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成为古今名将的楷模?(转载)

字数:777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16 20:01:21 更新时间:2021-05-18 07:42:37

楼主:半禅风  时间:2021-05-16 12:01:21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三国志》作者陈寿评关羽:“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三国志·魏书》中曹操称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魏谋臣程昱、郭嘉等咸称羽、飞勇而有义、万人之敌也。“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三国志·吴书》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吴国都督陆逊也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三国志·关羽传》虽然文字不多,但描写关羽神勇的情节却处处精彩,一字千金。如记载关羽于万众军中刺杀颜良一幕:“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记载关羽刮骨疗毒一幕:“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適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关羽天神之状,英雄之概虽千百年后,仍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份,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用作皆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并且认为“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晋书·遐传》)宋薛彤、高进之并有勇力,时以比关羽、张飞。(《宋书·道济传》)齐垣历生拳勇独出,时人以比关羽、张飞。(《南史·文惠太子传》)魏杨大眼骁果,世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书·大眼传》)崔延伯讨莫折念生,既胜,萧宝寅曰:“崔公,古之关、张也。”(《魏书·延伯传》)陈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众傈盾,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陈书·摩诃传》)

所以,赵翼在文中结语中评说道:“以上皆见于各史者。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这些都是隋唐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正史的历朝历代名将以“关、张”自比的范例。而在民间,关羽的忠义神勇也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全唐文》卷六八四收录了唐代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所作的《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碑文不仅记载了关羽玉泉山显圣的传说,也记载了关羽曾经作为“江陵城隍神”显灵助战的故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关羽为神的文献记载。

碑文记载“昔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实,安可诬也。”前者是说南朝梁代末年发生侯景之乱时,隐士陆法和出来帮助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绎平定侯景之乱。《渚宫旧事》具体记有此事。后者是指梁武帝的嫡长孙萧察,杀死其叔父萧绎,在江陵称后梁宣帝时,也得到过关羽神灵的帮助,以拒王琳的作乱。

《北齐书.陆法和传》云:江陵多神祠,人俗恒所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

《北齐书.慕容俨传》云: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荆州是关羽的镇守之地和被擒杀之地,其死后为神的传说荆州也是最早流行的地区。2005年在荆州城隍庙遗址出土的宋代陶制关羽神像,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一尊关羽神像。这也是关羽作为南北朝时期“江陵城隍神”的实物证据。

碑文记载荆州造玉泉寺在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动,风号雷啸,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木,周匝起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

而在此之前,唐初释道宣(596~667年)撰《续高僧传》卷十七《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智顗传》云:“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始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怒,顗到寺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虚谣自灭。”其中并无关羽神助其建寺的说法,相反,却云建寺时春旱,“百姓咸谓神怒”,此“神”即就是“江陵城隍神”关羽。

在智顗大师建造玉泉寺之前,玉泉山已有关羽庙。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即关羽遇害两年后,刘备亲率成都蜀军,顺长江三峡而下为关羽复仇,专程到大王冢拜祭关羽,并在玉泉山建关羽祠。故佛徒擅自于此地造寺,引起关羽神灵的强烈不满,经智顗帅众弟子念经超度,并尊关羽为伽蓝护法神,才平息神怒。



《神仙通鉴》(明人徐道编著)记载,唐仪凤(公元676—678年)年间,唐朝国师高僧神秀,于仪凤年间到当阳玉泉寺建立精舍,捣毁了民间修建的关公祠,忽见关羽“提刀跃马”而来,吓得神秀急忙破土建寺,将关羽奉为本寺伽蓝。

隋唐时期开始,佛教利用关羽的神威赫赫及佛教伽蓝神的神职增加佛教的影响力,开了三教神话关羽的先河,而且直接推动了关羽崇拜的传播,使得关羽崇拜现象由区域性向全国性发展。

唐时,关羽的全国性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唐礼部尚书虞世南颂关羽:“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唐代诗人郎士元在《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中云:“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这时关羽已正式列入儒家祀典,为最终成为儒家的“武圣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说隋唐时期关羽崇拜还多是局限于叹服关羽之义勇气概,主要依靠民间信仰、宗教力量扩大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影响,那么,宋代的关羽崇拜则扩展到对关羽忠义精神的推崇,以及心存汉室的民族气节上了,以关羽的忠义神勇的形象来激励军士奋勇抗敌的战斗意志。

