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字数:186568访问原帖 评论数:125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2-20 23:58:45 更新时间:2022-09-24 14:47:21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0 15:58:45
从2010年到2011年一年多的时间,老家总是有事,接连回去了几次。在家乡的好几个村子,都发现一些因长时间无人居住而自然倒塌,或是被人拆掉屋顶的房屋。一大片一大片的废墟上,到处长满了旺盛的荒草。废墟掩映在丛丛的荒草之间,不由得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城春草木深”。这里不是城,是即将失去功能和活力的村庄。
我刚出生的时候,是上世纪六零年代初。那时候,村里也偶尔能见到这样的倒塌的房屋的废墟,大多是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了破坏,因主家无人在村里居住,而没来得及翻修。所不同的是,那时候村子里的人很多,活力很足。那些倒塌的房屋里边,也不像现在这样长满荒草。那时候人们穷,草是好东西,不等到长的很高就被人割掉了。
以前,最能聚集农村人气的喜事和丧事现场,现在根本见不到几个人,尤其年轻人,更是稀缺如凤毛麟角。仅仅在20年前,村里有丧事的时候抬棺材,根本用不到20岁往下和40岁往上的人,更不会让亲戚们动手。可是这两年,仅仅我自己经历的,我的姐夫,我的岳父母,都要我这个快要五十岁的人亲自上阵抬。在以前,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不可想象的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失去了活力。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甚至孩子们也开始到城里上学,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空心村。计划生育政策给农村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生活状况的变化。这两种变化,让村里的年轻人比以前少了很多。即使村里还有年轻人,也大多从小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没有干过活吃过苦,会以传统方式种地的,几乎没有。即便会种,一般家长也不会舍得让他们去种地。即便仍然种地的,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让人们种地的效率大为提高,种地占用人们的时间,一年里也就那么一两个月。农忙时期人头攒动的场景,随着年轻人不回家,可能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据报纸上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省的高校招生率,这几年已经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能考上高中,最起码也能有个高职的学校上。在农村人的观念里,上高职的也是大学生,大学毕业再回到家去种地,家里都丢不起那人。即使没有上高中,没有高等院校可上,很多人打工、种地,也会在县城、镇里买楼房去生活,这已经成了说对象娶媳妇的最基本的条件。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0 16:46:04
先说几句题外话:
这个帖子在煮酒,可谓命途多舛。发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自称为毛粉,其实我感觉是超级毛黑的人跳出来。他们的特点是,在发言之前,先用一些垃圾语言撩拨别人,等被撩拨者反击,他们再变换一副面孔,成为讲理者的样子。他们惯于抓住别人帖子里的不严谨,或不符合他们观点的只言片语进行攻击。于是,双方言来语去,开始骂战。这样不等多久,帖子就会被封。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自己,或者帖子被封,已经好几次了,最长的一次被封了两年。所以这一次我决定,只负责发自己写的帖子,对于那样的挑衅,一概不理,争取把帖子尽快发出去。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1 09:28:42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1 09:55:17
(当初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当初写好的,现在可能在一部份地方有了一定的变化)
人类的文明,是从村庄开始的。
当第一波远古人学会耕种土地,学会建筑房屋,并以族群为单位在固定的地方居住下来,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也就是说,村庄是人类告别风吹日晒雨淋,告别茹毛饮血,开始向农业社会和现代文明过渡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村庄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的标志,似乎也不为过。
眼看着,远古以来形成的,在人类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发生过无数的故事的村庄,到了今天,有被历史淹没的趋势。
这时候,我萌发了一种冲动,想把自己还没来得及忘记,属于村庄,属于自己,特有的一些东西写出来,给自己、给未来留一些记忆,免得将来后辈们“不知有汉,更遑论魏晋”。(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现在,已经开始有人质疑我文章当中“农民没有粮票,正常年份粮食够吃,一遇特殊情况就会挨饿、甚至饿死”这样的表述。认为我是造谣了。)
种种冲动,越来越强烈的同时,也越来越让我为难。关于村庄,需要说的太多了,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村庄形成的基本特征,是以族群为范围形成居住点。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成不限于族群。随着不断吸纳族群以外的人,村庄不断扩展,成为城镇,直至成为城市。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有足够养活一个村落一个城镇所有人的,可供耕种的土地。
土地,不仅仅是村庄形成的前提,更是州县、城市,甚至国家形成的前提。上古时代的战争,基本上最后都以土地和人口的重新分配为结束的标志,并成为下一次战争的起点。城市建立的前提,也必须是有足够的可耕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当初晋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几被饿死,“野人与之块”之时,从臣狐堰把这件事看成欲得土地的吉兆,虽是无奈之言,但也反映了土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如今,村庄、州县和国家赖以生存的耕地,也同样像村庄本身一样,面临旷古未遇的危机。
所以,《村庄的挽歌》,就从村庄的土地开始吧。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1 10:39:57
@david_tianyaabc 2021-02-21 10:36:00
第一,你不敢回答县名。
第二,照片是网络上的。
这样的农村,大概是20年前。现在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你不敢回答县名。当然自己也拍不了。
你的所谓的农村,只是臆想,根本就不是现实。
-----------------------------
一,你以为你是谁?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二,你信或者不信,对我没有任何影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三,冥顽不灵者,我有必要搭理吗?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1 11:39:10
第一章 一 方 水 土
水 土之 一 土 地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土质,风调雨顺的气候,使我们的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进入农耕文明,并养育了我们的民族数千年,让我们的国家成为现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不得不说,农业文明成熟,发达,能够更多的养活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口,在其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黄土高原的土什么样子,我没有实地考察过。但是,从那里能掏出窑洞住人这一现象分析,黄土高原的土应该很密实,很坚固。
自古以来,华北平原虽然广阔平整,东部近海地区,却一直是地广人稀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水质不好,水的含盐碱度高,且土质不好。再加上天气旱涝无常,导致土地的产出物低,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有限。
古语说,地灵人杰。虽然我们这里的水土不怎么好,但是曾经养育出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顶尖诗人高适,唐朝首屈一指的千年望族封氏家族,以及建立了北齐王朝的高氏家族的土地,再怎么说也不能算是穷山恶水,应该还算可以的吧。

