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其实是人类最原始视野及思维的记录

字数:117663访问原帖 评论数:369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6-11-18 19:31:00 更新时间:2021-03-07 01:27:03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19 12:17:13
南山经(东向):三条山系,最远延伸七千二百里(注意,是山系延伸距离不是直线距离)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稰用稌。

西山经:四条山系,最远延伸六千七百四十四里(注意,是山系延伸距离不是直线距离)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囗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北山经:三条山系,最远延伸万二千三百五十里(注意,是山系延伸距离不是直线距离)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为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东山经:四条山系,最远延伸六千九百里(注意,是山系延伸距离不是直线距离)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鱼。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壁瘗。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中山经:貌似五条山系,有遗失。方圆(中山经的山有折回)延伸六千六百七十里(注意,是山系延伸距离不是直线距离)
凡薄山之首,白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
凡济山之首,自【火军】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凡【上艹下负】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禾余】。
凡厘册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里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中次五经薄山之苟,曰苟床之山,无草木,多怪石。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楮柞,其草多【上艹下术】芫,其阳多【王雩】【王孚】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大】鸟,其状如录,食之已垫。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19 12:24:00
从比例来说,图A是最为可能的所在地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19 12:49:56
再分析一下汇编者所处时代。

从记录上来说,所着重的矿藏有“雄黄”、“青镬”、“金”(也许是金属,不一定是现代所指的黄金)、“银”、“铜”、“铁”、“玉”,其中“雄黄”、“青镬”为陶器颜料,但是颜料矿藏种类较少,说明还在陶器时期,出现了“铜铁”并专门记录,但是奇怪的是南山经和东山经并没有“铜铁”矿藏,而西向和北向较多,说明此时东向和南向要么刚纳入版图未开发,要么就是势力范围外,无法勘察,此时属铁器早期,而依然大量使用陶器、重玉,铁器早期,应是商末周初。而如此大规模且较为安全地进行探查,应该一个稳定且国力较盛的时期,初步判断为周初,此时,重新统一的华夏统治者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疆域探查计划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19 13:05:05
再来看看西周疆域图和首都西安所在位置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19 13:06:23
好吧,我是边写边分析,写到现在我也吓一跳,居然和图A吻合了。。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19 13:22:31
所以,山海经所记录的是西周之前先民的记忆(包括原始人),可以结合现实山脉分析所述是生物的原型(只要没灭绝),也可以分析出当年的原始地貌,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本地理志了吧。作为地理志,山经是相对严谨的,不过,最有趣的还是先民们的视野和角度,这在海经中才有体现,接下来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期待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13:38:21
为什么山海经以南山经为始?因为西安坐北朝南,以朝向为始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19:34:34
继续挖。

既然已经确定了起点为西安,那么接下来就是验证。主要是验证山脉山势,河流及生物因为会改道、迁徙,所以只做辅助验证。可以使用对等原则,如,如果一种生物存在于某一纬度某一海拔,那么现在虽然不在山海经记载的山脉,但是是在其周围相同环境生存,也可以认为有效;如相同名字(名字在其他地方没有重复的)的河流,在记载地附近,也可以认为有效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19:53:11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西安南向出来第一座山脉即秦岭。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山经中山脉东向的描述吻合。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和南山经中三座山系吻合,但不确定记载是否是按某座山系分支来记录,还是记录了其他山脉,此点尚存疑。 长约1600多公里,和记录中二千九百五十里可以对上(其他山延绵六七千里,相对较短)。

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这很关键,下面我们来验证是否“临于西海之上”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19:57:14
打开地图,我们发现秦岭过去一路旱地,只有在远处有一个大湖——“青海湖”,看似毫不接壤,那么会是它吗?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19:59:48
青海湖,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从北魏起,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波",蒙语称"库库诺尔",其意思均为"青色的海"。

可以看出,青海湖是在逐渐消退的,但是,它过去真有那么大吗?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0:21:40
注意资料中的一句话,“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也就是原本尕海、耳海等这些水域原来是与青海湖是一体的,那么以青海湖到尕海为直径画一个圆,它会到哪里呢?

