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拜登——小白的故事

字数:1640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1-14 04:44:18 更新时间:2020-11-16 00:31:50

楼主:子乔  时间:2020-11-13 20:44:18
论拜登
——小白的故事

子乔

“拜登”是中国古代诸侯接受天子赏赐时的一种礼仪,属于“觐礼”。《左传•僖公九年》载: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大意是说,周天子赏赐给齐侯小白祭祀用的肉,并免除其“下拜”之礼,而小白却说,“天威就在眼前(离我的额头不到咫尺)”,坚持“下拜”受赏。《国语•齐语》、《史记•齐世家》等文献也记载了此事,说小白“下拜”是采纳了管仲的建议(注意,“小白”不是小白痴,也不是小白兔,而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下拜登受”一句,晋代杜预注曰:“拜堂下,受胙于堂上。”可见,句读当作“下,拜;登,受。”就是先“下”台阶到堂下行“拜”礼,然后“登”堂“受”赏,“下,拜”是两个动作,跟后世说的“(倒身)下拜”不同。

从句子构成来说,“下”对“登”,“拜”对“受”,把“拜登”当作一个词,有些勉强,“拜受”就合理多了。但是,谁让“拜”“登”两个字连在一起呢?后来还真就有人把它当一个词用了。《汉语大词典》就收录了“拜登”这个词,解释是“接受赐赠的敬词”,但是所举的书证都非常晚:

清王夫之《六十初度答徐蔚子启》:“拜登不言颜甲,念雉坛之存者几人;晋祝将俟先庚,记鹤羽之归来隔岁。”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长生殿》:“黄六鸿者,康熙中,由知县行取给事中入京,以土物并诗稿,遍送名士。至宫赞赵秋谷执信,答以柬云:‘土物拜登,大稿璧谢。’黄遂衔之刺骨。”

可见“拜登”就是“拜受”的意思。说到这里还不算完,我们再回到古礼上。《仪礼•觐礼》中也有类似的古礼,但是过程要复杂一些: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迎于外门外,再拜。……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

唐代孔颖达注释《左传》的“下拜登受”时,引用了《觐礼》的这一段,并解释道:“彼侯氏降阶再拜,是此‘下拜’也。‘升成拜’,是此‘登受’。”但是我们看到,这一段有四处“拜”:

第一处:迎接使者时,于外门外“再拜”。注意“再拜”不是“再次拜”,而是连拜两次。

第二处:降阶后,于堂下“再拜”。

第三处:“升成拜”。东汉郑玄认为,这是登堂后“再拜”,即堂下的不算数,得升(登)到堂上“再拜”才算完成拜礼。

第四处:送使者时“再拜”。

而《左传》里,小白只有降阶(下)的一处,“登受”时则没有“拜”。当然,第一处和第四处,也即迎、送使者的两处,即使有,《左传》也可能没有记录,这是掐头去尾简化叙述,不奇怪。但是登堂后、受赏前的“拜”,如果有,却不应该不记,因为这是在受赏的主要过程内,不会省略,可见小白是少“拜”了一处的。

对此有两种解释,唐代贾公彦认为:“彼齐侯不‘升成拜’者,亦以年老故也。”意思是,小白虽然坚持行拜礼,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最终还是去掉了堂上的一处。当代学者胡新生先生则认为,这是因为小白的时代还没有“升成拜”这种规矩,“升成拜”是“春秋晚期以后流行的礼仪”。

小白“拜登”的故事一方面体现出古代中国礼制的复杂和严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的敬老传统。天朝尊重老年人,不过你也得识相。看你是一方诸侯,又是“耋老”,给你点儿面子,但是面对“天威”,该拜你还得拜,“拜”完了才有能够“登”堂领赏。

2020/11/11晚

参考文献: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胡新生:《周代拜礼的演进》,《文史哲》2011年第3期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11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