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东PK李少红:本土恐怖电影的混乱与希望

字数:2005访问原帖 评论数:7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06-08-29 00:53:50 更新时间:2020-11-12 08:28:34

楼主:韩浩月  时间:2006-08-28 16:53:50


文/韩浩月

由李少红导演的惊悚电影《门》今年备受关注,目前已完成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紧随电影门的上映,一部名字也叫《门》的惊悚小说也将出版上市,小说《门》的作者是周德东,同时他也是电影《门》的原著。(据8月24日《燕赵都市报》)

2006年的这个秋天,惊悚文艺作品几乎同时打开了两扇“门”,这让人感到有些晕眩。其实,电影《门》改编自周德东出版于2005年的《三岔口》,小说《门》则是他刚刚创作创作完成的新作,两者秉承的虽然是同一个恐怖理念,但在故事上没有任何联系。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门”作为名字,也许是因为“门”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有着令人寻味的隐喻,包含着中国人繁杂中却又有条不紊的处世哲学。对“门”的解读,实际上试图借助文艺作品的形式,打开人们心中那扇恐怖之门。

李少红的电影《门》开拍之后,一直为媒体和观众所关注,这可能是严格意义上国内第一部恐怖电影大制作。很遗憾它没能赶在第一部获准进入影院的好莱坞恐怖电影《来电惊魂》上映。国内院线被进口大片霸占了12年之久,期望李少红《门》的上映,能打开商业类型片参与市场竞争之门,能吸引更多的名导、更大的资金投入到类型电影创作中,毕竟每年单靠几部贺岁片是无法和进口大片相抗衡。

李少红之前国内出现过几部低成本的恐怖电影作品,但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差强人意。有评论认为看国产恐怖电影味同嚼蜡,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责任推脱到导演和演员身上。恐怖电影包括其他形式的恐怖体裁作品,在创作上一直受到限制和牵跘,甚至还要肩负着“好人必须要活、坏人必须死”等传统教化意义在身上,手脚被束缚,精品自然难产。

但是,这次李少红把目光放到恐怖电影上,却值得我们期待。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最为著名的女性导演之一,她在其他同时期导演纷纷向主流和票房靠拢的时候,敢于当“异数”,抗起了实验性影片的大旗。她的做法其实和她所拍摄的新作一样,是有远见但也是冒险的行为,但我认为,她有这个实力为自己、也为国内数量庞大的恐怖电影爱好者赌一把。

在拍摄《恋爱的宝贝》时,李少红一改以往的唯美风格,改走前卫另类的魔幻现实路线,当时有人笑言,《恋爱中的宝贝》拍的有点像恐怖片,但这种敢为年轻人拍片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李少红是一位不愿意重复自己的导演,在决定拍摄《门》后,她对原著进行了删改,加入了自己对恐怖的理解,目前网上已经有一些关于影片的图片和花絮,我们现在就可以想象,凝聚了唯美、凄冷、魔幻、理性等李少红烙印的《门》将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周德东的小说《门》首印15万册,即将出版,现在又有消息称这部新书已经被某影视公司买断,改编电影,由作者亲自执导。虽然周德东的小说《门》改编成电影后的片名,暂时没有透漏,但两个“门”的同时打开,仍有撞车嫌疑,无形中形成了周德东PK李少红的局面。是周对李大刀阔斧砍自己的《三岔口》不满?还是李版《门》有继续挖掘的地方?两个《门》的同台竞技,为电影《门》增加了一个看点,也为新书《门》及它的电影版赋予了悬念,作为电影门外汉的周德东接近电影的初衷是什么?这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作为小说《门》最早的读者,在通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认为,《门》可以视为周德东继《三岔口》后,在对恐怖写作探索上的进一步延伸。他在用现代的笔触来诠释许多古老的谜题,这些谜题关乎人性、关乎灵魂,爱与责任、善良与卑劣、堕落与救赎……小说《门》的阅读过程如同玩一次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平静的文字下蕴含着尖锐的生命追问,而在思想激荡中,又冷冷悬挂着关于生命的永恒命题——死亡。

周德东的文字把握能力是出类拔萃的。流畅的语言和故事情节的巧妙设置,相互依赖又相互推动,他的作品可以用“停不下来的阅读”来形容。但我认为,他的恐怖小说最大的特色并不仅在与此,他对恐怖的理解——即不宣扬血淋淋的暴力场面,依靠文字本身具备的力量,把读者一点点拉入深渊——才是最大的特点。他的恐怖小说是非西化的,西方恐怖小说在国内一直火不起来,源于东西两种文化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异。而周德东的创作看不出来有任何西化的痕迹,他的小说的本土特征,已经融到骨头里。他的小说常让我想起美国经典电影《闪灵》来,这是一部完全没有任何装神弄鬼情节和镜头的电影,恐怖的体现完全是人内心世界的展现。

周德东可以把小说写的好看,但拍起电影来未必就在行。文字和镜头尽管有共通的地方,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周德东可能对自己的镜头感有强烈的自信,因为他的作品就时常呈现出镜头的感觉来。但电影的群体创作特征不同于小说的个体创作,小说一个人可以写出来,电影却需要整个流水线的配合。

不管怎么说,能看到周德东和李少红PK一下,还是比较有趣的。两个人各有各的优势,再者电影从来都不是贵族艺术,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是繁荣电影的一件好事。周德东和李少红同时拿“恐怖”开刀,某种程度上也喻示着,在西方已经十分繁荣的恐怖文化产业,在国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萌芽之后,步入一个良好的开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