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中国“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隐写的明亡历史!

字数:139404访问原帖 评论数:58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4-05-21 19:46:00 更新时间:2021-03-16 11:13:54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0:28:27
@小一爷ABC 38楼 2014-05-22 10:16:12
楼主,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
谢谢,我还真不知道,不过不影响我后面的内容,谢谢关注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0:32:48
@V哥掰谎 24楼 2014-05-21 22:06:12
然而前面提到的民间“红学家”霍国玲认为贾家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这一结论是大错特错,因为我们都知道贾家的结局是很悲惨的,从前八十回里出现的各种伏笔中我们可以知道贾家最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这样的场面,试想作者无论是生活在清朝的“顺、康、雍、乾”哪个时间段中,他们都不可能看到清朝的皇宫有这样悲惨的情景,除非他们能活到1911年辛亥革命看到清朝的灭亡!也就是说贾家......
-----------------------------
@牛肉丸好吃 39楼 2014-05-22 10:23:10
楼主很厉害,我们读者完全无法把这两者练习在一起,看了你说的居然觉得有点联系。。。
-----------------------------
肯定是有联系的,作者费这么大劲就是因为在清朝文字狱的环境下写明史的,在我后面的内容中会讲得更精彩,你不会失望的!@牛肉丸好吃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1:26:56
在第四十回里的“牙牌令”的情节中,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有些所谓的学者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以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所谓的两个“皇帝”,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这样口无遮拦不负责任的大嘴学者真是有些“思维奔逸”的表现!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是不是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满清的康熙和乾隆年间的事挨不上边。其实 “日月双悬”这个词是南明小朝廷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那这些著名文人经常说的“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日月双悬”有两重含义: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都是支持的,因为毕竟都是汉人的政权!所以黛玉说的“双瞻御座引朝仪”我们也就很容易看明白了。另外在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2:41:01
这条批语中提到的“南直”指的是什么呢?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应天府。他将国都所在地的区域,划归六部管辖,也就是说,直接隶属皇帝管辖,因而称为“直隶”。明成祖后来迁都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于是改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为直隶,而南京仍设六部,称“南直隶”。“脂批”中的“南直”一词无疑是指“南直隶”,即指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的习惯,必然是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明朝灭亡以后到了清朝不再有“南直”这个特别行政地区了,也就不再用这个名称了,“南直”这个称呼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快地消亡了。而“红学家”们论证出来《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为1754年,距离崇祯皇帝之死的1644都有一百一十年了,过了这么久了谁还会对“南直”这样的老称号有印象呢?要知道新中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的二十年以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提“北平”这个旧名了!如果不是现在的影视业发达,拍摄了很多关于解放前的战争电影,我估计现在的人根本没有谁会记得北京以前曾经叫北平了!而我们现在距离北平改名为北京的时间不过才六十多年,而在资讯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明清时期,谁还可能记得一百多年前就已经不再使用的旧地名呢?“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指的就是明末一段史实而已。当时满清意外入关,定都北京,北方各地看到满清狼虎之师来者不善,纷纷献城削发,北方六省相对而言并无过多杀戮,但南方冒出史可法顽强抵抗的势力,激怒了满清的统治者,于是在吞并南明江南七省的过程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十八年来一共杀掉汉人五千万以上,当时的场面真是惨绝人寰令人震惊!所以“南直召祸”指的是明末南方七省的灭顶之灾。如果没有“脂批”点明于此,我们根本不会明白书中一开始写的这场大火的本意,在残酷的“文字狱”恐怖之下,这是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隐晦的笔法。正因为我们的“红学家”错误地将成书的年代定为乾隆年间,所以才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这条批语。不过人家是专家,所以可以对这样的质疑根本不与理采,因为他们也实在是无法回答,也只能采用回避的做法!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3:21:37
其实对于普通《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仔细看一下书中人物的穿着,有哪一个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无论从关于《红楼梦》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看,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一点清朝的影子都没有!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普通宫员,再到普通人家,完全都是汉人的打扮,要知道影视剧中的造型可不是现在人自己随便发挥的,都是依据书中的描写设计的。再比如第一回《好了歌》里有这样一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而这个“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了,那为什么贾家会有大量明朝时才用的而清朝以后不再使用的“笏”呢?不但有,而且还“笏满床”,谁家会有这么多呢?答案不是很简单吗?

