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与反抗是历史学家的使命》,看夏商周三代史(转载)

字数:8989访问原帖 评论数:11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27 16:02:43 更新时间:2022-01-26 20:38:03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08:02:43
质疑与反抗是历史学家的使命丨罗新

我几年前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一年,那里有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90多岁了还每天到办公室上班,经常写文章、演讲。他写的很多文章是适合专业之外的人读的。

后来我看到他有一本书叫作The Scientist as Rebel,就是《作为反叛者的科学家》,书名很有意思。我想我们应该也有一本书叫作The Historian as Rebel,《作为反叛者的历史学家》。这涉及历史学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做历史,我们做历史是为了谁。

▌质疑与反抗
是历史学家的使命

历史学家归根结底不是传承什么文化,也不是要把某种古代的东西保存下来。他的使命本质上是质疑现有的历史论述,去反抗、去抵制种种主流的历史理解。

我们身边的情形是,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历史,但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滥用和错用——即便历史学家自己也不免于滥用和错用。可以这么说,我们讨论的历史,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我们所说的历史,多半都是靠不住的,经不起追究的。

在我的领域也是如此,我是做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的,很多大家常常提到的东西都是经不起追问的。

比如有一个常见的说法,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这当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因为从此以后南方人口、经济的占比大大增加,整个历史都改变了。

说起原因,中学教科书里有一句简单的话,而且大学里也有很多老师这样讲,说是因为北方战乱,大量北方农民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南方就得到了大开发。


我做学生的时候,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等当了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可能也讲过。其实这个说法经不起追问:先进的北方生产技术是指什么呢?是作物品种,是生产工具,是种植技术,还是劳动者的组织方式?当时北方旱作农业比南方稻作农业的技术更先进吗?那么旱作农业的种种技术能够直接移植到稻作农业去吗?

这是一个简单的说法,这个说法掩盖了许多深刻的历史议题。换个思路,首先要问的是,那时的南方劳动者是从哪里来的?都是北方逃难南下的流民吗?难道不是以土著为主吗?土著是些什么人呢?除了原有的在郡县体制下的国家编户,大量不说汉语、不服属国家管理的山区土著人群,所谓蛮人、山越,是如何进入国家体制的?

今日所谓南方人,他们的祖先难道都是北方移民吗?当然不都是,或主要不是。更多的是南方土著人民,不是北方移民,而是被北方来的统治者成功改造过的,从蛮人、越人改造成了国家体制下的新型劳动者,他们转变了文化和政治认同,成了说汉语、服属王朝的华夏臣民,也就是我们今天汉人的祖先的一部分。

由此完成了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华南变成了华夏、也就是后来汉人的家园。

然而这一转变不是那么简单流畅,那么理所当然的,不是一首浪漫曲,不是英雄史诗,其中充满了征服、反抗、血泪和压迫,充满了人类历史上许多近似情形下已为我们所知的那种人群对人群、体制对个体、强力对弱者所制造的痛苦。

在我们熟悉的历史叙述中,这些痛苦早已被掩盖、被遗忘、被转化,成了一曲充满浪漫气息的、值得后人讴歌的英雄主义江南开发史。历史叙述多半如此。哪怕是看起来确切无疑的那些说法,也经不起追问,经不起深入推敲。

▌做主流的抵抗者
重新质疑已有的说法

那么历史学家做什么呢?历史学家去重新考察这些东西,作为一个rebel,作为反叛者、起义者、异议者,去质疑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说法,重新质疑、一再质疑。

在座各位不只有做历史的,还有各个学科的朋友,我想rebel这个定位对大家都适合,各个学科都差不多,要做的都是重新质疑已有的说法,我们都去做已有说法的异议者,都去做主流的抵抗者,不限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

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在什么样的时代,所有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都应该是反叛者、抵抗者。

正好最近我在想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历史学对历史的责任问题。历史学和历史学家不仅仅是黑暗时代的受害者,也是黑暗时代的制造者。历史学家参与了历史的内在发展,或至少是做了很多推波助澜的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熟悉的,就是纳粹德国的历史。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是哪里来的?其中作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历史观,不能不说是17、18世纪以来德国历史学家的制造品,他们宣讲的民族史,特别是日耳曼民族史观,就是德奥历史学家的重要成绩。

