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九段集(2017卷)连载

字数:208321访问原帖 评论数:11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1-06 16:01:18 更新时间:2022-08-27 23:53:41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06 08:01:18

从“说命”到“知命”
——为《菜九段集(2017卷)》序
田秉锷
2017年,对菜九段先生而言,自不寻常。
就“学术”层面来说,继于丹枫十月推出史论专著《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之后,复于寒梅腊月推出其年度文集《菜九段集(2017卷)》,可谓“好事成双”。就“健康”状况来说,2017年则是他有惊有险,并终能化险为夷的一年。隐恙其显,营卫有术,康复后的菜九段似乎受了某种刺激或者某种唤醒,反而在探隐发微、著书立说方面强化了投入。启动之快,发力之猛,异乎往年,于是才有了上述的学术成果。


为其贺,本乎吾心;为其喜,发乎吾情。贺、喜之后,心中还是泛起一丝挥之不去的惭愧:在时断时续的通话中,我竟然没有从他对我“千万别累着”“千万多保重”的劝告中,感知他的飞来病痛。拟议中的2017年金陵之行,从春拖到夏,从秋拖到冬,终于未能践约。直至读了他为《菜九段集(2017卷)》所撰的“自序”,我才后知后觉于他2017之春的病历。
在可以前知的未来岁月中,我与菜九段共勉的话题,于“学术”激励外自然又多了“健康”的叮嘱。而在心灵深处,我依然还是想固守那些曾经的判定:他比我年轻,他先天之本好,他是中医学硕士,他会养生调理,他松乔劲健,自当无惧于风吹雨打……
作为“年度文集”,《菜九段集(2017卷)》的内容呈现着“百川灌河”的丰富性。文稿总量二十六七万字,“汉史”论文仍然是大头,约占十之八九,这是为史学发烧友备下的精神大餐;余下的文字,写经历,写见闻,写社会,写人情,借此,读者则可以走近作者,进而勘验作者在“书生”“学者”的身份之外,自有着别样的人生历程、人际交往及社会情怀。出乎揭秘与好奇,我将那组“纪实性”的篇章——《夜半梦醒——有一种情感叫依恋》《李老与我的师生缘》《鸿门宴专家亲历鸿门宴》《农村鬼事》《由林散之勾起的杂忆》《此情已然成追忆——缅怀王步高教授》《何谓王步高精神》等,一一先行检出,细细品读。数次掩卷,几度眺望,凌越幻像,接通天人,以致可以体验到菜九段的“悲辛情怀”。
老实说,作为文友,相识虽久,相知虽深,菜九段的诸多经历细节,我还是从这些纪实文字里首次发现。所以我进而相信:文章是生命的密码,阅读是生命的体认,借着写作的倾诉与阅读的聆听,宇宙的星空,彼此充满理解。
总之,《菜九段集(2017卷)》中的纪实文章,已经多侧面地为那个“感性”的、“人情”的菜九段,铺开了人生素描。
对应于“感性”的、“人情”的菜九段,《菜九段集(2017卷)》中的史论文字,则承担着对菜九段的“理性”塑造和“智慧”塑造。
说到“理性”塑造和“智慧”塑造,也是我作为读者的一种阅读强加,自然没有征得菜九段的认可。在我的简单化思维里,凡有书写,皆为书写者的“情理展示”。“情”之外的那个“理”,我又以“理性”“智慧”等词语概括之,相信不会大谬。
就文章说文章,《菜九段集(2017卷)》中的史论文字因为后出,所以较之他前出的《古史杂识》《历史的侧影》《拷古笔记》等,定然有了“递进”的、“超越”的、“覆盖”的况味。基于前后对比,读者必然可以从菜九段的学术升华中,领略到那种阅读的进深。这或者可以称作“作者走,我也走”,“作者飞,我也飞”。


我喜欢这种水涨船高的阅读——前提是,那作者一定“原创学者”,那著作一定是“原创著作”。
菜九段没有让我失望。相信,他也没有让大多数读者失望。
作为“学院”之外的“学者”,生存保障、学术背景、群体声势、发话平台等等外部条件,都比“学院派学者”差了一大截,居也不易,鸣也不易,成也不易,得到社会认可更加不易。而“学院”之外的“学者”常常还是“突围”而出。菜九段就是“突围”成功者之一。
此中,耙梳之艰辛与发现之喜悦,皆非局外人可知。只有当读者进入阅读,才会惊叹于菜九段的汉史考辨的确是一种荒原开路。
在我的印象里,菜九段似乎对自己的状态还不满意。他屡屡感慨2009年的巅峰状态早已不在。所以在2017年底,攒了个集子,好玩着,并沉重着,命之曰《菜九段集(2017卷)》。以“年”为单位结集的好处,是可以完整体现菜九段的工作状态——即在高度关注“秦楚之际”并书写史论文字外,他也有相当数量的抚今追昔之作,展示亲情、友情和世情。
其实,“09巅峰”只是他的“阶段满足”,倒是“09后”的逐年积累,逐年酝酿,才将他对秦汉之交历史的体认与考辨,推向今天才能达到的中平、冷峻之境。
让菜九段始料未及的是,《菜九段集(2017卷)》这个以年度为单位的集子,其“年轮”的色彩倒不是很强,呈现给读者的还是资料拓展、认知递进、柳暗花明、天光照眼……
数次为菜九段的文字写序,数次见证,数次惊叹,数次感动。
据菜九段自己讲,他的学术探究总是从一些高人处受到启发,尽量做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拓展,以便能够从任何地方都可以开讲。此集子中的《沐猴而冠引发的血案与冤案》《周氏群雄/群星闪耀秦楚》《薛欧、王吸出武关考》应该属于这类。看似即兴之作,也非常有力度,体现了他对这个领域的资料,具有相当娴熟的拆解之功。
这都是“重话轻说”。其实,拆解之功正是菜九段治史的庖丁之术。其中奥秘,只有精诚贯注者可以领会。
菜九段在本书的序文中,曾自喻为“不知天命的疯狗”。“天命”玄远,知之不易,知与不知,问题不大。唯“人命”关己,近在咫尺,不可不知。孔子在《论语》的最末一章提出君子三知,其中即有“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作为历史学者,菜九段多年来均以勘验历史人物的命运为思虑,我视之为“说命”阶段;因为说别人之命,即可烛照自己,所以“说命”阶段之后,必然是“知命”阶段。
我估计,菜九段因“说命”而“知命”,早已获益良多。
以“知命”之智,解读历史,驾轻就熟,期乎必然。何况,在菜九段的学术初衷里,从来就是把“还原历史真相”“唤醒历史良知”视为自己学术基线的;文章之外的虚名、浮利,他何曾挂怀?因而,我将《菜九段集(2017卷)》的编纂出版,仅仅视作他的“年度小结”,视作他的“知命”验证。
今年好,明年更好。
站在寒冬,眺望远春,目力尽头,那定然是一轮朝阳。
2017.12.6撰于彭城
历史是一具僵尸
——序《菜九段集(2017卷)》
十多年前,我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制一套《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一书,这是一块硬骨头,在录入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文字模糊、资料残缺的现象,所以需要不断地跟责任编辑沟通,我们一起想办法与全国各地图书馆联系,寻找更好的资料源。当时我绝对没想到却因此结识了一位大神级的人物——菜九段。


第一次接触菜九时,着实让我紧张了一番,当我走到他办公桌边时,他不在,桌子上全是稿件、资料,铺满整个桌面,巴掌大的空隙都没有,乃至于我想把带来的稿件交给他都不知道朝哪放,就担心把他稿子弄乱,或把我的稿子混到其他稿件里,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能从如此混乱的局面中冲杀出来的。但从我们后来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才发现,尽管他处于如此乱局之中竟然从来没有出现过错乱。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是有区别的,我们的思维是平面思维,需要一个整齐的、简洁的步骤和环境才能工作,而菜九的思维是立体的,他构建出来的结构有他自己层次和框架,就像用平面思维去解析立体几何,那我们只能对着一堆乱麻般的线条发呆。
菜九段只是网名,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刚刚兴起,手机还没有智能化,网络还仅仅局限于电脑的平台。由于与网络初次触电,没什么信心,他便谦称自己为菜鸟,而且菜到了最高境界的九段,于是菜九段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了,他甚至不愿意显示自己的本名了。
有一次他从QQ上给我发了一篇《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的长文,好几万字,详细地剖析了刘邦先入关中,担心怀王之约不能兑现,于是确有派兵镇守函谷关,阻止各路诸侯军入关的想法。他从刘、项进军的进度表入手,列举了大量的史料,条分缕析地把刘、项之间矛盾进行了抽丝剥茧般地解析。批判了项羽办事拖拖拉拉、优柔寡断,又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矛盾心态,也对鸿门宴前后被隐没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推测。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大跌眼镜,我吃惊的倒不是这篇文章是如何的精彩,而是感到一个科班出生的医学生,怎么对文史学问做得如此专业?
后来才知道,他以前是古籍出版社的编辑,那个时候他还年轻,有上进心,想考一个职称,不但能多拿点薪水,说不定还有能混入进步人士的前景。但考职称得拿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啊。其实那个时候找个枪手或随便抄袭一下,已经是一种潜规则,只要骗到这个本子,谁来较真这档子事?但菜九竟然当真了,他真的去立选题,找资料,来写一篇与楚汉之争相关的论文。可是最终的结局竟然是时间浪费了,职称还没评上,鸡飞蛋打一场空。
如果这件事就这么结束的话,估计便不会有后来的菜九了。偏偏就是在这次坚持原创的过程中,他发现楚汉史料中存有大量的疑点。人的好奇心就如裤裆里的虱子,你倘若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可能还不至于痒痒,一旦感觉到痒痒了,便会产生非要把这些“虱子”捉出来不可的冲动。这一冲动却惹来了麻烦,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些“虱子”是越捉越多,乃至他被深深地陷进这个“裤裆”里,穷二十年之力,竟然也还没有捉清这里面的 “虱子”。
他所捉到的“虱子”当然不仅仅是《鸿门宴》这一只,在他的《古史杂识》一书中,对《触龙说赵太后》史实的真伪进行了考证,从而竟然对《战国策》的史料真伪提出了挑战。之后在《历史的侧影——透视重大历史片断的关节点》一书中,对周昌、贾谊、武则天、刘邦、项羽、吕后、张良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提出了颠覆性的见解。2012年他推出五万言长文《重审韩信罪案》,之后发现疑点越来越多,于是于2015年完成了二十万言的《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2017年正式出版时定名为《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此书以详实的史料作证据,以严谨的推理作引线,层层剥离、丝丝入扣地将大量破碎的史料进行拼接,彻底颠覆过去韩信留给人们的英武形象。正如菜九所言:“韩信事迹被人夸大性造假的可能性极大,所以菜九所为,从客观上动摇了韩信的崇高地位,并将韩信最令后世文人骚客无限吟咏的神奇战法也定义为靠不住的神话。这样一来,韩信的兵仙军神光环要褪色不少,韩信的神像基础塌陷,满是窟窿。”菜九石破天惊地考证,让人紧张的倒不是担心韩信地位的定位,而是他撼动了史学界千古泰斗——太史公司马迁神话,这种勇气和胆识着实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一个本应是医生的人,为什么非要不务正业地专门与古人为难?非要把已经定论的历史撕裂于众目睽睽之下?现在才懂得,在菜九段的眼里,历史其实就是一具僵尸,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习惯性地看看尸检报告就足够了,而菜九却不轻易接受这份报告,非要亲自过手一遍,重新解剖一下。他解剖的那么细致、那么谨慎,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面对这种费力劳心且不讨好的事,你可以视之为较真或迂腐,甚至你可以说他是博取眼球的耍酷,而我则视之为职业习惯而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现在推出的《菜九段集(2017卷)》,还是那份尸检报告,方向基本没变,只是动作幅度大了一点,进度快了一点,切割得又深了一点,得出些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结论,却也是我意料之内的事。
值此尸检报告正式出版之际,窃草此小文,忝列华章之畔,是以为序。既表达后生的景仰之意,也为先生的2018祝福、壮行。倘能藉先生之文集同登不朽,那更是意料之内的意外了。


孙志洋
2017年12月26日撰于金陵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06 08:16:47
不知天命的疯狗
——自序《菜九段集(2017卷)》
《论语•为政》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是孔夫子被人误用最多的话。三十四十云云,这是孔夫子对自己的描述,常常被广大人民群众套用。现实中又能看到几个知天命、耳顺之人?所以这样的定位如果真要推及普通人,至少每个年龄段推迟十年。即便如此,还未必搞得定。比如菜九到了六十,还不敢说知天命了。但天命这个事情可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都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你来一下子。2017年正月初一,就是过大年的那天,菜九因胸骨后不适去医院急诊,想排除心脏病,结果还就是心脏病,严重的心肌梗塞,下病危通知书,立即植入支架。此前菜九为了防止发生心脑血管急症,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括药物预防、食物预防,到头来屁用不顶,还是出了岔子,这就是命吧。住院期间的十来天里,一直在盘算出院后要对旧有发现加大整理力度。人生无常啊,谁知道那个无法控制的天命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生命的流程中,所以尽可能少留遗憾应该成为一种人生追求,那么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尽最大可能把人生的心得整理出来,就是应有之义了。于是,菜九从病床上下来后,发疯一样开始了《历史如何从秦走到汉》的写作。因为不断出入以往的心得,所以写《历史如何从秦走到汉》的间隙中,又攒出了一批文字。截止九月中旬,菜九大大小小攒了三四十篇,其中也有非历史心得类的,从篇幅上看,基本上就是一本书的规模了。可以预期,到2017结束,肯定还会有一批有质量的文字。于是菜九突发奇想,何不索性以年为单位,攒本以撰写顺序为序的2017年度文字的书——菜九段集(2017卷)。以年度为题的个人集子,不论是否有他人做过,菜九都可以尝试做一次,用这样的形式纪念一下所谓的知天命之年,或者也标示了生命的年轮吧。


有时候,自己也会觉得这个样子太拼了,有违闲适之道。但菜九又深知,一个人能够有点发现真是一种绝大的机缘。当年批判五七一工程纪要时记忆最深的就是传达林立果说过,改变中国命运的机会历史性地落在我们空军的肩上。菜九将此话作一改编——传名后世的机会历史性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常常用以鼓励同道著书立说。菜九这些年来多有发现,疑似积攒了较多的传名要素,但仍然声名不彰,渐渐地也不太介意传名与否了,只是觉得这样重大发现的机会出现在面前,你不把握不努力发掘出来,也太愧对上天的眷顾了。或者这也是一种天命。难道菜九的天命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把能够发掘出来的统统发掘出来。人生苦短,不发疯还真不能讲就是尽最大努力了。大概菜九命中就是个挖地雷的,所以特别醉心于要把那些地雷挖出来一一引爆,看着它们释放出漫天的烟花,照亮菜九以外的天际。
菜九段
20170921
初中同学岳文华留言:
原来牛哥还有心脏问题?望君珍惜身体,尽量睡早些。天下有烦不完的事,作为学者尽其力而为之,身体尤其重要。望保重而珍惜之。
初中同学吴益华留言:
看后更加敬佩牛哥忘我境界了!但我还是愿牛哥注意保重才能让我们看到多多的烟花释放!

目录
夜半梦醒——有一种情感叫依恋————《李老与我的师生缘》后续
附:李老与我的师生缘
沐猴而冠引发的血案与冤案*
鸿门宴大嚼二十年
从秦末战事汇报提纲说开去(代前言)
杂议吕泽——《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续**
附:《古史杂识》之《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吕泽是刘邦害死的吗?
栽培式的索取可以休矣
章邯这道历史大餐**
秦楚之际齐国简史*
吕泽问题从头说**
答友人问20170604*
怡然空间,自嗨乐园(网络栏目介绍)
金刚钻与瓷器活* ——蔡克难《编辑学论》编后
附: 编者的话 ——蔡克难《编辑学论》编后(简略版)
项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周氏群雄/群星闪耀秦楚*
鸿门宴专家亲历鸿门宴
农村鬼事
垓下小考*
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
附:中国人最不认真——天下到底几垓下(终极版)
薛欧、王吸出武关考*
拉风记
中国人最不认真系列
章邯根本没自杀*
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
历史大佬吕泽完全可以不消失
萧何无须追韩信
韩信根本不会跑*
魏豹根本没叛汉
鸿门何郄郄何来
秦楚经纬后记
走出芒砀山,刘邦的前沛公时代*
寻找淮南王英布*
历史大佬吕泽发掘记
走访大泽乡*
刘吕关系大猜想**
汉灭赵——谁让赵喜欢裸奔*
由林散之勾起的杂忆
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1 **
插队第一天
王步高精神永存
何谓王步高精神*
此情已然成追忆——缅怀王步高教授*
汉军二下彭城的猜想与解析*
刘项之别狂想曲*
漫议丁复*
班固一思考,司马迁就要笑
附:千古谁识沛丰邑
垓下之战讨论——微友陈伟(家业长青)对话菜九段
去你妈的职称*
赞歌乎 妖风乎
项羽分封历史再现
同事杨总
一世苦闷——中医药现状即兴谈
以一本书的出版告别职业生涯(后记)
——————————
*表示自认为较成功之文。
**表示比较重要且体量较大者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06 17:14:43
夜半梦醒——有一种情感叫依恋
————《李老与我的师生缘》后续
菜九段供稿
2017年1月
前些天凌晨梦到李老(李济仁教授)种种,其中有个内容是菜九在李老跟前吹嘘自己是最会写的,李老在一边轻轻说了句,他自己是最会做事的。菜九一楞, 难道说这就是一直寻找的答案吗。这个梦真假参半,菜九吹嘘会写,是2009年6月为写李老传记去李老家采访时真实发生的,当时李老还说,你好也不要自己讲,要人家讲才好。至于李老称其最会做事,则从来没有发生。但仔细考量李老生平事迹,这个最会做事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有注)
说来惭愧,菜九三十多年前师从李老,因整天瞎忙,对李老的学问人品也没有过多用心。题外话是,岂止菜九,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别时别处,很少活在当下,所以每每到了要提及自己的生平时,就难免浑浑噩噩,一笔烂账。菜九对李老的关注是从李老当选首届国医大师后日渐加重的,并一直在寻找李老成功的密码以及我与李老深层次的渊源。这个梦似乎与菜九的寻找相契合。
菜九与李老的关系开始得很偶然,双方完全不了解,云里雾里地就进入了师生状态。关于这层缘分,菜九2009年在《李老与我的师生缘》里描述过。菜九原先是报考南京中医学院王自强教授的内经研究生,因为菜九老婆是南京的,想通过考研进南京。因为从来没有打算考南京以外的学校,所以对李老的存在真的不甚了了。不料南京方面达线人数太多,而芜湖的皖南医学院没有一人达线,学校主动找到南京中医学院调剂,而这个过程菜九事先毫不知情。所以菜九与李老的缘份是在李老与菜九双双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定下来的,可归之于天定。
刚到李老门下,起先每个星期要去李老家帮忙拾掇拾掇,没去几次,就颇有微词,找个理由不去了。李老也听之任之,你爱来不来。现在想来,李老当年在他老师家里可能也免不了要做点杂事,也许李老想把当年受教的一套用在菜九身上,只是为了复制一下历史,而这样的殊荣在同门师兄弟中,菜九应该是独一份。可惜菜九愚鲁,并不领情,也因此失去了受教的机会。作为首批带硕士研究生的中医专家,李老这一代人乃至几十年后的硕博导师对如何带研究生可能也不知从何带起。毕竟带研究生是个新事物,李老参与搭建的中医的现代教学体系本身就是探索式的,更深一步的教学如何开展,整个中医界都是一片茫然,李老又岂能例外?所以自然而然启用了传统的带教模式。李老自己就是在这个模式教育下成为一代宗师的,把这个模式套用到菜九身上完全是一片好心,这本是菜九的机缘所在,居然被菜九当面错过了。现在想来,怪对不住李老的。
菜九对不住李老之处还远不止这一端,即使是临床业务,菜九也是很不上劲的,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就不足为奇了。尽管李老长于医而工于医,然菜九随侍的时候,李老的医技并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国家从来都重视中医,菜九随侍李老时也不例外。只是作为国粹的中医固有的古董特色,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不受人待见,而这个时期正是菜九在李老身边学习的时候。李老身处综合性医院,中医不过是个配相的,完全边缘化了。菜九直觉以为,即使医院里的一个普通护士,可能都比李老这样功力非凡的中医师有面子。菜九看来,当时医院的中医科真是门庭冷落,就诊者寥寥,来来回回,都是些老面孔,病人跟医生都成了熟人了。此情此景使得原本就专业思想薄弱的菜九了无趣味,又不知找了什么理由,就不去随诊了。李老的包容心真是空前的大,对菜九这样不思进取的弟子也没有任何不悦。大概以为菜九不爱跟随他学,李老就鼓励菜九到学校的大牌名师尚志钧处多走动。菜九也就去过两次,就再也不与尚老照面了。估计中医当时的不景气也影响到李老,感觉那个阶段,李老对业务也不那么上心了。菜九虽然不好好跟李老学,但到老师家的次数也颇不少,总觉得李老闲暇居家钻研艺术史类学问时候居多,而且整理起收集来的字画真是劲头十足。因文革期间李老对许多书画家予以精神抚慰,在书画界颇有名望,当时的名人字画是应有尽有,而且都题了赠李老的落款。所以李老隔段时间就会亲力亲为将家中悬挂的字画更换一下,也颇有气象。李老书画工具书也翻得很娴熟,时常给菜九脑补一些书画艺术的掌故,稀里糊涂之际,菜九也有了一些与书画有关的词汇量。
每次从家里返回学校面见李老,李老总会问,你父母身体还好啊,你爱人身体还好啊。当时年轻,觉得这样的问题不成其为问题,现在菜九也上了点年纪,就觉得李老的问候是真正的关心。只有身体好,才是真的好。是否可以这样说,李老对学生的关爱,也是爱屋及乌的。菜九毕业时,李老对我的临别赠言是不能太直,会吃亏的。其实李老在安徽学界以敢于放炮著称,为什么要让学生收敛呢?这完全是出于爱护,生怕学生会因此有什么闪失。即使现在,李老也规劝菜九不要乱讲话,他说,你在我这里随便说什么都无所谓,在别的地方不要讲,会有麻烦的。菜九会谨记李老指示,管好自己,不让老师操心。
通过毕业后与李老的一些接触,菜九以为自己是李老比较牵挂的一个弟子。李老评上国医大师之前的那年初春,菜九正好到北京出差,听在北京上博士后朱长刚师弟说李老正好也在北京小五子家,就相约一起看望李老。因为路途交通问题,菜九要换几次车,过程中就不停接到长刚的电话,说李老不停给他电话,问小周怎么还没有到。李老对见老弟子真是望眼欲穿啊。其实菜九在弟子中算混得最差的,既没有头衔,也没有职称,还混到医学圈子外了,丝毫不给师门长脸。李老记挂如此,这让菜九非常感动。毕业后,菜九去李老家次数有限,基本上空手上门,有一次带了两瓶酒,还让李老狠狠地数落了一番。李老说,到我这里来还带什么东西,我这里什么都有,能来就好。所以基本上菜九都是在李老家吃喝拿,甚少有回报。这大概是李老体恤混得差的弟子的做法吧。
朱长刚师弟常说,他与李老情同父子,长刚有资格说这个话,因为他与李老见面多,不像菜九几年不去见一次。不过由于李老对菜九恩同再造,所以菜九对李老的情感也可比踪长刚。菜九虽然于医一无所成,但在医学之外找到了乐子,闯出点名头,过得也蛮滋润的。而医学以外的功底,也是得益于在皖医学习时的自由选择打下了一点微末根基,这样的机缘也是拜李老所赐,所以若说菜九取得了什么成绩,还是要归功于李老。记得2009年与李老和胡剑北师兄用餐时,菜九大言不惭说,李老、胡老种了我这棵树,我就要让你们在树下乘凉,不然你们种我这棵树干嘛?当时李老听了很是开心。这或可作为师弟相得的师门佳话。因为参与李老及师母行医六十周年纪念集的编撰,李老认可了此前菜九写得好的夸口,他几次对菜九说,你也不能光写我,应该多写你师母啊。师母张舜华对菜九也很关爱,但菜九对师母的感情远不及对李老,加上手里有些私学亟待整理,也就迟迟没有动手,怪对不住李老及师母的。师母在将近二十年前就中风落下残疾,但对于病人的求医仍然全力以赴,这样的精神会成为菜九的榜样,生命不息,求学不止的。


毕业几近三十,师生感情较过去更深。李老记挂菜九的成长,菜九也记挂如何将李老的医学成就总结发扬。有一次菜九过境芜湖探望李老,李老饶有兴味地问起菜九的秦末战争研究,菜九讲了个半半拉拉就告退,李老非常失望,真是恋恋不舍。菜九因此也内疚了很长时间。直到前不久,才将这段研究稍作整理,专程去向李老汇报,让李老再开心了一下。李老在菜九的汇报中不时会提问项羽怎么样,张良怎么样,陈胜怎么样,刘邦怎么样,韩信怎么样,等等问题,菜九都一一作答,李老听得很开心。李老年事已高,虽然还在坚持给病人看病,但酒真的不敢喝了。菜九与李老共餐,就从原来的对饮变成独饮,酒喝下去都少滋味了,再也找不到以往的欢快了。 每次见到李老,他都会问到那些其他久不见面的师兄弟过得怎样,并且为他们的成长而高兴,为他们遭遇到的不顺遂而揪心。过去说弟子对老师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看来李老才像是个家长,始终牵挂我们这些老弟子。菜九之前的老弟子们都陆续退休,老师更是年登耄耋,让老师一直身板硬朗下去,是做学生的最大愿望。

到了提倡搞国医大师学术传承的当下,菜九也在想方设法为国医大师工作室整理李老的学术思想出力。通过翻检李老早先的学术著作,还真发现李老有不少对于指导临床与中医药研究有非同寻常意义的一家之言。而这些思想应该是菜九在李老处学习之前就形成了,可惜当年菜九不知道,更可惜李老自己也没有珍视其重要心得,从而未能将其早日发扬光大。
几年前李老曾经跟菜九说过,临床经验一定要写下来,不然的话,你看了一辈子病,又有哪个知道你?这与李老在菜九入门伊始就叮嘱要多写文章的精神是相通的,菜九也正是这样做的。菜九在李老处的学习不给力,但也还是一直谨记这个教诲不断在努力,一旦有所发现,就赶紧记录在案,然后想方设法将这一发现扩展放大。久而久之,也颇成气候。如果李老这样的临床家也是这样的话,被固化的成果应该也相当可观。李老根基扎实,思想敏锐,有价值的发现应该是为数不少的,可惜,得到固化的发现或者太少太少。近年来,菜九接触到的临床家颇多,也惊叹各人都有不少奇妙的治验,但让他们抓紧整理出来,往往没了下文。这个现象表明,临床工作耗费精力颇大,常常既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静下来整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就在无形中消失了,甚为可惜。菜九以为,在这样的客观存在之外,还有个主观现象为人们忽略,即人们可能对自己的发现重视不够。其实临床家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经验与发现,因为很多慢性病疑难病,教科书上都没有现成办法,一旦遇到能够解决的方案就应该及时记录在案,最终必定能大大地造福于人。李老在临床上活用苦参这个经验得到了整理,但力度还有待提高。而李老在中医病机理论方面的建树则一直没有光大起来。李老早年有《内经发病学索隐》一文,应该是当今对人体发病这个问题的中医药研究的典范。把病因学与发病学区别对待,应该是李老的重要贡献。因为病因尤其是外因是客观存在,而这样的客观存在并不必然导致发病,发病与否,取决于内在条件,因内在条件的不同,不仅有发病与不发病的不同,也有发病的性质不同。所以李老倡导的发病学更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像这样有价值的观念在李老的著作中为数尚多,只是李老现在年事已高,要把这样有价值的发现发掘凸显出来,显然力不从心了。所以菜九觉得,李老的那个工作室真的是任重道远,要干的事实在很多。如何去干好,就看工作室同仁的用功了。
作为李老的亲传弟子,有时菜九难免会想,我从李老那里继承了什么。开始选出是继承了好运气。上学期间,师兄弟们就会议论李老运气算是很好的,据我们所知,差不多所有的好事都让李老赶上了。现在看来,不是李老赶上了,而是李老在成长的过程中每每做出了正确选择,这大概就是梦里李老宣称最会做事的最好诠释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李老作出正确选择,也必须有前世的福报才能成事,所以所谓的好运气当有先人及自身积德的成分在焉。从运气角度来讲,菜九能到李老门下,何尝不是一种前世的福报。至于在成长过程每一步都走对,既是传承了运气,也算是传承了会做事吧。




