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连载)

字数:1955819访问原帖 评论数:3582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1-10-08 20:24:00 更新时间:2021-04-23 09:28:13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09 11:57:13
老版《五代史平话》中的黄巢绣像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09 12:02:16
文革时代连环画《黄巢起义》的封面



仅从这两幅图,也可以直观看出,对黄巢的评价,在不同时代,有如何巨大的区别。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0 08:54:42
@才到中天万国明 2011-11-07 18:35:18
历史曹操能在官渡翻盘,采用的是纵深后退防御,同时袁绍过于轻敌,没有采用多路进攻发挥兵力优势,而是把优势兵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战场上和曹军顶牛,最后被曹军抓住机会打击后勤补给线一举翻盘。

但是即便如此,袁绍集团依然有优势,真正导致大逆转的,还是河北自己的分裂。

而后梁和后唐则截然不同。我对五代战事并不了解,但是从军事地理形势上分析,我认为后梁始终是以重兵和河东争夺河北,尤其要控.....
-----------------------------
在下就具体操作层面发表一点儿浅见:

由于宣武与河东并不接壤,双方的交手必然要假道中间藩镇,即由东到西的魏博、昭义、河中三镇。其中魏博最强,河中次之,昭义较弱。

在朱李较量过程中,朱温频频施展高明的外交和狡诈的阴谋,牢牢地将最强悍,也是地理上勾通双方最便捷的魏博镇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使河东军南下,到不了黄河,就要与强大的宣武、魏博联军对抗,很难威胁对手。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如果攻城略地的水平,朱李还算难分高下的话,在伐谋与伐交的较量中,李克用就逊色很多了,在关键的魏博镇争夺上,可算完败于朱温。

中间的昭义镇由于本身实力不足,是双方武力争夺的焦点,屡启战端。两大集团对昭义的控制权多次易手,到李亚子上台时,河东集团控制了昭义的大半,小半在朱梁手中,维持相峙局面。但昭义距河东近,距宣武远,河东集团在昭义的微弱优势,仅足自保,并不足以威胁朱梁。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河中对双方较量的影响最小,原先曾是李克用的坚定盟友,但李克用战略布局失当,朱温乘机抓住王重盈死后河中分裂的机会,将它乘虚夺取。

这样一来,就像一场足球赛。朱温就将双方争抢的地段,始终压在李克用的半场,不发生大的变化,受威胁的只能是晋阳,不会是汴州。

总之,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其说“逆天”,不如说事在人为吧。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0 08:56:11
因为要带孩子去外地看病,今后几天暂停更新,请朋友们见谅。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5 20:25:28
终于回来了,非常感谢朋友们的祝福,谢谢你们!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5 20:27:00
翻却曹州天下反 三

假如我不是一千多年后,已经了解未来的故事,坐在电脑前码字的业余写手,而是和黄巢一起来到长安,又一起名落孙山的难兄难弟,一定会对他的表现嗤之以鼻:这可是一百多年前,连那个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帅的安禄山都没能做到的事(虽然安禄山的叛军曾短暂攻下长安,但他自己一直没敢离开洛阳,直到被儿子和属下们一刀捅死),就凭你一个落第举子,也发这种白日梦?别喝高了,明天还要上路呢,早点洗洗睡吧。

可谁知道,在天灾与人祸交相辉映的晚唐,时局的变化是很快的。“恰如猛虎卧方丘”的黄巢,“潜伏爪牙忍受”的时间并不太长。

从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感化镇(总部徐州)有一批被长期下放到桂林地区锻炼的士兵,发动兵变,杀掉长官,推举一个管粮草的小官庞勋当首领,造大唐的反开始,帝国气数将尽的味道,已逐渐弥漫大唐的天空:

此后数年,旱灾与蝗灾,成双结对,摩肩接踵地光临山东、河南,与猛于虎的苛政默契合作,将大批本分朴实、与人为善的农夫,改造成了为一碗粥能与人拼命的饥饿难民。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几乎是用之不绝的兵源。这便如同在大唐帝国的地基之下,埋设了一个大火药库;

在与大唐盐政对抗中,经历千锤百炼的私盐贩子们,由于受灾荒影响,遭遇全局性行业危机,急需转业。早已挣过大钱,见过大世面盐贩子们自然不会甘于平庸,回去种地,他们或吃官家饭,或造官家反。这就象为火药库的炸药装上了性能优良的引信;

