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字数:7352访问原帖 评论数:28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2 16:33:35 更新时间:2022-08-18 04:15:36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2 08:33:35
心,对任何事物的“认知”是否与该事物相关?是

心,对任何事物的“认知”是否就是该事物本身?不是

事物是否只可能被“认知”定义?是

从根本而言,我们与事物之间真正存在的是否只有“认知”?是

所以,一切“认知”与该认知的对象有关,而与该对象本身无关。

所以,“一无所知”是心的根本处境

所以,若说“有关”,那么“认知”只与“认知”有关,是一个自证的闭环,不可能打破“一无所知”的根本处境。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2 18:47:54
@播火者 2022-07-22 12:03:20
@以前2021
楼主什么逻辑,分析下
-----------------------------
v587的回复是一个直白的解释

另外,苏格拉底这句话背后潜藏的是东西方宗教、哲学、科学,乃至所有知识共同的起源,我还是另开一贴,从头说起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2 23:12:20
2.

问题:你的世界里给一切下定义的有几个声音?

答案:一个

推理:假如把你关在一间绝对密闭的屋子里,其中有各种物品,且绝对只有你一人,这时给屋子里的一切下定义的有几个声音?
现在把屋子的墙、天花板全部拆去,回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宇宙,这时给一切下定义的有几个声音?

细想,细想…

这声音定义出的你、芸芸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和这唯一声音本身,究竟哪个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4 11:38:12
看了大家的回复和其中一些争论,在继续从“一无所知”开始的探讨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先插播一条番外,试着分析一下产生立场型争议的主要根源之一

番外1:真理感与真理(兼试析从古至今,尤其是现代,为何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几乎没有中国人的身影?注,这里的“中国人”是指中国现实文化场域下的人,而非人种)

绝大多数中国人追求的其实是“真理感”,而非“真理”。

他们要的其实是“真理感”带来的真理在握便足以裁定万事万物的感觉

“掌握真理”哪怕只是一种虚幻的快感,那滋味也足以让绝大多数人忘乎所以,再不去深究这种感觉之所以形成的来龙去脉中是否有问题乃至陷阱

比如他们自认为被现实证明的“真理”,真的是被“现实”证明吗?
他们审视过为“真理”塑形并赋予其真实意义的那些非认知性隐形力量吗?

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真理感”是没有免疫力的,只是我不知道在这背后人性中潜意识的自以为是、傲慢等幽暗之力起了多大作用

而寻求真理者则不然,他们不在意世俗意义上的“正确”、不在意是否揭开自己或大众的愚盲、无明、他们会尽可能避免自身人性和潜意识中各种幽暗力量对认知的干扰——即便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他们只追寻真相乃至真理本身

比如,“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这话即便触犯了雅典人和后世无数人、即便看上去不正确乃至自相矛盾,但由于更接近真实,苏格拉底还是说了
即便被雅典人判处死刑,他也不改此心

这种事中国人可能是无法理解的

某种意义上说,被本能主宰的人能感知的只有快感——“真理感”就是其中之一
而“真理”是超越本能的,当人感知到它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即被点亮,自我不再是他的枷锁,现实世界不再是他的囚笼…
于是苏格拉底(当然还有那些圣哲们,后文再叙)在世和步入死亡时的种种表现便不再是匪夷所思,而是自然而然

“真理感”和“真理”,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4 12:03:02
一点希望:

因为想要探讨的是一些本原问题,此贴正文部分我会尽可能只以真实和逻辑说话(番外会有发挥发散,虽然大差不差,但不在此列),所以希望诸位在关于正文的讨论中最好也不要脱离真实和逻辑,可能的话尽量少带预设立场

不过鉴于我们现实语言场的现状,如果有人做不到、或不知从何做起我也完全理解,只是多少有这根弦就好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5 21:44:09
正文1、2所说“一无所知”和“唯一声音”的根本处境(两者其实...)是之后所有论述与推演的前提与核心,如有异议、疑议请尽量提出