对日耳曼民族主义的一路上扬,这些历史学家做了大量不只是推波助澜的工作,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主要的责任人。后来纳粹精神的很大一部分营养即来自这里。

看看我们今天,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发展状况,大家各有自己的体察。我们做北方民族史的,在网络上无论说点什么都会有人来骂,比如,大家肯定知道这几年大批网络爱国者对姚大力先生的围攻谩骂。

图片-历史学者姚大力曾因他的专业意见挑战到了大众的“常识底线”而遭到围攻

其实我理解这些骂人的人,因为他们已经被教育成这个样子,他们骂是因为你说的历史和他们知道的历史不一样,而他们相信自己知道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你说的历史是错误的。那么他们的历史自信是从哪儿来的?

其实也源自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历史学自己发展出来的教条、观念或常识,不是突然出现的,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是很久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参与制造的。

当我们反感、反对乃至痛恨此刻正在发生着的历史时,不要忘记这个时代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两天突然冒出来的。纳粹德国不是希特勒凭一己之力突然制造出来的。希特勒式的领导人也是被历史制造的,历史知识恰恰是制造他们的原料之一。

历史学和其他一切学科大概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对各自时代的历史负责任的。这个责任我们过去检讨得不够,我们太喜欢把自己当作受害人,把责任推出去。

1945年之后,西方学界对纳粹时期的历史学、考古学,有很多批判、反思。其实还应该追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因为20世纪的学者又是继承他们前几代的学者而来的。

历史学家做什么,为谁做?所谓探究真理、探究真相,该探究什么,为谁、为什么探究?这些都是应该反思的。没有哪一个学科、哪一个人能宣称自己真正掌握了真理,这是到了今天我们应该完全明白的事情。但是做什么、不做什么,做到哪个程度,这确实需要我们反思学术史上、历史上的教训。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0:22:12
#晋国博物馆# #西周王朝#(胡子律爷 2021.6月7日 )

读懂西周末年史的关键有二:一、是褒姒;二、就是晋献侯。这是打开西周末年史真相的两把极其重要的钥匙。

晋献侯在史记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但是为什么他的车马坑竟然是西周车马坑中最大的,而且是真车、大车?学界从未给出过答案,但其实答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却始终熟视无睹。

晋献侯是周厉王(也即晋厉侯)的庶长子,生母为己姓有稣氏,私名亦一个字——稣!晋献侯最初只是王朝大司寇(继嗣有稣氏世职),负责协助周厉王查办政变贵族,后才封晋侯,兼摄王朝大司土(从而史官赐命为籍,寓意官司籍田,晋国由此废司土一职)。

在公元前802年(非公元前771年)的骊山之难中,晋献侯战死于镐京。竹书:有兔舞于镐京,舞無一字,兔,指的就是晋献侯。为什么兔指晋献侯?晋献侯墓出土世间唯有的三尊伏兔尊,别处有另一兔尊但为立兔尊。所以晋献侯在古籍中的代号为“伏兔”。

晋献侯死后埋葬于晋侯墓地,其父周厉王为他随葬百车百马!皆为大车、真车!晋献侯是西周王朝的烈士!

还记得前几天北白鹅墓地出土的匽姬吗?她的父亲是虢季,虢季就是史籍中的虢公翰(非虢石父、非虢文公、非虢硕父、非虢公段、非虢公鼓)!虢季墓旁的夫人墓出土有梁姬罐(由此引发西周到底是否同姓不婚的争论),梁姬罐的主人就是梁姬(梁姬罐非赙赗)。

这个嫁给虢季虢公翰虢宣公子白的女子梁姬,就是晋献侯的胞姐。或者换句话说,虢季子白,是周厉王的女婿、晋献侯的姐夫。

在平王重构的历史中,晋献侯被一口气后置了三代,从周厉王的庶长子,变成了晋厉侯的重孙。所以:

你读懂晋侯稣钟里的铭文历日了吗?!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0:29:14
晋国博物馆超话#西周史##西周王朝# 晋献侯(一)
胡子律爷6-12 23:27