南诏王酋龙的入侵,使唐廷将高骈和中原部份兵力调往巴蜀,这等于最后擦出火星,点燃引信的那个动作。

于是,一切条件都已成熟,即将把大唐帝国带入深渊的大爆炸,便很合理也很正常地发生了。第一响的时间是乾符二年五月,地点在义成镇滑州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但由于此时唐朝并无长垣县,另有一说,是在天平镇濮州的濮阳)。

带头大哥,正是濮州盐帮的首领,黄巢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王仙芝。可能是为了增加对失业贫民的吸引力,王大头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鼓舞穷人心,但从不认真兑现的漂亮口号:天补平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怎么办?没关系,跟着我上吧,上天让我王仙芝来给你们这些穷汉和那富人们均一均!对于一无所有走投无路大批饥民,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具诱惑力的说词呢?于是,三千多人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就聚到了这面大旗之下,号称“草军”。这个军名虽然有点“草”,王仙芝自封的职称,却听起来威风无比,叫作“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也就是说,宋公明的替天行道和天下武林盟主,全被他都占了。

不过,据《新唐书》记载,“王盟主”此时成色并不太高,他手下所谓的“诸豪”,也就是那些被称作“票帅”的小头目,不过尚君长、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等十多人而已。这些人多数只在史书上露过这一次脸,混得比较久的只有毕师铎和刘汉宏两位,而且后来的表现都颇为平庸。

短短一个月内,王仙芝的“草军”先克濮州(今山东鄄城),再克曹州(今山东定陶),人数更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到几万。濮州、曹州都是天平镇辖区,因此水平比草军诸将更次的天平新节帅薛崇,不得不出兵镇压,结果被打得大败,逃回郓州(今山东东平)。

面对“革命形势”的一派大好,蓄势已久,而且可能与王仙芝早有秘密协议的黄巢,再也按捺不住自己跳动的雄心,便与黄揆、黄邺、林言等心腹八人共谋,借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这条很可能是由他原创的民谣,聚众数千在家乡冤句起事,而后与王仙芝合兵一处。

由于黄巢在江湖上名声大,辈分也不低,因此他一来就像宋公明上梁山,马上越过了尚君长、柴存等一干票帅,成为“草军”中仅次于王仙芝的二把手。打破天下平衡的黄巢起义,正式开始。

毫无疑问,乾符年间的大唐王朝,绝对是一个极端黑暗腐朽的政权,它的存在已经变成万民苦痛的重要根源。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无疑是对暴政的反抗!

只是,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反抗暴政的人,自身并不一定代表了正义。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5 20:31:45
黄巢起义一:从长垣、冤句到沂州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7 12:22:59
@Lunter2009 2011-11-15 21:49:53

作者:总老师麦加 回复日期:2011-11-15 20:25:28  回复

终于回来了,非常感谢朋友们的祝福,谢谢你们!
==========================================================
看来麦老师小孩问题不大.草军刚起步时的领袖好像在军事这一方面特别厉害的不多啊.不知道水平超过杜伏威,杨秀清,石达开的能有几人.
-----------------------------
从后来的历史看,朱温的谋略水平应该超过这几个人,虽然他的名声不好。另外如朱珍、李唐宾、葛从周等算得良将,张言算得贤臣。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7 12:27:27
第二章 冲天香阵透长安:公元876—880年

招安 一

本来,田公公认为,对于山东、河南有几个刁民造反,不过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只要压一压,地方上的衙役自然会把他们像打苍蝇一样清除干净,好让他与小皇帝的幸福世界继续保持清静。但时局的发展,总是偏离田公公与大唐各级官吏的良好期望,他们很快发现,用纸包火是一项难度系数很高的工作,对少年皇帝的消息封锁,马上就维持不下去了。

到乾符二年的年底,王仙芝、黄巢“草军”的人数已达数万之众,而由他们带动而兴起的,大大小小的“盗匪”,“多则千余人,少则数百人”,已经充斥了从黄河到长江间的广大区域。面对遍地的火苗,再不灭火,只能等着被烧死了。

十一月,朝廷不得不承认现实,下诏,命淮南(刘邺)、忠武(杜审权)、宣武(王铎入朝,改任穆仁裕)、义成(李种)、天平(薛崇)五镇节度使以及监军宦官们,要切实转变工作态度,把消灭“草军”,当成现阶段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你们调兵进剿也好,招安怀柔也罢,总之要从速从严,给我抓出实效!

