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其实是人类最原始视野及思维的记录

字数:117663访问原帖 评论数:369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6-11-18 19:31:00 更新时间:2021-03-07 01:27:03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0 23:28:30
上图中的长江中下游文化是洪水之后出现的,这张图是洪水出现之前的

洪水出现之前长江中下游没有发掘出遗迹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1 09:52:45
或者换一种视角,其实长江中下游其实有史前文明,只是被大洪水淹没了呢?如果是,则应该在更深的堆积层下,有古人类的遗迹。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为什么文明常常孕育在北纬30%?除了北纬三十度更适合生存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地势!这里的地势更高,避开了毁灭人类文明的洪水!而全球范围内都在北纬30%,是因为,北半球某地孕育出了最初的人类,而洪流,和洋流,让他们更容易到达北半球各地,而非南半球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1 11:16:32
下面我们要请出一位知名的人物:诺亚。对,没错,诺亚方舟的诺亚。

世界上有诺亚方舟吗?有,但不是诺亚制造的。各位不知道留意过没有,漂浮在水面上的叶片、小木棍什么的会汇集成一团。而太平洋上面甚至有“第八大陆”——垃圾岛。“第八大陆”位于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间,面积相当于两个得克萨斯州,是太平洋上一片由400万吨塑料垃圾组成的漩涡。而历史上的物种交流,就有很多是乘坐倒下的椰树等顺着洋流到完全未知的彼岸的(说到这里,突然想到,史前人类会否在正准备进化成人的时候,突遇大水,而后遍布世界?世界上不一定只剩下几只,而是在有大量种群的时候,就已经到达世界各地)。

为什么做这个设想呢?是因为一个圣经里少有人留意的地方,诺亚方舟漂流的方向和距离。

根据记录:
创7:17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
创7:24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创8:3水从地上渐退。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
创8:4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

亚拉腊山:亚拉腊山,坐落在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海拔5000多米,为土耳其的最高峰。
土耳其地势:概况地形土耳其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在沿海有些狭窄且不连续的平原。
说明了方舟的运行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和我们的推断吻合。而土耳其的许多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样,为冲积平原。

按照九八洪水时速(估计如此大水势应该速度比九八更快):8米/秒,则,按照记载,诺亚方舟漂流了至少10368公里。但是别忘了圣经中同时也记载:
创7:18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长,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
创7:19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
创7:20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
此时如果以亚拉腊山为起点画线,完全可以到达青藏高原附近!


佐证:诺亚是拉麦的儿子,而拉麦是该隐的后代,住在伊甸园东。而对于伊甸园,最重要的一个描述是: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河流发源地,说明地势较高。

而圣经记载
创6:11世界在上帝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
创6:12上帝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

说明当时环西海有一个(或者多个,其一应该与中华文明有关,到海经部分再分析)相对发达的史前人类文化!

无责任乱弹:诺亚停靠在亚拉腊山后,在此范围内出现了古巴比伦文明,是否说明古巴比伦实际上是诺亚部落后代?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1 11:22:02
这也说明了,西海之大!而的确,这一带曾是汪洋一片

百度:珠穆朗玛峰是有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挤压而成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1 12:12:49
再来请出一位人物:大禹。

大禹,黄帝的后代,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尧,帝喾次子。帝喾,蟜极之子。蟜极,黄帝之孙。黄帝,上古时期约在姬水(在今陕西武功县附近注入渭水)一带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 ,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后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夏朝,4000年前的朝代,很怀疑痕迹是否被洪水淹没(时间点对不太上,不过因其地势较低,其后发生的洪水也有可能淹没)。与炎帝大战,无洪水记录。而到了尧时,出现了洪水,比对一下时间,正是4500年前~5000年前!