其实晋国的故事,可以讲得非常精彩。
北赵晋侯墓地,有太多的秘密了,只是可惜世人皆以为《周易》文辞(不涉数理)是鸡汤、是哲学,是修行………却从未有人真正读懂,其实它是一部完整的西周史,尤其是西周末年史。
关于西周末年所有的疑问,答案都在《周易》文辞里……
晋国历史,在其中又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周易》下经更是有专门的一卦——《晋(溍)》。
所以,如果你读不懂《周易》文辞,你根本不可能去读懂晋国的历史。如果你读不懂伏兔笔法,你根本不可能去明白真正的晋侯世系,以及埋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生平、命运以及他们最后或泣或歌的结局。

记住:褒姒与晋献侯,是揭开遭平王重构的西周末年史的两把极为重要的钥匙。西周末年史与晋国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放下现代人的傲慢吧,小脑壳们!
在太史伯阳父看来,后世三千年,我们都是笨蛋而已。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0:29:44
#西周王朝##历史# 晋国世系: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釐侯—献侯—穆侯,司马迁记载的这个晋侯世系顺序是没错的,但他们之间不全是父死子继的关系。

厉侯福(辐)最为长寿,一直活到“幽王”二年才去世,享年九十有余,诗经秦风《车邻》中的“逝者其耋”的耋字,就是史官专为这位老人新造的字,这首诗就是写这位晋侯的。

厉侯庶长子为晋献侯。晋献侯不是厉侯曾孙。献侯墓出土及上博馆藏晋侯稣钟铭文历日王卅又三年,是厉王纪年,但不是按史记和断代工程计算的公元前435年,而是公元前825年。周厉王这一生至少实际使用过两套纪年,可以分为奔彘前纪年和奔彘后纪年,稣钟铭文历日为奔彘后纪年。周厉王也同样相当长寿,陟于“幽王”二年,享年九十有余。

靖侯是厉侯的嫡次子,但非嫡长子,嫡长子早死,埋于M112太子墓中。靖侯立于公元前832年,退侯位于公元前825年,死于公元前802年。

靖侯于公元前825年退晋侯位,另有重用,此时晋侯位留给了靖侯之子釐侯,釐侯成年后未及继嗣侯位,也另有重用,釐侯也死于公元前802年。釐侯另有重用的此时,公元前806年,晋献侯才正式封侯,但人一直在镐京,战死于公元前802年的镐京。

王师伐戎,与晋何涉?
这是古代先贤质疑晋穆侯之子仇与成师命名之事,但其实也同样适用上述这些每一位晋侯的命运。
那么他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得死于公元前802年?
因为西申伐周,发生在公元前802年,非公元前771年!
为什么晋厉侯与周厉王都不约而同得死于“幽王”二年,且都享年九十有余?
看懂最后这一点,也就离真正看懂西周末年史,不远了……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1:09:39
晋献侯名苏(鱼禾),曾任王朝司土(徒),职掌籍田、军队与川林泽牧,以职业为字——(臣斤)。一生军功护家邦。卒后史官赋其新名——籍,谥号——献,以表彰其功。他的身世生平,《周易》文辞中有很详细的载述。

@GiaVincent
西周的晋侯里最“贴心”的就是晋侯“稣”.只有他的私名“稣”可以与文献典籍对应起来.《史记》记晋献侯名“籍”,但《世本》记载其名为“苏”.晋侯墓地里M8出土多件铭文“晋侯稣”的鼎,还有著名的被盗后回购凑成完整一组的晋侯稣钟(14件在上博,2件在山西博物院).M8出土15件一组,总重400多克的金带饰 ​

胡子律爷2019.3
晋献侯稣,墓中出土的三件兔尊,与立形兔尊不同,均为“伏兔”。伏兔是车舆部件也叫輹,是周人的重大发明且发明人很可能就是姜太公,载于小蓄。但在大蓄卦又重言“伏兔”,大蓄卦用前两爻,揭示了晋献侯稣的真实身世……稣钟刻铭三十三年,为周剌(厉)王的三十三年。

【是否有战车出土?2】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属于M8晋献侯苏。晋献侯苏是有晋侯苏钟铭文证明有军功的一位西周末年厉宣之世的晋侯,他的车马坑里如果悉数随葬的都是礼仪车,这是说不通的。司马迁《史记》晋侯世系及年世是不对的,实际上晋献侯卒时年岁挺高的,一生军功护家邦,这是另话。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1:10:50
#西周史# #西周王朝# 晋献侯(3)
胡子律爷6-14 18:11