可朝廷的计划赶不上前方的变化,实效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抓出来的。十二月,王仙芝率军东进,越出朝廷划定的“剿匪五战区”,以数万大军围攻沂州(今山东临沂,当时归泰宁镇管辖),一下子打乱了朝廷原先的部署,暴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不过对大唐中央政府来说,这个月既有坏消息,也有一个好消息:辖区内还算安定的平卢节度使宋威,可能考虑到:与其等“草军”入境后围追堵截,不如乘王、黄未到前以邻为壑。所以他竟然非常积极地自告奋勇(在此时的大唐,这种勇于负责的节度使是颇为少见的),愿意出马挑大梁,率步骑五千出征,讨伐王仙芝。

不过,让朝廷欣喜的,主要还不是宋威这种积极肯干的劳模精神,而是他过硬的专业技能。

在此时大唐的职业军人中,宋威虽然没有高骈那么有名,但也算是一员有着光荣履历的老将。六年前,徐州庞勋兵变时,宋威曾担任徐州西北面招讨使,攻取萧县,为最后剿灭庞勋立下功勋。五年前,南诏皇帝酋龙第六次侵唐,时任左武卫上将军的宋威率两千忠武军救援成都,在新都大败南诏军,杀敌五千余人,更是一仗打响了他宋威的“威”名。现在由他出马,当然比草包薛崇、贪官刘邺、书生杜审权这些人更让朝廷放心。

于是,倍感欣慰的大唐中央下令: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也就是此次讨伐“草军”的“中原剿匪总司令”,规定黄河以南各藩镇派遣的军队,都要统一归宋威节制,并从中央抽调禁军三千,铁甲骑兵五百,交给宋威指挥。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9 12:21:49
招安 二

应该说,宋将军至少在开始时的表现,没有辜负他以往的名声。王仙芝得知唐军援兵正向沂州汇集后,并不敢与唐军主力交战,便解除了对沂州的包围,在今天的山东地界,和宋威指挥的唐军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不过山东毕竟不算大,让几万人躲闪腾挪的空间不够充足,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游戏的时间不会太长。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七月,宋威在沂州附近抓住了又杀回来的王仙芝、黄巢主力,起义以来,“草军”主力与唐军主力之间的第一场恶战,终于爆发。

这次会战的具体经过,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它似乎可以证明:此时王仙芝、黄巢手下的数万由饥民临时凑成的大军,只不过是一支庞大的乌合之众,他们大多数是为了能在死前吃上一顿饱饭来的。真正有战斗力的骨干,多是盐贩子或土匪头出身,人数并不太多。要同唐朝诸藩镇的主力正规军较量,赢的机会不多。

因此,一仗下来,“草军”遭遇惨败,尸体布满了沂州的郊外,让山东南部的乌鸦们兴奋了好几天。当然,临阵被打死的,大多数是那些缺乏训练,体力欠佳的饥民。久经考验,身强力壮的盐贩子们,是不那么容易被干掉的,更不用说他们的领袖王仙芝、黄巢、尚君长等人了。

不过,拥有谎报战功优良传统的大唐军队(大家还记得高骈的天平亲卫队在成都干得好事吗?),在向上级呈递的报告中,习惯成自然地将击毙这些“匪首”的性命,也列入了此次的战果名单。可能多少已经有点儿老糊涂的总司令宋威在得意之余,也没有进行核实,便兴冲冲地向朝廷上报:贼首王仙芝已经被诛杀!此次刁民暴动已基本被平定!

随后,宋总司令体恤兵艰,命令从各藩镇抽出的剿匪特遣兵团解散:大家辛苦了,各自回各自的防区休息,等待领赏吧!宋威本人也回青州(今山东青州,平卢镇总部所在地)慰劳自己去了。

宋威的捷报传到长安,满朝洋溢的喜庆气氛,就同一年前蝗虫飞到长安时一样。有资格上朝的文武官员们,全都盛装入宫,向皇帝李儇表示对“剿灭草贼”的衷心祝贺!