希望在开始下一步前让问题尽可能呈现

如果你已经从正文1、2的推演中真正体会到那根本处境,那么我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虽然知道你应该不会取笑此贴,但还是说一声“请勿见笑”。
我也知道自己本无可说,所以多少可以按心意说一点了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6 19:55:57
正文3. 唯一意味着什么?Nothing,Everything

唯一即是无一,即是无证,即是无不证

唯一,意味着“知”是不可能的,也正因此,“知”是无所不能的

唯一,意味着人可以知道什么,但不可能知道知道的是什么

一切存在本自无言,欲加之名何患无辞,人类一切自以为被现实证明的“知识”其实都没得到也不可能得到现实的背书;而以语言为体的“知识”本身作为存在亦自无言

于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于是,“因为偷食‘智慧果’人类被逐出伊甸”(人类其实从未真的离开伊甸,只是因为吃了智慧果,所见一切皆非伊甸)

于是,“... ...你的信救了你”

于是,“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于是,“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于是,“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于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于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于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于是,“‘物自体’不可知”

于是,“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 … …

回到具象层面,不同人对同一现象可以得出各种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且在各自看来全都是真的,乃至是唯一正确;
即便是所谓“科学”(这里是指历史和现实中所有扮演这种角色的知识体系),同样这个世界,曾作为神创的证明,后来是地心说、日心说、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人的认识不断在变,世界在人类眼中有何种真实性也随之在变,而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

诸法无证,唯心自证,于是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何以如此?见下篇)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7-28 19:58:46
看了大家的回帖,觉得在继续正文前有必要先探讨、厘清一下“知识”和“真理”的区别

番外2 知识(此处包括所有认知活动及其结果)与真理

一切是其所是,别无所是,认知即不是(认知是认知,认知不是“是”),认知本身亦如是

事实和逻辑下若找不出反驳这句话的理由,诸位有兴趣不妨先别看后面的文字,自己在这句话中找一下“知识”和“真理”分别所在的位置…






所以,“知识”作为认知的载体与结果,有“正确”、“错误”之分(认知域中有“正确”和“错误”这两个概念可对它们的同类——同属认知域的“知识”——做判断),但无所谓“真理”

“知识”是认知域中的“是然”,但不是认知对象的是然本身;而“真理”是本然,“真理”之名对“本然”没有意义,“本然”也无从称为“真理”;语言可以指向“真理”,但这指向本身不是“真理”,而这即是语言的本然;同理,认知域中的任何内容都不是“认知”的本然
若有求真之心,自然会让“认知”回归其作为“认知”的本然,进而让“认知”在其本然中找到指向“真理”的道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PS:之前的行文中我是在一般意义和情势所需下用“真理”这个词,既然这里已对“知识”和“真理”做了力所能及的探讨和厘清,之后还会这么用,有不够严谨处还请诸位见谅哈,毕竟达意优先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02 22:15:48
正文4 因信而立,不能证否即是证实

唯一声音的根本处境下,本不可能的“知”何以成立并拥有真实性?

先借用一下“疑邻盗斧”的典故:当主人公以为是邻人窃斧时邻人所做的一切都像个贼;当主人公找回斧头后邻人怎么看都像好人。

事实层面的认知尚且如此(“事实”背后依然可因“信”不同而得出全然不同的事实认知,且人们往往全然不觉其认知属性,而只当成事实本身),意义层面更甚,乃至意义层面往往不可能有真正的事实证据,而人恰恰是凭意义而活的…

1. 既然只此唯一可知之“心”,欲加之名何患无辞,于是以相证名,再以名为实

2. 因为人一定要相信些什么,于是“不能证否即是证实”

由此,任何“知”都可以得到真实性,“知”成为无所不能的

然而“不能证否”与“证实”之间看似相差无几,实则有质的不同,是不能划等号的,一切“知”其实从来不可能被证实(这也是一切被认为真实的知识、乃至科学的地基,被卡尔·波普尔表述为“科学只能证否,不能证实”)

“知”其实从来不是“知”与“物”的互证,只可能是“心”的自证,而自证的枢机就是“信”,可人们往往只看到由“信”得出的“知”,却看不到“信”本身

但必须要相信些什么的人早已顾不上这一切,他们只看得到自己眼中的“事实”,并被这类“事实”构成的世界彻底圈定

可人为何一定要相信些什么?

