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

字数:10099访问原帖 评论数:15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16 05:01:33 更新时间:2022-05-23 22:17:28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01:33
最近看了几个帖子,都是解说《道德经》中的这的“道”字。
觉得说的都不透彻,有隔靴挠痒的意思,更有甚者完全是误读。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的经典之作,也是外国人看的最多的中国哲学著作。
这个“道”字,首先咱们中国人应该看懂吧?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22:20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而经典之作的经典就在《道德经》的首章。
在这个首章中,讲的就是这个“道”。
为了具体的说明我的解读,先引用《道德经》的首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25:57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
是哲学中最关键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本质”!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26:40

“道”就是“本质”!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27:44

那怎么才能最透彻的把这个“道”说清楚呢?
用“道”的对立面来讲这个“道”。
“道”的对立面就是“名”!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28:52

“名”是什么?
是文字表达,是表达,是对事物现象的表达。
那么,“名”就是“现象”!(表达就是现象)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29:59


“道”是本质;“名”是现象!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31:00

这就是《道德经》首章说的最关键的东西!
(把这个关键的东西弄懂了,其它的就都通了)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32:02

用“道”来解释什么是“名”?
用“名”来解释什么是“道”?

用“本质”来解释什么是“现象”?
用“现象”来解释什么是“本质”?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5 21:39:06

这就是《道德经》的作者对哲学中最核心的东西:

本质和现象,的理解。

任何哲学体系都离不开这两个核心的哲学概念。
作者就是用这二者关系的对比。
来说明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道”?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6 09:11:07
什么是哲学?
哲学就是归纳概括总结人类思维的,是思维学的学问。
往小里说,是为了使人的思维不犯错误。
往大里说,是为了使人的思维更先进更正确更科学更形而上。
怎么样用最简练最有效的语言文字把人类的思维科学,高度的归纳概括呢?
用“道”和“名”的对比来说明。
既然人类思维有更先进更正确更科学更形而上的层次之分,那么也就有了反向思维的更低层次的思维了。
因此“道”也就有了不同层次的“道”。
“名”也就有了不同层次的“名”。(“道”和“名”的定义前面已经说清楚了,这是理解原文的前提根据)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6 09:25:33

原文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有“道”是有不同层次的“道”的意思,读者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想象来固定在一个“道”的范围之内来理解,的意思。

同样,【名可名,非常名】就有“名”是有不同层次的“名”的意思,读者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想象来固定在一个“名”的范围之内来理解,的意思。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6 11:33:24
@洋纳川 2022-05-15 21:59:44
恩,人为什么么穿衣服?穿衣服是现象,本质是保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因为人有文字符号,会制造工具。文字符号,制造工具本身又可以算是人的现象的。在这些描述中,你觉得什么相当于道,什么算是名呢?
-----------------------------
对事物的观察归纳之后再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具有概念性的理性的结论,这就是一个思维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

事物的现象,就是事物对观察者的一种表达,现象本身是散乱无章的,这就是现象的表达,也是观察者所能看到的现象对他的表达。

只有观察者通过理性的概括归纳,才能得到合理科学的结论,这个科学结论相对于杂乱无章的现象来说,就是本质。

当观察者还没得出理性的本质结论时,他只能在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徘徊,他看不到本质,本质是虚幻的无法想象的。
这时的杂乱现象和理性的本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所以从“现象”到“本质”,是人的思维认识的一个飞跃!
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飞跃!

当你已经达到了高层次的认识本质的层次时,再看原来的杂乱的现象时,就会觉得现象是底层次的,本质是高层次的了。

但当观察者仅仅处在低级的观察杂乱现象时,他是不可能看到高层次的本质的,因为他还没有达到认识高层次本质的能力。

举例:一年级校学生不可能理解三年级的知识,他看三年级的知识只是一些杂乱的现象,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知识本质。
对一年级来说就是低层次的对现象的观察,对于三年级来说可以很轻松的说出其中的知识本质。
那是不是三年级就是最高的知识本质了?当然不是?
六年级可以轻松的说出三年级的知识本质!
所以知识本质是分层次的!