在第五十二回里那个“外国美人”的诗中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句子,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批语:
〖清,属水〗
这样看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昨天是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却是在满清统治的国家里了”。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原来《红楼梦》这个书名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旧梦”!有位叫陈子龙的抗清志士写过这样的诗句: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3:54:33
原来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历!居然与“明亡清兴”的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提到的“悼红轩”,表面上看是指怀念自己以前的“红颜知己”,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述那样:
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
其实这只是书中表面的故事,而实际上“悼红轩”是指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宝玉在大观园里往的地方叫“怡红院”,这里的“怡”字是指“怡心、喜乐、高兴”之意,所以“怡红院”的意思就是“见了红便心怡”!自然是也是暗指强烈的思念明朝故国之情。这就是《红楼梦》典型的“一喉二歌”的手法,什么叫“一喉二歌”呢?在石头记钞本中有一个《戚续本》,在此本开始处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写的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一喉二歌”就是指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说:以前他听说过有人能够同时唱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发出,而另一首则是从鼻子里发出(难度那是相当的大)!也听说过有人能用两只手同时都能写字,左手能写楷书,右手能写草书,但这些神奇的技艺从来没见过!然而这样的奇事居然出现在《石头记》一书之中!看来戚蓼生算是看懂此书了,因为他还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这自然是指此书本很特别的史书!其实“一喉二歌”的情况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正反两面的故事都是“一喉二歌”的经典之作,也是汉语一字多音多意所产生意想不到的极其独特的结果!更是我们研究“红学”的一大乐趣所在!同时我们也能够慢慢体会出作者在创作此时的时候面临多么大的政治压力呀,肯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情色的故事之中,而更让人惊呀的是:虽然三百年来人们一直只痴迷于此书的表面故事,但实际上其背面隐写的故事更精彩!这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大家就能充分地体会到。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00:14:43
那此书的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严酷,连汉人读“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这样的唐诗都有可能获罪,所以作者自然在行文用字的时候肯定倍加小心。其实《风月宝鉴》中的“风月”表面上看是指男女那方面事,但实际上另有所隐,按照“一喉二歌”的思路来看:“风”字即“清风”,可以解为“满清”,而“月”字即“明月”,可以解为“大明”,“鉴”字本身是指镜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说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为后人提供参考借鉴。所以《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指“明亡清兴、改朝换代历史为我们提供的借鉴与反思”!这就是《红楼梦》这本书反面故事的主旨,此书根本就不是一本爱情小说,而是一本隐写的历史!在第五回仙曲中《红楼梦引子》里有这样一句: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又是何意呢?“怀”是指怀念吗?其实这里的“怀”字有“归降,使降顺”之意,在贾谊的《论积贮疏》中有“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中的“怀”就是这样意思。所以“怀金悼玉”指应该是:虽然我们不得不屈服于满清,但我们依然想念着大明!也就是说此书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反清复明”,更多的是对明亡的反思和对大明的怀念,在第七十回里探春说过一段话: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些话说得相当的深刻!作者认为那么大个汉人的江山居然这么容易地就亡国了,首先应该是汉人自己内部出了问题,所以人家一定要深刻反思,这一点很重要!也让我们明白作者应该是史学家,而非反清义士,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后人保留下一本明亡的历史。让人感慨的是三百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了情色小说,我们都跟贾瑞犯了同样的错误,幸运的是我们还没有丢掉小命!
那《石头记》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明朝最早的国都是南京,南京的别称为“石头城”,作者不敢提明朝后来国都北京,所以只好用最早的国都南京的别称来代指明朝,所以“石头记”就是暗指此书写的是“明朝的历史”!
