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游鱼之乐”

字数:1159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1-11 18:16:09 更新时间:2020-11-14 22:09:18

楼主:ty_寡人好色  时间:2020-11-11 10:16:09
《庄子·秋水》中有一段著名的辩论,发生在庄子与恵子之间。恵子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话也因此而广为人知。
原文是这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上述内容,论者多以为惠子的论述在逻辑性上显然更胜一筹,而庄子则有诡辩之嫌。这估计也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留传更广的一大原因吧。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且不论庄惠二子论辩技巧的高下,单就《庄子》之书来说,作者何必要写出这样自己打脸的文章来呢?除非庄子不通情理,否则就只能是读者未得其趣了。
事实上,问题的焦点还是出在对庄子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上。庄子说的“请循其本”,即是指回到问题的本源,也就是对话最初恵子所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上。恵子的这句话包涵有两层意思:其一,指出庄子“非鱼”,故不能知鱼之乐;其二,惠子既然知庄子“非鱼”,亦即恵子可知庄子。“惠子可知庄子”这层内涵是整个对话能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惠子知庄子“非鱼”,故能知庄子不知鱼之乐。但这个前提和基础却恰恰与恵子后面说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矛盾,相当于是惠子自己否定了自己评价庄子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庄子作为一个以思辩见长的哲学家,立刻就抓住了恵子言论中的这一明显破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予以有力的反驳,指出恵子“既已知吾”,则“吾”亦可知鱼,且“知之于濠上”。
理解到这点,我们几乎就忍不住要为庄子如此敏锐的思辩能力和如此严密的逻辑性而击节叫好了。而且,我们还完全可以想见彼时恵子在明白庄子真意之后那哑口无言的模样。二人间这样精彩的辩论过程,简直就是雄辩术的活教材。
真正不幸的事情是,并非庄子曲高和寡,而是世人读书往往先入为主,望文生意又故作高深。许多人不肯真正从古人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问题,读到的也不过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离作者本人的意愿却不啻万里。好事者不能理解庄子的思辨和逻辑,却喜欢奢谈什么“物我”、“心性”,其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大异其趣。每思及此,实不能不为庄子及天下读书人一叹。
最后,再让我们回复一下论辩的整个过程:
庄子:你看鱼儿游得多快乐。
恵子: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游得快乐呢?
庄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的快乐?
恵子:我本来就不是你,可你本来也不是鱼啊。因此你是不会知道鱼儿快乐的。
庄子:请回到我们最初讨论的地方。你说“汝安知鱼之乐”,就说明你知道我并不是鱼。你既然可以知道我并不是鱼,那就是说明你是可以知道我的。我虽然不是鱼,但你也并不是我。你既然可以知道我,那我为什么不能知道鱼呢?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