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与诗话

字数:154641访问原帖 评论数:33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0-21 21:39:58 更新时间:2022-01-21 17:39:2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3:39:58
《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在挥手告别明孝陵景区的路上,漫天丝丝春雨,若有若无地打在几株梅蕾花瓣上,我回头看看那起伏的梅花山,一片迷蒙,像飘飞的雪花........

(一)
裸退回新加坡之际,2018年3月18日到南京会见神交已久的好友钓鱼舟,感谢盛情导览和款待,结下了细水长流的深深情谊。

我坐在钓鱼舟满屋书香的办公室,品茗端上的雨花茶,几缕热气弥漫空间,我嗅到窗外几株白玉兰散发的幽香,漫天春雨丝丝中,瞄见远处钟山的翠绿风采;我收回了眼神,浅尝一口,回甘的竟是唐诗宋词千回百转的韵味,渗泌整个心脾。

(二)
记得初识网上的钓鱼舟时,正读着他的一首《七绝-偶感之一》“青山遮放千溪水,幽树闲藏五月花。南陌风尘销欲尽,浮云白发是生涯”。即联想起佛家偈语有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唐朝诗人司空曙《江村即事》亦有诗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那是描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反映了江村生活悠闲情趣的一个侧面,营造出一种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更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以及对生活随心而安的态度。当时即留诗一首应和:千山万水共一月,圆缺明晦岂有尘,来去有无勿强求,云舒云展亦无迹。

再读他的“梧宿凤凰未为瑞,识机鹦鹉自高才。扁舟且过平湖水,细柳折将雨后栽”。惊叹其为人内敛深藏不露,交谈之下,作者自谦此诗不藏典故,让我一时兴起,贸然代庖斗胆跳出来点破一下。解读浅析以为诗句中的‘扁舟’实为吴越春秋范蠡的”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於江湖“。李白有诗云:”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又在《还山留别金门知己》再揭谜底:“扁舟寻钓翁”者也。至于《平湖秋月》即断桥西湖十景之一:秋日望月,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景致空廓,引人遐思。另,唐诗中有’轻舟已过万重山’及’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诗句,乃少年得志的人生境界。而作者的“扁舟且过平湖水”,浩瀚胸襟无漪思,坦荡舒畅水波不惊,格调高远,已入无人之境。后句“细柳折将雨后栽”乃风雨之后再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新境界。

及次拜读钓鱼舟在天涯社区的个人博客,栏题为“别来闲整钓鱼,思入水云寒”。我猜想或是向往北宋词人潘阆的“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开始明白了以钓鱼舟以此为笔名代号的寓意情怀。

(三)
@钓鱼舟 还是历史学博士,年轻有为,乃博物馆领导,擅长历史研究。

钓鱼舟尤其对南京钟山周边景区及历史情有独钟,我们聊到这里的邻居还有宋朝号称半山的王安石,诗云“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诗作描写这里的山涧流水,静悄悄地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的繁花绿草及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独坐在茅屋檐下,一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王安石还有一首“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
‘山’在诗人眼里,不只是一个具有特殊魅力的审美客体,更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山’。山上的花即使开始凋零,但山还是那座山,豪华落尽见真醇。

钓鱼舟自己也有首钟山寄怀诗作“白衣人去酒痕销,野径梅花认六朝。寂寞江山谁是主,石头城外水空摇”。当时笔者引用电视连续剧《金陵秘事》片尾曲主题曲歌词回应诗问助兴:诗云(1)野径梅花认六朝。答曰:石头城外听远钟。诗问(2)寂寞江山谁是主?答曰:钟山不语长江事。

唐朝韦应物赠友人诗中曾提问:你在林子里研读穷究天人的《易经》后,悠闲地来到溪边与鸥鸟相对。这自古以来,楚地就是词人墨客最多的地方,但是谁跟你最投契呢?诗人还追问‘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是呀,离别后,你这叶扁舟,究竟系泊在芦苇荻花丛中何处?

那天,微微春雨中,我们一起走在明孝陵景区,历史的一砖一瓦,在闲谈投目中逐渐鲜活了起来,气势磅礴伟岸的城墙在明孝陵神道延伸处,俨然顶天而立,我们大步走向钟山的深处,历史青翠欲滴,隐伏着青龙白虎的故事……

