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中真藏有血泪南明史

字数:157777访问原帖 评论数:158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1-17 01:25:32 更新时间:2022-09-25 23:41:15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5 10:43:28
十七、《石头记》第56回、“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隐写:李自成进京后,将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都俘获了。
“朱”——朱家,喻崇祯帝王家;“朱子”——喻诸皇子,“浮”——“俘“的谐音。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7 11:55:07
十八、《石头记》原文第9回,“贾【瑞】忙吆喝【茗烟】不得【撒野】【金】荣气黄了脸说【反了】奴才小子都敢如此我只和你主子说便夺手要去抓打宝玉秦钟二人去尚未去时从脑后嗖的一声早见【一方砚瓦】飞来并不知系何人打来的幸未打着却又打了旁人的座上这座上乃是贾兰【贾菌】这【贾菌】亦系荣【国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见【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烟便落在他桌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也便抓起【砚砖】来要【打回去】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隐写:吴三桂与多尔衮带领的清兵与李自成的军队在一片石大战,即引发明王朝崩塌的山海关大战。
“瑞”——指“睿”亲王多尔衮,“茗烟”——代指烽火,“撒野”——不再臣服于大明之意,即后文“金”“反了”,“金荣的朋友”——这里指吴三桂;“一方砚瓦”——即“一片石”,后面再反复四次以“砚”、“砚砖”提示是一片石;“贾菌”——喻假的、朝廷不承认的军队,即农民军,“志气最大”——喻“自成”,“极是淘气不怕人”——喻“闯”字,“国府近派”——李自成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李继迁系西夏奠基人,原是北魏鲜卑后裔。在唐太宗贞观初年时,李继迁的祖先拓跋赤辞归唐,被唐太宗赐姓为李氏(摘自《百度百科》),故书中称“国府近派”。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7 14:49:54
十九、《石头记》第5回,警幻仙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 【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随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隐写:大明消亡究其原因,文臣武将竭力逢迎清人、秉持兵权的军阀各自为政是败亡的根本原因。大明的颓势从嘉靖时就开始了,首罪则是南京弘光政权,最终的冤孽还是清人对我社稷的长期的觊觎。
“春尽落香尘“——喻大明消亡,“擅”——擅长、专于,“风”——“逢”的谐音,逢迎、迎合,“情”——喻“清”,“秉”——秉持,“月”——“钺”的谐音,兵器的意思,“秉月”这里喻把持兵权;“箕裘颓随”——父兄基业相继颓废,“敬”——表面指贾敬,实暗指嘉靖皇帝;“家事消亡”——喻祖宗基业,“宁”——南京的代称,这里喻南京弘光政权。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7 17:25:36
@whymoi 2020-11-27 14:49:54
十九、《石头记》第5回,警幻仙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 【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随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隐写:大明消亡究其原因,文臣武将竭力逢迎清人、秉持兵权的军阀各自为政是败亡的根本原因。大明的颓势从嘉靖时就开始了,首罪则是南京弘光政权,最终的冤孽还是清人对我社稷的长期的觊觎。
“春尽落香尘“——喻大明消亡,“擅”——擅......
