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迷

字数:51069访问原帖 评论数:4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9-01 01:27:18 更新时间:2021-01-13 17:32:08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18-08-31 17:27:18
红楼十二钗里最重要的四个

红楼十二钗个个才貌俱佳,但是命运多舛,作者通过对十二钗命运的描述,展开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画卷,也反应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不公。十二钗实际上是线索,十二钗的命运是一棵大树的枝脉,而这棵树就是封建社会。
金陵十二钗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有四个人物,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和妙玉。为什么说这四个人物最为重要呢?
首先,从作者的人物设计来看,这四个人物是最高阶的,而且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四个方向。
人说黛玉是诗,宝钗是禅,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妙玉呢其实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别看妙玉身在尼庵,好象是佛家弟子,但她的言论却和道家吻合,她说过:文是庄子的好。
史湘云代表的是什么呢?湘云代表的是现实,她是勇于面对现实,最终也选择接受了现实的。如果非要和思想文化联系上,那么她其实只能代表儒家思想和文化,因为儒家讲入世的。史湘云也曾劝过宝玉在“仕途经济”方面用心。
薛宝钗最为通透圆融,她是早就看懂了一切,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不焦不燥、随遇而安。
林黛玉聪明绝顶,但是也改变不了什么,人面对命运有时候是非常无力的,但是她又是非常的不甘心,她是不愿意接受现实的,所以选择了放弃。
史湘云豁达大度,她同样改变不了什么,但她选择了接受残酷现实。
妙玉早早选择了隐遁,但又没有彻底的地脱离红尘,她自称槛外人,其实一只脚在槛外一只脚在槛内。正是进退两难处。
宝钗是大隐隐于生活,妙玉是小隐隐于佛堂。
做人呢,似乎也就是这几种情形。你可以象宝钗一样看得开放得下,也可是象黛玉一样选择放弃,当然也可以象史湘云一样接受一切,自然也可以象妙玉一样站在门槛上,也许这就是边缘人的状态。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18-09-09 19:26:44
红楼十二钗的譬喻

林黛玉象只小刺猬,一会儿扎扎这个,一会儿刺刺那个,其实刺猬只所以长刺还是因为她是弱者,没有安全感罢了。有时候挑衅不一定就是有恶意的,或许只是为了打探和了解,黛玉对宝钗屡次挑衅,若说只是为了争风吃醋,我觉得倒有点小看黛玉了,或许她只是想了解宝钗而已,因为宝钗真的很难了解。以黛玉的聪明,平常人在她眼里都是透明纸,一眼看到头的,但是宝钗没那么容易看得懂。

薛宝钗是大象无形,常人看宝钗都象瞎子摸象——不得要领。历来无论是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对宝钗的评价都莫衷一是,差别非常大,评价高的认为宝钗是佛是禅,评价低的,认为她自私、虚伪、工于心计等等。作者说宝钗是“安分随时”,可别小看这四个字,想要“安分”就不容易,林黛玉就安分不了。想要随时那就更难。“随时”其实是“随机而变”的意思,随着外界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的确是最难了解的,因为她没有太明确的目的或者目标,你没有办法判断她接下来会做什么。打个比方,如果我知道你要去北京,那么我就能判断你的基本方向和路线,就有可能拦截你。但是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我就真的无可奈何了。

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史湘云更象一匹良马,在动物界也许只有马才配得上“名士”之称。她自有豪迈阔达的时候,但是一旦陷入困境,也是无比的狼狈和尴尬,史湘云象一匹陷入泥潭的马,四顾茫然。

