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鸣的至情至性和其文化内涵

字数:2364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5 17:19:16 更新时间:2022-07-30 14:29:36

楼主:红硝  时间:2022-07-25 09:19:16
不知现代还有多少人能听到驴鸣,反正我这么多年别说听驴鸣,就连驴的影子也难得见上。但在我儿童时期却曾听过驴鸣声,而且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谈到我对驴鸣声的纯粹个人感受,实话实说,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它的叫声宏亮激昂,酣畅淋漓,还很有些抑扬顿挫之感,但是被我的听觉听来是极其的粗陋难听.不堪入耳,听过一遍,不愿再听第二遍。如果人的耳膜和精神脆弱的话,初次听来还真有些惊心动魄之感。大家大概都看过“黔驴之技”的成语故事,连啸傲山林的兽王老虎初次听到驴鸣声都吓得跑出老远。可想而知其声的震势有多么强撼。

我初次听到驴鸣声大概才六七岁时,那天我出来玩,看到在我所住的院门外靠街边立着的一棵树干上栓着一头驴自,很好奇,以为是一匹小马,因为我之前曾见过马,对一个生长在小城的孩子来说根本分不清马和驴的区别,我慢慢的凑近它,想逗它玩,突然这驴子扬起仰起脖子对着我嚎叫起来,我以为这驴子对我发怒了,吓得心惊肉跳,赶紧跑回家院里。是的,它的鸣叫声连兽王老虎初听时都吓跑了,何况当时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因此这驴鸣声给我留下了及其粗劣的恶感。但是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我不喜欢听,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听,我听着粗陋刺耳,也许别人听来会感觉犹似天籁悦耳动听呢。

不管现代人喜不喜欢驴鸣声,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魏晋时期,在一些文人名士主中就有不少人喜听和喜仿驴鸣声,不认为其粗俗聒耳。考其开风气者,可能应为汉代戴良{戴叔鸾}和其母是也。戴良是东汉时的隐士,为人放纵不拘,才高旷达,又是个十足的孝子,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据范晔在《后汉书逸民传》载,戴母“喜驴鸣”儿子戴良“常学之,以娱乐焉。”戴良是位大孝子,为了让母亲开心愉快,他所学的驴鸣声定是惟妙惟肖的。在魏晋时期,在那些风流名士层里,多有喜仿和喜赏驴鸣的嗜好的,将其视为同啸咏{一种吹口哨的口技}一样为高雅之事,竟相延习。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是位才情逸众的大名士,擅长辞赋。他先依刘表,未受重用。后归顺曹操,被重用,任魏官至侍中,成为“建安七子”地位最高之人。王粲在曹府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于曹丕曹植弟兄俩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曹丕曹植都非常尊重王粲。王粲在四十一岁时,因病而英年早逝。他生前就非常喜欢闻驴鸣之声。在他去世后到安葬时,当时已称帝的曹丕“文帝”亲率众文臣到灵堂前去为其好友吊唁送葬。他为了表示对好友沉痛的哀悼缅怀之情,也为了寄托对王粲深厚的眷念友爱之情,他在哭诉几声后就回头对前来参加吊唁的一帮文臣和来宾们说“王粲生前非常喜欢听驴鸣,我们各人都应该学声驴叫来为他送行,”于是,大家齐齐响应,在这肃穆沉郁的灵堂前,一时间一片高亢宏亮又有着各自不同音质的驴鸣声顿时轰然响起,可以想象,这该是一一场多么惊天动地.雄浑磅礴之驴鸣声的交响组合之声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驴鸣送葬。曹丕为了悼念友人,以帝王之尊学驴鸣,不但没有自掉身价,反而圈粉无数,赢得了后世文人的普遍好评和欣赏,此举既彰显了他的至情率真的文人情怀,也淡化了他的残忍刻薄的帝王的一面给人留下的一些恶感。葬礼过后,曹植又做《王仲萱来文》以表其哀思悼念。可见出他们之间的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无独有偶,还有一则相似的以驴鸣为友人送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魏晋时期。孙楚出身官臣之家,他才华卓绝豪迈不群,又性情刚直。他凭仗自己的才气很少推崇并佩服他人,但是他非常敬佩当时一个名为王济的人,王济也是位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之名士。后来王济去世,孙楚非常的惋惜悲切,这意味着他从此失去了一位最值得敬重的人。当时有名的人都前来吊丧,孙楚后到,他抚尸恸哭,宾客们无不被其哀情感之垂泪,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到“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就再为你学一学”他学的驴鸣声果然惟妙惟肖,犹似出自真驴的叫声,宾客又被其逗的破涕而笑。孙楚抬起头来对着这些宾客说“为什么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你们笑!你们笑!老天真是瞎了眼!”他说完后又做驴子长鸣奔跑着出去。

在魏晋时期的文人学士们充满叛逆精神,崇尚率真。越是名流,行事越是不拘礼法,脱俗逸尘,放达出格。是真名士自风流。从以上这类故事中也可见出那时的文人名流们那别具一格的另类风采和风度之一斑。

喜欢驴鸣的不仅只有这一些魏晋名士,据说北宋的一代大儒张载也喜欢听驴鸣声。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为历代文人传诵不衰的名言,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之所在,被冯友兰称其为“横渠四句”。有人说他的这套理论是听驴鸣声所给带来的启发,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为信。但是这事不管是真是假,说他喜欢听驴鸣很可能是真的,人们不必编造这样的虚假来忽悠人,他可是北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受人尊重敬仰一代儒学大家.思想家。

古代文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欢驴鸣,是因为他们认为驴鸣酣畅淋漓,坦率无邪,至情至性,出自真意,这大概就是这么多文人士大夫们喜欢驴鸣而有所寄托的原因吧。据说驴的性情非常的温柔耐劳,任劳任怨,它的那酣畅激昂.抑扬顿挫的鸣叫声大概是它唯一抒发喜怒哀乐情绪的方式了。王安石曾写过两首有关驴的诗作。其中的一首写到“立侔龙象或难堪,唇比仙人亦未惭,临路长鸣有真意,盘山弟子久同参”这也是在赞美驴性驴鸣的坦率本真,醇真无华,至情至性,这正是现代人所普遍缺失的品性内涵。看来还是古人对驴子了解深透,对驴鸣感悟真切。可以堪称驴的知音了,如果驴们灵性有知,对此也该会聊以自慰,并引为知己吧。

从以上这几则历史逸闻中,无论是戴良以做驴鸣愉母,还是曹丕孙楚以学驴鸣悼密友等,都是出自真情真义,这是他们表达爱心和情义的另类方式,他们的行为表层上看来虽有些荒诞可笑,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性的温暖和至情至意,令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会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