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帝王将相之“相”

字数:6489访问原帖 评论数:3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7-26 03:00:35 更新时间:2021-07-27 01:44:34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00:35
千秋历史,无非帝王将相,

古典文学,尽是才子佳人。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07:56
今天就说说帝王将相中的“相”,其实就是没话找话,解个闷儿而已。

漫长的古代历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相”在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

相 xiàng:从目,本义是察看:省视也【说文】。比如“相面”就是看脸,后来引申为长相,面相。

自上三代(夏商周,但夏算不算一代王朝,尚存疑)以来,开始由帝王统治国家,但帝王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啊,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得有人帮他打天下,还得有人帮他看管天下,于是这个帮忙管理天下的人,就称为“相”。毕竟,帮忙不是吃瓜群众,你不能光看热闹,你得干点啥对吧。

相,就从“察看、省视”引申为“辅佐、帮助”。

成语有“相夫教子”,说女人的职责,是辅佐丈夫做事业,教育子女成人才。

《汉字英雄》某期,于丹把相夫教子说成“xiāng”夫教子,慢说于丹是国学大师,北师大教授,一个中学教师也不应该读错这个字。

据《孟子》等先秦诸多史料以及《史记》记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是商汤时期的伊尹。

伊尹,名挚,一说伊尹生在河南伊河边上,所以叫伊,后来商汤王封他为尹,故史称“伊尹”。

李白有一首诗叫《行路难》,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首。

其中有两句用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前一句说的是姜太公钓鱼,后一句说的就是“伊尹梦日”的典故。

传说伊尹最初是商汤王的家奴,具体岗位是个厨子,后世尊伊尹为“厨神”,是厨师行业的祖师爷。《竹书纪年》载:有一天,还没发达的厨子伊尹下了班,在后厨偷喝了点酒,睡了一觉,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出色滴水手,划船,划啊划,把小船划成了飞船,然后飞越太阳和月亮,飞向太空。还好及时醒了,不然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

醒后就收到商汤王的任命书,从后厨直接升任“尹”。 (《竹书纪年》卷上:“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

要么说呢,不想当宰相的水手不是好厨子。李白也想当宰相。那天李白也喝了酒去划船,结果喝多了,不小心掉河里了,享年六十一岁。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14:07
“相” 的沿革

一、太宰:

自西周开始,周王朝正式设立了一个官职,叫“太宰”,掌管国家典籍,辅佐天子管理天下,跟后世的“相”地位差不多, 这也是后世“宰相”一词的源头。但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的管理体制是天子下面是诸侯,“太宰”主要职责是事务性的,实际权力没有后世“相”的权力大。

二、相邦

公元前334年,秦惠王设“相邦”一职,简称“相”——历史上真正的“相”闪亮登场了。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取消了分封制,改成郡县制,由朝廷派官员去管理,而“相邦”就是百官之长,位极人臣,那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久,“丞相”也诞生了。相邦一个人也忙不过来,秦王在“相邦”之下,又设立“左右丞相”两个职务。相邦与丞相是两个概念, “丞相”是“相邦”的副手,协助“相邦”的。

“丞”就是协助的意思。所以后世的六部尚书是正职,尚书左右丞就是副职,县令是正职,县丞就是副职。

秦朝最后一个“相邦”是吕不韦。吕不韦死后,秦始皇觉得相邦权力太大,于是不再设相邦,只保留了左右丞相。

著名的李斯,就是其中一个,是左丞相。跟李斯同时还有右丞相,叫王绾(wǎn,读若晚),按照古代官位排序,右丞相比左丞相职位高。

当年秦灭六国之后,就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与左右丞相商讨,王绾提出效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让秦始皇把儿子和亲族功臣都分封到各地去治理天下,但左丞相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随时调换。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王绾就渐渐隐退了。但李斯并没有取代王绾成为右丞相,秦始皇又任命了一个叫冯去疾的人做右丞相。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冯去疾依然担任右丞相,但他看不惯赵高弄权,于是向秦二世胡亥进言劝谏,被赵高知道了要抓他,冯去疾言称“将相不受辱”,于是自杀。

不久李斯亦被赵高陷害下狱,腰斩于市,诛三族。

如果说秦始皇是开启中国封建时代的千古一帝,李斯就是封建时代的第一相了。李斯这等下场,为后世历代的相位蒙上一层血腥。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17:20
总之,先秦只有秦国设置了“相邦”和“丞相”的职位,那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呢?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仲父”管仲,史称“史上第一名相”,其实他的职务并不是“相邦”,更不是“相国”,相国这词儿汉以后才有,这个后面会说。

