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说一说有关诗的

字数:2980访问原帖 评论数:25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3-13 17:53:46 更新时间:2021-03-28 12:53:35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09:53:46
欢迎申论。
从我有一个观点开始。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09:57:56
前段时间看到网友 ty_身后眼前 提到诗词圈子的诗,如果没有评注,一般人看不懂。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也不是故意追求看不懂吧,事实上的结果是许多读者的看不懂,只有诗人自己懂,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给读者设计路线的,又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

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怎么样的,极其重视感受传达的,能借助清晰和具体的东西来准确表现出最飘渺的感受。

我有一个观点,只要认识字,就能从中意会到人生的境界。就算不认识字,别人给他读的时候,也能意会到上述境界。你不能要求每个读者都达到统一的水平,但因人而异,各有层次吧。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0:11:38
和诗人谈到这个观点,大都不能接受,好朋友也会如此。我开玩笑说,这个群体不被理解已经成习惯了。一边用自己作探测器,发现、解释、理解这个世界最玄奥的部分并传达出来, 结果自己成了最玄奥的部分。越来越小众,越来越边缘。写古诗的,已经不在意未来,因为看不到未来。写现代诗的,似乎自由到没有标准, 珍珠粉与泥沙齐飞,玄鸟共乌鸦一色。也许有一种发展趋势,被理解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越伟大的作品越不容易被理解。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0:28:04
但是我想说,被理解和被意会是两件事。
正好昨天看到山主读姜白石的诗,他说喜欢第二首,山主的心境和姜的心境可能不同,但是”感受到“那一刻的本质是一样一样的。
其实姜白石是不好被理解的诗人。他说:岁寒知松柏,难处见作者。这个”难处“究竟在哪,值得细想。
同样,很多人爱举陈子昂的例子,因为太典型,太能说明问题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读者难过了,心痛了,就代表理解陈子昂了吗,显然不,他仍然是小众的,不被理解的。
能被读者意会,甚至被文盲意会,丝毫不会影响到伟大作品的深度。我倒觉得,评价一个作品的永恒性,就在它能在多长时间里,在多广泛的受众心中,引起多少层级的意会。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1:12:43
这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原因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诗与其他文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和音乐、绘画有共同属性,是极重视传达感受的。要说人的感受最难描述,比如”痛苦“,它的性状,层次太丰富了,更不用说人和人还有肚皮隔着。所以音乐、绘画和诗,就是在描绘和传达类似人人皆有,却很难言说的东西,直击灵魂的抒发出来。作者在抒发,对观者也将会是一种抒发(允许不同层次的抒发)。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2:17:55
其次,人的感受是体验,不受知识与智慧的限制。但知识与智慧决定体验的高度。

再次,有个定势,优秀创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写作经验的积累,作品都会逐渐趋于平淡和单纯。这并不是情绪、感觉被压抑了,而是活跃到极端的静。对这种静的体会,我觉得只有中国和日本的审美理念能够恰当诠释。我把它称之为”粹“。

你会发现,这种形式上的平淡附带来一个优势:这样单纯的作品,容易被任何阶层接受。而形式上的近距离,不影响精神厚度上的距离感。

所以重点来了:”越伟大的作品越不容易被理解。“。 诗人是小众的。 绝不是因为它的形式不平淡、不单纯。恰恰相反,它千锤百炼,已经表现的没有距离、容易使人接纳,但是作品背后精神的高度很高,而且,只有这种精神高度带来的距离感,才能使无数,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同时、参差的走在这条与作者亲近的路上。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2:22:43
比如歌德。在他老年的时候所写的诗,就具备上述特征。单纯的外形 蓬勃的内容。
一起欣赏一下:

《幸福的渴望》

歌德

别告诉他人,只告诉智者,

因为众人会热讽冷嘲:

