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选择忘记,致敬百年百年贝家花园

字数:4392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4-05 02:43:34 更新时间:2021-04-07 14:55:17

楼主:檐马玎当  时间:2021-04-04 18:43:34





三月的北京正在踏着早春的节奏:杏花盛开已极、桃花含苞欲放、草木争多染绿,柳枝恰似鹅黄。因为参加一个活动,来到了京郊的大西山。天遂人意,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巍峨连贯的大西山群峰,有一峰名曰“阳台山”,在阳台山东麓的牛涧沟的山坳里,坐落着近年来渐为人知的“贝家花园”。贝家花园已经建有近百年头了,它的主人是谁?斑驳的墙壁上刻着哪些岁月的痕迹?为何沉睡了半个多世纪?又有怎样的传奇、爱情、悲情和历险的故事?探知贝家花园跌宕起伏的历史就在不经意之间开始了。

让·奥古斯坦·贝熙业是法国人,1872年出生,在法国波尔多军医大学毕业。贝熙业于1913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先是在法国驻天津公使馆任职医官,然后又到北京法国领事馆任医官。那个年代恰逢中国大变革的时期,北洋政府当政,百废待兴,群雄逐鹿。这个时期也是乱象当中相对民主的时期。贝熙业到中国以后,救治了很多病人,他从欧洲第一次把“疫苗”引入中国。他多次成功救治了大量的危重病人,在京城有很高的威望。他先后任法国医院院长、中法大学医学院教授,燕京大学校董、教授兼校医,北洋政府总统医疗顾问,还兼有众多机构的头衔,以至于后来成为著名的跨界人士。他的病人不仅包括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等四位民国总统,还有汪精卫、九世班禅、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为袁世凯医疗顾问,他获得过其亲自颁发的三等文虎勋章。 除达官显贵,贝熙业还常年免费为普通百姓治病。离贝家花园不远,就有当地村民帮助修建并且感念其恩而命名的“贝大夫桥”。贝家花园碉楼正门上,悬挂着其好友李石曾手书的石匾“济世之医”。李石曾这个人下面还要提到。

先简单介绍一下贝家花园。初来北京的时候,贝熙业住在王府井附近的大甜水胡同16号,那是一个有两进院落的四合院,现在遗址尚存,面目依稀。1923年,由于第一任妻子肺病去世,两个女儿也罹患肺结核,他选择了在空气清新的大西山亲自设计并参与建造了别墅,用于治疗女儿的肺病和休养生息。“贝家花园”这个称呼是当地村民根据他的“姓氏”而起的。别墅建好以后,贝熙业来往于大甜水胡同和贝家花园两处,自从1926年他买了一辆别克牌小汽车以后,就长期居住于贝家花园了。贝家花园大体是由一处欧式城堡碉楼,和两处中式阁楼组成,由于地处偏远,所以保存尚且完好。欧式碉楼是三层花岗岩结构,一开始是为了防备贼匪而建,后来这里成了诊所,主要是诊治肺结核,并且开展一些外科手术。正是这个诊所,成就了贝熙业的第二段恋情和婚姻,这是一段忘年恋情和异国婚姻,下文还有涉及。别墅的其他两处中式阁楼分别是贝熙业和她女儿的住所。

再回到动荡的民国初年,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于1916年6月5日急招贝熙业抢救病重的父亲。贝大夫见证了这个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大总统兼“洪宪皇帝”的郁郁而终。

前面提到的李石曾是前清总理大臣李鸿藻的儿子,他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也是国民党元老,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李石曾一生头衔很多,早期和贝熙业过往从密,他们一同建立了中法大学,并策划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运动,当年很多有志青年受益,包括大量的中共党员,这里有我们熟知的蔡和森、邓小平.......贝熙业还因此结识了周恩来。