山西北赵。
北赵晋侯墓地又有大墓惨遭盗掘,被公安部门定为“831”大案。虽然当地村民及时制止了盗墓贼,但仍然还是有数十件宝贵的青铜器被盗走,辗转流向香港的古玩市场。张教授和马馆长及时抢救购回的这14件青铜编钟,就属于这批被盗的青铜器。这个被盗的大墓以及这14件青铜编钟的主人,便是晋侯稣。

晋侯墓地又有大墓被盗,令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极为痛心,经多方奔走协调,1992年下半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即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从被盗的编号为M8的晋献侯墓,出土了一组3件兔尊,晋侯稣鼎、晋侯洍簋壶以及2件青铜编钟等劫余宝物,这2件青铜编钟略大些的铭文写着:“年无疆,子子孙孙”,略小些的那件则写着“永保兹钟”。

考古人员根据出土的铜器铭文所记载的这位晋侯名“稣”,并根据古籍《世本》、谯周《古史考》晋献侯名“稣”,从而认定该墓葬为晋献侯墓,同时认为司马迁《史记》记载晋献侯名籍,大约是因为稣、籍古音相近而误。

上海。
从香港抢救购买回来的14编钟终于全部运到了上海博物馆。经仔细观察,大家发现铭文确实是用古老的手段“凿点成线”刻上去的,刻字的拐角都是一点一点凿出来,但这毕竟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不符,围绕着这套“刻铭”青铜编钟,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业内始终有人认为马馆长这么大的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花了大价钱却买了假文物。这给马馆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时难以自证。

1993年3月,邹衡教授等一行人前往上海博物馆考察,马馆长将最近几年陆续从香港市场购买回来的青铜器都展示给邹教授一行人看,当邹教授一行人看到14件编钟时,大家一致认定,这就是8.31案件中被盗的大墓中的青铜编钟。这时,马馆长给邹教授深深鞠了一躬。
至此,马馆长为购回这14件“赝品”而遭受的非议,顿时烟消云散。

上文告诉大家晋侯苏钟的惊险经历,是在向奋战在文物考古、打击盗墓战线上的人们致敬。
没有他们,后人可能将永远都无法解开西周末年这段历史中的层层谜团。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1:14:21
晋献侯(4)#西周史##西周王朝#

不多废话,言归正传。跟之前聊褒姒的一样,先谈晋献侯的生与死。
晋献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57年前后,私名一个字“稣”。
晋献侯成年于周厉王被流放到霍国期间,迎娶了一位姞姓女子为夫人,她即山西北赵晋侯墓地M31号的墓主人。

史书关于晋献侯的记载很少,更从来没有记载他的夫人是谁,从M31墓的发掘报告也看不出出土器物铭文信息,因此M31墓主人晋献侯夫人为姞姓这一点,需要很多篇幅的论证。M31墓出土了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王玉环”,上有刻文“文王卜曰我暨唐人弘战贾人”。这一点极为重要,极为重要,极为重要。

正史对于晋献侯的记载极少,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就一句话“十八年,釐侯卒,子献侯籍立。献侯十一年卒,子穆侯费王立”。但是,当今天你参观游览晋国博物馆的时候,一定会被属于晋献侯的一号车马坑的宏伟、壮观而感到震撼。晋献侯车马坑是西周车马坑中最大的,埋葬了百马、百车,而且全是大车、真车。

为什么?

学界从来没有向我们解释——:

为什么史籍中寥寥一句的晋献侯,却能拥有西周历史上最大的车马坑?

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动手,靠我们自己!

为什么史籍中寥寥一句的晋献侯,却能拥有西周历史上最大的车马坑?

因为晋献侯他不是晋釐侯的儿子、不是晋靖侯的孙子、不是晋厉侯的重孙,真正的晋献侯他是周厉王的庶长子,他也同样死于公元前802年的那场骊山之难(非公元前771年),他也同样是战死沙场的,因此,他也同样是——西周王朝的烈士!