田秉锷先生有言,人之相识,缘也;人之相知,道也。表示相识不难,难在相知。人与人的相知确实是一个难度极高的事。菜九发现,即使关系非常熟络的人,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相交一世,相知甚浅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比如,我们甚至讲不出自己父母的最深切苦闷与追求,最得意的事情与快乐,遑论其他。所以常常对特别捻熟之人,我们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于是到了我们想对我们熟悉之人作点描述的时候,往往无从下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对李老的认知,可以算作菜九的一个特长,而真要说个明白,又立即觉得缺项太多。但菜九还是要将与李老的相交归之于道的层面,因为尽管菜九学习期间过于散漫,仍然是得“仁”心者,所以相互信任与亲近的主基调,自确定师生关系后,就始终没有改变。如今菜九尽管也到了花甲之年,也丝毫不能懈怠,决心在李老的福庇之下,把李老最会做事这个特色更加发扬光大。(有注)
注:
李老说,你好也不要自己讲,要人家讲才好。菜九当时回答,妈的,那些狗日的不讲,只好自己讲自己好。
得“仁”心者,出自2009年拙作《李老与我的师生缘》。详后。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06 17:53:25
附 李老与我的师生缘


1985年,菜九第三次考研后,在家里等消息。平心而论,与前两次考试相比,这一次的考试感觉并不好,一切只等命安排。四月的一天,忽然接到皖南医学院科研处研究生科的复试通知,心里颇觉奇怪。当时菜九报考的可是南京中医学院啊,怎么会到皖南医学院复试呢?但这种时候也不容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当时的条件甚至连普通电话也没有,要搞清楚又谈何容易。没奈何,只得抓紧时间从当涂县赶到芜湖。老实说,经过三场考试,已经焦头烂额,如同身置绝境,这个复试通知,如同一根救命稻草,怎么也要抓住它,将自己从这种绝境中拯救出来。
菜九所在的当涂县离芜湖很近,1983年之前,当涂县就属于芜湖专区管辖。接到通知时,菜九的老婆正好妊娠反应并患了严重的牙痛,但赶考是件大事,这个反应与牙痛也就顾不上了。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一大早,菜九就匆匆忙忙赶到皖南医学院。菜九的毕业实习就是在芜湖进行的,对芜湖应该不算陌生,但皖南医学院可真正是第一次涉足。学校不大,菜九很快就找到科研处研究生科,当时的研究生科科长牛静慧老师接待了我。从牛老师那里,菜九大致知道从南京转到芜湖是怎么回事。原来南京方面上线的人太多,而芜湖方面没有人能达线,于是就近找到南京中医学院协商调剂的事。正好南京方面也因人数太多而犯难,他们就把唯一的一个安徽考生菜九挑了出来扔给皖医,并非常有把握地告诉前来调剂的牛老师,这个人估计会愿意到芜湖上学。菜九听到这里,心里非常笃定了,但谁知牛老师接下来的话,又把菜九打入冰窖。她告诉我,我来迟了一步,就在昨天,皖医硕士学位点的指导老师李济仁突然决定今年不接受调剂生了,原因是太累了,想休息一下。这一下菜九彻底傻眼了,如果有从九天之上掉落到十八层地狱的感觉,大概就应该是这样了。事后牛老师告诉我,当时我的表情非常可怕,脸色惨白,失魂落魄,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看着都替我难过。大概正因为这样,牛老师很动了恻隐之心,开始为菜九谋划,看看找什么人能打通这个关节,并将菜九推荐到安徽中医学院参加调剂。她问我认识李老本人否。说来惭愧,菜九除了母校安徽中医学院的老师之外,对其他人一点概念也没有。如果有,也是从研究生招生目录上看到的。人就是有种奇怪的生存状态,很少有全心全意活在当前的,总是生活在别处,对过去未来充满胡思乱想,而菜九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菜九的毕业实习在芜湖将近一年,不仅没见过李老,甚至连李老的存在恐怕也是不甚了了,这是很不应该的。听说菜九不认识李老,牛老师猛然想到,李老的一个学生也是你们安徽中医学院转过来的,叫夏黎明,问菜九认识否。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个夏黎明太认识了,同届同班还是老乡,人最聪明,当初考得是本校的陈超群教授,后听说陈老师病故了,究竟夏后来怎么样了,就不清楚了。没想到转到芜湖来了。
经牛老师指点,菜九很容易就找到夏黎明,并见到李老的全部在读弟子。关于李老突然间决定不调剂的原因,夏黎明私下里告诉了我。原来李老当年招生不理想,学校方面按惯例向外调剂。而李老弟子中就有人说了:人家也不考你,你还要巴巴地把人家弄得来,没意思。估计说这话的不是胡剑北师兄就是仝小林师兄,甚至可能两个人都说了同样的话。他们确实有资本说这个话。因为他们是直接报考李老研究生的,而其他人——夏黎明师兄、孙世发师兄、符磊师兄此前都没有报考李老,但都辗转到了李老门下。这种话大概让李老有点挂不住劲了,于是决定当年不再进行调剂。其实此话一出,受伤的就不止菜九了,另外三人也搞得怪没劲的。但胡、仝二人此时得知被调剂者是夏黎明的同学,那岂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伤到自己人了。于是乎,夏黎明的困难就是大家伙的困难,铁杆反对调剂派变成了铁杆拥戴调剂派,纷纷出主意,让菜九直接找李老表忠心,并以为问题不大。而这几天李老正好不在学校,到省里去开会了。菜九与夏黎明一合计,事不宜迟,立即赶到合肥,直接跟李老见面。 图片菜九段与夏黎明师兄
就这样,菜九带着牛老师开具的推荐书,与夏黎明赶往合肥。当时芜湖还没建长江大桥,到合肥的火车在江北发车。我们一行两人还颇为辛苦地过江搭车,在晚饭时分赶到合肥。经过打听,李老要等到第二天下午才有空接待我们。因此,第二天上午,菜九抓紧时间插空到安徽中医学院的研究生科参加调剂。由于安徽中医学院没有内经专业,只能调剂到别的专业,这就牵涉到加试的问题。大概菜九的潜意识里已觉得调剂到芜湖问题不大,所以在母校调剂时的态度强硬到了不讲理的地步,声称只接受录取,坚决不参加加试。可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像菜九这样要求调剂的考生。事后听说,母校方负责招生的老师到处在打听,这个家伙什么来头,是在仗谁的势啊。菜九哪里有什么来头与背景,不过是在无意识中把宝押在李老肯定会答应调剂上了。
尽管菜九毫无来由地认为录取的问题不大,但在见李老之前还是有点紧张。毕竟从来没见过李老,也不知道李老是什么脾胃。从不反对调剂,到坚决不接受调剂,这种反差极大的变化,表示这个老师未必就那么好说话。但见到李老后,菜九的所有顾虑都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了。那一天的下午,菜九与夏黎明兄赶到李老下榻的稻香楼宾馆,才算第一次见到那个让我烦恼让我忧的李老的真容。李老满头白发,面色红润,和善若佛,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忠厚长者。果不其然,当夏黎明向李老说明了来意后,李老并没显得有任何为难之色,甚至连基本的思想态度上转弯子的过程也没有,只是简单对我说,只要你肯好好学,我多带一个学生也无所谓。这可是典型的放人一马的说法。任何人到了这种时候,哪里会说自己是否会好好学习还很难说,肯定要顺着老师的话大表其态的。菜九当然也是这样表示的。几乎没有恳求,也没有用什么动之以情,原先准备的说词完全没有派上用场,没有磨一点嘴皮费一点口舌,就一切OK,李老就答应收回成命,同意调剂,收下我这个学生。原来感觉千难万难、难到绝望的事,仿佛从来不存在一样,一切简单的难以置信,事情基本还没有着手摆平,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菜九理想的状态了。一切恍如隔世之梦,惊心动魄之后,是满天霞光。
直到今天,菜九也没想明白当时怎么会是这样的局面——李老连一个顿都没打,就直接同意了,好像就在等菜九来见面似的。当时没有手机——李老到现在也没有手机啊——应该不会有人从中沟通此事,这就杜绝了李老预先知道此事,但李老还是干脆利落地收下了菜九。或者冥冥之中,缘分存焉。这件事除了缘分,实在也没有别的解释。
从此,菜九在李老的旗号下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是一个境界提高的阶段、一个脱胎换骨的阶段。对菜九来说,缺了这个阶段的人生,是无法想像的。当时正好国家提出硕士生博士生是科技攻关的国家队,菜九大受鼓舞,决心大干一场,而李老正好为菜九提供了适合大干的条件。记忆中,李老对我最为信任,放手让我自主学习。这样一来,菜九获得了极大的学习空间,品尝到了遨游书海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中,对以往的学习过程真正是痛心疾首,怎么虚掷了那么多光阴呢。
在校期间,李老对我最关键最要害最有实质性的指导只有一句话:你要写文章。早先菜九自许在写作上似乎是有点歪才的,但真正用写来派用场,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尤其是在李老这样告诫要求我之前,菜九一度是很受伤的。还没到李老门下时,菜九曾经联系过江苏一家健康杂志社协商调动事宜,那里的负责人让菜九写个东西去看看。结果菜九的东西被驳得一文不值,没有新意,缺乏系统,陈述老套,无一可取,而且情况属实。因此在写作上,菜九有点灰溜溜的,完全没有信心。当菜九准备按李老的要求去写作时,真正是无处下手。放眼看去,所有题材都被写尽了,哪里还有写作的余地啊。但李老这样要求了,只有硬着头皮上。找题材可真是苦啊,无法可想之际,找了个张景岳的医学思想勉强去写。张景岳的文字本身就特别周全,基本上没给后来的论述多少空间,加上不知道如何拓展写作思路,不知道平行纵深比较,最后写作成了抄书,根本跳不出张大师设定的话语圈子。惴惴然地将这篇东西交差,李老并没有太多的批评,反而多加鼓励,并联系校学报予以刊载。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东西被印成铅字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但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是李老的催促,不是李老的牵线,连这种不成器的东西也不会有啊。(今年(2009年),菜九的一个铁哥们王惟恒老师突然对菜九说:周老师你可知道,我的第一篇论文跟你那篇张景岳的文章发表在皖南医学院学报的同一期上。王惟恒是菜九近年来结交的好友,结交以来在各方面对菜九帮衬甚大。菜九始终没弄懂何以王老师会一直对菜九的事下死力气帮忙,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冥冥之中早就由李老在二十多年前就布好了线。缘之为缘,岂易言哉。)知耻近乎勇。打那以后,菜九又加倍努力,多读多思,慢慢找到一点感觉了,从不会写怕写,到能写乐于写,也确实想写就能写出点什么来了。到了这个时候,才对研究生是怎么回事有了感觉——就是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就是要通过不停地写作来达成。也只有写,才能知道要写的问题涉及面有多宽,已经达到的程度有多高,未解决的问题有多少,相邻相关的问题有哪些,发展的余地有多大,自己的准备周全否,切入的角度正确否,解决问题的气力够不够。在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缺陷,构建自己的话语平台,提升自己的表述能力,等等说不尽的好处。
原先总是以为这是李老对我无为而治的成功,最近符磊师兄告诉我,更可能的是因材施教的成功。由此联想到,李老其实对菜九还另有安排。菜九临毕业前已被落实到古籍出版社工作。李老对我说,你一定要当编辑。能否当编辑,菜九也没有数,但菜九还是满口承应。按当时菜九的小人之心,以为如果能当上编辑,或者以后可以对李老出书有帮助。菜九毕业二十多年,也确实当了编辑,但李老不仅没有为出书的事找过菜九,甚至任何事都没找菜九帮忙。按符磊师兄所说的,李老会为每个学生考虑各自的发展方向,或者毕业前的这个叮嘱,就是李老对菜九的发展预期。而当编辑,可能就是最适合菜九的一个职业。菜九刚当编辑时,正好歪诗写得特别顺手,而编辑的第一本书是近代诗抄,基本上不需要改动,主要工作就是批字号,什么四宋居中占二行,一天能批上成千遍。批到气闷处,憋出一个打油诗道是:
四宋居中占二行,郎中权充校书郎。
织就他人昔故纸,蹉跎自家好文章。
历来就有编辑是为人作嫁的职业的说法,菜九编辑着一些不甚出色的著作,便以为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实则不然。编辑工作很能开拓人的视野,严谨人的思维,认清学术的走向。经过二十年下来,我以为正是在这种岗位上,成就了今天的菜九段。李老常常对我转引孔夫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善者学之,其不善者改之。而编辑过程中的这学学改改,就成了一个转益多师的过程。因为进入编辑过程的书稿,基本上体现了作者的毕生功力,其长其短一目了然。菜九正是在这种一学一改中取得了进步,构建了自己的话语平台,谬撰一些文字也传播甚广,并很深入了一些人的人心。

我在李老门下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年,而这个三年成了生命的一个印记、一个惦记,实在是永生难忘的。三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候,不知怎么着忽然之间与李老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相互依恋关系。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后一段时间,我到老师家去的次数较勤,而每次到李老家去,他都要拉我喝酒,而且要多喝,即使是饭后去也免不了这个节目。李老的饮食非常俭朴,下酒菜也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就会特意为我炒个花生、剥个皮蛋什么的。不知怎么搞的,李老有我特别能喝酒的印象,实际上我的酒量非常有限,但在老师家喝酒,不喝到晕头转向是不会停下来的。而即使这样,也没改变李老对我能喝酒的印象。于是乎,每每重复一来就喝、一喝就晕的场面。只可惜了那么多好酒,被菜九受罪般地喝到肚子里去了。云里雾里的,菜九隐约想到,平时我们师兄弟们总把胡剑北、仝小林视作为李老的嫡系,看来这种判断或者有误。我们这些弟子在李老的心目中,恐怕实在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的。李老时常说,我把你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小孩子,菜九直到喝掉那么多酒才信了这句话,真是罪过啊。2005年初春,菜九去看望老师,李老说,你有多长时间没来看我啊。菜九一推算说,不过六年而已。这时李老动气了:你说,我还有几个六年啊。说这话时,菜九分明看见老师的眼睛红了、湿润了。人上了年纪好怀旧,菜九四十不到就怀旧,老师可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自然会更多地怀念我们这些老弟子,长时间不见,情何以堪。 最近李艳师妹告诉我,她爸妈实际上是把菜九当儿子看待的,最喜欢听我讲话。但我想,即使菜九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可以对两位老人家的生活起点微末的调剂作用,但毕竟看望不勤,极少效劳,因此真正起作用的,应该还是一种老天爷定下的前世今生的缘分。
老师时常牵挂弟子,菜九也以能师从李老为最大的荣幸。九十年代后半段,菜九的学术研究一下子找到一个大的突破口,写学术文章如探囊取物,于是便有好些个同事出于好心,劝说菜九去搞个博士文凭,以为对菜九来说完全是手到擒来的事。但此等好心居然引动菜九狂性大发,口出狂言:当今中国又有谁能带我,又有谁敢来带我。在菜九心目中,只能有一个老师,就是李济仁先生。哪怕白送一个博士给我,也不能把这种纯之又纯的师承关系给搞模糊了。李老的学生这种身份,是很让菜九为豪为傲的,甚至于可以用其欺侮人。菜九有一个大学同学,年纪比菜九还要大出一截,但其太太曾经在李老处做过高级师带徒,按辈份算是师妹。菜九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时,常跟夏黎明师兄腻在一起,而那个同学也喜欢凑过来攀谈。有一次菜九忍不住大声呵斥:你要清楚自己的身份。你是我们的师妹家属。师兄们说话,师妹家属在一旁插话,这是哪家的规矩。师妹家属因此被搞得灰溜溜的,而菜九与夏黎明师兄则得意非凡。这种事情当然不能算厚道,但或也不失为师门佳话。
你要能写文章,这就是李老对我的要求。这么多年来,我须臾未敢忘记老师对我的要求,并一直坚持着朝会写的方向努力。终于从不会写的拙手,变为写作老手;从写的苦不堪言,变为写的心旷神怡。1 998年,菜九毕业十周年,写作也益发顺手,写作起来随心所欲、气势如虹,折叠语言、玩弄辞藻、翻空出奇的功夫更是拿手好戏。每当写成一篇文字,得意之余,不免会想到,菜九的这个持身之本快乐之源全赖李老当年的提携。于是在那一年中间很花了一些时间,想拟就几句俏皮话,以表达对李老的感激之情。
德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者德天下
得仁心者得天下
得仁心者德天下
前两句是对老师的称颂,后二句是菜九不知天高地厚的自期。本来想凑几副对子,单独一句话总不像样啊,后来也没想出个合适的,兼之不会书法,就不了了之了。一晃又是十年过去了,老师又新近当选为首届国医大师,现在翻将出来也还颇合时宜,或可博老师一笑。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11 06:12:49
沐猴而冠引发的血案与冤案

因项羽而产生的成语有一大堆,沐猴而冠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从字面上看就知道,把猴子洗净戴上帽子,像人而不是人。意在讽刺人窃居高位而根本搞不定。因为这个成语提供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有点形象逼真,使得项羽的弱智成色大长。其实这个成语的产生及其对项羽名声的影响,恰恰体现了中国人最不认真的特色。
沐猴而冠产生的背景是项羽主持分封。无论是血案还是冤案,其始末《项羽本纪》记得清清楚楚: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原来献策者出于好意,想让项羽都关中,结果项羽没有采纳,献策者就生气了,大发牢骚,俏皮话说过火了,让项羽不爽,一气之下把献策者烧煮了吃。项羽要气成什么样才会这样做呢?其中有冤屈在焉。
项羽为什么要气?献策者说的关中的好处,项羽比谁都清楚。当时的气候条件与今天有别,关中即今天的陕西中部是物产最富饶之所,秦赖此一统天下。这么好的地方,项羽不想据为己有吗?他倒是想,可惜做不到。一来有楚怀王的灭秦号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项羽之前入关灭秦的是刘邦,刘邦天然享有王关中的权利。这样有利条件的关中落到刘邦手里,最后兴旺发达的就是刘邦,而不是项羽了。所以项羽使出很多手段阻止了刘邦将王关中落到实处。取缔刘邦王关中的权利,是否就轮到项羽了?还是不行。如果不让刘邦王关中,项羽自己定都关中,会留下话柄示不公于天下。何况此前项羽坑杀了秦降卒二十多万,就得罪了整个关中人民,他成了关中人民的死敌,如果定都关中,就等于置身敌国,始终处于危险之中。除非他脑子进水,否则怎么会选择在关中定都呢?那么,项羽就眼睁睁让那么好的关中旁落不成?怎么会呢?项羽已经有更好的计较。项羽安排秦三降将为王,关中弟子几十万死于关外战事,此三人亦被关中父老恨死,这三个人只有对楚对项羽效忠,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另外,项羽最后还留下三万楚军协助三秦王防守关中,这样一来,不怕他们对楚不忠。何况关中的边上还安排了刘邦王汉中,刘邦是三秦王的死敌与克星,有刘邦在,三秦王更不敢有异动。所以项羽没有定都关中,关中并没有失控。至于衣锦还乡之类的话,只是项羽搪塞献策者的,岂实情哉?最终结果,三秦王挡不住刘邦,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项羽的最初设计还是相当完美的。献策者虑不及此,以为项羽不识好歹,热脸贴到项羽的冷屁股上,什么乱七八糟的话都不管不顾地说了出来,结果让项羽了结老命,酿成一桩血案。血案还不仅于此,项羽从聪明绝顶变成一个人人嘲弄的蠢货,其影响又远远大于那个实际送命者。这桩血案又是由冤案引发,因为项羽一点也不蠢,你说他蠢就动了项羽的杀心。献策者制造冤案,送命是罪有应得嘛。
这么说吧,献策者所说的好处,项羽都知道;而项羽的苦衷,献策者没有想到;项羽的妙算,献策者更是无从知晓。没有想到也不是什么大错。你结结巴巴地献策,无非是想从项羽那里得点好处。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谁给你打包票,得到好处与没好处,都很正常。怎么一旦得不到好处,就放刁撒泼,满口胡喷,结果一命呜呼,这又是何苦来哉?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13 06:57:52
鸿门宴大嚼二十年

日子好过就感到时间飞快,许多事情仿佛昨天,人已一年年老去。感慨韶华飞逝的当儿,突然发现菜九在鸿门宴的酒席上已坐满二十年了,盘点一下过程,也颇有趣。
二十多年前,为了评职称攒论文,开始钻研秦末战争史料,在田秉锷先生大力引导下,写出一系列文字,又都被田先生安排发表在《淮海文汇》上。到了1997年,写出了《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被田先生安排刊发《淮海文汇》1997年4期,随后《淮海文汇》就停刊了,此文也几近《淮海文汇》的绝响了。好险,差点发表不了。依菜九的菜鸟见识,从发现到发表应该算是一种质的突变。虽然发现比发表重要,但只有发表才能发酵,才会有后续效应。二十年来,鸿门宴的菜记影响无不是发酵的结果。
鸿门宴的名气非常大,引起的误解也非常大。简单说,因为刘项争斗最终刘胜项败,有相当多数的人以为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是犯了错误。二十年前,菜九打理了这个问题后以为,鸿门宴之所以会如此结局,与刘邦出让了王关中的权利有绝大关系。因为孤陋寡闻,以为这是菜九的独家发现,便于1999年上网伊始,将此文改名为《千古谁识鸿门宴》,在网上广为发布并以此名于日后收入《古史杂识》中。不知是何种机缘,《千古谁识鸿门宴》上网不久就在国学网首页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便泛滥成灾,上过无数教学网站,乃至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站上都能见到其身影。从此,千古谁识成了一个固定词汇,跟风者众,各种名目的千古谁识纷纷涌现。千古谁识某某某一词霸气十足,舍我其谁,几乎不容讨论,相当于千年以来,这个事就是我说了算了。这大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吧,菜九此举过分的自负与自信了,根本不考虑是否让所有人认帐,更不怕穿帮露丑,惹人耻笑,先往大里吹了再说。
而以此发现为契机,对整个楚汉战争过程就有了新的考虑,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并有了《楚怀王心的历史地位述略》(附《寻找楚怀王》)《汉书辨误二则》《项羽败亡原因新探》(附《解读项羽》),其中《解读项羽》一文出笼后很快成为作文之范文,名气也不在入选崇文书局2007年版《几度东风吹世换——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精选》一书的《千古谁识鸿门宴》之下。
2005年自费出版《古史杂识》后,心气大长,文运大昌,所谓的有分量之作陡增,一些旧识陆陆续续被整理成冠之以“千古谁识”名目的网络文章,这些读史随笔出笼面世的同时,也一下子就将《千古谁识鸿门宴》比了下去。2007年初,为了不使这个菜九的老牌绩优股沦为绩差股,菜九又重新打理这一块史实,发现以往的认识实在不够全面,鸿门宴还有相当多的余韵未能开掘,真是一个吃用不尽的好席啊。于是乎将鸿门宴的边边角角又细搜了一遍,给出全新的解释,炮制了《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细收拾》的网文,并在此基础上作了《鸿门宴真相初探》长文,经田先生牵线搭桥在大学学报发布。菜九趁热打铁,更进一步,将鸿门宴问题切割出一批网络红文,诸如《千古忽悠鸿门宴》《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千古谁识曹无伤》《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等等,既更有说服力,又非常解气。正如《菜九段山寨大阅兵》的自夸,以为这批文字“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将那些与菜九不合的观点射得百孔千疮、颜面无存、惨不忍睹。因此上,这既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师,也是让菜九感觉超爽之师;他们不仅让菜九过足了横扫天下的老瘾,也让菜九尝到了什么是横行的感觉。”
2008年,有书商约菜九将力道凶狠的网络文字结集出版《历史的侧影》。菜九又打点精神将鸿门宴文字重结为更加精彩的《千古不散鸿门宴》,把鸿门宴掀了个底朝天,算是作了总了断。因为合同限制,在正式出版前不便全文上网,但将此文的最后一部分以《谁在扯皮鸿门宴》上网,亦颇获好评。2009年端午节前作《菜九段山寨大阅兵》纪念菜九上网十周年,将《千古谁识鸿门宴》作为掌旗官第一个入场,这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母,相当数量参加阅兵的虎狼之师都多多少少有其血统,所以必须走在头里。菜九的阅兵解说词对自己在鸿门宴的所作所为作一总结曰:“鸿门宴如同一座大山挡住了无数人的视线,又如一重关锁,使得许多事件被蒙上莫名其妙的阴翳,造成为许多历史误读,但这可是菜九的家宴,绝不会对菜九有任何影响。所以弄懂了鸿门宴,也就读懂了很多历史,所以鸿门宴的血脉就一直流淌在菜九的文字里,所以菜九拿着由鸿门宴锻造的利剑闯进了由所有时代专家教授精心布置的瓷器店,把里面砸得稀里哗啦。尽管众多的专家教授只能看着菜九爽而无计可施,但他们却能装作瓷器店仍然完好无损,继续在向人们讲述着其中的妙处。怎么办,继续砸啊。一招鲜,吃遍天嘛。”
2010年以后,因感觉笔风不盛了,觉得2009年是写作走下坡路的分水岭。以此为界,开始总结来路,菜九将拙作中选出三篇让自己最爽、让别人最不爽的文字作为三大主力,分别是《触龙不说赵太后》《千古不散鸿门宴》与《永远的程千帆》。现在看来,虽然三者齐名、爽度相当,但鸿门宴篇幅超过另二者之和,且有别于另外二者的最大不同是,鸿门宴牵涉广泛,影响深远,有源有流,一个单篇的背后实乃一个集团,一片树林,而且还在继续繁茂着,比如近期的《沐猴而冠引发的血案与冤案》,看来仅鸿门宴一篇就能造就一个景区。所以菜九在鸿门宴的餐桌上总是吃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但人生就是个平衡市,也不会什么好事都让菜九一个人摊上。所以虽然有鸿门宴之爽,也有职称评不上之失。然而评上职称者可谓众矣,而能一直爽者则少之又少。一念及此,菜九难免阿Q一把,去你妈的职称。
菜九段山寨大阅兵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136938-1.shtml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13 18:37:13
鸿门宴大嚼二十年