高冷的、质比美玉的妙玉也许只有白天鹅才配得上与她相比。可是那又怎样呢?她不比“天鹅湖”里的那只天鹅更幸运,猎人已经盯上了她。

王凤姐象一只螳螂,挥舞着大刀,自以为是杀伐决断,能决胜千里似的,不知道黄雀在后呢。

贾元春是供在案上的花朵,迟早会枯萎。

贾探春是带刺的玫瑰,她和凤姐一样是有武器的,但也敌不过宿命。

贾迎春象一只小蜗牛,老是缩在壳里不敢出来,她以为那层薄薄的壳能保护得了她,其实让人家一指头就碾碎了。

李纨象一只母鸡,专陪姑娘们玩耍,看起来没有凤姐那么显要,但也自有她的用处。因为普通平庸反而安全些。

秦可卿,美艳不可方物,终成一个哀艳的蝴蝶标本,以警世人。

巧姐,本是温室里的花朵,几经辗转,移栽到了乡野里。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19-05-10 17:30:17
三、大奸猾与小聪明

贾雨村刚到应天府,遇到一个人命案子,就是薛蟠为了抢夺英莲打死乡绅冯渊的事。一开始他还蛮清正的,立刻准备拿了凶犯,牙牌令已经在手里,将掷未掷时,发现一个门子在不断的给他使眼色,他甚是疑惑,只好临时改了主意,可见他是个谨慎的人。毕竟刚刚复了职,是要小心些,以免重蹈覆辙,为官的经验也需要积累的。

到了后堂,请门子询问缘故,方知这门子原来曾是葫芦庙里的一个小沙弥,旧相识,便以故人相称。于是这门子便给他讲了一套“护官符”的大道理,懂的还真不少,他为什么就不懂大人们都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曾经寒伧的过往呢。小聪明爱说话,以为在讨好,想不到的是已经咬痛了别人的尾巴。

贾雨村一直表现的非常谦虚、低调,甚至是一副感激的姿态,恐怕他当初受甄士隐赠银时也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姿态来,这是一个清高文人蜕变的开始,擅于变化的人往往进步的也快,何况贾雨村天赋异禀,成长的很快。脂砚斋称贾雨村为奸雄,看来奸雄并不都是曹操那样的。

贾雨村知道了事情的利害,只怕是暗嘘了一口气,不过他是那种不露声色的人。他继续着他的谦虚低调,向门子请教处理方案,门子也真是个自作聪明的人,竟然真给贾雨村出了个馊主意:

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烤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

让一个知识分子装神弄鬼,充当阴阳先生,总之蠢透了,哄傻瓜的那一套。贾雨村连说“不妥,不妥,再斟酌斟酌。”人家毕竟是读过书的。读书与不读书还是有些差别的。说话的只管说,听话的只管听。至于到底听了什么不听什么就由不得说话人了。

后来贾雨村的断案过程,作者并没有写,这恐怕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该写的不多写一笔,让读书人很费猜疑。我可不相信贾雨村会象门子说的那样去断案。那就不是奸雄是神汉了。就好象诸葛亮也决不可能装神弄鬼的去借东风一样。初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也曾先入为主的以为贾雨村是用了门子的主意断了案,可是再读的时候,我就想到贾雨村不会用他的馊主意。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

一个是饱读诗书的奸雄,一个是胸无点墨的小聪明。小聪明到底让奸雄打发了,但是恐怕也为贾雨村最后的跌落埋下了伏笔,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贾雨村后来一定爬到了高位,但一定也有栽跟头的那一天,而且十有八九栽到那个门子手里。老版电视剧《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贾雨村锒铛入狱,门子坐上了八台大轿。不过,我觉得导演的这种设计有一点点问题,虽然贾雨村很有可能是坏在门子手里,但门子未必有能力爬到高位,毕竟他的底子太差了些。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9-29 20:31:35
四、时空对接——贾雨村遭逢未来的自己

这些年来,“时空隧道”这个词大家应该不再陌生,人们不但可以籍由“时空隧道”穿越回过去,也可以通向未来。有一个日本科幻片讲了一个人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如果你也遇见未来的自己你确信能认得出吗?《红楼梦》里就有这样一个人,他遇见了未来的自己却认不出来,悻悻然擦肩而过。