-----------------------------
“秉持兵权的军阀各自为政”改为“持兵权者拥兵自重”更贴切些。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7 17:53:37
@dalianjasco 2020-11-27 17:08:17
按楼主这种破译思路去反推,那当初作者应该是随意设置密码的。这样没有规律地设置密码,那可以有无数种解释。
-----------------------------
凭感觉,作者是对一些常用词语设置了特定的意思,即所谓密码,不过,密码也是因反复使用而设置。在多篇幅记史过程中,有限的固定语显然覆盖不了所需,且若有了规律,恐怕离惹文祸也不远了。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7 19:57:43
因本人所做研究有限,发文给人估计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还请各位理解、见谅!这一己之力不过是掀开了《石头记》秘密库的一角,欲系统完成对它解密,尚需久久之功,更需万能的网友及专家们参与。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9 11:33:02
二十、《石头记》第53回、“ 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 ”
隐写:(1644年)张献忠攻打成都,(1646年)屠戮成都,导致死亡几十万人、赤地千里的事。
“乌进孝”——“尽孝”有“献忠”之意,“乌”——“无”的谐音,其并没有尽忠尽孝。史载献忠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称帝后,部下称其老万岁,书中贾珍称其“老砍头的”,指向意味浓;
“雪”、“一暖一化”——雪融化后成“川”;
“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张献忠攻下重庆后,打开了蜀地东大门,史载其七月初四从重庆出发,开始攻打成都为八月初五,用时一个月零二日;
“一场碗大的雹子”——喻巨大的灾祸。1646年清兵入四川,八月底至九月,张献忠撤离成都,对成都进行了屠城,并放火彻底焚毁了这一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王夫之的《永历实录》记载,“献忠之在蜀也,杀掠尤惨,城邑村野,至数百里无人迹。民逃入深山,不得食而死者委填岸谷;或采草木叶食之,得生者久乃化为野人,裸处林栖,体生白毛,遇人则搏杀之而吮其血。”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9 13:45:07
二十一、《石头记》第60回“ 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
隐写:福临的儿子、继位者玄烨也是个怪物。
“茯苓”——发音近“福临”,指顺治,“小篓子”——这里喻小娃娃,带贬义;“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应指庙堂处,喻朝廷。
1661年正月,福临染天花而亡,8岁的玄烨登基。在位达61年。其统治仍然继承顺治时的民族镇压政策,导致抗清起义不断,1673年,吴三桂也叛乱反清。作者对于玄烨作为统治者仍奉行民族压迫政策简直不可理喻,以“茯苓的精液”“弄出这怪”巧骂其为怪物。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29 16:45:45
其实,《石头记》最初被争相传抄,或许就是因为传者、抄者嗅到了什么,但文人的良心和做人的底线,使得未出现如吴之荣这样的卑鄙小人。(吴因敲诈庄允城不成,向清廷告发《明书辑略》含有对清大不敬之语)。又或因怕文祸最后会延烧到自己,那些能品出味儿的汉人官员也会投鼠忌器,装起糊涂来。
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言“吾闻绛树两歌, 一声在喉, 一声在鼻; 黄华二牍, 左腕能楷, 右腕能草。 神乎技也, 吾未之见也。 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 二牍而无区乎左右, 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此万万不能有之事, 不可得之奇, 而竟得之《石头记》 一书。 嘻!异矣。”。
如果认为《石头记》作者只是以影射人物、事件的方法去写,则此手法并不能称之为“一喉二声”、“左腕楷,右腕草”。故,以影射的思路破解《石头记》其实是走进了误区。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30 22:29:20
《石头记》作者想要交代的史实背景,其实,在故事开头第一句便已直接点明,“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显然,非改朝换代、明清更替莫属。 正面故事背景反倒不再成为作者所关心的,以“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一笔带过。
解读至此,忽然觉得作者将甄士隐、贾雨村作为首先登场人物并视为灵魂人物的真实用意是,旨在揭穿当权者修《明史》是将“真史隐,假语存”!!!,是在对民间大声呼喊“别信他!!”
(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 (引自《百度百科》-“明史”)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1-30 22:45:18
@whymoi 2020-11-30 22:29:20
《石头记》作者想要交代的史实背景,其实,在故事开头第一句便已直接点明,“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显然,非改朝换代、明清更替莫属。 正面故事背景反倒不再成为作者所关心的,以“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一笔带过。
解读至此,忽然觉得作者将甄士隐、贾雨村作为首先登场人物并视为灵魂人物的真实用意是,旨在揭穿当权者修《明史》是将“真史隐,假语存”!!!,是在对民间大声呼喊“别信他......