(四)
与钓鱼舟交往过程中,惊讶他的多才多艺,曾在网络上分享临摹各名家佳作多幅,计有王雪涛,田世光,张书旗,陆俨少,黄胄,张其翼,刘继卣,李苦禅,八大山人,任伯年等十来位著名大师作品,各家笔法风格与题材各异,惟妙惟肖,让人敬仰叹为观止。谨摘录部分【断桥村落-渔樵耕读】诗画对答共享其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3:49:54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带来的感染力之比较,比如文字和绘画,从中深深体会到艺术很多时候是相通互辅的,走近它欣赏它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机会和动力。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4:06:39
钓鱼舟兄临刘旦宅《东坡问月》2015-08-31 14:06:04刊登在《断桥村落》



笔者在留言栏留有几行文字:这幅《东坡问月》非常精彩传神富有情趣,文字附带解释说如果根据《水调歌头》其实苏东坡问的是天而不是月。细看这幅画中的人物,手抛水袖,凝神陶醉,非常符合《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除了图中的月亮更像是月饼。其实熟悉中国文学的朋友都知道相关的意象还有:屈原问天、荆轲问剑、渊明问菊、东坡问月、太白问酒、陆羽问茶……

这举酒邀月,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还有《月下独酌》写诗人从饮酒问月开始,并以邀月临酒结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邀月对歌,更为直接,更显豪情! 诗人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最高的美学享受。

从画中我们看到苏东坡,也看到李白,看到画家,还有自己的化身。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8-31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4:12:48
好友钓鱼舟 临任伯年《天中五瑞》,附上文字“天中五瑞,天中节是端午节,五瑞一般指的是菖蒲、艾草、榴花、蒜头、龙船花。任伯年画中榴花、龙船花被易以枇杷和鱼。枇杷入五瑞,大概因为它是端午的时令水果。

鱼,应该是黄鱼,任伯年清末居上海,而光绪《月浦志》提到,地处上海北端的月浦,端午节这一天“争市石首鱼烹食,俗称‘黄鱼’,虽贫家不废”。端午吃黄鱼的风俗,到民国犹然,不知现在如何了。黄鱼在清代作为冰鲜入贡,在京城倒是身价不菲。杨米人《都门竹枝词》称“鲜鱼最贵是黄花”,杨静亭《都门杂咏》称“一尾千钱作豪华”。江南还有端午食“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雄黄酒)的说法。然施补华《端午日同严秋樵、劳权亚卿、袁孝宰南观饮酒》诗中提到:“鲥鱼出水菖蒲长,松陵江上逢端阳。”鱼或指鲥鱼。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黄鱼在沪上依然入不了婚宴,因其贱故。施补华同诗中又有“枇杷累累比金弹,杨梅细核夸先尝”句。幼时枇杷、杨梅都是常啖的时令水果,因其产自江南,故便宜。远道而来的苹果、香蕉就无缘得尝了。

至于到底是什么鱼,还可细考!



笔者留言:钓鱼舟兄在上文提到施补华(1835年-1890年)诗作,愚兄也认为画中有枇杷,还有一条鱼,那是‘鲥鱼’。施补华与任伯年(1840-1896年)是同时代的上海地区文人,生活习俗应该接近。

江南水乡多湖泽,盛产应节水果和河鲜。但由于鲥鱼出水即死,那在江中食用该是最佳选择了,就像现代人吃大闸蟹要跑到苏州的阳澄湖一样。据扎记轶事记载说: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吃鲥鱼者,讲究些的还是要泛舟江心,时令当然以清明及端午前后为佳,在江边现捕现吃,那鲥鱼也被称为“出水船鲥”;吃完后,面对江上清风,观涛品茗,那样的生活是没有理由不让人神往的。

明朝程敏政有诗云“都城三伏暑方炎,天上分鲜我亦沾。缄发紫泥留榼筥,香生青箬带冰盐。南舟远贡来何数,北客初尝味更添。为感岁时翻赐帖,不知残日下疏帘。诗题就是<四月二十八日起屡赐鲜笋青梅鲥鱼枇杷杨梅雪梨鲜藕>,看来用青梅枇杷杨梅雪梨鲜藕来烹煮鲥鱼早就是一道美食。

明朝何景明亦有诗云: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备注:卢桔是枇杷)。

清代张葆光亦有诗云:“金山旅泊忆前年,起网兴者雪色鲜。细雨独沽京口酒,出庭新到枇杷船。”