我们这里的耕地,大致可分三种类型:旱地,水浇地,盐碱地,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旱地,没有水源能浇水,种地基本上要靠天吃饭。旱地之所以是旱地,盖因这些地里,即便能打出水井,要么水量不大不足以浇地,要么出来的水是咸水苦水,牲口都不喝的那种。用这样的水浇地,会让庄稼碱死,加剧土地盐碱化程度,还不如不浇。所以,旱地,每年耕种所得有限,全看老天爷的恩赐。风调雨顺的时候,一亩旱地能收百十斤麦子,就算阿弥陀佛。
水浇地,是指在地里打出来的井,水量充足,水质好,可供人畜饮用,也可以用来浇地。水浇地,一般都离河渠较近,天旱了能浇水,雨大了能排涝。这样的土地,是村子里耕作的重点,一般都会按照一年两熟的方式种植。而且,水浇地的土质,比旱地要好,粘性大,盐碱含量低。水浇地,不但庄稼产量高,村里人打土坯盖房子,土坯的使用寿命,也会比用其它的土长一些。
盐碱地,放眼望去,有一片一片白色的盐碱结晶,在太阳下闪光。这样的地里,一般的作物都不能生长。勉强种下去的庄稼,会有一片一片的不出苗,或即使出了苗,也会慢慢被碱死一部分。只有高粱等几种耐盐碱比较强的庄稼,才能多少收一些。小时候,盐碱地种的麦子,能收回麦种,就不算赔本。这样的耕地,产量一般比旱地还要低。生产队的时候拔麦子,人们最喜欢分到这样的垄,可以比别人少干活,多休息。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1 14:26:22
@五月十九日注册 2021-02-21 14:08:24
@592851055
对不起,我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忆,不需要查任何资料。既不写土地改革,更不写改革开放,只是简单叙述村庄的前世。
————————————————————
所见所闻,正是国家政策对地方的实施和管理的具体体现,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见所闻也正是地方对国家政策是否上行下效,没有贯彻执行,是地方基层的问题,穷山恶水出刁民。更加和国家政策或者国家领导人,没有任何关系......
-----------------------------
其实我老家是哪里,文中有说,是不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大家自己判断。
我自己感觉,我们这里人杰地灵的,别人怎么认为,我也管不了啊。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1 14:38:28