在第九回里,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要知道“茗烟”这个名字也很有深意,应该是谐音“明朝化烟”之意,而他骂的“金荣”这个名字也另有含义,我们都知道满清又被称为“后金”,所以“金荣”自然是指满清发达之意,在这一回里茗烟是这样骂金荣的:
“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可见作者对满清无比愤恨和鄙视!而这样露骨的“指槡骂槐”居然没有被“程高本”删掉,实在让人意外!估计是“清朝广电总局”对一些关键字审查不够严格。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给大家找到更多令人瞠目结舌证据来,而且这些证据很多都是一百年来、甚至三百年来几乎没有人看出来过,会有足够的铁证让大家坚信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到时候我相信大家会像我一样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兴奋!下面我将首先暴料一个书中重要人物的历史原型,料是相当的猛,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失望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08:24:34
第三章 首次揭开“冰山”和“雌凤”的秘密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梦”和“幻”这样的字眼儿,搞得让人感觉其中大有禅机似的!其实这不过是作者想强调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意思,贾家应该就是谐音“假家”,一个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人家。九道门的宁国府暗示我们贾家应该是在影射末世的明朝皇宫,也可以理解为大明的江山,作者用“以家寓国”的手法,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本书的作者应该是经历过亡国之恨的明朝的遗老遗少,按时间来算,这帮人肯定活不到乾隆时期,所以此书的成书时间应该肯定是在康熙年间!其实这样的证据不是没有的,比如清代有一本“弹词”小说,名叫《何必西厢》,又名《梅花梦》,书中文字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是《金瓶梅》与《红楼梦》两书并提:

而在《何必西厢》第二次出版的序言中最后的落款是:

“雍正甲寅年”仲夏桐峯外史谨序。
还有“翼云”和“桐峯外史”的章。这两张图片是我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拍到的实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亲自用手触摸一下近几百年前的善本《何必西厢》,很让人有感觉哟!序中提到的“雍正甲寅年”也就是1734年,而红学家们所确定的《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为1744年,也就是说有人在《红楼梦》开始写作之前十年就看到过《红楼梦》了!这实在是太穿越了吧?荒唐得令人发指!红学家为什么不敢出来解释一下呢?而且这个序注明此书已经是第二版了,也就是说早在1734年以前《红楼梦》就已经流传于世了。但这些证据与“红学家”的研究相矛盾的,因为没有按照“红学家”的意愿出现,自然不被“红学家”承认了!这难道这不是学术丑闻是什么呢?应该说一点都不过分!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09:42:25
而最可悲的是中国广大的读者,被传统“红学”这样的歪理邪说蒙蔽了这么久,至今还执迷不悟!其实书中的暗示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只是大家过于迷信专家了!比如在第五十四回有这样一条回前诗很值得回味,我相信大家只要仔细看都可以发现其听问题:
〖蒙回前总批:
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
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
大家试想一下“都中旺族首吾门”这句的含义,谁会是国都里的第一旺族呢?我相信连傻子都不会认为会是江宁织造“曹寅”家!因为他家不在京城,而且作为一个小小的皇家买办肯定也成不了“都中旺族”,更不用说是“首吾门”了!那难道写的是某位高官大员的家吗?可哪位大员敢自称自家是第一“都中旺族”呢?这不得不让我怀疑这还是指的是皇帝家!那这首回前诗是谁写的呢?我一直有个猜测:《红楼梦》的创建团队中应该有朱家的后人!也就是说可能有皇家后人参与了创作,我会在后面告诉大家我的理由。
这样看来书中的主要角色应该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都应该是在影射一些重要的在明末清初时期能够叱诧风云历史人物。书中最为显眼的主要角色之一就是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她性格生动、泼辣、嬉笑怒骂、活灵活现,作者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鲜活的艺术形象!当然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这些都是《风月宝鉴》的正面故事,那从反面故事来看:凤姐会是在影射的哪个历史人物呢?估计很少有人敢想:凤姐这样一个让人感觉又可恨、又可爱的角色,真的有可能是在影射明末皇宫里某位著名的人物吗?