话说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赠银,赴京考试,中了举人,升了县太爷。可是不到一年,因为贪酷加上侍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一本,龙颜大怒,即命革职。那贾雨村却并不在意,从此担风袖月,浏览天下胜迹。后又经人引荐,做了林黛玉的老师。黛玉的娘病故休了几天学,那贾雨村便四处游玩。

一日信步至一山环水绕、茂林修竹之处,有座庙宇,破败不堪,名曰‘智通寺’,门旁有一副破旧的对联‘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暗想‘这两句文虽浅意却深。也曾游过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如进去一访。’进去看时,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且又聋又昏,问起话来,齿落舌钝,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仍出去了。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既然有些意思,必然也有来头,当然出自高人之手,只是高人何在呢?我们看惯了武打片,大概以为得道高人都是须发飘逸,目光炯炯,神仙似的老人。殊不知古来的武侠传奇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老子曰‘大智若愚’,也就是说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愚钝。那个翻过筋斗的得道高人正是那个齿落舌钝的龙钟老僧,而他到底是谁?曾经历过什么?如何会落到如此田地?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个对联度其意无非是指一个贪婪无度的人怎样一步步走上了绝路。而《红楼梦》中有谁会有这样的经历呢?答案正是贾雨村。贾雨村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书生,一步步爬上了高位,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他做了县太爷后又被贬。第二阶段是他借林如海和贾政的推荐复职以后,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节看出贾雨村为了权位已经开始做坏事了。第三阶段,贾雨村一度又被降职(第七十二回有提到),他很可能为了谋得再次升迁告发贾府,因为他可能已经掌握了贾家的秘密,而这一次可能会官至高位。但是过不了多久,他自己做过的坏事可能也会被人告发,终落得牢狱之灾。正好应验了那句‘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所以说那个破庙里的龙钟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贾雨村自己的未来。作者运用了时空对接的方法,让贾雨村遭遇未来的自己,只可惜他执迷不悟,一步步走向不归路。曹雪芹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现代科学。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0-14 15:35:51
五、娇杏这个丫头不简单

《红楼梦》里众多女子个个命运多舛、令人唏嘘,但有一个人却平步青云、顺风顺水,那就是甄士隐家的丫环娇杏。娇杏即‘侥幸’也。只因为偶然的一次回顾,被贾雨村注意到,从此便改变了命运。贾雨村考试中举,成为了县太爷,立即把娇杏收为二房,过了一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又过了半年贾雨村嫡妻病死,娇杏被扶了正成了正房夫人,很容易的就完成了很多奴婢们终其一生、梦寐以求的人生飞跃,由奴才变成了主子。而且随着贾雨村的官位步步攀升,娇杏的地位也在步步高升。贾雨村日后的官位很可能会超过贾政,这也就意味着娇杏日后的地位也不会低于王夫人了。

不过娇杏的命运被认为纯属侥幸也未必就对,我觉得这与她个人的胆识和心智是密切相关的。有些人就是善于抓住机会。首先贾雨村是因为听到女子咳嗽声才来到窗口的,而娇杏在抬头看到贾雨村时理应回避,封建社会女子见到陌生的成年男子是要回避的,她似乎是回避了,可是却又回了一二次头,不管是什么理由都不应该,而贾雨村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恰恰是因为她回了两次头的缘故。可别小看这两次回顾,其中大有文章可做,眼睛是最能传情达意的东西,远比语言更有诱惑力。

第二次,应该是一二年后的事了,贾雨村考试中举,做了县太爷,吹吹打打,穿猩狍戴官帽的回来了。彼时娇杏丫头正在门口买线,偏偏就被贾雨村给看见了,那时候甄家因为发生了火灾等一系列事故已经搬离原来的住处。过了一二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居然也能把个一面之缘的丫头记的如此清楚,而且他那时被前呼后拥,周围看热闹的人应该也不少,他竞能注意到一个买线的丫头,而且还认的那么清楚。其实一般情况下女人记性比男人好,尤其是在记人这一方面。这一处作者倒没有写娇杏再回顾,但我想她一定又是频频回顾,不仅如此回到家里还隔着门缝窥视,这个书上倒是写到了。其实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娇杏如果没有眉目传情,贾雨村岂不是自做多情了。