在平王重构后的历史中,不仅将晋献侯与周厉王的血脉关联彻底掐断,还将这位晋献侯一口气后置了二代,从周厉王的儿子,变成了晋厉侯的重孙!

不能理解这一点,你永远无法读懂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1:16:46
关于褒姒
请见:
《周易》之#西周王朝# 讲讲褒姒(胡子律爷)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22260-1.shtml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1:37:18
【读诗笔记】《正月》之(四)#国学新青年##诗经# 结尾与重点
胡子律爷2019-7-11

《正月》是宗周灭亡前王族中清醒人士对于时事形势的分析、判断、记载与感叹。

《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曰:“王欲杀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鄶)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大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年)矣!”

这就是《正月》这首诗创作之时西周王朝所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申是古国,豪门望族,定居农耕,实力强大,并不落后;申吕姜姓,鄶虽姓㜏,但亦姜姓支裔;且当时的㜏姓与周公在宗周的后裔、鲁国联姻,势力庞大。《国语》中“申、吕方强”之“方”,与“蔌蔌方有谷”之“方”,用法相同,李平心先生谓之“犹言番方”。

褒姒所嫁的“幽王”,改革王位继承制,废太子宜臼而立与褒姒所生伯盘(服),后更自己提前退位,让位于伯盘(服)是为丰王,太子宜臼则逃往西申避难,西申与许鲁立宜臼为“天王”,揭开西周末年迷雾重重的“二王并立”时代。诗歌中“今兹之正,胡然厉矣”之“正”,与歌名“正月”之“正”用法相同,也即《雨无正》所用之“正”,但“正”同时也通“征伐”之“征”。在诗经时代,“正”就是不通虚头巴脑的“政治”之“政”,从来所释,不足为训。

褒姒所嫁的“幽王”,少时多劫难,青年立为王,好意气行事,擅断孤行,先赐鲁国少子命,接着就立伯盘为王,再罔顾形势,不顾姜申国强,贸然出兵,终招来杀身之祸,宗周灭亡。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幽王”改了王位继承制度。“幽”在《谥法解》中是“动祭乱常”,但在西周金文中,都是指“死去的人”。

褒姒这一位弱女子,能灭了西周?历史为尊者讳耳。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6-27 21:40:15
胡子律爷2019-1-19

读李峰《西周的灭亡》7:146—148。既然本书主题是西周的灭亡,那么厉王事件中的主角之一召公虎的生平与出土资料就必须仔细研究,文中虽然提到了琱生器与召伯虎簋,但是没有进行任何论述,这使得本书似乎更像是一本向西人简要介绍西周复杂历史的普及性书籍。
胡子律爷认为:琱生系列器和召伯虎簋是揭开厉王事件以及西周末年混沌历史的起点、切入点,无论其铭文还是出土器物,国内学者都论证得相当充分,作者却全然不采,这限制了本书层次。实际上,铭文和诗经显示,“宣王”五、六年间赐召穆公命,并将当时在战场一线带兵打仗的召穆公调往谢邑为新封的申侯修建城池——搞土木工程盖房子去了!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解读为是对这位老臣的嘉奖!看透了厉王事件的本质,却又重新回到贵族与王歌舞升平的老路上,这很可惜。
其实,那段历史相当复杂,也很血腥,姬周家族是用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才重回王畿……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8-02 21:19:34
继续:
再说下关于“奢侈品的高附加值”问题——
这个问题我也有印象。
这个话题的实质其实说的不是提倡生产“奢侈品“问题,而是,”劫富济贫“问题,是一种财富的转移政策。(管仲当初就提过类似的经济理论)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8-03 21:49:08
常怀颖| 由碎而通:中国考古的路线图 https://www.guancha.cn/changhuaiying/2021_08_03_601381_2.shtml

……与一百年前相比,中国考古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学科发展至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范式出现了三个显著的变化:
其一,是学术议题凝练,细密构建各地考古学文化谱系,选择代表性遗址进行农业起源、聚落演变探索和开展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成为学术界最为关注的课题;
其二,是国门开启,考古学家与国外同行开始交流,从研究内容上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众多学术问题需要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进行调整;
其三,是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特别是将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于考古实践,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二十年中,考古学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探索“人类起源和早期发展”“农业起源”“中国古代文明、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研究重任。
以物质文化资料为基础,“重建史前史”甚至先秦史已成为考古学家的共识。考古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思考古代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经历了与其他文明相似的道路。换言之,古代中国是否可以采用其他古代文明体发展阶段的研究理论、模型甚至术语。这种思考影响下的“多线进化论”在新世纪逐步由考古学界扩展到整个中国学术界。