在《红楼梦》的第五回里,描写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给他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上面有书中主要人物的判词,这些判词都是这些人物未来的伏笔,这些判词以及此回中的仙曲对于我们分析这些主要人物的结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分析一个人物的结局,首先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人在判词。我们先看看凤姐在第五回的判词: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1:42:36
我们先看看凤姐在第五回的判词: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一书成书三百多年了,读过这个判词的人也应该数以亿计了,分析这个判词而且写出分析文章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光是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一句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有好几十种,但现在我惊奇地发现:三百多年来真正能完全看懂凤姐判词的人应该几乎没有!当代中国“红学”的“考证派”对小说故事背景的判断就错了;而“索隐派”又没有对三百多年前的史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使凤姐的判词成为一个真正悬而未解的疑案!虽然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读五花八门,但根据脂批提示的“拆字法”:“人木”二字拆出一个“休”字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也就是说王熙凤最后是被她的丈夫贾琏“休弃”而不得不离开贾家的。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创作特点,被人称为“草蛇灰线”,也就是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伏笔,一些人物偶尔说的一些不经意的、看似是无关紧要的闲话,但很有可能是在暗伏这个人后来的命运和结局!比如第七回惜春在全书出场说的第一句是这样描写的: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而惜春最后的结局就是出家了,正应了第五回惜春判词里的那句“独卧于灯古佛旁”!在第二十二回里惜春的谜语和旁边的批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庚双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如果不仔细看谁也想不到惜春出场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她最后归宿的伏笔,这种写法真是太神奇了!其实书中这种写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找到很多。
再比如第三十回中金钏跟宝玉说过一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于是她的结局就是跳井而亡!可以说这样的伏笔简直是太直白太好懂了!有不少“红学家”面对这些浅显易懂的伏笔不敢大胆地去猜,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答案这么简单的话那太不可思议了,再说作者是多么聪明的天才呀?他能把伏笔写得那么容易吗?于是不少“红学家”们把很多伏笔看得很高深,认为到处是玄机,脑子要多拐几个弯,甚至还到秦可卿的药方里找所谓令其自杀“密码”!也使世界的“密码史”一下子提前了好几百年,而这更让一般的“红学”爱好者感觉《红楼梦》是本天书!其实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懂,如果写出来的伏笔只有少数所谓的专家才能看懂,那作者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红楼梦》当天书来读,只要我们不受专家们的影响,大家都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其中的奥秘。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1:46:21
其实我们还可以在书中找到很多类似刚刚提到的惜春和金钏她们这样的伏笔,自然王熙凤的身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在第六十八回里凤姐大闹宁国府的故事里,她两次提到了休书:
“如今咱们两个一同去见官,分证明白。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给我休书,我就走路。”
“再者咱们只过去见了老太太,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应该说这些地方应该都是凤姐在八十回以后被休弃的伏笔!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是:她应该肯定是在贾家家败之前被休的。难以想象在贾家都家亡人散的悲催时刻,贾琏不让能力超强的凤姐帮着支撑局面,而是还有心情休妻把凤姐赶走!这样的情景恐怕太不符合逻辑了吧?所以我这个猜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从凤姐的判词里的“凡鸟偏从末世来”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假设小说的故事背景真的是发生在明朝,那凤姐所影射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出现在明朝末年!
