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与诗话

字数:154641访问原帖 评论数:33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0-21 21:39:58 更新时间:2022-01-21 17:39:2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1 10:45:27
钓鱼舟临宋文治先生《江南春色》,留言说:宋先生的画也受益于陆俨少先生。



网上介绍:宋文治(1919~1999)以典雅独致的审美观念和笔触生动地描绘黄山、庐山,长江等,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特别是他的江南风情画作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树一帜。他画有多幅《江南春色》,荣获“宋太湖”雅号。皆取材于洞庭东山春天的景色:辽阔的湖面,细雨飘濛;一块块绿田濒水连天,渔船扬帆竞发;近处飞鸟点点,轻舟静泊;一片片桃花红遍山峦,黛色的房顶白色的粉墙,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之风韵。

宋文治曾被誉为“当代山水画八家”之一,早年师从张石园学习“四王”,后又拜吴湖帆为师,学习宋元技法,并向陆俨少、朱屺瞻请益,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后来到江苏省国画院从事专业山水画创作,受到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影响,博取众家之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他大胆地将泼彩、流痕、拓迹等渲染手法与勾、皴、擦、点等传统笔墨有机地融为一体,作画程序恰与水墨设色技法相反,意在笔先,于色中施墨,并在绘画中增添了“制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客观自然。他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进一步地锤炼新的绘画语言,力求探究中国画未来新路,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更因其喜绘江南水乡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的风光,秀润中见苍茫,由此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了现代“金陵画派”山水画风。

笔者作为外侨,曾在太湖之湖畔的苏锡常生活工作过十数年,特感亲切喜爱。著名诗人丁芒为画赋诗云:“万顷湖面烟雨渺,渔帆绿野鸟儿叫。桃花满山紅胜火,粉墙黛瓦丛中笑。”


图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宋文治原作国画《江南三月春意浓》(68.5×46cm)

谨根据大师的儿子宋玉麟(现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及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介绍他父亲在画这幅作品时快意自得心情的过程如下,以飨读者欣赏乐趣。

宋文治先从画面左下端起笔,渐渐将景色推远。先画坡石,行笔顿挫,浓淡相宜。坡石皴擦明暗,以显示坡石的体量感。然后画桃树的主干,近大远小。桃林在整个画面上呈起伏回环之势,一层山坡夹着一层桃树。然后画出房子,勾勒水田、小船。待墨色干后开始敷色,先点红桃花。用中小号狼毫笔,蘸水将曙红颜料调浓调匀,一棵桃树、一棵桃树地点,从每棵桃树的树冠点起。最后进行提神作业,坡石山岗用石绿加少许青色连皴带染,体现石头的立体感,强化远近层次,水田加一层汁绿后,再加染一层石绿。在红桃花留出的空白处染上较淡的曙红,远处的田埂上略加红色,和近处的桃花相呼应,使之远近分明,浑然一体。再依照右边山形画出湖面上远方飞来的小鸟,为画面增加生机和活力。

钓鱼舟兄这系列临摹的国画多是名家山水,兄台乃金陵人,故题为《金陵山水》,此意甚佳。查晚唐诗人马戴(799—869)【送僧归金山寺】诗云:“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又有【赠别江客】诗云:“湘中有岑穴,君去挂帆过。露细蒹葭广,潮回岛屿多。汀洲延夕照,枫叶坠寒波。应使同渔者,生涯许钓歌“。

这让读者联想起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确有倚东篱见南山之喜,坐看云起山水间,聆听渔钓歌曲,别有一番高雅情趣。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水晶城堡》部落留言栏2014-12-18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2 13:05:04
欣赏徐悲鸿的画马,先来说一段故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书中回忆说,有—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的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徐悲鸿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喀,这个给你。”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马车夫眼角潮湿了,挂起了一滴泪珠,“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又唠叨开了,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那滴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

徐悲鸿先生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去。

“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何况他又不知道您是谁,您是否有点过分慷慨了?”廖静文带着惊异问他。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说“因为我爱马,也爱善侍马的人。你没有看见这个马车夫,他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又能视马如亲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动,何况他的生活很艰难呢!”听着徐悲鸿先生的话,我也十分感动了。



现在且让我们来欣赏钓鱼舟这幅临摹徐悲鸿画于癸末年(1943年)著名的《墨马图轴》,原画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画面不设背景,用水墨描绘旷野中一匹骏马,欲行又止回头张望,有的说是作回首咬痒状。画家用豪放的笔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显得骏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既结合西方绘画中的解剖原理,又含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神韵。



再来欣赏钓鱼舟另一幅临摹徐悲鸿名作【六骏图】。这六匹马上场,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一幅图画中,以群组形式展现,构图疏密有致,群马顾昐呼应,尤其寥寥数笔的粗犷线条,墨色宣染,尽得其真髓气神,把马的瘦刚硬峻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代画马名家当属徐悲鸿(1895~1953年),他一生画马,论百盈千,其中有天马行空、立马斜阳,以及小步奔马;虽以瘦马居多,但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网上介绍说徐悲鸿的马,始终寄托着爱国主义的情怀。(1)他早期的马“踯躅四顾,萧然寡俦”,“为觅生刍尽日驰”;(2)九一八后,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的马。画家有时以马抒写苦闷心情,如“此去天涯将马托”,有时以马表达希望和理想“相期效死得长征”。(3)三十年代所作水墨奔马,无羁群,尚桀傲,发胸中块垒,掘民族精神,传世甚夥,蜚声海外。(4)新中国成立后,他画的马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奔马,其形象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在他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或腾空起飞、或蹄下生烟,或回首顾盼,或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7-27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2 14:42:33
钓鱼舟临摹的这幅应该是徐悲鸿1941年所画的《奔马图》,是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画家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再以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于《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9-07



徐悲鸿尝称“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钓鱼舟再临徐悲鸿画马一幅,款曰:癸未长夏悲鸿磐溪遣闷。乃徐先生1943年在重庆磐溪所作。

徐悲鸿这幅《回首马图》有异于其他作品,别有韵味。画面上马儿垂首沉思、看似悲愤忧伤、忿忿不平;立题‘磐溪遣闷’,名为遣闷,但心如溪上磐石,暗里誓言立志,实为蓄力待发。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9-15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3 09:51:48
黄胄画驴、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齐白石画虾,一直是中国近代画家至今难以达到的高峰。

前人绘驴,每以骑驴过小桥,独语梅花瘦;或细雨骑驴入剑门,意境清隽冷瘦。而黄胄画驴,画的则是脚踏实地、汗流浃背的凡夫平民;画的则是任人驱使、任劳任怨的大众草根。

钓鱼舟这次分享临摹黄胄画的驴,就连粗犷奔放的题字,也带有原作独特的气势。笔下的驴,动态结构完整,神情特点鲜明,墨色变化犹如音乐中跳动的节奏和旋律,表现出不同光线下的毛色变化;画面上一匹匹可爱的生灵,腾蹄跳跃,呼之欲出。



有说驴是种很特别的动物,它不像狗那样记吃不记打,也不像牛那样放下身段任劳任怨,它有脾气,爱记仇,会报复,人们无以名之,强名之曰"倔"。黄胄就曾在他的题画词中作过“其形偃蹇,其质戆憨,不要笑脸奴颜,哪能长舌呢喃,引吭啸傲世间”这样的评价,意思是说:驴的外貌平凡而不出众,驴的品性刚直,傻乎乎近似愚蠢。因此,驴既不对人笑脸相迎,奴颜婢膝;也不喜欢夸夸其谈,摆功评好。但驴的内心世界是坦荡的,无所抱愧;所以,劳作之余有时吼几声,也自以为算是一种豪情的抒发。

