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宋》——历史并不遥远(连载)

字数:78647访问原帖 评论数:75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8-28 04:36:47 更新时间:2021-03-04 15:05:16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7 20:36:47
公元976年十一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一位传奇帝王突然离世。他的死因遂也成为中国历史最大迷案之一。
在此之前两个时辰,带着七分醉意的他,在自己的宫城里,在月色与雪色之间,回眼望去,看见的都是自己过往的人生。
第一章.童年
一切事情都从927年3月21那天开始讲起。
家住洛阳夹马营里的中级军官赵弘殷虔诚的跪在家族宗亲牌位前诚心祷告,随着一声男婴的啼哭,他如释重负,叹息道:“祖宗保佑,赵家有后矣”。
孩子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这名新生的婴孩取名——赵匡胤。
按照惯例,伟人都得讲究出生,如天现异象啊,电闪雷鸣啊,仙人托梦啊等等,反正就是要告诉你他的不平凡从出生那刻就已经不平凡。
赵匡胤同志的出生也不例外,据《宋史》记载,他出生时是红光满产房,全身金黄三天不变,奇异的香气久不能散。因此小名也被唤做“香孩儿”。
不管“香孩儿”还是“臭孩儿”在父母眼里都是好孩儿,赵匡胤小朋友一出生便被父母奉若珍宝。这倒并不是赵弘殷夫妇多有先见之明,而是在此前战乱动荡的生活中,他们已经失去了两名孩子,这种巨大的悲痛让他们把生活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赵匡胤身上。
所以作为父亲的赵弘殷时常感到焦虑,焦虑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今天的奶粉,学区房等问题。他焦虑的是如何才能让自己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其实赵匡胤的家庭出身并不算差,曾祖、祖父都曾做过地方官员,赵弘殷此刻也为国家军队军官。按说这样的家庭似乎并不用过多的担心人身财产等问题,但凡事总有例外。
此刻时局不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7 21:38:45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后世的大文豪、史学家欧阳修曾对这个时代总结出一个专业的称谓——五代十国。
此时距离繁华一世,万邦来朝的大唐帝国已经过去二十年,在这几十年里,藩镇林立,政权更替十分频繁,没人关心老百姓的死活,这些军阀都只专注于一件事——抢地盘,做皇帝。
众所周知,抢地盘靠的是人和武器装备。那么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呢?答案很明显,自然是从上至下一层一层收刮压榨而来。
当时的统治者将盐、茶、酒、牛皮等物品一律收归国有,严禁私人收藏贩卖以来增加军费开支。此外他们还无节制的增加赋税徭役,征抓男子服兵役。
赋税的名目五花八门,除开正经田赋外,还得加收“省耗”和“雀鼠耗”,这一来就已经把你一年来的收成上交了三分之二。除此外穿鞋有鞋钱,用娟有娟钱,头子钱、地钱不胜枚举。那你说我家人口多,我把男子送去服兵役把女子婚嫁出去以来减少家庭人口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可不可以?对不起,婚嫁你还还得给政府交一笔婚嫁钱。
反正是大开脑洞,用尽一切办法让你交钱。这就是当时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
底层人民如此,那国家编制内“公务员”总归好些吧?我们再来看看公务人员的生活。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7 22:08:40
事实上,百姓虽然生活是艰苦了点,但好歹勒紧裤腰带还能想想办法继续升生活,不至于丧命。但这些国家公职人员却不同,他们时刻都得准备真刀真枪的去抢地盘或者谨防别人来抢。
斗争必然会有伤亡,输了就是亡国的屠杀,赢了则可能缺胳膊少腿,而那时也没有什么“战斗英雄”,“革命烈士”的勋章颁发,一切你都只能自认倒霉,既所谓的命苦不能怪政府就是这个道理。
当时的百姓与士兵们都在期盼一个人的出现,一个能拯救这乱世,带领他们脱离这苦海的人。
其实这个人就在他们身边。只不过此刻的他正天真懵懂,顽皮捣蛋。
再等等吧,天降大任与斯人是注定先让他历经磨难的。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01:32:06
尽管面对时代的混乱,赵匡胤的童年生活过得还算是不赖。此时的中原政权为五代时期中的第二代——后唐。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这个时代的例外,他是一个懂得修养民息,注意民间疾苦的皇帝,在位七年,期间停止了对外征战,开始整顿官吏,减免赋税。史载相比于五代,是五代中的小康社会。赵匡胤小朋友的童年就在这样稳定的环境里成长起来。
这期间父母也曾为年幼的赵匡胤找过老师,教他识文断字。但赵匡胤从小生长在军营,每天碰见的都是些研讨战术的将军,和整日口中都是“老子当年在战场时...”的大兵。这使得他渐渐的不爱学习,反而对军队里的一切情有独钟,加上还有一个熟通兵法,武艺高超的父亲亲自指点,于是,他逐渐展露出自己的军事天赋与武学才能。
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他学到了很多别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军事经验,并从小奠定了自己的个人武学基础,其后来开创的太祖长拳至今仍是中华武学上的瑰宝,我曾有幸在大学期间选修过,虽不能一招制敌但也实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在此时,赵匡胤的梦想是就这样平稳的生活下去,等到成年后也在军中谋个一官半职,然后组建自己的家庭,之后再教自己的儿子习武从军这样代代相传。
