对本体道,规范道,以及人间道的描述。后来道家把本体道叫天道,规范道叫地道,综合天地之道而为人道!道家更希望人能摆脱规范道,成为本体道那样能自在自为的存在。这叫天人合一。但老子又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法地收敛,承载万物,还是地生养万物呢?这人地天道,不是把人分为了四类人么:普通人,拥有土地资产的人叫贤人,能效法天主动世间事的人叫圣人,能象道一样自然地自在自为的人,是超越圣人的真人,神仙?
《道德经》文本之道,应该是本体道,及之前的空无,和规范道,以及人间道这些层次与内容吧。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08:31:18
《道德经》把道分为人之道,规范道,本体道,以及本体道之前的空无,这让人联想到以下事实:
一是当把一个容器抽成真空,会产生电子对,它们相遇而涅灭,久之,这真空就不真了。这似乎印证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就如电子对一样,它们相互奔向而互相拥抱在一起,在这里并没有涅灭,而是变成了冲气以为和的万物了。在《道德经》第四,十四,二十一,二十五章中,对本体道的本体性状进行了描述。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08:31:18
《道德经》把道分为人之道,规范道,本体道,以及本体道之前的空无,这让人联想到以下事实:
一是当把一个容器抽成真空,会产生电子对,它们相遇而涅灭,久之,这真空就不真了。这似乎印证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就如电子对一样,它们相互奔向而互相拥抱在一起,在这里并没有涅灭,而是变成了冲气以为和的万物了。在《道德经》第四,十四,二十一,二十五章中,对本体道的本体性状进行了描述。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09:24:46
二是当清空了意识,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明镜状态,再遥远和微小的运动变化都能照见!佛道所谓空明,不是与客观抽空容器成真空一样么?
如此,道家便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前加了一个空无的无极。
从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来看,这不就是《周易》乾天坤地六十四卦前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吗?
因此,本体之道,就是空无,然后是一阴一阳的本体相互奔向形成负阴抱阳的万物,包括天地。
再然后,天地成,本体道及其生成的万物便在天地规则规范中,生长成敛,《周易》用屯卦开始,然后蒙需讼至既济完成,共六十一卦,三百六十六爻,正好与一年天数相同。表示一个大循环。
人了解了本体道,认识了规范道,该怎么对待自已,对待它人,对待天地规则,对待它物,总之为怎样处理天人关系,老子对《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太赞同,反而推崇地势坤,厚德载物!商之《归藏》不正是以商贸《归藏》万物而被《周易》打倒的吗?老子要求圣人无为而民自治。从历史经验及当今世界看,似乎仍在《归藏》与《周易》两个思想体系中,非此及彼的了!
《周易》要求圣人如天,《归藏》要求圣人如地,圣人该怎么做?所以,荀子整了个进化发展的天人关系来。
古人早以堪破在天地之先的本体道,和在天地间的规范道,并设计了围棋,把其思想保留并传承了下来。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10:05:31
谢谢播火者,本来是把老子怎么打开太极图之门作为《开启太极之门捊清文化脉落》中一章的,那文已经太长了,在此再开一个贴。原来没有本体道,规范道的划分,对天道,地道,也不是太明了。先生的行在先规范首的商之道,以及米国基于规则靠实力要求别人守规矩,天地规则下的万物等,才有了规范道这个概念。感觉一下完整多了。再次感谢!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10:58:58
五,开启太极之门的《道德经》第一章
之所以说第一章是解读太极图是什么?首先就要了解太极图。太极图由阴阳两部分组成,中间有条正弦曲线,这条曲线,是一年的日影变化,分为春夏秋冬。这是由西向东弦转一年测量日影形成的。自西向东转一年的太极图,代表地。古人如此把地球也按季分了区,与把地球分为24小时时区的一天相同,季区起点叫建木,在扶桑,据考证《山海经》,是在美洲。夏在亚洲,秋为欧洲,冬,为归藏之地,表示万物归库,此为万物终点,又是起点之意。商朝以《归藏》易而商,可见,归藏有聚天下万物的霸气。归藏,与八卦中坤对应,坤为地,为收敛,因此,老子玄德崇尚下,柔,无为而治,是崇尚了归藏易之坤之德的。老子之时,尚周易,老子《道德经》,应该是在讲解归藏了。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10:59:30
太极图由西向东转为地。直观看作园周运动,是代表天。
这应该是太极图的最初之意。到春秋战国时,本意已失。对太极图是表达了什么,就发挥了无限的想象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
老子第一章从太极图这个抽象的图形说起。对着太极图,理解第一章就很容易了。说太极是道,说太极为名都可以,而道与名同出于太极,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
正是图中正弦曲线,阴阳由正弦曲线分开,就如两扇大门。打开大门进入第二章,就是二仪,阴阳两极的关系,继续深入,天地人道这域中四大,就被一一道来了。
老子打开太极之门,进入了一个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圣人是怎么管理这个小世界的呢?他都讲到了。这就是设立规矩,立法,让人在规定范围内自然自为,自然地发展。圣人崇下贵柔厚德载物,不应象周易崇尚天行健的有为而治。
道家这种思想与《归藏》易相近,归藏以商贸聚天下万物,老子以小政府的无为而治,意在天下太平。儒家尚周,与道家相矛盾,就不奇怪了。唐朝推行道家之法,以商贸开大唐盛世,也就不奇怪了。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13:50:35
确实,对于一,确实难知!追溯起始,得一似乎得道了,但若不知止,也会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故老子对得一就以为得道者不以为然。知止,一条道走到黑,执而盈满刚,也不行。故圣人无为,民才可以自然自由地多向度地发展。这说明老子赞同混一,和而不同的。这与儒家中庸差不多。
一而二,有外联内化,这种外联内化而为一,有对立统一,形成一个新的结合体,这个新的结合体使原来那个一成为了新的一中的一部分,这叫统一!有对立同一,猫抓了老鼠吃了,剩下的仍然是猫,大鱼吃了小鱼剩下的仍是大鱼!因为如此,一分为二的两仪才有了四象的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而不是一二一地转圈圈。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怎么可能是一二一地转圈圈呢?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14:17:01
老子所知之道,是道法自然的至道,也叫大道。孔老二知道的道是道路的道,是规范的道,他要用仁义道德来规范人世间的格位,并为人们建立了修齐治平的路。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境界不同,各入各的格罢了。老子跑到三界外,孔子还在格局中而已。这不矛盾吧?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14:56:21
老子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圣人无为,不上贤,民自然自为,生产多了,自已会控制,生产少了价格高了,自然会去发展。《归藏》以坤为首,以商为法去聚天下之财富,老子让圣人无为,圣人是治世的,这不就是推行小政府,大民主么?不象孔老二搞了个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没有这些,怎么学而优则士呢?怎么劳心者役人呢?
老子那一套,也不好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不是把人也分为了:普通人,有地的人(地主贤人),有国的人(圣人,天人),真人(道法自然的人)么?后来出了杨朱拨一毛利天下都不为的人,被划归为道家这一脉,若不是儒家故意为之,也就可见:道家的确太民主了,因为,他们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圣人。如庄子,请他去做官,尽点知识分子的责都不行,不说明问题么?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6 23:16:40
哲学的关健概念是主观和客观?这是有问题的,这仍然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范围内,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只是认识论而已。
《道德经》则是形而上的本体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