网上介绍説黄胄(1925~1997)在新疆下乡时,住处的隔壁,就是为牲畜削蹄钉掌的“打掌铺”。后来到了文X期间,黄胄被关进“牛棚”,放了三年的驴。就这样每天观看驴,抚摸驴,对话驴,亲近驴;他和驴荣辱与共相依为命。

网上另有神奇传闻说当黄胄借酒浇愁时,毛驴甚至会去酒店门前等候。每当黄胄从酒店微醉走出,驴立即上前驮他回家,为的是减轻黄胄的劳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毛驴这种在新疆最遭人鄙视的动物,给了黄胄以无限的温暖与慰藉。饱经忧患的艺术家无限动情地感慨“驴比人好”。就这样,一旦回到城里恢复了绘画的权利,首先就是要让一个个毛驴形象闪亮登场。

黄胄笔下的驴,其形憨态可掬,其品质高尚可爱。画面中它不是拉碾子、拉磨、碾米,就是拉车、驮东西,总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它们与人朝夕相处,难舍难分,喷着鼻息,给人温馨;它们体贴人、关爱人,懂得人的心情,理解人的忧烦;它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知音……对它们“文人笔下遭卑视”,“千年冤屈虽未平”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它们申诉和正名。

黄胄让毛驴登上了艺术世界的历史舞台。因画驴传神,他也被戏称为‘驴贩子’。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7-28

钓鱼舟在2015-12-20 15:46:32另作新诗一首《牲口与车》,既然课题与‘牲口’有关,谨并列此帖共赏于下。

他们不是牲口
他们习惯叫嚷
他们不是叫嚷的牛马
他们是会叫嚷的工具
身体定义了他们的名字
钱币为他们指定了主人
他们油脂满腹
他们钢筋铁骨
他们拥有一切
只差一个灵魂
他们有时两眼放光
如猎犬努力挣脱绳索
他们有时黯然销魂
如草丛中呢喃的蝇蚊
他们的前排
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他们的后排
睡眼朦胧躺着一位无聊的死神
他们认真模仿生命
从中午到下午
从夜晚到清晨
笑坏了天天站在路边装死的
法桐、银杏 、刺槐、臭椿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12-20 16:52:55写道:钓鱼舟兄的诗作比喻生动精妙,寓意丰富,入木三分,让人叫绝,笑坏的何止是法桐、银杏、刺槐和臭椿。虽然有【车】点题,可以一下子导读, 进入诗句拟人化的情景描写,但个人觉得有点直白,少了悬念,建议诗题改为【牲口与车】增添对比联想作用,引发读者猜测其关联性的趣味。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4 09:32:02
钓鱼舟在51楼分享临摹刘旦宅的【嫁与东风春不管】,語出林黛玉咏絮词。评论家说当代人物画家中能把古典气质画出来的人其实不多,刘旦宅算是一个,一部《红楼梦》成就了许多人,美术界可能就是刘旦宅了。



钓鱼舟文字介绍提到画意取自林黛玉的《唐多令》,这是《红楼梦》中得第三首柳絮词:“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隐喻黛玉最终归宿的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十回,面对贾府的没落而逐渐走向消亡衰败之势,在大观园姐妹妹们最后一次的相聚之中,连一向豪爽大度“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史湘云也不得不发出“莫放春光别去”的挽留,何况向来敏感多愁的黛玉呢?这首“缠绵悲感”的《唐多令》,不但是借柳絮来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也是对她自己将要到来的悲惨结局的无可奈何的哀叹。

这一首词意思好懂,但要深入的体味其中意境,还有必要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典故。

“百花洲”位于姑苏山上,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现在的苏州仍有百花洲公园和百花洲巷。

至于“燕子楼”,是唐朝徐州太守张愔为其宠妾关盼盼修建的,因为楼前有一条小河,河边种有柳树,每年春天,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树间飞过,故名燕子楼。

“逐队成逑”即《诗经》“君子好逑”这“逑”是配偶意“球”与“逑”双关语,而“缱绻”即缠绵难分之意。

“嫁与东风”借自唐李贺的诗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东风,在诗词中常比喻为恶势力,譬如陆游的钗头凤词中“人情薄,东风恶”即是如此。第四首薛宝琴的柳絮词中也写了“东风”:“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参阅楼上45楼)。

后句“飘泊亦如人命薄”,林黛玉将自已的“飘泊”遭遇归结为“命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一句很值得玩味。其一,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此她自喻为“草木之人”(隐指“林”字),其二,借柳絮之白色,喻草木之人因悲愁青春老去。两相巧妙对照。“韶华”,指春光,亦指人的青春。嫁与东风,即指把命运交给东风,这句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青春将逝而知己无法来过问。“凭尔去,忍俺留”,是什么“去”了?是什么“留”下?东风遣得柳絮去,韵华逝尽枯枝留。这是黛玉的谶语。

黛玉对自己的未来的不祥预感,在她的代表作《葬花吟》和《桃花行》中皆有体现。在《葬花吟》中,她写下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已两不知”的诗句,在《桃花行》中,她以“一声杜宇春归尽”作结,充分表明她已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从网上看到刘旦宅以林黛玉《唐多令》题画共有三种款式之多,各有情其趣。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9-02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4 16:09:48
钓鱼舟临摹齐白石的流虾,确实晨兴一挥,一气呵成,韵味跃然纸上,让人赞叹。



查悉落款‘杏子坞老民’,乃国画大师齐白石(1864~1957)为纪念其祖父及祖籍地而题画署名使用,并刻制成印章,另有“寻常百姓人家”“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等,表明他不忘本,不攀高枝富贵的心迹。

评论家有专文介绍如何欣赏国画中的游虾,谨载录其重点如下,以飨问询的读者。

(1)天造万物,各有灵性。从画中领会虾的生命寓意,比如能伸能屈,游动自由,一身佩玉载甲,寓意做人要坦诚透明,有顽强的生命力,有敢弄潮的意志,更有龙一样的腾飞精神,它的触角可触沙,可观云望月。

(2)同时画虾用色考究,从经验中调制接近的色调,以体现虾的真实感和透明感,墨分七色,清淡典雅,富贵舒适,在简略的笔法中显得晶莹剔透,质壳明显,湿润清晰,给人以感观温和清新的画面。

(3)大师突破传统的画法,用最美的肢体语言和舞蹈的动感弦律,表现虾的生动寓意,有戏嬉冲浪,有群虾弄潮,有舒展曲弯,有前呼后应,你追我赶,生动极现。体态有嫦娥奔月,水袖飘逸,有穆桂英闯关的英勇洒脱,刚柔兼备,以人性化最美的肢体语言,以舞蹈的动感及弦律的节奏,表现画面的精、气、神,画出了虾的生命精髓和灵魂。齐白石笔法干练,画龙点睛之笔突显虾的神韵,又比如逆水虾的生动威武,,刚柔兼备,,显出了龙一样的灵动和精、气、神。印证了“艺术与我行,龙虾能腾空”。