这就是赵匡胤所向往的未来生活,但就在他九岁这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终止了这一切。
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他的名字叫石敬瑭。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14:40:45
石敬瑭,山西太原人,沙陀族(突厥分支)。从小他的偶像便是李牧、周亚夫之流,但事实证明他终究慕名将之名,未行名将之事。
后唐清泰三年(936),身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公然举兵造反,为了满足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引援北方另一个民族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家—契丹。将北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契丹,并恬不知耻的做了年纪比他还要小七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儿子。
他的个人行为我们暂且不论,但就其割让燕云十六州行为而言从此让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从此处于无险可守的地位。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14:51:19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长城修建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跨过此线,游牧民族铁骑将可以肆意冲击中原平原,而中原步兵则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挡侵略。历来的统治者们无不牺牲一切,耗尽人力财力修建屏障,派重兵把守此地,然而石敬瑭用他无耻的人格,低劣的行为彻底的断送了这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终其后世四百年,无数人的生命都倒在了他的手中,包括宋朝的国运。
有了契丹帮助的石敬瑭很快发兵攻破后唐都城洛阳,建立晋朝,史称后晋。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15:11:34
五代时期军队陋习,覆灭旧政权必先放纵士兵肆虐抢夺一番。此刻家在洛阳城里九岁的赵匡胤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看着面目狰狞的后晋士兵,他感到这似乎与平日里在父辈们口中的教导不太一样,什么宽厚、仁义、爱民这些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烧杀抢掠。
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战争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吗?皇位的宝座就那么重要吗?他不明白。
此刻的赵匡胤的确想不明白,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答案,要等到二十四年后。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15:52:15
我们不得不佩服父亲赵弘殷的生存能力,在后晋军队入城后他及时加入了后晋的军队编制,保全了自己的家庭,我们也无从考究他是怎么做到的,但他的这一特殊能力也将在之后的变局中一直保持下去。
石敬瑭将他的都城选择在了开封,由于工作调动的关系赵弘殷也举家迁往开封城,就在这里,赵匡胤将做出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在开封此后的几年,父亲为他相了一门亲事,妻子贺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两人十分恩爱。如果不出意外,相信此时的赵匡胤最大的梦想就是和家人平淡的过完此生,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王权富贵,都是粪土。
然而事情往往经不起如果,“命运之神”绝不会让他的选择如此平凡,只有历经万千险阻的人才能真正获得那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凤凰涅槃,才能在欲火中重生。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16:49:33
转变
石敬瑭在没当几年皇帝后便离开了他不惜用尊严换来的人世,继承他皇位的儿子石重贵是一个比他要有骨气的人。老子一死后他便立即拒绝对契丹称臣,拒绝再装耶律德光的“孙子”。
这一行为极大的刺激到了耶律德光,爷爷想认这个孙子,孙子却不听话。没办法,不听话那就打吧。事实证明敢于当别人爷爷的人实力还是要强大一些,契丹军队很快攻入后晋都城,杀死了石重贵,耶律德光就此宣布入主中原,中原从此成为他的天下并改国号为“辽"。
耶律德光做了他们契丹人梦寐以求的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个人的脑回路让人深感迷惑,成为”主人“的他并没有反应过来这一事实,依旧把自己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于是主人家的东西可以随意抢夺,主人家的臣民也可以随意杀害,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取了一个专业的名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打草谷。