娇杏嫁过去之后也不过是二房,可是过不了多久,贾雨村的妻子死了。其实古人死了妻子可以另娶的,二房被扶正的几率并不是很大,这个与身份也是有关系的。比如说王夫人如果死了,贾政会另娶妻子也不会把赵姨娘扶正,因为她出身太卑微。尤其是官员,另娶一房妻子不是难事。固然贾雨村当时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可是如果娇杏没有心术不会运筹,想做正房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管怎么说,娇杏是个颇有心机的丫头,至少她能把她身边的男人把握得住。古时候的女人不能自己出来打天下,往往是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0-15 19:49:05
六、贾雨村为什么总是忘恩负义?

一、从落魄文人到官场达人

一介穷儒贾雨村一度穷的连上京赶考的费用都没有,是好人甄士隐接济了他,给了他五十两纹银。当时的贾雨村也只是略谢一语,并不在意。第二天来不及辞别只留下一句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事理固然重要,但也许并不急于那一时,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想再见着甄士隐低眉颔首说些感激涕零的话罢,大概是文人的自尊心在做怪。自尊心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但往往却伤害了别人。

贾雨村果然有才,不负甄士隐的资助,一考中举,并当上了官,穿猩狍戴官帽、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回来了。在街市上他竟一眼看见了在门口买线的甄家丫环娇杏,半夜让衙役敲开了甄家的门。彼时的甄家已经连发变故,甄士隐早已随道人飘然而去。也罢,不提甄士隐,因为贾雨村也不是来找甄士隐报答恩情的,他不过是想要甄家的丫环娇杏。

贾雨村虽然做了官,但却缺少为官的经验,得罪了同僚及上司,再加上贪酷的问题被上司参了一本,龙颜大怒,即命革职。但不久他又得了复职的机会,经林黛玉父亲林如海的推荐,贾政给他谋了个金陵应天府的职位。刚到应天府便遇到了一个人命案子,便是薛蟠为抢甄英莲打死乡绅冯渊的案子,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学过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断葫芦案’。这一章节是教给了贾雨村为官之道,让他以后可以平步青云。贾雨村明知道甄英莲就是甄士隐丢失多年的女儿,却毫不在意,为了保住官位草草结了此案。

此后,贾雨村与贾家往来密切,时常拜访贾府,甚至为了讨好贾赦查封了石呆子的扇子。相比当初对甄士隐的赠银之恩,只略谢一语,并不在意,甚至不愿意辞别,逃之夭夭。现如今对贾家是主动拜访,及尽讨好之能事,他的自尊心哪里去了?但是尽管他已经学会了趋炎附势、逢迎巴结,奈何官场诡诈,他一度又被降职贬官(参看七十二回)。为了重新得到升迁的机会,他很可能告发了贾府,又一次做了忘恩负义的事。
贾雨村为什么总是忘恩负义?

须知恩惠本是双刃剑,搞得好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搞得不好就是恩将仇报。这与人性本身有关,我相信大多数的人是渴望平等追求平等的,人类历史一路打打杀杀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自由和平等。为什么说恩惠是双刃剑?因为恩惠首先是帮到了别人,但同时受恩的人也因此欠了施恩者的人情,导致的结果是双方在精神上无法获得平等,如果这种不平等长期存在又无法逃避,对于受惠者就会成为压力,久而久之甚至会演变成怨毒,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有很多人并不喜欢受人恩惠,除非万不得已。

贾雨村是封建社会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也有着敏感的心,长期屈居人下、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过。为了摆脱那种尴尬的处境,为了能够活的更有尊严,他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他忘记了曾经资助过他的甄士隐的恩德,更对曾经帮助过他的贾家恩将仇报。我想他告发贾家一方面是为了升得更高,另一方面是不想再看贾家的脸色,尽管贾政待他是一片诚意。随着官运越来越好,贾雨村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想爬的更高,因为只有站在最高处才可以把别人都踩在脚下,才可以唯我独尊。但他不知道越到高处也越危险,有朝一日跌下来会摔的粉身碎骨。事实也是如此,贾雨村的结局免不了也和四大家族一样被抄被贬,甚至身陷囹圄,应了那一句‘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二、贾雨村与刘姥姥做对比