那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知识的本质和还没学懂得杂乱的知识现象怎么区分?
六年级的知识是五年级的本质,五年级看六年级的知识只是杂乱的现象。
以此类推所有的本质(知识)都是暂时的,都会被上一级别的知识看作是低级的现象的。

往上类推,最高级别的本质才有资格叫做本质,其他的所谓“本质”,都是这个最高本质之下的现象而已。

所以你说的“人有文字符号,会制造工具。······”在当时的古代来说,是知识的顶峰,在当时就是知识的本质。
但在我们现代高科技的时代来看都是低级的,只是人类进步中的一个现象而已。

所以什么是本质?什么事现象?要看处在什么文化时代才能确定。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6 11:45:52
@洋纳川 2022-05-15 21:59:44
恩,人为什么么穿衣服?穿衣服是现象,本质是保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因为人有文字符号,会制造工具。文字符号,制造工具本身又可以算是人的现象的。在这些描述中,你觉得什么相当于道,什么算是名呢?
-----------------------------
所以“本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低级的“本质”只是高级别的“本质”的现象而已。
同样“现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相对高级的“现象”可以是低级别的“现象”的本质。

“道”就是本质;“名”就是现象。

那么,高层次的“道”是底层次的“道”的本质。低层次的“道”只是高层次的的“道”的“名”(现象)。
高层次的“名”是底层次的“名”的“道”,低层次的“名”只能是高层次的“名”的现象而已。“名”也是相对的。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6 16:36:43
“道”和“名”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高层次和低层次的关系,我可以用人对事物不断认识来解释。

对事物的毫无规律的散乱的现象的认识,是经过不断的归纳概括,不断的分析总结,才从底层次不断的提高认识,最后从理性的科学知识方面得到最高层次的认识。

那这个认识是怎么不断提高的呢?

是因为科学知识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科学知识是什么?
就是相对原来的低级现象来说的科学知识本质呀!是吧?
科学知识就是本质!(只是不同的“本质”分为不同的层次而已)

举个例子:(对天体运行这一事物的认识)
在很久以前的远古的认识是:1神话的(带有神仙或鬼神之类的唯心幻想的解释)。
2天圆地方认识论的解释方法。(这比鬼神之说先进很多,因为有客观现实的“经验”)
3地心论的解释方法。(这比天圆地方更有客观实例,其知识性更强)
4日心论的解释方法。(此学说的科学知识更先进,作为“本质”的层次就更高了)
有没有更先进的“本质”呢?当然有!也就是还有5、6、7等等的更高层次的本质在那里等着人类去发现!

说这些什么意思?
是想说“本质”的不同层次就是“现象”的不同层次!
天体运行规律分1、2、3、4不同的认识规律吧?
先假定4的认识规律是最高认识规律,那比它低的1、2、3层次的认识规律就都是这个最高认识的本质的现象吧?

不过这些不同的现象也要分不同的层次而已。
那么,4就是3的本质(因为它比3更先进科学)所以3只能是4的现象了。
这样,4是3的本质,3是4的现象,就说清楚了。(高层次是低层次的本质,那底层次必然就是高层次的现象了)

以此类推,2、3、4都是1(这个认识层次)的本质了,因为2、3、4的层次比1都高。
反过来说,1、2、3(层次)都比4层次低,所以,1、2、3层次的认识就全都是4这个最高层次(本质)的现象了。

对认识思维来说,谁的层次高谁就是本质,谁的层次低谁就是上一阶层次的现象。

这就是《道德经》首章总结出的规律,是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放之四海皆准真理。
用对科学知识不同认识层次,来举得这个直白的例子,应该能看懂了吧?

这就是《道德经》首章说的哲学真理。

把这个最重要的《道德经》首章的逻辑关系的道理分析明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文学表达方面的形容、比喻文字表达形式的体会了。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6 19:31:47
@洋纳川 2022-05-16 18:10:51
从你对日心说,地心说的描述中,看不出你是怎么从现象到本质的,你也没有对东起西落的天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自转这些,进行现象与本质的区分,把过去别人的观点罗列出来排个层次,就现象本质的去主观地贴标签。你这样陈述事实,表明你的逻辑理性有问题!
-----------------------------
什么是本质?
是对同一事物的最科学的判断之后的结论。
那什么是最科学的定论?
就是我前面(20楼)说的第四个层次的科学解释。
这已不是什么非常难懂的学术研究,已经定论了。

最高层次的学术定论,就是其它比它低的层次的学术的本质(因为他是最科学的)。
请参考20楼。
4是最科学的结论,那么前面的1、2、3的学说成绩加在一起也没有4的学术成绩高,则1、2、3加在一起的总和,也仅仅是4的现象而已。

4是1、2、3 的本质,1、2、3 虽然数量多时间长,但学术水平低,在4这一最高层次的本质面前只能是错误的,所以1、2、3只能是本质的现象。(或叫本质的假象)
在对同一事物从错误到正确的认识过程中,最终的正确的就是定论的本质,其它的错误定论(低层次的)只能是牺牲自己的“错误”,来成全“本质”的最终胜利。


关于1、2、3、4不同层次关于天体运动的学术知识,请参考20楼的定义,我这是为了打字省事采取了这种简练的表达,还不至于使你更加的看不懂吧?
逻辑已经很清楚了,哲学的本质和现象,一个高,一个低。一个对一个错。
够具体直白逻辑简练了吧?