(4)对虾的造型,动态,质感,线条,粗细,用笔顿挫,色泽浓淡,疏密呼应,从虾须和眼、身、尾、眉、触及动感穿梭上创新,胸有成竹,画面生动,立意准确,丰富了画虾的造型艺术,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通过艺术夸张手法,更能让人感观上以姿美形谐的舒适;虾须流畅,飘逸,虾尾随移其形而动,真正表现了虾丰富的内涵,随着水波的节奏更显出了奇妙的神态与弦律的合拍,以及大气磅礴的气势。

齐白石也是画青蛙的高手,寥寥几笔却形神俱佳,活灵活现。特别是配上大写意的花草,青蛙更显细腻、出神入化,令人赏心悦目。钓鱼舟就有一幅临摹齐白石的青蛙图(如下)。



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有一次点了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根据诗意画一幅画。白石老人久久没有动笔,等他构思好挥笔而就。大家看到画面上没有鼓腮噪鸣的青蛙,只见长满青苔的山涧叠岩中,奔泻而出一片急流,其中有许多蝌蚪在游动,高处几片淡墨,使远山隐约可见。这些小蝌蚪像是从长流山泉中冲游而出,让人仿佛听到阵阵蛙鸣伴着淙淙的水声从远而来,寥寥几笔境界全出。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6-03-1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5 09:32:20
【子猷独坐】

谢谢钓鱼舟分享临摹张大千的高士人物画《子猷独坐》,气韵神态超然飘逸,让人神往。《渔樵耕读》诸位好友,一时之间相续前来赋诗助兴:

薛依云:心若明镜朴归真,此心已共闲云远。幽篁翠竹墨迹在,魏晋风流千古传。

吟何知辛:正襟入定太虚境,声色尽抛尘世间。我自遨游琼玉宇,恍如天上一神仙。

南山樵子:七贤隐居处,板桥墨韵长。竿竿翠欲滴,枝枝绿生凉。劲节蕴虚谷,傲骨欺雪霜。爱竹说子猷,独坐对幽篁。

瀛山一石:独坐竹园曲径幽,葱茏掩映王子猷;寒林谁寄萧萧境,翠绿枝头尽遨游。



钓鱼舟临摹张大千的【子猷独坐】,画的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公子王徽之,字子猷。其爱竹的名声和他父亲王羲之爱鹅的名声一样大,民间就流传不少子猷爱竹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子猷得知吴中一位士大夫家栽种着一种极其名贵的竹子,就日夜兼程,前往观赏。那家的竹子长得果然出类超俗,亭亭玉立,竿竿青欲滴,枝枝绿生凉。喜得子猷神驰意飞,惊呆在竹林前,久久不肯离开。主人见状,忙命人搬出椅子,请他落座。可是连唤几声,他却一动不动,只是呆呆赏竹,根本没有听见主人的招呼。观赏良久,暮色渐浓,书僮几次催促,子猷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走了一程,心中只觉余兴未尽,又调转马车,回到士大夫门前,却见院门已关,子猷便立在门口,透着门缝细细观赏。

又有记载说,王子猷居山阴期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传奇逸事说的就是这位三公子王徽之,字子猷。

这里我就特地挑选张大千 1945年作的立轴设色纸本【子猷赏竹图 】以飨读者:



题识:子猷迳造竹所,独往自胜,不必七贤六逸相呼聚,方为此君重也。乙酉春月,大千居士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长年湖海

大千常有意无意将画中人物与自己的性情联系起来,传达出内心的感受。子猷爱竹,传世佳话,大千以此典故成画,纤竹亭亭玉立,青翠欲滴;观者痴痴伫立,神驰意飞,如此美妙的心境体验,自然“不必七贤六逸相呼聚”了,大概张大千是心向往之吧

张大千还有一幅类似【子猷独坐图】风格的同时期作品【松下高士】,并列如下,共赏雅趣。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此图中张大千用看似简逸实则精准的线条勾勒人物,高人(嵇康)盘坐于松树之下,姿态萧肃,衣纹流畅简劲,敷色清雅,风神飘逸,宛若仙人。把一代贤士“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之风仪表现得淋漓尽致。高士头戴帽,身着长衣,神情若有所思,画风清秀脱俗,浅绛设色,用笔松动流畅,水色相容;其身后的苍松以细笔写出,盘曲斜出,更加突出了高士的文人超逸的气节。

《续文》
这次钓鱼舟兄重游断桥村落,入盟【渔樵耕读】,带来了几张临摹张大千的人物画作为开始,浓情厚意十分感谢。钓鱼舟兄的个人博客栏题为“别来闲整钓鱼,思入水云寒” 大概是向往北宋词人潘阆的诗词:“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而以钓鱼舟为网名代号。

其实张大千也喜欢这类题材,而沉醉在钟爱的《渔父图》,这里就介绍几幅以飨读者。


镜心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题识:畏途万里费经游,到处红尘没马头。何日钓竿泛是老,也分一片荻花秋。丁亥五月,蜀郡张大千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件《渔父图》作于1947年,时年张大千49岁。作品以自然为师,画中色墨并用,描绘出清幽闲适的意境。相比之下,这件作品较为工致,远山的峰峦起伏,近处苍松茂盛,松上几点红色点缀,显得活泼生动。近景中一高士独钓于江头,江中水波宁静,整个环境给人以静而不僵的感觉。画面中人物与风景的配置,灵动的风格,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秋江独钓 立轴 纸本 1947年作
款识:钓竿七尺玉,夕阳千叠山。丁亥十月,似敏人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潇湘书楼

张大千的画境中常常出现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渔父词》的意境:“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剡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画题:“钓竿七尺玉,夕阳千叠山”,即是画题亦是画眼之所在。江平如练,孤舟独钓,画面意境高古,耐人寻味。画面右侧留白象征开阔的水面;远山取巨然法,以披麻皴写山之嶙峋,近景高士独钓寒江,寥廓江天之上,画意浮动。中国传统绘画以意境为最,而构造意境最直接的办法则是物象之间位置关系的处理。因此,虚实、掩映、疏密等的优劣就直接关系到意境高低。深得古法的张大千深谙此中机妙的,该画着墨不多,左实右虚,类似于马远、夏圭式的构图,妙在以虚胜实,写出高士内心的孤高冷逸。


泛舟图 镜心 纸本 丙戌(1946年)作
题识:生烟老树挂高坡,凉艇牵风荡晚波;极得意时挥洒去,自然丘壑不须多。
丙戌冬日,晴窗漫写并你拈小诗,大千张爰。
钤印:蜀郡张爰、三千大千

为增加欣赏乐趣,另引述艺术评论者介绍《人物画》如下:

人物画的表现内容十分广泛,画史上一般分为道释、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社会风俗、仕女、儿童等门类,然除此外,还有一类表现摆脱世网羁绊的隐逸之士和宦途轗轲的忠贤之士等形象的题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独立意义的主题范畴,成了一门画科。只是这类题材始终未有约定俗成的名谓,早在北宋中期郭思的《画说》专称之为《隐遯》,谓隐遯俄识肥遯高世之节。北宋韩拙名之曰隐居遨逸之士,认为当与村居耕叟渔父辈体貌不同。《山水纯全集》在北宋皇家画史《宣和画谱》中则又称为高逸。他们已认识到表现隐遯高逸人物的特殊涵义,给予它在人物画领域中独立的位置,这类主题或可称之为高士画。

