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的神奇故事——六十岁的坚定与迷茫

字数:21274访问原帖 评论数:73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7-25 00:30:44 更新时间:2021-09-01 00:42:05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4 16:30:44


(人生有了真正的时间自由)


我有笔一支,握在我手中,我却很少用来书写自己的情思。
60岁之前,我的手中之笔主要是为别人服务,为名老中医和普通百姓写作。这支笔为他人写作出版了9部图书。
2018年12月,我60岁,终于退休了。
人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自由。我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手中之笔可以用来表达我的自由意志。我要不顾一切地为自己写作——这是60岁的坚定意志。
但是,这仍是写作最好的时代吗?
我迷茫了!


一、无所作为


在美丽的蓝色星球上,有一个庇佑所有生命持续繁衍的组织,它的名字叫“无”。
很久之前,“无”组织就知道人类有一天会统治地球,甚至会毁灭地球和众生。
为了防止世上最恐怖的事情发生——地球和众生被人类毁灭,狼的祖先接受“无”组织的安排,将种族一分为二,变成狼和狗,并派狗接近人类,获得信任之后伺机而动。
人类发动两场世界大战,导致8000万人死亡。人类兴建集中营,以工业化的方式屠杀了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人类还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使两座城市瞬间毁灭。
如此大规模地屠杀同类,品德之低下,人类真是禽兽不如——禽兽从未如此大规模屠杀同类!

(原子弹可让整座城市瞬间毁灭。二战时人类曾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禽兽从不强奸异性。禽兽的性行为很少,主要是为了繁殖。而人类泛滥的性行为主要是为了娱乐,很少与生育有关。发生强奸案是人性发作,人类竟然推卸责任,说是兽性发作。
如此不负责任没有操守的物种,让“无”组织警惕起来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之后,“无”组织派出一只年轻健美的雌狼夏娃,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宠物公狗亚当秘密约会。亚当被夏娃迷住了,动心了。
夏娃交给亚当一个任务,销毁人类大量的核武器。
它们采用精神暗示的方法。
亚当不断触碰开启戈尔巴乔夫办公室的录像按钮,让主人反复观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恐怖影像,使戈尔巴乔夫深切感受到,地球和众生即将被人类制造的大量核武器彻底毁灭!
主人行动起来了。他与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核裁军条约》,包括《中导条约》等等,美苏双方销毁了大量的核武器。
戈尔巴乔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87年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白宫东厅签署《中导条约》)


今天地球众生再次面临险境——世界头号强国总统的精神和行为出现严重问题。他退出了《巴黎协议》《中导条约》等N多群。人类的冲突再次加剧,核竞赛又要开始了,地球众生危在旦夕。
“无”组织派出雌狼小灰,一只性感且能言善辩的雌狼小灰,与无名山庄的中华田园犬大黄秘密约会……

以上的主题和构思,来自我六十岁开始创作的小说《山庄恋情:一只狗与狼的秘密约会》。
这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作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地球上的众生是平等互动的主体,都有持续繁衍下去的权利。
不同的物种曾以生物链相食相生的方式,结成可持续繁衍的命运共同体,一起保护美丽的蓝色星球。而人类的行为却让无数物种永远消失。
我非常欣赏刘慈欣的叙述能力,但不认同他的观点。
地球和众生面临的毁灭性威胁,不是来自《三体》中的外星人,更不是《流浪地球》说的太阳膨胀。而是来自当下人类的行为。全球化,城市化,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等等,已让全球变暖……人类甚至编辑自己的基因,令人变成非人。
曾经主流的先锋小说与中国的巨变无关。流行的网络小说同样远离生活。我的新写作紧贴现实,能适应吗?


二、败于自己的预言


1998年,我应妻子钟洁玲之约,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作序,命题为《读图时代》。
这是世上第一篇以“读图时代”命名的文章。我认为图片比文字,更生动更可读,包含更多的信息。我们处在读图时代,图像有一天会完全彻底击败文字。
我的双手只会写字,不擅长绘画拍摄,如今终于败在图片和影像之下,败在自己20年前的预言中。

(1998年,东方之灯工作室策划、广州出版社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



童天一(本名钟健夫)1998年发表了第一篇以“读图时代”命名的文章



(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史蒂芬.霍金》内页)

