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字数:1664124访问原帖 评论数:3211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06-10-27 05:39:00 更新时间:2021-04-07 12:11:50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6 21:39:00
人人是刀斧手,个个是权谋家。
《资治通鉴》,一部相砍书。

老人家要许世友至少读三遍《红楼梦》,他自己却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的兴替,有醇酒,有美女,
有帝王将相,偶尔也有才子佳人,
有聪明人,也有菜鸟,
最让我们感叹的是,如鬼魅般的刀斧手,他们潜在命运的某个角落,
只要冥冥之中一声召唤,立马越将出来,一通猛杀,一通血流成河。

今天看通鉴,纯属喜好,如有同好,纯属巧合。:)

在此之前,以“我人一生受伤”在《煮酒论史》发贴百篇,为“先秦”部分。http://www14.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50635.shtml
贴子太长了,翻阅不便。
这里,从秦始皇称帝开始……


也欢迎大家关注【天涯文学】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在这里呈现!
天涯文学社区作者QQ群:450038056,入群需ID和作品验证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6 21:56:06
锐圆读《资治通鉴》随笔 已发目录

[1] 关健是名份
[2] 拘泥于礼而亡国,可乎?
[3] 你再有钱,不让你坐红旗轿车
[4] 中国政治的核心是不让竞争
[5] 马屁虫优先
[6] 选接班人是皇帝们最头疼的事
[7] 政治家要懂留后路
[8] 诱敌深入
[9] 德才皆备骗人无数
[10] 以国士待之,必以国士报之
[11] 大分裂给社会精英造就各种机会
[12] 作秀
[13] 两不惹的好处
[14] 恭维逢迎亦要得法
[15] 谏臣都很轴
[16] 卑不亢谈何容易
[17] 鉴定人才
[18] 注定有罪
[19] 爱也能杀人
[20] 以身相许
[21] 身边都是敌人
[22] 人才的时效性
[23] 君子欺之以方
[24] 木匠用木
[25] 言路
[26] 注重实情的齐威王
[27] 孤独与发愤
[28] 残酷的人才竞争
[29] 做官的共识
[30] 奖励军功
[31] 魏惠王的“宝”观
[32] 恶狗当门
[33] 自己屙屎自己吃
[34] 刻薄寡人
[35] 商鞅之死
[36] 不要讲利益
[37] 不敢说NO
[38] 苏秦相六国
[39] 养士
[40] 你揣着坏心眼我也你的
[41] 控制不住小兄弟
[42] 主意馊不馊要闻了才知道
[43] 跟屁虫嘴脸
[44] “十蠢大全”楚怀王(上)
[45] 五百金买马首?鬼信
[46]“十蠢大全”楚怀王(中)
[47] 对纵横家的不同总结
[48] 三人成虎与取得信任
[49]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50] “质子”现象
[51]“十蠢大全”楚怀王(下)
[52] 再说养士
[53] 赵武灵王的悲剧
[54] 落后就要挨打?
[55] 响彻云霄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56] 对“完璧归赵”的多种评价
[57] 卫嗣君偷窥隐私及其它
[58] 恐怖主义存在的价值
[59] 将相和?
[60] 田单乐毅华山论剑之以小见大
[61] 帝王之阴暗心理(一)
[62] 帝王之阴暗心理(二)
[63] 帝王之阴暗心理(三)
[64] 抗税之后
[65] 是谁要干掉穰侯魏冉?
[66] 毛泽东推荐的故事
[67] 长平惨败的责任问题
[68] 杀降
[69] 政治斗争中的江湖规则
[70] 个性飞扬的毛遂先生
[71] 商人吕不韦从政故事
[72] 绝杀政敌之无解高招
[73] 有一种愚蠢让我们笑出眼泪
[74] 脆弱的合作
[75] 秦始皇老妈的性丑闻
[76] 偷梁换柱
[77] 李斯谏逐客
[78] 死在必然
[79] 韩非之死与当时的爱国主义
[80] 小人的生存之道
[81] 为什么看不到秦始皇的军事才能?
[82] 刺秦之一:儒家的保健药方
[83] 刺秦之二:荆柯为什么杀不了秦王
[84] 刺秦之三:复仇的成本
[85] 刺秦之四:荆轲的武功太差
[86] 官场道德的内在矛盾
[87] 刺秦之五:恐怖主义的合理性
[88] 刺秦之六:何谓勇?
[89] 不抵抗主义