可惜的是,实际上还活得好好的王仙芝等人,对朝廷大员们难得的愉悦心情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仅仅三天之后,便有州县政府向朝廷上报:王仙芝又回来了,而且攻城劫财,“工作态度”仍和过去一样认真。得知实情,大失所望的朝廷只好再次下旨,命令刚刚各自回乡,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的诸镇兵马重新集合,给我打仗去!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9 12:51:11
最后还有一点,屁股决定脑袋。谢安是汉家宰相,而慕容恪是胡人执政,王猛则是为胡人所用。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所谓立场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能力越强越是威胁,对华夏来说,王猛,慕容恪能力越强,对华夏文明的存亡续绝越是危险。所以,大家的功业完全没可比性。

如果淝水之战前秦军总指挥是慕容垂,前秦军队会败的更惨,你觉得那些氐族将领会买慕容垂的仗?
反过来说,如果苻坚具备慕容垂的能力,而又没有被混一天下的野心冲昏脑袋,那他根本不会发动这场战争。
而且如果谢安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根本就不会采用这种把下游之兵倾国而出决战的作战策略。

--------------------------------------------------------------------
首先谢谢中天兄的祝福,但你说的这两段话在下不能赞同。

以在下看,假如苻坚具备慕容垂的军事能力,那他将有极高的机率打赢淝水之战,并灭亡东晋。不能把所有发生的事,都当成“历史的必然”吧?他做不到的,是让前秦的统一保持长久,不带来新的大乱。

从东晋方面说,越是到了危急关头,越需要最高领导示以镇静,这样其他人才会有抵抗的信心。但示镇静,并不能证明最高领导内心当真稳如泰山,假如谢安当真在战前就认为晋军必胜,那他也就不会在得知淝水战胜后,兴奋地走折了屐齿而不自知。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19 13:05:20
那时候唐地方不是完全都藩镇化了?中央?除了关中神策军外,还有非藩镇化的直辖地方吗?
----------------------------------------------------------------------
除了长安和洛阳,是完全藩镇化了,但藩镇和藩镇也有区别,在黄巢打进长安之前,唐中央对多数藩镇,仍有相当的控制力。以高骈为例,在黄巢入京之前,唐廷曾将他由静海调天平、天平调西川、西川调荆南、荆南调镇海、镇海调淮南,这么多次调动,基本上都很顺畅,但唐廷出逃之后,中央再也无力摆布高骈了,不同时代,情况是有很大变化的。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1 12:40:29
招安 三

但命令好下,事却不好作。大唐的藩镇军队早已骄悍成风,早在今年一月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天平镇派遣过一支部队救援受围攻的沂州,因王仙芝主动离开沂州,便又奉命返回,可就在返回途中,上级听说北边又出现新的“匪情”,便命他们不许回去,原地驻防。谁曾想,这群老兵油子得知自己的休假被取消后,干脆拒绝接受命令,发动兵变,大声喧哗着,擅自奔回郓州(今山东东平,天平总部所在地)。

郓州的两员守将得知此事,急忙出城,不过不是去镇压兵变,而是去求情讨好。两位将军撕裂衣袖为誓,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并自掏腰包,设宴款待这些擅自返回的士兵,好像他们有功似的。经过好一番折腾,这件事才算平息下去。之后,朝廷还特别下旨,要妥善处理此事,不许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事儿不大,但很有代表性,表明了那个时代,不愧是悍卒的牛市与朝廷的熊市。

现在可好,所有参战部队,都TNND被取消休假了!不难想见,在这些骄兵悍将们喃喃低语的口中,早已有无数雄壮的草泥马在奔驰。不闹几次兵变,已经是很给面子了!还想让他们斗志激昂,英勇战斗,欢欣鼓舞地勇为前驱,那么这要求是不是有点儿过份了?