也有学者研究《金瓶梅》说其故事情节中提到很多江南时鲜果品,屡屡出现在餐桌上,如万历刻本42回1098页:买了四盘鲜果:一盘李干,一盘胡桃,一盘龙眼,一盘荔枝。万历刻本52回1384页:黄四家送了四盒礼来……一盒鲜乌菱,一盒鲜荸荠,四尾水湃的大鲥鱼,一盒枇杷果……。这或许能说明《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江南。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8-12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4:27:00
喜欢钓鱼舟兄在25楼分享的‘怀素书蕉图’,浓墨蕉叶一脉临空披挂而下,另一脉横摊膝前。怀素的凝神静气忖度打量,如何下笔书写的灵秀之气表达得酣畅淋漓,怀素身着僧衣,深邃的眼神充满禅味,画面极富情趣。据说怀素以写狂草著称,自幼勤学苦练,但由于纸张昂贵,就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利用长成的蕉叶临帖挥毫,而传为千古佳话,被许多画家选为寄意自勉的题材。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7-01-1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4:41:03
谢谢钓鱼舟兄为我们推荐现代画家张登堂(1943~),网上有介绍他善画秋色,笔下的深秋绚丽清远,令人心神俱醉;亦善画流水瀑布,于奇石峻岭间平添丰润之气,流水之声宛然在耳,为画面带来了清新的意韵。偶尔也涉笔花鸟,用笔疏朗,别有风韵。

钓鱼舟原帖赋有一段励志的故事:有点怀旧,临幅张登堂先生的画。想一想是二十年前在济南上大学那会儿了,逛书店看到本张登堂先生的画集,看介绍还是聊城老乡,就买下来回宿舍临摹。一位学兄来串门,看我煞有介事地在旧报纸上涂抹,便嘱我在宣纸上画一张,他可以帮拿到系里参加个书画赛。那时候对“宣纸”还没概念,听成了“酸纸”。这“酸纸”就是硫酸纸,是我们平时学机械制图经常用到的。原来这种纸上还能画国画,于是忙跑到学校商店买了张硫酸纸回来就开画了。几天后到学长宿舍,交上皱皱巴巴的硫酸纸作品,他的表情我现在想不起来了,是平静,是惊愕?是迷惑?是微笑?反正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钓鱼舟兄通过临摹这幅《江南春晓》的怀旧临画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学子,文理书画全才的精神风貌。画面充满寓意,构图大胆以枝叶茂盛的大树占据半个篇幅,那该是改革开放春雷隐响的校园外部的世界,图中几栋高丛屋舍挺立而起,如勤恳钻究波涛不惊在校学习强而大的内心形象;上图马头墙延伸到浩瀚水蓝湖面,那里飞鸟高翔,帆船驰趋,让人对美好幸福的前景充满无限向往。

赏读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和精神的净化洗礼。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6-03-25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4:46:56
再来欣赏钓鱼舟兄的《江南春晓》,这次刻意跳出原来画面上寓意的解读,尝试以另一种视角进入诗词的境界,自然而然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回文诗【题金山寺】,诗中还有“钓鱼舟”的字句,蛮是饶趣,摘录共享,以添增茶座雅意。

《正读》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徑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反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徑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于《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 2016-03-30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5:11:24
在2015年9月3日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欣赏 钓鱼舟兄临摹徐悲鸿的【一唱雄鸡天下白】,特别有意思。



早在1932年,徐悲鸿就在一幅颂扬十九路军抗战的同题材作品中题上“雄鸡一声天下白”,语出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以唤醒民众拯救自己的国家,并表达了自己心中郁闷得舒的喜悦之情。

纵观徐悲鸿所画的鸡多是昂首挺立、怒发冲冠的公鸡,几乎没有母鸡或小鸡雏,没有慈爱、温暖和柔情的一面,而更多地像斗士和高歌的勇士。

到了1937年,徐悲鸿在桂林画了《风雨鸡鸣图》,画中立于峻峭巨石上的一只冠红似火的大白雄鸡,挺胸昂首望天长鸣,石旁墨竹丛生,背景为风雨如晦的天空;徐悲鸿借“风雨鸡鸣”的诗意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深情。

1939年徐悲鸿作了《葵花雄鸡图》,图绘一只举足漫步的雄鸡居于画面中下部,背景衬以两株高大健壮的向日葵,这幅《葵花雄鸡图》注重的是审美意趣,侧重于田园风情的抒怀。同样是在1939年,徐悲鸿画了《吉庆图》,画中坚硬的大片盘石上,大红冠雄鸡昂首挺立,精神抖擞,画面洋溢着一派盎然生机,充满着新春喜气。

1942年徐悲鸿在云南鸡足山作《雄鸡竹石图》。画幅三分之二淡墨勾勒鸡足山天柱峰写意图状。峰巅以浓墨画一雄鸡,左足矗立,顾盼自雄,神采飞扬。它约占画幅三分之一,右下侧画翠竹数竿,枝叶扶疏,与石山相映衬,烘托峰巅之雄鸡。全画气韵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