要说贾雨村还不能不提刘姥姥,这两个人看起来豪无关系,但却有些相同点。首先他们都穷,至少曾经穷过。其次,他们都曾受惠于贾府,不同的是贾雨村忘恩负义最终告发了贾府,而刘姥姥感恩戴德,救了巧姐。

对于刘姥姥,看法各有不同,大致有两种:一种且怜且敬,怜的是她贫穷困顿,为了生存不得不低声下气陪着笑脸,到贾府来讨生活,这期间出了许多洋相,闹了许多笑话,也没少遭人取笑。敬的是她朴实善良,对贾府的一点点小恩惠牢记不忘,并在贾府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凭自己微薄之力救回了巧姐。

还有一种人对刘姥姥颇为鄙视,认为她完全失去了穷人的尊严。人穷也要有骨气。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刘姥姥奴颜卑膝的谄媚嘴脸让许多人感到不舒服。林黛玉谓之“母蝗虫”,绝不仅仅是贵族小姐对穷人的嘲弄。刑岫烟也很穷,可是就连林黛玉和妙玉这样的人也还敬她三分,可见这不仅仅是个穷的问题。可是穷人如何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呢?古时候有个齐人因为不愿食他人嗟来之食而饿死的故事。为了尊严是可以连生命都可以放弃的吗?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

回过头来再说贾雨村。贾雨村和刘姥姥不一样,他是读书人,读书人是有自尊心的,所以他不能象刘姥姥那样。甄士隐借给他银子时,他也只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并且在第二天早早起程了,甚至都不向甄士隐告别一下。他不是来不及辞别,恐怕他是真不想面对甄士隐说许多感激涕零的话。

屈居人下,难免受制于人,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如此,贾雨村懂的,而且他一直用他的身心感受着这些,他不知道怎样维护他的穷人的尊严,于是便选择了‘忘恩负义’。他不想做没有尊严的穷人,便开始往上爬。他以为只有做人上人才会安全,没曾想这一路走下来,便收不住脚步。‘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句话。

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哪个社会,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穷人如何能有尊严的生活?这恐怕是每一个当局者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04 21:56:13
七、《红楼梦》到底写完了没?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作者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由于高鹗的续本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才有许多学者、专家以及我这样的爱好者不断的探索,力求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而《红楼梦》这本书到底写完了没有也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作者是写完了,但后四十回被借阅者遗失了,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太可信,因为假如是借阅者遗失不可能遗失的这么整齐,偏偏就遗失了后四十回,前八十回怎么就不遗失呢?也有人认为后四十回是被官方毁掉了,因为其中可能有敏感情节,因为清朝康乾时期文字狱盛行,也许书中有什么情节触及到了朝庭。后四十回会有什么事件触及到朝庭呢?我想最严重莫过于抄家了,可是哪朝哪代没有抄家事件呢?作者在书中已经隐去了朝代和年代,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朝代可考,怎么就会触到大清朝的神经呢?再说一本书的流传会有多种的可能,官方可以毁,民间还可能悄悄的流传呢。而且这样重大的著作,又是作者呕心呖血之作,他一定会给自己留底本。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红楼梦》没有写完,作者写到八十回就病逝了。开篇第一回就有一段脂砚斋的评语摘录如下: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见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据说《红楼梦》的批语中伪批也很多,但这一段批语情感饱满绝不会有假,我认为是脂砚斋本人手笔应该不会有错。那么按照脂砚斋的说法,《红楼梦》是没有写完,作者泪尽而逝,但她没有说清楚作者到底写了多少回,是止于八十回吗?