而《高士画》是张大千整体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立的艺术特色。他的高士画总的倾向偏重于传统的延续和综合,其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在一九四零年至一九五零年代十余年间的作品,这时画艺多致力于“工”,极尽“工笔”之能事。这些作品,设色鲜雅,用笔绝精,悉为唐人风韵,人物的姿态与衣着、髯发眉目,无不描写工致生动,力遵古法,敷然深厚,再现了唐人的绘画精神。整幅作品充满了清逸之气,是张大千融入了文人水墨画风的高雅气息的体现。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4-23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6 11:24:35
请欣赏李可染的【观瀑图】



图左上角题有作画心得,其中经典一句好像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大师对继承与创新的定义,也是他不愿追随古人走到尽头的脚印,而希望在那脚印上再向前突破迈进,这种胆量的雄心壮志,是极难能可贵的。

笔者心想,只要无须面壁,观瀑亦可作为修行,那也是乐事一桩。但单凭一鳞半爪,还得从大自然山水中领悟。谨赋诗一首,以志其事。

岩壑出高山,溪涧留心田;望瀑荡云綹,苍松坐自闲。
鸟隐涛声寂,月涌暮色潋;欲知此中意,风定看花缱。
瀑流轰然里外,何以鸟隐涛寂?欲知此中禅意,陶潜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概乃天游之静回溯自然本真,故云:风定看花缱。

薛依云写于2014-12-30 11:13:00

请欣赏另一幅傅抱石的【松坡望涛图】,展示画家之间不同的情趣和意境。



傅抱石的【松坡望涛图】,大师以大笔淡墨扫出飞泉,奔泻出银河落九天之势,雷霆万钧,近景为浓墨之巨大盘石,强烈的黑白对比融为酣畅一体,一高士盘坐观瀑,犹如俗务尘嚣置诸脑后,表现石涛诗作“天削危峰万仞青,虹飞千尺走雷霆,不知何处餐露客,日日凭栏洗耳听”之意,大有天地人共听无边天籁雅趣,气势恢宏,寓意豁达。

相比下,李可染的【观瀑图】和傅抱石的【松坡望涛图】,前者高雅隐敛情趣洋溢,后者构图恢弘气吞山河。但我更喜欢“望瀑荡云綹,苍松坐自闲‘的感觉。

薛依云写于2014年12月31日

还有一幅【高士观瀑图】是傅抱石大师1964年精心绘制的山水佳作。



作品中构图饱满,天风浩荡,雄奇恣肆,两山之间,洁白如练的飞瀑从天而降,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在视觉上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水势湍急,有万马奔腾之势,其声激越,穿云裂石,訇然作响。画面中间的部分,有三位高士立于巨岩之上,沉浸在壮丽的山色中,在震耳欲聋的水声中谈笑风生,畅然忘返,在风声泉声中尽享造化之美妙。作品表达了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境界。

这画面和有首元诗相映成趣“山风萧萧昼寂历,长松落落倚绝壁。紫烟乍留青巘中,瀑布迸落苍厓石”。

据评论家介绍说:此画集中体现了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二大特点:“抱石皴”和“傅氏水口”。散锋乱笔描绘画中山石,笔触清晰,线条劲健,设色淋漓,是典型的“抱石皴”。水口的画法更显其妙!水是白的,墨是黑的,以黑的山石反衬白的流水,最大限度的突出了瀑布的主题。用笔、勾勒和渲染的巧妙结合又大大加强了瀑布的流势,尽管有大大小小的石块于瀑布间阻隔,而泉水却依然奔流跃动,水击坚岩,轰鸣瀑声震荡山谷。画中人物虽小但神情俱备,三位高士形貌清癯,衣冠飘举,超凡脱俗。作品取高远布局,既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觉,也表现出动感和磅礴的气势。如此大幅山水能做到行笔既刚劲泼辣而又潇洒自如,恰如一首大自然交响曲,既音调铿锵又流畅得如行云流水!

薛依云写于2015年4月20日

下图为苏曼殊的【雁荡观瀑】,原画题文为:“古人云:欲画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其风景幽雅令人流连忘返,也画寄佩忍诗人。”



画中题诗提到的诗人佩忍,查悉即陈去病(1873~1935年)近代著名文人,于1922年与柳亚子等人在上海创立“岁寒社”,即席赋诗云:“居闲只自尊高隐,岁晚何妨接旧缘。比似苍松与翠柏,任看拔地与参天”。

有名家评论说:此画构图简略,逸笔草草,一抒其远遁空山、避世脱俗之胸臆,颇有文人画之雅趣;留白处行文,字体秀雅,笔法洒脱,段落跌宕,气定神闲,与画面密疏呼应,相得益彰;观其书法,精于其画,应该是以书入画。

感谢好友@南山樵子2011 赋诗助兴,诗云:”独坐盘石上,观瀑雁荡山。松高接浮云,涧深起岚烟。清闲思伯牙,对空抚孤弦。万籁俱空寂,琴韵付流泉“。诗句雅致超脱意境高远。

苏曼殊(1884~1918年)是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英年早逝年仅35岁。著名学者南怀瑾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一书中曾评论说他:“行迹放浪于形骸,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由章太炎先生与‘南社’诗人们烘托,擅长鸳鸯蝴蝶派的文字,以写作言情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等而出名。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从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时,诚为异数。好事者又冠以大师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误以为僧,群举与太虚、弘一等法师相提并论,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虽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苏曼殊确以僧名风闻那个时代,诗文书画都造上乘。以他的才情,他的胆识,时人少有能出其左右。但他却袈裟披肩风雨一生。他十六岁出家,多半是以一种无言的行为抗争其多舛的命运。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参加了革命党,而被世人称之为奇人,或许,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蕴藏了多彩的人生。他留下著名诗句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薛依云写于2015年4月28日

巧合的是,最近也读到一首由皇帝与僧侣的合作完成的诗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据《庚溪诗话》记载“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香严闲禅师同行,因观瀑布。禅师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



这首诗句通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排除万难坚韧不拔、敢于进取的勇气,以及志向远大的胸怀,极富激情启示和勉励。是的,生活的道路上艰难曲折,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一定要继续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方足遂愿。

薛依云写于2015年4月14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7 10:47:21
前来欣赏钓鱼舟兄的画作【钟进士像】,话说唐朝这位钟先生,学成赴长安应试,获进士榜首,但唐皇以貌取人,导使钟馗名落孙山,抗辩无效,报国无门,舍生取义,以头触殿柱而亡。为获天下学子之心,唐皇以状元礼厚葬之。钟馗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唐明皇命画圣吴道子画钟馗驱鬼图像,诏告天下臣民除夕之夜悬于家门,以其避邪。由是钟馗声名远播,全国各地多建其庙,彰显其德,由于其故乡为终南,故又称终南进士。



钓鱼舟楼上这幅没作标识,但应该是临摹任伯年(1840~1896)的作品,查悉原作画于1891年,画面上钟馗蓦地一个侧身转体,回腕横剑,伸臂捉鬼的特写“亮相”,左手五指俱活,而力在拇指,刻画极神。这里应了美术史上一段佳话。原来五代蜀主王衍得到吴道子所画《钟馗》,久看觉其“以右手第二指抉鬼之目,不若以拇指为有力气”,于是诏黄筌要改一下,但黄筌却另画一幅,“眼色意思,俱在拇指”,蜀主怪他不如旨,但见黄筌之画,不妄下笔,亦欣然而喜。(见《宣和画谱》和《图画见闻志》)。