笔者下载的这幅作品(上图)创作于1944年,画中一只昂首的雄鸡立于石上,白身、灰胸、黑尾、红冠和黄脚,昂首挺立,气宇不凡,嘴部微张,正在报晓,期望抗战胜利的黎明即将到来。徐悲鸿以精湛的造形能力熟练的勾出雄鸡的轮廓,尾部与腹部以浓淡不均的水墨晕染,用银朱与白粉分别染出鸡冠和羽毛,栩栩如生的雄鸡形象就映入眼帘。还以灵逸的线条绘出雄鸡脚下的顽石,他抛弃了传统的皴法,仅依靠线的粗细、墨的干湿来表现,再辅以晕染,颇具新异。

画上的题识是:雄鸡一声天下白。君璧道长教之,卅三年旧作,越二年足成并题,悲鸿。钤印:东海王孙、游于艺。(上款人“君璧道长”, 即徐悲鸿的至交著名画家黄君璧)。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 2015-09-0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1 15:40:59
李苦禅(1899-1983年)擅画花鸟,代表作品有《盛荷》《群鹰图》《松鹰图》《兰竹》《晴雪图》《水禽图》等等。大师精于笔墨,古朴浑厚笔画从魏碑化出,再出以温润。画大墨叶时,酣畅恣肆,大胆泼辣;尤其是芭蕉叶,笔墨之理迥异于生理,其笔墨方向同大叶脉线平行,纵笔横扫,清脱无滞,更见气势,笔墨多变化属他独创。

早期的作品有《芭蕉苦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有芭蕉雄鸡,芭蕉锦鸡,芭蕉鸬鹚,芭蕉鹌鹑。以至晚年,笔墨益趋雄健朴穆,简率苍劲,常作巨幛通屏,墨气与彩绘交相辉映,气势宏大。



钓鱼舟兄临摹这幅(上图)没说明芭蕉之下是什么鸟,夜郎可书兄猜测是芭蕉鸬鹚,这鸬鹚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其身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但笔者仔细观察,觉得画里像鹌鹑多一点;确有个别评论家比较喜欢李苦禅画的鹌鹑比他称著的鹰多些,觉得在鹌鹑的身上看到了圆融凝练和利落,还有由此生发的那股子精气神,老辣爽利;加之背景也比较单纯,或者芭蕉,或者翠竹,寥寥数笔,不做漫漶铺陈,画面就显得特别紧凑。而他画鹰似时乎是使足浑身力气去画,再以山石松针作陪衬,画的也满,但在视觉和心理上有局促感。

李苦禅的画境界淡雅天真,看了钓鱼舟兄临摹的芭蕉鹌鹑,谨载录另一幅李苦禅的《墨竹鹌鹑》以飨艺术情趣。



还有,既然夜郎可书兄情有独钟喜欢鸬鹚,笔者特找来一幅李苦禅的《绿雨清竹之乡》来解馋,这幅画描绘的是在雨后的芭蕉叶下,几只四下张望的鸬鹚立在浑厚朴拙的巨石上,神态各异,正在享受雨后的清新空气。鸬鹚头颈用朱色没骨画出,圆睁的双目使水鸟显得精神奕奕,笔墨自然,无矫揉造作,色彩单纯,造型简洁。



苦心禅境:苦禅者是也,大师的画能够留下来让人看人品,而且有一种历久弥新之感。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8-03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09:21:25
李可染 (1907-1989年) 画有多幅【芦塘竞渡】同题材作品,画面上两个牧童或身子着小白衫披着斗笠,或赤身,或站立或坐在浴河的水牛背上,手中拉着缰绳赶牛竞渡,嬉戏在芦苇荡里,脸上洋溢无限的童真;而两头水牛,牛眼如梭,侧脸互看,近似也在商量。牛首昂然浓墨彰显浸湿,背纵起水面墨色较淡(这里乃指原画),身子摆动作前进状,两侧背景是芦苇荡。



而钓鱼舟兄临摹的这幅【芦塘竞渡】是两个牧童站在水牛背上的,看来钓鱼舟兄想玩大一点的,画面构图作了些改动,已离开狭小的芦塘出到了开阔的江面,芦苇在晦暗天色里已飘荡成一片朦胧的隐影,我们似乎看到钓鱼舟在绘画过程中似乎也深入其境,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李可染的这幅【芦塘竞渡】曾多次高价在中国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竞拍,有的说是从日本回流作品。笔者在网上看过介绍说这画曾经出现在八十年代的三开挂历散页上。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8-03 22:42:59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09:33:26
钓鱼舟兄以乒乓桌作画,显然心境平和,已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桌上有本孙其峰书画集,但我怎么看这画就像陆俨少的风格。

