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名合乎于“隐世”的名利无争。

字数:1023访问原帖 评论数:2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2-14 18:54:05 更新时间:2021-02-18 00:34:47

楼主:李同庆ABC  时间:2021-02-14 10:54:05
大道无名合乎于“隐世”的名利无争。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如“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庄子说:“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然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古之真人。其废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如“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何谓隐士?自古隐士又称作“高士、处士、幽人、山人”等,如《楚辞·七谏·沈江》:“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如墨子“吾闻高士于天下,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如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清刘宝楠《正义》云:“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聘而行其君臣之义,以达其所守之道者也。春秋之末,贤人多隐,故长沮、桀溺、接舆丈人,皆洁己自高,不复求其所志。夫子未见之叹,正缘于此。然夫子处无道之世,周游诸侯,栖栖不已,而又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者,即此居求志之谓,非如隐而果于忘世也”。如子曰“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如苏轼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如《晋书·隐逸传》“古先智士体其若兹,介焉超俗,浩然养素,藏声江海之上,卷迹嚣氛之表,漱流而激其清,寝巢而韬其耀,良画以符其志,绝机以虚其心”,此不失为古人对于隐逸之理解。如阮瑀《隐士》“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寝兴思其义,淡泊味其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

楼主:李同庆ABC  时间:2021-02-14 11:32:36
自古及今无论“志士、智者、仁者”绝大多数还应归功于默默无名的人们,他们才可称得上真正推动历史巨变的最大隐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