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关河的历史秋意

字数:5126访问原帖 评论数:7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6-11-26 06:45:00 更新时间:2021-03-30 15:37:38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1-25 22:45:00
回望关河的历史秋意

(一)历史的关河

“关河”一词泛指老百姓口中的江山之别称,或特指地理上的关塞河流之战场险要前线。我们今天回望历史沙尘中远去的“关河”,会有一种怎样的体会?我说的是从诗词与国画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

这缘由乃因前几天,笔者写了一篇文人国画赏读有感,题为【策马啸西风】的文字,11月24日投到【闲闲书话】,好友@石中火 留言雅赏,并在11月25日分享了任百年画的【关河一望萧索】来助兴添趣,故而有了这篇后续文字:回望关河。

《一望》:我们看到近代从晚清到解放前,以北宋词人柳永的“一望关河萧索”这诗词意象作画。一幅是任伯年画的一位风尘扑扑侠客,手扶马鞍,眺望关河,风格遒劲苍茫,给人萧索,冷落,悲愤的感觉,满眼尽是民族厄运的感慨。另一个幅是傅抱石的层迭河山,苍茫辽阔,境界邃远,右下角近景人物,腰挎宝剑,倚马凝望关山,透出几分凝重忧郁之气。

《二望》:我们回看千年以前南北宋的柳永和陆游,分别以‘曲玉管’和‘诉衷情’词牌写成的词作提到 “关河”,一个是被羁旅途中怀旧伤离的情绪所触动,一个是说尽忠愤,为激昂报国的情怀所感动。

这些回望,又留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历史秋意?

(二) 一望:任伯年的【关河一望萧索】和陆游和【关河梦断何处】带给我们的激情。

附图这幅任伯年创作于1885年的【关河一望萧索】立轴,现由南京博物院珍藏。画面上,一征人手扶马鞍,仰天凝视远方的群雁,给人萧索,冷落,悲愤的感觉,流露出厚重的历史感,暗含着家国破碎的隐痛,感慨民族的厄运。



这位晚清著名画坛大师级的任伯年(1839~1895年)出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夕,那是一个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年代,民族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激烈,清王朝的腐败,被逼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惨遭蹂躏,疮痍累累,这让每个有志气的中国人都感到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大约是在1861年底,年轻的任伯年毅然随太平天国起义军转战大江南北,在军中令掌军旗,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1864年天京沦陷,任伯年回到家乡,寄居宁波四年。这段生活经历,对任伯年后来的创作构思,有很大影响。作品诸如【故土难忘】【苏武牧羊】【关河一望萧索】等,从艺术构思上来看,都是一匹马,一征人,手扶马鞍,回头眺望,流露出一种悲凉低徊的味道,这也正是他的绘画时代精神之所在,反映了同情民生疾苦和抗议帝国主义侵略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陆游(1125年—1210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就这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仿佛如梦,而梦醒之后,身在何处?灰尘已掩遮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失控流下。谁能预料,这一生,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天山,如今却告老沧洲!

大约是在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于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之后;那是陆游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后来陆游被弹劾罢官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一篇。陆游作这首词时,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任伯年和陆游的诗词与国画中的“一望关河”,看似眼下小景,实际上是荡气回肠的大境界。

(三)二望:傅抱石和柳永的【一望关河萧索】

附图的《一望关河萧索》,是国画大师傅抱石(1904-1965)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于重庆金刚坡创作的。据说这幅画是傅抱石根据任伯年的一幅山水人物作品的格局承袭而来,有评论家认为任伯年较之简疏空旷,而笔者以为,从文学内涵所传达的精神面貌来看,却是饱满的。



傅抱石这画大幅度为层迭河山所占据,人物与马被置于右下一角,画家在皮纸上以淡墨着色挥写河山,水、墨、色浑然一体,淋漓酣畅,苍茫辽阔,境界邃远;近景人物作唐人装束,腰挎宝剑,倚马凝望,气韵传神,透出几分凝重忧郁和恬静肃穆的氛围。

柳永(984~1053年)的《曲玉管》:“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这首词作的意思是说:陇山之巅,黄昏的云彩纷飞。向晚江边, 暮霭沉沉。眼前是一片烟波万里,凭栏远望。这清秋时节,只见山河清冷萧条,处处凄凉,让人心中不忍难受。在那遥远的神京,有位盈盈如仙佳人。自从分手以后,就全无音讯,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消息,那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回想当初,有多少相聚的美好时光,谁知聚散不由人,当时的欢乐,反而变成今日的无限愁怨。千里之外,我们无从相见,只有彼此思念。每当我又见山水美景,都会勾起我的回忆,只好默默无语,独自下楼离去。