扎篷颗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2 09:10:36
盐碱地里最常见的一种植物,是一种野菜,叫扎蓬棵,也有人把他叫作碱蓬棵。这种植物,长着松针形状的叶子,叶子很嫩,手指一掐就可以断,流出绿色的汁液。扎蓬棵又可细分为两种:贴地长没有枝干,一直都是绿色的,我们老家叫盐篓子菜;还有一种是有枝干,可长到一人左右高,像灌木,叶子嫩的时候是绿色,长老了逐渐变红的,叫扎蓬棵。盐篓子菜的梗是绿色,扎篷颗的梗刚长出来的时候也是绿色,随着生长,慢慢变红。本来,这两种植物应该是长在海边的,蜚声大江南北的红海滩就是这种植物造成的。因为我们这里的盐碱地,盐碱比较重,可能接近于海边,才会有不少这种植物。这两种植物,叶子嫩的时候一模一样,青翠欲滴的样子,用开水焯一下,加醋和蒜泥,拌好了可以食用。但好像不能多吃,会对人体有害。小时候童谣说:“盐篓子菜,上锅炸(开水焯),老师吃了腚眼麻。”为什么要说老师吃了,我不是很清楚,童谣而已。从这童谣可知,这东西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身体不舒服,或者对身体有害。
那个时候的童谣,经常会提及老师。比如:老师老师快放学(学,音xiao,二声),俺家擀的杂面条,一个人一碗零一勺,家去晚了摸不着。小孩子之所以这样说,我想,对于正长身体的小孩子来说,饿着肚子还要读书,确实是挺痛苦的一件事。而且那时候,杂面条,在农村家庭属于比较奢侈的饭食,不经常能吃到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2 13:22:09
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可以经常见到大片大片泛着白色盐碱的盐碱地,现在见不到了。盐碱地的盐碱消失,据说与化肥的使用有关系。但我感觉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我刚记事的时候,地里打出来的土井,深的也不过三四米,水面距地面一米多,到了雨季,会更高。现在,不但土井早已成为了历史,就是在一段时期内每家都必须有的,比土井深很多的手压井,包括真空井,也早就不见了。打了不出水,谁家还会再打?七零年代中期,我们村打第一眼深井的时候,钻杆往地下钻的深度是一百米,井打好以后水面距地面一两米深。现在,深井的深度据说已经到了400米左右,井口用的水泵,早就是能从七八十米深度抽上水来的潜水泵了。

华北平原上的土,据说有50米厚。这50米厚的土,土质并不是一样的。据我观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叫粘土,就是大部分地表可见的那种可以用来耕种庄稼,分布最广泛的黄土。这种土分布在最表层,厚度大约一米半到两米不等,这种土不但适合种粮食,还可以打土坯、烧砖盖房子,在村里的用处很多。
粘土层往下,会有两种土:一种是沙土,一种是红土。在我小的时候,从地面往下挖,穿过沙土层,就会有地下水了。沙土,根据含沙量不同,质量也不一样,适合耕种的作物也不一样。从我们村往西十里左右,有几个村子,沙土就在最外表的上层,我们那里称作“白地”,适合种花生和红薯。因为沙土松软,颗粒细密,粘合力比粘土要小。这样的地里长出来的红薯和花生,外表非常平整光滑,在我们老家那一带非常有名。因为沙土不但松软,而且比粘土渗水性强,不利于保墒。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低,长出来的红薯,不但外表光滑好看,水分含量也低,相对含糖量就比一般的高。这样的红薯,吃起来口感好,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普遍受大大多数农民的欢迎。
红土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我们这里称为红土子,另一种叫做胶泥。具体的,后边提到的时候再做详述。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2 16:57:14
水 土 之 二 沙 土