一般情况下,人除非发生意外,否则还很少有生前不能完成自己作品的作者,倘若是慢性疾病,他总能计划着在生前完成自己的工作。《红楼梦》据说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这句话判断书似乎又是写完了,如果书尚没有写完,怎么就会增删修改五次之多,难道他习惯书未写完就反复修改吗?我倒是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可能就是止于八十回,但八十回应该就算结束,因为作者已经通过伏笔或者提示把许多重要人物的结局告知了读者,也就是说结局就在前八十回,因此大可不必再写结局。我们知道但凡写书的人千方百计也不想让读者过早的猜到结局,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看下去,一但结局很容易被猜到,读者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就象我们看到太浅显的书往往就会兴味索然。而《红楼梦》在一开始第五回就用判词和《红楼梦曲》的方式把重要人物的结局提示给了读者,这已经犯了写书的大忌。也就是说当作者真的写到人物结局的时候一定会有重复的感觉,而这种重复的感觉一但被读者察觉,读者可能就会产生阅读的厌倦感,而这是写作者最怕的事情,因为一本书一但读者不想看下去了,那就意味着已经失败了。

也许作者无意中给自己也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也就是说作者在给读者设局的时候不小心自己也套进去了,以至于结局很难去写。也许一开始他是打算写出结局的,并且可能也做过尝试。十二钗中在八十回之前死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可卿,而秦可卿的死实际上和第五回的提示是有些出入的,因而我们在读到可卿之死时才没有觉得重复。八十回后第一个重要人物的结局应该是贾迎春的结局,而迎春的结局又是最清楚最不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作者只要写出迎春的结局就一定会体会到重复的感觉。也许正是因为迎春的结局让作者意识到了人物结局的重复会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厌倦感,才促使他痛下决心删掉了八十回以后所有的内容,而在前八十回更多的插入各种伏笔和暗示,换句话说所有的结局就在前八十回。我倒并不是怀疑作者的写作能力,反过来敢于做出这样大手笔的砍删,说明他的确有胆有识,至少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作者的良苦用心很可能连他的知己脂砚斋也瞒过了,因此连脂砚斋也误以为他是书未完成身先死了。《红楼梦》的秘密因此便象秦始皇的陵墓一样成为了千古难解之谜。

本来这一篇已经结束,可是,最近看了台湾大学教授白先勇先生的《白先勇细读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是写完了,而且后四十回也不是高鹗续的,根本就是曹雪芹本人所作,高鹗最多只是编校了下。于是我把后四十回又重读了一遍。我也说说我的阅读感受。根据我这么多年读书的经验,文字其实是有节奏感的,每个作者的文字节奏感是不同的。有些书可以快快的读,象一路小跑。有些书必须一字一句缓读,这更多的取决于作者的文字风格,当然,即便是象《红楼梦》这样的书,如果你非要一目十行的看,谁也拿你没办法。有些作者的文字甚至象圆舞曲一样美妙,有些淳朴有力,有些书象一个老先生在娓娓地谈话。《红楼梦》后四十回我的阅读感受是整个的节奏变缓了,准确的说是变得有些迟钝了,甚至连人物对话都显得迟钝。贾宝玉更是没有了以往的灵气,整个变得有些木了。是作者有意放缓了速度呢还是根本已经换了作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自己失去了灵气,就象贾宝玉失玉以后变呆了一样。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人的灵气禀赋都是有限的,古今中外因年老而失去灵气的大作家也不在少数,海明威就是因失去了创作灵感绝望到自杀。那么也就是说作者失去了灵气,仅仅依靠基本功完成后四十回。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如果他自知灵气已失又何必强而为之呢?我揣度来揣度去还是认为后四十回并非原作者手笔。