以上读至《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以下是秦统一后的历史。

【91】大一统:自相矛盾的万世之说
【92】大一统:不搞封建
【93】大一统:防止民间武器拥有
【94】大一统:封禅与检阅
【95】大一统:吾皇万岁
【96】刺秦之七 收金还留博浪椎
【97】大一统:田亩普查与北御南拓战略
【98】大一统:思想钳制
【99】大一统:诛杀异己
【100】大一统:秘不发丧
已发至: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1574168&Key=618213574&strItem=no05&idArticle=44852&flag=1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6 21:58:19

【101】典型性政变的历史密码

(前211年)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中华书局版第248页

这就是传说中的政变。
政变的策划者是阉人赵高,协从者是皇子胡亥和丞相李斯,他们当然也是得益者;政变的受害者首先是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还有一个受害者就是已经崩了的始皇帝。
这次政变是一次典型性政变,释放了许多历史信息,可供我们解码。
一、中国第一帝国创始之初,即遭遇政变,说明了帝国的体制很成问题。秦始皇很强的一个人,没有很好地考虑自己的后事,用文革时的话批评,就是他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秦始皇所托是赵高一个人,当时李斯随驾,为什么不托后事于“组织”,这种遗命,知道的人越多,越难以更改。还有一个细节。赵高与蒙毅、蒙恬有隙,蒙氏是扶苏一党,赵是蒙氏的对头,又与胡亥一党,这种两党对立的局势难道他一点不知。或谓,秦始皇本欲传位于胡亥,故意为之,不过,这样做也太不靠谱,风险忒大了。还有就是,秦始皇太自信了,认为自己的诏命无人敢违背,随便交待给谁,谁都会认真执行,这次他托大了。“矫诏”,两个字,难道始皇帝没听说过吗?
二、从秦体制看,皇权和相权分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看来还不是一体。从赵高的话里透出,这样的政变没有丞相的配合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次宫中的太监与府中的丞相合谋的废立更改式政变,这种模式确定下来,历史不会只演出一次。
三、赵高是个极强的心理专家,马上拿出五个项目,让李斯和蒙氏PK,李斯一看PK不过,选择了和赵高合谋。
四、秦始皇对托于赵高的遗诏没人听,被截留了,但伪诏却得到了忠实的执行。扶苏奉诏自杀了。扶苏乖乖自杀,我很不理解,以前的经验是“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这一次却是胡亥在内而继位,扶苏在外而命亡。扶苏有太子身份,有手握兵权的蒙恬拥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即将登基的太子乎。扶苏连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意识都没有,能解释的理由只能是,父皇积威之下,抵抗的心理和欲望彻底没有了,要不,就是像下三滥的文艺片,遭受遗弃,心怀怨望,索性死给你看。
五、赵高李斯派一队使者,不仅逼死了扶苏,还让带兵三十万的蒙恬束手就擒,看来,秦政令军令严肃,法纪严明,人人都已养成服从习惯了。从秦始皇兵马俑的阵仗,我们也似乎能感受到秦始皇说一不二的威严。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7 13:07:28
作者:死在圣西罗 回复日期:2006-10-26 21:58:45

偶行煮酒
忽入大坑
------------------
资治通鉴294卷,至7卷码了100000字,照这个写法,得4000000字。晕。打折,计划写200万字。N年完成。哈哈,掉到这个大坑,嘿嘿……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7 13:13:23
作者:见诸相非相无 回复日期:2006-10-26 23:49:09
我读后的感觉是完全不同!我觉得这是一部劝人向善的书!
------------------------------
《资治通鉴》是中国人互相砍杀的历史记录。
看完了,想向善就向善,不想也没有办法。司马光还是希望读者能够向善滴。
我以为,历史首先是让人聪明,否则如兔子般善良,也躲不过刀斧手。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7 22:36:23
to 计划飞机
<资治通鉴>,很类似棋谱大全那种书,……棋谱可以多看,不过不要求局局都背的下来.能看大概看懂人家处于什么思路这么下就已经不是普通爱好者水平了.
----------
同意。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7 22:42:39
作者:楚王爱细腰 回复日期:2006-10-27 15:52:39
……扶苏有太子身份……