沙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古代的诗人,在诗中写到沙的不少,像“黄沙百战穿金甲”,“沙场秋点兵”等等。不过,古诗里提到的沙,大多数应该是沙漠里的沙子,而不是我们这里的沙土。
相对于沙漠里的沙子,沙土的颗粒更小,更细,细到能够成为粉尘,所以跟沙子,还是有所区别的。光脚踩到沙土上,感觉比沙子更柔软,会非常舒适。由于颗粒小,互相之间更加紧密,也能保证其中可以留住更多的水分。因而,相对于沙漠来讲,沙土地,还是能种植一些作物的。
不过在我小的那个时候,沙土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有着比耕作更为重要的作用。
纸的发明使用,据说是从东汉的蔡伦时期开始的。但是一直到我有记忆开始,纸对于村里的农民来说,都是奢侈品。除非家里有读书人,才会有书本,有纸。当然一般的家庭,大多用的是草纸。草纸,颜色黄黄的,黄中偏点黑,有的时候可以从纸的背面看见碎了的麦秸残片。这种纸,在农村教育普及之前,都是用来上坟打纸钱烧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教育在农村,已经比较普及了。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会有一两个,甚至更多上学的学生。这样的草纸,被大多数的人家选择,给上小学的孩子作为练习本用。用铅笔往草纸上边写字,经常会被麦秸残片或其它残渣阻拦了笔迹,造成纸张的破损,小孩子们都不太喜欢用。但是,不喜欢也没办法,没别的选择。农民家里的条件都不好,钢笔用不起,小学生都用铅笔。白纸太贵,四分钱一大张,草纸比白纸便宜一分,只有三分。作业本老师有要求,必须用白纸。练习本,就只能少花点钱,能省一分是一分。至于卫生纸,当时的人听都没听过,更别说用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2 16:58:32


沙土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3 08:16:29
以前读过的书当中说,曲辕犁在中国的使用,是自西汉开始。这一革命性的发明,早早将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带到了世界前沿,生产效率获得了成倍的提高。据我分析,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不绝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农业技术的成熟,同样的土地面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即使统治者发生了变化,在这片土地上,仍然选择以农业为主。这足以让新的统治者不至于杀绝农民,也不至于灭绝文字,因而使中华文明和文化得以延续。
直到我小的时候,曲辕犁在村里还能见到,不过那时候的曲辕犁,已经不是种地用了。平常家里能见到的,都是犁铧,而不见整架的犁。犁铧留给我最深的记忆,也不是犁地,而是炒沙土。
犁铧的形状,有点像滑冰运动员穿的冰鞋,不过比冰鞋要大,是铸铁的。犁铧中间部分中空,像一个小的尖底锅,可以装下三四斤沙土。将沙土装到犁铧里边,放到做饭的灶台里烧,饭做熟了,犁铧里的沙土由也白色变成黑色,这就算炒好了。
沙土的神奇之处在于,炒成黑色,经过水沁以后,放在太阳下暴晒,很快就又可以恢复成原本的白色,像新的没用过的一样。沙土的土质也分好坏,颗粒细密沙多土少的最佳。这样的沙土,湿了以后,不会结成硬块。我们村就没有好沙土,只有像沙土的黏土。这样的土吸水性不足,遇水还容易结块,不好用。可沙土是每个家庭都是离不开的,没有就很难办,没办法,只好到西边十几里外,有白地的村子去拉。

炒沙土的特点是,吸水性强,而且干净柔软,人的皮肤接触上去会很舒服。没有炒过的生沙土,吸水性也不错,不过大家都用炒沙土,大概是为了杀菌。因为当时来说,炒沙土的作用,相当于现在人们都离不开的卫生纸,卫生巾。在卫生纸卫生巾还没有被发明的年代,我们这里的农民,都是用炒沙土来替代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3 09:59:15