日子好过就感到时间飞快,许多事情仿佛昨天,人已一年年老去。感慨韶华飞逝的当儿,突然发现菜九在鸿门宴的酒席上已坐满二十年了,盘点一下过程,也颇有趣。
二十多年前,为了评职称攒论文,开始钻研秦末战争史料,在田秉锷先生大力引导下,写出一系列文字,又都被田先生安排发表在《淮海文汇》上。到了1997年,写出了《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被田先生安排刊发《淮海文汇》1997年4期,随后《淮海文汇》就停刊了,此文也几近《淮海文汇》的绝响了。好险,差点发表不了。依菜九的菜鸟见识,从发现到发表应该算是一种质的突变。虽然发现比发表重要,但只有发表才能发酵,才会有后续效应。二十年来,鸿门宴的菜记影响无不是发酵的结果。
鸿门宴的名气非常大,引起的误解也非常大。简单说,因为刘项争斗最终刘胜项败,有相当多数的人以为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是犯了错误。二十年前,菜九打理了这个问题后以为,鸿门宴之所以会如此结局,与刘邦出让了王关中的权利有绝大关系。因为孤陋寡闻,以为这是菜九的独家发现,便于1999年上网伊始,将此文改名为《千古谁识鸿门宴》,在网上广为发布并以此名于日后收入《古史杂识》中。不知是何种机缘,《千古谁识鸿门宴》上网不久就在国学网首页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便泛滥成灾,上过无数教学网站,乃至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站上都能见到其身影。从此,千古谁识成了一个固定词汇,跟风者众,各种名目的千古谁识纷纷涌现。千古谁识某某某一词霸气十足,舍我其谁,几乎不容讨论,相当于千年以来,这个事就是我说了算了。这大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吧,菜九此举过分的自负与自信了,根本不考虑是否让所有人认帐,更不怕穿帮露丑,惹人耻笑,先往大里吹了再说。
而以此发现为契机,对整个楚汉战争过程就有了新的考虑,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并有了《楚怀王心的历史地位述略》(附《寻找楚怀王》)《汉书辨误二则》《项羽败亡原因新探》(附《解读项羽》),其中《解读项羽》一文出笼后很快成为作文之范文,名气也不在入选崇文书局2007年版《几度东风吹世换——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精选》一书的《千古谁识鸿门宴》之下。
2005年自费出版《古史杂识》后,心气大长,文运大昌,所谓的有分量之作陡增,一些旧识陆陆续续被整理成冠之以“千古谁识”名目的网络文章,这些读史随笔出笼面世的同时,也一下子就将《千古谁识鸿门宴》比了下去。2007年初,为了不使这个菜九的老牌绩优股沦为绩差股,菜九又重新打理这一块史实,发现以往的认识实在不够全面,鸿门宴还有相当多的余韵未能开掘,真是一个吃用不尽的好席啊。于是乎将鸿门宴的边边角角又细搜了一遍,给出全新的解释,炮制了《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细收拾》的网文,并在此基础上作了《鸿门宴真相初探》长文,经田先生牵线搭桥在大学学报发布。菜九趁热打铁,更进一步,将鸿门宴问题切割出一批网络红文,诸如《千古忽悠鸿门宴》《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千古谁识曹无伤》《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等等,既更有说服力,又非常解气。正如《菜九段山寨大阅兵》的自夸,以为这批文字“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将那些与菜九不合的观点射得百孔千疮、颜面无存、惨不忍睹。因此上,这既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师,也是让菜九感觉超爽之师;他们不仅让菜九过足了横扫天下的老瘾,也让菜九尝到了什么是横行的感觉。”
2008年,有书商约菜九将力道凶狠的网络文字结集出版《历史的侧影》。菜九又打点精神将鸿门宴文字重结为更加精彩的《千古不散鸿门宴》,把鸿门宴掀了个底朝天,算是作了总了断。因为合同限制,在正式出版前不便全文上网,但将此文的最后一部分以《谁在扯皮鸿门宴》上网,亦颇获好评。2009年端午节前作《菜九段山寨大阅兵》纪念菜九上网十周年,将《千古谁识鸿门宴》作为掌旗官第一个入场,这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母,相当数量参加阅兵的虎狼之师都多多少少有其血统,所以必须走在头里。菜九的阅兵解说词对自己在鸿门宴的所作所为作一总结曰:“鸿门宴如同一座大山挡住了无数人的视线,又如一重关锁,使得许多事件被蒙上莫名其妙的阴翳,造成为许多历史误读,但这可是菜九的家宴,绝不会对菜九有任何影响。所以弄懂了鸿门宴,也就读懂了很多历史,所以鸿门宴的血脉就一直流淌在菜九的文字里,所以菜九拿着由鸿门宴锻造的利剑闯进了由所有时代专家教授精心布置的瓷器店,把里面砸得稀里哗啦。尽管众多的专家教授只能看着菜九爽而无计可施,但他们却能装作瓷器店仍然完好无损,继续在向人们讲述着其中的妙处。怎么办,继续砸啊。一招鲜,吃遍天嘛。”
2010年以后,因感觉笔风不盛了,觉得2009年是写作走下坡路的分水岭。以此为界,开始总结来路,菜九将拙作中选出三篇让自己最爽、让别人最不爽的文字作为三大主力,分别是《触龙不说赵太后》《千古不散鸿门宴》与《永远的程千帆》。现在看来,虽然三者齐名、爽度相当,但鸿门宴篇幅超过另二者之和,且有别于另外二者的最大不同是,鸿门宴牵涉广泛,影响深远,有源有流,一个单篇的背后实乃一个集团,一片树林,而且还在继续繁茂着,比如近期的《沐猴而冠引发的血案与冤案》,看来仅鸿门宴一篇就能造就一个景区。所以菜九在鸿门宴的餐桌上总是吃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但人生就是个平衡市,也不会什么好事都让菜九一个人摊上。所以虽然有鸿门宴之爽,也有职称评不上之失。然而评上职称者可谓众矣,而能一直爽者则少之又少。一念及此,菜九难免阿Q一把,去你妈的职称。
菜九段山寨大阅兵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136938-1.shtml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16 09:07:20
从秦末战事汇报提纲说开去(代前言)*

*介绍:菜九段著《历史如何由秦走到汉》
2015年,菜九过境芜湖探望恩师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李老饶有兴味地问起菜九的秦末战事研究,菜九讲了个半半拉拉就告退,李老非常失望,真是恋恋不舍。菜九也因此内疚了很长时间。直到前不久(2016年10月¬),才将这段研究稍作整理,专程去向李老汇报,让李老再开心了一下。这个汇报就是以重塑楚汉历史为目的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向李老汇报后,将此提纲在好友中传播了一下,收到若干惊呼,以为颠覆了现有认知。其实提纲中列出的所谓成果都已陆陆续续刊布过,只是一旦集中在一起,还是有骇人听闻、炫人耳目之效。正好鸡年(2017)正月初一菜九突然心肌梗塞差点挂掉,觉得人生无常,以尽可能少留遗憾为妥,所以要尽量把人生的心得整理出来。而菜九的所谓心得多体现在历史考据方面,体现在由秦走到汉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菜九用力较多,质疑了太多的历史记载,如果有所谓历史研究贡献的话,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一块。换言之,对秦末战事的认知理解算是菜九的强项,菜九不作为,怎么可以呢?所以决定以原有汇报提纲为基础,尽快将对秦末战事的理解熔铸成篇,以便从整体上校正对这一段历史的错误认知。提纲附后。
秦末战事正好涵盖了由秦走到汉这段历史,这个历史在司马迁那里有个固定区划,并为此作了个月表,即《秦楚之际月表》。秦楚之际在历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秦未亡,楚已兴,而且楚兴之后,天下之权即在楚不在秦。二十多年前,菜九很偶然地接触到这一时期的历史,因很偶然地发现了几个前人没有触摸到的问题,便来了劲,加大了专注。1996年起,在田秉锷先生的引导鼓励下,菜九下大气力探索这个历史,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多到难以置信。于是难免怀疑是否自己弄错了,怎么如此多的问题前人居然没有发现,当时及日后对菜九不以为然者也是这样说的。经反复研究,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没有弄错,所以菜九的那些私得还真的可以算作成果呢。
菜九在起劲搞历史考据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即在新的出土文物发现之前,不宜否定现行记载。在菜九看来,这样的说法有太多懒汉成色。菜九完全就在人们都用烂了的老材料中,发现了很多对不上茬的历史记载。只要对不上茬,就肯定有问题,有问题就应该查处,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菜九常常用现有记载就有所解决,且为数不少。如果用现有记载可以解决,为什么要期待新的出土文物?何况出土文物也不是万能的,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哪能勾勒到纤毫毕现?
都是用现有资料在解读历史,难道菜九能翻出什么新花样?还真能。简言之,通过仔细研读史料,就会发现,无论是陈胜、楚怀王,还是刘邦、项羽,还是张良、韩信,都与人们固有认识中的陈胜、楚怀王、刘邦、项羽、张良、韩信出入不小。正因为如此,菜九才需要搭上老命,把这一段的历史细读呈现给读者。
秦末战事的现行记录或者现行记忆错误甚多,扭曲严重。造成如此严重错误记录的原因,菜九在汇报提纲中大致归纳了四个——一是项羽方面的记录完全没有,只能通过汉军的动态推测楚军的动向,而汉对自己失败的记录基本很少。二是刘邦的战略伙伴吕泽因汉大臣剿灭吕氏集团而遭到彻底清除,与吕氏有关的记录被删除或功劳加到别人头上。三是陈豨因反叛被削去功劳。四是韩信记录明显水分过大,并且韩信的历史之假,是整个楚汉战争记录之假的重要因素。与韩信之假相关联的,有郦生记录之假、张良记录之假与黥布之假。由此可见,项羽以外的三个原因全是汉内部的相互关联性原因,真是盘根错节,很难理出头绪。关键在于这些虚假的史料都流传了下来,深入人心,严重影响后世的判断。所以菜九解读的重心就是要做剥离一点澄清一点的工作,尽己所能恢复历史真实。
即使菜九对此阶段的边边角角十分熟悉,要在错记丛生的条件下既能讲清楚,又不能太罗嗦,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因史料中缺少汉方以外的资料,所以叙述时很多分析需要从汉方资料中推导,这个先天不足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因为假史太多,所以解读时免不了要花时间用篇幅校正人们牢不可破的错误记忆,这样势必会影响叙述的整体性,又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过程中还要时刻盘算权衡,假史清理到什么程度,证伪到什么程度,发挥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的事情。这大大超出菜九的能力,难免会顾此失彼狼狈迭出,这又是一个避免不了的事。还有一个尴尬就是,菜九明明知道某些史料出于上述某种原因完全不可信,也还是要用这样明显有偏向有问题的史料来推导当年的历史,好像舍此之外别无他途。尽管如此,菜九仍然要勉力前行。好在司马迁留下了大量的基本资料,也由于多年的努力,大致能辨认出有问题史料,并知道它们是怎么造成的,有哪些史料需要慎重对待,有哪些史料不能信以为真,有哪些史料根本要否定掉。正因为有这样的基本认知,所以还是有条件得出与事实最大限度接近的推断。或者即使得不到正确的解答,也能很有把握地将类似情况作为问题提出来,以便读者判断其能否接受。大家不妨看看,菜九的解读与以往的解读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确认与评判有什么不同。
2017.2
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重塑楚汉)

●没有陈胜,反秦这把火根本烧不起来。●秦二世少子说是天才发明。●陈胜不是农民,是旧楚军人。●陈胜之起是天亡秦的先兆。九百人未散是一支可观的力量。
●没有章邯,秦王朝就提前谢幕。●章邯兴起,胜负的天平倒向了秦。
●没有楚怀王,反秦势力即刻式微。●楚怀王的战略分工英明正确。●没有刘项,就没有反秦的胜利。●刘项是秦的天然克星,也是不世出的天才。●刘邦的战略任务构成复杂,居功至伟。●钜鹿一战,秦之覆灭不可逆转。●秦军的王离地位高于章邯但是能力不及。●刘邦的壮大关键在于取得陈留积粟。●项氏武装集团的崛起改变了秦楚对抗格局。●刘邦的胜利丝毫没有占便宜成分。
●刘邦的失策及其损失。项羽对刘邦的防范与封堵。●韩信没有拜大将,也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定三秦的侥幸成分。●刘邦最初的击楚只是为了讨公道。但那个分配方案是他自己认可的,所以理不直气不壮,需要拉拢与其心态相同的诸侯抱团出战。●义帝之死让反楚的旗号与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妙不可言的是反楚阵营的结构没有变化。
●项羽全力击齐是旧有怨恨与新矛盾的总清算,这就让汉阵营钻了空子。●项羽以下的楚将都抵挡不了刘邦。●项羽收复彭城是天才式的行动。●汉在彭城受到打击的主要是首脑机关,但造成联盟的解体。●赵见汉败彭城开始对汉进攻掠地。●刘邦迅速稳住阵脚,彭城惨败成了清算异己的重要转机。
●刘邦先放过赵,打击其他地方武装。●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一举平定魏赵代。目标赵代,魏是纯粹的受害者。●韩信的目标是抄赵后路,灭魏只是顺便的事,只是理由不正当。●韩信击赵是乘虚而入,没有遇到赵军主力,更没有背水一战。●赵军主力已经在汉之河内及赵之邯郸一线与汉激战,汉军主帅就是刘邦。●楚汉在赵地的会战被湮没。楚曾在朝歌邯郸两处得手,旋即被汉夺回。
●楚汉荥阳相持是楚汉战争的主战场。●谁也对付不了项羽,只能刘邦与其死磕。●如果不是刘邦缠住项羽,各路汉军都可能被迅即摧毁。反过来也是一样,刘邦到哪里项羽也会追到哪里。●楚汉战争的缺项太多。●刘邦与项羽的缠斗不止在荥阳一线。●汉军是四处开花,楚军就是项羽一个人四面出击。真正的以一人敌天下。
●楚汉相持荥阳时汉已占优势,能够抽调强大兵力击齐,但就是奈何不了项羽。实际上是项羽一个人在与汉集团对峙。●灭齐是汉的既定方针,郦生的使命并非说降,而是正常国际交流。●攻齐汉军远非韩信一路。韩信击齐不是偷袭,应该是强攻。●楚救齐的战场未必是潍水,龙且不是死于韩信之手。
●龙且之灭加速了楚的溃败。●刘邦假意和谈使家眷回归。●鸿沟之约是刘邦的烟幕弹。刘邦根本没有和谈的意愿,也不是受到怂恿才毁约的。●楚汉的最后决战是汉方预设了战场,一切在刘邦的谋划下进行。●垓下不是决战场所,只是项羽弃军逃跑之所。
秦末战事的现行记录或者现行记忆错误甚多,甚至扭曲。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项羽方面的记录完全没有,只能通过汉军的动态推测楚军的动向,而汉对失败的记录基本很少。二是刘邦的战略伙伴吕泽因汉大臣剿灭吕氏集团而遭到彻底清除,与吕氏有关的记录被删除或功劳加到别人头上,比如消灭龙且就是吕氏武装的功劳。吕氏武装也是个庞大集团,并非刘邦的直接部下,而更像是合伙人,其官衔体系与刘邦都完全不同。最终吕氏部下有两个进入汉十八功臣,其中丁复的受封户数仅次于曹参、周勃,而远高于樊郦滕灌。吕泽集团的功劳可能部分渡让给韩信,比如击齐。更多的是湮灭了,混在刘邦集团里,比如定三秦之灭翟是吕氏武装之功;或者干脆不提,造成历史记录的缺失,比如最后会战前在南阳一带作战。三是陈豨因反叛被削去功劳。陈豨是资格比刘邦还要老的反秦武装,估计一开始加入到吕泽部,平定三秦时单独列出,参与了平定代与赵的战争,最后承担了汉之北方军事总责。陈的功劳后来归到韩信的功劳里了。四是韩信记录明显水分过大。韩信的功劳没有那么大,其战胜的对手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韩信的历史之假,是整个楚汉战争记录之假的重要因素。围绕着韩信之假,有郦生记录之假与张良记录之假。黥布之假也是一个构成。
另外,张良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计谋。即使是最后的决战也不是张良怂恿的。

本提纲基于菜九的研究而作:
●《千古一王——陈胜王》
1. 关于陈胜的是非曲直
2. 陈胜的楚人身份与出生地
3. 陈胜的军旅生涯
4. 陈胜破了秦始皇的局
5. 秦二世的继承权之谜
6. 陈胜的成绩单
●《千古谁识战钜鹿》
1. 赵地复杂的军政态势
2. 楚的战略部署
3. 号令系统混乱的秦武装
4. 决战前的敌我战场态势
5. 决 战
6. 余 响
●《千古不散鸿门宴》
1.鸿门宴因何而设
2.有缺陷的怀王号令
3.刘项走向鸿门的过程
4.战胜或者毁灭
5.谈判只是一个过场
6.没留明文的协议
7.诡异无比的鸿门宴
8.事件的余响
9.鸿门宴的是是非非
●《生为亡秦楚义帝》
1. 不能让误解成为永远
2. 纵使无为也有为
3. 一手导演大决战
4. 令人费解的不作为
5. 绝响与遗响
●《才高九斗说项羽》没有细目
●《张良的地位是铁哥们刘邦捧起来的》
1. 张良地位无限拔高的基础
2. 铁哥们的关系不够铁
3. 张良的自知之明
●《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没有细目
●《汉灭齐战役考释》
一、 灭齐是当时战局发展的需要
二、 灭齐是汉集团深谋远虑的结果
三、 汉定齐的效应
四、 定齐事件的几点疑问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一、 吕氏武装的存在理由及其组成
二、 吕氏在反秦战事中的作用
三、 吕氏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
四、 刘邦对吕氏功劳的酬谢形式
五、 汉初政治与吕氏的结局
●《重审韩信罪案》终极版
一、四面透风的官方文本
二、与陈豨相关的汉初乱局
三、刘邦封死了韩信的反叛之路
四、韩信遭遇双重莫须有
五、韩信的所谓取死之道
六、韩信之死的后续反应
七、韩信的幸与不幸
八、韩信战绩考
九、韩信的历史评估何以虚高
结束语
●《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
引言
1.韩信真的会跑吗
2.韩信拜将的背景破绽
3.韩信拜将的过程破绽
4.拜将台对话的真实原型
5.“拜将”之后韩信没有作为
6.拜将台神话是谁炮制的
7. 为什么说是蒯通在编造韩信假史呢
8.蒯通编造韩信假史的动机何在
9.韩信的真实功绩简述
10.结束语
●清理陈豨乱象
失败的掩埋
陈豨的史前史(灭秦)
陈豨的史前史(楚汉战争)
陈豨之叛前的北方形势
盖棺定不了论的吕泽
陈豨之反
平陈豨之叛
结束语
●《读〈傅靳蒯成列传〉》未立细目
●千古奇冤话魏豹
魏豹称王
魏豹与汉的关系
魏与汉的分道扬镳
魏豹的结局
魏豹何以蒙冤
魏豹反叛的旁证
汉灭魏其基本史料
●千古谁识汉灭赵
1.汉击赵前的国际态势简要回顾
2.汉与赵的交集
3.汉的真实处境
4.赵的情况比较复杂
5.冤屈到死的魏
6. 关键人物陈馀身处何地
7.汉赵战争的主战场
8.靳歙战赵解
9.刘邦在对赵作战的作用
10.被漠视的楚汉赵地会战
11.韩信战赵事迹简析
12.张苍事迹的隐义
13.汉赵战争始末简要回顾
14.结束语
●《千古谁识李左车》没有细目
●《千古谁识背水阵》
1.短命的汉赵结盟
2.汉赵战争是由赵发起的
3.汉对赵的战争应该是刘邦在主导
4.击赵前的韩信动向
5.张耳与韩信的会合
6.先来查看有无李左车
7.勘察史料地理见背水战之荒谬
8.背水一战过程之荒谬
9.陈馀、赵王歇,都没有死在背水一战
10.韩信攻赵的实际路线
11.韩信战赵的真实功绩考
12.是谁编造了背水一战神话
●《千古谁识战垓下》
1.从未得到认真解读的楚汉和约
2.和约的操作难度,就是刘邦阴谋的空间
3.刘邦从来没有打算遵守和约
4.汉军固陵大败或纯属子虚乌有
5.根本不能成立的张良计
6.楚汉最后的决战是在陈下而非垓下
7.还原楚汉最后一战
附:楚汉决战史料汇集
以上独立专题,以及尚未刊布的《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现已正式出版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基本上颠覆了现有的历史记忆,日后当以此为主干,对秦末战争来个总梳理。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19 08:32:30
杂议吕泽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续

编者按:本文原作《杂议刘邦集团中的吕氏武装》。待发布到网络上,一二天之内就有读者提出许多批评讥讽,于是乎吸纳了这些批评讥讽之后,作了若干改进如下,可能更加周全一些。

吕泽是吕后的哥哥,是大汉王朝数一数二的开国功臣。早先菜九作《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对吕氏武装存在理由及其组成、吕氏在反秦战事、楚汉战争中的作用作了粗略探讨,也兼顾到刘邦对吕氏功劳的酬谢形式、汉初政治与吕氏的结局。这可能是史上首次对吕氏武装存在的关注。如果学界对吕氏武装有所正视,应该都是受此文影响。之后又有了更多发现及想法,陆续作了《吕太后的婚前协议》《汉孝惠帝身世之谜》《清理陈豨乱象》等进行讨论。现在看来,即使这样的连篇累牍也根本揭示不了吕泽真相,主要是因为资料严重缺失,刘吕关系的源头不可解,使得很多现象得不到正确解读。不过在此前提下,还是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本文基本上只涉及上述拙作以外的问题,列目如下。
本文小目
1.吕泽及其功劳明确存在
2.吕泽东征史迹
3.与刘邦共守荥阳
4.吕泽之起的时间
5.吕氏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6.吕泽的存在,也让刘邦在鸿门宴上有了安全保障
7.项羽为什么不封吕泽
8.吕泽救钜鹿
9.吕氏收纳了不少与刘邦有旧的人
10.吕氏的人成批到了刘邦一边
11.吕泽之死悄无声息且非常诡异
12.还原吕泽之死

1.吕泽及其功劳明确存在
可以明确的是,吕泽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在正史中记载寥寥,迹近于无,菜九的上述功课也只是在正史的缝隙里耙梳出来的。吕泽本人名列《功臣表》,但记载于其名下的功劳感觉很空,有分量的只有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而且此记录也没有实质性意义,很容易被后人当作客套话对待。然而《功臣表》里记载了相当数量吕泽属下功臣的功劳,汇聚起来蔚为大观,菜九也是据此将吕泽定为刘邦武装集团的二号人物。

吕泽问题的基础工作,菜九在《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里大致都涉及到了,并提出吕氏战功受到人为淡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吕氏集团功绩因汉大臣剿灭吕氏集团而遭到彻底清除,与吕氏有关的记录被删除或功劳加到别人头上。如果明确有吕泽,汉三杰还能成立吗?即使刘邦要谦虚推举汉三杰,当着吕泽及其众部下的面这样做合适吗?这就是吕泽存在的意义。
菜九正是发现了吕氏的存在及其贡献远非菜九辈所能想象,所以才断定但凡不能反映吕氏真切而巨大存在的历史记录,肯定是严重失真的。一旦发现了这样的失真,显然不能无所作为,任其继续下去,所以尽管史料缺乏,还是应该尽力而为。新的思考是先将正史中明确记载的涉吕泽内容梳理一下,然后再讨论字里行间隐伏的种种。但凡上述旧作讨论过了的问题,此处不赘。

2.吕泽东征史迹
史料中吕泽的真实出场只是在刘邦彭城失败后被记录了一笔,可以据此推导吕泽行踪。参照《功臣表》的记录,吕泽这一段的踪迹可以确定的是,“(周吕侯吕泽)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那么此前的行踪也可以大致推断。即吕泽在定三秦之后参加了东征,但估计没有跟刘邦一路从函谷关出关,而是从武关出关。武关一线的军事行动,史料中只记了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估计这样的记录是有问题的。因为迎刘邦家眷也应该是吕泽的份内事,所以判断吕泽从武关出发不为离谱,而薛欧、王吸就是吕泽的部下。汉初十八功臣,原来只有丁复、蛊逢(虫达)明确是吕泽部下,靳歙、王陵可能是吕泽部下,如果加上薛欧、王吸,则吕泽一脉所占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也是合理的,这是题外话。武关一线虽然不是东征的主攻方向,但因为用不着刘吕两大巨头挤在函谷关一线,所以在刘邦主持函谷关方向的时候,吕泽极可能主持武关方向的东征,并且先于刘邦抵达砀。在刘邦进攻彭城之前,刘吕会师,然后作出吕泽留在下邑一线,刘邦进驻彭城的战略分工。吕泽没有与刘邦一起进入彭城享用战胜的喜悦,看来是刘邦集团为应变留下的预案。以此为据,可以大致判断刘邦集团在彭城遭受的损失没有记录到的那么大。正因为刘邦没有伤到元气,汉才能在短时间内重新集聚与楚形成相持不下局面。
以上是《功臣表》之外吕泽的痕迹。正史中还记载了吕泽在刘邦更换太子过程中的作为,但那是明显的误记,是有人在编造谎言糊弄历史。因为那个时候吕泽已不在人世,不可能胁迫张良如何如何。所以表以外的正史中,吕泽只有一条靠谱的记录。

3.与刘邦共守荥阳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记博成侯冯无择“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从高祖起丰,攻雍丘,击项藉,力战,奉卫悼武王出荥阳,功侯”,表明荥阳陷落的时候,吕泽尚在城中。由于吕泽是汉集团的二号人物,刘邦与陈平逃出荥阳后,自然是吕泽在主导荥阳战线与战事,而不可能是历史记忆中的周苛负责。周苛至多只是负责看管魏王豹。因为魏王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俘,还是被作为统战对象在荥阳城里担任了部分职务,但这样的安排是给天下诸侯看的,真要遇到局面失控,魏王豹是不容留在世上的,而周苛就是执行这个肮脏计划的人。一旦正视吕泽在城中,就意味着所谓世人皆知的周苛守荥阳、项羽高条件诱降周苛是假史。其实当时城里还不仅仅有吕泽,韩王信等重要诸侯及汉将都在城里,哪里轮到周苛这样的文官负责啊。吕泽也不是掩护刘邦负责殿后拼死拖住楚军,只是负责荥阳防务,汉军没有打算放弃荥阳,最后的失守只是守不住而已。至于刘邦的逃离荥阳,可能是另外有战略企图,并非狼狈逃窜。
后人只记得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线相持,实际上吕泽在荥阳的时间不少于刘邦。刘邦还有回关中的记录,刘邦离开时,荥阳一线应该是吕泽全盘负责。菜九考证出刘邦还参加了对赵的决战,也会离开荥阳。刘吕均在荥阳一事,也表明项羽之强,常常要刘吕两大巨头共同对敌。

4.吕泽之起的时间
根据《功臣表》,功臣中明显有一些不在刘邦活动轨迹上,这样的人菜九倾向于划归吕氏武装。这带来一个问题,按历史记忆,刘邦起于秦二世元年九月,此月为当年之末,那么吕氏起于何时?细究史料,樊哙受沛令之托召刘季,然后在丰遇上了,那么刘邦之走出芒砀山应该早于九月。樊哙曾一度与刘邦一起隐于芒砀山,县令托其召刘邦,则表明樊哙没有一直与刘邦呆在芒砀山,而是回到现实生活中。考虑到樊哙也是吕氏姻亲,则刘邦行踪当为吕泽知晓。可能樊哙就是串联双方的人物。那么,刘邦起事与吕泽有先后吗,如何联络的;作为盟友,双方是如何相互定位与合作分工的;这些始终是无解的问题。估计、猜测一下,陈胜于七月起事,地点离刘邦隐藏的芒砀山不远,刘邦也会受到触动准备起事。这样重大事件,估计应该会与吕泽商量。由于吕泽与刘邦不在一起,所以樊哙可能会奔走于两地串联。因为起事之初规模很小,估计吕泽会赶到刘邦所在地共同起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樊哙在丰遇到刘邦的时候,吕泽是否与刘邦在一起。如果不在一起,吕泽应该是在附近略地。如果吕泽的规模超大发展,双方如何相处。
樊哙在丰遇刘邦,表明刘邦已经占领了丰。虽然丰与沛同为秦之县级单位,但沛的重要性显然远远高于丰,所以刘邦占领了丰也没敢贸然攻打沛。如果刘吕是在芒砀山共同起事的,他们的分兵时间至少应该在刘邦占领了丰之后。以刘邦占领沛为九月计,刘邦占领丰的时间应该在九月之前,即秦二世元年八月,较陈胜之起迟一个月。吕泽的时间表也应该是这样。