其实书中也多次提到过“末世”这样的字眼儿,让人感觉贾家日薄西山、末日将至,相信大家肯定都有印象,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段的批语提到了“末世”: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在第二回中也有“末世”的批语:
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在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词里也有提到“末世”: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在十三回有条批语也提到了“末世”:
〖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
在第十八回也有一条批语提到:
〖庚双夹: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在第五回里也有一个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没有说“末世”二字: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应该说这些都不是泛泛之笔,但这个“末世”肯定不是指小小的江宁织造府因敲诈驿站而被抄家的事,而是指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这个大背景!那凤姐是影射那个时期的什么历史人物呢?根据我们对她的了解我总结一下她有哪些特点:她在贾家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在家败之前被休后不得不离开贾家,之后惨死,没有办法在家亡人散的关键时刻大显身手,实在令人遗憾!如果贾家真的是在影射明朝的皇宫,那在明朝末年的时候皇宫里有哪个人物有以上这些特点呢?我相信稍微懂一些明朝历史的人很快就会想到一个很有名的而且是很有争议的人物!我在这里先卖个官子,如果你还没有猜到也没有关系,接着往下看你就会恍然大悟的!我们再回到凤姐的判词,虽然研究她的判词的人很多,但真正认真研究凤姐判词前描写的那幅画的人却很少,而我个人认为这幅画极其的重要,是解开凤姐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身份的关键!其实只有简单的两句: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1:47:15
@太熊猫 104楼 2014-05-28 11:45:52
你咋又跑这来了哥!早上一刷新帖子不见了,我以为你被查水表了还是封口了
-----------------------------
是呀,天涯江湖险恶呀,哈哈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1:51:47
@太熊猫 107楼 2014-05-28 11:49:47
可是老贴被删除真的很可惜啊!里面还有大家的很多精彩分析,各种抛砖引玉,就这么不见了真是可惜啊!
-----------------------------
已经移到了“舞文弄墨”分论坛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2:35:16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凤姐判词前两句关于画的描写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大家普遍认为这很简单:“一片冰山”指的是王熙凤冷酷无情,而“一只雌凤”就更简单了,都点出“凤”字了,这是为了提示大家这个判词就是说王熙凤的。不信你去问问“红学家”,他们肯定不会给出更高明的答案来!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不重视这两句,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发现藏在其中的天大的秘密!这是非常可惜的,这也是让我感到很幸运的地方,因为这两句所包含的内容不但能够揭示出凤姐所影射的真实身份,更能让我们重新领悟出本书的创作目的和小说故事的大背景!同时我也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冰山”和“雌凤”的秘密是三百多年来我第一个发现的!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雌凤”,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雄为凤,雌为凰,常用来象征祥瑞。由于大家常听说“龙凤成祥”这个说法,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凤”是专指女性,尤其是有不少女士的名字中也有“凤”字,更让人把这个字的含义搞错了。其实“凤”是指雄鸟,如果用“凤”来形容人的话应该指的是男人,很多女士的名字中有“凤”字的原因,应该是她们的父母特别希望有个儿子,就好像现在有不少女士的名字叫什么“冠男”、“亚男”一样,可到了现在大家居然以为“凤”字是用于女士的名字,其实不然,想当年国民党中有个很厉害的大老爷们就叫“毛人凤”!多霸气呀!