所以,诸镇军队消极怠工是可以理解的,剿匪总司令宋威,在这次谎报事件后名声扫地,要有效节制这些骄兵就更难了。而“草军”在大败之后,仍能进出中原诸州如入无人之境,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另一边,成功从沂州大败中逃出来王仙芝等人也在总结经验教训:山东已有重兵云集,继续在这儿玩“躲猫猫”的游戏已经不容易了,但在山东之外的广阔天地,仍大有可为。北边有黄河,南边有淮河,继续往东是大海,王仙芝、黄巢不是孙恩、卢循,他们的人马既没船也不熟水性,下不了海,那干嘛不到西边去试试呢?(当然,王仙芝可能还在内心总结出了其他的经验:当“贼”的危险性太高了,如果有机会,还是当官好。)

于是,在沂州战败一个月后,西进的王仙芝出现在了东都防御使下辖汝州(今河南临汝)境内,由于河南的灾情一点儿也不比山东轻,到处都是生计无着的饥民,所以“草军”的队伍又像滚雪球一样,重新膨胀起来,并先后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两县。

受惊不小的唐廷,急忙出台了一连串手忙脚乱的对策:一、调精明干练的江西观察使崔安潜升任忠武节度使,代替杜审权,命他迅速出兵从后方追剿王仙芝;二、命昭义节度使曹翔统率步骑五千,会合义成镇派来的援兵守卫东都的行宫;三、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也就是剿匪副总司令,负责防守洛阳;四、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精选步骑两千,把守通往汝、邓二州的要道;五、命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綯从各自镇兵中,抽出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卫长安的东大门陕州、潼关。

但这一系列措施,似乎没有马上见到成效。九月二日,王仙芝攻陷汝州,生擒刺史。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1 12:45:32
黄巢起义二:从沂州之战到攻陷汝州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1 13:07:09
和他那个小皇帝比确实完美,但是当时东晋负责这一块的桓石虔要戒备汉水和大别山两个方向,并未对前秦军发起追击,因此慕容垂的撤退是无追击的情况下进行的。

说起来,慕容垂也并未企图和桓石虔这位东晋名将好好较量下。
======================================================================
慕容垂的撤退确实是在无晋军主力追击的情况下进行的,但他实际上比慕容暐更深入晋境,晋军选择追远处的慕容暐,而不是近处的慕容垂,正是觉得他不好惹,而不是因为晋军不追才得以幸免。否则姚苌指挥巴蜀方面秦军也没遭到晋军主力的追击,怎么就不能安全撤回呢?

对慕容垂而言,他的核心利益在北方,此时没有任何理由留下与晋军打一仗。桓石虔固为名将,比他的伯父桓温还是不及的。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1 13:15:21
@才到中天万国明 2011-11-20 19:13:29
@总老师麦加 2011-11-19 12:51:11
--------------------------------------------------------------------
首先谢谢中天兄的祝福,但你说的这两段话在下不能赞同。

以在下看,假如苻坚具备慕容垂的军事能力,那他将有极高的机率打赢淝水之战,并灭亡东晋。不能把所有发生的事,都当成“历史的必...........
-----------------------------
回中天兄,在下认为前秦不能实现稳固的统一是个必然,但不能打败灭亡东晋,只是个偶然。淝水战前的秦晋一系列交战,算是互有胜负,但总体来算,实际仍是秦军胜得多,晋军赢得少。用这些战役来证明晋军必然胜利,恐怕理由不足。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3 12:04:28
招安 四

汝州城并不算很大,但是它距离大唐的东都洛阳很近,换句话说,也就是距离很多朝臣元老,名门望族的豪宅别墅区很近,使得众多有头有脸的士绅官僚,以及害怕被“天补平均”的富裕殷实之家,都开始成批地逃离洛阳。这也是自王仙芝、黄巢率领的这支“草军”兴兵以来,给朝廷最大的一次震动!这就像在电视里,看到伊拉克发生自杀炸弹袭击,造成上百人死伤时,我也可以无比从容地泡杯茶,然后选个舒适的姿势坐在沙发上,再翘起悠闲的二郞腿;但假如是同楼隔壁失火,那我肯定得扔下茶杯就往外跑,无复刚才看电视时那一脸的沉着淡定。

而在这些受惊的朝廷大员中,表现最不冷静的,就要数刚从宣武节度使任上调回中央的宰相王铎了(唐朝的宰相近似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般同时有数人任职,大唐此时的宰相,也就是能进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共有四人,按权势排行大致是:卢携第一、郑畋第二、王铎第三、李蔚凑数)。

王铎,字昭范,出自仕宦名门太原王氏,他的伯父王播在穆宗和文宗朝,曾两度出任宰相。王铎本人字写得很好,在武宗会昌年间考中进士,而后仕途顺利,历任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郞,到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升任同平章事。就个人素质来看,王铎能力一般,是一个典型的唐末大官僚,文凭不低,水平不高,而且酒、色、财、气一样不少。