三十岁以后每隔十年,我会写一篇人生体悟的文章,分别是:《三十之后不信天才》《四十之后胡思乱想》《真正人生从五十开始》。没想到六十岁时,我的新写作是这篇《六十岁的坚定与迷茫》。
这仍是写作最好的时代吗?我要用自己60年的人生经历,试一试。



三、富爸爸,穷爸爸


我一出生就是一个“坏人”,因为我的父亲有两个爸爸,一个穷爸爸,一个富爸爸。
人类发明了个人档案,将活生生的躯体和飘忽不定的自我,高度浓缩,极端抽象之后,用来代表我们的存在。档案中的家庭出身一栏,我只能填写富人的:工商业兼地主。
这正是今天许多人的梦想,拥有工业、商业和土地——工商业兼地主。这个身份对我们家族来说,却是一系列的灾难。主流意识形态曾经认为,富人是坏人,其后代也是坏人。坏人只配过坏日子。
父亲本来生在穷人家。太穷了,穷爸爸将父亲卖给富人当儿子。
穷爸爸对7岁的父亲说:让你去富人家,是希望你有机会读书,将来大有作为。
穷孩子满怀希望去了富人家。
穷孩子在富人家根本没有书读,只是一个整日劳动的童工而已。富人家有个孩子与穷孩子一样,正好都是7岁。富人花高价,请名师上门给亲儿子授课。穷孩子不准旁听,只能在门外伺候茶水。
富孩子后来一直读到美国的政治学博士。
穷孩子痛苦极了。他有两个爸爸,一个穷爸爸,一个富爸爸,他却感到一个都没有。妈妈偷偷来探望他。母子俩远远地相互凝视。
穷孩子无家可归。他宁可与家人一起饿死,也不愿被父亲当作商品卖掉。
穷孩子感到孤独飘零,举目无亲。他患了“爸爸去哪儿综合征”。我认为只要“富爸爸”有养,就应感恩。
穷孩子长大成人,他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自学成为一名牙医。他在世上没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户口本上的个人身份就这么写。他不用求人,靠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
这个牙医就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钟啸天是个牙医,他坚信自己靠双手养家糊口,从未剥削过别人)


父亲是个穷爸爸,还是富爸爸?父亲的父亲,是个穷爸爸,还是富爸爸?问题太严重,太要命了,这决定了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决定了我们能否过上好日子。
多少年来,我们做梦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身份是自由职业。
哥哥英夫,因为是“工商业兼地主”的后代,文革时遭受迫害,精神分裂。
父亲的“爸爸去哪儿综合征”隔代传给了我们兄弟姐妹,让我下海多年后仍有财富恐惧症,深怕文革再来。
我的手中之笔长期无法抒发自己的情思,只好到公共论坛发帖讨论,呈现自己被抹除的存在。有些网友不理解:文革过去很久了,你为何不断提及文革带来的创伤?
因为文革结束后英夫仍然精神分裂,改革开放也无法让他痊愈。他的身体很健康,只是精神有问题。必须有专人照看他,每天给他服药。我们整日提心吊胆,深怕他弄出暴力事件。
说起来我非常惭愧。自从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我从未请母亲到广州自己家里,吃一顿广州美食,过一天快乐日子。母亲不愿来,她必须在粤东兴宁守护精神分裂的英夫。
我想请母亲带英夫一起来广州,又怕他在大都市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走丢了。
母亲照顾英夫几十年后,终于走了。她一辈子受苦受难,从未享过一天的福。我希望母亲毫无牵挂,往生西方净土。我在她临终时反复承诺,一定会照顾好英夫!
我的承诺却让姐姐小懿来承担。我只是寄点钱回兴宁老家而已。母亲和姐姐年复一年,不离不弃,一代接一代照看精神病人,令我看到中国女性的伟大。



(母亲和我的三位哥哥。由左至右:君夫、英夫、秀夫。母亲没料到自己要终生照顾精神分裂的英夫)


(英夫给母亲最后一次吹奏。他不断提醒我们,母亲的遗言是给他娶一个老婆)