陆俨少画有多幅〈万壑云居〉旨意作品,钓鱼舟兄这幅虽是临摹,但也得心藏山水,有诗云‘登高山而小天下’,大千世界尽入眼中,方可形成心中巍峨高雅山水图景。

这幅《邈岩云居图》雄浑苍厚,幽寂静穆,群峰层峦,散发着江南山水苍茫秀润的气息,诠释着大自然的秀美,并将悠远的人文精神、山水魅力和绘画的艺术语言完美地统一起来。

陆俨少作品的特色是以浓重之墨绘出险峻的岩石,石上缀以石绿,下部衬以土黄,色彩层次鲜明;石头周围有明显的留白,这些白色区域或为浪花、或为云气,与石头的深重之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评论家有说:陆俨少善于营造云烟缥缈的层层山峦,其作画常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灵活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大师对江南之山的广博生活积累,于表现雁荡云山、层峦、万壑等意象更是得心应手。画中以跌宕的笔法绘层层云山,前景中以浓重之笔表现山石、群树,而后敷以淡赭石色晕染,山石掩映中又现飞瀑楼宇,与占据画面主体的山壑云山形成一种虚实对比和呼应,极富生机情趣。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6-03-08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09:55:00
钓鱼舟临刘旦宅《晚凉新浴》,留文说:画取东坡先生《贺新郎-夏景》词意: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热。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笔者观赏这幅临摹刘旦宅大师的《晚凉新浴》,只见画面竹影抚窗,美人手把团扇,倚坐凝视榴花,清雅超俗,充分表达了苏东坡《贺新郎-夏景》的词意情景。

对于苏轼《贺新郎-夏景》这首词,学者大致认为是咏女性没错,但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说是苏轼为杭州官妓秀兰而作,因此被人称为 “风流太守”。词中“晚凉新浴”是指宴会时召之,因发结沐浴,不觉困顿而迟到,此词就是记叙这个故事。

(2)说是苏轼作此词赠予友人王晋卿的侍儿,但宋人已称“未知其然否”,模棱两可。

(3)说是写其侍妾榴花,理由当然是词中美丽的石榴花形象。

(4)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写给陪伴苏轼后半生的爱妾朝云的,当代学者较多接受这种观点。

(5)有人根据词中“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等句,联系苏轼贬谪南荒的晚年处境,认为有寄托遥深。写的是君臣遇合之难,瑶台之梦,主恩之难常也;幽独之情,臣心之不变也;恐西风之惊绿,忧谗之深也;冀君来而共泣,忠爱之至也。

这首词看似借美人和孤芳高洁的榴花作为寄托,以婉曲缠绵的笔致,抒发身世之慨。上片写美人独处,寂寞而惆怅;下片写美人赏花勾起无限感慨,借花言志,花与人合而为一,多了些沉厚隽永,使词的意境随之得到升华,故婉而不柔靡,丽而不艳浮。

笔者感触最深的倒不是内容精彩描述,而是最后一句:“共粉泪,两簌簌”,即花瓣与眼泪同落;花之命运,即人之命运,榴花幽独,美人迟暮,虽然婉曲缠绵,不尽耐人寻味,但此情竟何以堪!

致意来访的读者,若能耐心全篇欣赏苏轼《贺新郎-夏景》,翻译成白话的描述如下,再回看刘旦宅大师的《晚凉新浴》,是有点艺术品鉴的味道:

“厅室内寂静无声,一只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梧桐树阴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独自睡得香熟。帘外是谁来扣响彩乡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那半开的石榴花宛如红巾折皱,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取一枝脓艳榴花细细看,千重花瓣儿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又恐怕被那西风骤起,惊得只剩下一树空绿,若等得美人来此处,残花之前对酒竟不忍触目。只有残花与粉泪,扑扑籁簌地垂落。”

据网上介绍:刘旦宅(1931~2011)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长期从事人物画、连环画及插图创作,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擅人物,兼花鸟,取法汉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陈老莲和八大之花鸟,广泛吸取古人之长而融会贯通,工写兼长,创作多取古典题材及历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横逸,秀拙相蕴,生动雅健,风格别具;又作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格外古朴脱俗。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8-25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0:42:56
喜欢钓鱼舟兄以明朝沈周《春日诗》入画,诗云“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似知人意好,隔阑轻解白霓裳。”,紧接再引明朝睦石的《玉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看来作画者对诗句‘霓裳’余韵未了。