北宋建国以来,随着与辽兵对抗的加剧,关羽作为鼓励将士英勇奋战的榜样力量不断受到重视,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1043年)时期,为了振奋军心士气,恢复了原来配祀武成王的礼制。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王庙”。南宋朝廷一再为关羽加封徽号,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在当阳特封“壮缪(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此为宋代对于历代功臣烈士之最高封爵。

两宋之时名将辈出,关羽作为激励忠臣名将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楷模作用时时常见。北宋名将狄青勇而善谋,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被宋仁宗称为“朕之关张。”

南宋名将岳飞,治军严整,智勇双全。自小喜读《左氏春秋》,以关羽为楷模自我激励。据岳飞之孙岳珂编辑的《金陀续编·百氏昭忠录》辑录孙逌《纪鄂王事》言:“(岳)飞常与人言: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外,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孙逌发表评论说:“飞武人,意气如此,岂易得哉?亦古人‘豹死留皮'之意也。”可知关羽在抗金将士心目中的激励作用。

山西沁县博物馆保留有一方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新建关庙碑刻,记录着威胜军一旅参与抵抗交趾时受到关羽率阴兵护佑的情景,并追溯到狄青平定侬智高时的情形。关羽由此成为北宋军队护佑之神。

昌关帝庙树牌介绍岳飞以关张功业自励,精忠报国的志向:“许昌关帝庙肇始于宋。绍兴十年(公元 1140 年)岳飞率军于此处以‘关爷刀'大破金兵拐子马阵,击杀金兀术之婿夏金吾,并生擒其副统军。捷后岳家军在灞陵桥西设坛立土祠,祭祀‘昭烈忠惠关王爷',以谢神佑。”

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叶适便评价此二人道:“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宋真宗祥符间,解州盐池减水,帝遣使持诏至州祈祷。使至,夜梦城隍告曰:“盐池涸者,患在主盐池之神蚩尤也。昔蚩尤与轩辕帝争战,帝杀之,至今遗迹尚存。闻朝廷创立祖殿,蚩尤怀仇,故竭盐池耳。”使者闻神语觉,回奏于帝,既而蚩尤数数构患,形诸梦寐,群臣具奏,遣使信州龙虎山语天师至阙下,举英勇一将制之。天师奉旨,召来即蜀关将军,乃真君也。召至现形,帝故喻之,乃命往解州剿除蚩尤,盐池如故。此事见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六引宋刻《吴郡关柌》。徽宗朝,加封崇宁至道真君。后又加封义勇武安王。至此,关公战败蚩尤,成为被两宋朝廷、将士、以及民间极力推崇的新一代的“战神”。

宋代碑记中就经常提及的关羽事迹如“事汉昭烈,誓同生死,守荆州九年,贼畏之如虎”,“讨樊之举,鼓忠义之气,破奸雄之胆,可不谓不壮”,以及“于禁出降,庞德就缚,许下议迁,中原响应,嘘死灰于复燃,续坠绪于将绝,汉事将成矣”等《三国志》所载史实之外,还首先将关羽生平概括为“义”,即所谓:

“此岂不知义者之所能为乎?孟子曰:‘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神之义勇,充塞宇宙,今至亦有生气,遂使鲸浸之南,龙朔之北,旃卉之俗,咸知敬事云长,天马恍惚见之,此岂区区祸福而能若是耶。”

北宋丞相张商英在诗咏关羽辞曹事中就极力夸赞关羽的忠义气节,诗云:“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满,剑折尚带霜。势利寻常事,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

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读史》一诗中写道:“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后二句的意思是,做人能做到向被称为关羽张飞这样的骁勇名将,泰山也就如同一根毫毛了。表达了仰慕关羽英雄气概、渴望报国立功、青史留名的心愿。

关羽忠烈义勇,气节凛然的光辉形象,成为宋明理学及两宋王朝重点标立的英雄榜样。对激励南宋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誓死抵抗,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正如北宋郑咸在《元祐重修庙记》中所说:“方汉之将亡,曹孟德以奸雄之资,挟天子以据中原,虎视邻国,谓本初犹不足数,而况其下哉?独先主区区欲较其力,而与之抗,然屡战而数败矣。士于此时,怀去就之计者,得以择主而事之。苟不明于忠义大节,孰肯抗强助弱,去安而即危者?”