2001年5月31日,我43岁。央视邀请我作为嘉宾,参加《对话》节目,讨论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据说此书销量超过一千万册。
作者清崎先生将天下谋生的人分为4种:
1、为别人打工的人——为数最多的穷人;
2、为自己打工的人——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小微企业老板,如本人;
3、用企业赚钱的人——大型企业老板、国企管理者及独董们;
4、用钱来赚钱的人——金融企业家、投资人。这是清崎最推崇的人。
为了做好这期节目,央视《对话》编导请上述4种人的代表,上电视与清崎对话。
1、我在家上班,代表为自己打工的自由职业者;
2、诺基亚中国公司的副总裁刘持金,代表用企业为自己赚钱的人;
3、中国知名的股市散户杨百万,代表用钱赚钱的人;
4、为别人打工的代表,像是央视自己的人。
这事太荒诞,太神奇了。
我万万没想到,自己与50年前的父亲一模一样,个人身份都是自由职业。父亲是个前店后家的牙医,我是一个作家——坐在家里为别人写作文案和图书的“坐家”。
节目录制完了,却很久不能播出。后来终于播出了,我通知亲朋好友打开电视收看,发现自己差不多变成了哑巴。我的发言“被外星人劫持”了。
我思前想后,一定是自己的“爸爸去哪儿综合征”发作了。
这事不能全怪我。
过去一直说富人是坏人,家里的精神病人就是活生生的证明。现在央视不远万里,请日裔美国人清崎教中国人发家致富,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代表自由职业者发言,代表光荣的劳动者发言,我能不激动吗?


(我进录播厅之前留影。这个表情说明,我在录制节目时一定说过话,而不是播出时的哑巴模样)


(录完节目后,清崎与童天一合影。央视记者李宁摄)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清崎说:财富是一种信念(创意)。我的信念是错的。童天一摄)


四、一本坏书,两次梦碎


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坏书”。我写作此书的缘由,最初只是想搞清楚:精神病是什么?英夫的精神分裂症能治好吗?
我大学读船舶动力装置,毕业即“失业”,因为南海珠江口盆地曾经有两年打不出高产的油气田。我只好改行,于1984年末参与创办《南风窗》杂志。我决定公私兼顾,到广州精神病院采访,发表了文章《在精神病院的日子里》。
那时我并不知道,手中之笔根本不该去写精神病的题材。



(童天一(钟健夫)1987年任职《南风窗》杂志社时的工作证)

那时流行报告文学。《花城》杂志的编辑白可文向我约稿,写《一千万孤独的灵魂》,介绍中国精神异常者的世界——当时中国中重度以上的精神病人超过一千万。现在更多。
我的写作梦就从这篇报告文学开始——也是恶梦的开始。
我交稿了。《花城》编辑部领导说我写同性恋,不发表,又不退稿。一年之后,我拿回稿件投《中国作家》,被编辑改为《一千万病态的灵魂》发表了。我要感恩!
只是将“孤独”改为“病态”,不是一种关爱的态度,而是居高临下的姿态。
钟洁玲那时在花城出版社小说室工作。小说室主任廖文,有位漂亮妻子,是广州师范学院的教授。
她很欣赏我的《一千万病态的灵魂》,认为比自己学校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文章好多了。她建议廖文向我组稿,将报告文学改写成书。
一年之后我又交稿了。书稿被社长压稿两年,不能出版。
有朋友出于好意,将我的书稿推荐给海南一家出版社。1992年,编辑未经我同意,删去重要内容,将书名改为《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手记》出版了。原书名“一千万孤独的灵魂”变成封面广告语。
我是一个记者,不是精神病医生。我无颜面对读者。看到满街书摊都在卖自己的失败之书时,我恨不得遁地而逃。
在“写作最好的时代”,我花了五年时间,人生第一本书就这样彻底失败了。


(童天一(钟健夫)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坏书”,原书名《一千万孤独的灵魂》被书商篡改)


我还没有搞清楚精神病究竟是什么,自己却遭受重大的精神创伤。
写作梦碎,我决定下海疗伤——到太阳神集团打工赚钱,改名换姓,用“童天一”的笔名,自费出版长篇小说《返祖》。
如果不出版《返祖》,我一定会像英夫一样精神分裂。
我是一个新闻记者,在改革开放最前线采访,心里却想不明白:为何发家致富突然变成光荣的事情?这是前进还是后退?东方还是西方?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一切完全颠倒了。
不正是因为实践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导致我们家英夫精神分裂的吗?
我陷入现代性的悖论之中,身上的尾巴永远无法斩断。
吊诡的现实,悖论的情结,否定的主体性,全球化的民粹主义,驱使我创作完成《返祖》,并于1994年自费出版了。专家们对《返祖》评价较高。小说获奖了,生活却不允许我再按自己的意志写作了。
有家有孩子还要供房的男人,手中之笔只能为别人服务,为他人写作。