5.吕氏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起事之初,吕泽是否参加了攻打沛县?根据陈豨加盟刘邦的时间,吕泽应该没有参加攻打沛县,而在陈豨加入后,吕泽部的规模甚至可能超过刘邦。值得一提的是,陈豨加入时有五百之众,其自身规模可能都大于吕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吕泽的能力是强于陈而弱于刘的,这样的一个关系链可能是解开几个人相互关系的关键。靳歙也应该是跟随陈豨加入吕泽后加入刘邦的。因为靳歙的功劳与樊哙、夏侯婴等相侔,但反秦时期的记录要简单很多,应该是没有得到很好记录的缘故,这是因为其曾经不隶属于刘邦造成的。后期靳歙应该并到刘邦部了,所以入关之后的战斗历程与樊哙详略相当。
菜九觉得吕泽的规模虽然是个无解的问题,但有两个参照物可以用来推算,一个参照就是刘邦起事之初还没有攻下沛的时候,陈豨以五百人加入吕氏,这样一来,规模可能超越了刘邦。一是定三秦时,翟肯定是吕氏攻下的,其他二秦是否也参与不详。如果没有参与,至少吕氏的规模相当于刘邦主体的一半。但日后章邯也是吕泽部下丁复部朱轸擒获的,所以吕泽参与定三秦应该不止于翟,也参与了定另二秦。另外,汉初十八功臣中,与吕泽很有渊源者至少三分之一,也可以作为吕氏规模的参照。
如果正视吕泽曾经有一个短时期规模超过刘邦,提示刘邦能力之强超出人们想象。因为如果不是心悦诚服,在一个乱世里,有实力的强者绝对不甘心受实力不如者辖制。而只有实力水平高出一大截,才能达到令人心悦诚服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的能力明显高出吕泽,吕泽是甘居刘下而绝对不会有非分之想。进而言之,刘吕两家联姻过程中的吕泽因素不容忽视。
吕泽虽然是刘邦的盟友,但有自己的军功体系,是完全独立的实体实力派。在那个乱世里始终没有单干的倾向也非常不能理解。对此,菜九在《吕太后的婚前协议》《汉孝惠帝身世之谜》里推测,刘吕两家有协议,吕氏助刘邦事业,刘邦保证吕氏利益最大化。但这个只是推测,没有任何根据。如果有所谓的根据,就是吕泽虽然非常强大,却认可自己能力不及刘邦而始终没有异心,即使功高盖世没有封王也没有任何异动。不知这样的理由成立否,尚祈看官明察。关于能力问题,后面还会讲到。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20 10:35:12

6. 吕泽的存在,也让刘邦在鸿门宴上有了安全保障
吕泽如此了得,应该是能力权威仅次于刘邦,而且威名远播汉集团外,所以鸿门宴项羽不可能杀害刘邦。那样的话局面必然失控,此岂项羽所愿。刘邦拱让了王关中的权利,如果再对刘邦动粗,项羽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当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对手,什么道义不道义,项羽就可以不顾,但有吕泽的存在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是相当安全的。这就是吕泽的场外因素在保驾护航呢。
饶舌一个,并非吕泽的能力超过刘项,而是一旦吕泽不肯就范,还是有几个硬仗要打,在失了道义的情况下,这样的硬仗能否取胜就很难说。即使勇悍如项羽也不敢冒这个险,这就是项羽无法破解的难题。后人以为小菜一碟的事,在当事人那里绝非易事,实际上也不好解决。

7. 项羽为什么不封吕泽
在分封的时候,项羽没封吕泽应该是一个问题。分封是项羽管控天下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看到,项羽把赵切割成四块,常山、代、殷、河南;把齐切成三块,齐、济北、胶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便于控制。难道他不想把刘邦部也切割一下吗?肯定会有这样的预案。因为吕泽在反秦战事中的表现有目共睹,其贡献肯定在申阳、吴芮与共敖之上,封个王是绰绰有余,还可以达到削弱刘邦实力的目标。就当时而言,一个王对局中人的诱惑不容小觑。为什么吕泽没有动心?如果吕泽动心了,刘邦就是不愿意也拦不住吕泽称王。所以,更可能是项羽要封吕泽,被吕泽拒绝了。从这一点来看,吕泽对刘邦忠心耿耿,当然也是很有信心。这样做非常不容易。要知道当时有些王真的是既没有什么功劳,估计也没有什么能力,而吕泽则是既有功劳也有能力的,如此有实力而拒绝封王,这份定力不容小觑。
吕泽没有封王,只是安居在刘邦之下。为了答谢吕泽的这份坚定,刘邦封吕泽之父为侯,吕泽之弟吕释之也没有任何功劳,也封了侯。尽管如此,还是远不如封王实惠。所以刘吕两家到底有什么契约,真的令人费解。这应该是永远解不开的历史之谜吧。

8.吕泽救钜鹿
刘邦西征入关灭秦给人的印象太深了,人们漠视了刘邦在救赵战事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刘邦是为援赵楚军开辟通道的,保证援赵主力在过河决战之前不受战斗之苦。吕泽不仅参加了开辟通道之战,而且真的过河救赵了,时间在项羽战章邯之前。但吕泽并没有投入对秦作战,只是成为围观的诸侯之一员。吕泽在赵收拢了丁复与雍齿,日后也是汉集团的重要将领。
根据项羽救赵与秦决战来看,吕泽在钜鹿下没有与秦接战,以此为参照,吕泽的作战能力低于章邯,也不高于王离,而刘邦的能力则在二秦将之上。这应该是刘吕的落差,吕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选择了服从,而且是长期心悦诚服地服从。不知这样的解释看官们接受否。

吕泽部参加了斩泗川守壮之战与斩李由之战,斩泗川守是吕泽部曹无伤立功。斩李由的功劳最终是记在曹参名下,考虑到吕泽的功劳被删除,所以真相如何还很难说。可以肯定,吕泽的能力不低,是对秦作战的一把好手,但没有遇到顶极对手。在刘邦阵营,其能力至少在陈豨之上,但一定低于刘邦。而且吕泽取得成绩的硬仗是在刘邦在场的情况下实现的,没有离开刘邦的表现记录,但从钜鹿下无所作为来看,离开刘邦,吕泽的能力骤降。

9.吕氏收纳了不少与刘邦有旧的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大概刘邦起事之前的出身低微,使得一点些当地强豪很不以为然,不太愿意追随。但刘邦确实是人气王,这些不愿意追随者,也不愿意与刘邦敌对,于是吕氏就作为蓄水池收纳了这类与刘邦有旧的人。史料中记录到几个对刘邦不爽的人,最终也成了开国功臣,原来他们是通过加入到吕泽部而继续为刘邦的事业效力。这里可以举出王陵与雍齿,估计没有留下名字的还会有若干。
显而易见,刘邦的能力与人气明显在吕泽之上。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人放着刘邦不追随,而要追随不如刘邦的吕泽,这大概是人类心理问题。既不想太靠近也不想太疏远。最后吕泽的铁杆王陵也成为刘邦信得过的人,并且还站到反对吕太后封诸吕的前列。这就是刘邦的魅力。
就是雍齿占据丰这样的事,估计刘邦也要对吕泽不爽。因为刘与雍太熟悉了,双方手下人打不起来。而吕泽因为活动范围大,收纳了不少丰沛以外的人,完全可以收复丰,驱逐雍齿。比如陈豨、靳歙出马收拾雍齿应该是小菜一碟,难道吕泽在这个问题上采用了两不相帮的姿态,实在令人费解。

10.吕氏的人成批到了刘邦一边
吕泽部在楚汉战争中分化成若干独立部队,其中有些部队,如陈豨部、靳歙部、傅宽部又加入到刘邦体系,不清楚的肯定会更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刘邦越来越壮大,吕泽则受到削弱。难道吕泽对此没有任何想法?这些人是怎么变到刘邦圈子里去的?难道刘邦在挖角方面有一套,这样做没有障碍吗?或者换言之,这样做在内部是否合适,也确实很成问题。很难设想,这些是怎么办到的。尚祈有识教我。
陈豨与靳歙的情况是有正史记录的,可以据以分析。陈豨,肯定是加入了吕泽,之后又跟刘邦关系更好。刘邦先是把代交给他,最后成了整个北部疆域的核心领导。这个关系又是怎么弄成的?估计是投缘及刘邦更高于吕泽的人气。靳歙从资料上看,更像是随陈豨起义者,也不知怎么就成了刘邦的机动主力?还有靳歙战功赫赫,但在朝廷始终没有受重用,这也是怪事一件,估计跟他原先的出身有关。

11.吕泽之死悄无声息且非常诡异
吕泽死于汉八年,记录为死事,即因公殉难。查了一下,此年只有对韩王信有作战。而根据记录,韩王信在反叛之初已经受到汉的重创,应该构不成太大威胁。汉虽然有平城之败,也是刘邦率先头部队轻进的缘故,并非汉的实力不及匈奴。所以汉以吕泽挂帅平韩王信,本身就是牛刀杀鸡,吕泽的能力应该高于韩王信,面对韩王信之余烬,怎么会战死呢?难道后世低估了韩王信?
吕泽之死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但其死后的汉政局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主要是废太子与陈豨之反。陈豨之反又引发一连串的反叛,韩信彭越是莫须有之反,黥布是真反。按说陈豨与刘邦很投缘,朝中又有吕泽这样的强力照应,其反及被怀疑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吕泽不明不白的死,造成了汉初政局的乱象。
难道要追究吕泽是怎么死的?这又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由于废太子事件是紧接着吕泽之死进行的,吕泽之死就有点阴谋色彩。这样的历史好恐怖。会不会是为了废除太子刘盈,才造成吕泽之死,以便为废除太子扫清障碍。这样的猜想令人毛骨悚然。
菜九曾经猜想,刘盈非刘邦血脉,因为刘盈的出生与刘邦的外逃矛盾太大,根本没有留下播种的机会。所以刘邦即使占领彭城也没有接家人同乐,逃命时想把子女踢下车,到了安全地区还痛殴了几次三番救助刘盈的夏侯婴,凡此种种,令人生疑。可以肯定,刘盈的继承权是吕家利益最大化的象征,是刘吕联姻的重要保证。即使刘邦对其血缘有疑问有不爽,但还是要保证原有协议的延续,至少吕泽在世时是这样。而吕泽一旦离开人世,顿时生出变故。那么,吕泽是单纯的战死吗?
刘邦废除太子受挫,将其最心爱的儿子如意安排为赵王,随后就爆发了陈豨之反。会不会因为陈豨是吕氏故旧,刘邦担心自己身后,陈豨不会全力保护如意,甚至会加害如意。所以陈豨之反,也要从历史记录之外,看到其复杂的内涵。

12.还原吕泽之死
吕泽应该死于与韩王信交战。虽然韩王信也是军事强人,但能力应该不会超过吕泽。只是战争的事真的很难说,并非你强于对手就稳操胜券,尤其是强得有限的情况下,胜负难测。吕泽之死可能就是作战闪失的结果。因为韩王信主力已经在刘邦的第一次征讨中被消灭了,其残部能量有限。不过吕泽所部远征北地,会有地利上的不便,在此前提下实力的消长会使战事变得复杂。反正吕泽死于当年的战事,也只有与韩王信的交战了。吕泽之死应该给朝廷造成极大的震动,一是意想不到,怎么韩王信之残部能有如此大的力道;一是吕泽是顶级高官,其身故将造成政局的动荡。如果朝廷要发布告丧文字,参照今天的模式,可能会说汉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 ,伟大的汉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大汉军队的缔造者与伟大统帅吕泽同志,因与反贼韩王信余党交战作战身负重伤,医治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与世长辞。吕泽同志的殉职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广大干部群众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吕泽同志的遗志云云。当然,古今区别是明显存在的,但规格之类,格调之类,还是有相通之处的。不管怎样,轰轰烈烈国葬是免不了的,不可能悄无声息被彻底埋没。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22 05:29:29
附:古史杂识之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菜九段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对吕太后之兄吕泽的定语是“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但仅有此定语,而无实际战功,则不足以服众。是否因为吕泽是吕太后之兄而享有了其不应该享有的名望呢,抑或另有隐情,其实际战功被人为地淡化了?细考《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氏战功受到人为淡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泽于汉定天下后受封为令武侯,说明他在武功一道上建树可观。而在《史记》的主要篇章中,吕泽的这一称号并没得到有力的材料支持。幸亏司马迁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下简称《功臣表》)时,录用大量朝廷档案,从而为吕氏的功劳,保留了一些蛛丝马迹。现在根据这些有限的史料,让我们来看一看,吕氏、主要是吕泽,在秦楚之际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一、 吕氏武装的存在理由及其组成

吕氏武装应该在反秦作战时期就已存在,而有关吕氏主要是吕泽在反秦战事中的作用,却史无明文。依《功臣表》的说法,吕泽也仅是以刘邦客的身份参与反秦事业的。此界定显然与其佐高祖定天下的评语不符,更不支持其作为一支独立武装的事实。但《功臣表》记东武侯郭蒙有“属悼武王,破秦军杠里、杨熊军曲遇”一事,表明吕泽是带兵将领。在《功臣表》的“某属某”句式中,后一某字,代表了一支独立部队。如乐成侯丁礼属灌婴,台侯戴野属将军(刘)贾,赤泉侯杨喜属淮阴(韩信),等等均是,而该句式后面提到的三人,均在一个时期作为一支独立部队作战。依此例,有人属吕泽,亦表明吕泽武装的独立性。郭蒙是在反秦战事中唯一被明确标识为吕泽部下的人,在楚汉战争中被直接标识为吕泽部下的人就多了,如丁复、蛊逢(《汉书》作虫达)、朱轸、冯无择、周信、吕婴。值得注意的是,博成侯冯无择是悼武王郎中,成陶侯周信为吕氏舍人,这两个职衔在刘邦功臣中为数不少,充分说明了吕氏亦自有一套完整的官职体系。至于丁复为大司马一职,与刘邦体系迥异,倒是项羽部有大司马曹咎、大司马周殷,此事表明,较之刘邦集团,吕氏所部的官职更接近楚制。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并不能穷尽吕氏武装组成人员的全部,因为所有没有标明属性的功臣,都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属于刘邦。但只要考虑到吕氏是一支独立部队,那些原本被认为属于刘邦的功臣及功劳,或有相当一部分要考虑其是否属于吕泽了。

刘邦的主要战将的击秦记录,现有记载不外乎曹参、周勃、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而傅宽、靳歙的事迹主要在楚汉战争时期。根据《高祖本纪》及《曹相国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樊郦滕灌列传》,刘邦起兵之初的作战轨迹大致可以确定。但《功臣表》中一些人的早年事迹,则与上述内容不符。据《高祖本纪》,刘邦于秦二世元年九月起兵,此月为当年的最后一月,刘邦的作战似只有战胡陵、方与(《汉书》将此事放在二年,与《秦楚之际月表》同),余均不可见,亦不可能。那么,在此年参加刘邦部、又非起事于丰、沛、砀者,均应考虑其加入的是刘部的支属吕泽部。具体来说,这些人有陈豨(前元年从起宛朐)、阿陵侯郭亭(《汉书》作河陵侯,前元年从起单父)、菌侯张平(同前)、厌次侯元顷(前元年从起留)。只是在秦二世二年,刘邦才于上述地点作战。倒是吕氏的作战范围到过单父,其证据为《惠景间侯者年表》有成陶侯周信,其“以卒从高祖起单父,为吕氏舍人”。这里,单父与吕氏得到了有机的联系。如果说上述记载是可信的话,只能认定以上人等所加入的是吕泽部队。

另外,信武侯靳歙亦为从起宛朐者,估计当时是陈豨部下(理由详后)。成侯董渫功比厌次侯,亦可能属吕泽。阳陵侯傅宽从起地横阳,亦非刘邦作战轨迹,只是其从属时间不详。汾阳侯靳强“以郎中骑将前二年(即秦二世二年)从起阳夏”。而与阳夏地望相近处为雍丘,估计刘邦与项羽战秦将李由于雍丘时,吕泽所部或在阳夏作战。(《汉书》之功臣表,以靳强为前三年起栎阳,显然是误记。因为栎阳在咸阳以东,刘邦于汉元年至霸上,前三年不得至此。)在前二年加入刘邦武装的功臣还有谷陵侯冯溪,起事地点为柘。《惠景间侯者年表》之梧侯阳成延从起郏,时间不详。前述四地在刘邦及其主要战将的作战轨迹上均无所见,则可认为其以加入吕泽所部而间接加入到刘邦的阵营。

功臣官职或出身中还有“二队将”、“越户将”、“越队将”、“慎将”诸职衔的人等若干,笔者以为他们可能大部或全部与吕泽有联系。因为除了二队将外,还有上队将之称,祝阿侯高邑即是以上队将入汉。是否可以把吕氏所属部队看作为刘邦的二队,此问题向来无解,但也应该考虑存在这种可能性。因在司马迁的叙述中,似未将吕氏铁定为刘邦的部下。所谓“客”也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也好,均表明了吕氏拥有某种自由度。不知此自由度是吕太后掌权后刻意美化自己家族,还是事实原来如此。今不妨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这种身份的人有河阳侯陈涓、东茅侯刘钊、曲成侯蛊逢、柳丘侯戎赐二队将,海阳侯摇毋余越队将,博阳侯陈濞刺客将,东武侯郭蒙越将军,贳侯吕元越户将,绛阳侯华无害越将,等等。如果吕泽所部并非天然是刘邦的部属,则其称二队亦甚相宜。

《功臣表》中有一个称呼曰“连敖”屡屡出现,笔者以为此官职属于吕泽所独有(或其部以此官职命名者众多)的可能性较大。《惠景之间侯者年表》中有俞侯吕它父吕婴以连敖从高祖破秦,日后,又因与吕氏有牵连受诛。这人极可能是吕泽的部下甚至族人,该表又称此人功比朝阳侯。而朝阳侯华寄又恰好是以连敖入汉。所谓功比某人,往往表明两者经历战功相似,有较多的可比性。前面提到的郭亭、戎赐也是连敖身份,而且极可能为吕氏部属。《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就称,河陵侯郭亭“定三秦,属周吕侯”,透露出郭亭的早期归属或就是吕泽部下。另外有连敖身份者还有隆虑侯周灶、广严侯召欧、祁侯缯贺(只是此人是在汉三年才加入的)。另有煮枣侯赤,“以越连敖从击秦”。当然,刘邦部也有可明确指认的连敖,即入汉后的连敖韩信。但入汉之后,刘、吕两部应该合为一体了,届时该职衔为两部所通有,亦属寻常之理。

细考刘邦部骨干将领曹、周、樊、郦、滕、灌诸人,在灭秦前,没有率领骑兵作战的经历。而《功臣表》中,以骑将身份击秦者为数不少,根据吕泽部的官职体系更接近楚制,估计这些为骑将或骑士的功臣原或属于吕泽。因为在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的楚将有多人是以骑将身份加入汉军的,如吕马童、杨喜、杨武、王周。而肯定为吕泽部的丁复属下朱轸以骑卒降翟王、虏章邯;可能为吕泽部的靳强,即是以郎中骑将加入的。另外,傅宽更是以魏骑将的身份加入刘邦系列的;靳歙有两度对秦军骑兵作战的记录。而以《功臣表》校之,有连敖历史的人,又兼有骑兵色彩的就有广严侯召欧。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反秦战事中,出身骑兵的功臣,均可能为吕氏部属。这些人有清阳侯王吸、宣曲侯丁义、武强侯庄不识、乐成侯丁礼、纪信侯陈仓、张侯毛泽、南宫侯张买之父张越人。

在刘邦功臣中还有两人为不愿属刘邦者,他们的早年经历尤其值得关注。其一为王陵,其二为雍齿。在《陈丞相世家》中,王陵被描述为独立起兵于南阳,一直到汉攻楚时才加入到刘邦阵营。后人多尊奉此说。事实上,他也是早年追随刘邦起事于丰者。《功臣表》的记载表明了这一点,“王陵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与《陈丞相世家》不符。那么真实情况很可能是,王陵与吕泽在一起作战。这种可能性极大,因为王陵过去的地位当在刘邦之上,起义后不愿属刘邦,亦在情理之中。王陵事迹的歧记,或都有一部分真实,非可视任何一种为凭空捏造。因为其既不愿意属刘邦,却又是从起于丰者,这就存在追随吕氏起义或始终与吕氏在一起的可能性。从《高祖本纪》及其它人的专门传记中,看不出刘邦部在反秦战事中有分开作战的迹象,唯一的例外是郦商在刘部攻克南阳后别将定汉中。但根据王陵的事迹,刘邦部或曰刘邦系列的部队肯定有分兵作战的事实。只是,王陵与吕氏的关系也不是如此轻易能定的。吕太后称制时期,王陵坚决反对王诸吕,就不支持其曾为吕氏旧部。但其从起于丰,又不愿意属刘邦一事,终究要有可协调之人之地使之可以容身。而这个人,从逻辑上来说,就应该是吕泽。 再来看雍齿的事迹。雍齿为刘邦部的叛徒,在秦二世二年时,他背叛刘邦,以刘邦不多的根据地之一——丰投降了魏国。刘邦得项梁人力支持后,收复了丰,雍齿就逃到魏国去了。但据《功臣表》,到了秦二世三年,他又重新加入了刘邦部。刘邦对雍齿恨之入骨,甚至于到了已对雍齿论功行赏后,还不肯宽恕当年曾追随雍齿叛变的丰地百姓。如此看来,雍齿的再度加入,极可能是加入到由吕泽统率的刘部支脉,其时间正是刘邦西进之时。

总之,吕泽部的人员构成极其广泛,其吸纳远方同盟者的作用显著。在《功臣表》中有不少的越族将领,可能就是由吕泽部的吸纳,而加入到以刘邦为首的反秦阵营的。而这些人员的加入,对日后吴芮部将梅鋗最终助沛公破武关,起了关键作了。而陈豨于起兵之初就拥有五百人,傅宽原为魏将,靳强原有千人;陈豨等人的加入,使得刘邦部队的实力大增,为其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23 10:15:10

二、 吕氏在反秦战事中的作用

据前所论,吕氏部队应该是存在的。那么,其在反秦战事中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呢?现只能从刘邦及其核心武将的战绩之外寻求被历史遗漏的蛛丝马迹。

秦二世元年九月,沛令欲以沛反秦,使樊哙召刘季于芒砀山泽间。估计当时吕泽等吕氏族人亦随刘邦隐于彼处。刘邦随樊哙赴沛,吕泽则可能率众从山泽中走出来略地,作战于宛朐、单父、留等地。宛朐在沛县西北数百里外,单父在沛与宛朐中间,留在沛县以南。欲在这样一个相当短的时间里,在如此大的范围作战,没有骑兵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吕泽因何机缘,在起义之初就开始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骑兵,故能胜任这种大范围作战。可以认为,在秦二世元年九月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吕泽没有与刘邦很好地协同作战。两部真正配合作战,应该是二年开始以后的事。

在秦二世二年,吕泽部肯定参加了与刘邦共击薛的战斗。在击薛战斗及其后坚守丰的战斗中,刘邦重创或全歼了秦泗川守的武装,这里当有吕泽部的一份功劳。与项梁合军前,刘邦部对章邯军的作战,不知吕泽部参加了没有。但当时刘部也是势单力薄,估计会倾其所有,与新胜陈胜、士气正旺的章邯作战,没有吕泽部的参战,是难以想象的。项梁立楚怀王后的对秦作战,估计应该有吕泽参加。那么,战东阿,战亢父,战濮阳等等战事,都有吕泽的份。据《惠景之间侯者年表》,吕泽部下冯无择参加了击雍丘之战。只是不详此战是项羽、刘邦击李由于雍丘之战呢,抑或楚汉战争的击雍丘之战。至少,在刘项战李由时,吕泽部或南下击阳夏与柘,此举或为拓地,或为配合作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刘邦为砀郡长,助宋义援赵、西向灭秦。刘邦的第一出击是为援赵楚军开辟道路。这里的战斗,吕泽部基本上都参加了,郭蒙就曾随其战秦于杠里,与樊哙、曹参事迹相同。在傅宽的功劳薄上还有取安阳的记录,此地为《高祖本纪》及《樊郦滕灌列传》等所无。估计这一行动是吕泽部单独完成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日后项羽杀宋义于安阳,即为此地。说明刘邦部的行动,是为援赵楚军取得前进阵地。有关刘邦部与秦东郡尉的战斗,最乐观的记载也只是大破东郡尉军于成阳或成武南。比之王陵的“别定东郡”尚有一定的差距。其“别定东郡”之说,表明其与刘邦部的战东郡尉并非一事。从字面上来看,王陵行事相当于一支独立部队。当时刘邦部众多核心将领尚未能独当一面,估计王陵亦不得有此殊荣。如果王陵部队不是吕氏之外的部队的话,那么极可能与吕氏是同一支部队。笔者曾作《刘邦西行入关的战争线路与历史功绩辨析》(《淮海文汇》1996•10),指出刘邦在正式出击前曾为援赵楚军作过开辟前进线路的贡献。其中的主要战斗即为击东郡与王离军,刘邦部的主要将领曹参、樊哙等均参加了此行动。但其后,刘邦就移师昌邑一带,而不及定东郡。如果王陵是与吕氏协同作战的话,那么,吕氏在与西进的刘邦部既配合作战又分头行动的战略作用就相当重要了。在刘邦不及定东郡的情况下,或因为其有更重要的战略使命要完成,由吕泽部接手继续在东郡的战斗,亦甚合情理。不仅如此,吕泽、王陵部还有可能继续为援赵楚军扫清道路,甚至于跟随过河击秦。从地理上说,这样做也非常合理。因为项羽率军北上的同时,不及定东郡的刘邦已率军南下。而项羽过河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有过战斗,那么其道路的开辟却必须有人完成。也许吕氏就是在这一时刻暂时加入项羽部,或先于其渡河攻秦。项羽当时是楚国上将军,他有权征用刘邦的部队或其盟军。

刘邦本人在西进途中并未能行进到赵地,据他在鸿门宴对项羽的解释,刘与项的战略分工为,刘战于黄河以南,项战于黄河以北。刘邦及其主力肯定没有北渡黄河,但《功臣表》表明,刘邦势力又肯定有机会北渡黄河,并在赵地扩大了队伍。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曾经背叛刘邦的雍齿,于此时就以赵将的身份重新加入加入刘邦势力。因赵地均在黄河以北,故而他的加入支持了刘邦势力有过河击秦的事实。除雍齿外,还有阳都侯丁复亦为在秦二世三年加入刘部的赵将。丁复的加入地点是邺(今河北省邯郸与河南安阳之间),地点在黄河以北。而据《高祖本纪》,刘邦部击秦活动的最北区域也只是白马(今河南滑县),且在黄河以南。刘的盟军吕氏军,则极有可能渡河击秦。尽管此问题的提出实在匪夷所思,但不作此解释,则无法面对丁复加入刘邦部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汉书》以丁复加入刘邦部的地点为薛,其身份为越将,但未给出加入的时间。很明显,如果丁复是如《汉书》所称以越将于薛加入,则时间肯定是前元年或前二年,之所以不提时间,是因为司马迁的说法是以前三年从于邺而非从于薛。班固以意改《史记》处甚多,《功臣表》尤其明显。而《汉书》对雍齿的赵将身份就没有改,既然雍齿可以是以赵将身份加入刘邦军,则丁复亦可。甚至于丁复就是由雍齿的关系,才加入到刘邦阵营中来的。丁复事颇不简单,《史记》、《汉书》均标示其受封七千八百户,此人的功劳当在樊、郦、滕、灌之上,居然除《功臣表》外,再不见其有何功绩。可以肯定其或在反秦战事中很有作为,或是因为由赵将转入刘邦阵营,起始地位就相当高,否则无法解释其最后的功劳。总之,由于《史记》、《汉书》的记载出入,丁复是否肯定于薛加入,无法确定。 那么,只要刘邦阵营中有赵地的部队加入,其渡河救赵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 对于丁复,顾炎武曾经提及,其曰:“楼烦即赵西北边之国,其人强悍习骑射。《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致云者,致其兵而用之也。是以楚汉之际,多用楼烦人别为一军。《高祖功臣年表》,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而《项羽本纪》,汉有善射者楼烦;则汉有楼烦之兵矣。”(《史记会注考证》引)以顾氏的说法,楼烦的起源为战国赵地,则赵地出善射之人。而这个丁复,正是以楼烦将的身份入汉的。出身赵地的丁复为楼烦将,显然较之于出身于薛的丁复为楼烦将更有说服力。

其实,即使是刘邦部渡河击秦,也不算违背楚怀王的命令。楚怀王任命宋义为楚上将军,诸别将皆属。表明宋义有权调动楚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刘邦自然也不能例外。而刘邦受命后最初的军事行动,正是帮助援赵楚军打通前进道路。那么,刘邦部或者其协同部队过河击秦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在《秦楚之际月表》中,就有刘邦军“救赵至栗”的记载。只不过刘部至栗本身却与救赵无涉。但其早期行动是救赵行动的组成部分,则毫无疑问。《张耳陈余列传》称“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则项羽破秦前的钜鹿下已有三个外国及代地之兵。燕指燕王韩广部将臧荼,齐则非田荣所辖,或为原在赵之田间、田角部,或还有与田安、田都一样,因不满田荣的龟缩自保政策而擅自出兵救赵的齐军。这个“楚”字,前人以为有误 ,但应该考虑确实有这么一支、甚至几支部队存在,其或是棘蒲侯陈武部,或是定秦东郡之吕泽、王陵部。总之,吕泽部过河救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王陵确实是吕泽部属的话,吕泽部则又参加了攻击南阳的战斗。至于雍齿,虽然其受汉封有策略的考虑,但刘邦亲口说其功多。以刘邦早先的分封原则,击秦之功居先,雍齿的功多是否包括了击秦之功,不得而知。只是从道理上来说,应该如此。