我要赞美那样的生灵,

它渴望在火焰中死掉。

.
在爱之夜的清凉里,

你被创造,你也创造,

当静静的烛火吐放光明,

你又被奇异的感觉袭扰。

.
你不愿继续被包裹在

那黑暗的阴影内,

新的渴望吸引着你

去完成高一级的交配。

.
你全然不惧路途遥远,

翩翩飞来,如醉如痴。

渴求光明的飞蛾啊,

你终于被火焰吞噬。


什么时候你还不解

这“死与变”的道理,

你就只是个忧郁的过客,

在这黑暗的尘世。
-------------------------------------------------------
谁都能看出来,写蛾子的。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2:54:30
可以这样说,读诗读懂作者的是少数,(哈哈,他也盼星星盼月亮呀,盼到最后不指望了)所以作为读者,最好不要有知音情结,容易遭到打击。

比较好的多数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多数是在作者的帮助下读懂了自己。

让一个人意会到自己,或者体验到自己,从而感受和体验到”人“这个群体,也是诗歌的高级境界,相对不那么困难的境界。

从现代诗的角度看,没错,诗歌用来表情的,但不是光顾着表自己的情的。光顾着表自己的情,会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不仅难懂而且不能意会!容易让读者迷失在奇形怪状情绪和表达里。

难懂,一是因为精神高度高导致的难懂。二是因为诗人太奇葩,疏离于人类这个群体的共性与规律。

那么问题来的,作为诗人,本质上是关怀和亲近这个世界的,还是疏离于这个世界的呢。我认为应该是前者,还是充满温情的,纯真的。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3:00:19
作者会无奈的看着他的读者在一条歧义之路上越蹦越远。读者也会无奈的看着作者在一条只有他自己的路上越蹦越远。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3 13:47:20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只能看到自己。但我认为,读者可以这样,作者不行。让诗人的诗与文盲沟通,听上去很不像话,如果改成诗与世界及人类相通,可能会好一点,虽然人类中包括文盲。找到这个纽带,平易近人的同时又是超凡的,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都很重要,这也是“象征主义”得以存在的理由。(完)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15 15:26:25
@须弥山主人 2021-03-14 19:56:31
二十多岁时读歌德《游子夜歌》,印象特别深。。。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钱春绮 译)
-----------------------------
这首诗我也读过。琢磨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首诗的时候,差异在哪里,特别的有趣。我摘下来几首,一起瞅瞅:

浪游者之夜歌 (梁宗岱 译 )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吧:俄顷
你也要安静。
---------------------------------------
流浪者之夜歌 (宗白华 译)

一切的山峰上,
是寂静,
一切的树梢中,
感不到
些微的风,
森林中众鸟无音,
等着吧,你不久,
也将得到安宁。
-------------------------------------
流浪者之夜歌 (郭沫若 译 )
一切的山之顶,
沉静,
一切的树梢,
全不见
些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中无声。
少时顷,你快
快也安静。
-----------------------------------------
《浪游者的夜歌》韵文版 (钱锺书 译 )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
漫游者的夜歌 (冯至译 )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的树梢中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声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

楼主:酒醉扶墙走  时间:2021-03-21 23:41:02
@远烟空沫 2021-03-21 21:20:12
当前诗歌技术已从意象转到语象了,不过我觉得咱们古老的杨柳依依仍是佼佼者。
-----------------------------
语象的长处是直接,单纯。通过词语本身调动人脑海中的思维链,人人看了都能联想到。比如熊猫,人就会联想到可爱、憨厚、墨镜,国宝,慢悠悠,竹子等,但还是有限制。意象的话会广阔一点,比如月的语象,嫦娥,弯弯的,皎洁,冰清,阴柔,意象就多出来思乡,相思,纯洁等,从而产生意境如:淡淡的忧伤,孤单,灵犀相通,永恒感等。
现代诗侧重依靠语象沟通,毫无疑问有助于打破读者和读者和作者的沟通壁垒,包括不同国家的读者。感觉在一些地方会有牺牲,不是在思想上、不是在审美上、不是在感受上,在哪,目前想半天,我也说不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