这二月早春的柳芽和白玉兰相得益彰,最妙的还是枝上八哥的生动绝唱。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时间:2019-12-2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1:00:16
钓鱼舟临刘旦宅《紫气东来》。原帖留有文字:小时候村里人家过年贴春联,门朝西的人家,大门横批总是这四个字,门朝东的人家呢,就把“紫气东来”写成竖幅,贴到大门对面的墙上,要把紫气反射到自家院里来。这其实是个误会,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据《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果然见老子乘着青牛从东边过来,此所谓紫气“东”来。东来,是从西方函谷关的角度看,西去,才应该是我东方中原的角度。可是紫气代表了福气,人民群众怎能拱手让人放它西去呢。这是个问题,说明了人类的自我中心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当然了,问题总是可以辩解的,如果让我辩解,我就说:看问题要全面,紫气东来,我这是谨慎地站在西方的角度看问题。



钓鱼舟兄临摹刘旦宅的《紫气东来》,画的是古代至尊“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画面上老子身披袈裟,悠闲侧坐在牛背上,鹤发童颜,银白长髯飘逸,目光炯炯,气宇轩昂的神采,犹显博大的胸怀和气魄;而青牛低伏慢行踏步举重若轻,慧眼灵通,志在千里。画面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这个‘紫气东来’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室失望透顶,于是决定辞官西行。传说老子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据记载,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1)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2)也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此后亦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历史相传的就有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至于所谓‘紫气’是指紫色的气,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有关,因为很多官服多是紫色,故而紫气东来常被用于书香门第家的大门口上的牌匾,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而流传千古。每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也都喜欢把它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

至于“紫微斗数”则和紫气东来无关,它更多就是东方的星座学,这紫微星又称北极星,北斗七星则围绕着它四季旋转。如果把天比作一个漏斗,那紫微星则是这个漏斗的顶尖,有人作为命理解读。

当前国画中以“紫气东来”作画,早已脱离老子人物画之传统,更多偏向花鸟画,譬如旭日东升的秋季生机勃发的葡萄满架,藤蔓随风飘动,丰收满园的景象,寓意祥瑞降临,吉祥如意,硕果累累。

而笔者也曾借用‘大花紫薇‘之华丽浓艳、绚烂缤纷的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场面,在主管的楼盘开发项目之园林绿化,构思安置刻有紫、气、东、来四个红字巨石散布其间,增添几许风水和文化情趣。诗人有云:繁枝翠幕映初旭,金风带露摇紫铃。一方秋韵知谁主?笔底秋声咏诗情。

好友钓鱼舟在文字中也花不少篇幅说:所谓紫气东来。这“东来”应该是从西方函谷关的角度看,而西去--才应该是我东方中原的角度,但紫气代表了福气,人民群众怎能拱手让人放它西去呢。这解释很有哲理辩证的味道。让我也联想起《卡通西游记》的“三打芭蕉扇”好像有句经典的台词是这样说的:太阳不是往西走,而是地球向东转。

如果让我来题词老子为人物的《紫气东来》,我一定不免用俗:“红日东升,牛市益壮”八个红字送个你。

祝赏读愉快。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8-29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1:50:15
谢谢钓鱼舟兄通过精彩临摹又介绍一位新金陵画派名家卢星堂(1938~2012年),卢老受业于山水画一代大师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诸老,经长期探索,寻找到自己的语言——秀润、清新、空灵、气韵生动;并擅画行云、流水、丛林、洁雪。难能可贵的是,卢星堂作画,能大能小,能放能收。



笔者蛮喜欢这幅富有饶趣的《红尘之外》小品,画面左下角有一群熙熙攘攘追逐功名利禄的凡夫俗子聚集一处,或议论或登桥远眺前面一道‘高重红墙’,那是人世间荣华之处。而画家把自己描绘成左画面上,历经风雨严寒磨砺的一棵硕大苍劲松柏,只见虬曲盘错枝,浓郁蔽天,一幅超然傲视红尘的寓意凸显画面。故而笔者十分同意评论家说的:卢星堂的小品亦见大气。

但是,笔者在卢星堂的画集里,没找到这幅《红尘之外》,(钓鱼舟后来解释说这‘红尘之外’是他自己加题的)。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 时间:2015-06-15 14:12:00

(续文补充)薛依云 2015-06-15 15:55:00
钓鱼舟兄对这幅小品的命题,和我的解读虽有导引暗示作用,但和我欣赏的视角基本相近。观赏者从这幅画中所获得之启发,是否真的是画家原本想表达的意思,这其中存在距离。实际上,观赏或阅读就是一种感知和思想的过程。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1928年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利特创作了一幅令人费解的名画,画面上是一个极其写实的烟斗,这原本平平无奇,但在烟斗下方还工整地写着一行字:“这不是一只烟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样的表述让所有的观赏者在刹那间都感到费解和不舒服。“这不是一只烟斗,那它是什么?”答案是:“它是一幅画,是表现一只烟斗的符号”。