如果说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那应该是对未知的恐惧。城内的赵匡胤不知道这些 契丹士兵会在什么时候闯进他的家门,夺走他的家人,他整日都生活在这种未知的恐惧之下。
面对着母亲与妻子整日的佛前祈祷,他知道这并没有用,佛祖是不会显灵来拯救他们的。
恐惧之中,他逐渐的开始领悟到了权力的规则,这个世界的实质本就是强者才能生存,不能适应和掌控这一规则就注定会被规则所淘汰。能改变这一切的从来都不是佛祖,只能是自己,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威胁,只有足够强大才会没有人剥夺我们做人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力。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进行着永不平等的竞争,世界并不公平,有的人无比尊贵,有的人命如草芥,但这并不是我们甘于接受的理由,我们仍然存在种种跃跃欲试的可能,当自己和家人的尊严与人格都遭到藐视时,我们应当倾其所有,勇敢的打破格局,去开启自己生命的无限可能。
在看清世界的本质后,赵匡胤知道他是时候该做出选择了,他要去掌控这一规则,不能永远躲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选这题,怎样选都会有遗憾,不如倾尽所有去向命运挑战,去改变这个世界。
二十岁这一年,赵匡胤选择离家出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18:41:18
第二章.历练
客观的讲,我曾分析过赵匡胤离家出走的路线,发现他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闯荡,他对自己的选择是有方向的。
赵匡胤第一站南下来到了复州(湖北天门),复州军阀王彦超是他父亲多年好友,他以为凭借着父亲与王彦超的交情再讲点感情,自己一定可以在这里大展宏图。然而王彦超的做法很绝,他直接了当的拒绝了赵匡胤的请求,您哪儿来回哪儿去得勒。
出门找工作连实习的机会都没获得的赵匡胤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接着来到了第二站随州。
随州刺史董宗本似乎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他接纳了赵匡胤并给他安排了相应的工作。
正当赵匡胤满怀热情准备投身于工作时,他发现他在这里开展时工作处处受到排挤,时常遭到打压。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嫉妒。
嫉妒一向是某些器小之人的天性,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就是其中一个。当他看见外来的赵匡胤不管是在言语谈吐,还是兵法武艺上都要优胜于自己的时候,他的心里极其不痛快。
凭什么所有的风头都让赵匡胤一个人抢光了,我才是一州之长的儿子,这个地方最优秀的那个人应该是我才对,而且只能是我。
于是在他充分发挥二世祖不学无术努力排挤他人的坚持下,随州这个地方赵匡胤也待不下去了。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19:21:53
离开随州的赵匡胤彻底没了方向,就连父亲最好的朋友也如此不待见自己,赵匡胤始终难以想明白为什么我一身的报复与本领却难有施展之地,我满腔的热血换来的却是冰冷的人情世故。
后世的史书上写到这总是夸张的书写英雄的赵匡胤因此回到北方开始了他的皇图霸业,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痛苦的,对于年轻的赵匡胤而言一样是难以接受的,他此刻的精神世界正随同他的身体失去了方向。
命运似乎注定还要继续磨练他的意志,失去方向的赵匡胤在流浪中思考人生的同时,另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在侵扰着他——他得吃饭。
星辰大海也需要门票,理想不能当饭吃。在流浪的生活中,赵匡胤没有多余的钱住旅馆,那时也没有警察派出所可以帮助他回家,是名副其实的"穷游“,于是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个满面尘垢,面黄肌瘦的少年频繁的出现在荒郊野外,地痞流氓之间。
当然,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也想有尊严的活着,但现实却是选择尊严就有可能被饿死,选择生存那就没有尊严可言(这好像是从古自今都在面临的问题)。
这期间,他白天四处游荡混饭,夜晚只能住在残破寺庙里,有时夜深他也难以找到一个栖身之地,陪伴着他的只有他人的冷嘲热讽和自己仅剩的尊严。
流浪的期间赵匡胤还参与了赌博,他想要赢些钱财做路费,可赌博注定是一个思维骗局,结果是他输得很彻底。我曾经与一位沉迷赌博的朋友谈过心,他告诉我,赌博里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沉陷在刺激的博彩世界里无法自拔直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另一种是在赌博里的大起大落中看透生活的本质,选择回归人生意义的人。(那些牌技高超的反赌专家大多就是后一种)
赵匡胤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种,也正因为他是后一种,他才没能一直流浪。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8 23:06:43
长期的磨练与困难生活,这让赵匡胤的心开始转变,他明白现实很残忍,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经历种种考验,而这期间就不能在命运面前向它低头。