然而,后四十回又的确有些亮点。比如,贾宝玉穿着大红猩猩毡光头赤脚向他父亲贾政拜别时的情景就非常醒目,催人泪下。就连骂高鹗“狗尾续貂”的张爱玲也承认这一段写的好。还有“黛玉拂琴”妙玉和宝玉的一段对话,也很才气。黛玉梦见宝玉用刀子剜心也很象是原作者手笔。很有可能是作者已经尝试写过部分段落,但后来又放弃了。而这些段落的遗稿又被高鹗发现,经过增补整理而成后四十回。然而,整体结局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鉴于此,后边我也会尝试探索一下人物可能的结局。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09 16:12:34
八、说香菱

一、香菱与秦可卿有什么相似之处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曾说过,香菱和秦可卿有些像,原话是这么说的‘这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不过她后面说的‘品格儿’指什么呢?我想应该和道德品质无关吧,因为香菱初来乍到品质还不了解,所以我觉得她这里说的应该是形象气质。

香菱和秦可卿形象气质上有些像是可能的,因为她们的生存状态非常相似。她们都比较被动、无奈,屈服于强权,个性都比较软弱,没有抗争能力。香菱屈服于薛蟠,秦可卿屈服于贾珍,而且她们别无选择,甚至多多少少对这两个坏男人都有些感情依赖,因为她们的感情实际上都没有其它寄托之处。薛蟠被柳湘莲痛打一顿的时候,香菱也哭肿了眼睛,可见她对这个呆霸王多少是有些感情的。秦可卿更是让贾珍这个老色魔软硬兼施的霸占也无可奈何。

她们两个既没有像王熙凤和贾探春那样强势的个性,也不能像林黛玉那样浑身长满了刺武装自己,甚至不能象贾迎春那样选择退守来保护自己。香菱不过是个奴婢,主子让她做什么她就得做什么,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秦可卿虽然贵为少奶奶,可还是做不了一点自己的主,反而正是因为她那个特殊的位置,更是无处可躲无处可逃,想像迎春那样被人家忽视都不可能。她们两个最后都被折磨致死。

另外,这两个人物之所以有些相象与她们的出身也有关系。我们知道出身与性格气质关系也很大,就象富人的孩子与穷人家的孩子肯定是有差别的,军人家庭与商贾家庭的孩子也大不相同,甚至一个家庭里的孩子排行不一样也会导致性情差异。香菱和秦可卿的出身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小康之家,至少没有穷到要卖儿卖女的程度。香菱的家庭本来不错,但被拐子拐卖经历了许多波折。秦可卿呢,刘心武先生认为秦可卿是废太子之女,但不管她是不是废太子之女,她没有在太子身边长大,也就是说她的公主身份有名无实。她的养父秦邦业只是个小官。而这两个人的身世都充满了迷团,连她们自己都不清楚。

以上几点可能是她们两个比较相像的原因吧。

二、香菱的命运能给我们什么警示

在《红楼梦》里,香菱是个很特殊的人物,如果说贾雨村和甄士隐拉开了大幕,那么香菱就是第一个出场的悲情女子。她本来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父亲甄士隐倒没有一般富人的迂腐和铜臭气,他是不慕名利的简单书生。其实有这样的父亲本来也是她的福分,她可以清清静静、无忧无虑地长大,然后嫁一个好人家,完成一个女人幸福完美的人生。可是命运弄人,在三岁的那一个元宵夜,她被一个拐子拐走了,从此便开始了风雨飘摇的人生。

她象风中的飘萍最后终于漂到了薛家,而且是被强行霸占的,但总算她可以不再漂了,对于命运她已没有挑剔的可能,实际上她已习惯了接受。

香菱的美丽在众女子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周瑞家的曾说她的模样品格儿有点象秦可卿,秦可卿是兼有钗黛之美的。不仅如此,作者也曾借贾琏之口赞了香菱之美,还有那个被薛蟠打死的冯渊,本是好男风的,因见了香菱,突然改了本性,非香菱不娶,可见香菱之美。香菱不但美丽,也许是因为出身的缘故,她还是那一群底层女孩子里唯一的好学上进,跟黛玉学过诗的,也显示出了她的资质的确与众不同。