刘邦部在取得了陈留积粟后,于西进前又有一个向北作战的动作,行动最远处,达到了白马,此地为今河南滑县,就在黄河南岸。此作战显然与西向击秦无关,估计在这次行动中,迎回了在河北作战的吕泽部。因为刘击白马为秦二世三年二三月间的事,此时距项羽破秦于钜鹿已过了三月,吕部从河北前线撤下亦无关紧要。从郭蒙击杨熊、及王陵于南阳作战诸事看,吕泽部亦参加了刘邦击南阳及攻武关的战斗。然后,吕泽部同刘邦入关战秦,最终灭秦。

三、 吕氏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

有关吕氏在楚汉战争的作用,《功臣表》倒是有记载,其曰:“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另外,《项羽本纪》补充提到“是时,吕太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在日后记载中的吕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之说皆源于此。此言亦是吕泽在军事上独当一面的重要依据。可以肯定,吕泽在秦灭后的主要角色仍然是带兵打仗。

那么,吕泽的战争作用又是如何呢。首先,他肯定参加了汉定三秦的战争。汉元年八月,刘邦发汉中军击三秦,吕泽参与其事,这有《功臣表》的记载为证。《高祖本纪》以三秦王中的塞王、翟王为投降汉王,而《功臣表》明确记载,旧赵将丁复俘虏了翟王董翳。其实俘虏董翳的还不是丁复,而是朱轸,此人即是悼武王吕泽的部下。此记载将此功劳同时记载在两人名下,表明当时丁复已浸浸然成为吕泽部下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队。 参加了三秦之战的吕泽旧部可指认者尚有东武侯郭蒙。三秦之战在《史记》中着墨甚少,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三秦之战亦相当不容易。刘邦军事集团的所有重要将领基本上都参与了三秦之战。汉军出陈仓时,遇三秦兵阻挡,刘邦甚至于准备退兵,只因寻到另外的出路,才重新发动进攻的。三秦军队相当顽固,章邯之弟章平兵败后又卷土重来,嚣张的很。章邯被围于废丘长达八九个月,就是顽抗到底。据《功臣表》,战三秦死事者就有纪成。这个纪成,也可能是吕泽的部下。理由是,纪成在灭秦时的身份就是将军。在同一时期,此职衔为刘邦部所无(唯一称将军的刘邦部下有郦商。而此人原来就是一支独立武装,故沿用旧称)。而吕泽部这种人倒不少。如郭蒙为越将军,蛊逢为曲城户将,丁复是楼烦将,陈豨是特将。因此,这个战死的纪成,也极有可能是吕泽部将。从纪成之死可以看出,吕泽部在定三秦战争中打得相当艰苦。

汉二年,刘邦率五诸侯兵东击彭城时,吕泽先将兵攻下砀。砀为梁楚交会地,楚国在此的势力或相当可观。汉元年,楚为阻汉东进,曾派兵于阳夏阻拦。而阳夏又是吕泽、靳强熟悉的地区,故吕泽于此地作战当进展顺利。如果王吸是吕臣之部下,吕泽部有可能是从武关一路东进的。这个推测,与王陵将兵据南阳的记载吻合。曹参的战功簿上也有等击攻砀得手之记,当是与吕泽有协同之功。曹参很快就离开砀,继续东进攻彭城、萧等地,砀则由吕泽留守。吕泽之守砀,表明砀为刘邦重视。因为刘邦早年即起兵于此,后又受楚怀王之命为砀郡长,他当视砀为其命根子。项羽分封,将梁地据为己有,无异等于剜刘邦的心头肉。此时刘邦任吕泽攻下砀并经营于彼,显然有将其经营为根据地的意图。也多亏吕泽在砀有所经营,后刘邦彭城败退至下邑,得吕氏助乃能再度振兴。刘邦收拢残部与项羽相持于荥阳之初,吕泽或仍在砀地。日后,项羽攻下邑,估计吕泽不能当其锋,便退至荥阳与刘邦会合。项羽攻克下邑的具体时间不详。据《黥布列传》,项羽击下邑的时间是黥布反后,时间或在汉二年及汉三年之交。果然如此,则其后,吕泽当与刘邦一同在荥阳作战。此年之中,刘邦回关中灭章邯,而此役似有吕泽部队参加,章邯就是受擒于丁复部下朱轸。经此一役,关中获得彻底安定。此前,汉军击楚全力出击,曹参、周勃、樊郦滕灌都出关了,而章邯仍然盘踞在废丘,成为关中的心腹之患。很难想象,刘邦会置章邯于不顾,其一定安排了足以制约章邯的人选,这个人选为谁,已没有任何材料可借鉴,只能从《功臣表》分析推测。时有陈豨者,为入关封侯的为数不多之人,据《淮阴侯列传》韩信语,其素为刘邦所重,且没有材料证明其曾随刘邦出关击楚。如果要推镇守关中的最佳人选,首先就是陈豨,其次是丁复。丁复入汉并未封侯,甚至连封君都没有,但其有虏塞王之功,可能受提拔。而且日后章邯由其部下朱轸擒获,则可能是在得到刘邦等人的增援后取得的战绩。陈、丁二人都可能是吕泽的部下,由他俩人共同承担关中军务,可能性亦甚大。因此,吕泽部队是参加了关内最后之战的,但吕泽本人或因据守下邑而没有参加。而到了陈、丁二人建大功之后,他们已经是相对独立的部队了。尤其是陈豨,日后可能与吕泽没有任何联系了。当时吕泽在今河南一带,而陈豨北上击魏、代、赵,在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均为黄河以北,陈、吕彻底脱离了干系。

汉三年,楚围荥阳急,刘邦在纪信的掩护下跳出楚之包围。而吕泽肯定没有随同刘邦潜逃,而是与魏豹、周苛等人留守荥阳。关于这一点,只有《惠景间侯者年表》中博成侯冯无择的功劳条下透露了一丝信息,其曰“力战奉卫悼武王出荥阳”。那么,吕泽的最后突围,当是在刘邦出逃以后、荥阳陷落之前的事。其时的情形当是间不容发的危急,故需要力战才能脱身。

此年靳歙战功累累,而靳歙原本或为吕泽所辖,而到汉三年便开始独立作战,成为刘邦阵营的重要机动力量。值得注意的是,靳歙在赵地作战的战功前常有一“从”字,其所从何人,史无明证。以司马迁的笔法,所谓从击某而无特指时,往往是从刘邦。而刘邦于当时与项羽相持于荥阳一带,其脱身击赵的可能性不存在。如果其所从为韩信,《史记》并不避韩信,如灌婴、曹参多次从韩信作战。则靳歙所从何人,就成为一大悬案。再根据其未参加击魏与击齐战斗,基本上可以排除其从韩信的可能。靳歙的作战呈独立性质,似与有案可稽的任何人都不相干,其所从之人必是一地位高于他的人。靳歙也是入汉前就受封侯之人,与陈豨同。而恰好他又是与陈豨同为起于宛朐者,很可能在其击赵地一带时,受辖于陈豨。果然如此,则陈豨之功劳又要写上重重一笔。而吕氏体系的功劳也要写上重重一笔。只是在此之后,靳歙也成了一支独立部队,成为刘邦集团重要的机动力量,届时其战功不得与吕泽或陈豨有任何牵连,故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汉四年,吕泽在楚汉战争中之功劳最大者,或当属灭齐与歼灭龙且之战。《史记》将歼灭龙且之功完全划到韩信与灌婴等名下,但实际上,参与战斗者远不止韩信所部。依《汉书•陈胜项籍传》,楚军援齐之主帅为项羽之从兄子项它,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此说当有所据。只是到了《史记》中,消灭龙且部的全部功劳都归了韩信。但就《功臣表》来看,击破龙且则远不是韩信一人之功。阳都侯丁复就“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肥如侯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此为非韩信部击龙且的旁证。而韩信部击破龙且的证明也不少,除曹参、灌婴传外,《功臣表》明确记载,中水侯吕马童“以司马击龙且”,乐成侯丁礼“以都尉击籍,属灌婴,杀龙且”。看来,击破龙且之战要成悬案。有一种可能性,即歼灭龙且是两支以上军队合力的结果。汉五年,击灭临江王共尉事,就分属于刘贾、卢绾和靳歙两个部分,且无隶属关系。尤其是共尉之擒及献俘均为靳歙,则刘贾在此役的从属地位及配合作用显而易见。龙且的覆灭或与此情况相类,为韩信与吕泽部合作的结果。此年,汉已肃清了楚的周边势力,与楚决战的时机接近成熟。而与楚决战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削弱楚军主力。及龙且以脱离项羽掌握且兵员众多,刘邦集团一定会认为一旦聚歼该部,将极大地打击楚军。于是,刘邦部的重要部队都加入到灭齐及灭龙且之战,就不足为奇了。曹参、灌婴此前均不属韩信,而到了汉灭齐与歼龙且的会战时,两人的部队均归韩信统辖,即为其证。此年,丁复以大司马击项羽军于叶,刘邦部以大司马署官者仅见于此,说明吕泽部队系列即便在楚汉战争中也具相当的独立性。曲成侯蛊逢此年击项羽军于陈。以上丁、蛊二年的事迹也可能是汉五年事。值得一提的是,位次于汉初十八功臣的蛊逢(又作虫达),入汉时仅为二队将,除击三秦与击项羽于陈外,并无其它事迹,而其受封四千户,远在傅宽、周昌、王吸之上,其于楚汉战争阶段战功甚多当无疑问。

汉五年垓下之战,不详吕泽本人参加否。但从刘邦因败于项羽,而召集所有方面的武装参与会战的情况来看,吕泽参加的可能性不小。

总而言之,吕泽部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不小,且随着刘邦阵营的扩大,吕泽部也分化成几支独立部队。陈豨部主要在北方作战,参与了定代、魏、赵、燕之战;靳歙部成为刘邦阵营中最重要的机动部队,战功累累;丁复可能参与了镇守关中及击龙且的会战;傅宽于汉四年前后补充到韩信的部队之中;吕泽自己也应该有一支部队。吕泽在汉定天下后被封为周吕侯,死后谥为令武,表明其作战方面的特长。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25 06:12:20

四、 刘邦对吕氏功劳的酬谢形式

按上文所论,吕泽在刘邦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劳很大,但他得到的酬谢似有过低之嫌。是不是刘邦太寡情薄义了?这个问题似乎在当时已被巧妙地解决了。刘邦在灭秦后,被封为汉王,这里当然有吕氏的一份功劳。按吕泽在反秦战事中的功绩,其不被封王,已是不平,对此,刘邦自有一套办法让其心服。吕泽至霸上,即被封侯。他的功劳不是封侯所能解决的。因为他可能的部下陈豨、靳歙也封了侯。于是,刘邦又封吕泽之父吕公,也就是刘邦的岳父为临泗侯。须知,在众多有功将领都没有封侯的情况下,给无尺寸之功的吕公封侯,等于是给了吕氏一帖安慰剂。

这种做法是有前例可循的。项梁战死后,楚怀王主持楚国军国大计,收吕臣军而有之。就在这个时候,他封未有尺寸之功的吕臣之父吕青(《功臣表》作吕清)为令尹,地位反在反秦有大功的吕臣之上。吕臣居然也安之若素。汉定天下后,吕清降汉,受封为新阳侯,而刘邦的老上级、老战友吕臣,却只能世袭其父的爵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这充分说明,这种做法在当时是能行的通的。平定天下后,吕泽之弟吕建成,根本没有什么功劳,也被封侯,这也是对吕氏在战争中的贡献的一种酬谢形式。

顺便说一下,有关吕公嫁女与刘季之事,史称其慧眼识英雄。其实这个传说可能是吕太后抬高自己的一种宣传。因为吕太后之妹吕须,就嫁给了樊哙。而樊哙的出身,一狗屠而已。可见吕后嫁刘,并没让刘占到什么地位上的便宜。但吕氏家族人丁兴旺,或为日后刘邦成大业极有帮助。从《功臣表》可以看出,吕姓封侯之人为数不少。尽管不能说这些吕姓之人均是吕泽一宗,但其出身地望均为丰沛,则其为一族是可能的。

五、 汉初政治与吕氏的结局

笔者以为吕泽在秦楚之际功劳甚大,但吕氏之功有几处不可解。若依笔者所论,吕泽之功都足以封王,而其生前并没有享受封王之荣耀,直到其死后很久,才由吕太后追封为悼武王。因此在笔者所论中,如同《史记》将一些不完全属于韩信、曹参的功劳收归二人所有那样,肯定也会将一些原本不该属于吕泽之功归到了他的名下。这是因为史料阙如,而无可奈何的事。考虑到其部下丁复、蛊逢受封户数之多,作为主将的吕泽则有低封的遭遇。据有关记载,刘邦建国后有废太子改立戚夫人所生子如意的打算,压低吕氏功劳或与此有关联。而最终刘邦未能如愿以偿改立太子,也与吕泽的战功及其属下众多有关。

尽管汉初改换太子事件中传闻甚多,但此事肯定是有的。刘邦以太子刘盈孱弱为虑,欲以戚姬所生子如意替代之,遭到众大臣的一致反对。在这种广泛的反对声中,是否有吕氏的影响在内,值得考虑。《留侯世家》记张良闭关修练以避免为此事表态,因遭吕后兄吕建成的劫持而开关主持其事。因此,吕氏家族肯定动用了一切手段,力图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而刘邦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吕氏的势力,从而使自己的打算彻底落空。因此,吕泽的薄封,就可能是刘邦在立嗣之争时出于权宜考虑的结果。应该看到,由于共同参加了反秦及楚汉战争,吕泽与刘邦阵营的众多武将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大家也愿意为老战友抗颜犯上。但事成之后,尤其是吕太后执政时期,吕氏家庭的势力骤然膨胀,则使得原本不错的同僚关系终于恶化,最终造成吕氏灭族。

吕太后称制时期,以吕代刘的用心已毫不掩饰,而刘邦给众部下的恩情始终存在,这就造成了以拥吕还是拥刘的两大政治集团。吕太后大封吕氏子弟,其家族称王者达三人之多,而且又有多人寸功未有,得以封侯。此等行径肯定要触怒为汉家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已封功臣和未及封侯的战将(汉文帝时,又对参加战争的武官论功行封)。据说刘邦去世时,吕后曾动了诛杀大臣的念头,这肯定会使众大臣对吕太后离心离德。吕太后害死三个赵王的罪行,无疑给刘邦的老部下心中留下了巨大的恐慌。待吕太后本人去世,朝廷大权落到了吕氏子侄手中,众功臣肯定担心三赵王的悲剧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于是,众人合力灭了吕氏。灭吕氏之后,为了消除吕氏的影响,汉朝廷上下或开始将吕氏的战功从史册中有计划地删除。最终造成了史料的残缺。

也许有人会说,同样是卷入政治纠纷,同样是史料明显残缺,为什么同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韩信的功绩并未受到削弱,而独独缺了吕氏之功。这里的原因可能是,韩信等人的罪名,即使在当时也是不被普遍接受的,至少是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从有关汉初谋反事件与史料的关系,似能理出一个大致脉络,即凡是可以有确凿事实的反叛,其人之功多从史料中略去,而只是怀疑其叛者,则多保留了他们的功劳。可以确认的反叛有韩王信、黥布及陈豨,这三个人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就不见了。可以肯定,此三人能得到重用,乃至封王,如无大功是不可能的。从其反叛后,刘邦亲自挂帅出征一事来看,这三人的作战能力也是相当强的,以至于刘邦不敢掉以轻心。至于卢绾之反,亦属真实,也不见其有什么具体功劳被记载下来,其情况与前述三人又有区别。其传记资料中已明确说是因为与刘邦关系好而封王,则其原本就功劳甚小,不得与前三人模拟。反观韩信与彭越,其是否反,则难说的很,其罪名多半是莫须有,不足为凭。故官方档案中没有削删他们的功绩。尤其是韩信,他的死罪原本有冤屈的成分,故朝野上下默认了他的功绩,不仅使其战功得以在功劳薄上体现出来,甚至于还可能将其它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功劳合并到他的名下。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就把定魏、定代、定赵、定齐之功全归了韩信,而《功臣表》并不支持这种记录。之所以要说这些关联不大的人和事,只是为了说明汉代因政治斗争的关系,存在削删档案的事实。那么,众功臣合力灭了吕氏,对于吕氏在战争时期的功劳予以有计划的削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于是,造成了今人对吕氏在战争年代中做过贡献一无所知。以上见解当否,还望有识赐教。

(原载《徐州文史资料》19辑)


吕泽是刘邦害死的吗(改进稿)

吕泽是秦末汉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但在历史记忆里,此人基本消失。如果不是《功臣表》里记载了大量的吕泽部下,人们真可能把吕泽彻底遗忘。吕泽是吕后的哥哥,是刘邦事业的重要合伙人,吕泽武装是一支相对独立的构成,在刘邦夺取天下的事业中战功赫赫。就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差点被历史彻底掩埋了。至少吕泽之死悄无声息且非常诡异,如果不是《功臣表》记录了其子嗣的继承情况,人们连吕泽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

吕泽兄弟封侯时间为汉六年正月丙戌,比张良等人早二十天。其为侯三年,便由其子继承,则吕泽死于汉八年(如果死于汉九年,为侯时间就是四年了)。《吕太后本纪》记其死为死事,死事即因公殉难。查了一下,此年的战事记录也只有对韩王信有作战,还是刘邦主导的,胜负不详,似乎汉胜,敌情不严重。看来吕泽不会死于记录到了的一役。因为根据记录,韩王信在反叛之初已经受到汉的重击,应该不构成太大威胁。汉虽然有平城之败,也是刘邦率先头部队轻进的缘故,并非汉的实力不及匈奴。所以在刘邦出场的情况下,无需吕泽再出面。所以吕泽只能死于另一役,一个刘邦没有参加的军事行动。那也是非常奇怪的事。因为如果汉以吕泽挂帅平韩王信,本身就是牛刀杀鸡,吕泽的能力应该高于韩王信,面对韩王信之余烬,怎么会战死呢?难道后世低估了韩王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吕泽死于与韩王信作战本身就是推测,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战事。

会不会吕泽并非战死,而是被谋害的?这个太匪夷所思了,但提出来作为疑问也不多余。毕竟吕泽一死就发生了一系列政局变化,使得他那个死令人遐想无限。

吕泽之死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但其死后的汉政局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不能说这些变化与吕泽之死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吕泽之死问题就大了。主要是废太子与陈豨之反。

由于废太子事件是紧接着吕泽之死进行的,吕泽之死就有点阴谋色彩。这样的历史好恐怖。会不会是为了废除太子刘盈,才造成吕泽之死,以便为废除太子扫清障碍。这样的猜想令人毛骨悚然。

菜九曾经猜想,刘盈非刘邦血脉,因为刘盈的出生与刘邦的外逃不协调,根本没有留下播种的机会。所以刘邦即使占领彭城也没有接近在咫尺的家人同乐,逃命时想把子女踢下车,到了安全地区还痛殴了几次三番救助刘盈的夏侯婴,凡此种种,令人生疑。可以肯定,刘盈的继承权是吕家利益最大化的象征,是刘吕联姻的重要保证。即使刘邦对其血缘有疑问有不爽,但还是要保证原有协议的延续,至少吕泽在世时是这样。而吕泽一旦离开人世,顿时生出变故。那么提出吕泽是不是单纯的战死,很奇怪吗?

刘邦废除太子受挫,将其最心爱的儿子如意安排为赵王,随后就爆发了陈豨之反。会不会因为陈豨是吕氏故旧,刘邦担心自己身后,陈豨不会全力保护如意,甚至会加害如意。所以逼反了陈豨。

陈豨之反又引发一连串的反叛,韩信、彭越是莫须有之反,黥布是真反。按说陈豨与刘邦很投缘,朝中又有吕泽这样的强力照应,其反及被怀疑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吕泽不明不白的死,造成了汉初政局的乱象。
这样一来,难免要追究吕泽是怎么死的。这又会是怎样一个无解的问题呢?

上述分析相当于替刘邦量身定做罗织谋害罪名,照此路径,刘邦对吕泽之死似乎难逃干系,但其没有作案的理由也很过硬。首先吕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盘根错节相当庞大,动吕泽一人,造成的震动,建政未久的汉未必能承受得起,何况要在胜负难测的与韩王信的外战中做这样的事,更加凶险无比。刘邦有什么控制事件风险的手段吗?估计没有。刘邦有什么定点精准清除的手段吗?估计没有。以当时粗糙的技术手段,想完成如此精确的暗杀行动,难于登天。连作案手段都没有,又如何作案。所以吕泽之死与刘邦无关。

如果是刘邦作案,那绝对要谋划周全,比如得手之后怎么办。估计就不是动太子的问题,而是先铲除吕后及吕氏余党,完成之后再动太子。我们没有看到动太子以外的任何类似举动,只看到吕后反而由此从台后走到台前,开始参政了。所以吕泽之死应该归之于太出乎意料的偶然事件。

既然刘邦没有害死吕泽,那如何解释后面一连串的政局变故呢?更可能是,吕泽之死纯属意外。刘邦本来对刘盈的血脉疑惑甚多,非常不爽,但也只能认命。没有想到吕泽战死了,刘邦一下子看到事情的转机,所以紧接着就动手废除太子。废太子无果,就只有作罢。日后众大臣灭诸吕,除了将吕氏一脉斩草除根外,还将吕泽的痕迹从史料中剔除。这大概就是后人基本上不知道吕泽的原因,也是吕泽之死没有记录的缘故。

吕泽让人变戏法似地变没了,而没有吕泽的汉初政局,才真正拉开了超级大戏的大幕,真是精彩纷呈。只是没有吕泽的考量,很多内容无法解读,很多猜想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谁让历史本身无解呢?

关于吕泽,可以参考菜九早先的《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此文对吕氏武装存在理由及其组成、吕氏在反秦战事、楚汉战争中的作用作了粗略探讨,也兼顾到刘邦对吕氏功劳的酬谢形式、汉初政治与吕氏的结局。本文只是将吕泽之死孤立出来考证一下,而且讨论多于考证。虽然像是说了一堆车轱辘话,至少也清理了一段疑史,估计也能开人心智,不为无功。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28 06:22:53
栽培式的索取可以休矣



愚以为,没有童年的人生是可悲的,没有童年的民族是不会有活力的。这是多年前菜九看到中国孩子没有童年而产生的感慨,也是为中国的未来担忧。
能不担忧吗?中国现状基本上是应该学习的人在玩——比如大学生,应该玩的人在学——比如中小学生,而且已经持续了不止一代人。之所以产生这个现象,原因很简单,即中国人在应该学习之前,就把精力耗尽。照这个样子下去,中华民族的后劲从何而来?又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虽然有关方面一直在张罗为学生减负,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也是不争之事实。何时能改观?估计菜九的余生是看不到了。但愈演愈烈的现状还是大大刺痛了菜九——不止是小学生已彻底没了童年,幼儿园的孩子也渐渐失去了童年。网上查了一下,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名目也是洋洋大观,什么艺术类、语言类、体育类、书法类,细分下来足有几十种,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能强加给孩子的差不多一个不落了,就是普通县城的幼教中心都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整个社会是疯了吗?

更可怕的是,家长对这些诱导式强化的百般配合让人看不懂。表面上的理由相当充分,就是不让孩子落在人后。看来都是让那个忽悠人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给坑了。要让菜九说啊,之所以这个忽悠人的口号如此有市场,完全是人性中更深沉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个更深沉的因素就是根深蒂固的要面子。什么起跑线、起跳线的,都是利用人们要面子的心理给某些行业、某些人群牟利。再挖掘一下,那个忽悠人的口号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要孩子交出一份光鲜的答卷。换言之,是让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为家长争光的重任。那些个稚嫩的肩膀又怎么扛得下来?