(第一本书出版失败,我下海打工赚钱,改名更姓,用笔名童天一,自费出版第二本书《返祖》)


真正的悲剧17年后发生了!
2009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发表长篇报道《枪袭哨兵者伍勇刑事档案》。四川退伍军人伍勇,枪袭哨兵、攻击保安、抢劫收费站,并涉身命案,被判死刑。
伍勇初中时读过我的《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手记》。他后来扮演疯子犯案。
突然间,17年前的创伤被揭开,我用笔名“童天一”苦心遮蔽的创伤被公开揭开。
一本“坏书”,两次梦碎,让我深切理解了手中之笔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为名老中医写书时,就敢以身试药。
我原用《一千万孤独的灵魂》的书名,是希望人们关爱精神病人。在我母亲和姐姐的持续关爱下,照顾下,我们家精神分裂的英夫在社会上自由行走多年,从未惹过事端。



(母亲照顾英夫。只要定时给他服药,英夫可以做家务,可以在街上自由行走)

幸好在《文涛拍案·天生杀人狂》节目中,窦文涛分析伍勇一案时为我“平反”,说伍勇完全误读了我的书。我终于理解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名言:真理来自误认。
所有自杀式恐怖主义者都误认了真理。
钟洁玲责编过不少名家作品,包括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张承志的《心灵史》,以及余华等先锋作家的第一部长篇。老乡们知道后常托我们出版小说,我就讲自己写作梦碎的故事,讲手中之笔遭受的创伤。



(钟洁玲与她责编的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王小波到死都没有看到《时代三部曲》出版。我比他幸运,至少退休之后还活着。手中这支饱受创伤的笔,为他人服务的笔,终于自由了。我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写作梦。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要从《山庄恋情:一只狗与狼的秘密约会》开始,从本文开始,坚定地按自己的意志写下去!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00:28:30
@李熙 2019-07-24 18:02:06
进来问好童老师!
-----------------------------

谢谢!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00:31:0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 巨变。

我希望像我一样的你我他,平凡或不平凡,主流可非主流人士 ,写出自己的切实体验。

中国文学特别是先锋文学经常代表中国发言,却与中国的巨变无关。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00:31:58
@啊哩哩啊 2019-07-24 23:14:37
哎呀,童老师来了啊。请上座。
童老师,别老想几岁几岁的了,我看您也就博士刚毕业,还有大把时间做您想做的事。
童老师是个率真的人。写文学的东西,红袖倒是不错的地方。如果想对文稿征求意见,可以关天、红袖一起发,听听意见。这里喜欢文学的人比较多,对文学作品很上心,相信你会听到很多意见的。就是年轻人喜欢打架,您别在意就是。
-----------------------------

谢谢!欢迎批评!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00:36:07
@夜已落 2019-07-24 17:21:47
看着好像挺坎坷的
-----------------------------

确实是。

我两次被救护车送去抢救,一次在广州,一次在北京。

光是广州南医三院的抢救室,我至少进去了8次。

人生从死亡边缘走过来,可以悟到不少东西。

至少学会了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06:21:08
@pangxie1975 2019-07-24 18:28:53
问好老童,热烈欢迎……
不过你的“禽兽从不强奸异性”应该是瞎说,哈哈。
-----------------------------

谢谢!

请举具体事例反驳。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09:38:17
@ty_山904 2019-07-25 06:28:45
有生以来,非常喜欢文学。就是喜欢而已,因为,自己写不出来那么深刻的意义。看看他人写的文章,顿觉的心旷神怡,受益匪浅。只是现在看这些武侠,穿越,鬼话,玄幻,八卦……就像置身在一片雾霾之中,望不到一丝蓝天的影子。心中充满郁闷和浮躁。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希望得到楼主老师的回复。
-----------------------------

谢谢!