这样的表述,就把绘画从文字的说明中完全独立出来,并打断了文字与图像的联系,使两者分离。此后这句话,迅速成为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句名言,并被视为新艺术发出的最强烈宣言之一,因为在这之前从未有谁以这样的警句表明“一幅画不是它所表现的那个东西”这一观点。因为长久以来主宰绘画和我们思维的原则是:相似性与再现性这两者是等同的。现在一旦挣脱了话语,画作就成了纯粹的符号,可以被人以任何方式来理解。这何尝不是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欣赏艺术的窗口。

薛依云(续文)2015-06-17 10:07:00

谢谢钓鱼舟兄提到杜尚题为《泉》的马桶故事,确实惊天动地让人侧目相看。这位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是上世纪初‘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所谓“达达”在法文中是指木马或婴儿这类「无意识的语言」,故而人们常认为达达主义有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它本身的目标也是在让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价值、道理或者美感标准,都已在第一次大战的摧残下而变得毫无意义。这种艺术思潮在1916年到1943年这段短暂的流行期间内,达达主义激烈地散播非理性与反艺术思想;比如杜尚会把签名与标题置于瓶架或铲雪机,小便池之类物品上,然后当成艺术作品展出。其中有所谓的《泉》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个陶瓷小便池,而且这个小便池也不是杜尚自己制作的,而只是从商店买来,签上他的大名,并冠以《泉》的名字而已。

话说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要举办一次展览,作为评委之一的马塞尔杜尚,送去了一个在公共厕所中随处可见的男用小便器,并在其上署名:“R.mutt”,这就是《泉》。这件作品立刻遭到了独立艺术家协会的拒绝,当然,他们不知道作者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杜尚。看到同行们的反应,杜尚终于验证了自己的预测,他明白自己的艺术观念太超前,时人无法接受,于是他立即退出了独立艺术家协会。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馆,用这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

在历史上,他一直是一位争议颇多的人物。有人称他是严谨认真的艺术家,是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是现代艺术的守护神;也有人称他是高雅艺术的嘲弄者,是艺术花篮中的一条毒蛇,是毁灭美的恶魔。

钓鱼舟兄上文说的好:“艺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诠释空间”,诗文也是一样。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2:02:24
欣赏钓鱼舟兄这幅临摹卢星堂题为【池上青山】的画,若着力于诗题,很容易陷入到底是“池上青山”还是“湖上青山”。若再加上“天外天”更容易让人想起南宋那个朝代,雪压断桥孤山之处,那沉睡迷离的西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



要找一首诗词更准确来概括这幅卢星堂的画,我想可能就是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王湾通过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描写,交代了自己漂泊的行踪后,就开始对自己前程眺望,诗画中江潮岸阔风帆等字眼更暗示一幅美好的前程。尤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残夜未尽,一轮红日已从宽阔江面上涌现;而江南春早,早得像是来自旧年的年尾。在体会交错时空,欣赏绚丽意境之余,竟然隐现几分哲理。

笔者读画的习惯可能有异于其他乡亲之审美情趣,笔者感谢钓鱼舟兄为尘俗纷沓的我们打开一扇艺术的门窗,亦可让《断桥村落>有别其他部落一个赏心悦目的《茶座》之本意。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6-17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2:15:18
谢谢钓鱼舟分享临摹米芾的《贺铸帖》书法一帖。

释文是:“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



这书帖上提到的贺铸,他就是鼎鼎大名留下《青玉案》名句的那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1052~1125)和米芾(1051~1107)的交往,在《宋史-贺铸传》有这样的记载:“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目抵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

谨致意问好钓鱼舟兄,宋朝贺铸曾留诗一首及鳜鱼一尾送给你,原文:“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2015-06-1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2:32:19
钓鱼舟兄在6/10分享了他绘画《万紫千红总是春》,从草描到上色的整个过程。当时断桥村落的首席夜郎可书兄即嘱咐作业说:“国色天香石边栽,妙辞还得依云来”。这画中有诗,值得向大家认真观赏。



首席既然嘱咐作业,更何况是钓鱼舟兄的大作,认真观赏,乐趣自在。

(1)牡丹从无色到国色,钓鱼舟兄尽显画龙点睛之妙。
唐代刘禹锡(772~842)有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首诗说的是:庭前的芍药,虽然妖娆艳丽妩媚但缺骨少格。池中的荷花,确实清雅洁净但缺情少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牡丹的雍容华贵,艳压群芳。诗中“真国色”三字,更是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神韵毕现,故而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钓鱼舟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从无色到有色亦是如此。