社会与某些机构也知道孩子稚嫩的肩膀担负不了这样的重任,所以将肩负这样的重任包装成培养。这样一来,他们剥夺孩子童年的招术就有了合理的、富有人情味的外衣,更容易忽悠成功了,结果只能是孩子们会更大规模、且无处可逃地遭罪了。根据市面上流行的教学内容,孩子们接受了太多的与未来学习有关的知识类、能力类培养,让孩子过早地介入了未来的学习阶段,而且无论名目如何千变万化,剥夺孩子快乐童年的结果都是完全一致的。剥夺孩子快乐之残忍,与培养之初衷肯定是南辕北辙了。所以所谓的培养,实则有栽培与摧残两个可能、两个方向,而中国式的培养又完全将二者合而为一了,菜九称之为栽培式摧残或栽培式索取。
不可否认,确实有接受早期教育而非常成功的例子,肯定也不难找到根本没有接受早期教育也非常成功的例子;而孩子因早期过度学习最终厌学与的概率,肯定远远大于从来不开展早期学习者。因为剥夺了童年的危害之大,是没有办法衡量的。中国式培养是聚全国孩子摧残之,这绝不是夸大其词。
因为存在早期教育成功的案例,广大家长难免会心存侥幸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受到栽培而远离摧残。菜九要说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千万不要以为摧残孩子这样的悲剧专属他人。菜九一个普通人,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宁愿把不利面多想想没有坏处,能够避免最坏,对普通人而言就是烧高香了。须知,好事基本与你无关,坏事可能百分之百与你有关。什么是最坏?菜九以为就是辛辛苦苦,拼死拼活,用学习填满了孩子的一切空间,最后把孩子毁了,厌学了,甚至于厌世了。在中国,有多少坏事是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做成的啊,有多少悲剧是在为孩子好的前提下发生的啊,栽培式摧残又是最常见的一种。即以所有的家长的最高追求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例,两个大学里面整天混日子的学生估计不会是个小数字。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此前的过度学习已经把孩子的上进心消耗殆尽,到了没有老师督促时,他们就彻底放假了,这个样子就让他们进哈佛、耶鲁,又有什么用?学习的效果如同国画,要布白如墨,留多少空就留有多少余味。挤成一团的作品怎么会是好作品?所以要特别警惕以培养名义摧残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快乐童年远比可以看得见的成绩重要得多。

现在资讯发达,很多人都知道德国孩子什么都不学,根本没有起跑线,而他们的创造力一点也不差。人家用一个国家来证明中国式起跑线之荒谬,难道说服力还不足够吗?
可能广大家长要疑惑了,难道起跑线真的是危言耸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吗?不妨用与起跑线同类的长跑比赛来看待孩子的教育,起跑线绝不是赢得比赛的决定性因素,人生这个长跑最重要的是比耐力,起跑成绩只是个光鲜的起点,不代表能笑到最后。能笑到最后的是人的优良品质。优良品质涉及面很宽,菜九以为,在独生子女的大气候下,培养孩子的健康健壮、意志坚强、充满爱心、心胸开阔、正派善良、勤劳能干、韧性顽强、悟性灵气,乃至于对于持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创造力、探求欲、好奇心。这些不能量化的东西,是人的持身之本,是最长久有耐性的东西,远比那些成绩重要得多。成绩会随时而变化,而意志品质类的东西是最经久耐用的。只是这些个优良品质与学校的考核无关,无法给有关方面带来收益,所以被有预谋地忽略掉了。
学校与社会联手诱惑大家,百般强调成绩,以孩子拿成绩说话成为唯一模式,而所有的培养最终都会以成绩来体现,于是栽培式摧残或因栽培而摧残的问题就突出出来了。要让菜九来评判,让孩子用成绩给家长争光,是社会出于商业目的的技俩,而家长搭上这个追逐成绩的快车,就成了混账家长。不象话嘛,应该是家长给孩子争光嘛,家长给孩子长脸嘛,家长给孩子遮风蔽雨嘛,怎么能因为孩子不给自己长脸,就与教学机构联手整孩子?天天让孩子交出满意的成绩,而成绩哪会雷打不动恒定在满意上?总会时常不尽如人意。何况那些满意的标准也不会一成不变,于是琳琅满目的栽培,都隐含了对孩子施暴的机会。所以啊,广大家长千万要在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培养科目对孩子有好处的同时,还要看到它们也切实增加了孩子挨揍的机会,在充分权衡培养与摧残的关系之后,再决定是否要选择这样的栽培。

家长必须明白,成绩不能决定一切,而且成绩本身的变数就很多。起初好,能不能一直好?小学好,中学能不能好?中学好,大学呢?大学以后呢?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将精力兴趣耗尽,日后就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又怎么样?大家见过平庸的清华北大生还少嘛。所以如果把心思精力押在当下的成绩上,实在是赌博的成分过大了一点。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成绩以外的品质更重要,只是成绩以外学校不擅长,不挣钱,也就没有兴趣。小孩子的成长其实也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健康健壮,达到这个目标后,其成长会自然而然完成了。学龄前的孩子最好什么都不要学,如果学了一,很快就有二三,以致无穷,最后掉进累死人的坑里挣扎不已。家长们常常会出于效仿与攀比心理安排诱导小孩学这学那,理由也很过硬,小孩自己要学。多数情况下,这类小孩自己的选择,实则是过分乖巧的孩子在看家长的好恶行事。要真让小孩子自己选择,小孩还要赖地玩泥巴呢,家长怎么不鼓励?家长肯定会说,赖地玩泥巴对孩子成长不利。其实他们不知道,赖地玩泥巴毁不了孩子,而过度学习可以。所以乱七八糟的学习远不如让孩子赖地玩泥巴,何况赖地玩泥巴肯定能还给社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多好。林彪同志教导我们,万般皆下品,唯有利益高。所有的人都应该明了自己的利益在什么地方,具体到教育培养孩子,也应该明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何在。也许最大利益那个饼太大太难画,干脆反向思维,看看最大的坏处何在?所以还是那个话,普通人能够避免最坏就是烧高香了。所以,即使为了孩子,广大家长也要在全社会的诱惑面前保持自我,不吃套不上钩不为所动应该是不坏的选项,至少不会加入到主动摧残孩子的行列中。
切记,健全的心智、开朗的心态、强悍的体魄胜过成绩无数。如果矫枉过正一下,就让成绩见鬼去吧。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1-30 21:23:54
章邯这道历史大餐

章邯在秦阵营的微妙地位及学术含量,当年作《千古谁识战钜鹿》时就注意到了。后来的研究发现,不仅仅是在秦阵营,就是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其地位也值得大书一笔。
秦以军功定天下,军事一道,向来是秦的强项。秦名将辈出,凌辱六国是家常便饭,所以能最终荡平天下。司马迁为战国期间的名将立传,秦之白起、王翦明显高于六国之将,六国只有李牧不输秦将,何况秦远不止白起、王翦。白起、王翦的后辈被立传的秦将只有蒙恬。但在菜九看来,章邯的能力远在蒙恬之上。就以重要性而言,章邯更非蒙恬可比,章邯一人系秦之安危。秦之兴亡与否,可以简单到能不能打败章邯——章邯胜则秦存秦兴,章邯顶不住则秦灭秦亡。这就是章邯的事实。体现了章邯的能力出众,经历复杂,与历史的交会关系巨大,可落笔处远多于蒙恬。所以章邯应该是一道丰盛的历史大餐,让我们来细细品尝一番。



本文小目
1.章邯的名声很差
2.章邯一出手就救了秦王朝
3.章邯无权包打天下
4.章邯显示了什么叫做超级凶悍
5.章邯一个停顿,刘项就坐大
6.章邯再度发威
7.章邯的克星出现
8.章邯攻杀项梁后抽身击赵
9.章邯在赵大显身手
10.稀奇古怪的河北之军
11.李良何时降章邯
12.纠缠不清的章王关系
13.章邯可能早就接到击赵的指令
14.章邯击赵面临的尴尬
15.章邯被彻底打垮
16.秦楚对决没有坐壁上观
17.项羽可以任意处置章邯
18.章邯成了项羽的棋子
19. 章邯战战兢兢的漏网之鱼
20.章邯的存在让项羽有发难的借口
21.章邯在分封中没有占到便宜
22.项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23.刘邦反出汉中定三秦
24.谁来看守章邯
25.章邯的覆灭
26.章邯存在的尺度意义



1.章邯的名声很差
章邯的历史名声不好,在汉代他就被定义为一个不合历史潮流的失败者。淮南王意欲造反时以陈胜、吴广自比,这是作为正面人物,而反对者以为贸然造反或者会沦为章邯、杨熊。表明章邯在汉代即为人不齿。据说反右时批判章乃器也捏造他攻击章伯钧祖先章邯是个投降将军。所以自古至今,章邯的名声就没有好过。但章邯浑身都是宝,随便抖抖,就会掉出很大的历史诧异。

2.章邯一出手,就救了秦王朝
在历史的舞台上,章邯的异军突起是一个奇怪场景。如果没有陈胜的狂飙突进,章邯就根本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迅即打进函谷关,差点打下咸阳,怎奈秦的气数未尽,出了个章邯,只手拯救了秦王朝。
章邯原本就是个地方官员,其官职少府,按古书上的说法,就是个管财税的,没想到在军事一道上之厉害,胜过整个秦朝的军事将领。章邯在朝中有点人才错配的味道。大概秦的战争人才过于丰厚了,所以章邯就是一个被长期闲置的军事人才。一直到秦王朝遇到灭顶之灾之际,章邯的潜能才得以发挥。
从陈胜起兵到周章打进函谷关头尾只有三月,实际上可能不足两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秦当局可能连神都没回过来,周章大军就兵临城下了。秦二世的朝廷才知道大事不妙。好在当时朝中还有章邯这样能吏,让秦王朝渡过了这个危机。因为天下太平了一段时间,关内是秦之统治核心地区,平时并没有太多的守备部队,而周章的部队号称百万,实际上几十万规模,且士气正盛,仓促间朝廷到哪里找到可以抵挡周章大军的秦军呢?章邯挺身而出,建议先临时用为秦始皇修陵及修宫殿的劳工们抵挡一阵子。这大概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估计周章部因为进军过于顺利,有轻敌思想,居然被章邯临时拼凑的抵抗力量打败。开始并非惨败,只是进攻势头受阻。但在势如破竹惯了的进攻军方面,势头受阻即为大败。周章部并不因为受阻就退出函谷关,而是心有不甘,又在关内盘桓了一段时间。秦王朝得到喘息之机后,又调动大量正规军向周章的来犯军进行反攻。周章所部到底是以临时纠集为主,不是秦军的对手,最终大败出关,周章身死。虽然章邯反击取得最终胜利是靠关内各处汇集来的正规军,但如果没有章邯临时组织起抵抗,反秦武装就会即刻掀翻秦王朝。
3.章邯无权包打天下
章邯临征集劳工击退周章,本身就是天才式的举动。经此一役,章邯取得了秦王朝的军事话语权。在朝廷方面重用章邯也很正常,既然初试得手,索性让你继续练下去。大概从此章邯就从一个税务官员正式变身军事将领,并主导对关外南线的反秦武装作战。
注意,章邯并不是整个秦军的指挥官,只是南线指挥官。换言之,他不负责包打天下。当时的军事分工好像有点类似日后的刘项,章邯的主要分工是黄河以南的清剿;黄河以北的作战,秦朝交给了王离。这与两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章邯在关中击退周章后,出函谷关攻击关外反秦武装,其作战线路与出兵线路正好在黄河以南。王离原本在上郡一带驻扎,因关外皆反,王离率边防军内调镇压,走的是井陉一线。这一线激起了李良之变。王离主要战赵,也没有记录到什么战功,记录最多的是章邯。
4.章邯显示了什么叫做超级凶悍
章邯强力登上历史舞台,一冒头就峥嵘毕露,成为秦王朝最锐利的爪牙,不仅秦王朝没有提前谢幕,反而让关外反秦武装吃足了苦头。
斩杀周章后,章邯率军扫荡关外陈胜武装。恰好吴广部发生了内哄,田臧以吴广领导无方为名杀害吴广,然后委派李归守荥阳,自领精锐迎击章邯,旋即被章邯击败身死,章邯随即攻击李归得手。陈胜部的邓说、伍徐更当不住章邯一击,章邯大军就逼近陈胜。陈胜见部属作战不力,亲自出马,监督张贺迎击章邯,当然不是章邯之敌。陈胜兵败,退到汝阴下城父,为其御者(管出行用车官员)庄贾杀害。自击退周章到扑灭陈胜,前后跨度只有四月,实际上可能不足三月,章邯之凶悍高效可见一斑。

章邯的速胜应该是能力上胜利。在刘邦、项羽起来之前,还没有人能与章邯匹敌。这个真相应该是菜九首次指出。陈胜之起至失败身死,前后只有半年时间。其兴其败都非常迅速,司马迁指出陈胜失败的原因是陈王故人也离陈王而去,另外任用苛吏,使部下寒心。这固然是一个解释,但肯定不能解释全部。菜九以为,陈胜之败是败在人才方面不如秦。陈胜时期的陈胜一脉没有人能与章邯抗衡,所以陈胜的失败也是天意与气数使然。如果反秦大业可以划阶段的话,陈胜算是完成了第一击,居功至伟,灭秦一事,必须待刘邦、项羽成长起来后,才得以完成。

5.章邯一个停顿,刘项就坐大
陈胜身后的楚地军事动向,菜九有一个感觉,即章邯扑灭陈胜后,对楚地的军事打击有所放松。这里可能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章邯部连续作战,亟待休整,这样的军事问题可请行家一议;二是陈胜覆灭,楚地的军情顿减。两个因素一集合,章邯就进入了低作战期。只是楚地当时烽火遍地,陈胜身亡,其大股武装被歼,也不过使其烈焰有所减弱而已,时不时会再度升腾。陈胜的部下吕臣很快就卷土重来,杀庄贾夺回陈。虽然在秦军的打击下,吕臣退出了陈,但很快又纠合了黥布破秦军而收复陈。吕臣与黥布所破秦军肯定是章邯之部,可能不是章邯之主力,如果是章邯主力,他们会继续盯住不放的。但章邯主力对吕、黥们的活动应该有所打击。从吕、黥日后投靠项梁来看,他们此前的胜利没有得到扩大,他们在胜秦之后向东转移,估计是受到章邯的压迫,只是这样的军事行动没有被记录。

章邯这个停顿间隙刘邦、项梁壮大了。陈胜身后,楚之法统无着落,陈胜原来支持过的秦嘉立景驹为楚王,继续与秦对抗。不过秦嘉所部力量单薄,难成气候,形不成凝聚力,其自立为王,只是招徕祸端加速覆灭之举。景驹的不成气候,章邯根本没有展开对景驹的作战即为明证。所以陈胜部将召平明知陈胜已经败亡,也不去投靠景驹,而是假冒陈胜的名义,赐予项梁楚上柱国名号,令其过江击秦,由此项梁进入到反秦战局中,楚地为之一振。
外国研究者曾经说,项氏进入反秦格局,表示职业程度高的军事人才提升了反抗的专业水平。此论差矣。陈胜的起家部队是职业人员居多,吴广之死,也是军事业务不足以服众的缘故。所以陈胜所部不存在军事素质不足的问题。他们的突出问题是他们与章邯的能力落差。到了项梁进入反秦大潮,楚国需要面对的还是章邯的个人能力。项梁在与章邯首次接战,就吃了败仗。这个时候有点尴尬——项羽被派出作战了,刘邦还没有加盟。很快项梁平定了楚地内部的纷乱,消灭了景驹,统一了楚地军政号令,然后开启了项羽、刘邦对秦作战的节奏。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2-01 15:24:12
6.章邯再度发威
项梁虽然对章邯作战落了下风,但在政治上完成了对楚内部的肃清,可以有所作为。此时,他接受了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将其安置在偏后方的盱台,即今天的江苏盱眙,算是君权虚置,自己大权独揽,部署对秦作战。
项梁立楚怀王时,章邯结束了休整期,在重点平定魏地的叛乱。魏本身是从楚分出来的,是陈胜部将周市扶持了魏王咎。陈胜覆灭后,在秦的打击表上,魏排在了前列。其实魏并没有多少实力,只是占了个国的名号。估计在秦当局的立功评估体系中,平息一国比镇压真实的实力派要诱惑大。所以即使战胜了项梁,章邯还是没有盯住楚军,而是将打击锋芒瞄准了魏国。在秦的打击锋芒下,实力不济的魏赶紧找齐楚救援。齐王田儋亲自出马救魏,而楚正在忙于立楚怀王等事宜,只是让项巴等偏将救援。但齐楚魏三国的军事实力也当不住章邯一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的章邯至此大开杀戒,接连破齐魏联军,杀齐王田儋,逼死魏王咎,相当于一举灭了齐、魏两国。史料中没有秦胜楚援军的记录,估计楚援军也被击败了,否则魏不会亡。魏地无王降秦,齐军主力覆灭。田儋弟田荣收拾残兵,又被章邯追围于东阿,应该就是那个出阿胶的地方。而齐之国内又另立田假为齐王,重走闭关锁国之路。章邯兴起,秦差点就要重演荡平六国的一幕,感觉其取胜太风卷残云了。但随着刘邦、项羽的崛起,章邯的好日子就结束了。

7.章邯的克星出现
刘邦、项羽作为秦王朝天敌的出现,确实是一大奇观。此二人此前从来没有军旅生涯,项羽曾私下接受项梁的军事培训,但因不耐烦只学了个半吊子;刘邦则是连军事的边都没有沾过。就这样两个人,在非常复杂艰苦的反秦战事中,居然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即使面对章邯,也是如此,算是奇事一桩。刘邦在加入项梁之前,与章邯部也数度作战,只是刘邦当时的规模很小,所以作战规模也小,不可能与章邯主力决战,但从未败仗也是一个奇迹,毕竟对手是章邯啊。章邯也正因为遇到刘项,才破了不败金身,开始走下坡路了。
项梁安顿了楚怀王之后的统一部署击秦,对手就是章邯。楚方的主打就是刘邦、项羽。刘项第一次联手出击,就给章邯沉重打击,连续胜了两次,而且是大胜,甚至胜得相当轻松。

打败章邯之后,刘邦、项羽联手西进。章邯留给项梁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刘邦、项羽的脱离是一个冒险之举。因为章邯是秦王朝的最重要依靠,如果彻底击败章邯,灭秦大业即可大功告成。大概是经验不足,也是因为赢得太过轻松了,楚军开始轻敌,楚军上下以为章邯受到沉重打击后就玩不出花样了。于是战斗力最强的刘邦、项羽向西略地,放章邯在定陶、濮阳一带盘踞,最终铸成大错。

8.章邯攻杀项梁后抽身击赵
就在刘项消灭李由的同时,秦军从关内给章邯大举增援。得到增援的章邯夜袭项梁得手,杀败楚军主力,项梁战死。史称,项梁骄傲大意,不听宋义劝谏而败。但在菜九看来,因项梁与章邯的能力有落差,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项梁应该不是章邯之敌。所以听不听劝谏,可能对其最终失败不是最要害的。如果项梁把刘邦或者项羽任何一人放在身边,就不会有如此下场了。
项梁是楚地的军政主心骨,击杀项梁,章邯在楚地算是大获全胜。本来章邯可以继续在楚地清剿反秦势力,可能因为赵地战局需要,章邯没有在楚地进一步作战,而是北上击赵。
项梁之败给楚阵营造成巨大的震动,楚军士气受到极大打击。其实北上之前,章邯所部距刘邦、项羽的楚军不远,如果刘邦、项羽选择拦截,章邯肯定招架不住。提前斩断秦王朝的利爪这一历史机遇,又让刘邦、项羽给错过了。
章邯之所以在甫一击杀项梁就急忙赴赵参战,其中的原因或者也有避开刘邦、项羽的成分。因为高手对决,一交手就知道深浅。章邯出师以来没有遇到敌手,直到遇到刘项,就知道这些人不容易对付。所以击杀项梁后,正好朝廷有命令击赵,李良也派人来约其渡河,他也就冠冕堂皇地离开楚地。如果楚地因为没有主心骨而陷于混乱,正好可以在解决了赵之后再处理楚的问题。但楚怀王心没有给章邯这样的机会。
9.章邯在赵大显身手
因为项梁之败,刘项二人丧胆,所以在可以邀击章邯的时候,他们可能选择了避战,快速退守到彭城一带。章邯逃过一劫后,就到赵地大显神威,王离久战不下的赵王君臣,章邯一介入就立即屁滚尿流落花流水。《项羽本纪》的话来说,当时形势是,“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閒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张耳陈馀列传》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
看来王离很长时间搞不定的事,章邯一出手就搞定了。

10.稀奇古怪的河北之军
《史记》提到章邯过河之后,数度出现“此所谓河北之军也”,指的就黄河以北复杂的军政局面——反秦势力有好几拨,秦势力也有好几股。相互之间的错杂形势与态势,从古至今,就没有人弄清楚过。菜九也弄不清楚,但打算理出一点头绪来。
赵地的军政之乱,局面堪比整个时代之乱,且即使发现其乱,也没有办法理清。在菜九看来,在章邯介入之前,赵地至少存在四种力量,一是王离为首的秦军,二是赵王歇与张耳、陈馀部,三是李良一部,四是武臣余脉如司马卬部。这是可以找到行迹的。找不出行迹的应该还有若干。上述几路人马尤其前三部相互争斗,其中占优势的秦军居然一点搞不定。
根据李良奉武臣之命击秦于井陉道遇阻来看,在赵秦军是从关内出井陉道击赵的。这支秦军是镇守边防的秦野战主力,领军首脑就是王离,负责北方的平定。因击秦受阻,李良撤军激起杀害武臣事件。武臣死后,张耳、陈馀拥戴赵王歇,他们与李良形成对峙关系,相互之间打得一塌糊涂,赵地陷入乱局。即使这样,王离的秦军在赵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赵国反秦势力一直没有搞定。赵地到底发生了什么,朝廷会不顾战略分工,调章邯北上。因为缺乏史料,只能推测。可能正因为菜九描述的情景,朝廷才会让成绩斐然的章邯介入赵地。这个情况历来没有受到指认,但应该是实情。因王离在赵旷日持久而没有像样的成绩,这样的表现或者招致秦王朝的不满,至少朝廷失去耐心,于是有意让章邯介入赵地,以便推动在赵战事。
11.李良何时降章邯
根据《张耳陈馀列传》,章邯入赵是在李良归降章邯之后,这一点毫无疑问。而李良归章邯又是在立赵王歇之后,这就有问题了。问题在于之后多少,这一点最为关键。一推敲情况就复杂了,因为李良击杀武臣的时间,《秦楚之际月表》定为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张耳、陈馀立赵王歇也记于此月。但李良不可能在此月或下月投降章邯。因为击杀武臣后,李良应该在赵地占优势,张耳、陈馀扶持赵王歇,在短时期内势力还超不过李良,所以即使李良最后被逐走,也需要时间。而且那个时候,陈胜还没有平定,章邯也没有精力与心情顾及赵地的事。王离军战赵还基本没有开始,秦赵高下未分。所以李良失败的时间纯属误记。
李良袭死武臣后,在赵的日子也不好过,秦赵双方都对其开战。最终李良应该败于张耳势力,而没有败于王离。
李良与张耳、陈馀作战落败的时间无法确定,李良投降章邯,肯定还没有到在赵立不住脚的地步,而是在赵看不到前景才作出的选择。因为当时赵地还是以秦军的势力最大,张耳、陈馀也没有多少精力与兵力死死缠住并打垮李良。无论李良还是张耳们,他们相互缠斗的同时也要对秦军作战,他们的内耗如何进行很成问题。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齐的因素介入到赵地。齐王田儋死了,田儋弟田荣逐走田假立田儋子田市为齐王了,田假奔楚,田假将田角、田间奔赵,这个时间应该在章邯击赵前,具体应该是秦二世二年七月前后。可能齐势力加入到赵王歇一边,使得赵王歇与李良的争斗占了上风。最终李良失利,估计也只是取胜无望,而不会被打到惨败无以立足。当此之际,李良可能选择投靠秦军,估计李良也看不上王离的军事能力,所以在与张耳等作战落败后,舍近求远投降了章邯。关于李良投降章邯的具体时间史无明证,但应该在章邯击赵之前不久才对。
李良没有投降在赵秦军而是投降了章邯,也表明李良虽然在与张耳等争斗中落了下风,但没有面临灭顶之灾,所以才能择机投降章邯。这虽然是菜九推测的一家之言,但在情理上也能说得通。所以李良投降的时间也未必是章邯已经到了赵,而是事先派员与章邯沟通,得到章邯的认同。章邯以此为契机,移师战赵。这也是章邯一到赵地就建功立业的根据。这个时间甚至可以提前到项梁覆灭之前。

12.纠缠难明的章王关系
因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章邯令王离云云,后人以为章邯与王离是上下级关系。实则不然(本纪称章邯令王离、涉閒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章邯与王离的关系非常畸形,不是后人认为的那样谁隶属谁。虽然章邯能力强、战功大,但王离地位高也是不争之事实。王离是秦少有的几个封侯之人,在秦始皇时期王离的名字就上了泰山石刻。所以章邯介入赵地战事应该不是他个人的意志,而是秉受朝廷的旨意,否则将吃力不讨好。换言之,没有朝廷的指令,章邯过河击赵的做法是无法理解的。要让菜九说,章王的关系是平行关系,章邯是支援性质。但王离高于章邯的爵位,可能对二人的行动起决定作用。
章邯在赵一举奠定优势,以章王两部的武力,消灭赵王君臣残部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这个时候章王二人的畸形关系起作用了。资料上看是王离在主攻钜鹿,章邯负责供应。实则是王离再也不让章邯插手最后一战。如果章邯是王离的上级,可以直接让王离滚开,免得碍手碍脚。王离之所以坚拒章邯介入钜鹿战事,原因也很简单,他要拿下赵王君臣,一雪前耻。如果赵王君臣再让章邯拿下,他在官场上就不要混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从王离围城,到王离被擒,几个月的时间,王离并没有完成攻占钜鹿这样的战略目标。如果换了章邯,钜鹿应该守不住了。

13.章邯可能早就接到击赵的指令
虽然章邯是在项梁死后才击赵,但菜九以为,这个行动不是他的心血来潮,而是有上峰的命令,并且不是行动前才收到指令。可以大致推算一下这个指令的时间。
章邯败于刘项前不久,刚刚完成了灭魏之战。灭魏的同时重创了齐楚援军,其中齐王田儋战死,齐国也亡了一半了。考虑到日后章邯的击赵,估计在灭魏前后这段时间里就收到朝廷让其击赵的命令,只是魏地楚地齐地战局不明朗,章邯一时抽不出空。为什么将章邯接受击赵指令定在这个时间?是因为此时距陈胜覆灭已达半年,章邯一线捷报频传,而王离那边没有像样的战绩。朝廷应该知道,赵地的反抗力量,规模不算浩大,所以有让章邯介入的动议,只是时间可能没有具体限定。就在章邯灭魏后不久,楚军的刘项就强力打过来了,此时章邯想走也走不掉了。直到击杀项梁,章邯才有抽身的机会。
章邯在楚解决了项梁,算是歼灭了反抗势力中最大一股,但离平息楚地还差得很远。从章邯北上这个时间点上来看,大河以南的反抗烈火远没扑灭。楚怀王还在,楚军主力刘邦、项羽还在,而且项梁立的韩王成虽然没成气候也还在活动,黄河以南反抗形势的严峻没有彻底改观。如果章邯想继续平息楚地武装,是否可以拖延北上击赵的指令,这是值得探讨的。王离分工于黄河以北,肯定不愿意章邯插手。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定是秦朝廷催促章邯北上,章邯才前往赵地的。正好赵地有李良一股有意投降章邯,章邯在权衡各种条件时机后就过河战赵了。
项梁战死,楚地似乎要进入群龙无首局面。陈胜死后,楚地就出现过这样的局面。所以这个前景也是章邯脱离楚地的心理预判。如果楚地再度陷入无主的混乱局面,对秦王朝是非常有利的。章邯等人可以处理完赵地,再来处置楚地,这或者也是章邯的如意算盘。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刘邦、项羽、黥布、吕臣都恐慌的情况下,闲居在盱台的楚怀王居然挺身而出,一举安定了楚地的局面,然后部署击秦。人还是这些人,对手还是这个对手,楚怀王上任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灭秦大业。具体的解析可以参见菜九段《生为亡秦楚义帝》。就以用人而言,楚怀王将刘邦、项羽分开来使用,显然强于项梁将两人合在一起使用,项梁之举未免显得重复设置了,浪费资源。楚怀王所为,非章邯所能逆料,又是一个意外的场景,这就是天亡秦因素。就章邯而言,本来是举世无匹,突然天降刘项,硬生生把章邯挤得没有活路。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2-01 15:39:01

14.章邯击赵面临的尴尬
这个尴尬还是章王关系难处。章邯在赵面临的难题不是赵的反秦势力有多么强大,而是秦军内部的关系复杂。简言之,王离的能力差但地位高,且赵地归王离主导;章邯能力强但地位低于王离,这样的情形,即使有朝廷的命令,也会疙里疙瘩的。
以此情形为考量,对章邯的停顿及后续行动就多一层理解。

章邯一介入赵地战事,迅速就占据了上风,赵之反秦武装受到沉重打击,这样的局面是王离不愿意看到的,太相形见绌了嘛。估计王离很快发难,制止了章邯进一步的作战行动。否则,赵王君臣很快就会被擒斩。章邯正战斗顺手,突然叫停,肯定不爽。估计这里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成分。正因为双方无隶属关系,所以上下级关系也不确定,各干各的成分明显。最终章邯与项羽作战失利,直接就撤退了,根本不管王离了,完全符合菜九的定位。
朝廷让章邯介入,王离不让章邯插手,章邯左右为难。但王离也无权驱章邯离赵,所以章邯担任了支援性任务,包括狙击诸侯援赵。但这个狙击任务章邯并不上心,以致钜鹿城外的诸侯不少。除了赵代燕地诸侯,齐楚诸侯都应该是从章邯的警戒线过来的,章邯明显失职。齐诸侯可能是不满齐田荣闭关自守政策的齐将擅自援赵,楚诸侯可能有无归属的陈武及刘邦集团的吕泽,各路援军都集中在钜鹿以北,未敢求战,王离没有管诸侯,章邯也不管。王离不管,是他全力攻钜鹿,顾不上。章邯不管,可能有消极成分,因为对当时的情状非常不满,选择了不作为。否则,如果章邯前去攻击诸侯援军,估计诸侯援军抵挡不了。但章邯没有这样做。
设想一下当时情形:王离围赵王君臣于钜鹿,各路援赵人马与秦之围困军在钜鹿城外对峙。章邯与各路援赵军没有接触,但其形成的威慑作用,使得各路救援人马不敢轻举妄动。期间只有陈馀应张耳之请派出五千人马救援,转眼之间便被秦军歼灭。这个秦军应该是王离的围城军。这到底是王离军的野战能力强,还是赵军水平低,估计是后者。
15.章邯被彻底打垮
此前钜鹿城下已有几路黄河以南的援赵诸侯,章邯没有拦截成功,也许跟援军的规模有关,规模过小,章邯没有发现,或不以为意。章邯的真正考验是项羽的援赵大军。《项羽本纪》称项羽令黥布、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表明章邯在与项羽所部决战前,就没有占到便宜。待到项羽主力过河后,章邯更没有取胜的可能了。《项羽本纪》称项羽大军“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閒不降楚。自烧杀”,明显有误。因为项羽大军与王离军之间有章邯阻隔,无论是破釜沉舟也好,九战也好,对手都应该是章邯。因为无论河南河北,秦的主要依靠就是章邯,只要拿下或击溃章邯,秦即无能为力。章邯在项羽的强力打击之下,顶不住了,径直撤退了。于是王离就彻底暴露在诸侯军力之下,并且被包围了,插翅难逃,迅即覆灭。
此役的经过应该以《张耳陈馀列传》为准——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閒自杀。
只是此役章邯失败之惨,可能较上次刘邦、项羽的打击还要厉害,这回不止是伤了章邯的元气,也伤了心气。章邯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王离被俘后,秦之河北军事首脑也没了,估计关外的军事指挥由章邯一人担当了。而诸侯主力在河北,河南的战事章邯也管不了了,最终章邯也只是秦之河北的军事指挥官。