其实我只是喜欢写作,不管是不是文学。

因为心里有太多东西,想写出来。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11:52:53
@灭灯退魈2019 2019-07-25 11:11:05
看了楼主的“一、无所作为”,说实话,并不看好楼主坚持要写的《山庄恋情:一只狗与狼的秘密约会》》
你这不是科幻现实主义小说,雌狼与公狗的“精神暗示”能够促使政客销毁核武器,这种超自然现象渗入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与描写,更像是魔幻现实主义啊
此外,我对楼主这部尚未诞生的小说所要描写的故事并不期待,因为它肯定不会有多么的精彩
5年前在北京开会时与刘慈欣碰过面,对他有些话颇为赞同,比如他......
-----------------------------

谢谢!

【这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现任美国总统,孟晚舟事件,赵美女顺风车奸杀案,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算法,改革开放40年,民粹主义,全球化等等,全部囊括其中。作者不认同刘慈欣将外星人和太阳当作危害地球的事物,认为人类才是危害和毁灭地球众生的元凶。无数物种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永远消失。作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倡导众生平等,众生繁荣】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12:00:59
@灭灯退魈2019 2019-07-25 11:15:50
另外,我对楼主“曾经主流的先锋小说与中国的巨变无关”这句话表示不理解
主流的先锋小说怎么就“与中国的巨变无关”了?商业时代的经济性与消费性没有影响到先锋小说?
-----------------------------

曾经主流的先锋小说与中国的巨变无关,特指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

我夫人钟洁玲责编过不少名家作品,包括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张承志的《心灵史》,以及余华等先锋作家的第一部长篇。


(钟洁玲责编的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我对中国先锋小说比较了解。

余华与我同年。他一直书房里写作。

而我生存于改革开放最前线,亲身体验到中国的巨变。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13:05:46
@lassieyang2012: 黑名单 举报 2019-07-25 12:14:29 评论

评论 童天一:责编不是创作,只是组织,不要把王小波的独特套到你夫人头上,她只是做了她的工作


——————————————————

哈哈,我为夫人感到自豪。

中国虽然有很多文学编辑,像她这样杰出的很少。

编辑的贡献不可磨灭!

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13:09:50
@lassieyang2012: 2019-07-25 12:17:24 评论

评论 童天一:同年的余华不能代表同年的你就能和余华一样优秀;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可能不仅仅你,还有无数制毒造假的海陆丰……楼主如果连这点逻辑都搞不清,不建议你写字误人,当然,你有你的自由,你可以捍卫你的自由

————————————

哈哈,写字是否误人,还是有益社会,不是由老兄一个人来评判吧?

我的写作创意和构思都写在上面,有意见欢迎直接批评讨论。

另外,我与余华不同,正是自豪的地方。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15:51:24
@lassieyang2012: 黑名单 举报 2019-07-25 14:12:15 评论

评论 童天一:楼主举报我,什么理由呢?呵呵,你也配自称文人!?

——————————————

哈哈,我何时举报你?

我为什么要举报呢?

证据?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15:54:39


王小波寄给钟洁玲的明信片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15:57:43
@amon_luo 2019-07-25 14:58:02
这个年代,文学可以不限于形式题材,天马行空,好看就行。
-----------------------------

说得好!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21:15:03
@泽然一面生 2019-07-25 17:26:11
支持楼主,小弟研究一下冲钻,弄明白了给楼主顶一下子。
-----------------------------

谢谢!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21:17:54
@童天一 2019-07-25 15:54:39

王小波寄给钟洁玲的明信片
-----------------------------
@郑午然 2019-07-25 18:00:17
赞。没有钟洁玲的努力,就不会有王小波几卷作品的问世,王小波有极大可能就此埋没。当然,更多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庸才反而很容易冒头。这个行业的人很清楚这一点,外人完全不得而知。:)
-----------------------------

谢谢!

当年出版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从责编到社长,都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放到今天,王小波的作品肯定不能出版。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21:25:17