-----------------------------
“真史隐,假语存”是作者评价官修《明史》之语,也是本书昭告天下之语,戳穿官方的谎言,成了作者写此书的最主要动机。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1 21:38:45
本人认为,作者要将真实的历史写进书里,不大可能采取影射的方法,如十二钗代表那些风云人物,贾政、王夫人、贾珍、贾琏影射的是谁,刘姥姥原型是谁等等,也极少用故事情节去影射某一重大事件。因为影射只能停留在猜测上,而历史需准确、唯一。何况将影射人物脸谱固定化,也易被识破致祸。故,作者大概率的做法是,将手中的珠串拆开,将散乱的珠子抛向四处,让解读者去一 一捡拾。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3 17:29:00
二十二、《石头记》 作者以其卓越的诗才和广博的史学功底,在诗词中也藏进去了大量暗写之事。《石头记》第50回,李纨对姐妹们联诗做了结语,写道“欲【志今朝】乐 【凭诗】祝【舜尧】”
隐写:(书中)以诗记今朝事,为中华祈祷。
“志”——同“誌”,记事;“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重华——中华谐音;“尧”——复姓伊祁,名放勋,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尧为谥号。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3 18:49:38
二十三、《石头记》第17回,“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 吟【成】豆【蔻】才【猶】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隐写:自成贼寇和清酋荼毒人命,要持久抵抗清人的祸乱。
“蘅”——“恒”的谐音,延续持久之意,“芷”——“止”的谐音,“芬”——词义中也另通“纷”,即乱;“成”、“寇”——喻李自成,“猶”——明末汉文人中有称清帝为“奴酋”,“猶”这里暗指清最高统治者,“蘼”——“靡”的谐音,荼靡指荼毒生灵。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3 20:56:05
二十四、《石头记》第51回,薛小妹所作“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
隐写:(1648年)金声桓反正抗清,功可比马援、张良。
“铜铸”——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服交趾(越南)后,立铜柱为汉之极南界,铸字“铜柱折,交趾灭”夸耀战功,这里指铜柱,喻“桓”字,“桓”本义有柱的意思;“播”——“拨”的谐音,喻指反正,“戎羌”——指“清”。
1645年月,金声桓曾随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降清,并为清廷卖力攻取江西各地。1648(永历二年)正月,金声桓与王得仁在南昌宣布反正,割掉辫子,穿起明服,江西、广东、湖南等地降清的官民群起响应,一时间反清复明的声势很大,收复了许多城池,令清廷胆寒。同年七月,在清兵围困南昌达半年之久后,因无救兵,城破,金声桓、王得仁及姜曰广俱亡。永历帝追封金声桓为榆林王,王得仁为建国公。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4 09:58:43
二十五、《石头记》第64回、五美吟之“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 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 更有【同归】慰寂寥”
隐写:朱明之天下眨眼间已覆亡如瓦砾,崇祯、弘光皇帝也相继故去。
“明珠”——需反着念,喻朱明,“石尉”——文中是指石崇,石崇斗富的主角,绿珠是其爱妾,“崇”暗喻崇祯;“顽”——“王”的近似音,“顽福”这里要指的是福王,崇祯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帝,第二年即被清兵掳去。1646年五月,弘光帝与潞王朱常淓及被掳诸王等被斩杀于菜市口;“同归”——指先后死去。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4 10:34:25
二十六、《石头记》第21回、 “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题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隐写:(本书)来给列为禁书的庄子襄之《明史辑略》翻案。是何人无端告发(清廷),作践南华的庄子襄,本因自己毫无见识,却将污蔑之辞加之于人。
“庄子”——这里指庄廷鑨,也叫“庄子襄”,也有“庄允城子”之意。浙江南浔人,家饶富,“少患疯疾”,十五岁贡生,入国子监,因疾双目失明。欲效左丘明,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撰的《明史》,广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书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斥明将降清为叛逆,更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书成不久,顺治十二年病死。父庄允城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酿祸,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牵连致死七十余人,获罪牵连上千人,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引自百度百科);“南华”——北方沦陷后,南明朝廷所辖地区可称南华(南部中国)。
而庚辰本在前文处有双行夹批:“骂得痛快,非颦儿不可。真好颦儿, 真好颦儿!好诗!若云知音者颦儿也。‘’,情绪指向显非正面故事情节。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6 16:18:15