如果说,在离家之前,他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那么在他经过这段时间的挫折与磨难之后,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默少言,可以战胜一切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变,有的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完成,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世界宛如一盘棋,所有的人都在其中进行厮杀博弈,有的人会在中途被淘汰,有的人则顽强的一路坚持到最后。
只有坚守信念者,才能被时代所留下。
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赵匡胤从外在的转变真正转换到心的转变,对他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谓成长,就是当我们经历伤痛或者挫折时并不是一味的退缩和逃避,而应该是从中寻求各种方法去接纳,去抚慰这些生命中的不完美时刻,而那些看似的伤痛都会潜伏在你的潜意识里不断的鞭策着你。
是的,容颜会老去,金钱会流失,而别人永远不能左右你的正是你那颗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心。人生哪有不坎坷,但我们依旧要坚守信念,选择希望。出海的渔民并不知道鱼群在哪里,但他们依然选择出发,是因为他们相信会满载而归,人生很多时候坚持才有机会,有了机会才会有希望。
正是这一切的转变,让赵匡胤决心回到北方,重新开始当初离家时的理想。这一次他将不再依靠父辈的资源,从自己做起,从一步一步开始做起。
当赵匡胤准备回到北方的那个夜晚,他环视着周边的一切,回想着在这里所发生的总总经历,他想到,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来,但待到那一天,这里的一切都将改变。
我踏上这条路,就将永不回头。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9 07:45:42
谢谢你的认可,将会持续更新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9 14:58:43
公元947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赵匡胤离家出走后,他的家乡紧接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来源于耶律德光。
入主中原后的耶律德光终于迎来了他放任士兵烧杀抢掠的恶果,在他的思维里,这些汉人只能默默的忍受他们的折磨并无条件的屈服,他认为他已经彻底的征服了这个国家和它的民众。
可他错了,原来在他眼里的这些下等人,这些奴隶也会反抗。当生存成为一种奢望,愤怒达到极限时,反抗是唯一的道路!
于是各地军民揭竿而起,纷纷以将契丹人赶出中原为己任,这使得他们空前的团结在一起,仅仅几个月时间各地发生了上百起暴乱,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反抗,这其中包含各地农民与士族。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耶律德光终于不堪重负,无力挽救危局,只得无奈撤兵返回契丹本土。
(历史再次证明,只要我们民族自己不折腾自己,团结在一起是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
契丹人走了,后晋也亡了,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见中原无主,政治空白,便立即于太原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这就是五代中的第四代,史称后汉。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29 19:59:30
这里我有必要说一下耶律德光的结局,回国之前,耶律德光瞭望南国大好河山,发出了汉人为何如此难以治理的感慨,带着无限的不甘与落寞他病死在了回国途中(杀胡林),再也没能活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位辽朝的第二位皇帝就这样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后世的多数史学家认为他的功绩已经超越他的父亲—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但这并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是非功过,公道自在人心。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拓者”,但他也的确不能算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也没能想明白汉人为何如此难治,明明我的骑兵才是当世最强,我的军队是天生的战争机器,可为什么?我还是输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暴力从来都不是彰显强大的方式,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尊重你,当我们这个民族在受尽凌辱时,我们骨子里的坚毅,我们的不屈服,我们的风骨,都在我们心底深处呐喊!
可惜的是,耶律德光如果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倒也不用客死他乡,但他永远不会知道了,不光他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的子子孙孙们也没明白,他们将带着仇恨的眼光在今后继续对中原虎视眈眈!