三见王小波
《读者》 2017-04-06 08:25

作者:钟洁玲


我跟王小波见过三面。
无法想象的是,第三次见面的地方,竟然是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号大厅——追悼会现场,他躺在那里,与我阴阳相隔。那一天是1997年4月26日。
4月26日这一天,八宝山一号大厅外,大约来了300多人。除了王小波的亲友,大部分是自发前来的吊唁者。他们是首都传媒界的年轻人,哲学界、历史学界、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王小波从未谋面的读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赶来。奇怪的是,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小说家。
要知道,王小波是首先将自己看成小说家的。但是,到他死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今天仍然没有。
上午10点的光景,追悼会开始。大家排成两行,有序地进入大厅,向王小波的遗体告别。大厅里放着的不是哀乐,而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据治丧小组的人说,小波爱听这首曲子。
艾晓明提醒我,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本书的封面摆在王小波身上,随他火化。她说:“他惦着这事,让他知道,封面已经做好了。”艾晓明是王小波的挚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是最早关注及评论王小波作品的学者。于是,我让胡贝将封面摊开,依次摆在覆盖王小波遗体的白色床单上,正好是黄、灰、绿三色。封面图案取自古希腊绘画中人类经历的三个世代,意境悠远古朴。
王小波遗容安详,只是额头有一块褐色的伤痕。据说,他是独自于郊外的写作间去世的。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然后孤独地离去的。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
在追悼会上张罗的,我只认得胡贝和线条。胡贝是王小波从小一块儿玩大的朋友、某软件公司的总经理。线条是个秀气高挑的女人,她就是王小波小说《似水流年》里面漂亮而激进的女一号,大家都依小说里的名字叫她“线条”,其真名反而不得而知。
追悼会大厅是一个会堂,前方正中的舞台上是湖蓝色的幕布,横匾是黑色的,上面悬挂着几个大字:安息吧,小波。下面用黑布巾结成了蝴蝶结,围着王小波的遗照。照片上是青年时代的王小波,小眼睛、厚嘴唇,一脸稚拙憨厚。
出发之前,我曾请一位朋友为王小波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以独立意志出神入化笑写时代三部曲;下联是:持自由情怀沥血呕心哭说乾坤万年忧;横批是:小波不死!
我问胡贝:“怎么没有用我发来的挽联?”胡贝说:“我们想让小波平平安安地走。”
“平平安安”?我琢磨着这四个字。
王小波生前在《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那段时间,他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文化论战,引起多方关注,很不平安。他的随笔机智幽默,文理双修的视野,从容不迫的气度,引来大批年轻读者的追捧。胡贝说:“他说的都是总结性的东西,特精辟,一锤子砸得你骨髓都出来了。”
4月16日前后,王小波的死讯传开,几个城市都有媒体报道此事。自那天开始,无数电话打到治丧小组和报社。此时,王小波的兄弟在美国,妻子李银河远在英国,北京只有老迈的母亲。他的好友胡贝说:“小波没单位,也没加入作协,他的事得由我们来办了。”于是他们就在高教部宿舍(王小波母亲家)大院里面跟人借了一间二楼的房子,拉了两根电话线,接上一部传真机,作为“王小波治丧办公室”。此后每天24小时热线服务,接收全国各地的吊唁电话和传真。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王小波是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公共汽车站。那是1996年8月,公共汽车站是我们在电话里约好了的碰头地点。在广州的《岭南文化时报》上,我见过他的照片,并牢牢记住了照片旁附上的一句自白:“我这人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还是好人。”出租车抵达西单时,我坚信没有看到照片上的王小波。车开过了一段,等我折回头的时候,已经迟到,仍没发现王小波,我认定他迟到了。
这时,从一群闲闲散散地站在路边的人里面,走出一个1米90的高个子。他有狂草一样的头发,身上的夹克衫和牛仔裤的皱折纵横交错,夹带着一路轻尘,仿佛是从附近某个工地走出来的。他迟疑地走近我,愣了两秒钟,我们才互相确认。然后我随着他拐进一条灰砖胡同。走着走着,不见了他,回头才发现他落在远处蹲着系鞋带,系好了,再拖着一双小船似的球鞋疾步赶来。前后穿插的自行车很多,我们交错而行,很难听清对方的话。天色灰暗,整个感觉就像走在一部粤语残片里。
进入他寓所的大院,院子破破旧旧的,据说是从前的郑王府。他熟门熟路地拐入门房小卖部买汽水。他说:“我屋里没水。”
岂止没水!我走进一间纯粹的写作室:一台电脑,一把靠背椅,一张床;电脑桌上搁着一瓶饮料,看不见打印机,他说他素来是交软盘给编辑的。这哪像一个“海归派”的窝呀!
他告诉我,第一部书出版得极度艰难,为找销路他走破了几双鞋,独自去闯二渠道,向书商兜售自己的小说,白的黑的都见过了,练得巧舌如簧。
“书出完了,我也快成书商了。幸好书的销路还不错。”
还有一次,为了在中央电视台做图书宣传,他和妻子李银河被拉去客串。两人在烈日下被调度了几十分钟,反复折腾,差点中暑,结果节目播出时这一截恰恰给剪掉了。
他说得轻描淡写,我听着几乎笑岔了气。无限辛酸,都付笑谈中。
自由撰稿人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16岁到云南插队,然后到山东农村当民办教师;回北京后进过街道工厂,恢复高考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后来,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科硕士学位;还学过计算机,会编程序。1988年,王小波回国,他是真正的“海归派”。
回国后,他曾到北大和人大任教。1992年9月,为专心写作,他辞去教职。