扶苏的悲剧正在于他并没有太子身份,所以赵高才能矫诏传位于胡亥
----------------------

扶苏是长子,不是太子,有错误。谢谢纠正。
秦始皇把他“逐出”咸阳,本有让他下基层锻炼的意思。清康熙帝派十四子到西北辕台,也有培植的意思,包括本朝太祖皇帝,也有此意。结果都没有机会了。
看来,还是守在皇上身边好一点。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7 23:35:41
作者:戏下淮阴侯 回复日期:2006-10-27 23:25:10
作者:计划飞机 回复日期:2006-10-27 22:42:43
其实看资治通鉴,达不到明善恶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去看宗教类书籍.
看了资治通鉴,绝对让人不去把注意力放在分善恶上,完全是太祖也说与人斗其乐无穷,最大的启发是,只要需要"斗"就屏气一切杂念,敢下手,手段高,运气好的就更容易"斗"赢,但凡手软那么一点,轻则自己掉脑袋,重则全家族全体系陪葬.
人生如棋,灭了门了,掉了脑袋了也没想象那么可怕,"斗"输了才是真正的丢人.
=========================================================
阁下头上长角,身上带刺,不是有福气的人

--------------------------------------------
当下整个社会有戾气。
提倡和谐,反读之,就是戾气偏重。
“计划飞机”或许得风气之先也未可知。:)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7 23:44:02

【锐圆读通鉴随笔一○二】秦始皇陵迷千古

(前211年)始皇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下锢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尽,闭之墓中。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中华书局版第250页

为帝王造陵,是最劳民伤财的事情。今天,当许多陵墓成了文物古迹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倍受爱护的时候,我担心有人会忽略当初造陵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
中国最有名的帝陵当属秦始皇陵。
在过去,人们对于秦始皇陵的想象能源于上面的这些文字,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挖掘,让想象有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意味,让中国人吹牛有了新的资本,拍电影有了好的题材,祖宗真是为我们长脸。
秦陵的全部还未挖掘,对待此事有两派,有速掘派,称挖出来每年有25个亿的GDP,也有缓掘派,认为现在技术水平不够,怕把古人的宝物氧化掉。真正的不掘派似乎是没有的。
所有的历史是当代史,所有的利益也是当代的利益,为子孙计,嘿嘿,多半口不对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慎终追远”,意思很好,意境也很高,造陵厚葬,恐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统治阶级奢侈腐败”,也不完全是一种暴发户式的炫耀,这里面多多少少地有原始宗教的意义在里面,人类的许多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大肆修造陵墓,不好都用奢侈解释。
在中国,修建宫殿和陵墓,都有用雄伟的建筑加强权力威严的效果,镇慑小民,这玩艺是管用的。今天,我们政府的办公楼,特别是司法系统的,都选用罗马柱一类能增加威严感的设计,道理是一样的,理由是一致的。
修建教堂的用意也一样,不过教堂是公共建筑,陵墓则不是,大家都是文化遗产,但我认为还是有上下之分的。现在,更多的文明国家,把这种庄严的诉求体现在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体育馆之上,建筑标志着一个时代。

在没有宗教的国度,中国皇帝始终都想把自己装扮成半神半人的“天子”,以巩固威权,但是儒家从一开始就不配合,“子不语怪乱力神”,从根本上给“君权神授”或“君权天授”打了个楔子,并随时可以为改朝换代自圆其说。
秦始皇为自己修造陵墓不能算什么过错,错就错在他的“一世二世以至万世”的想法太过执迷,把自己的陵墓标准提得太高。秦帝国二世而亡,后来的皇帝只要不那么疯狂,在修造陵墓时,都不作“万世”的梦想,自觉地把规格降低了,一方面可能是体恤民力,也有的对身后不甚乐观,担心陵墓豪华招惹项羽式的颠覆者。即便如此,修陵的开支仍占了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黄仁宇先生要还活着,不妨让他算算,历朝各代修陵的开支占财政的比例,或可画出一条“修陵亡国”警戒线。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8 11:42:17
作者:waterhand 回复日期:2006-10-28 00:01:00
好大一个坑,首页留名先

