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究竟是什么?(转载)

字数:1684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0-14 02:49:31 更新时间:2021-06-22 09:21:50

楼主:文斗金刚  时间:2020-10-13 18:49:3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究竟是什么?一点会透中西学!

2018年02月26日

作者:奇闻心看点

关于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运,将文明延续的道路为何,曾经争论了上百年。

如今大体的共识终于也已经基本确立。全盘西化与复古不化的思想如今都已基本为人唾弃;中西结合,洋为中用,才是正常的有识者的坦途。

其实古来是有案例的。佛教当初进中国,也是一种西学;但与中国的儒学及道家都结合得很好,其翻译的典籍中,借用儒典与老庄言语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中国的佛法有中国佛法的气象,在一个以儒为本的社会,禅宗成长得非常美丽。事实上,我们今天如果去读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我们会看到许多与孔孟布道相似的言语,只是甚至更接近普罗大众而已,譬如如下一则《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而后不管是伊斯兰教进中国,还是基督教进中国,也都展开了一场与儒家思想互相解释的文化交融,依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与印度教在印度几乎灭绝了佛教不一样;与西方社会及其它社会常见的宗教冲突不一样。

而当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进入中国后,先秦对应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庄哲学、中庸之道、易之阴阳辩证也展开了对应的思想激荡。

由此可见,所谓中与西,其实原本就没有根本矛盾,无非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已。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都强调:万物本是一体,天地皆可汇归一心,对立只是事物发展运动必然有的特征却绝不是你死我活的搏斗;因此只有吸收对立面,学习对立面,事物才能真正发展壮大;而试图去消灭对立面,反而是在消灭自己。因此,中国人绝对不去强调绝对的是非对错,这不意味着没有基本的是非态度,而是恰恰以包容精神、爱惜物命为最根本的大是大非。

这样的基本思想其实就是我们所谓“中学”的立足点,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文化的“本体”,其他一切表现形式,无论是诗词书画,还是建筑音乐,无非都是从这本体思想出发长出来的具体精神形式。若是离了这个文化本体,中国人就再也不是中国人了,中国文化也就再也不是中国文化了。所以,“中学为体”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只要想想,当佛教这么优秀而华美的文化却逐渐印度人所抛弃,但在中国却有如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恋人与知音,整个佛教文化在嫁接了中国文化的儒道本体之后,先是开出了种种瑰丽的应用之花。佛教思想与艺术如今已经遍及了我们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与儒道思想一样,同样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了中华文化母体的一部分,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古代的“西学为用”,“化用归体”的一个案例。

建筑与绘画,音乐与舞蹈,所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形式都令人惊叹。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为何如此令西方人惊叹?难道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式的吗?非也。所有的手段其实都是非常现代性的,其实充满了各种西方元素,但我们不会觉得其洋化与别扭,因为这当中完全充满了中国人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



什么是“天人合一”?所谓“天”,是人所面对的最根本的对象,中国古圣贤从这里领悟到:人是不能与天对立的,而天也自然是不会因此与人作对;若人欲与对立,才会引发天对人的惩罚;因此,人应将天也即自己的环境视为一体,才能解决所有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关键在人本身自己是否能够内在和谐。这其实也是西方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与环境保护思想开始倡导的理论。而这就是我们古老而常新的中华文化的本体思想。

这样的本体思想我们永远不能放弃。

我们发现,西方人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根本思想,多数西方思想无论如何再高明,其本质还是无法化解对立,其哲学里充满了各种“他人就是地狱”的病态美。

如果一个西方人,开始完全理解并接纳了我们这种东方思想,那么这样的西方人其实就不是西方了,我们就可以视之为中国人。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同化之道:我们告诉你什么是“天人合一”,如果你接纳而且不知不觉用上了,那么你就不可避免地被中国化了。

楼主:文斗金刚  时间:2021-06-19 14:12:38
如果你能真的完全理解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么,你完全没有理由对中国文化没有信心!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