(关于天体运行的知识演变已经不是什么高难的东西了,所以我以此举例,不需要把这些常识再普及一下了吧)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6 21:03:41
@我的V587你不懂 2022-05-16 08:30:09
你说“道”是什么都可以
但 是不是老子说的“道”,只有老子知道
你说“道”是什么都可以,这叫主观
“道”到底是什么,只有上帝才知道,这叫客观
符合客观的道才是道,不符合就不是道
但是不是符合,鬼才知道
所以今天是道,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
@xiaokanben 2022-05-16 19:47:57
我的V587你不懂:举报 2022-05-16 08:56:23 评论
呵呵,我已经说了,你说“道”是什么,都可以,至于是不是,你可以说是,我可以呵呵,反正谁也不是上帝,无法证明
————————————————————————————————
在这一点上,我完全赞同你的看法,呵呵。
《道德经》我并不陌生,可以说先秦诸子里面,我陌生的并不多。
我看过十年的古文。
”道“是什么,我觉得只有老子本人......
-----------------------------
欢迎参加讨论!

此贴是专门讨论《道德经》首章的,1楼有原文作为根据,请参考。

我读这种难懂的文章时,一般不在枝节上耗费功夫,以免犯只注意局部忽略整体的错误。
首先在整体上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方向,之后再在的整体的方向上,以整体为根据系统的研究局部,原则是局部为整体服务。
在这一原则下才逐渐的看懂个别的局部都是系统的表达整体的意图的。

作者的整体意图是什么?
是讲哲学!

哲学的最关键的两个重要的概念是什么?
是“本质”和“现象”!(前面从2~9楼以及其他的楼的回复都反复说过)

虽然我的表达水平有限,但试图在整体方面系统的把原文从概念区分、逻辑分析做到不犯错误,这才是我最在意的。
所以还请各位给提出不足之处(当然要提的概念清楚逻辑严谨才行)。


(刚才好像有一个误操作,你看看是否能回复?不行再想办法)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7 11:42:24
@江丰十八子 2022-05-17 08:56:21
名,是现象。这个是对的。庄子说,名实之宾也。
道,是本质。这个观点有些模糊了。老子所说的道,有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本体和规律,但还有更深的内容。比如说,道生一,道法自然,有道者不处。只是把道作为本质,很难解释通达的。
-----------------------------
对!你这个引用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旁证。其实我的理解都是平时的旁学杂通才得来的(百度搜索阅览)。

几千年前中国就有了著名的名实之辨了,说到底讲的就是这个哲学内容。

“道”是本质,这个结论在我的思维中早已形成,至于它是怎么逐渐的系统的形成,已经不重要了(也记不住了),所以我可以用很多方法来解释这个结论的内容,被人是否能听懂是另一回事(根据悟性来决定)。

为什么说“道”是本质,是第一位的?庄子的这句话就是旁证【名实之宾也】。

怎么讲?
“名”就是首章中的“名”。
“实”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实质内容,也就是”本质“,这里的“实”是实质内容,也就是本质的意思,那么”实“和”道“就有相同的意思。

结论:名实之辨,就是“名”“道”之辨!

如果说现代人看不懂道德经首章中的第一句话的话?那我们用离我们几千年前的庄子的解读应该更靠谱吧?(他离道德经作者更近)

【名实之宾也】怎么讲?
“名”(指现象表达)是“实”的宾客,这个“宾客”是形容比喻,形容比喻的结论是出现了与宾客对应的对象,就是:主人!

“主人”是什么?
是“实”!

意思是:“名”是“实”的客人,换一句话说,主人是“实”;客人是“名”。

主人才是第一位的!客人只能是第二位的!

而“实”又与“道”是相同的(前面已经讲清楚了)。
那这句话也可以说是:“名”是“道”的客人,换一句话说,主人是“道”;客人是“名”。
主人“道”才是第一位的,客人“名”只能是第二位的。

第一位的是其主导的作用的,第二位是辅助第一位的。
也就是说现象是辅助与本质的。

这个几千年前的庄子的旁证引用的太好了!