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时候是公元前685年,比秦国首设“相邦”还早250多年,哪来的相位。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既任政相齐,......”,这里的“相”是动词,“辅佐”的意思。不是职位。

管仲的职位是“上卿”。

春秋时期的周王朝和诸侯国都设“卿”的职位,分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上卿地位较高,相当于后代的“相国”。

所谓“史上第一名相”是后世的一个美誉而已。

还有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

京剧有一出名戏叫《将相和》,是须生和花脸并重的唱功戏,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改编的,意思说蔺相如后来封了相,亦是戏曲的附会。蔺相如的职位也是上卿。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20:50
三、相国:

秦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汉初继承秦制,为了避汉高祖刘邦讳,相邦改称相国。相国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西汉第一任相国,并不是萧何,而是韩信。萧何只是丞相。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萧何后来才担任相国,萧何死后是曹参相国,所谓“萧规曹随”。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吕氏短暂当权,吕后的侄子吕产出任相国,不久因叛乱被杀。此后,西汉不再设相国,只设丞相。

西汉末年,汉哀帝(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

直到公元189年,东汉末年董卓废掉汉少帝,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自封相国,把持朝政。三年后(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

董卓其实是个特么“伪”相国。他挟持皇帝, 自封个什么都无所谓,没的糟蹋了相国的名声。

所以实际上,自萧何、曹参之后,史上再无相国。更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以《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为萧何曹参立传,故此历史上“相国”已成为萧何与曹参的专有称号。

相邦、相国是一回事,只不过改了一个字。

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下,相国的权利过大,从秦始皇起,就对相国不放心。西汉初年刘邦也是走马灯似的换相国,曹参之后,相国一职就名存实亡了。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31:21
四、丞相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相的真正含义是丞相。

丞相一职,跟相国差不多同时出现,是相国的助手,但因相国因为权力过大,职位常被闲置,自萧何曹参以后,真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相”,多数是丞相。

从战国时期秦国始封丞相,到西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 这300年间,丞相一职设置时间最长,任职人数最多。

丞相取代了相国成为百官之长,权力虽然比相国要小一些,但也足以让皇帝寝食不安。所以,丞相虽然是帝王以下最大的官职,却也是最危险的岗位。

汉武帝在位55年,先后任命了十三个丞相,被汉武帝杀了三个,被逼自杀了四个,被罢官的三个,得善终者不过三人。

东汉时期,刘秀担心皇权旁落,不再设丞相职位,各州郡由刺史管辖,皇帝直接管理刺史。

这样的做法,强化了皇帝“内朝”的权力,但也存在巨大的弊病。

什么弊病呢?就是外戚和宦官专权。

表面看,权力在皇帝手里,实际上皇帝更容易被架空,皇权很容易落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和皇室外戚手里。

皇帝缺少了“相”的辅佐和保护,“内朝”失去了“外朝”的制约,外戚内宦开始肆无忌惮,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废立皇帝甚至改朝换代,都易如反掌 。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横空出世。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丞相不多, 就如说起“相国”,人们想到的就是萧何跟曹参,提起“丞相”,我们就会想起曹操和诸葛亮。

曹操的丞相,味道有些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至于海内外只知有相,不知有帝。

而诸葛亮,是史上最优秀的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二人的事迹,你们知道的比我还多,我就不惜说了。

借杜甫的一首《蜀相》歌颂一下诸葛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令人尴尬的是,曹操虽是奸相,却是正统,诸葛亮虽是贤相,却只是个非主流小国之相。

而且,被董卓和曹操坏了相国和丞相的名声,令人望而生畏。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大小政权七八十个,很少有帝王设置过相国和丞相,偶尔出现一个相国或者丞相,跟董卓曹操一样,均是谋逆篡权的。

慢慢地,丞相就臭了街了。

从汉代起,皇帝就不断调整官制,设三公,内廷,隋唐又设三省六部,互相牵制,以分化相权,相不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群臣领袖。

到了明朝,朱元璋先后任命了三个宰相,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然后再一个个弄死。

我怀疑朱元璋一开始就没安好心,让这些人当丞相,就是为了找借口杀他们。说他们谋反,这个比较容易让群臣相信。而后,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制。