二十七、《石头记》第5回、“一片【水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隐写: 被称为海上天子的监国朱以海因生处末世,虽得到民众拥戴,但复明事业最终还是失败。
“水山”——指海岛,甲戌本、庚辰本并未将“水”字写做“冰”字,有意将部首“冫”隐去;“凤”——字义中有借喻帝王的意思,如凤驾(帝王所乘坐的车驾);“凡鸟”——繁体“鳯”字,仍指帝王,“爱慕”——爱戴、拥戴;
“一从”——为“以”字,“二令”——令的本义为强力指示,这里可引申为监国的意思,“三人木”——“三人母”之谐音,“海”字可分解为“三人母”,此句谜底为以海监国,朱以海抗清十几年大部分时间在浙东或福建的海岛上,故又称海上太子;
“哭向金陵”——喻愧对祖先之意,金陵为明太祖陵寝所在地,“事更哀”——复明事业最终还是失败。
弘光政权亡后,在江南的诸藩王均降清,唯鲁王未从。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后,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郑遵谦、张国维等迎朱以海于绍兴,七月十八日,朱以海正式出任监国。被推为监国后因抗清意志坚定,被江南很多抗清义士拥戴,但与朱聿键的隆武政权不相容。顺治三年五月,清军分兵两路进击绍兴,张名振等保朱以海至舟山,支持朱聿键的参将黄斌卿不肯接纳,后由永胜伯郑彩接至福建。顺治六年九月,张名振和阮进杀黄斌卿,接以海至舟山,遂以舟山群岛为根据地,建立鲁王行宫。顺治八年八月,清总督陈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18000余军民殉难,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至厦门投奔郑成功,郑因奉永历帝,又怨监国之前与隆武帝两相争斗,念其是明朝宗室,只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后朱以海自去监国称号。
正如戚蓼生《石头记》序中所言,“吾闻绛树两歌, 一声在喉, 一声在鼻; 黄华二牍, 左腕能楷, 右腕能草。 神乎技也,”,《石头记》作者神技在此处表现得登峰造极,表面字意与隐写史实浑然一体。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7 09:09:03
二十八、下面所叙仍与朱以海有关。《石头记》第78回、“快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感慨】八字皆备倒是一个好题目大家要作一首词众幕宾听了都忙请教系何等妙事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贾政笑道这话自然是如此但更有可奇可叹之事众清客都愕然惊问道不知底下有何奇事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 】”
隐写:朱以海抗清(金),抵御外族入侵,乃千古第一风流人物。
说是隐写,其实已和明写差不多。史上,林四娘在青州服侍的那位主子是【衡王】而非“恒王”,作者不会不知,书中有意写作“恒王”则是别有用意。鲁王朱以海,另有一别名叫朱恒山,【当日】【有一位王】【曰恒王】非他莫属。
“黄巾”——“黄金”的谐音,指金(即清),“犬羊之恶”——指羌戎等外族入侵。
后文,宝玉所作姽婳词中“王率天兵思剿灭, 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 日照旌旗虎帐空。青山寂寂水澌澌, 正是恒王战死时。雨淋白骨血染草, 月冷黄沙鬼守尸。”正是鲁王监国带兵与清兵厮杀的场景(注:恒王战死是书中虚拟)。清顺治八年,九月初二,舟山定海军民顽强抵抗十多日后城破,就在这一天,城内官民商儒或举室共焚,或慨然就义,18000多具遗体累累相枕,大火昼夜不息,古城毁于一旦,上万名义士同日赴死。舟山定海的抗清斗争之惨烈震惊中外。清康熙年间,定海知县出资重建主院落,命名为“同归域”,寓意万人同心,同日捐躯。两侧对联则曰“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忠魂各遂当年志,白骨同垣千古香”。直到今天,每年的九月初二,定海都会全城鸣钟击缶,纪念死难英烈。
楼主:whymoi  时间:2020-12-08 17:52:12
二十九、《石头记》第1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其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甲戌本在此处有眉批:“ 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隐写:弘光元年三月十五日,弘光朝廷那些官员诈供,不计后果将南来“太子”下狱,惹出祸端。左良玉引兵南下,其部下纵火九江,九江被毁。
解释:“庙”——喻庙堂,朝廷,“和尚”——庙内之人,喻朝廷官员,“炸”——“诈”的谐音,诈供,逼问假的口供,“火”——“祸”的谐音,“接二连三”——字面引出“江”字,“牵五挂四”——喻“九”;或因临水的缘故,九江人们多用竹篱木壁建造房屋;
“三月十五”——弘光朝廷曾三次会审“南太子”案,第一次单独会审是在三月初六,由王铎主审。第二次则是在抓到另一案犯穆虎之后,由马士英主审,马士英从大狱中提出降过大顺的、太子的另一讲官方拱乾与其对质。第三次是在面对朝野种种非议下,弘光帝下旨三审“太子”,这次“太子”,穆虎及其主人鸿胪寺少卿高梦箕悉数到案,主审李沾。(引自搜狐“历史”《假亦真时真亦假,扑朔迷离的南明真假太子案,搅乱弘光一朝》一文)。第三次会审,未查到相关日期记载,从相关消息传至武昌,左良玉最终于三月二十三日出兵时间上看,第三次的审问应在三月十五日前后。
左良玉引兵南下“清君侧”,推倒了弘光政权垮台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因马士英急调四镇精锐防堵左良玉,清兵大举南下,江北诸镇望风而降,弘光政权不日即垮台。
关于九江这次大火,袁继咸在《浔阳纪事》中用“江州数百年居积尽归煨烬,万众赤子半化青燐”来形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