从两宋对关羽的赞颂和推崇中,也集中反映出关羽信仰正在从唐之前偏重于关羽之勇,向推崇关羽忠义精神、高标气节及维护国家一统、复兴汉室江山的转变。从此关公“忠义节勇烈”的价值体系逐渐树立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大义的一面旗帜。

如果说两宋时期敬重关羽,主要是推崇他的忠义勇猛、民族气节等品格以激励将士战斗意志的话,宋以后的历代朝廷,更多看重的则是他护国佑民、大义参天,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捍卫者的形象了,关公“义”的精神也开始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

金、元承袭了义勇武安王的封号,迳直称为“关大王”。元代文宗天历元年九月,以关羽显灵助诛贼为名,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

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那旗宋金时期的佛塔中出土了一张关羽的画像,关羽处于画面中心,端坐于椅上,双手置于腿上,目光炯炯,美须飘然,神态安详。背后二人,一位擎旗,一位持刀,右立一将,左站一兵,前有一禀报军情的探马。持刀者手持的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青龙偃月刀。而根据《武经总要》记载,青龙偃月刀是宋代仪仗队的礼仪用具,对外展示的是皇权的威严。制作于北宋徽宗宣和五年、金太宗天会元年之后不久的这幅“义勇武安王”画像充分展示了北宋以及金元军队、将士中威灵赫赫的地位。

元世祖七年(1270),元帝用帝师帕克斯巴之言,把关羽当作“镇伏邪魔,护安国利”法事活动时的“监坛者”。元世祖至元间大都落成后,每年正月十五日有“游皇城”礼俗。此为蒙元国俗。每次用“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着“汉关羽神轿”,在宫中游行。蒙元朝廷对关羽的推崇也为满清对关羽日后“万世人极”的至高推崇开创了先例。

金国的田德秀在《嘉泰重修庙记》中盛赞关羽“忠而远识,勇而笃义,事明君,抗大节,收俊功,蜚英名,磊磊落落”,元代的郝经在《重修庙记》中强调“昭烈帝始终守一仁,武安王始终守一义,尽心于复汉,无心于代汉,汉统卒归之”,等等,便都是从维护本政权利益来强调崇拜关羽的意义,大力推崇关羽忠义精神,护国佑民的能力,号召军队将士奉关羽为楷模。

在元末成书、流传甚广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更是被尊为“义绝”,成为英雄盖世,智勇双全,忠义无双,武将中的典范。诸多精彩瞬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心驰神往。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下邳败许褚,斩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释曹操于华容道,战黄忠于长沙,刮骨疗毒、华佗惊呼天神,单刀赴会、鲁肃为之丧胆,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议迁都避其锋芒。

清代评论家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称:“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醐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明初朱元璋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关羽被革去宋元时期的封号,恢复原来的封号和谥号,即“(汉)寿亭侯”。后朱元璋有感于关羽曾显灵助战,使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胜陈友谅,命关羽祠庙重新恢复“(汉)寿亭侯祠”。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撤销了武成王庙,洪武二十七年为关羽建武庙于南京鸡鸣山,列入祀典。据《明太祖实录》所载:“是月,建汉寿亭侯关羽庙于鸡鸣山之阳,庙旧在玄津桥西,至是改作焉,与历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诸庙并列,通称十庙云。”




嘉靖年间明王朝恢复关羽“义勇武安王”爵号,将关羽由“从祀”升级到“专祀”,将关羽庙与众多国家祭祀庙宇并列,成为国家祭祀对象,祀典也日益隆重。《关帝志·祀典》称:“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定京师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礼。四孟及岁暮,遣官祭,国有大事则告。凡祭,先期题请遣官行礼。”

从明朝开始,关公就在军队当中取得了无可动摇的地位,成为独立的崇拜力量被明政府所重视,为以后被尊崇为“武圣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大明开国过程中明军的四处征战,以及开国后卫所制度的建立,北部从辽东到甘肃一线,以及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这些边远地区,都有军人为关羽立庙。

关羽崇拜之风大兴,明军中的督、监更视关羽为护佑之神。朱国桢尝言:“蹇理庵达,严事云长,每事必告。居皖,梦侯语之爲‘我公祖已守平阳,解在部中。’后起总督蓟辽。税璫高淮张甚,祷更力,阴得济其请,内帑亦然。累世信卜,叩之奇验。尝与联和至百韵,后爲一小令来赠,末云:‘再挥戈蓟北,重整江山。’果验。”(《仿洪小品》卷二十)

昆明《关王庙碑记》:“圣朝洪武壬戌平定云南,凡将帅之臣,介胄之士,咸慕公之神灵异,以扬威武之助。所在军卫必建祠以祀之。”