在第五十四回里的说书先生提到她要说的书叫《凤求鸾》,讲的是一个叫王熙凤的公子向一位小姐雏鸾求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凤求鸾”中的“凤”指的是男人;在七十年在的时候香港有一部老电影,名叫“三凤求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凤”是指男人。而王熙凤的判词前居然出现了“雌凤”这样的字眼,实在是很矛盾!既然“凤”是指雄鸟、指男人,那“雌凤”指的到底是雌鸟还是雄鸟呢?如果指的是人,那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呢?合理的解释是:“雌凤”应该指的是“又雌又雄”的鸟,或者“不雌不雄”的鸟;如果是指人,那应该是指“又男又女”的人,或者是“不男不女”的人!如果放在现在,我们很快地想到这是指泰国人妖、变性人之类的人,那在明清的时候这样的人会是什么人呢?我相信大家会毫不犹豫地说:这应该指的是个净了身的太监!原来王熙凤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明朝灭亡以前被赶出皇宫,之后死去的太监”!在明末会是谁呢?答案不是呼之欲出了吗?我相信现在大家会犹豫不绝地说:是魏忠贤?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3:30:39
凤姐真的是在影射魏大人吗?好像老魏给我们的感觉跟凤姐不大一样呀?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据史料记载,当年天启皇帝不理朝政,把国事都交给了魏忠贤来管理,于是老魏大权独揽,也确实是精明强干,把大明江山管理的井井有条,在打击“东林党”的问题上心狠手辣,不少大人物死在他的手里!贪财害命的事他也实在做了不少,后来居然还成了高高在上的“九千九百岁”,只比皇帝这个万岁小一百岁!然而好景不长,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辞职,离开皇宫,奉命前往安徽凤阳守陵,没想到他离开以后不久,就有很多人纷纷跳出来弹劾他,于是崇祯皇帝下令要抓他治罪!魏忠贤听到消息以后,只好畏罪上吊自杀,导致这样一位能干的人在明亡的关键时刻没有机会施展自己非凡的管理才能,实际上这也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实在让人没有想到这么重要的证据居然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忽略!于是我又想到一点:王熙凤在书中又被称为“凤姐”,其中既有象征男性的“凤”字,又有个“姐”字,也应该有“不男不女”的太监之意!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介绍书中关于凤姐性别的多样性的独特描写,大家不要走远了哟!另外有人发现王熙凤说话很放肆,动不动就骂人,这也是太监的特点之一,比如在第十六回里有这样一段:
凤姐笑〖庚辰侧批:有神。〗道:“别放你娘的屁!〖庚辰侧批:像极,的是阿凤。〗我的东西还没处撂呢,稀罕你们鬼鬼祟祟的?”
从批书人的话中我们感觉王熙凤肯定是有原型的,我相信这应该是太监常见的说话口气。
我们再看看凤姐判词前的那幅画中的“一片冰山”吧,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很难搞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没有人能发现凤姐原型秘密的主要原因,我一开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地思考了一个星期,但后来我居然仅花了一秒钟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怎么回事呢?这应该感谢伟大的互联网时代,我只搜索“魏忠贤 冰山”这样的关键字,答案马上就出来了!结果不仅令我震惊,而且也证明了我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3:39:34
原来魏忠贤死后的第二年,明末有位著名的剧作家叫张岱,他写了一出戏,大骂魏忠贤残害忠良,祸国殃民、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耻下场,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魏珰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一人上,白曰:“某杨涟。”口口谇(言察)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怒气忿涌,噤断嚄唶。至颜佩韦击杀缇骑,嘄。
张岱创作完成以后,令家里的戏子排演,然后在绍兴城隍庙露天演出,聚观者达数万人,这是一出在明末很轰动的戏,而这出戏的名称就叫做《冰山》!
那张岱的这出戏为什么要叫《冰山》这个名字呢?原来是指魏忠贤手中的权力就像一坐“冰山”一样,虽然看起来高大威猛非常唬人、盛气凌人而不可一世,但崇祯皇帝像太阳一样,一出来,这个权力的冰山就马上融化而土崩瓦解了!实在让我们没有想到,原来王熙凤判词里的“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短短两句中居然包涵着这么多的内容!