丞相,这个封建士大夫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最美梦想,退出了历史舞台。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40:22
五、宰相

曹操曹丞相死后,魏世子曹丕袭王位,旋即迫汉献帝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这是曹操活着的时候就安排好的。曹操在世时,好多下属就上书进谏,让曹操代汉自立为帝。

其时曹丞相早已权倾朝野,汉家天下本就是曹操的了,取而代之是轻而易举的。

但曹操很看重自己的名声,他说,我是汉臣,我取代汉室称帝,叫篡位,大逆不道,有损我盖世英雄的形象。

我不做乱臣贼子,我不想留下千古骂名。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儿子在我死后登基为帝,追封我个文帝,我就满足了。

曹操是万没想到,后世终究以“千古第一大奸臣”的名义,足足骂了他两千年。

其实这事真没地儿说理去。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几个朝代,不是乱臣贼子篡位来的?

就说儒家最为推崇的尧舜禹,“禅让”都特么是假的。舜杀了尧,禹放逐了舜;周原本是商朝的一个封邑,周文王武王父子起兵造反,夺了天下;理由是纣王无道。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再到刘邦,刘邦的汉王都是项羽封的。最后击败项羽,得了天下,连国号都懒得改,就用项羽封的“汉”立国,你说气人不?

王莽由东汉大司马大将军得了天下,也是“禅让”的,怎么就算篡位?史学家都不给王莽的新朝算一朝代,欺负我们老王家袄?

再看曹操之后,曹魏政权最后落在司马氏手里,司马懿的儿子大将军司马昭告诉魏帝曹髦,你家的皇位怎么来的,就怎么交给我们司马家。

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把历史重演了一遍。

后世一千年里, 改朝换代多少次,哪个开国皇帝都是前朝重臣,怎么没人骂隋文帝篡位?没人骂李渊篡位?骂赵匡胤篡位?

曹操地下有知,保管肠子都悔青了。历代篡位的都成了好银,就我曹丞相不肯篡位,还挨骂?不如直接废了汉皇称了帝,早点建立魏朝,一开心多活几年,天下也到不了司马氏手里。

这历朝历代,丞相篡位的还真的很少,为嘛?皇帝看的紧啊,要么不设丞相,要么杀了丞相,丞相成了倒霉鬼,江山还是没保住。

中国是世界上封建帝制比较漫长的,从秦始皇称帝到清帝退位,两千多年却没有一个朝代能活过三百年。

要么说儒家最虚伪呢,嘴上天天念叨三纲五常, 忠君爱国,都是假话,肚子里想的都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跟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从公元前660年的神武皇帝开始,唯一的一个菊花王朝,从来就没有翻车过,堪称“万世一系”。就算去掉近似神话传说的早期历史,至少也有两千年了。现在的日本德仁天皇已经是第126代了。

其实远的不说,近一千年来,日本也是内乱不断,军阀混战,还经历了近七百年的幕府时期,皇权旁落,皇帝被架空。但始终没有一个掌权的幕府将军想过取代天皇,改朝换代。奇怪不?

汉文化从唐代开始输入日本,影响日本文化至今,为什么“皇帝轮流做”这事,日本人就没学会呢?真特么笨。

二战以后,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不管国事,国家由内阁负责,内阁最高领导人就叫首相。

说起首相,还有个怪事。我们还有个邻居叫朝鲜,就是俗称的北朝鲜。北朝鲜第一任国家领导人,也叫首相。

首相。 是首相,那谁是皇帝?没有皇帝。

没有皇帝,你叫啥首相呢?

你说气人不。

扯远了。还说咱寄几家的事吧,说“宰相”。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49:11
“宰相”一词,跟前面说的相邦、相国、丞相,都不是一回事。

宰相不是职位,不是官名,是对皇帝之下最高行政官员的一种俗称。宰相可以是丞相,也可以不是;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从词的构成角度看,相邦、相国、丞相都是动宾结构。相邦相国,相是辅佐、治理的意思,是动词,辅佐治理邦国。

丞相的丞,也是辅佐协助的意思, 丞相的相这里成为名词,指“相国”这个官职。丞相,就是协助相国。

而宰相就不是动宾结构了,而是并列结构,宰来自“太宰”,相来自“相邦相国”,都是辅佐“帝王”的最高职务,两个名词并列。

宰相,就是相当于“太宰”和“相国”的官员。

东汉亡国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七十多年的战乱时期。

公元581年,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鲜卑族政权北周的大丞相、大司马、随国公杨坚,逼幼主周静帝“禅让”,半推半就地当了皇帝,建立隋朝,统一了天下。