嘉靖年间,倭势极盛,大扰东南沿海,杀掠居民,劫夺财货,屡败官军,甚至攻城略地,沿海建立多处据点。于是,已经被尊为明朝军队保护神“军神关羽”显灵助战的传说就开始频频出现了。

明人李钟磺在《嘉定捍倭庙记》中记载:“明嘉靖癸未(1523),倭寇自海上汹汹来犯,直逼嘉定。其时嘉定尚未筑城,全凭地垒防守。倭寇在东门外粮仓放火,延烧至民居,熏得官兵睁不开眼,县令向关公神像叩头呼救,话音刚落,风便反向。一倭寇跃过城壕,有州吏拉开弓,呼喊关公,说关公如欲救全城十万百姓,就让此箭直贯倭贼咽喉。随后,一箭射出,“竟贯贼喉以毙,群倭乃骇而退。”

明代著名将领胡宗宪曾练兵于杭州吴山寿春庵,关羽夜间托梦,贡献用兵方略,已而果然连破贼数阵,于是将位于七宝山麓的原宝莲院改为关庙。

曾担任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海防的赵文华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王江泾大捷后说,在其辞朝趋出时,就感到关羽恍惚示以梦兆,待其抵达嘉兴,督抚诸公都说曾梦见关羽于此地现身,而后在斩首二千级、焚溺死者甚众的王江泾之战中,更有参战将佐声称,看到关羽助战,于是,赵文华更加坚信,正是关羽冥助阴施,致此大捷。

第二年,倭寇卷土重来,赵文华再次率师讨伐,大军经过常州,据说军中又见关羽显灵,不久,赵文华与已由巡抚升为总督的胡宗宪,诱降擒杀了倭中巨寇徐海,又是一大胜利,因此赵文华更加推崇关羽神功,乃命有司于常州立庙。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所统率的戚家军,以及有光荣的抗倭传统的浙闽兵,都是关羽信仰的坚定崇拜者。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上就记载,明代军队的军旗上就有关羽持刀、英姿飒爽的绣像。

不仅明朝军队,明朝军民上下对关羽的崇拜开始更加炙热,关羽始封为帝的时间是万历十八年(1590年),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月,朱翊钧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尊为护国佑民之神,此为天下关庙俱可称帝之始。自此关羽成为无上尊神。据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记载:“(宫室中)宝善门、思善门、乾清门、仁德门、平台之西室及皇城各门,皆供关圣之像。”

清朝军队将领崇信关羽的程度比明朝将领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史稿》卷84记载:天命十年定沈阳之后,凡遇军事行动,都要并立纛拜天。自是出征班师祭纛以为常,时旗纛附祀关帝庙也。”将崇拜关羽引入军队,成为统率军士勇武作战的精神支柱,是清代开创基业过程中将其视作军事长胜的重要保证。

关羽于是也成了清代军队的守护神,各类关帝显灵卫驾的传说逐日增多,几乎弥漫整个大清一朝。军队将领供奉关羽都是希望从关圣大帝那里得到精神力量的提升,以及心灵上的慰藉,一切军国大事的征战杀伐也都企望得到关羽神灵的佑护。

如《中国风俗史》所说:“国初出师,恒载关羽像以从,所向克捷。及入关,乃崇禩,尊于孔子并,满语称为关玛法。玛法者,祖之称,盖尊之至也。”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关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

如乾隆帝为京师地安门外关帝庙所撰碑文称:“生为英,殁为灵,其功德勿沫于世,世亦相与俎豆尸祝以神之。然未有不推乎正直聪明足立万祀人伦之表,故睪然尊而宗之以为神圣焉。盖圣而神之,所以著圣道之精,神而圣之,所以明神道之正”。此时的关羽已经成为中国历代“忠义勇武”的政治军事典范和人伦道德楷模乃至于“御灾捍患”的神灵符号。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年间,关羽和岳飞都成了“忠义”与“尚武”精神的典型历史代表和文武双全的楷模。如陆海军部上袁世凯的呈文所云:“关壮缪翊赞昭烈,岳武穆独炳精忠。英风亮节,同炳寰区,实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壮烈之精神。”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三月二十五日大总统批令遵行称关壮缪侯,并奉为军神。关帝史略称:民人信仰关帝,奉为国内的正神,军人信仰关帝,就是军中的军神,做军人的模范。

关羽也因其忠义神勇的武德精神及人格典范而成为古今名将的楷模,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