这段记载中还提到演杨涟演员上场以后,刚说道:“我是杨涟”,于是全场观众集体高呼:“杨涟!杨涟!”真有些现在的明星演唱会的样子,气氛很High呀!看来正如古人说的:“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时间的长河虽然一刻不停,但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而同时也让我们发现魏大人当年的名声怎么这么狼藉呀?这里提到的这个杨涟,指的就是“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就是他向天启皇帝弹劾魏忠贤,写了著名的《二十四大罪疏》,他跟魏大人进行过多个回合的较量,终于以失败告终,最后下狱死惨。而我们忽然发现: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跟自己的老公贾琏斗争也很激烈,几次较量中他都吃了亏,我相信作者用贾琏来影射历史上的杨涟,贾琏就是“假的杨涟”,是个艺术加工以后虚拟的“杨涟”,就好像贾家就是“假家”,指的是一个虚幻的、不存在的、艺术加工出来的人家一样!难怪作者总是提到“梦”、“幻”之类的词。作者以家寓国,把明末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放到贾府这一样个大家庭里,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影射明朝上层发生过的政治斗争的历史,用贾家的家败来影射明朝的灭亡,这是在清初文字狱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办法。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3:51:03
也许有许多人会认为书中的王熙凤跟魏大人给我们的感觉差别太大了吧?王熙凤确实很有管家才能,可魏忠贤真的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吗?没听说过呀?好像我们只知道这个“死人妖”天天干坏事了,没干一件好事!我仔细研究那段历史以后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很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的!魏大人之死实际上应该是个大大冤案,我会在后面一点点给大家介绍,现在大家不要着急,因为我的草稿已经写好了,将那段论述放在后面了,现在不方便移过来,不久大家就可以看到了。
这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不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不知道当时的文化特点,我们将根本无法解读类似“冰山”、“雌凤”这样的问题!相比之下,生活在今天的人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人可以拥有跟“红学”专家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资料,而且查询手段又非常方便快捷,只要大家勇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盲目相信权威,在做学问的领域里,我们更应该抱着敢于怀疑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再加上必要的悟性和运气,肯定能够有更多、更惊人的发现!
“冰山”和“雌凤”,是我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不但证明了我走的路是对的,更坚定了我继续发掘探索《红楼梦》更多秘密的信心!这只是个开始,关于王熙凤影射魏忠贤的证据还有很多,在后面的内容里,我会结合不同主题一点点告诉大家,相信你每看到一个都会感觉到非常惊呀,感慨隐写的历史都藏在书里,为什么以前自己就没有注意到呢?要怪就怪为什么一开始自己就上了“红学家”的贼般吧!在下一节里,我接着给大家讲凤姐,给大家看更多的证据,相信大家肯定不会失望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4:54:22
第四章 关于凤姐复杂多样的性别描写
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作者使用“雌凤”一词是为了暗示我们凤姐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与众不同的性别!而用“雌凤”来形容太监实在是让人有些忍俊不经!我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在重新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书中关于凤姐性别不同寻常的暗示实在是不少,以前我们只把这些当成闲文,但回过头来仔细品味,真是让我又惊喜、又感慨!感慨三百多年前这些大文人给我们的暗示居然一直没有人能够看懂!我们还是先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凤姐的性别的吧,在第三回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大家注意,这里居然说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按照书中提示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原则,我们可以知道:“自幼假充男儿教养”是书中表面故事里的情节,而实际上反面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应该“自幼就是男儿身”!因为魏忠贤跟一般的太监不一样,别的太监都是自幼净身的,而他是成年以后才净身的,所以他自幼自然就是个男儿!表面的故事给我们的印象是凤姐自幼就是个假小子,长大以后她也是很豪气,严重缺少女人味儿,比如第五十四回里大家看放炮仗,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儿笑道:“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
这里的凤姐给人一种女汉子的感觉!另外王熙凤除了在书中一直被称为“凤姐”以外,还经常被称为“凤哥”,比如在第六回里有这样的描述:
周瑞家的说:“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
在第七回里: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在第三十五回里: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
在第三十九回里: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
在第五十七回里:
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
在第七十五回里:
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
王熙凤被人称为“凤姐”,小名叫做“凤哥”,那她到底应该是“哥”还是“姐”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5:08:10
@MattDamon2010 128楼 2014-05-28 15:06:04
楼主,原帖怎么不见了
-----------------------------
几个编辑有争议,没有办法,呵呵,不过换到另一个分论坛了,“舞文弄墨”,但效果一般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8 15:25:53
@andy63560704 131楼 2014-05-28 15:24:25
怎么删帖了揭露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隐写的明亡 历史 !
-----------------------------
原贴已经移到了“舞文弄墨”分论坛,最新的内容只在新网页更新了,地址如下:
bbs.tianya.cn/post-culture-849459-1.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