(2)燕子是春天的象征,画中有双燕,更是歌颂美好幸福的时刻。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写造化无语而繁花怒放,燕子飞得欢快,鼓励友人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关切爱护,寓意含蓄。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赞美。

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的“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则表现了深深的惜春念春之情。

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潸然泪下。

还有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国画中加入湖石叠石假山衬景,乃借山水画表象尽舒胸意,即壶中天地,咫尺山林。并以嶙峋厚重来点缀轻花飞燕飘逸的感觉。这正是夜郎可书兄一语点破的禅机:国色天香石边栽。

诗画共赏,乐趣自在。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6-10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2:54:15
钓鱼舟临摹刘旦宅的诗意作画小品【武穆遗诗】,引用岳飞的《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这是一首观览胜景抒怀述志的记游诗。我们知道岳飞一生戎马征战,志在收复故土,少有闲情逸致;但这首诗一反其满江红的激昂悲壮,而是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更添增我们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心。

据悉‘翠微亭’就在今安徽贵池县南边的齐山上,始建于唐朝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期(843~845)。历来画家以这首诗意为题作画的不少,但钓鱼舟临摹刘旦宅大师(1931~2011)的这一幅,在人物策马驰骋的英姿之外,突出皓月高挂,更精妙准确地表达乐诗中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的意境情怀。是呀,祖国锦绣山河是看不完的,看多少次也是不足够,直到明月冉冉升起才催马打道回程。这轮明月象征诗人高洁乐观的心境,历经千年依然光辉灿然;而催马快蹄亦喻时不待我只争朝夕,仍然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这应该是艺术诗画的感染力带给我们欣赏的喜悦吧。再次感谢钓鱼舟。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于《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7-20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0-22 13:13:08
欣赏钓鱼舟兄临摹李苦禅大师的作品,画面为鹰立高枝瞩目远眺,题为《一览众山小》。画题引用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次钓鱼舟发话了:“一览众山小,这是实话,看上去,是小了,也是大话,实际上,也没小。大话的前提是自大,照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并不大,眼睛呢,更小。顾盼自雄,气吞山河,你知道,气是很容易散的”。

夜郎可书兄看后,戏言说:“这个么,登枝览天下?”

我以为既然是鹰,那一定"会当一举绝风尘,秋水无声过云天"。李苦禅就曾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我闲来读书,也常觉在登高路上,常遇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自己赶紧快步跟上,是为读书乐。

最有趣,还是钓鱼舟临摹《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尤其这绝妙的立题。

钓鱼舟原帖留有长文:王实甫《西厢》写张生一遇莺莺,顿如着了风魔,看那“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忽然发觉世间功名事业恰如浮云一般,“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其痴相也似癞蛤蟆遥对天鹅,“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十分难看。茫茫田野,秋天的菠菜随风摇摆,第一折最妙的是结尾《赚煞》一句“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后尤侗以此为题戏作八股,特别可乐: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有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转的有点晕了,更可乐的是,后人画苍鹰,也喜欢以此为题,柔情脉脉,彻底颠覆“草枯鹰眼疾”的想象。画松鹰一幅,题曰“怎挡她临去秋波一转”。



钓鱼舟兄另辟艺苑佳话,别有情趣,把鹰藐千里,高瞻远瞩的‘那一眼’,引出【尹桂芳《西厢记》惊艳】唱词,以及《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典故。这鹰眼对比美人的秋波,出人意外的比喻,犹如虎嗅玫瑰的艺术效果;实把断桥村落茶座的诗文书画艺术欣赏,提升到趣味横生雅俗共赏的境界,妙哉,妙哉。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出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尤侗(1618~1704年),他长于诗文,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人所传诵。这篇著名八股文最后一句是:"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乃借元朝王实甫(1260~1336年)写的《西厢记》的张生口吻戏言‘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而流传为美谈。

当时男一号张生在佛殿初见莺莺,惊为天人,虽然莺莺已经离开了,但张生还是痴痴呆呆地站在那里,只因为莺莺临走之前有意无意地回头看了他一眼,唉,这一看不要紧啊,把个张生就给看呆了。西厢记原文是这样描写的:“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实际上,在明末张岱(1597年~1680年)的《快园道古》,也演绎了其中精美的一段。(备注:《快园道古》是一部仿《世说新语》的著作,资料广博,内容繁富,文笔简炼,诙谐嘻笑随处可见。书中内容涉及明末社会的各个方面,可资研究张岱和当时社会的参考)。

话说: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
曰:空门安得有此?
僧曰:老僧从此悟禅。
问:从何处悟?
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把崔莺莺的秋波,和老僧从此悟禅:就在"临去秋波那一转"巧妙衔接起来,真亏危襟正坐的书生儒道们想得出来。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6-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