早在70年代中期,王小波就开始写小说,第一篇叫《绿毛水怪》,写在一个大大的练习簿上。后来大家争相传阅,这篇小说成为“手抄本”,越传越远,传出了一段姻缘。王小波的写作缘于一种本能的创作欲望,没有利益,没有外界关注,他还一直坚持写下去。他说:“写了多年小说,还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在四川揭竿子起义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即便这样,他仍说:“我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搞纯文学的在世界各国都是最穷的。这点,王小波早有精神准备。有一次,他对朋友说:“作家就意味着随时有饿死的可能。”为什么选择了严肃写作这样一个趋害避利、既冒险又挨穷的反熵过程?他认为,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反熵过程。如果人人都进入趋利避害的熵增过程,随着大流而下,最后准会在一个低洼地汇集,“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因此,王小波认定反熵过程就是他的宿命。
王小波曾经感叹:“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难得多。”所以,他说,他若写墓志铭,会在“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加上一句“书都卖掉了”。
从王小波那里,我带走了两个软盘,那是“时代三部曲”的原稿。
1996年11月,我将“时代三部曲”上报。12月上旬,花城出版社的选题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讨论到这套书时,有人认为王小波没有知名度,长达99万字的三部曲存在着发行等方面的风险。最终社长肖建国拍了板:王小波的作品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哪怕冒点风险也要试试。
选题会后,12月中旬,我再次到京出差。
第二次见到王小波,是在紫竹院附近的中国企业家协会招待所——我的住处。
晚上匆匆一面,我告诉他“时代三部曲”已经列入1997年年度选题。我看着他,他脸上没有悲喜。我这才了解到,“时代三部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流浪旅程。它是在辗转多时、颠簸多地之后,才停泊在花城出版社的。
王小波在1994年已经成功。那一年,《未来世界》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之前《黄金时代》也获过此奖。面对获奖,王小波说:“我觉得,这个奖不是奖给已经形成的文字,而是奖给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理解。”同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黄金时代》,带给文坛一次小小的震动。敏锐的评论家说:没想到文坛之外有如此高手。
但这些成功未能为他铺砌坦途,他的余作在民间经历了漫长的苦旅。
王小波和他的朋友曾携书稿,天南地北,在多家出版社奔走。部分书稿一度以打印件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打印件是用最老式的24针打印机,打在浅蓝色像一匹布那么长的打印纸上,很多文字有眼睛没鼻子的。奇怪的是,这副样子并未影响它们的传播。在出版社,在研究机构,在大学校园,各种人群传阅着。嗅觉灵敏的书商追上门,讲得洋洋洒洒,开口就是几万的印数,然后又音讯全无;出版社往往是今天接纳,明天变卦。为什么如此反复?皆因艺术上与思想上的无视禁忌。用艾晓明的话来解释,就是:“王小波无视禁忌的顽童心,他的幽默反讽才能和想象奇趣,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某种文学理解力。”
对于出书,王小波起初一惊一乍,折腾几次后便宠辱不惊了。
那天晚上,他外衣的颜色我已经遗忘,只记得他嘴唇乌紫。我以为是冷的,现在想来可能是病征的显现。记得他还说了一句:“作家有两种,一种是解释自己,像海明威式的;一种是到想象中去营造,像卡尔维诺,像尤瑟纳尔。我觉得真正的作家应该尝试做后一种。”
第二天我就回了广州。
这个冬天,我有了编辑生涯中永志难忘的一次经历。窗外是冬日蓝天,明朗的气息使人开怀,我正着手编辑“时代三部曲”。
翻开《青铜时代》,有这样的文字:“思维的快乐是人生乐趣中最重要的一种。本书就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地说,关于智慧的遭遇的书。”
令我一读一惊心的是,作者凌空飞越的想象力。
我望文兴叹,叹为观止。王小波写知识分子的故事,却借助唐代传奇的背景和人物。也许,只有这样的氛围、这样的人物,才能传达他对趣味和智慧的解释。
猝不及防地,我被王小波所创造的飞雪长安、泥水洛阳及红土湘西引入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诗意世界,那种汪洋恣肆的手笔、顽强的幽默精神,使我的工作变成一种愉快的阅读享受。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冬天转瞬即逝,春天轰然而来。
王小波说:“世上只有两种小说,一种是好小说,一种是坏小说。”多么精辟!
无数周折使“时代三部曲”的出版成为王小波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可是,1997年4月11日他猝然辞世,当时,他的三部书稿还在发排之中。
那段日子,整个年轻的知识界悲情涌动,为王小波的英年早逝真诚伤痛。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写消息、通稿、回忆、评介,校对、对谈、传真、复印……我脑子里昼夜转着的都是这些内容。出版社为“时代三部曲”成立了专项小组,衔接各个环节。终于,在5月13日王小波45周岁冥诞日,我们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了“时代三部曲”研讨会,每个与会者手上都拿着刚刚从广州空运来的三本新书。
在这一个多月里,共计有100多家海内外媒体发布了相关报道、评论和悼念文章,互联网上,有人制作了王小波专页,全文输入《黄金时代》。“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的这句名言四方流传。
某大报用整版纪念王小波,上面的两个标题异常触目:“宛如一首美丽的歌”“死得其所的人”。艾晓明将这一版复印下来,用一个大大的原木相框将它镶好,送给了王小波的母亲。
出版社每天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问询,购书单雪片似的飞来。“时代三部曲”经历了洛阳纸贵的阶段,登上各地排行榜。一位资深记者说:“多年来,没有哪一部严肃小说受到这样广泛的关注,它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一套书遭遇这样的人世沧桑,实属罕见。
如今,我还记得当年艾晓明向我描述的未来情景:100年后,一位中文系的新生,在图书馆书架林立的长廊里逡巡,他说:“我要找一本书,作者叫王小波。”
这些年里,我的“趣味主义”倾向明晰起来。我觉得,活在世上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没有趣的人,不交;没有趣的事,不谈;没有趣的书,不出。这是王小波教给我的。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21:28:37