同时,考古学家已经将对社会的“定性研究”,转入对社会的过程研究,思考遗存物化形态的背后,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转、交流过程如何,社会样态与运行机制究竟如何,中国不同地区的社会演进模式与过程等问题。也正因此,非传统史学底色的“小历史”、社会史话题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话题中也正积极尝试。
这些研究范式和观察视角的变换,带来了两个直接问题:考古资料所见的中国古代社会与文献记载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契合;国外既有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这两个尖锐的问题,带来了近二十年中国考古学的两个主要分歧。
针对#传世文献#,有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认为传世文献多不是“共时”记载,不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真相,因此提倡尽量不使用文献而回归“考古学本位”或“纯粹的考古学”,摆脱考古学“证经补史”的取向;
另一种态度则认为,不能以普适性的否定态度对待所有文献记载,文献记载哪条有问题,就具体分析哪条,在“历史语境下”和史料甄别基础上与考古学资料互动研究。

对国外既有理论,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取向:
一种主张采用或借用国外既有理论来总结中国问题;
而另一种,则对由具体问题、具体材料的分析所得的规律性认识更为执著。
如果以个案说明,则近两年围绕中华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夏文化研究两个议题,可以看到这两大分歧的针锋相对。

十余年来的论争,目前未能达成共识。但两个分歧的背后,实际上都隐含着一层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或者“对话”的意味。毕竟从世界范围内观察,理论的话语权仍在西方,中国问题的研究也终究需要面向全世界开放,并得到评判。
赵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相当清醒,他提出“产生在西方资料基础之上的概念在是否可以恰如其分地概括中国文明的性格方面,是大可怀疑的”,认为与其在概念的笔墨官司上耗费时间,不如通过对考古资料研究作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历史理论。
考古学大发展到了当前,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也遭逢“林中路”的彷徨与挑战。

可以说,中国考古学对物质遗存的研究,正在李济所期盼的第二、三阶段间行进。各地看似散乱的资料已经纳入了文化发展史意义的时空框架之中,考古学者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考虑这个格局如何与中国古史对应,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作用问题。可以预见,再过二十年,中国考古在重大议题上的认识、理论发展、多学科信息提取以及数字信息化方面必然会有长足发展,结论与成果的多元也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但无法预测的是,在原始资料体系化,文化发展与格局认知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多元理论带来的多元阐释体系和堪称海量的新信息,在未来将会如何重组?在不同或零散或断裂的片段甚至体系中,历史的整体形态和意义如何表达,“个案”如何关联“大局”?
以既往一百年的发展观之,中国考古学进入了新阶段,但理论整合与跨学科的话题疏通工作才刚刚开始,这可能正是考古学认知模式和理论建构的必经阶段。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8-16 23:11:50
@达人达观

中国制造不反“名牌”,反的应该是,国外名牌。
中国制造需要多多益善地制造国产中高端名牌,把“名牌”的利润尽可能多地留存在国内,以带动社会财富从少数富人向多数百姓的“转移支付”(即另种意义上的“先富带动后富”)。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8-20 23:24:10
天涯不让谈很多事,真是狗腿子。

@达人达观 你直接看这个来理解我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奢侈品”相关经济的“转移支付”与“劫富济贫”的意思:
《“共同富裕”引发外媒关注:路径已基本清晰》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1-08-21 21:31:07
大段地搬运名著名言而不能化为己用,是学习的大忌。
应该是属于“教条主义”吧
楼主:笔记本02号  时间:2022-01-25 20:36:20
摘: #西周王朝# #诗经#
《驺虞》彼茁者葭。诗歌的意思是说一个出类拔萃的小虞官吗?不是的,诗歌的意思是说:
有一位虞姓女子她生出了“葭”,出为姊妹之子义,此处的“葭”指的就是周厉王。
读诗不能不读易辞,读易辞又不能不读诗。读不懂易辞,根本读不懂诗经,哎……[握手]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