让王相爷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倒不是他操心国事,先天下之忧而忧,而是因为被王仙芝俘虏的汝州刺史,名叫王镣,正是他的堂弟。打仗嘛,死人总是难免的,几个官兵被杀或杀死几个草民之类的寻常事,都不会打动王铎已经很肥厚的中枢神经,但如果连自家兄弟都有了生命危险,我们的王相爷就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一般来说,在绑架案中,被绑架人质的家属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讨好绑匪,向他们支付赎金。这样做的好处,是人质的安全系数比较高,但坏处是容易产生反面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想走捷径发财的有志青年,投身绑匪行业;二、是报警,借助武力打击绑匪。这对绑匪行业的打击比较大,从长远看,社会效应良好,但人质的安全难以保证。

显然,在宰相王铎看来,堂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将来更多的人想当官时,再选择“杀人放火受招安”这条路怎么办?那我就管不着了!

于是,在王铎格外高效的朝中运作下,仅仅在汝州被攻陷后的第九天,即九月十一日,长安城中的皇帝李儇,就下达了朝廷招安的诏书:只要王仙芝、尚君长等人归降,就赦免他们的罪过,候旨封官!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5 12:21:18
招安 五

圣旨拿到了,这就等于赎金凑齐了,但是,怎么让“绑匪”王仙芝知道这个利好消息呢?王铎突然发现,这看起来应该不太难的任务,竟然比他从贪玩的皇帝和贪财的田公公那里弄一道圣旨还要困难。

那时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信息只能靠人工递送。且不说王仙芝这个收信人的地址天天在变,就算“草军”不挪地方,又有谁敢去联系绑匪?谁知道那个“天补平均大将军”是怎么想的,万一他的“革命意志”和他自封的称号一样坚定,那去联系“草军”的官员,不就变成打狗的肉包子了?毕竟要找到一只敢于主动前往猫脖子上系铃铛的老鼠,实在太不容易了!

其实,王仙芝正等着这一天呢。作“草贼”虽然自由痛快,来钱畅快,但掉脑袋也快,如何比得上作官?不用千里奔波,风餐露宿,更不用一刀一枪地玩命,便可坐享俸禄和贿赂,多好啊。所以当他得知刚刚拿获的这位王刺史,是当朝宰相的堂弟时,立即感到,自己抓住了一块通荣华富贵的敲门砖。就像宋江捉住高俅,王仙芝颇有奇货可居之感,他吩咐好好款待王镣,将他裹挟于军中,待价而沽。

惊魂未定的王刺史,发现王仙芝心底的这个秘密后,为了活命,忙投其所好,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愿意借助堂兄在朝中的势力,为王大头领实现由匪变官的华丽大变身,穿针引线。只是,王仙芝的想法与王镣给他的建议,大唐朝廷暂时也无法得知。

就这样,尽管朝廷有情,仙芝有意,但招安协议还是没能迅速达成。所以,还是邓爷爷说得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的通信设备多害人啊!本来已经时刻准备着“叛变革命”,到朝廷作官的王仙芝,由于不知道大唐中央已经降旨招安,仍得带着他那帮弟兄继续四方流动,转战南北:

攻下汝州后不久,王仙芝、黄巢先是率“草军”挥师北上,克阳武县,但由于唐朝北方诸藩镇兵力较强,“草军”回攻郑州不克,在中牟又被昭义军击败,于是王、黄改变策略,率军大踏步南下,进入唐军兵力相对较弱的山南东道。

十月间,王、黄率军攻入唐(今河南泌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十一月,进入江汉平原的王仙芝攻下郢(今湖北京山)、复(今湖北天门)二州,声势越来越强。十二月,“草军”又东进杀入淮南,流动战的水平再上新台阶,不到一月内横扫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庐(今安徽合肥)、寿(今安徽寿县)、舒(今安徽潜山)五州。害人有术,作战无方的淮南节使度刘邺无力招架,只得频频向朝廷和周边藩镇求救。

但在朝野舆论交相攻讧下的“剿匪总司令”宋威,因为又老又气得了病,对“草军”此时已经没了“威”,只剩下“送”,他呆在亳州,拥兵自保,“殊无进讨之意”。唐廷只得急命感化军援淮南,一路尾随“草军”南下的招讨副使曾元裕,保守蕲、黄。仗,是越打越大了,由王铎全力推动的招安大计,似乎要黄了。但历史之所以能够精彩,就是因为在平常中,总会夹杂着些意外,那只勇敢的老鼠,终于让王铎找到,他的名字叫裴渥。老鼠之所以勇敢,是因为已经落到了猫的嘴边,避无可避了!