947年夏,耶律德光的尸体被以腌制契丹肉干的方法成为干尸运回辽国,史称帝羓!他也光荣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干尸皇帝。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8-31 20:40:43
第三章.征途
离家两年后的赵匡胤重新回到了家乡,看着幼年在青石板上刻下的棋盘,他知道自己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少年。
后汉乾佑元年(948),河中地区三镇联合叛乱,身为国家三军统帅的郭威正在营帐里苦苦思索平叛对策。
就在此时,手下军士前来报告,一位自称是禁军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儿子的人前来投军。
嗯?赵弘殷的儿子?他老子就是禁军军官,不去投靠他老子,跑我这里来干嘛?这让郭威顿时来了兴趣,他决定见见这个人。
于是他走出自己的营帐,看见了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的)但眉宇之间颇有几分英气的人。郭威很纳闷,这个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高干子弟,他来我军的目的在哪里?莫非是个奸细?
带着疑问郭威走到赵匡胤的身前,问他:
你是赵弘殷的儿子?来干什么?
赵匡胤平静的答到:
是的,我来这里只为投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郭威有些吃惊,他明白战场意味着什么,但眼前这个年轻人语气坚定,并不像是随口而答。于是他接着问出:
行军打仗可不是儿戏,随时可能战死沙场,你不后悔?
郭威希望用这样的话语吓唬这个年轻人,让他知难而退。
赵匡胤回答:
大丈夫为国效命,马革裹尸,有何后悔。
郭威有些意外,他盯着这个人的眼神,看见的全是坚定。这让他不敢小看眼前的这个人,接着说出:
我的军队里并没有可以提供给你的军职,你求何位?
只求能做一名普通的士兵。再听到这样的回答后,郭威明白了,眼前的这个人并不是投机取巧,不知所谓的,而是真正前来投军的。
由于赵匡胤给他的印象实在太深,他并没有把赵匡胤随手安排在那个部队,而是让他放在身边,做自己的亲兵。
就这样,赵匡胤开始踏入军伍,成了一名军人,等待着他的将是无尽的传奇。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9-01 00:14:53
自从军以来,赵匡胤很快在部队里展现出了他的天赋与才能,相比于其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士兵而言,他在军中显得是格外突出。
这一路他不仅作战沉稳冷静,勇猛精进,此外他还是一个熟知兵法谋略的人,在每一个重要的关口他都有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从不莽撞行事。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讲义气,明事理的人,即便是自身拥有着一身高超的武艺(这一点很重要),他也从不会自视清高喊着兄弟们向前线冲,自己原地不动。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他在军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很多人都佩服他。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另外九个与他一样胸怀大志,颇有才干的人,此九人与他结拜为异性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不是电影里的十兄弟)。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赵匡胤的眼光,这九人素质之高,他们都是后来大宋的开国功臣,国家高级干部。
郭威
身为直属领导的郭威算得上是赵匡胤的第一位贵人,也算得上是赵匡胤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里赵匡胤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们将着重讲解一下这个人。但要想读懂郭威与他之后干的事,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孤独,因为郭威一生从未从里面逃离出来。
孤独是什么呢?