担任北京法国医院院长一职时,黎元洪就曾于1917年、1924年两次避难于法国医院,他和贝熙业交情匪浅。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有很多被通缉的国民党左派以及共产党人也曾在法国医院避险。1928年,北伐胜利后各路军阀互讧,白崇禧演出了一出男扮女装的好戏从法国医院逃出北京。卢沟桥事变后,抗日名将郝梦麟家眷在此得到贝熙业收留照顾。

以上简述了贝熙业在北洋政府时期被卷入历史事件的点滴,他虽然是一个医生,可并没有游离于时政之外。按照法国的习惯,他每周三在大甜水胡同的家里举办沙龙。参与者不仅是欧洲在京的朋友,还有当局的高层、文化名人等,比如蔡元培。而贝熙业通过这个沙龙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密切注视甚至参与当时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帮助中国“改革开放”,以至促成一大批国人思想的转变。也是在这个沙龙里,法国近代四个个文化界大咖都和他结成昆弟之好——德日进、铎尔孟、谢阁兰和圣琼·佩斯。德日进是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那个人类学家;铎尔孟是花费十年心血将《红楼梦》翻译成法文的那一个汉学家;谢阁兰是有着和贝熙业几乎相同履历的法国著名诗人、考古学家,他俩年龄相仿,同是波尔多军医学院的毕业生,也同样先后到驻中国公使馆任医官;而佩斯最为著名,他是196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赖以获奖的长诗《远征》就是那个时期在北京大西山离贝家花园不远的一座道观内创作的,为了潜心创作,他和贝熙业选择了这个僻静之处,与外界的联系全由贝熙业转达。

贝家花园建成以后沙龙又转到这个大西山胜地,延续着中法文化交流的香火。

诸位看官,现在那个令人尊敬、美丽贤淑、忍辱负重的女人应该现身了,她就是贝熙业的红颜知己、医疗助手、第二任妻子吴似丹。吴似丹出身名门望族,其父吴明远时为中法实业银行总经理。吴明远的大哥便是当时在政界、报界以及金融界都赫赫有名的吴鼎昌,吴鼎昌时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吴似丹因为得了肺结核找到贝熙业瞧病,贝大夫用精湛的医术治好了她的病,也给她留下难忘的印象,心中埋下了一种说不清的情愫。吴似丹病好了以后去念辅仁大学美术系,日后也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抗日战争时期,她自学了医学知识,又一次来到贝家花园,正式成为贝大夫诊所的助手。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不仅仅是救死扶伤,还做了大量幕后的抗日工作,下文提到的“八路军联络点”和“自行车驼峰航线”都有吴似丹的功劳。
相恋多年后,这对有情人成了夫妻。他们在1952年的中国民政部登记结婚,并在1955年有了一个爱情的结晶。不过这个孩子出生在法国。两个人相差52岁,贝熙业83岁得子,可见对常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是爱情又是什么呢!从时间上大家或许已经发现,他们相识在旧中国,结婚在新中国,孩子生在法国,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您还得往下看。

以上行文如果让您大概了解了贝熙业的前半生,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更加让人敬佩、感慨和五味杂陈了。抗日战争爆发时,在中国住了三十多年的贝熙业已经七十岁左右了,如此高龄,他还到宛平一带救治受伤的伤员和百姓。那战火蹂躏、苦难深重的大地,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抗战决心,都深深感染着他。他决心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所能做的一切。正因此情怀,把他和素不相识的诺尔曼·白求恩联系到一起。也把他和“八路军”联系到一起。贝家花园地处大西山,翻过妙峰山,渡过永定河就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所以在抗战时期贝家花园就成了八路军的联络点和中转站,这条路线也是通向抗日根据地的秘密通道。很多抗日人士就是通过这条线路从贝家花园走向抗日根据地的。最著名的是英国人林迈可,他因同情抗日而被日本人通缉,他就是受到了贝熙业的掩护,从贝家花园奔向了平西抗日根据地。林迈可1945年回到英国以后的著作《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详实地记录了贝熙业对抗战的贡献,这也为后人认识真实的贝熙业打下了基础。林迈可是和白求恩大夫乘坐同一条船来到中国抗日前线的。白求恩在抗日前线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而此时伸出援手的就是贝熙业大夫。他利用自己是外国医生的特殊地位、日本人检查较为宽松的优势,用别克汽车的后备箱从市区医院运送了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到贝家花园,再通过秘密通道运到抗日前线。后来由于汽油管制,年已七十的贝熙业骑着自行车运送药品到贝家花园,因为贝家花园也是诊所,所以并没有引起日本人的注意。贝熙业的壮举缓解了抗日前线的缺医少药,他用自行车运送药品的行为后来被誉作“自行车驼峰航线”,和抗战时期著名的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驼峰航线”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他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无异于白求恩的贡献,并且和白求恩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纪念白求恩,何能忘记贝熙业?