十二月底,王仙芝、黄巢的人马抵达鄂东重镇蕲州(今湖北蕲春)城下,他们的兵并不太多,只有五千人,但似乎都是以盐帮子弟为核心的骨干力量,较为精锐。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5 12:27:42
黄巢起义三:从汝州到蕲州


楼主:总老师麦加  时间:2011-11-27 12:08:25
招安 六

而与此同时,“剿匪副总司令”曾元裕的援兵,离蕲州还很远。那位急得像热锅上蚂蚁的蕲州刺史,正是裴渥。这位裴市长也是进士科班的出身,他赶考高中的那一届主考官,正好是王铎,算是王铎的门生,因此,他和王镣也是老相识。王镣乘机说服了王仙芝,斩停攻城,让他与裴渥联系,争取朝廷的招安。

就这样,准备招安的大唐朝廷,终于和准备就抚的王仙芝对上了话,一切问题似乎都应该迎刃而解了。

不过,要能顺顺当当办好一件事,不打折扣,不出岔子,那就不是僖宗朝的大唐中央政府了。两个多月前,就已经下达了招安诏书的朝廷,此时又想反悔了。原因是不难理解的:王仙芝这帮人目前已经不在汝州了,而去了千里之外的蕲州,这意味着洛阳的达官贵人们,又可以返回豪宅,像在下看新闻时一样,听着曲,品着茶,从容地谈论如何剿灭“草贼”了。

而这种情绪,反映在朝堂上,便是几位宰相对招安的反对。当然,理由是很高调的:“当初懿宗皇帝坚持不赦免庞勋,也只花一年功夫就将他诛杀。如今的王仙芝不过一个小蟊贼,声势与实力根本比不上庞勋,对他赦罪封官,只会助长那些刁民逞凶作恶的气焰!”(史书上没有记载是那位宰相的言论,在下怀疑是卢携与李蔚,王铎入朝为相,是郑畋推荐的结果,而卢、郑二相一向不和,郑畋的后台是神策军右军中尉西门思恭,权势略逊于卢携的后台左军中尉田令孜。)

但在王铎的力争之下,朝中各派进行了妥协:朝廷招安的计划在跌跌撞撞中还是通过了审议,但降低了规格,原先说好“除官”的名单包括王仙芝、尚君长等人,现在改为只限于王仙芝一人。而且那官位也给得没一点儿诚意。

尽管如此,当长安的消息传来,在蕲州城还是出现了一幕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景象:

仗不打了,城上守军与城外“草军”都回营休息。裴市长打城门,将王仙芝、黄巢、尚君长等三十余名“草军”首领迎入城中,并在府衙内大摆宴席,热情款待各位首领。

在欢快的气氛中,从长安来的中使(朝廷的使节,一般由宦官担任),宣读了招安诏书,并当场颁发了两份委任状。自然,都是给王仙芝的,别人没有。职务分别是左神策军押牙(大致可译为左神策军亲卫队队长,等中尉大人田公公出入朝堂时,负责在前方开道,级别属于未入流。由于押牙接近主帅,常由主帅的心腹担任,故官虽小地位却较重要。但王仙芝的情况显然不属此例,田公公不可能用个“贼首”来保卫自己的安全),和监察御史(大致相当于中央检查院委员会委员,级别正八品下)。

官很小,级别还不如县太爷(唐代的县令,根据所在县城的大小不同,级别可从正五品上到从七品下),说句实在话,大唐中央政府在这件事上的表现,真是吝啬的可以。

但就这样,也已经把王仙芝乐得满脸桃花开,不知道是因为他“天补平均”的雄心壮志就只值一个八品小官,还是他身为老粗,和刚上天宫的孙猴子一样,不了解上头的行政编制。前任汝州刺史王镣,和现任蕲州刺史裴渥,也连连向这位即将成为下级小同事(唐代刺史是三、四品官)的王大头领表示祝贺,此次招安“草军”的行动,似乎马上就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