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老人是对良心的考验,是评定人兽之分的文化界定(转载)

字数:2319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2-02 00:12:17 更新时间:2021-02-06 13:24:12

楼主:半禅风  时间:2021-02-01 16:12:17

面对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讲,这根本就不能作为一个问题。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扶起老人反而被讹诈的新闻事件,我能理解“好心没好报”含冤受屈的心情,但是,假若事件回放,你是依然义无反顾的扶起老人,还是假装视而不见冷漠走开?好心救人虽然遭狗咬,但是救人者良心还在,至少无愧于心,依然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而冷漠者,扪心自问,良心还在否,如果是还有羞耻之心的,会惭愧会脸红,会改过自新,而那些已经无羞无耻的,可能会回答,良心还在。但那已经不是良心,良心是由热血供养而生存的,人性良知的热血都不在了,良心还怎么生存?良心会随着良知的麻木冷漠而僵死,心脏虽然还在跳动,但良心已经不复存在。
古语有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心向善、行好事、做好人,需要的是道德原则的理想和志向,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需要的是古道热肠、见义勇为的行为实践,需要的是时时刻刻的保持着一颗感恩奉献的决心和勇气,这才是良心。良心易得也易失,易得是因为良心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与生俱来,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易失是因为人在社会生存生活的过程中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奉献,见善不行,见义不举,冷漠麻木侵袭全身,良心就失去了。
良心能否守得住,常常要在人世间遭到磨砺和考验。扶起老人是对良心的考验,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人伦”的概念,列出了十种基本的社会角色和五对基本的社会关系,提出了每种社会角色应尽的道德责任以及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孔子还在《礼记·礼运》中提出了道德典范大同社会的构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但良心依然是评定人和禽兽之分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两千多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就是对这些道德原则不断总结、归纳、提炼、加工,使这些道德原则更加通俗易懂、易于传播。后人把它概括为“四端”“五常”。
“四端”就是道德的起点,做人的前提。“四端”指的是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仁爱的开端。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们看到邻家小孩跌倒了,都忍不住去扶一把,何况是含辛茹苦将我们扶持长大的老人呢。
羞恶之心就是羞耻心,这是义的开端。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明知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那就是无羞无耻,很难得到人类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辞让之心就是要懂得感恩、谦逊恭敬,是礼的开端。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别人的父母也是自己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把温馨舒适的家园建造好留给我们的人,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就如同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就没有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是非之心就是要懂得分辨善恶美丑,这是智的开端。首先要明白绝大多数的老人是无辜的,讹人的老人只是特例,其次要明白救人是来自于自己的天性,是良心的驱使,不能因为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就阻碍了自身的行善之路,将良心浸入了卤水池,一辈子都要遭受良心的不安和谴责。第三,倘若真是不幸遇到失了晚节的老人敲诈讹人,也要懂得有理有据有节,善于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公道自在人心,方法总比借口多。不能因为可能遭遇到老人的讹人,法官的糊涂断案,警察的不闻不问,老人子女的胡搅蛮缠,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医生的趁火打劫,社会养老保障的一塌糊涂,就可以把自己的良心给糟蹋掉。要明白孰轻孰重的道理,有些东西是用钱可以买得到的,但良心一旦丢失了就很难找得回来。
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自己的父母都成问题。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道德实践,是社会责任感培养,做人价值重塑的行为规范。
“仁”就是仁爱,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义”就是奉献,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去做良心应该做的事;“礼”就是敬老,用感恩的心态正确看待老一辈人留给今天的幸福生活;“智”就是智慧,在某些情形下,救人是第一位的,不容迟疑,但在事中事后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信”是信义,坦荡真诚、豁然大度,对人友善,保持天然的善良的本性。
“四端”“五常”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上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日积三善,积善三年,天必降福;一日积三恶,积恶三年,天必降祸。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要求我们立身处事,积德行善,保有人性良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担当的人,有益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人。这是天地间千古不变的大道,如此才能对得起来我们的良心和生养我们的天地万物。
孟子有过这样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人的心理、精神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命运对你一次又一次考验,你不断地遭受失败,不断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你的内心因此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你从此更加成熟。
扶起老人,就是扶起我们的良心,就是扶起天地正气。老人都扶不起,人性良知何在?人的道德良心何存?扶不扶老人,这不是一道选A或选B的选择题,而是人性良知、道德良心还要不要的判断题。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