每个人几乎时常都会孤独吧,比如黄昏时分在房间里醒过来,那种被世界遗忘的感觉让你感到心慌,表情呆滞,眼神空洞的会想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再比如下班的地铁上,全是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认识你,没有人懂你在工作中的劳累,你就想弄明白这天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你弄不明白,在你质问你自己的那刻起就注定弄不明白,因为这就是孤独,孤独是常态。
我们几乎都见过家人或者朋友在酒后忧郁、痛哭的样子,这时你才发现原来面对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但至少,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倾述此类问题的困扰,他们会安慰你,会守护你,所以你时常也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很美好,你并不孤独。
但对于郭威来说,这一切都是奢望,他从幼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一个孤独的人,虽然这一切并不是他造成的,但他终究孤独终老。
这里再插个题外话,如果有人向你倾诉孤独之类的困扰时,请别在敷衍或者嘲讽他的忧郁,必要时请给他一个拥抱,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远行客,告诉他:“这个世界很美好,你并不孤独”,答应我,做你们彼此的最好的苏格拉底。
言归正传
郭威,河北刑州人,绰号郭雀儿(脸上纹身所来)。原本他是顺州刺史郭简的儿子,由于父亲兵败被诛杀后,他的母亲只能被迫带领他踏上四处逃亡的道路。
在一般的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剧情:主人公全家被诛杀,只剩下他母亲乘乱将他带出逃亡,然后在成长道路中各种属性加成,最终为父报仇,故事圆满结局。
但对于郭威而言,他并没有这么幸运,现实是残酷的。在逃亡的过程里,他的母亲也在颠沛流离中去世,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孤儿,逃亡生活的风餐露宿让他受尽了嘲讽、奚落与孤独。
这样的经历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在受尽了欺凌与嘲讽后,他开始学会伪装,开始用凶狠、暴力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用强势来使得自己不被欺负,他甚至还在自己的脸上刺青,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但这些种种,终究欺骗得了他人,却骗不过自己。我时常能够联想到千年前一个个孤独的夜晚,孤独的郭威也会在某个残败的寺庙角落里望着天空偷偷哭泣,想念着自己的父母,希望有人陪伴,有人能给他爱,渴望有家。
尽管现实无情的摧残着他,但现实并没能抹去他的内心,他的心中还有爱,因为郭威还是一个爱打抱不平的人,他深知被欺负的滋味,知道自己这一路走来也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所以他常常义不容辞,拔刀相助。我始终坚信在他凶恶的外貌下,藏着的是良知与感恩。
上天并没有遗弃他,他的种种行为都让他在这个武人当道的世界里获得了青睐,在成年后他应募成为了一名士兵,并凭靠着自己的能力迅速成长为如今后汉的第一军人。
此刻的郭威很满足,他再也不会担心有人欺凌自己,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他也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有着自己深爱的妻儿子女。
但命运紧接着又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平定完河中三镇叛乱之后,他的妻儿子女全都葬身于开封的家中,仅在一夜之间,郭威感觉又回到了幼年时孤独,无助的自己,举目无亲。
而这一切,都要从此刻的后汉皇帝开始说起。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9-03 19:51:04
此时的后汉皇帝是开国皇帝刘知远的次子,刘承佑。
建立后汉的刘知远这个皇帝并没有什么政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弱点——短命,在建立后汉一年后便因病离世。我曾考究过五代皇帝,五代历经短短54年,却有14个皇帝,这就意味着平均一个皇帝在位时间仅三年半,要知道皇帝这个稀有物种一般是不会主动退位的,谁都想在这个位置上多享受几年,而这一时期平凡换皇帝除了兵变被杀外,他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短命,包括后来的郭威,柴荣都是如此。
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为何如此,毕竟短命又不传染,唯一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也许是常年的征伐掏空了他们的身体,但在我看来,我更愿意选择相信这是天意,一个给赵匡胤机会的天意。
短命的刘知远在临终前选择传位给他的次子刘承佑,在今天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刘承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简单来讲,粗人。
这里的粗人并不是指他的受教育程度,而是说明他是一个头脑简单,行为处事欠缺考虑,属于想了就做,做了再想的人。
后来的事实也已经证明,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以他的性格,迟早不在这件事上出问题,终会在另一件事上捅娄子。
事情是这样的,刘知远死前也深知年轻的儿子会控制不住当下的政治局面,所以他给刘承佑留下了几名托孤大臣用来辅佐他,郭威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安排好了一切,但在刘承佑的眼里,这些人都是用来束缚他的,是他权利和地位的威胁。他每天看着这几位顾命大臣就来气,自己想要做什么得先去请示他们的意见,自己安排个熟人上位得通过他们的同意,而偶尔搞点娱乐活动也得告诫你什么国家社稷之类的话,他感到自己这个皇帝实在毫无存在感,阻碍这一切的原因正是父亲留下的这几个人,只有除掉他们,自己才能高高在上,才没有人再敢拒绝自己。
当这个念头频繁的出现在他脑海里时,行动就将是他的下一个动作。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9-03 20:32:26
从政治立场上讲,凡事都应该先谋而后动。
但这些在刘承佑的人生准则里似乎都不重要,在他眼里,心黑手狠,暴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看不顺眼的人杀掉就可以,至于地点,方式,这些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别人不敢杀顾命大臣,我敢。别人不会在皇宫大殿内杀人,我会。而他后来的行为也的确是胆大妄为。
这一天很快到来了。
公元950年十一月的一个清晨,天下着蒙蒙细雨,几位顾命大臣如往常一样正赶往广政殿准备上早朝,没有人觉得有任何异样,当他们来到大殿之内,刘承佑正坐在他的皇位之上没有说话,一番跪拜礼之后刘承佑也没有要让他们起来的意思,气氛多少有点尴尬。
面对这样的沉默,几位顾命大臣也不知道刘承佑的心思,大殿之内空前的宁静,紧接着卫士突然冲出,用预先准备好的刀剑砍死了他们,在倒下的那一刻,看着刘承佑冰冷的眼神他们仍然带着不解和疑惑。
没有任何交谈,也没有任何宣判,只不过平时话多了点,管的事宽了点,他们就倒在了血泊之中,真是够狠。
但事情还没完,因为郭威并没在这其中,此时的郭威在平定国内叛乱后被封为天雄军节度使(河北地区)留守邺州防御契丹,也正因为他不在朝中,方才逃过一劫。
秉承着做事就要做绝的理念,在被杀者的鲜血还没擦净时,刘承佑已经把目光锁定在了郭威身上。
等待着郭威的,将会是什么呢?