据网上介绍,任伯年笔下有二十余幅钟馗画,造形绝无雷同。前期诸钟馗像,尚多配景,或写捉鬼,或斩妖狐之类,鬼怪出没,奇奇怪怪,而越声绘色之间,越注重主体之高大伟岸,以肖像法写之,更见个性的崇高。或设色、或单色、或墨笔、或朱笔、或朱墨双色、色泽单纯而鲜明。或偏工、或写意、兼工带写、而至大写意,或双钩、或没骨、乃至泼墨,变化多端,笔意纵横,而神采飞扬。其构图每多巧思,匠心独运,如钟馗腰间的一把剑,或横佩、或侧挂、或背提、或正按、或悬于松枝、或拔剑出鞘,其拔剑亦绰约多姿,或初露剑背、或半出鞘、或拔剑在手、或咬剑横衔(《钟馗斩鬼》1868年),一柄利剑在其运情挥写间,熠熠生辉,其光耿介,如闻画间鬼嚎狐哀。难怪高邕之赞叹:“我今欲借先生剑,地黑天昏一吐光”,是赞钟馗,更是赞任笔。在画面的动静处理上,尤饶诗意。如《钟馗斩狐图》(1878年)笔笔是动,钟馗奋袂拔剑,提腿呵叱,须眉怒张,无不浑然一体。而《钟进士像》(1881年)钟馗侧立背向,须眉衣褶,笔笔皆垂,但暗中背后轻轻拔剑方出三二寸,这是如闻击鬼厉叫前的静寂一瞬,真是扣人心弦。再如辛卯同年(1891年)的《破扇钟馗图》,纯以墨笔渲染没骨法写就,以留白法表现一把纸扇,而纸扇中豁,破处又巧妙地露出钟馗的唇齿。这种虚实露藏,掩映、抑扬之法运用得纯熟自然,妙趣横生。

钓鱼舟还临摹一幅当代画家范曾(1938年~)的钟馗图(下图),侧身回腕藏剑,蓄力待发,浓须拔张,眼神睥睨,正气凛然、极其传神。



读者若还有兴趣,亦可选读【悦读MOOK] 期刊第36期(2014年2月版),内有陈四益先生写的《画钟馗》一文,对当代画家以钟馗为题材诸多深刻精彩的描述。比如九十多岁高龄方水成水墨画集有作品98幅,就有15幅钟馗(另18幅鲁智深),着笔极具童趣实含哲理,欣赏之余让人既开怀又深思。

最妙的要算是介绍黄永玉二弟一段逸事,话说黄永厚在1979年作有钟馗画,上有题字“有我有鬼”,一般报社编辑按常理世俗理解为“有我无鬼”,其实正题是“有我有鬼”,其中寓意即钟馗与鬼形成共生关系,因为有鬼,钟馗才有存在的意义;若没有鬼,钟馗就失去存在的理由和他自己的利益,两者似不两立,却有互相依存,为了各自的利益,谁也不愿意完全失去了对手。奉命捉鬼斩鬼的钟馗,同时也成为保全鬼物的护法,因此,千年而下,鬼与物,依旧在各处逍遥。

说到这里,笔者也有个钟馗的小故事。话说自己常年客居他国异乡,考虑到起居安危,友人推荐家居可种上几盆观音竹,既容易养植又翠绿雅致(观音竹寓意保平安);办公室桌上则可放置君子兰,叶形剑拔,花开愉悦(君子兰寓意防小人),或袖珍疏密有致的文竹盆景,案头欣赏阳光绿意挥洒岁月风雨。后来搬了家到另一城市,有位朋友送来一幅扇面钟馗图雅赏(或是临摹任伯年画于1891年的《破扇钟馗图》),我刻意按扇骨交叉放在八连屏风高处隐蔽边角俯视整个客厅,颇有得意之作的窃喜。不想有次当地朋友来访作客,自称懂得风水,力劝把这扇面钟馗图收起来,解释说无需主动去招惹小人小鬼,心安自在则天地宽亮,听后觉得有理,赶忙将之藏在书架丛书深处,后来忘了这件事,从此再也没有看到这折叠起来的小扇子。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6-05-2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9 09:46:25
@钓鱼舟 在79楼以杨诚斋诗句写意作画,苍松秋色染红枫,大江白帆过峦峰,意境高远。



这杨诚斋即大家熟悉的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1127~1206年),他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但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这画的诗题画意源自杨万里的《题湘中馆:其二》“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寒早当寒门,诗成未费才。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若欲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愫心思,可顺带续读《其一》诗句:清境故应好,新寒殊不胜。征衣愁着尽,凭槛喜犹能。乱眼船离岸,关心山见棱。个中有句在,下语更谁曾。


诗题“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取其首二句,大意是说:大江似乎要随秋色漂浮而去,而山峦仿佛能涉江渡水而来。有研究楹联者认为:“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这‘天’对应‘水’要比‘秋’对应‘水’更工整,显然是把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句“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套用过来。实际上,这秋本无形,诗人偏说江欲浮秋而去,极言江天之浩瀚。而山本静物,诗人偏说它能渡水而来,静却动写,极摹其真切可感之态;诗人善于抓住对景物的瞬间感受,把事物置于动态变化之中进行描写,能使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单就“浮”“渡”两字,便把秋天的景物写活了。

类似的诗意,笔者找到唐朝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半轮山月与秋色倒影,随着江水流逝而去。另,清朝宋琬亦有诗云“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描写山色深浅随着夕阳明暗变化而不同,而江水日夜流动的声音,都化成萧瑟秋声。

欣赏钓鱼舟的诗意画面,只见蜿蜒远山如黛,奔天际而去,这湘中地区山水景色,在唐代张九龄《湘中作》也可以找到远眺画面:“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形容这湘水环绕着南岳衡山,极目远望,但见一片青色。由近而远的视角,可借鉴宋代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还有白居易“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以及孟浩然“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近代有鲁迅“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杨万里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并不像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蕴含着对国家残破、中原未复的深沉郁愤。这首《题湘中馆:其二》首二句在写景,接下几句“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寒早当寒门,诗成未费才。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更多是在赴湘码头,猜想当地人文环境欠佳,自己空有才华或是报国无门,但好景当前,又满怀希望,而有“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之句,画面开阔高远,赏读心情自然豁达开朗。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9 11:06:28
钓鱼舟于2017-01-24 在断桥村落分享《笔墨随秋风》,其中在31楼有一幅临摹人物画,当时没细心赏读,后来再看,人物和题诗就豁然开朗起来。



原来是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钓鱼舟另有题识小注:秋阳无聊,临刘旦宅先生东坡词意画一幅。

这诗意画面,显然是取意上述《定风波》,但苏东坡的衣着却是《东坡笠屐图》。且让笔者分二段来阐释其中的玄妙寓意的文化现象。

(一)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1)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惠院(一作定慧院)写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人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五月份迁临皋亭,又写了《临江仙-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其中《卜算子》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当代词学家唐圭璋(1901~-1990年)经典评论说“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词作看似流露某种政治寄托,但更多是人生仕途断崖式的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故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言。

苏轼还有篇著名的文章《记游定惠院》,一开头就说:“黄州定惠院东边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另作有诗一首:“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这哪里是写海棠,分明就是写作者自己。