其实这里有一个猜想,黄帝与蚩尤大战,所说的请风伯、雨师帮忙,很可能是发生了洪水,使蚩尤灭亡。

PS:说到治水,想起很多年前天涯一位大神写的文章,为什么中国统一,而欧洲分裂?就是因为治水!治水需要协同,于是产生了共同的首领,协同需要语言、文字、调配,这都是统一的基础,而协同的基因深深埋在中国人血液中;而欧洲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合并,诛人不诛心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1 12:29:02
为什么会是在环西海这个地势较高的地区?联想到史前另一次大洪水,史前一万年形成喜玛朗雅山脉的那次大洪水,是否说明了,史前人类随着乱流漂到世界各处地势高的地方,四处开花,也说明了为什么人类文化间有相似点?但到新的地域后应该是各自发展了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09:58:47
秦岭是比较简单,但在接下来分析之前,必须要做一件事:先想象一下你是周初的科考队员,面对着崇山峻岭,没有地图,你要做什么?对,就是要明确勘测什么,怎么勘测,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还有,要记录什么。

山海经分山经和海经,很显然,我们现在分析的山经勘测的是西安四周的主要山脉,如前分析的,沿山脉勘测,并按X公里以科考队员所见进行记录。勘察规则是,以西安朝向为始,按以右贵的原则,以最明显、与朝向更在一条直线上的山脉为主脉,延绵出去或稍偏和朝向不那么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山脉为次脉,(想象一下你现在沿着山脉行进,此时山脉不那么明显,而远处可以同时看到两座山,你该怎么选择),以此对所属领地范围内(有臣民的地方)和无主的山脉进行尽可能完整的探查。

好,明确了这点,我们就可以接下来的分析了。

PS:上面所说的伊甸园所在地漏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创6:14 你要用柏树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

看到什么了吗?没错,松柏!这表明了伊甸园所在地势和纬度,和我们分析吻合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0:25:16
西安南面第二列山脉:


很显然现在的大巴山在其中,那么头在哪,尾在哪呢?

根据记载:
头在“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不明所以;
尾在“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处于东海!不是面临,而是处于!根据上图,为大别山一带,不正符合我们前面的分析吗?而且也说明了,东海东西至少到安徽一带(东海的范围是个坑,得慢慢填)。

那么,可以以大别山尾,沿大巴山来确定头山。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0:35:51
再来看看南面第二列山的总长度: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七千二百里!按照我们之前推算的1公里:1.8勘测里的比值,也有四千公里!在地图上标注:

竟然出了国境线!这是要走昆仑山的节奏?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0:47:56
可是别忘了,这是直线距离,我们的秦岭在直线上的距离才900多公里

考虑到秦岭和第二列山脉均属东西走向,且都比较直,弧度大致相同,所以将秦岭实际长度和直线距离的比值应用到第二列山脉,那么直线上的距离是多少呢?2247公里。

地图上标识:

那是哪里呢?正是巴彦嘎拉山一带!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1:12:55
验证一下: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西临流黄,在当时西海还存在的时候,看来巴彦嘎拉山还不是雪山的样子,而是和黄土高原相似;北望诸??,抱歉,我查的版本这字我不认识,根据翻译,是北望诸山,东望长右山,结合下一段,“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相隔两三百公里都能看到,说明地势较高。

百度:巴颜喀拉山,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色的山”,位于青海中南部,为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连岷山和邛峡山,是长江与黄河源流区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海拔5000米,最高峰果洛山海拔5369米,雨量充沛,每年春天以后,在强烈的日光照耀下,高山冰雪渐渐消融,融水汇成一股股溪流,为长江和黄河供水。

没错,就是它。而且现在春天都可以融雪,那当时西海还存在的时候更不用说了,基本没雪。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西南赤水?原来赤水指的是长江么?
“其中多白玉,多丹粟”,的确,藏区是很多宝石的产地。
有趣的来了:“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哈哈,原来我们前面所说的狸力过去生活在这里!在藏区!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1:57:43
南山经中最难的部分来了,记录中还有第三列山脉!
可是地图上看只有两列!怎么回事呢?

先别忘了,我们地图上看到的,只是山脉图,而不是具体的山,所以,我推测,第三列山,是在现今和第二列山同属一个山脉,但并列的山,延伸开去。
那么,是不是呢?