本词抒写的是离别之恨与羁旅之愁。作者以登高临远,触景生情,黯然消魂。此词第一片“陇首”三句,写当前景物和情况。“陇首”即山头。“云飞”即云阵飞行。“阑”通“栏”,即栏干之意。“一望”是说一眼望过去,至“千里清秋”这几句都是写景,逼出“忍凝眸”三字,极写对景怀人,不堪久望之意。第二片则反过来,先写情,后写景。“杳杳”三句承上而来,“思悠悠”三字总结次片之意。第三片是“思悠悠”的铺叙。“暗想”四句概括往事,意为相思并非只在今日,尤见情深意笃。最后以无言下楼结束,于无可奈何中寓有深知。“阻追游”以下再折回现实,永日无言,却下层楼。全词将情景结合,往复交织,前后照应,针线尤为细密。

柳永《八声甘州》也用了“关河”;“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也是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

傅抱石和柳永的诗词与国画中的“一望关河”,看似眼前大景,更接近场面恢宏忧郁情深的个人世界。

(四)历史的秋意

笔者尝试把以上二组截然不同的诗与画的艺术风格作个对比,并把人文情怀与精神内涵的感受提炼出来。笔者也尝试从树立诗词境界说,以及梳理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寻找答案。

就在长时间的凝望与思索之间,耳际传来的竟然是1982年版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的主题曲【两忘烟水里】的歌词:“女儿意,英雄痴,吐尽恩义情深几许。塞外约,枕畔诗,心中也留多少醉。磊落志,天地心,倾出挚诚不会悔。献尽爱,竟是哀,风中化成唏嘘句。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风远去。往日意,今日痴,他朝两忘烟水里”。

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的困惑与迷失,而把这“望”与“忘”混为一谈。恍惚间,我又听到辛弃疾的《菩萨蛮》传来深山鹧鸪声声,深情呼唤我的归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是的,历史从未消失,它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它是鲜活的,历史的“关河”也一直深植我们的心中,不曾离去。面对历史的秋意,凛寒,却能让人清醒几分。

写于2016年11月25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1-26 09:04:49
问好@草桥关 @文鱼武凤 谢谢来访,顶帖鼓励。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1-26 20:13:42
问好@草桥关 欣赏兄台高见,分析中肯有据,学习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1-26 21:17:25
问好@草桥关 幸会了,既是闲闲书话,自然少不了茶座品茗雅谈,分享与交流就是一种乐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1-27 10:44:14
《一望》:我们看到近代从晚清到解放前,以北宋词人柳永的“一望关河萧索”这诗词意象作画。一幅是任伯年画的一位风尘扑扑侠客,手扶马鞍,眺望关河,风格遒劲苍茫,给人萧索,冷落,悲愤的感觉,满眼尽是民族厄运的感慨。另一个幅是傅抱石的层迭河山,苍茫辽阔,境界邃远,右下角近景人物,腰挎宝剑,倚马凝望关山,透出几分凝重忧郁之气。

《二望》:我们回看千年以前南北宋的柳永和陆游,分别以‘曲玉管’和‘诉衷情’词牌写成的词作提到 “关河”,一个是被羁旅途中怀旧伤离的情绪所触动,一个是说尽忠愤,为激昂报国的情怀所感动。

这回望,又留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历史秋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2-07 17:19:34
陆游有诗云:“雁阵横空送早寒,白头病叟住江干。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野色宽。万里关河惊契阔,一尊邻曲话悲欢....”。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在人生多事之秋,犹以浓重笔墨,留下雁阵横空,关河万里,风林脱叶,山容清瘦,霜稻登场,野色迢缈”的壮美诗篇和画面。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2-07 20:00:16
问好@草桥关 多情的柳永每当又见山水美景,都会勾起心中小我的那段回忆,只好默默无语,独自下楼离去。与陆游追忆当年驰骋沙场献身报国的大我情怀是不同的。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2-07 20:01:27
知我心者,草桥关兄。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3-06 08:42:56
历史从未消失,它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它是鲜活的,历史的“关河”也一直深植我们的心中,不曾离去。面对历史的秋意,凛寒,却能让人清醒几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7-18 11:27:36
王国维(1877~1927)【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诗人描写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歌声,在痛苦地呜咽。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9-09 22:41:17
历史从未消失,它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它是鲜活的,历史的“关河”也一直深植我们的心中,不曾离去。面对历史的秋意,凛寒,却能让人清醒几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26 16:53:56
楼上29楼有讨论“关河”一词何指,笔者对“关河”之‘河’是指黄河(或其支流)毋庸置疑,但若说此‘关’特指‘潼关’则持保留意见,因为潼关之名,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据考证在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始设潼关(建安元年公元196)之后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发生在公元212年。而‘关河’一词,早在之前西汉的《史记-苏秦列传》就已提及“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唐朝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解读是“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而作的统称。

另查悉宋朝亦有词牌就叫《关河令》,源自古乐府的《清商怨》。欧阳修(1007-1072年)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另说是晏殊(991年-1055年)之作,待查),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及后周邦彦(1056 -1121年)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

周邦彦《关河令》是这样写的“秋阴时晴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词句描写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我们回头再选读陆游(1125~1210年)《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两者对比凸显了南北宋文人在小我乡愁和大我国难之间折射之不同情怀。这词句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发理想破灭之慨。词中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至于赏读诗词书画衍生“一望”与“二望”痴迷之态,大家见笑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