因为人不信

不信什么?

Nothing,Everything

心,原已是本然,却还要另外去找本然,这即是最根本处的颠倒,即是无明之本,也是一切智慧、美德得以产生的根源…

(正文5:本能之信与心灵之信)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02 22:31:56
@秦长耕 2022-07-30 15:42:48
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
-----------------------------
正文4某种程度上也可算对此事的解析。在我看来,雅典人和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一样依然是“疑人盗斧”的认知模式,且未曾自觉,而苏格拉底已经自觉到了,雅典人不能完全理解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理解雅典人,在这件事上他们只是各得其所,如果苏格拉底晚生400年,也许会对雅典人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04 21:09:20
番外3 唯物主义是种怎样的唯心?

如果世上只有白色,那有没有可能知道什么是白色?

一切是“物”,怎知有“物”?唯一即是无一,唯物即是无物

再说“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本篇先不论“存在”与“意识”(两者并非无可置疑,意识在生成、命名、运行等各环节都有不少随意性和无意识性,极易把自己绕进去而不自知,之后篇章再作详解),仅说“决定”二字。

如果承认“一切存在本自无言”,那么无言的“存在”如何决定以语言为体的“意识”?

如果不承认“一切存在本自无言”,那么请列举世间有哪条知识是“存在”自己道出的?

如果说“唯物主义者”是相信“唯物主义”的人,那么这个“信”是物还是心?

综上,从前提到形式再到信奉本身,“唯物主义”是自相矛盾、经不起彻底推敲的。

某种意义上说“唯心主义”是自觉且实事求是的“唯心”;而“唯物主义”是自我遮蔽而不自觉的“唯心”,它把自己的认知当做存在本身的同时,还否认这是认知,而只承认是存在本身

但“唯物主义”天然适合只要“真理感”而不追求“真理”的人,他们能从“唯物主义”中得到“真理感”的最大满足,因此能在这类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大行其道。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06 13:06:54
@秦长耕 2022-08-03 19:56:59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把宗教观念斥为精神鸦片的观念还要延续多久呢。
2022年8月3日。
-----------------------------
佛教说的是本来如此之理,本无佛教之名。真正的科学寻求的是真理,自然也会接近“本然”之境。