先来看看山头和山尾:
山头:“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暂时看不出来什么;
山尾:“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鵷雏”。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山中有一个洞穴,水在春天就流入洞穴,在夏天便流出洞穴,在冬天则闭塞不通”,这种地貌,好像电视上放过?另一个则是“东南流注于海”

再来看看长度,“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我去,2038公里!难不成是和第二列山一路并列?可是这样记载有意义么?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2:23:05
仔细看南山经内容,山首过后第二座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第三座山,“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第四座山,“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总共经历了1500勘察里,合468公里。

刚出来就有海,这回是哪里呢?

没错,这正是四川盆地!古人将大块水域称为海,而不是现今所指的海,“西海”、“东海”即可为证。而“渤海”,就是四川盆地!

如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推断,第三列山,是从横断山脉起,经西安,并靠四川盆地北岸,与大巴山并列东向的一列山!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6:04:36
这是关于第三列山的第一个推断,如图所示:


在这种推断下,有可能出四川盆地后的山脉较矮小,在几千年岁月中被长江冲刷下来的沉积物掩埋所以确实后端;或者在人类长期的活动中给开发铲平了;还有可能遭遇重大地质变化而改变了。又或者三者有之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6:49:26
第二个推断,则是经四川盆地南岸至南岭,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则文中所述注入的渤海,为现今北部湾或者广东一带海域,也有可能是缅甸方向当时存在大水域。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7:10:46
第三列山脉后端的缺失,让人只能做出假设。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有两个佐证:

山首过去“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犀牛和大象。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大半个中国,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殷商时期犀牛所能到达的北界,或还在殷墟之北的内蒙古乌海一带,经六盘山往东,过子午岭、中条山、太行山,直至泰山北侧,春秋时期的北界,则已缩减到了渭南山地、汉水上游、淮河流域直至长江下游;
中国大象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大象频繁出没,上古大禹役象的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河北阳原县就发现了亚洲象的遗齿和遗骨,其时代约在夏末商初(距今约3000~4000年前),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亚洲象分布的最北记录,约在北纬40°11′,与北京处于同一纬度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均温较现在高2~3℃,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较现在高5℃以上,华北地区大部为亚热带气候,茂盛的植被和遍布的湖沼为野象的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河南安阳殷墟中也曾发现有象的遗骨。

可以看出犀牛与大象是从被逐渐南迁的,山海经时正好在四川盆地(当时是四川湖)一带。

四川盆地: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蜀湖”,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

可见,四川盆地自古即是大片水域,从记录来看,可以“流注”,说明水高已经退却不少,但依然有,说明还未蒸发完,或当时通往四川盆地的缺口还没有打开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2 17:30:11
《山经·南山经》部分到此结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比对一下南山经记述的内容来寻找记录的生物原型,当然也可能找到所述之山。比较遗憾的是,南山经第三段没有能够确定下来,如果有朋友有古代四川盆地地震、洪水记录的请跟帖下,不胜感激。

写这个帖子,最初是一时兴起,但更重要的是,不希望我们祖先雄心勃勃,不畏艰辛勘测出来的资料,却被我们列入“志怪古籍”当做娱乐书之中。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一起加入探讨。

接下来是《山经·西山经》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3 11:32:12
补第二个推断一张图,经四川盆地南岸到达南岭(广东一带由西向东的山脉)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5 12:29:08
西山经是全书中蕴含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有许多传说,不仅包括了黄帝,还包括了西王母,而且,山经是科考录,而海经是访谈录,山经是比较严谨的,而海经是难以考证的,这说明,记录在山经里的传说是比较真实的传颂,更进一步说,也许说明了中国人血脉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黄帝部落的起源!
楼主:虾郎摘  时间:2016-11-25 12:41:10
在开始西山经前,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南山经中已经“临于西海之上了”,那么再向西不就是西海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西安上方黄河拐弯处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山脉:阴山

而恰巧,西山经中记载有阴山,这是否说明,西山经所述,实际上是在西安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而北山经所述,是在西安北面,南北走向的山脉呢?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