(2)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这时期的代表作即上述的《定风波》
它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这时他已想开了,词句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这首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我们按原词作小注“雨具先去”,似乎可解读为“携带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 小注又云“已而遂晴”,意思是“一会儿天气就晴了”,这突如其来的风雨,对苏轼来说只不过是人生中一场不算什么的小小经历与插曲吧了。

它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词句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这首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3)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七月(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游赤壁矶,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奠立了文学史上“豪放派”不可撼动的地位。

(二)《东坡笠屐图》
至于这画面上极具代表性的衣著,新加坡学者衣若芬在其“东坡海南笠屐故事的形成,传播与影响”专论中认为《东坡笠屐图》是历代画家引用苏轼贬放海南期间有一次在雨中向农妇借笠出游归来而形成的故事画,时而盛传远播。

这样的最早说法或许是依据苏轼好友、人物画家李公麟 (1049~1106年) 在《东坡笠屐图》中题道:“先生在儋,访诸梨不遇。暴雨大作,假农人箬笠木屐而归。市人争相视之,先生自得幽野之趣。” 到了南宋周紫芝(1082-1155)在其《太仓稊米集》中更有详细记载:“东坡老人居儋耳,尝独游城北,过溪,观闵客草舍,偶得一蒻笠,戴归。妇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六月六日,恶热如坠甑中,散发,南轩偶诵其语,忽大风自北来,骤雨弥刻。诗:‘持节休夸海上苏,前身便是牧羊奴。应嫌朱绂当年梦,故作黄冠一笑娱。遗迹与公归物外,清风为我袭庭隅。凭谁唤起王摩诘,画作东坡戴笠图。”

但李公麟原画不传,难免或有托伪。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朱之蕃(1575年—1624年)的《东坡笠屐图》,自称是临摹自李公麟作品,但题识则与前者迥然有别:“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篛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吠,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右李伯时写像,上有此数语题识。偶然琐事,率尔片言。粉墨载之,未播人间。与巧显融,宁直迍邅。人中之龙,仙中之仙。景止高风,有托而传。万历己未四月四日朱之蕃临并志以赞”。

另有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1470~1524年)的《东坡先生笠屐图》拓本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东坡在儋耳,自喜无人识。往来野人家,谈笑便终日。一日忽遇雨,戴笠仍着屐,逶迤还至家,妻儿笑满室。歆哉古之人,光霁满胸臆,图形寄瞻仰,万世谁可及。”

到了晚明陈继儒(1558~1639年)所绘的《东坡笠屐图》虽未见行世,但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所藏的陈继儒刊刻的《晚香堂苏帖》中,便有一件《苏学士东坡像》,所绘为苏东坡戴笠拄杖,脚着木屐作行走状,实则《东坡笠屐图》。

也有学者认为,在文人墨客的酒后饭余的谈资中,《东坡笠屐》纯然是一则“化平淡为传奇的带有魏晋风流底色的故事”,尤其像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子苏东坡来说,画面上诙谐中带有一种放逸旷达的精神,在那个讲究社会等级尊卑的时代,此举也算是一场不拘一格的名士风流,自然成为文人画中一个妙趣横生而又寓意深刻的主题,进而敷演而成的《东坡笠屐图》,以至于这样的构图模式便成为了后来苏东坡的标准像。明清文人钟情于《东坡笠屐图》之文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或是借助苏轼的坎坷命运抒发自己心中郁结,或从其达观中寻找慰藉。明代杨慎被贬云南,便绘有《东坡笠屐图》,表达自己“一肚皮不合时宜之慨”;近代张大千也有《东坡笠屐图》,艺术评论者认为更多是画家自我形象的拓展,在东坡笠屐形象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宋明文人不只拿《东坡笠屐》行走之妙趣横生状来捉弄苏轼,还有高调谈论“东坡帽”(子瞻帽)的说法,犹如当今社会日捧网红的时尚风气,特别是苏轼个案的魅力逾千年而不衰。南宋洪迈(1123~1202年)《夷坚志》有“又取古人而传以新事,如‘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潞公身上不曾寒’。” 句中也有“人人皆戴子瞻帽”的描述。《调谑篇》云:“元祐初士大夫效东坡顶高筒帽,谓之‘子瞻帽’。”

这是由于苏轼常爱与朋友谈诗论文,看书作画,品茶饮酒;其人性格豪放,潇洒不拘小节,经常穿着便衣(和尚衲衣,外套长袍)串门走户。为了衣着穿戴方便,宽松舒适,他还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筒高沿短、脱戴方便的高帽子。由于自身的人格和气质魅力,他的这种穿戴方式,形成了一种自然高雅的学士文人的风度之美,引人注目,人皆欣赏。于是上至京师王公贵人、下至各地官绅之士,群起仿效,把苏东坡设计的帽子叫“东坡帽”, 为流行于当世找到了注释。由宋入元的大文豪赵孟頫所画的“苏轼立像”,后来由明入清的大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所画的“东坡朝云图”,苏轼都是头戴此种便帽。

根据民间田野考据如出一辙的习俗印记,也有一种说法提到当苏轼被贬谪到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时,曾将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做了改动,后人称为“东坡帽”,即在笠沿处加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防止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这种东坡帽不是朝堂士大夫附庸风雅的装饰物,而是劳作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必不可或缺的工具。

东坡笠屐图和东坡帽的故事,都发生在苏轼被流放到边远海南岛儋州的四年间,时已几经折磨催残不久于世之62岁的风烛晚年,笔者以为这也算是历代文人墨客对苏轼的喜爱和美好祝愿,用风趣化解流离他乡实际生活上惨淡潦倒与敝衣粝食如诗所云:“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说一千道一万,我还是喜欢他的《定风波》之“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坎坷崎岖的人生旅途中自我释怀,真实而无需借助任何故事铺陈。

这样来欣赏这系列画作,是否有点意思。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9 14:27:31
今天下午看着墙上黄铜色的暖和的阳光,我记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我打开了一册我昔日嗜爱的书读了下去,突然我回复到十九岁时那样温柔而多感,当我在那里面找到了一节写在发黄的纸上的以这样两行开始的短诗:

在你眼睛里我找到了童年的梦,如在秋天的园子里找到了迟暮的花……

何其芳《迟暮的花》1935年5月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09 20:17:35
问好@冰原极光 谢谢朋友关注。我幼小随家人移民入籍新加坡,在那里长大完成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以及成家立业;九十年代初期起派驻中国多年辗转几个城市,出任美资上市高科技企业高管,工作报告多以英文为主。现已退居二线任职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层。阅读与写作仅是个人业余爱好,八年前开始学习中文电脑,勤学补缺,自知多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和指教。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10 10:34:04
钓鱼舟另在四楼中幅与我们分享的是临摹米芾吟咏书写【吴江垂虹桥】诗两首。



第一首诗“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备注:霜破柑,有版本亦作金破柑)。

诗画家米芾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这座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之滨(现苏州)其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诗句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纯为写实;起句大笔勾勒,断云山水、一帆扁舟,远望平远开阔,独见诗画特点。次句写物产,以“金玉” 作形容鲈鱼柑桔色泽,凸显作者视二物重比金玉之意----轻庙堂富贵而重山水隐逸,自然引出下句言志,说与陆羽一流人物为友。第三句略有收束顿挫,结句仍宕开点题写景,“秋色满东南”照应首两句,更把意境纵横上下地拓展了。