沙土地。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3 10:05:34
炒沙土的好处,在于可以反复使用,而且皮肤接触的时候感觉干燥柔软。在湿水的情况下,沙土,比卫生纸的感觉要好。所以使用炒沙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尤其对于婴儿,用沙土是再合适不过。将炒好的沙土晾到合适的温度,装进一种特别缝治的土裤子里边,给还没学会走路,只会在炕上躺着的婴儿穿上,能保暖,还干净干爽,不伤皮肤。小孩子拉尿都在里边,来不及更换的时候,可以使用的时间长一点,最长可以坚持一个白天,到了晚饭的时候再换新土。使用过的沙土,经过暴晒,经过筛子筛出杂质,又可以像新的那样使用。
那时候农村家庭孩子多,几乎每家都有五六个以上,基本上是大的看小的。炒沙土,给婴儿换土裤子,晾晒沙土等等这些活,大都是大孩子们的活儿。老大负责老三,老二负责老四,如果下边还有,就继续往下轮。等到婴儿该学走路了,才不用再穿土裤子,于是土裤子传给下一个更小的孩子。
用沙土的当然不止婴儿,女人们也是要用的。只不过,女人们所用的土裤子,跟婴儿使用的,做法有所不同。女人们不管是否来例假,都要下地干活,使用沙土,以不影响她们干活为主要考虑。她们穿的土裤子,要求穿上以后不影响走路,也不能往外漏沙土。
除了例假的时候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旦女人因生育导致大出血,纸是绝对用不起的,只能用大量的沙土。由于女人们平时每个月都要用,用量比婴儿更大。所以说在那时候,沙土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卫生纸卫生巾,这绝不是哗众取宠。
每个家庭的院子里,都会用砖砌一个池子,池子上边搭一个小棚子。棚子不高,也不很大,能装一两车沙土,下雨不漏就可以。除了女人和婴儿用沙土,过年炒花生也用。当然,炒花生,不能用污染过的沙土。
九零年代,彩色电视开始在农村普及。面对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卫生巾的广告,一名上初中的小男孩百思不得其解,在课堂上大声向大家询问:谁能告诉我,这个卫生巾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班级里鸦雀无声......
犁铧与沙土何时淡出人们的视线,我没有印象了。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不知不觉中,沙土被卫生纸和卫生巾所取代。女人们应该很早以前就不用了,但是直到90初期,村里还有不少的家庭在拉沙土,给新生的婴儿使用。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3 12:48:52






土裤子与炒沙土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4 09:06:26
水 土 之 红土与胶泥

红土在沙土层之下,颜色比粘土深一些,吸水性更强,湿水的状态下粘性更大。这里说的红土,并非闻名于世的南国热带雨林的红壤,我们村里人把它叫做红土子。加了一个“子”,把红土的特点说的很清楚:红土脱水后会粉碎成小一些的颗粒,而不是像其它的土那样成为粉末。而且,红土所成的颗粒,相互之间没有吸附力,所以干了的红土会自己发散。因而,红土既不能烧砖打坯泥房,也不利于种庄稼,基本上是废物。

胶泥土,在湿水的情况下,和红土外观有点类似,只是颜色稍白一些。胶泥土,其实就是一般人都知道的观音土,也就是制作陶器的陶土。胶泥的颗粒比粘土细密,黏性更大,但不容易跟其它东西粘连。所以在各种土里边,胶泥土是最干净的,也是最硬的。
当城市里的孩童盛行弹玻璃球的年代,村庄里的男孩们,玩的就是胶泥球。玻璃球对大家来说,成本太高,买不起。胶泥就不一样,自己费点力气,到河边沟边找一些,和泥的时候仔细一些,把泥和熟了。团泥球的时候用点心,尽量把泥球团得圆一些,光滑一些。这样做出来的泥球,弹的时候,从感觉上,跟玻璃球的区别不是很大。如果团好的泥球,下窑加以烧制,就成为陶制球,弹起来连玻璃球的声音都有了。
胶泥因为硬度大,一般都被用来制作陶器,如家里用的水缸、各种盆罐。其实,如果用来做砖或者土坯,胶泥应该比粘土做的质量好。不过,胶泥的硬度大,用来打土坯做砖坯,需要花费的力气和时间过多。在生产力低下,一切都需要人力的年代,这样会因为效率低,导致成本过高。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4 14:19:40








印片,泥娃娃,泥球。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4 15:16:41
@ty_娃哈哈978 2021-02-24 14:38:18
闻所未闻,大开眼界。
-----------------------------
谢谢鼓励。七十年代,我所经历的生活,现在的人,城市的人,都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4 15:19:58


比较精美的泥娃娃,现在在某些地方又有人卖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