16.秦楚对决没有坐壁上观
前面说过,章邯部只是在钜鹿外围给王离作后勤支援,当然也有隔绝黄河以南反秦武装增援的任务。在项羽之前抵达钜鹿的反秦武装有不少,但慑于秦军的威力,都不敢贸然出战,只是囤兵于钜鹿之北伺机观望。当项羽的援赵军过河与秦军主力对决的时候,战场离先前抵达的反秦武装之间隔着整个钜鹿城加上秦军的重围,估计距离至少有几十里路。所以先期抵达的反秦武装不可能看到楚军与章邯军厮杀的场面,也就不会有坐壁上观的场景。至于诸侯完全慑服于项羽,估计是秦楚决战时,诸侯有探子在附近观战,将战场实况传递给援赵诸侯了。

17.项羽可以任意处置章邯
钜鹿之战后,秦的优势彻底丧失。以往的秦强楚弱,已转化为楚强秦弱。
项羽战胜秦军之后,在整个反秦武装中建立起了巨大威望,被尊为诸侯上将军,成了所有反秦武装力量的总指挥。这个权限甚至超过了楚怀王。因为在赵地的反秦武装都是各国的实力人物,又带了各国的主力部队,项羽取得了天下归心的有利地位。而且秦将章邯受到巨大打击之后,元气心气都极大损伤,根本无力与项羽为首的反秦武装抗衡了。换言之,秦自此就丧失了翻盘的可能性了,其灭亡已经没有悬念,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如果说自陈胜起兵后,天下之权在楚,如今这个天下之权已悄悄从楚怀王处转移到项羽处了。项羽与秦决战钜鹿之下是以少胜多,其兵员应该大大少于章邯的二十万王离的二十万。而到了入关时,项羽拥兵40万,其中绝大多数应该是楚军,估计甚至可能超过30万,这都是楚怀王陆陆续续提供的。如果说此前项羽对章邯的优势体现在士气上才气上,后来又要加上实力上,这样一来,章邯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项羽在取得对章邯的绝对优势之后,并没有加紧对秦军实施军事打击。破秦钜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再次发起对秦军的攻击是两个月之后的事。而且那次作战的规模没有记录到。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军卻”的记录。相隔这么长时间才有急攻章邯的记录。感觉项羽对章邯的作战有不紧不慢的架式。大概觉得章邯不足虑,战胜不成问题,所以才没有采取狂风暴雨式的进攻。这个时候的章邯已成了项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项羽宰割了。章邯从当初的不可一世,到此时的完全受制于人,这个变化任谁也想象不到,但也真实地发生了。
在秦一方面,一旦章邯无能为力,秦的战争动力也就丧失了。
项羽对秦的战胜之功中,楚怀王的后勤支援也是居功至伟的。实际上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战争,后勤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就以楚怀王对项羽的支持来说,从兵力不及秦军,到最后大大超过秦军,表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楚怀王随后调集输送了十几万甚至于几十万兵员给项羽,如果没有绝高的才华,是不可能办到的。


18.章邯成了项羽的棋子
自从章邯担纲军事重任后,朝廷已习惯来自章邯的捷报频传了。到了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的钜鹿大战后,这样的捷报频传正式绝迹。朝廷没有胜利的刺激,有的只是章邯求援的请求。这样一来,秦二世的心情肯定不好,所以一直派人责怪章邯。章邯派人回朝解释,想讨得增援,但没有成功,所以章邯只有走上与项羽约降之路。
《项羽本纪》称章邯约降前,陈馀给章邯写了招降书,但有史料称陈馀与张耳闹翻并离开反秦阵营,那么他给章邯写信似乎于理不合。难道陈馀并非在钜鹿大战一结束就离开,待考。
就在章邯约降过程中,项羽反而连续发起攻击,章邯节节败退,估计项羽是要把章邯打服了,为日后的受降做好充分铺垫。最终,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况下,屡战屡败,于秦二世三年七月率军投降了项羽统帅的反秦武装,项羽封其为雍王。
章邯与楚军及联军统帅项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章邯的投降后并没有遭到清算,而且作为项羽的一枚棋子,在未来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史称章邯投降后见到项羽就哭诉赵高的事,实际上是诉说自己在原有阵营的委屈。在与项羽对垒的秦军中,也只有章邯让项羽看得起,这大概是长期对手隐含的某种微妙关系吧。项羽任其哭诉,没有为难章邯,然后突然封其为雍王。菜九以为,这是项羽要把章邯这粒死子盘活。因为此前楚怀王有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天下号令。这时刘邦还没有攻下关中,关中还是稳如泰山,项羽此举,是对关中稳操胜券,还是完全不顾怀王之令,外另搞了一个任命。也许二者兼顾,可进可退。最终,项羽的这一安排还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说,他就可以与怀王的关中之约博弈,企图无视怀王之令,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最后刘邦委曲求全,不坚持王关中,让项羽的章邯为雍王安排得到落实。
项羽此时已经有武林盟主的气派,这样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张。不过从项羽封章邯一事,可以看出他不是个莽汉,还是非常有心机的。因为章邯是杀害项梁的元凶,这样的人居然还委以重任,项羽的心计也是不能小看的。按说章邯投降之后,项羽的入关之路应该是一片坦途,但从结果上来看,似乎项羽并不着急入关。大概优势意识过于强烈,秦在失去章邯这个最大依靠之后,其灭亡就是毫无悬念的事了。所以项羽可能认为不争这个早迟,于是乎没有抓紧时间进军,而是率领的反秦武装悠哉游哉地缓缓行进,最终在章邯投降的四个月以后才入关。这也是项羽日后被动的原因。这种放慢行进的做派,也使项羽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落在刘邦后面入关。可能他没有想到,刘邦那么一支小部队,怎么居然把秦给打了下来。
19. 章邯战战兢兢的漏网之鱼
项羽一行夹裹着章邯投降的二十多万秦降兵向关中进发。行进过程中,以项羽为首的联军发现秦兵有异动。于是项羽决定全部坑杀降兵,只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降将。其实留下来的不止三人,这样一个记录可能是司马迁从韩信的拜将台说辞里印下来的。而那个记录是没有根据的编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没有被害的只有少数将军。这样一来,章邯们的资本也没有了,而且他们带关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绝,他们也成了关中人民的公敌。这样的结果,应该使他们对楚更加依附。

20.章邯的存在让项羽有发难的借口
此前说了,项羽以刚刚投降的章邯为雍王,是为日后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这个棋子,在刘邦取得王关中权利后发挥作用了。按照楚怀王的击秦号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以一支小部队终于完成了亡秦的大业,这样刘邦就自动取得了王关中的权利了,而且他也是这样向关中人民宣布了。但项羽以章邯为雍王的这个信息,让刘邦觉得自己那个权利靠不住,所以他布置守关不准诸侯入关,这一来就冒犯了天下英雄。所以项羽以此为由头要击灭刘邦。多亏项伯的沟通,在刘邦愿意出让王关中权利后,刘邦与项羽为首的联军和平共处了。菜九作《千古不散鸿门宴》剖析过这个问题,指出就是刘邦王巴蜀的这个方案也是刘邦自己提出来的,汉中一郡是鸿门宴之后争取到的。刘邦是让张良说服项羽把刘邦势力占领的汉中一郡分给刘邦,项羽答应了。这未必是项羽心肠软。这一来是地方本来就在刘邦占领下,二来让给其他人不合适,比如让给三秦的章邯,这个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项羽没杀章邯就算够意思了,没有必要给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汉中分给刘邦算是顺水人情,也想得到刘邦的好感,以便让刘邦在日后的格局中起作用。
刘邦这一退让,就使章邯的雍王有了着落。

21.章邯在分封中没有占到便宜
雍也是关中的代称。如果章邯为雍王,是不是应该把整个关中给他呢。没有这样的好事。章邯毕竟是击杀项梁的大仇人,怎么能把那么大的便宜给他呢。项羽显然不愿意这样做。所以项羽将关中一分为四,旧秦的关中分给了三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另外以刘邦为汉王,得所谓的关中之一。
项羽在对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讲究,以司马欣为塞王,与当关中与关外的通路上。司马欣曾经有恩于项梁,算是项家的故交,把这样的要害位置安排给司马欣,也是项羽对关中控制的手筋。而让章邯为雍王,其地正好当刘邦出川之路。项羽知道,如果刘邦要闹事,三秦将里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章邯与刘邦为邻,正好可以相互牵制。所以项羽将刘邦安置在汉中,也隐含弹压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为刘邦是秦将的克星也是死敌,刘邦与三秦不可能勾结,有刘邦在侧,三秦将不敢反楚。这样一个互相牵制的好局,也亏项羽想得出来。因为无论是刘邦还是三秦将,都是项羽不放心的。但让他们为邻相互牵制,免得惹事,确实是一个高招。而整个运作过程中,感觉章邯还是很吃亏,不但没有王关中,在被压了不得了的担子的同时,还被防范了。这个项羽真是不简单,把章邯玩弄于股掌之上,还用活了,项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22.项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因司马迁对项羽的最后评价有背关怀楚字样,人们以为是对项羽放弃关中回到东方的否定。古人对此议论颇多,但也有为项羽此举辩护的,并且言之有理。
简言之,分封是项羽在下的一盘很大的棋,关中之取舍是一个重要棋路,而章邯就是这盘棋上镇守关中的重要棋子。项羽的棋就是掌控天下,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关中一带的布局。须知,放在关中的四股势力都是项羽并不放心的,但被搭配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三秦将三秦王,是与项羽最离心的,却又是最仰仗项羽的。项羽坑杀几十万秦降卒,这几个三秦降将也成了关中人民的公敌,项羽在关中留下三万楚军协防。这三万楚军有双重作用,一是辅助三秦王,二是监督三秦王。没有项羽留下的楚军辅佐,三秦王在关内未必能镇得住场面。能在关中立足的三秦将,对项羽必将怀有感激之情,也是项羽对关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刘邦在三秦边上,又是对三秦地面控制的双保险。三秦与刘邦形成相互牵制关系,对关中的安定至关重要。所以项羽不让刘邦王关中,而且自己也不王关中,并非将关中弃之不顾,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当然项羽的如意算盘最终并没有达到目的,留下的三万楚军后来没有起作用,反而是给刘邦提供了兵力。因为这些楚军也是关外来的,他们也思乡心切,不安于关内。所以遇到刘邦来袭,可能抵抗意愿不强烈。最具讽刺意义的是,日后斩杀项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来自项羽留在关中的楚军。
关中是天下重地,无论是刘邦还是三秦将,都是让项羽放心不下的。所以,除了关中的布置外,关外的部署也颇见项羽的用心良苦。从函谷关、武关两条通路上布置了从楚将赵将提升的诸侯王。将这些普通将领提升到王的层面,估计这些人会对项羽感恩戴德,所以保证西楚到关中的道路畅通,一旦关中有变,项羽可以快速驰援。如果关中有变,武关一线,韩在项羽手上,临江、衡山、九江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函谷关一线,河南、殷是项羽的势力范围,魏即梁地也在项羽手上。日后真的关中有变时,这两条线都没有起作用,原因是天下最初的动乱并非来自刘邦、来自关中,还在刘邦没有打出关的时候,天下就先乱了,待到关中再乱时,项羽也腾不出手来。
23.刘邦反出汉中定三秦
在东方乱了的同时,西方的刘邦也在积极酝酿反楚。原因也简单,本来刘邦是可以如约王关中的,因为项羽不让,所以只能憋屈地窝在汉中巴蜀。这样的状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刘邦本来就有打出囚笼的计划,只是入汉未久,刘邦反攻三秦并非当务之急,怎奈他那些来自东方的部下纷纷逃跑,促进了刘邦打出汉中定三秦。

刘邦反出汉中也有侥幸成分。汉中到关中的栈道被刘邦烧毁不说,即使完好,对面有三秦的军队镇守,想要打出去也是难于登天。史料也有刘邦在栈道遇阻打算退兵的记载。多亏有个叫赵衍的新兵,熟悉当地地形,为刘邦指出一条隐蔽的出川之路,这一下才大军出川,并抄到三秦军的后路,大获全胜。赵衍也因为这样一个功劳被封为侯,可见这个功劳真是大的不得了。
刘邦定三秦非常仓促快捷,记录在案的作战对象居然多处被记为三秦军,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三秦是三个国家,雍是雍、塞是塞、翟是翟,军队不会抟在一起。之所以记录为三秦,可能作战过程太快了,快到弄不清敌人的真实身份,在记录到功劳簿时就没有甄别了。
历史记录将刘邦定三秦太轻描淡写了,刘邦汉军似乎特别顺利,摧枯拉朽,就像不费吹灰之力,实际上战三秦也不那么容易,不过定三秦的过程较短,进程特别快而已。但还是经过苦战的,对三秦各个击破的。而作战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章邯,只有章邯一时拿不下,另外两个王似乎很容易。
三秦是三个国家,刘邦阵营由刘吕两家组成,从记录上来看,那个翟国是吕泽部拿下的,立功的是丁复的部下朱轸,丁复作为吕泽从钜鹿战场收拢来的战将,从此升为重要将领,最后官至吕泽部的最高军职——大司马。在战三秦过程中也有高级将领战死,有个纪成定三秦,战好畤死事。因为功劳太大,地位太高,只好封纪成子纪通为襄平侯。
史载三秦之战是汉元年八月开始的,到了汉二年十月就基本结束,历时两个月左右,之后只有章邯盘踞在废丘负隅顽抗,其他地方都彻底平定。项羽留在关中的楚军纷纷降汉,其中就有最后斩杀项羽的中水侯吕马童(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好畤)、吴房侯杨武(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下邽)、高陵侯王周(以骑司马汉王元年从起废丘)于战争初期降汉。只有赤泉侯杨喜(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是最后加入者。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3-28 19:39:50
项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看到这样的题目,估计看官都要笑翻了。因为在广大历史看客眼里,项羽是十足的蠢材,一个大傻瓜,只有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份,哪里又会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棋路?还一盘很大的棋呢。
不过广大看官有所不知,所谓的蠢材、傻瓜只是后世看客的看法,司马迁并没这样说,而且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不仅与什么蠢材傻瓜根本不沾边,而是才华盖世、震烁古今的。所以项羽的材质,当以司马迁所说为准。
司马迁说项羽才气过人,就肯定不是蠢材,就有下很大的棋的基本素质。天生我材必有用,项羽具有天下之才,又掌握了天下的权柄,他下棋也有不让这个才华闲置的意思。项羽的所谓下棋,就是行天下之棋,经营天下。但大家都知道,项羽所行的天下之棋最终还是输了,这又算怎么回事啊,不就是不会下棋吗。俗话说,败棋还有神仙招,在仔细盘算项羽的棋路后,会不会由衷赞叹真是一个出色的布局呢?
在项羽问题上,后世看法与司马迁严重相左且人数众多,只是这样众多的数量无论如何广大,但跟司马迁一比,就明显不足斤两,只是司马迁的说法也要用事实验证一下才好。验证过后,那些以为项羽是蠢材的人才有可能改变观念。当然,更多的情况是验证之后也绝不改变。尽管如此,菜九还是要用点笔墨讨论一下,项羽想不想下棋,如果想下棋又确实在下棋,看看那个棋是如何下的,应该不算多余。

本文小目
1.项羽下棋的素质
2.项羽有下棋的意愿吗
3.胜秦钜鹿,项羽正式开始行棋
4.项羽想要下棋的征兆
5.章邯成了项羽的棋子
6.项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7.项羽遭遇无解的难题
8.刘邦让开了阻挡项羽的棋路
9.项羽行棋并不名正言顺
10.刘邦真的杀不得
11.刘邦为项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12.项羽开始行棋
13.项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14.项羽的重要棋路强枝弱干出岔子了
15.项羽棋局复盘

1.项羽下棋的素质
人们可能以为项羽就是个会打仗的憨货,是个粗人。人们愿意给出的最高评价,也不过是将项羽当作一个杰出的战术家,连军事家的名号都舍不得给。在人们的评价体系中,军事的地位可能并不高。其实人们误会大了,打仗也不是粗人能够玩得转的。因为军事一道,实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境界,水平差一点都搞不来。项羽所处时代,恰恰体现了这一点。秦王朝的章邯横空出世,一下子打遍天下无敌手。靠得是什么?过硬的综合能力。直到遇到项羽,章邯就逢战必输了。在章邯时代,只有刘邦、项羽两个人有能力战胜章邯,其他人都不是对手。这也正好证明了刘项才是真正的举世难有其匹,并且棋逢对手,其他人不管吹得多么玄乎,与刘项相比档次都要低下许多。


2.项羽有下棋的意愿吗


项羽与他的叔父项梁在钱唐观秦始皇时,项羽说了一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也。这是在鼓动其叔父君临天下呢。那个时候,甚至项梁还没有坐在棋盘前面,与下棋连边都没有沾上,项羽就表现出了浓厚的下棋意愿。项羽起兵后,一开始也是主要帮助项梁经营天下。项梁突然战死,可能让项羽非常受打击并感到意外,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现在轮到他下棋了。这个时候,项羽表现的非常窝囊,没有拦截准备北上的章邯,而是退到彭城休养生息。在楚怀王的调教后,项羽被委任为宋义的助手,派去援赵了。估计这个时期虽然很短,但项羽真正的成长期,应该就是这个时期。因为项羽的长辈已经不在了,他要自我谋划未来,顿时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样,以前就具有的优良品质,一下子就拢聚了起来。之前的项羽托庇在其叔父的羽翼之下,为项梁打拼,为项梁争地位。现在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可惜,因前一段的惊慌失措,其统帅地位暂时丧失了。如果不是项羽失了神,楚怀王怎么会、又怎么能将项羽的军事指挥权拿走?但没有关系,他离这个位置还是非常近的,而且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看到下棋的前景与棋路了。



3.胜秦钜鹿,项羽正式开始行棋
项羽一不留神就沦落到给没有本事的宋义打下手,一定非常郁闷。看到宋义那个窝囊样子,项羽一定气不打一处来。项羽的不耐烦也被历史记录到了,而且是以一种卓越的大局观的语言向宋义兴师问罪。那个场景发生在项羽斩宋义之前,其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这番话不仅思路清楚,棋路也很清楚——楚军的最佳做法就是“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日后,项羽也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肯定,项羽这段言论,是反秦阶段被记录到的最具战略意义的文字。至于宋义蒙对的项梁战死的预言,并没有多少含金量,只是个简单的常识。最终事实也证明宋义只是个玩嘴的,根本没有统帅楚军开展决战的能力。所以宋义畏战逗留,与齐勾结找退路,都是其能力不足使然。宋义的例子,也表明作战一道绝非莽汉可以搞定。
胜秦钜鹿,逐走章邯,活捉王离,项羽的地位陡增,简言之,他明确处在可以行棋的位置了。
项羽胜秦钜鹿下一事,千载以下仍然令人神往——“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菜九无数次憧憬有朝一日能如项羽一般傲视那些专家教授,看着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场景。当然,这是题外话,权当做中国梦,就此打住。
胜秦之后,项羽荣膺诸侯上将军一职,基本上全天下的反秦武装都归项羽统帅了。项羽从楚国的一个褊将成为号令天下的大将,这个变化是质的变化。项羽起先只是楚国援赵军的副帅,杀了宋义才当了楚上将军,这个岗位还没有熟悉,就进入到诸侯上将军的角色。诸侯在钜鹿城下与秦相持数月,一直不敢放手战秦,直到项羽的援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秦军,相当于将诸侯军从秦军的压迫下拯救了出来。所以在场的诸侯是各国的实力派,他们对项羽心悦诚服之余还有感恩戴德的心态,甘愿受其驱策。这就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的内涵。不论项羽发现他的地位变化没有,他在这个时候,在这个位子上,可以号令天下,或曰可以左右天下的局面。


4.项羽想要下棋的征兆

日后刘邦数落项羽的时候,称其完成援赵没有向楚怀王覆命,作为一大罪状。当时的惯例,领受任务,完成之后应该覆命。刘邦的意思是指责项羽没有走这个程序。不过这样的指责只是刘邦的一面之词,我们有理由认为,钜鹿战后,项羽与楚怀王还是有联系的,至于算不算覆命则可以讨论。因为楚军在钜鹿下与秦军搏杀的时候是以少胜多,但到后来,楚军的人数可能占压倒性优势,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准备与刘邦火并时,已经拥众四十万,其中应该以楚军为主,估计接近三十万是个接近事实的数字。这后来增加的楚军,应该是楚怀王在钜鹿之战后从后方向项羽输送的。项羽杀宋义之前称楚怀王“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就提到了楚怀王收集兵员的工作,估计在援赵军出征之后,楚怀王的这个工作还在继续做。

项羽破秦钜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再次发起对秦军的攻击是两个月之后的事。这表明项羽并没有加紧对秦军实施军事打击。估计在此战前,楚军还在源源不断注入到项羽的麾下。不清楚项羽是怎么跟楚怀王沟通的,因为楚军已经完成了援赵,并对秦军毁灭性打击。难道项羽会向国内报告兵力消耗巨大,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性。但项羽至少可以在接受楚怀王输送兵员的时候,报告钜鹿战胜的战报。
可以断言,这个时期的项羽已经把对秦作战放在第二的位置上了,第一的位置大概放在巩固并扩大权力扩大影响上了。这个时期的不战,就应该是项羽准备下棋的征兆。而且,项羽是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笃笃定定地行棋。

这个被记录到的间隔了两个月后的作战,没有记录到规模,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军卻”的印迹。大概项羽觉得章邯不足虑,战胜不成问题,所以才没有采取狂风暴雨式的进攻。而章邯也明白自己与项羽的能力落差,完全没有翻天胆量。这个时候的章邯已成了项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项羽宰割了。


5.章邯成了项羽的棋子
章邯遭受到项羽联军的连续打击后,想从朝廷争取援助无果,就陷入绝境了。所以章邯只有走上与项羽约降之路。如果返回朝廷,肯定死路一条,而且朝廷在反秦武装的打击下,难逃覆灭下场,所以约降是章邯的唯一出路。也许这正是项羽弛张有节的作战目的。
章邯约降前,陈馀给章邯写了招降书,陈馀此举应该是项羽指使的,因为陈馀的地位还没有资格与章邯单独交流,尤其是这样招降性质的信,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符。《项羽本纪》并没有交待陈馀是项羽授意写信的,但此举决非陈馀自说自话的行为。所以有史料称陈馀与张耳闹翻并离开反秦阵营,估计那个闹翻的时间,并非在钜鹿大战刚结束的时候。估计张耳之后又做了若干手脚,将陈馀逼得离开了,也正因为这样,日后陈馀才对张耳恨之入骨,非要置张耳于死地不可。
题外话少说,还是回到招降信上来。章邯是反秦武装的死敌,双方不共戴天。陈馀的招降,应该松动了双方,至少是松动了项羽与章邯的关系。看来项羽对章邯的未来已经做好安排了。这样的安排真可谓天才式的手筋。

就在章邯约降过程中,项羽反而连续发起攻击,章邯节节败退,估计项羽是要把章邯彻底打服,以为日后的受降做好充分铺垫。最终,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况下,屡战屡败,于秦二世三年七月率军投降了项羽为统帅的反秦武装。史称章邯投降后见到项羽就哭诉赵高的事,实际上是诉说自己在原有阵营的委屈。在与项羽对垒的秦军中,也只有章邯让项羽看得起,这大概是长期对手隐含的某种微妙关系吧。项羽任其哭诉,没有为难章邯,然后突然封其为雍王。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之举应该让天下大开眼界。菜九以为,这是项羽要把章邯这粒死子盘活。章邯与楚军及联军统帅项羽有不共戴天之仇,战败落到项羽手里,性命难保,粗人项羽如果快意恩仇,则任何人都不会觉得意外。意外的是章邯不仅没有遭到清算,而且作为项羽的一枚棋子,在未来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
因为此前楚怀王有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天下号令。这时刘邦还没有攻下关中,关中还是稳如泰山,项羽此举,是对关中稳操胜券,还是完全不顾怀王之令,外另搞了一个任命。也许二者兼顾,可进可退。最终,项羽的这一安排还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说,他就可以与怀王的关中之约博弈,企图取缔怀王之令,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最后刘邦委曲求全,不坚持王关中,让项羽的章邯为雍王安排得到落实。
从封章邯一事,就可以看出项羽绝对不是个莽汉,而是出色的心机男。因为章邯斩杀楚人无数,又是杀害项梁的元凶,而且才气能力世上罕有其匹,这样的人居然还委以重任,项羽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4-04 08:57:41

6.项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项羽此时已经有武林盟主的气派,立章邯为王这样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张。可能这样过于优势的心态,使得项羽的行棋出了缓手,这一缓手在当时并没有显示什么,但其不良效应在后面会显现。
按说章邯投降之后,项羽的入关之路应该是一片坦途,但从结果上来看,似乎项羽并不着急入关,大概优势意识过于强烈。秦在失去章邯这个最大依靠之后,其灭亡就是毫无悬念的事了。所以项羽可能认为不争这个早迟,于是乎没有抓紧时间进军,而是率领的反秦武装悠哉游哉地缓缓行进,最终在章邯投降的四月以后才入关。这也是项羽日后被动的原因。这种放慢行进的做派,也使项羽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落在刘邦后面入关。可能他没有想到,刘邦那么一支小部队,怎么居然把秦给打了下来。虽然日后刘邦慑于项羽的实力,为项羽让出棋路,但项羽还是要为他这一出岔子付出代价。因为刘邦先行入关的这一事实,并不因为刘邦让开了棋路就消失,还会不失时机地发酵作祟,成为破坏项羽行棋的有效借口。

7.项羽遭遇无解的难题
项羽一行裹挟着以章邯为首的二十多万秦降兵向关中进发。行进过程中,以项羽为首的联军发现秦兵有异动。于是项羽下令全部坑杀降兵,只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降将。其实留下来的不止三人,刘邦定三秦时打败的秦将中有原在关外的赵贲,表明此记录有误。为什么有误?这样一个记录可能是司马迁从韩信的拜将台说辞里印下来的。而那个记录是没有根据的编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没有被害的只有少数将军。这样一来,章邯们的资本也没有了,而且他们带关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绝,他们也成了关中人民的公敌。未来只能是他们对楚更加依附。其实项羽的屠杀也堵塞了他自己在关中立足的可能性,换言之,即使不是刘邦先行入关,而是项羽先入关,作为一个屠杀了几十万关中子弟的凶手,如何能在关中立足?
问题在于,如果项羽不杀害这些秦军,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投降了的秦军,也是敌对势力,且其数量与联军相当。如果如此庞大的秦降兵到了关中开始异动,联军要制服他们难度相当大,完全有可能被秦兵打败。这样的局面,杀害他们吧,就会背上永久的骂名,且在道义上处于下风;如果不杀害他们吧,随时随地有被其反噬的可能。真是进亦忧,退亦忧,竟不知如何而乐。这样的难题放在谁面前都不好处理,该项羽倒霉,这样光荣的胜利转眼之间成了巨大的包袱,要卸下这个包袱就要付出巨大代价,严重损害棋路。项羽遭遇的这个无解难题,实际上已经在提示他前途难测,不宜抢夺行棋的主导权。可这个时候项羽志得意满,想下棋的劲头不知道有多大,又哪里停得下来?
8.刘邦让开了阻挡项羽的棋路
此前说了,项羽以刚刚投降的章邯为雍王,是为日后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这个棋子,在刘邦取得王关中权利后发挥作用了。按照楚怀王的击秦号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以一支小部队终于完成了亡秦的大业,这样刘邦就自动取得了王关中的权利了,而且他也是这样向关中人民宣布了。
这样一来,刘邦就出现在项羽的行棋道上。刘邦如果能如约称王关中,则项羽的棋就没有办法下了。为什么刘邦王关中,项羽下不成棋呢?是因为关中是当时最好的地方,不仅大而且富饶,兵民习战,地势险要,另外还代表反秦战争的最高功劳最高奖赏。如果刘邦以功劳占有其地,刘邦的势力陡增,非项羽所能差遣。棋盘上有动不了的子,这个棋还怎么下啊?所以史料中的要打要杀,原因无他,就是项羽要夺回他认为原本属于他的行棋权利,而且棋路要顺畅。而此前任命章邯为雍王,正好可以抵冲楚怀王的关中之约。虽然不硬气,也比没有理由好。就像篮球场上的争球一样,球在刘邦手里,项羽借章邯雍王一事,搭上一只手,构成争球,以此为由头就可以打可以杀了。
前面分析过,项羽落在刘邦后面入关,他自己要负相当责任。但项羽不是肯自责的人,他要刘邦为他让开棋路,不让,就火并。虽然刘邦也不是善茬,但与项羽相较,还是稍逊一筹,而且实力有落差,所以刘邦选择了忍让,愿意出让王关中权利。什么意思啊?就是项羽啊,你可以按你的意愿下棋了。这样,刘邦就与项羽为首的联军和平共处了。刘邦不仅让出了棋路,秦始皇宫里的金银财宝刘邦也都完全开放让大家共享了。