钟洁玲在《三见王小波》中说:

艾晓明提醒我,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本书的封面摆在王小波身上,随他火化。

她说:“他惦着这事,让他知道,封面已经做好了。”艾晓明是王小波的挚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是最早关注及评论王小波作品的学者。

于是,我让胡贝将封面摊开,依次摆在覆盖王小波遗体的白色床单上,正好是黄、灰、绿三色。封面图案取自古希腊绘画中人类经历的三个世代,意境悠远古朴。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22:38:40
@lassieyang2012 2019-07-25 21:40:21
楼主要证明什么呢?王小波很优秀,没你夫人发现他就埋没了?没你夫人就没王小波?……拿故去的人贴金也只能贴到你夫人脸上,关你什么事呢?你的夫人在你说她姓名前我们压根不知道她是谁?好了,拿封信证明你夫人和王小波关系不一般,就此就证明你是很优秀的文人了吗?你是什么狗屁逻辑,狗屁文人,真是枉读圣贤书,莫名其妙,不要停药
-----------------------------

哈哈,我主帖是在证明自己很优秀吗?

我不过是一个非主流作家。

王小波如果不死,就不会成大名,这是他个人悲剧。

中国无数非主流作家像王小波一样,出版非常困难,我也一样。

我60岁之前,一直在为别人写作,为他人写作出版了9本书。

直到60岁退休了,可以为自己写作了,却已经错过了“写作最好的时代”,因此感到迷茫。

但我一定要坚定地写下去。

请看我的题目《一支笔的神奇故事——六十岁的坚定与迷茫》。

也是我的主题。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9-07-25 22:43:44
@浅浅珍珠蓝 2019-07-25 22:20:53
童老师您可千万别气跑了啊,期待您半生看到的世界。。。
-----------------------------

谢谢!

我从英国回来,正调时差,还要装修房子,碎事不少,暂停小说创作。

因看网友讨论我的旧文章,顺便发一篇新文章。

人生六十之后,时间珍贵,我以后会少上公共论坛讨论,不是因为别人。

我会不顾一切地按自己的意志写下去。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