楼主:在你心河  时间:2020-09-03 22:55:54
郭威在得知同僚被杀的消息后大感震惊,直觉告诉他,很快到来的将是对自己命运的一次挑战。
刘承佑的确很快,他迅速以密诏的形式派遣亲信李宏义前去刺杀郭威,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了点,理论上还是有可行性。但就是这个一开始的决定却是他此次事件犯下的最大错误,他不知道的是将在外,军令可以不受。
到底错在了哪里呢?
答案是他忘了在用人之前应该先调查其社会关系,
这个亲信,只是他自认为的亲信。
李宏义在接到密诏后很纠结,做起了漫长的思想斗争,到底是听命去刺杀呢?还是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好朋友郭威呢?这是一个问题。
原来李宏义与郭威是多年好友,刘承佑派他去杀人真是荒谬至极。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的李弘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他决定将这个消息告诉郭威。
决定了就去做,当他连夜赶到澶州把消息告诉郭威时,郭威的表现是并不相信,在郭威眼里,刘承佑不会这么决绝,于是在李弘义拿出皇帝密诏蜡丸之后,郭威才彻底的相信。
郭威始终想不通自己为后汉立下赫赫战功,绝无半点反叛之心,为何这个新皇帝一定要置自己于死地。可事态容不得他细想,因为李宏义迟迟没有动手刘承佑一定会有所察觉,还会有第二批刺客前来,到时可就没这么幸运。
形势危急,这下不得不反。反之前,还有一个事要做,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属下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去对抗他们的皇帝,做为政治老手的郭威自然不会就此莽撞起兵,他只偷偷做了一下手脚就让事态完全倾向了他这一边。
郭威更改了皇帝刘承佑要杀他的密诏,他把这封密诏更改成为皇帝命他去杀他的部将。这下事情闹大了,当郭威以一种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彻底表现出不惜违抗皇命也要坚决和部下站在一起的心态时,这些部将大为感动,纷纷表示只要郭威一声令下,便在所不辞杀回开封,找皇帝问罪。
群众的基础是有了,可郭威此刻依旧没有下定决心,事实上郭威心中是有顾虑的,此刻他的妻儿老小都在开封城中,如果刘承佑用他们来威胁自己,对他而言,这场斗争将会是必输无疑。于是他提前给皇帝写了一封信,信中内容无疑是阐述着自己绝无反叛之心,这样做对大家都不好,陛下只是受了小人的蒙蔽,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之内的话。
实话实说我到至今也没想明白刘承佑看到这封信后的处理办法,他似乎是一个思维很奇特的人。接到信后,他直接残忍粗暴的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一个不留的诛杀完,其中还包括郭威还在襁褓之中的幼子。
这样做好像是除了泄愤之外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理由来解释他的做法,不过以他之前的处事风格来看其实也不难理解,头脑简单,不考虑后果的用暴力解决一切这就是他的风格。于是在他的任性下,他把自己仅有的底牌给毁了,这下他连最后谈判的机会都失去了。
冲动是魔鬼,暴力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这一次,郭威已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