9.项羽行棋并不名正言顺

刘邦把位子让出来了,棋路通畅了,项羽应该就可以行棋了。但是且慢。到了这一步,项羽不过是有行棋的实力与便利,但行棋的名义还不具备。真正有权利下棋的是楚怀王。天下苦秦久矣,但大家苦归苦,只能忍受,是陈胜率先起义对秦发起攻击。因陈胜首义,楚成了天下共主,楚怀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号令有效范围是天下反秦武装,并非专为楚军规定的,而且楚怀王拥有对这个规定的解释权。所以当刘邦挪开地方不再挡道时,项羽才发现,原来他还没有权利行棋,他还要到楚怀王那里报批。报批什么?就是刘邦不王关中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是天下共知的,游戏规则早就制定了,按规定办就行了,谁说要另外开盘下棋的?楚怀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楚怀王的批复,历史只记载了两个字——如约,就是要按既定方针办。项羽这才发现,原来挡路的还不止是老战友刘邦,还有老领导楚怀王。好不容易刘邦识“大体”,出让了王关中的权利,但对王关中最有解释权的楚怀王不识“大体”,不肯遂了项羽的心愿。咋办?把楚怀王挪开啊,必须挪开。至少要把楚怀王的主约权拿掉。项羽充分施展其高明的诡辩术,后人一向看不起的项羽,其实不仅仅会打仗,他的语言艺术也是当世无有其匹的。他声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项羽的这些话说到部下的心里去了。其实项羽这番篡改历史的话完全是胡说八道,但就是这些胡说八道居然不仅说服了众人,而且影响了历史记载。须知,在楚怀王掌管楚政期间,人还是这些人,甚至比之前还少了些,枪还是这些枪,难以置信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灭了秦。可以说,作为灭秦事业的总设计师,楚怀王的统帅指挥是功高天下的。怎奈人的特点是看重自己的贡献,漠视他人贡献的。而项羽那番言辞,就是在拼命给部下加分,所以深得部下赞同。其实项羽手下众将不过是刘邦所说的功狗,指挥功狗作战的功人的功劳,功狗是看不到的。楚怀王功比天高,但在项羽的忽悠下,人们一边倒地选择性看不见。大家一致认为楚怀王根本没有下棋的资格,有资格的只有项羽。所以项羽终于如愿以偿地行棋了。
很多后人认为,项羽要下棋的话,第一步就应该把刘邦干掉。这也太小看项羽了。项羽连死敌章邯都能当棋子用,老战友刘邦的利用价值又岂会在章邯之下?宝贝都来不及,怎么舍得杀?
10.刘邦真的杀不得
千百年来,也不知多少人为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痛心疾首。其实这些人实在是太外行了。他们以为项羽只有鸿门宴一个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这样的看法就完全不靠谱了。因为项羽主持的分封长达四个月,估计项羽主要是跟刘邦商量怎么分合适,因为其他人的功劳根本不在他们的层面,所以刘邦以外的人还真没有多少话语权。所以真要杀刘邦,机会实在多得不得了。此前要杀刘邦,是因为刘邦阻碍项羽行棋,既然刘邦让开了棋路,就没有必要杀人了。当然,广大外行认为只有刘邦是项羽的威胁也非常有道理,但也不等于有威胁就一定要杀人。因为杀人本身也是有害有风险的。
简单地说吧,鸿门宴之后项王、范增不让刘邦王关中,还“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杀了之呢?显然,诸侯叛之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杀刘邦只会增大这种可能性。可能广大外行又会认为,项羽实力最大,就是杀了人,谁敢不服?于是乎,项羽的担心纯属多余,是项羽弱智的具体表现。这样的认识让人无语。后世的混账逻辑本来就是枪杆子里面不仅出政权,还出真理,谁敢不服,拉出去砍了。
现实情况是,鸿门宴之前,刘邦不仅可以如约王关中,而且把持了秦政权的金银财宝。广大诸侯准备追随项羽攻击刘邦是可以各取所需的。当刘邦出让了权利,开放了秦政权的宝库,项羽与诸侯的利益都得到满足,杀人的理由消失,如果杀人杀出问题,那就全是你项羽一个人的事,不要指望大家帮你分担了。
后人还天真的以为,如果项羽当时就把天下独吞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这样认为?不就是老子有枪嘛。在广大后人心目中,有枪就可以为所欲为。世上荒唐的事就是人们在不可以想当然的时候,偏偏要想当然。认为项羽应该或可以独吞天下的人们,自以为可以代表当时的广大诸侯表态。他们怎么就代表当时的广大诸侯了呢?即使广大诸侯慑于项羽的实力,当面不敢吭气,但可以肯定,一转脸他们就会搞小动作。陈馀、田荣、彭越就是例子。所以项羽要是独吞天下的话,要杀的不止刘邦,差不多要杀光天下呢。这怎么可以?
就是杀刘邦必然引起大乱这一点,项羽比谁都清楚。因为刘邦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集团,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如果杀了刘邦,集团就此归顺,当然不会有问题。但哪个说要归顺的,都起来闹事怎么受得了?那为什么当初要火并的时候不怕闹事?原因很简单,你不让项羽行棋,他就管不了那么多,闹事就闹事。现在刘邦不但让项羽行棋,还为项羽创造了行棋的条件,项羽还会激起民变兵变吗?项羽不会,后世的蠢材则肯定会。
最可气的是,即使把这样浅显的道理讲得一清二楚,还会有无数的人认为项羽可以独吞天下。虽然菜九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唤醒他们,但还是忍不住要把十年前《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里的陈词滥调拿出来见见光:
如果项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所说把刘邦杀了,可能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因杀猴儆鸡,其余诸侯王诸侯将更加听命于项羽,天下从此太平;一是那些诸侯王诸侯将看项羽连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战友与结义兄长都能杀,担心自己的脑袋也随时会保不住,便一齐拔出刀来,上前把项羽剁成肉泥。菜九以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刘的功劳大,实力强,与项羽的关系又特别铁,尚且被杀,项羽的刀杀到其他人头上也再正常不过了。
在对项羽的评价中,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项羽逆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搞分封。菜九不敏,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如果当时不分封怎么办,更没看出天下英雄反秦就是为了让项羽当大一统的皇帝,而他偏偏不愿意当。像这类没影子的事,最好不要胡乱意淫。当时的情况是,秦政权把天下人都搞得不爽,大家群起而攻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给灭了,灭秦以后怎么办,只能是走着瞧。谁要是想当皇帝搞大一统,恐怕除了他自己,旁人都不会答应。当然,如果让我们那些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专家教授去和那些诸侯王诸侯将忽悠,说些诸如历史潮流、天下大势、时代规律什么的,没准还真能起作用,可惜他们不在场。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面,如果项羽召集各路诸侯开会,要当什么大一统的皇帝,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按专家教授的如意算盘,各路诸侯王诸侯将欢天喜地地将兵马交出,回家享受项氏的太平;一是各路诸侯王诸侯将拔出刀来,一拥而上把项羽剁成肉泥。从项羽没有被剁成肉泥这一点来看,至少说明他的举措没有大错。而我们的专家教授根本没有被剁成肉泥的危险,当然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俗话所说的“站着说话腰不痛”大概指的就是这类情况。如果他们在场并面临被剁成肉泥的危险,我们的专家教授何等聪明精明,肯定会乖巧而识时务地把这些正确无比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束之高阁、提也不提了。
11.刘邦为项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说到刘邦不止是让出了棋路,而且还提供了行棋方案,这不是在说笑话,是基本事实。楚怀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令是一个巨大存在,刘邦不王关中也要有一个去处,既然刘邦不能平空蒸发,就要给他个去处。大概刘邦在与项伯沟通时就提出了不王关中,愿意去巴蜀的意向。巴蜀当时是荒蛮之地,是秦流放犯人的地方。相当于刘邦一下子从天上掉到地窖里,项伯听到这样的结果,觉得项羽没有理由不接受,再也不会与刘邦过不去,于是就拍胸脯替项羽答应了下来,并坚持让刘邦当面跟项羽说清楚。这样摆明了吃亏的事,刘邦怎么肯呢?没有办法啊,当时的重点是要避免火并,而且时间紧迫,没有条件仔细斟酌,唯有一下子把条件提得低低的,确保万无一失地通过。这样的条件,对手不可能有意见。刘邦吃死了亏,项羽怎么会不满意?一家欢乐一家愁,为了避免火并,刘邦的做法欠斟酌,完全是时间关系,难怪日后就后悔了。而后来的鸿门宴之所以有惊无险度过难关,也是因为条件之前就谈好了,诚所谓一拍即合,双方见面走个过场而已。
刘邦自己对落脚的选项,特别为项羽提供了方便。因为刘邦有权利王关中,从而阻碍了项羽掌控天下的棋路。现在刘邦提出可以不王关中,但如果不提安置选项,相当于给项羽出了新的难题,尽管比王关中的难题小。因为刘邦在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亲自解放的地盘也太多了,如果选了项羽很介意的,项羽也头痛得很。好在刘邦选了一个谁也看不上的地方,那是你自己愿意的,谁也怪不到。而且这个地方特别可以满足项羽下一步的棋路。为什么说刘邦的方案只有巴蜀呢?因为项羽与范增在消化刘邦方案时指鹿为马地说巴蜀亦关中地,就没有汉中在内。最终纳入刘邦受封范围的汉中一郡还是日后争取到的。刘邦是让张良说服项羽把刘邦势力占领的汉中一郡分给刘邦。项羽答应了。这未必是项羽心肠软。这一来是地方本来就在刘邦占领下,让给其他人不合适,比如让给三秦的章邯,这个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项羽没杀章邯就算够意思了,没有必要给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汉中分给刘邦算是顺水人情,也想得到刘邦的好感,以便让刘邦在日后的格局中起作用。其实,刘邦固然是项羽要防范的对象,三秦王何尝不是项羽要防范的呢?项羽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用需要防范的人,相互牵制着。这就是项羽行棋的主要内容。

12.项羽开始行棋
刘邦让出棋路之事,发生在楚怀王坚持如约之前,但这一让是项羽可以行棋的前提条件。刘邦这个障碍排除后,楚怀王的如约坚持就挡不住项羽了。在项羽花言巧语剥离了楚怀王的巨大功绩之后,他就开始行天下之棋了。前面说过,如果谁要当皇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项羽何等精明,当然不会走这样的臭棋。他不要当皇帝之名,追求的是号令天下的当皇帝之实。而这一步,就要靠分封来解决。
这时的分封,与开历史倒车没有任何关系。哪个规定非统不可?秦始皇统的苦头,当时的人都领教够了,所以才揭竿而起。几千年后的人一点苦没吃到,拼命说统的好话,又有什么意思,当其为屁话可也。
当时的情况是,天下是大家打下来的,当然楚军的功劳居功至伟,但并没有以楚代秦的意思出现,连影子都没有。楚怀王延续了陈胜的权威,也只相当于盟主,而且并不是共推的盟主,只是事业发起人的意思,对天下诸侯没有生杀予夺之权。简言之,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家的。这个局面决定了当时只有分天下,而有权主持分天下者,就成了天下名义之主。因楚怀王被项羽剥夺了共主的主持权,项羽就处在这样的位子上,他可以公平地分,也可以有私心地分。如果公平地分,就用不着与刘邦火并了。看来,项羽要下棋的初衷,就是要对天下有私心地分。怎么个有私心法?无非是让这个分形成对项羽有利的局面,以利于最终达到一统天下之实。分析至此,再说项羽开历史倒车,真是冤枉了项羽,因为他分的目的就是为了合。但项羽的这个合,菜九一点也不欣赏。老子说,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菜九有限的脑力,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比分更好的方案,而分的时候又有什么比项羽更好的分案。无论是合是分,都是走着瞧的事情。所谓的变局常常会出现在不得不变的时候。项羽太心急了,太看高自己了,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司马迁语),在分这个事情上真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了极致。
项羽其实没有权利主持分封,他上面还有楚怀王嘛。而分封的第一步正是解决楚怀王的存在。所以他借口尊楚怀王为义帝都长沙,将楚怀王从彭城挪开。其实所谓的上游长沙,在当时也是荒蛮之地,其令人嫌恶的程度,与刘邦的巴蜀不相上下。义帝都郴,实在是个误记。郴是义帝死难之地,表示当时逃避追杀,从长沙逃跑到郴而遇难。义帝都长沙被记载在《黥布列传》里了。只有长沙符合上游,郴则与什么游都不相干。前面说过,项羽行棋的两大难题,就是楚怀王与刘邦,而项羽分封时需要着力处理的,也正是他们两人。好在刘邦自己提出了安置方案,就不用项羽费神了。妙不可言的是,没有想到这样的方案正与项羽的棋路吻合。而项羽感到为难的,只是巴蜀与关中的转换。多亏项羽脑筋足够,也擅长指鹿为马,他生造出了一个理由,即巴蜀亦关中也。于是刘邦的安置方案,就与楚怀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号令相衔接了。
此前已立章邯为雍王,雍也是关中的代称,这时是不是应该把整个关中都给他呢?没有这样的好事。章邯毕竟是击杀项梁的大仇人,怎么能把那么大的便宜给他呢?项羽当然不会这样做。项羽将旧秦的关中一辟为三——在雍以外又有了塞和翟——分给了三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项羽在对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讲究,以司马欣为塞王,当关中与关外的通路上。司马欣曾经有恩于项梁,算是项家的故交,把这样的要害位置安排给司马欣,也是项羽对关中控制的手筋。而让章邯为雍王,其地正好当刘邦出川之路。项羽知道,如果刘邦要闹事,三秦将里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因为章邯是天下最强悍将,也只有指望章邯阻挡刘邦了。将刘邦安置在汉中,也隐含弹压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为刘邦是秦将的克星也是死敌,刘邦与三秦不可能勾结,有刘邦在侧,三秦将不敢反楚。毕竟刘邦是楚军之一股,与三秦也是不共戴天的。章邯与刘邦为邻,正好可以相互牵制。这样一个互相牵制的好局,也亏项羽想得出来。因为无论是刘邦还是三秦将,都是项羽不放心的。但让他们为邻相互牵制,免得惹事,确实是一个高招。而整个运作过程中,可以感觉到项羽立章邯为雍王的这一手筋至此发挥威力。同时章邯也被玩了一把——不但没有王关中,在被压了不得了的担子的同时,还被防范了。这个项羽真是不简单,把章邯玩弄于股掌之上,还用活了,项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关中是天下重地,当初秦就是因为关中富饶甲天下,所以统一了中国。因此,无论是将关中委之刘邦还是三秦将,都是让项羽放心不下的。于是,三秦将与刘邦同时错落安置在关中巴蜀,正好构成相互牵制,都难以坐大的局面。
盘点一下项羽的棋路。分封是项羽王天下的一盘很大的棋,既然不能一蹴而就王天下,那么就退而求其次,追求掌控天下,首先就是要取势,使得整个形势对项羽有利。掌控天下的棋路,当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中一带的布局。须知,放在关中巴蜀的四股势力都是项羽并不放心的,但经过项羽上下其手,又被搭配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与项羽最离心的三秦将三秦王,却又成了最仰仗项羽的势力。项羽坑杀几十万秦降卒,这几个三秦降将也成了关中人民的公敌,他们只有牢牢地抓住项羽,才能在当地立足。所以,项羽在关中留下三万楚军协防。这三万楚军有双重作用,一是辅助三秦王,二是监督三秦王。没有项羽留下的楚军辅佐,没有项羽遥为声援,三秦王在关内未必能镇得住场面。能在关中立足的三秦将,对项羽必将怀有感激之情,这也是项羽对关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刘邦在三秦边上,又是对三秦地面控制的双保险。三秦与刘邦形成相互牵制关系,对关中的安定至关重要。所以项羽不让刘邦王关中,而且自己也不王关中,并非将关中弃之不顾,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后面会说明这个情况。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18-04-12 08:46:41

13.项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日后反楚风波大起,理由之一就是项羽在分封的时候把自己的地盘搞得太大。项羽抢着下棋,就是要让利益向自己倾斜,否则他争那个分配权干嘛?

史称项羽王九郡,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项羽这个王九郡就相当于天下的四分之一了。而实际过程中项羽所得实地,还不是九郡可限。项羽号西楚霸王,王梁楚之地。依菜九的菜鸟见识,这个西楚的正解当为楚西。因为楚从与四川接壤的湖北算起,一直到东边的大海,都是楚的传统地盘。项羽所在的彭城显然是在楚之东部,与湖北的西部遥遥相对,怎么叫西楚呢?大概是项羽人在东部,心系西部。他那个王梁楚之地,就很说明问题。梁与楚原本是两国,梁即魏,天下反秦时,分给了魏咎。魏咎战死,楚怀王又赞助魏豹人马经营魏地,魏豹果然了得,在魏地打下一片天地。魏这个地方大概相当丰饶,项羽看上了,何况项羽还不仅仅是看中了魏的丰饶,他还要借助魏这个路径与关中建立联系。所以他将魏豹挪到西魏,梁这个地盘归项羽控制了。这个梁并没有彻底并入楚,仍然叫梁,相当于楚的副中心,项羽委派了项他掌管梁地。那个韩也让项羽看中了,他没有办法安置韩王成,干脆不让韩王成回国,那个韩国也纳入楚之范围。这样一来,项羽之楚就直接与巴蜀关中接壤了。所以,说项羽的这个西楚实为楚西,即以彭城为中心,重点向西部辐射,势力范围直达关中。据说分给番君吴芮的地也不足数,估计克扣的部分也让项羽私吞了。这样弄下来,项羽所占之地又不止九郡了,要有十一郡了。
14.项羽的重要棋路强枝弱干出岔子了

分封的时候,项羽又从秦二世那里学了一招强枝弱干之技,将原有的王分到差一点的地方,而将那些王之下的将,分到好一点的地方。这样一来,那些得到项羽好处升级为王的诸侯将,理论上也是项羽的盟友,项羽的影响力与控制范围又将极大扩大。这批人里有原赵将河南王申阳和殷王司马卬,而这两个人正好被安置在梁与关中之间的通道上。原来此二人的功劳并不足以封王,只是项羽觉得将他们从赵的营垒中分离出来,会削弱赵的实力,而分离为王的他们,必然对项羽感恩戴德。将这样的人安置在通往关中函谷关的路上,也保证了关中一旦有事,道路是通畅的。这样一来,从彭城到关中函谷关一线,全在项羽的掌控之中。不止是函谷关一线,即使是武关一线,项羽也封了原楚将共敖、吴芮、黥布为临江王、衡山王、九江王,加上原来的韩国也在项羽控制下,那么,彭城到关中的武关线路也是畅通的。
再从宏观上来看,关中到梁地及彭城,非楚势力只有河南、殷以及三秦,在汉中的汉王刘邦也算是楚之一脉,相当于在全国的最西边押阵,如果中间的非楚势力想异动,就会掂量掂量将会面临的后果。可能人们会说,刘邦、项羽都相互不开心了,怎么还会威胁到旁人?这是因为后人知道他们两个不开心了,当时的其他人可不知道这里面的狗屁倒灶,可能真以为刘项两个大佬一东一西把人们夹在当中,意思就是要大家识相点,不得乱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使是被项羽严加防范的刘邦,也被用来形成掌控局面的棋子,增加威慑力。项羽的棋力啊,真是能让死人为他干活呢。
前面说了,项羽用强枝弱干法封了河南王与殷王,其实这个法波及了近半诸侯。比如还是陈胜时期的燕王韩广,被项羽迁为辽东王,燕王由原来的燕将臧荼顶替,实际上辽东原本就是燕之一部。赵王歇被迁为代王。张耳经过一番活动,当选了常山王,实为顶替了赵王歇。对齐的处理,更是项羽以惩罚式的手段在布局。齐王田市被迁为胶东王,而以齐将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最终,正是后面这几个王出了问题,造成项羽的棋局一下子坏掉。此外,即使是几个楚将之封王,也有类似意味。
齐国的主事者,其实不是田市而是其叔父田荣。田市准备按项羽的指令就封,田荣根本不买项羽的账,索性起兵闹事,杀了田市,逐走田都,自任齐王,攻杀田安。田荣也知道此举得罪项羽狠了,于是鼓动也没有得到分封好处的彭越闹事。彭越所处位置就是魏豹让出来的梁地,靠近齐楚。这样一来,项羽就要忙于应付火烧眉毛的眼前事了。何况项羽需要处理的还不止齐梁闹事那么点事,赶走义帝也要费一番手脚。在这期间,赵代地面也闹事了。陈馀对张耳得封而自己没份非常不满,大概就以张耳对赵王室不忠为名,联络了齐,引为声援,发起了对张耳所在常山的攻击。最终张耳败阵,陈馀将赵王歇从代国迁往赵,恢复其赵王名号,赵王歇任命陈馀为代王。之所以陈馀在短期内就彻底清除张耳势力,估计跟他此前长期主管赵地军事有关,即使是张耳手下的军官,也都是陈馀的老部下。在陈张之争斗中,他们选择站在陈馀一边。可以说,项羽分封的棋路还刚刚展开,根本还没看出他那精心布置的棋局有什么精妙之处,棋局就乱成一团了。紧接着,在项羽还来得及开始对齐讨伐,刘邦在西边又闹事了。刘邦悔棋,反攻回三秦,再出关东征,在项羽作出反应之前,就将项羽函谷关沿路的布局一一清理。项羽的崩盘,一是因为被齐缠住了手脚,无暇西顾;二是因为刘邦的实力与能力较之项羽的布防势力高出太多;几个因素合力,导致局面彻底失控,渐渐走向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留在关中的三万楚军后来没有起作用,反而是给刘邦提供了兵力。因为这些楚军也是关外来的,他们也思乡心切,不安于关内。所以遇到刘邦来袭,可能抵抗意愿不强烈。日后斩杀项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项羽留在关中的楚军,这真是对项羽抢着行棋的莫大讽刺。

15.项羽棋局复盘
因司马迁对项羽的最后评价有背关怀楚字样,人们以为是对项羽放弃关中回到东方的否定。其实司马迁评价项羽的着眼点还不仅仅针对分封一事,背关怀楚就不是像人们理解的放弃关中东返,其中至少含有对违背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行径的指责。就像菜九评论的那样,你不让刘邦王关中,自己也不王关中,损人不利己,司马迁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这样的评价尚不能洞悉项羽行棋的内涵。
实际上应该考虑到对项羽都彭城之举的后人诟病,多半是受到拜将台韩信言辞的影响(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的可能。菜九考察过韩信的历史,以为所有精彩绝伦的描述基本都是编造的,拜将台故事也不例外,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千古谁识拜将台》,其要点后面的《中国人最不认真系列之——韩信根本不会跑》有论述,此不赘。从上述分析可知,项羽之都彭城乃是其行棋的一个环节,那么此举的得失是不是如韩信所言那么不足取?未必。清人恽敬有《西楚都彭城论》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都彭城之得失,也涉及到了项羽整个行棋内容。如今菜九所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前贤的启发。现将前贤高论刊载如下,作为本文的收结:
自淮阴侯斥项王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家亦持此说。後之言地利者祖之,以为项王失计,无有大于此者。余谓项王之失计,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东击齐,不在都彭城。何也?项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而三分关中,王章邯于雍,司马欣于塞,董翳于翟,所以距塞汉王也。夫三人之非汉王敌,不必中人以上知之。项王起江东,败秦救赵,遂霸诸侯,业虽不终,见岂必出中人下哉?吾尝深推其故,而知项王都彭城,盖以通三川之险也。通三川,盖以救三秦之祸也。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是故都彭城者,项王不得不然之计也。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项王自王,盖九郡焉:自淮以北为泗水,为薛,为郯,为琅琊,为陈,皆故楚地,为砀,为东郡,皆故梁地。是时彭越未国,地属西楚。自淮以南为会稽,会稽之分为吴。灌婴传,得吴守是也,亦故楚地。九郡者,项王所手定也。军于手定之地,不患其不安;民于手定之地,不患其不习;国于手定之地,则诸侯不得以地大而指为不均。据天下三分之一,以争中原于腹心之间,此三代以来未有之势也。彭城者,居九郡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也。故曰,都彭城者,项王不得不然之计也。虽然项王之不取关中何也?曰,项王非不取关中也。乃者,汉王先入关,义帝之约,固宜王者也。项王听韩生之说而都之,关中之人安乎,不安乎?关外诸侯无异议乎?项王所手定之九郡,将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势,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将去关中自将而东乎?关中者,固汉王所手定也,舍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将而东,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关中者,项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则缓取之;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则以弃之者取之。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陈涉首难,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矣。三王,秦之人也,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汉之际诸侯之法也。使三王者据全秦之胜,扼全蜀之冲,包南山之塞,窒栈道之隘,终身为西楚藩卫,则朝贡征发,何求而不可。若其以百战之烬,生降之虏,寄仇雠号令,驱乡党之俦匹,一有扰动,西楚废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缟耳。指挥既定,人心自固,诚如是也。汉王不得援前说以争秦,诸侯不得举前事以责楚。名与势皆顺便矣。所谓缓取之也。所谓以弃之者取之也。是故不付之张耳、臧荼者,不以关外之将相制关中也;不付之共敖、黥布者,不以西楚之将相制关中也,阳示天下以大公,而阴利三王之易取。是故,三秦者,项王之寄地也。其告韩生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人谁见之。此项王之设辞也,非项王之本计也。虽然,关中重地也,取关中,重计也,其取之之次第奈何?曰,项王之计,不急于收三秦之地也,急于阻汉之东而已。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项王之所忌,唯汉王也。是故未为取秦之谋,先为救秦之策。三川者,救秦之要道也,以瑕丘申阳据三川,而北函谷,南武关,挈其要领矣。以司马卬辅三川之北,而函谷之军无阻矣。以韩成夹三川之南,而武关之军无留矣。二王皆赵臣,赵睦于楚,故道通。韩成不睦于楚,不使之国,而楚制之,故道亦通。然而西楚之都,不能朝发夕至,则犹之乎未通也。彭城者,去函谷千有馀里;去武关亦千有馀里,轻骑数日夜即可关。北收燕赵之卒,南引荆邾之师,关外可厚集其势,关中可迭批其隙,汉王一摇足,则章邯先乘之,司马欣、董翳累乘之。西楚倾天下之力而急乘之,汉何患不衄,秦何患不全。汉王且不能保巴、蜀、汉中,岂能移尺寸与楚争一日之利。故曰,以彭城控三川,以三川控三秦。都彭城者,项王不得不然之计也。不意四月诸侯就封,五月而田荣反齐,是月而陈馀反赵,六月而彭越反梁,西楚之势,不能即日西兵,而汉王已于五月破章邯,八月降司马欣、董翳矣。盖项王止策汉王,而田荣、陈馀、彭越三人,非其所忌,故有此意外之变。此则项王之失计也。然使当日不受汉间,东兵击齐,举三楚之士,分两路捷走争秦,其时申阳、司马卬未败,韩成已废,兵行无人之境,函谷破,武关必降;武关破,函谷亦不守。淮阴侯挟新造之汉,与旋定之秦,以当百战必胜之卒,胜负之计,必不如垓下以三十万当十万之数矣。如是则三秦可复;三秦复而三川益固,九郡益张,齐赵燕三国有不折而入于楚者哉?而卒弃之不为,此则项王之失计也。故曰,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东击齐,不在都彭城也。(《西楚都彭城论》引自《项羽本纪•考证》)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