还有其他证据:
这个“道”是本质仅是道家哲学的观点。
佛家怎么说这个哲学的关键概念呢?佛家也用一个字“空”。
“空”和“道”是一个概念,说的都是事物的本质。
“道”家哲学,也把“道”叫做“无”。

总结一下:
道德经:“道”是本质(也可以叫做规律);“名”是现象(也叫现象表达)。
佛家:“空”是本质;“色”是现象。

“道”和“空”是相通的,“名”和“色”是相通的。
在哲学关键概念方面,道、佛两家是完全相同的。(这里指哲学,不包括宗教)

那有没有人对这两个关键的概念有其他的说法?
有!
就是《石头记》作者,他把“本质”叫做“真”,把现象叫做“假”。
这种叫法更直白更通俗。
(西方哲学对这两个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有论述,在此暂时省略)

这就是我为我的解读找的旁证。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7 12:31:25
@江丰十八子 2022-05-17 08:56:21
名,是现象。这个是对的。庄子说,名实之宾也。
道,是本质。这个观点有些模糊了。老子所说的道,有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本体和规律,但还有更深的内容。比如说,道生一,道法自然,有道者不处。只是把道作为本质,很难解释通达的。
-----------------------------
关于在首章中的解读“道”是本质(规律)“名”是现象(表达),这是哲学学术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
也可以说首章中论述的这个关键理念,是哲学的纲领性的东西,其它哲学中的枝枝蔓蔓,都是次要的,都是辅助于这个纲领性的理念的。
所以,不应用枝节的“道生一,道法自然,······”来衡量纲领性的首章中的这个“道”是本质(规律),而应用这一纲领性的理念来解释其它的枝枝蔓蔓的小的技术问题。

感谢你的顶贴,给我的解读提供了有力的旁证(指庄子的话)。
楼主:hls324  时间:2022-05-18 09:55:18
@林深数树 2022-05-18 03:28:21
@江丰十八子 2022-05-17 08:56:21
名,是现象。这个是对的。庄子说,名实之宾也。
道,是本质。这个观点有些模糊了。老子所说的道,有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本体和规律,但还有更深的内容。比如说,道生一,道法自然,有道者不处。只是把道作为本质,很难解释通达的。
—————————————————
@hls324 38楼 2022-05-17 12:31:00
关于在首章中的解读“道”是本质(规律)“名”是现......
-----------------------------
名不是现象,是我们用语言可表述的东西。还不只是用心可意会。
-----------------------------------
“道”“名”是所有哲学学术中的最重要的两大概念,内容丰富,含义深刻。

因此可以引申出很多和此相关的枝枝蔓蔓哲学的分支技术问题,《道德经》流传之后的古人发起的“名实之辨”就是属于后人对《道德经》首章的理解的一种哲学思维的论证。

具体直白的讲,名实之辨是属于语言哲学的范围,它不同于哲学纲领性的“道”“名”,但是在道德经这个大的哲学理念下分枝出来的枝节学术,就是语言哲学。

名实之辨的“名”就是语言表达,是由于语言表达所产生的语言现象。
“实”就是由语言表达所产生的实质内容,“实”就是表达的真实意思。
“名”是言;“实”是意。
“名实”是说语言表达和想要表达意思的关系(是以谁为主以谁为次的关系)。

为什么说“名实”是“名道”的衍生物是由“名道”引申出来的呢?
名实之辨中的名,是语言表达,是语言表达现象吧?
道德经中的名,是现象。但现象不仅是客观现象,也是客观现象对我们人的一种表达(只是不同的人接受的这种表达不同而已)。

名实之辨的名,是语言表达。
道德经中的名,是现象的表达。
两者是不是殊途同归呀?

再说名实之辨中的“实”,这个实是指表达的实际内容,是语言要说的意思,是语言表达的目的。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背后的真实本质,是拨开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现象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表达形式而已,“道”才是最终目的(通过现象的形式来找到真相的目的)

那么:
名实之辨中的“实”是语言表达的目的。
道德经中的“道”是现象表达后找到真正的目的。

都是通过现象的表达形式来达到找到目的,“实”和“道”都是有“目的”的实际内涵意思。
从这一方面讲,“实”和“道”又是相同的了。

所以在道德经这一总的纲领性的大的哲学原则下,名实之辨中的名和道德经中的名是相通的。
名实之辨中的“实”和道德经中的“道”也相通的。
二者是一脉相承引申出来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