诗句提到鲈鱼是一种淡水鱼,而吴江就有“鲈鱼乡”之称。玉破鲈鱼乃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而金破柑即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因为在这里的洞庭东山与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题外话:笔者曾有职员老家在西山岛上,曾应邀前往攀树采橘,当地种皮厚结实上市早,日本改良种皮薄偏甜上市较迟,错开市场推销时间差)。

米芾的【吴江垂虹桥】第二首:“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嫦娥称客星”。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谢谢钓鱼舟再次分享临摹米芾《蜀素帖》其他精彩部分,这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在蜀素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这蜀素帖由于是写在丝织品上,其吸水性弱,但米芾用笔快,故而线条便显得枯渴自然,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有专家介绍临习此帖,用墨宜干不宜湿,行笔宜快中见涩,凡出锋处应具回锋的意味,做到笔短意长。而这“刷字”的故事,源于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另,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 书法评论家介绍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难怪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这次钓鱼舟临摹的是其中《送王涣之彦舟》诗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前一后四省略。“集英春殿鸣捎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尫鸱那一顾。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送王涣之彦舟》诗中首句:“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衣锦东南第一洲,棘壁湖山两清照。”,诗文称颂地杰人灵(王郎)王涣之年轻有为,而湖山乃指浙江常山县优美的湖山景区。这个王涣之(1060—1124年)字彦舟,乃当地望族,两宋时期一门九进士,与文人墨客有酬唱就自然不过了。除了《送王涣之彦舟》,米芾另有《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两首诗,洋洋洒洒六百余字,其关系之密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宋朝的王涣之,有别于唐朝的王之涣(688—742年),后者著名传世作品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7-2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10 10:44:25
笔者或有偏好,更喜欢钓鱼舟在五楼分享临摹米芾的《致伯充尺牍》(又称《业镜帖》)觉得更有韵味笔道,谨摘选原帖对照以飨其趣。

(临摹)

(原帖)
释文: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
芾顿首 伯充台坐 彦臣如何

此帖为致伯充书札,“敬闻命”就是恭敬地等待命令,纯属客套话请专家细审“敬闻命”三字,认为即使深字晦敛的米芾,此时亦展示特有的沉着骏快。

信函内容主要是“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查“业镜”者乃佛家语,谓冥界照映众生善恶业之境,而“此石”疑即《值雨帖》中之“庭下石”;历代考究者皆因信札太简短,无法充分了解信札里的含义。此帖末笔「耳」字虽努力作势,但仍然蕴涵而不露光芒,草法型态与《晋纸》全同,庶几为相近之作。

网上介绍:此帖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纸上名家藏印累累。因是信札,米芾写来十分随意,但扎实的功力,使这件小札也体现了用笔迅疾、力沉奇倔,欹侧取势而无霸气,转折间多机巧锋芒,笔势放的开,收的住,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李之仪评米芾“超轶绝尖,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经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米芾是宋四家中唯一有书法理论专书者、收藏古书迹最风者、鉴别书迹真伪最精者、书写书迹、流传书迹、笔法面貌最多者、对晋唐古法专研最深、运笔技巧最佳,能融合如此多项「第一」,不敢说其为书法史上第一人,但称其为一代巨擘,绝对当之无愧。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水晶城堡》部落留言栏2015-03-0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14 13:09:26
钓鱼舟在《断桥村落》的【渔樵耕读】日课分享画作 2018-07-23 09:16:44



薛依云赋诗一首助兴:涛涌掀远天,一笔撼江山。磐石砥中流,松迎白羽间。



之前钓鱼舟在微信群作了分享,另附几张摄影题句‘山中画海,云外听风’富审美情趣,笔者曾留句助兴:云涌舟隐,墨起涛现;渔歌飞鸥,浪静如海。

现见大画《涛声归渔》再赏添句: 涛声凯歌迎头上,浪涌繁星满载归。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14 15:23:45
钓鱼舟临任伯年《李广射石图》



原作者任伯年画于光绪十二年(即丙戌年-1886年),时46岁,查悉这是画家续《壮心不已图》(1885年)之后的作品,当时时局十分混乱,当权者实为国之巨蠹,满清陷入半殖民地状态。不难想象画中李广手执弓,望羽箭如石,躯干伟岸,表情深沉,流露出一种威武不屈的气概和刚毅形象,正是寄托着作者壮志报国的深厚情感。

画中主角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西汉时期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有如神兵天降,号称”飞将军”。【李广射石】的故事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唐朝卢纶(748-800)的[塞下曲]其二,亦有精彩描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钓鱼舟另有一幅临任伯年《风尘三侠》(原画创作于1868年)



《风尘三侠》指的是隋末唐初三位豪杰: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的故事,出自唐朝传奇《虬髯客传》。描绘有为青年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掌大权的司空杨素想为国家做点贡献,但后者生活奢侈糜烂,未接纳建议,而其府上有名张姓侍女手持红拂,仰慕李靖与他私奔离开京师途中,到一客栈投宿,有位满脸虬髯的人闯入窥看红拂女在梳头,之后大家把酒言欢、畅谈平生志向,促成结交,并成就一番大事业。

清代画家任伯年依此故事画了多幅《风尘三侠图》,其中有一幅就是描绘三侠于灵石旅店相遇的情景。唯三人表情不一,目光不在一个层面;画面背景有两棵树,树干上缠绕着粗藤,意寓红拂语“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画面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任伯年(1840-1896)的人物画题材,大约有以下这几类,这些题材虽然他多次画过,但每次画面多不相同,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历史人物故事,如《城下乞食》、《西施涴纱》、《李广射石》等等。
(2)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如《风尘三侠》、《群仙祝寿》等等。
(3)一般的仕女画,如《梅花仕女图》等等。
(4)来自生活的题材,如:牧童放牧、儿童斗蟋蟀、村妇夜纺等等。

薛依云赏读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4-12-28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17 11:55:01
钓鱼舟兄在65楼分享的临摹画作(下图),应该都是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大家孙其峰(1920~)的作品。



这幅临摹【鸣春图】对照类似题材原画(见附图),另有一番情趣。艺术界有个看法是在孙其峰之前,画禽鸟最生动传神者首推海派的任伯年,近代则首推王雪涛,也有艺术评论家认为孙先生的禽鸟生动传神不让王雪涛真实活泼可爱,但简练厚润笔墨高雅似有过之。



1982年孙其峰与霍春阳合作的《山花烂漫》入选法国巴黎沙龙画展,并被印为该画展海报和介绍书的封面,代表作《春江水暧》《俏不争春》《秋江》《好鸟鸣春》《雪鹰图》《雪垂银梢》《蜀江泊舟》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孙其峰的隶书也很著名,欣赏字里行间透出的不仅仅是古朴,而且还有时代之韵,汉人的高古率直、清人高士的淡雅恬静及他本人的文化积淀、社会阅历都一一跃然纸上,令人百看不厌。

67楼分享的临摹画作(下图),题名为【鹊踏枝】,其实是词牌名,即《蝶恋花》,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朝,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鹊踏枝》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而现代画家展示的更多是‘喜鹊踏枝“、“梅花美好”、“喜鹊报喜’、‘喜上眉梢’等寓意祝福。



诗词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鹊踏枝-蝶恋花】有:
宋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钓鱼舟还有一幅临临摹孙其峰花鸟图。



这画面诗意似乎蕴含南唐冯延巳【阳春集】收集的14首【鹊踏枝】,广为人传颂的有: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又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又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再读一首: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鹊踏枝》,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而杨柳依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这首词并不着意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也不经心描写具体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创造缠绵凄恻的感情境界上,形成了冯词的独特风格。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评说“深美闳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可谓沉着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词是描写相思之情的,隐约地流露出作者对南唐王朝衰败的关心和忧伤。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9-1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17 21:39:30
【鸟市的联想】

(一)笼中鸟
钓鱼舟在《断桥村落》以“这几天的画”为题发表了一幅《鸟市》(见下图,落款秋塘)。画面趣味横生,尤其几行文字更充满哲学寓意,让人深思,“人在看笼中的鸟,鸟也在看笼中的人,人把鸟捉起来,只不过是为它换了一个笼子。鸟笼总有打开的时候,问题是,人给自己做的这个大笼子,谁来帮他打开?”