真正的宗教(无论东西方)——现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在此列——都是试图用各自方式治愈人性弱点,进而让人得见通往真理之路(之后正文会做探讨)。至于“把宗教观念斥为精神鸦片”,我觉得除了宗教本身被挂羊头卖狗肉带偏让人产生误解之外,主要还是人性中自以为是和傲慢结出的“真理感”作祟,加上某种力量有意利用这个人性根本弱点助推这种观念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08 22:06:22
@秦长耕 2022-08-03 19:56:59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把宗教观念斥为精神鸦片的观念还要延续多久呢。
2022年8月3日。
-----------------------------
@鞑六郎 2022-08-06 13:06:54
佛教说的是本来如此之理,本无佛教之名。真正的科学寻求的是真理,自然也会接近“本然”之境。
真正的宗教(无论东西方)——现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在此列——都是试图用各自方式治愈人性弱点,进而让人得见通往真理之路(之后正文会做探讨)。至于“把宗教观念斥为精神鸦片”,我觉得除了宗教本身被挂羊头卖狗肉带偏让人产生误解之外,主要还是人性中自以为是和傲慢结出的“真理感”作祟,加上某种力量有意利用这......
-----------------------------
一、科学认识到什么真理了。先生是认识到真理了,还是有真理感啦。若先生 能讲出一个真理来,或就本然了。
二,、好象曾有把好色做为人性弱的,先生好色,要不就是贪财。如果先生有什么人性弱点,终不会吃狗肉愈的吧。说来听听。本然吗。
三、本来如此,本来如此,既然君讲了人性弱点,那么人有弱点岂不是本来就有弱点,就是本来如此,为什么佛教要讲戒呢,那么就要说人性弱点本来并非如此,就是说人性本来并非有此人性弱点,本来并无弱点。
既然本来没有此弱点,就是后来弱的,所以要戒除后来弱点。
君看,怎么解释才没有挂 。。卖。。之嫌。
-----------------------
@秦长耕 2022-08-06 14:35:02
如果说佛教在讲人性本然,而人性弱点是后来的,非本然。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科学就是讲到头了也不能有人格,就是终不能粘人性的边。不能粘人性的边怎么治愈人性弱点呢,所以说科学是在满足人性弱点,只能是让弱点更弱。是这个逻辑吧。就象你说的吸毒。吸点就不难受了。
这里用西方文化思维方式解释了你的贴子,还算逻辑吧。君把讲道德比喻为吸毒(,把满足欲望说成是追求),是吗。
-----------------------------
一.通过“认识”是无法抵达真理的,但可以认识到为何会如此。我在前面正文里已经探讨了“认知”发生的根本处境及其某些基本属性,在一无所知的唯一之境里,“真”本就无从说起,认知本身作为存在无所谓真假,在认知域内认知得出的内容里才有所谓“真”、“假”、乃至“真理”之名。
“知”是关于认知内容的;“悟”是关于认知之存在、进而整个存在本身的

二、三.在狗身上绑根竹竿,然后竹竿上挂块肉悬在狗面前,于是狗就一直追着肉跑,狗吃不到肉还有可能停下来想想,再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听说有科学实验让猴子可以踩开关给自己注射多巴胺(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这个)产生快感,猴子会不眠不休一直踩到死。
人其实也一样,尤其在身边大多数人都如此行事时,他们会潜意识乃至无意识地执着于一些事(比如、钱、色、权、真理感.........),却不真的知道为何如此,到后来甚至只顾如此而完全不在乎为何如此,所谓“人性弱点”也许就是指这种全然不自觉又身不由己、停不下来的沉陷吧。所谓“戒”就是让人先有停下来喘口气、回看一眼的机会,否则当人心不由己、停不下来时很可能连跟他摆事实、循逻辑、讲道理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除了沉陷为他呈现的所谓“真实”他很可能已看不见其它任何东西;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差不多也有这层意思吧
人性本身无所谓“弱点”,用而不觉、颠倒沉沦、无法自拔,才有所谓“弱点”,但这依然只在“用”的层面,不在人性本身,故有“见性成佛”之说吧

至于“科学是在满足人性弱点”,我想上面这些内容也从某种角度论及了这个问题,更多的讨论我想还是在后续正文里继续,正好本就快说到在唯一无一之境里“知”如何被塑造的问题

另外再澄清一下,在回答选择“幸福”还是“德性”的时候,我说的是选“幸福”可能出于某种不被认为毒瘾的毒瘾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09 22:06:33
@txzcx123 2022-08-09 11:16:16
苏格拉底这句话按正常思路确实不好理解。前面的“唯一知道”按正常思路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后面的“一无所知”按正常思路是:什么都不知道。
-----------------------------
从这个角度我也提一个:按正常思路,前面的“唯一知道”是指我知道什么是“知道”,但真按这个标准去衡量我所知道的种种,却发现那些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知道”,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一无所知”