------------
也许是天涯最大的坑 :)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8 17:01:36
计划飞机台鉴:

还是正说。现在民间戾气颇重,轻言生死,庙堂反而歌舞升平,外松内紧也未可知。民间这股戾气不化解,终非社稷之福。兄台熟知历史,应知道明代末年上下戾气相激,为祸之烈不言而喻。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8 21:02:47

老人家有诗云,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人人皆为尧舜,还是人人为权谋家?
我看还是公民社会好,的中国的历史里找不到澄清海内的模板。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8 22:08:58

本哥哥的blog
www.ry114.blog.sohu.com

推荐贴子:《让我们的肠胃进化成污水处理设备》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1574168&Key=197326333&strItem=develop&idArticle=97939&flag=1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8 23:49:29
楼上的兄弟,不要说了。再说把哥哥的贴子封了。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9 00:03:10
作者:南山逸士 回复日期:2006-10-28 23:59:27
难道一针见血吗?
偶佩服LZ 见识深远,难道是佛曰不可说?抑老子之非常道?
-----------------
我那名话是对兄弟说的,不曾想你住在了他楼下。呵呵。不要调侃哥哥喽。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9 00:08:47
咱们只聊100年以前的事。

更正:
我那句话是对飞机兄弟说的,不曾想你住在了他楼下。呵呵。不要调侃哥哥喽。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9 12:16:37
资治通鉴三斗:斗智、斗勇、斗狠。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29 17:34:22

【锐圆读通鉴随笔一○三】儒生评价历史的“标准多元化”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臣光曰: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中华书局版第250页

有人对《资治通鉴》有一个确评,说这是一本“相砍”书。鲁迅说翻开中国的书,满纸仁义道德,最后在字缝里找到“吃人”两个字。鲁迅大概是泛指中国古书,倘若翻开《通鉴》,不用到字缝里,页页几乎都有砍人的报道。

这次砍的是拥有重兵的蒙恬兄弟。蒙恬该死,原因是:一、不能保护和拥戴扶苏登基;二、二、不能和扶苏拥兵自重以待时机;三、最起码的,不能制止扶苏自杀。锐圆看通鉴和写笔记有点时间差,昨天看到东晋时期,什么王敦、苏峻,有个几万人马,不高兴就跳起来了,皇帝乖得和小鸟似的。秦、晋同样是“封建王朝”,差距咋这么大呢?
蒙恬被砍了,后代儒家们和评价体系又紊乱了。

扬雄,后来被尊为扬子,在儒家体系算是牛人一个,你看他怎么说。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杀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扬子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尸体却有余,蒙恬的这种忠诚是不足以辅助君王的。”

司马光这次有了变通,他说:“秦始皇荼毒天下,蒙恬是帮凶,‘仁’是谈不上了。但他对做臣子的‘义’还是遵守得不错,没有过错被杀掉,没有怨言,更没有造反,那还是值得表扬的。
“忠”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遇到秦始皇这样坑过儒的皇帝,这个价值观还执行不执行,扬子晕了,干脆说蒙恬这不是忠,或者这样的忠诚没用。司马光把忠义“抽象”出来了,因为他写《资治通鉴》以后,一观察历史,历史上不值得忠的浑蛋皇帝太多了,但以此否定忠义的价值,后果更糟糕。所以对坏皇帝的忠也是要肯定的。把忠绝对化了,对稳定是有好处的。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30 12:58:14
生活,有钱花才幸福;贴子,有人顶才能火.
楼主:锐圆  时间:2006-10-30 19:47:13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6-10-30 14:28:55
俺读《资治通鉴》的感觉,就是动漫《银河英雄传说》卷首语那一段: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人心却没有多少改变。


作者:老唐子 回复日期:2006-10-30 15:06:28
顶上去。
-------------------------
谢谢!“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人心却没有多少改变。”赞一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