(二)《网中人》
人在观赏笼中鸟衍生出来的画面感,若作一番自省,人类何尝不也是处于一个更大的鸟笼里?这惊觉之余的触动,笔者心里开始现浮出几轮涟漪般的联想。

第一个联想就是:陶渊明之《归园田居: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全诗的大意是:我生性喜爱大自然的风土景物,但从年轻开始却未能免俗,错误陷落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就像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树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曾也衍生念想,回到南边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在那里有围绕房宅方圆十余亩地,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房屋檐,桃树李树整齐栽种在屋前。远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上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来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今天我总算又回归山林。

其实在陶渊明发出感慨一千六百年之后的今天,现代人在享受繁华尘世生活之余,一旦假期或周末就赶忙‘逃离城市’到乡下作‘自然游-农家乐’,之后又匆匆忙忙往城市跑,回到滚滚红尘的樊笼里来。

我的第二个联想就是:香港在1979年热播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归类为家庭爱情人生奋斗剧,剧名就用了充满寓意的“网中人”,共八十集,每集45分钟。由周润发,郑裕玲主演。至于为何取名《网中人》,或是因为主线人物,均是围绕着一个圈子发展,虽然彼此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但仍然离不开这个范围,就好像被一个网牢牢地困着,而这一堆人的挣扎,就代表他们均欲破网而出,然而谁人又能破网呢?

主题曲由顾家辉作曲,邓伟雄填词,歌手张德兰演唱,歌词也蛮有意思:“回望我一生,历遍几番责备和恨怨,无惧世间万重浪,独怕今生陷网中。谁料到今朝,为了知心我自投入网,人在网中独回望,世间悲欢尽疑幻。豪强心志,我未消磨,何妨成与败,重重艰辛岂怕它,闯开孽网非难事。唯望到一朝,尽破金光灿烂名利网,犹像鸟飞广阔天,网开冲出不再返”。

“网中人”热播的时候,新加坡正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社会转型期,饭后坐等观看电视连续剧,正融入每家每户的生活中,老百姓一方面期待一个展羽腾飞的蓝天愿景,另一方面又诧异 “网中人”剧情里香港人生活的状态。

当时读过劳思光《历史之惩罚》一书有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生命的内部是一堆债务,生命的外部是一团敌意与仇视。在交换经济的原则下,人必须通过交换来应付生产的种种要求,使人觉得生命自始就是一种债务,这种压力下会唤起人一种“突围的要求“。人除了在交换经济下倍受生命的债务,还加上竞争的原则,促使敌意和仇视感,显现在人的心中加强,而变成向这个社会冲击的力量”。我们能因为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兴起破坏的意图吗?我们这种突围的努力能使我们脱离生命债务的苦恼吗?”这或许正是“网中人”的困惑。

(三)看风景的人
从(人看鸟)到(鸟看人),让我们换个相似的画面,来读卞之琳创作于1935年《断章》诗句里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整首诗不过三个环节:风景、你和别人。看似简明易懂,但有点迭代转换。从字面上理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站在楼上的人把站在桥上的“你”当作他们眼中的风景在观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梦见“你”的人却把你当作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境”。很显然的,你眼中的风景是桥,别人眼中的风景却是你。你在桥上欣赏风景,向风景投去羡慕的眼光,却不知道有人在楼上在羡慕地看着你。这刹那的意境:世间人物/事物既息息相关,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者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以动词‘装饰’来连接,“环中环、套中套”的戏剧感,整首诗以简单四句话,把人生中一个常见的场景,一场邂逅所留下的浓郁隽永的情思发挥的淋漓尽致。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含蓄深沉,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颇具情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笔我手写我心,也算《书画与诗话》又一篇。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11-18 15:16:28
欣赏钓鱼舟分享临摹清朝篆刻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篆书写成的【白氏草堂记】,书风老成持重清秀洒脱;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浓浓的古气中又洋溢起阵阵新意。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钓鱼舟临摹书法乃其中第一第二屏,其释文是: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据悉【白氏草堂记】共六屏,高近二百厘米,现藏于日本。全帖如下:



(一)《庐山草堂记》
诗句意思是: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山石间的水沟,石涧两旁有古松老杉,树身粗大将近十人合抱,树的高度就不知几百尺,长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像旌旗一样竖立,像车盖一样张开,盘曲伸展如龙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互相纠结交织不出,互相承接遮盖,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元和十一年(816年)秋游庐山,独爱香炉峰下遗爱寺旁一处胜景,便在那里修筑一草堂,次年草堂落成,他写了这篇《庐山草堂记》。作者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酷爱山水喜好,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和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白居易在记文开篇即赞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而这句就成为对庐山最经典的赞誉。作者更进一步对庐山草堂的四周景物环境,落笔悠悠,却倾吐了真诚的爱恋和审美情趣。比如:“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香炉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让人不胜向往。

(二)韩愈的《山石》也有提到“松枥皆十围”之句。
原诗:“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意思是: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三)杜甫的《古柏行》则更夸张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原文:“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塞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此诗作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时杜甫56岁,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在夔州孔明庙前(不是成都武侯祠),诗人的心里竟涌起了阵阵悲凉。庙中的古柏虽粗硕挺拔,枝条遒劲舒张,却尽显沧桑之态,山风肆虐,树梢的枝桠在风中倦怠地狂舞,不得不暗自喟叹那庙中供奉的武乡侯诸葛孔明。因着百姓对诸葛亮的敬重,不忍修剪枝叶,这树方得以如此茁壮,然而终究这老柏却未能变作栋梁,这或许与诸葛亮的境遇有些相似吧。

诗人咏物兴怀,说树有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显然是夸张之词。诗人借赞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雄才大略,以老柏孤高喻武侯忠贞。也借以抒发了自己愿意报效朝廷,但不能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比喻精当,语多双关,寄意深远,是咏物诗的名篇。

全诗今译: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青黑色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刘备孔明君臣遇合与时既往,至今树木犹在仍被人们爱惜。柏树高耸云雾飘来气接巫峡,月出寒光高照寒气直通岷山。想昔日小路环绕我的草堂东,先生庙与武侯祠在一个閟宫。柏树枝干崔嵬郊原增生古致,庙宇深邃漆绘连绵门窗宽空。古柏独立高耸虽然盘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年也难拉动。它不露花纹彩理使世人震惊,它不辞砍伐又有谁能够采送?它虽有苦心也难免蝼蚁侵蚀,树叶芳香曾经招来往宿鸾凤。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怨叹,自古以来大材一贯难得到重用。

摘录自《松柏不知高几尺》薛依云写于2015-03-31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