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吸取历史教训,对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不设丞相,“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三师是太师、太傅、太保,都是虚职,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大致相当于荣誉爵位。既没有职权也没有机构下属。

省:在古代不是地方行政机构的意思,省从眉(省略上边的部分)从屮,本义是用眼睛看小草,意为“察看”——跟“相”的本义很接近。 至今日本内阁还在用“省”来命名中央机构。

古人遣词造句之妙,出神入化。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50:04
隋朝开始,设五省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等于分散了原来的丞相的权力。

唐袭隋制,略加调整,改为三省六部。

宋代进一步分割权力,三省六部多有更迭,三省改称中书、枢密、三司,互相牵制,从而使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上,把隋、唐、宋的三省首席长官,不管叫啥,中书令,侍中、尚书监、门下侍郎,左仆射、右仆射、枢密使、三司使等等,统称“宰相”。

《新唐书》给“宰相”做了这样一个解释:、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议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这段几近白话,还用翻译不?

后世文史学界,把这个理念推及上下五千年,前世后世,凡是干过辅佐皇帝这类差事的 ,不论官职是什么,是否任过丞相实职,统统泛称“宰相”。

这样说来,《将相和》称蔺相如为“宰相”,也不算错。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53:18
宋代的官制分化权力,赵匡胤全球首创“武官职业化”,掌兵不带兵,带兵不掌兵,强化了中央集权, 确实有明显效果。

北宋南宋两代,没有发生大的内乱。首先没有文官篡权,武官造反的,吏治腐败加上旱涝荒年,也不过出现几起占山为王落草为寇的。

北宋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田虎王庆之流,不过是小说写的热闹而已。

北宋南宋都亡于外患。

明朝朱元璋进一步强化皇权,废除三省和丞相制度,皇帝直接与六部对接,也是累的要死。

朱棣夺位后,嫌朱元璋的办法太累了,于是首创“内阁”,设“内阁大学士”数人,权职在六部之上,也称“宰相”。内阁首辅权势极重,多少有点“相”的味道。如仁宗朝的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中后期的夏言、严嵩等。

清代官制有较大改动,除了恢复内阁,康熙设了南书房,雍正又设了军机处。内阁大学士(又称“中堂”),军机大臣,以及后来的内阁总理大臣,习惯上都称为宰相。但有清一代,无论是内阁还是南书房、军机处, 职权均弱于明朝内阁。

皇帝统揽大权,亲辖六部,国家军政大事一切由皇帝“钦承宸断”, 封建皇权专制制度在清朝登峰造极。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19:55:05
总结一下

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担任过实职的“丞相”,是朱元璋朝的左丞相胡惟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毒死刘伯温、阴谋造反案发,被朱元璋处死。

此后明清两代,再没任命过丞相。

吐:史上最后一个“宰相”应该是袁世凯。袁世凯是清帝逊位前的直隶总督、内阁总理大臣。

思锐:1912年,清帝溥退位,清朝灭亡。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将相之“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欧窝】

楼主:东北老四2019  时间:2021-07-25 20:38:57
@费爷不悔 2021-07-25 19:53:04
上卿也好,相国、相邦、丞相也罢,我先暂且统一称呼为丞相,反正就是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那个最大的官。
我的嘀咕如下:
1. 有没有什么事儿是丞相可以不用禀报皇帝自行做主的呢?尤其是在官员任命这块。
2. 根据你文字的描述,感觉应该有,否则皇帝为什么会觉得丞相擅权呢?那么哪怕是个傀儡皇帝,在擅权的时候会不会走个过场汇报一下呢?
3.天下的事儿那么多,丞相在汇报的时候会不会有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
-----------------------------
嘀咕的很有水平。

小嘀咕之1/2/3:丞相以汉代丞相权力最大,政务、军事、财政都由丞相管理,一般的事情,丞相决定即可执行,重大事情,由丞相拟好了文件,报告给皇帝。皇帝一般不会反对。宋以后的宰相,各管一摊,但也是这个程序,重大事件由宰相拿出意见(奏折),让皇帝审阅。
皇帝想干什么事,也得通过群臣讨论,宰相就是群臣之首,如果宰相反对,皇帝也做不成。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