没错,到了秦岭西侧(周朝以右为贵,所以以长安右侧即西边开始测量。而且西安右侧很可能反映了周人的迁徙路线,祭祀也在右)的起点,也就是说秦岭山首“临于西海之上”的记录是真实的!青海为什么叫青海,是因为以前就是和海一样大的湖!而青海,就是记录中的西海!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0:26:50
有趣的是,接下来山海经的记录马上又再次印证了这点:“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这说的不就是青稞吗?

而且,看来甘藏地区过去是有猴子或猩猩一类的生物的:“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0:58:42
秦岭1600多公里,而山海经中记录为2950里,比值约为1公里=1.8周里,而周朝科考队员在当时考察时弯弯路几乎不可避免,和现在直接卫星测绘有所区别,所以,换算过来和古籍记录中的周1里相当于693米吻合,再换句话说,科考队员走了将近20%的弯路,再换句话说,科考队员的确是沿着山脉进行考察的

PS:山海经是一部科考访谈录,科考录为山经,为科考队员的记录,其中的生物描述也多以科考队员的眼光来描述,所以多以当时接触过的生物为原型,组合其他接触过的生物;海经为访谈录,访谈当地的居民,所以多以“一曰”来记录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2:05:54
本想找一张秦岭主要山峰图,逐山认证,不过连秦岭全图都找不到,所以没办法进行。但是按照距离在地图上画线,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在距离秦岭起点约1500周里,约合秦岭山脉2/3的地方,显示“无水,多草木”,而更为令人惊讶的是,秦岭尽头,“水入东海”。那么,是哪里呢?

(因为是直线距离所以显示较短)
让我惊讶的是,竟然是汉中一带。说明这一带曾经有许多水域,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一片更大的水域,“东海”!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2:17:43
“汉水出焉”,确实,但是“东海”是怎么回事呢?这一片不是人类活动区域吗,怎么会有那么大片的水域呢?带着疑惑打开地图:

似乎找到了答案,没错,这里是华北平原,冲积平原!由黄河带着内陆的黄土积累下来的平原!

百度一下:“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形成连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局部沉积竟达千米。
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由山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倾斜平原、洪积一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一湖积平原、海积一冲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

的确,过去这里曾是山海经大片的水域:“东海”!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2:36:06
写着写着,本想装X一下说一句:“虽然不是考古专业,但是大胆预测,在这里找不到周代以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为了让装X更加无懈可击,特意查了一下史前人类文化分布图,结果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事情:
大汶口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取代了几个文化:

接着在500年间大汶口,大汶口文化消失,龙山文化崛起(注意,冲积平原上的文化消失了):

龙山文化遗迹(注意,沿着秦岭以北,地势较高):

这是否说明,在5000年前~4500年前,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次大洪水?联想到西海“青海湖”的变迁,当时正是山脉隆起河流改道的时候(所以青海湖越来越小),结果改道的河流(不确定是否黄河),造成了这一次大洪水,正好侵入大汶口文化诞生地,使得大汶口文化衰落?如果是,则大汶口文化应该有水侵痕迹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2:40:33
这其实也说明了当时甘藏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于是,继续挖
中国地震带:

然后查到了一则另我惊异的消息(本来查的是青藏5000年前地震的):

到目前为止,推断全部都验证了!这令非专业的我,都被吓了一跳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2:59:40
5000年前,大洪水,你想到了什么?没错,正是那场连圣经都记录在案的大洪水!那么,造成这场大洪水的大地震怎么来的呢?地质运动,青藏高原,你又想到了什么?对,珠穆朗玛峰!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3:22:40
珠穆朗玛峰,由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后,由各河流汇集成青海湖,即广阔无垠的“西海”,位于世界之脊的西海,拥有巨大水量的西海。在五千年前,由于亚印大陆的再次碰撞造成的大地震,让西海决堤,向四方泄洪,顺着地势淹没了中华大地,印度和中东,也让各文明哀嚎不已,记录下了这次刻骨铭心的灾难。这次惨案,估计冲刷出了长江中下游平原(之前没有文化遗迹)

如果我没猜错,秦岭下方到长江,特别是云贵高原后,都有这次大洪水的印记,而且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鸡屁股”那里向南流的通道也可以找到印记

而且,应该会出现以青藏高原为圆点,向四周扩散冲击的记录。如真,那么,美洲的印第安人很可能就是这次冲击中顺着洪水到达美洲大陆的中华文明史前人类,而且,应该洪水只冲刷到了离中国近的这一面。美洲的考古洪水记录应该可以作为佐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