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平等

字数:2331访问原帖 评论数: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2-04 01:31:10 更新时间:2022-12-07 22:16:33

楼主:ty_浪淘沙635  时间:2022-12-03 17:31:10
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养生越来越感兴趣,天公却喜欢和人开玩笑,越是研究专家越不长寿。
但多数人偏不相信如此反常的笑话,非要不远千里到有名长寿旅游胜地,进行深入考察。
长寿村中,大家都极其敬仰其中一名105岁寿星老太。
漂亮的姑娘却与游客附耳低言:她的实际年龄只有95 岁。
“不会吧。”
候鸟人在一旁笑眯眯的对游客说:“那么,你相信谁的话呢?”
据说,高浓度负氧离子四季常青的天然氧吧,神秘的百鸟河水,山清水秀长寿村,百魔磁场,使人从环境中悟出了一点秘密,偶然发现长寿理论的来源,多数出自道家一本厚厚的养生说。

不仅如此,道家对社会发展也有独到的见解,它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道教是直到东汉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道教始於黄帝,经老子发展,发扬於张道陵天师,道教对哲学、文学、养生、宗教、体育、军事等影响深远。
唐代时期,道教被定为国教,宋朝时期亦如是,乃至明朝依旧极为重视道家,
兴许与历代皇帝认为世间有神仙,希望长生不老有关,道教玄学刚好迎合了兴趣爱好所在。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亲自注解过《道德经》,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洪武之治”,都说明了道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宋末丘处机“一言止杀”在道教中负有盛名,73岁高龄的丘处机不远万里西行,为的是中原百姓免受屠戮,丘处机凭着成吉思汗赐予的虎符和玺书,解救了大量被奴役的中原人,使数万被蒙古贵族掠夺为奴的人重获了自由。
西行论道,“止戈为武”,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环境;同时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荒凉的草原,道教在那个年代倡导安宁思想,在古代大同社会思想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道教基本观点:以道为本,主张中和均平,在政治理论上追求公正。“中正者,治之本也。”也是治道根本,“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
政治之道“中和”。“和气洋溢,太平滋生。”“天心和洽,万物丰熟,喜祥屡臻,吉符并集。”
一定的物质财富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现实中因为人的能力、资本、环境、社会地位差异原因,造成追求富贵的结果大不相同,导致了贫富差距。极大的贫富差距,使人们心理不平衡,必然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造成社会动乱。
《太平经》说:“调和平均,使各从其愿,不夺其所安。”“皆自平均,无有怨讼者。周穷救饥。”
因此,道教主张追求公正,缩小差距,安定乐居,把社会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减少其它方面的差距,形成整个社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社会风尚。
“夫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固。” 通过中和均平的种种措施,去努力实现理想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安定发展。”
《妙真经》主张“道德”治身、治家、治乡、治国,则“国富名实,不伐而强,宗庙尊显,社稷永昌,万物丰熟,界内大宁。”
老子最著名观点:“无欲、无为、无争。”人人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俗。“人各自衣食其力”,人人安定的社会应是“大公”社会。


西游记里有个唐三藏,他信奉的是佛教,三藏指的就是佛经全集《大藏经》的经、律、论三大部分,佛法精神在小说里得到体现。
佛教虽来自印度,却在民间得以发展,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形成“六道轮回”,行善有福报;作恶多的就要下地狱。诸善奉行,诸恶莫作。
他们的观念: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博爱精神,它反对战争,止刑杀,将“不杀生”扩展到一切。
佛法提倡的“八戒”中戒杀、戒酒(毒)、戒淫邪、戒偷盗等,在今天看来对改善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平衡与健康,社会的安宁、良好的道德风尚,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重视缘生缘尽说因果论,在主张因缘的同时,推出了无常法则,世间的万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变化。存在只是暂时的现象,而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
“诸法无常”无论是物质或者精神,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都逃不脱无常这条规律。有人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众生平等,教人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劝导人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

经文有个故事:
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广行布施善法。
帝释天王知道后变成大鹰,将毗首羯磨化作一只鸽,大鹰凶猛地穷追不舍鸽子。鸽子一路惊慌飞到萨波达王前,哀求萨波达王保护它。
紧追的大鹰也到了殿前要吃鸽子肉。
于是萨波达王立即抽刀割下自己的肉,交给老鹰来换鸽子的性命。
佛宣传的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保持其它生命,这种感动天地慈悲为怀精神,是它的积极正面社会因素。

佛教基本理念:众生平等,克制欲望,慈悲为怀,劝人向善;为历代的社会发展、净化人心、服务众生做出了一定贡献。
慈,给人欢喜,化解内心的烦恼和矛盾,减轻心里的压力和焦虑;悲,帮助人解决困难,解除身心痛苦。
慈悲为怀以无私奉献为前提,提供帮助不记报酬、不图回报,完全是出于一种真诚、关爱、奉献、大慈悲心出发。帮助他人,佛教称为积德、感恩的心。

在一个科技发达、人心浮躁的社会里,大家都想“个人利益最大化”,竞争牟利,导致伦理道德丧失、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家庭、社会矛盾等问题不断出现。
以慈悲为怀,待人无私欲,营造家庭和谐,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使企业和公司上下级之间拉近距离、相互尊重,平等待人;消除人的贪欲恶习,使人类社会相互关爱、帮助、信任、和谐相处;
因此,剔除佛教中的神鬼论、逆来顺受、无所作为等消极负面因素,发扬它的积极正面作用,是人们正确对待宗教的态度。
在阶级社会中,佛教、道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宣传迷信的糟粕,而且常常被少数人利用来愚弄、欺骗另一部分人,因此大家往往忽略了它积极的一面,忽略了它的众生平等理论对社会发展、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