如果再跳跃些,我可以说苏格拉底其实超越了“知”的内容层面,而来到了发生“知”的根本处境...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09 22:25:15
@秦长耕 2022-08-09 10:24:24
在山脚、半山、山顶,可以赋予远方一词不同的内涵。
在不同高度上的认识都是认识,都是真实的认识,却有不同。
也许正是因此才会有人说:当,,,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却发发现,,,已在此等候多时。
科学家是通过实践,通过科学之路一步一步到达山顶的。
、、、、是怎么上山的呢。是怎么上山的呢。
-------
也许那些路上的勤奋之人,认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到了山顶的人才会另有发现......
-----------------------------
“知”在内容层面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但“知”无论如何发展、变化,它的根本处境其实从来没变,也无所谓变

这个根本处境是无为法,而知的内容皆是有为法,两者其实是一体

苏格拉底和诸位先贤其实都看到了无为法,他们也以各自方式提醒了只看得到有为法的人们,当然他们也知道这基本是没用的,但这个“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是一定会做的...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14 11:46:59
正文5:本能之信

唯一即是无一,即是无证,无证之中能让“知”拥有真实性的是“信”

人,作为意义的动物,一切“意义”的真实性同样由“信”而来

但当“信”被“本能”主宰时人在认知活动中基本是看不见“信”的,而只看到“信”的有形投射物——知。

存在本自无言,但不信的人们(见正文4末尾)必须要相信存在是某种他可以相信的东西,这种必须几乎是本能的、绝对的、普遍的、无意识的,由此“信”被彻底隐去痕迹,于是人们只看见被“现实”证明的“知”,却看不见这“证明”其实不是由“现实”给出的,而是“信”(信与知其实没有必然联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可以证明各种、甚至全然相反的“信”)。

而且由于这无形而又强迫性的必须,“现实”对“知”实为循环论证的无效证明,无意识中被当成有效证明并不断强化,终而让不信的人们决然确信这“知”就是“现实”本身,且这种确信决然到根本没有“信”的痕迹,而只有化为现实本身的“知”

“本能之信”就这样被不着痕迹构建起来,并在同样不着痕迹的循环论证中被不断加固,直至比世间任何有形物体更坚硬

“本能之信”源于无意识本能(欲望、恐惧、不信等)以及其它本能性习性、情结和人性弱点(自以为是、傲慢、贪嗔痴等);它从幕后塑形着意识,本身却与本能相似是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

“本能之信”以“证”为枢机,让整个现象世界为其背书。

“本能之信”对心(即人)的统治是绝对的、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人在“本能之信”下必然是被“证”而物化的存在,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本能之信”下被绝对证明的“欲望”让世间一切皆归结于“利益”,如果世界不能满足人的欲望,那么它的存在便没有意义。
“本能之信”统治下的人除此以外别无所见。
“本能之信”下,人陷于其制造的妄诞而不自知,陷于其驱使而无法停息,陷于其制造的无解痛苦却求出无门…

直到另一种“信”从“本能之信”的真实本体(而非其制造的幻象)中被点亮,那就是“心灵之信”…
楼主:鞑六郎  时间:2022-08-16 21:39:53
番外4 唯心?唯物?还是唯实?

“唯心”还是“唯物”重要吗?不同背景下这事的重要性确实不同。

如果要将“真理”定于一尊,那没有妥协余地,要么唯心,要么唯物,没有别的选项
不过这里寻求的貌似不是“真理”,而是将真理定于一尊,要的是确定“真理”所在(以此得到某种“真理感”)

如果真正寻求“真理”,那么一切只以“唯实”来衡量,既不预设真理,也不预设能找到真理,这时“唯心”、“唯物”本身反倒没那么重要了,只看哪个更经得起“唯实”的检验

“唯物”确实更符合一般感知经验以及某些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却经不起“唯实”的彻底推敲(参见正文)
“唯实”不仅针对认知与思维的结果,也审视认知与思维的整个过程。
若一定要说“唯物”、“唯心”,那相较而言,“唯心”更经得起推敲,仅此而已。若“心”的定义取更广义则更是如此。

其实如果真正“唯实”,也许就不会有“唯物”、“唯心”之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