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献疑”无信史

字数:123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6-24 02:21:12 更新时间:2022-06-26 14:02:43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6-23 18:21:12
过度“献疑”无信史

读书,特别是读史,或会心生疑惑,这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一旦把握不好“度”,生疑过多,再著书“献疑”,那就要注意了,若疑之而信之,则我们的信史还可信吗?

在《<史记>未必写史》这篇文章里,作者写道:“我在读<史记>的时候,总感觉<史记>不是在写史。”遂举出怀疑的八个理由。简言之,怀疑司马迁能拥有多少真实的资料;认为把传说和神话“当成历史来写,就显得有些荒唐”;不相信人物对话有多少真实性;认定过多的细节描写“只会掩盖历史的真实”,觉得“细节的真实其实就是历史的不真实”;只要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肯定失去历史的真实”;举荆轲刺秦王出发前易水送行的例子,说明情节描写不真实。等等。基本得出《史记》并不是一部史书的结论,所以文章在结尾时写道:“我们不应该完全把它当成历史来读,即使不能当成小说,也要当成报告文学或人物传记,如此而已。”于是,就这么抹去了《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通史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翻翻众多的史学著作和文学史著作,还没有看到把《史记》当成“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的,因为它的确是一部史书,同时极具文学风采。

可以读读《史记菁华录》(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8月),这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一位叫姚祖恩编选的一本“《史记》选评”,显然是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视角进行选择并加以评点的,流传至今近三百年来为喜读《史记》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2007年版的《史记菁华录》,还加上了朱自清先生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以及安平秋(北大教授)对选文的今译,读来更能深入,更能使读者认识到《史记》写历史为大宗,创立了纪传体的写史体例,且充满了文学的精彩笔墨。

说到司马迁所拥有的资料有多少是真实的,当然是低估了这位出身史官家庭的渊源家学和所具备的阅览皇家文档的条件,岂能毫无凭据就写下洋洋五十余万字的巨著?再说,从史学发展上看,“记言”和“记事”是最早的写史传统。所谓“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

流传下来的《国语》就是春秋各国的《语》的汇编,偏重记事的《志》,或称《故志》,因秦始皇焚书而失传,幸亏《左传》和“诸子”多有采纳,才得以有些保留。《战国策》虽由西汉后期刘向整理成书,他所依据的实为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书策”。司马迁距今两千多年,其能够见到的前人的“史料”无疑比今人见到的要多得多。

至于《史记》记载了传说,无可厚非,没有传说和神话的民族之历史岂不是空穴来风?司马迁写了传说,正说明我们有那么一段“传说”的历史阶段,一点也不荒唐。

“献疑”文章还有若干,像《孔融让梨之猜想》、《“回也,不改其乐”吗?》、《韩愈的谬论》、《欺名盗世岳阳楼》等等,都带有“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模式,以致从不可理喻的思路上“歪批”了历史上的人和事。

读书是可以“生疑”的,要“疑”出个道理来,万万不可标新立异而使有了定论的东西再进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怪圈。

以上,仅为拙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