但事实是长达半个世纪的遗忘。

贝熙业从1913年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把它当作了第二故乡,他四十一岁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一年,他娶了中国妻子,他为自己在大西山选好了墓地,他援助抗日,他治病救人,他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结果呢?

结果是1954年,由于越南和法国的战争使得支持越南的中国把在华的法国人不加甄别的视为异己,贝熙业受到监视,后来被勒令限期离境。大概也是考虑到了贝熙业以往的表现,政府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加入中国国籍,可以留在中国;二是如果不入籍,必须离境,且吴似丹不能跟他走。这个两难选择在于放弃他的国籍或者与妻子生离死别。贝熙业对朋友说,虽然他无比热爱中国,但他不能背叛他的祖国。至于妻子吴似丹怎么办?绝望中他想起了周恩来。于是乎,提笔给当时的政务院总理写了 。贝熙业对生活了四十一年的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在给周总理的信中说:“我把中国当成第二祖国,把中国人民当成我的人民。我认为自己配得上作为这个国家的客人。我在这里有我全部的财富,全部最宝贵的感情……”这封信周恩来是否在第一时间看到不得而知,据说他在日内瓦开会。但是有关部门同意了贝熙业延期几个月离境的请求,却残忍地拒绝了吴似丹离境。可能是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吴似丹在生子和守寡以后,不再婚,不对儿子提起身世,不让儿子学习汉语,以至于儿子对她的祖国和过去一无所知。直到终于有人想起了这段往事,直到有人在她逝世以后找到了他的儿子,直到她儿子打开了封在箱子里的遗物,直到那些跨度一个世纪的一张张照片、一封封书信、一件件证物大白于天下......

以耄耋之龄无奈地从天津踏上回国的渡船,在船舷上已经和妻子挥手作别的贝熙业,很难想象他沮丧和落魄的心境。但此时却像小说一样,奇迹出现了!一个警察飞奔赶到,告知周恩来批准了吴似丹可以随行,喜极而泣的吴似丹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她放弃家中的一切,义无反顾的随丈夫上船了。

后来的故事很长,长话短说:抛弃了全部财产回到法国的夫妻生活拮据,老来得子的贝熙业在儿子三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时年八十五岁。吴似丹艰难拉扯着孩子长大,她重操旧业,在那个浪漫的国度以绘画为生。她画是中国画,还多次办过画展,这也许是她与祖国的唯一关联。2013年,在中法蜜月期、幸福就要来临之时,她到天国找她的丈夫去了。

本世纪初,老舍的儿子舒乙为贝熙业的事迹而感动,他写了一篇《要对得起朋友》的文章,首先拂去了蒙在历史上面的厚厚灰尘。接踵而来的大量的史证、人证和物证一点点还原了这个可歌可泣的老人。贝熙业为中国所做的贡献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怀着扬善之心、揣着济世之志走完了他在中国四十一年的历程。他不是共产党员,却有着和白求恩一样的光芒。在他不舍、不甘地离开他口中的第二祖国六十七年以后,舒乙的声音如雷贯耳:“要对得起朋友”!



本文参考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林迈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以及其他有关文献。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必删。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