关于香菱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香菱被薛蟠和夏金桂折磨死了;高鹗续书说夏金桂惹火自焚,香菱被扶了正,但后来又因难产死了。总之都是一个死,但我更倾向第一种说法。在香菱的判词里有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她若不死如何能返回故乡,如果她活着回故乡,就不能说‘香魂’二字,一般的讲,肉体不能回去,才说‘魂归故乡’。另外,除了贾雨村,连香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故乡在何处,所以说香菱应该是死了,而且是至死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在香菱的人生际遇中,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人生道理,作者没有明说,但我们应该能悟的出来。试想一下,她当初是怎么被拐子拐走的?会不会是为了一个糖人,一个甜蜜的诱惑,便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人生处处是陷阱,当步步小心。也许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只不过轻重程度不同罢了。香菱的命运多少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10 16:29:19
九、秦可卿身世之谜

刘心武先生对于秦可卿的身世探究的很深入很仔细,也很复杂,但不管过程如何复杂,结果是简单的。他通过人物原型的探究,得出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的结论,也就是说秦可卿有个郡主的身份。

我只是个普通的红楼爱好者,不是专家,也缺少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我的一切判断都是从小说文本的角度分析得来的。我也认为紧扣文本更重要一些,因为它首先是小说不是传记。既然是小说创造性更大一些。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一定高于生活,也决不会等同于生活。原型肯定是有的,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原型会有所改变,赋予不同的意义,所以一味的研究原型有时候反而容易陷入误区。

有时候研究方向和途径虽然不一样,但结果可能比较接近,这叫殊途同归。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判断,也认为秦可卿可能会有郡主的身份。我说说我的理由。

秦可卿重病期间有一个叫‘张友士’(谐音有事)的大夫来诊过病,并开了药方,药方末有一句‘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意思是用七粒去心莲子做药引。‘莲子去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无心怜子’,是不是她远方的亲生父亲已经是自身难保,派遣这个张友士前来探望女儿,顺便传递信息。

秦可卿死于第二年冬天,她死的时候,贾府中人都觉得有些疑心。大家疑心什么呢?一个病人病死了有什么可疑的?除非她死的突然,出乎人的意料。那张友士曾说秦可卿的病只要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我觉得这话有双关的成分,并不单指秦可卿的病,可能也在暗示她父亲的事也在危急关头,大概过了春分就会见分晓。但实际上事情的发展趋势不妙,到了冬天,我想是她父亲的死讯传来了,让这个本来就不堪一击的弱女子彻底的崩溃了。

秦可卿死后,贾珍恣意奢华,要用上好的棺木。薛蟠给了他一块好板材,据说是给一个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准备的,因为那个人坏了事所以用不着了。只是在时间上判断不清这个老千岁是刚刚坏了事还是许多年前就坏了事,倘若是刚刚坏了事,很有可能就是秦可卿的父亲。贾政曾给贾珍提过醒,说这不是常人可以享用的,此处有一句脂批‘政老有深意存焉。’贾政到底用意如何?是说秦可卿不配用这昂贵的东西吗?这算深意吗?贫家女不配用昂贵的东西这意思很浅显,算不得深意。我理解贾政的意思他是怕贾珍的作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和猜疑,惹起祸事。事实上贾府后来被抄家可能就与这有关系。

另外,贾珍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一个御前侍卫龙禁卫的官,有脂砚斋的旁批‘贾珍是乱费,可卿却实如此。’脂砚斋的意思是说虽然贾珍是在乱花费,但秦可卿实在是当得起的。这也是在暗示秦可卿的身份并不低微。所以我的判断是小说中的秦可卿未必是废太子的女儿,但有可能是某个王爷的女儿。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12 16:08:42
十、秦可卿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她是淫荡成性吗

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的不伦之事,让人基本上给她下了一个‘淫’的定义。另外有一些描写也很可疑,比如她房中的陈设:武则天用过的宝镜(未必就真是武则天用过的),赵飞燕舞过的金盘(也绝不是真的),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也未必会有这种事,再说木瓜又如何保鲜)。只是因为这几位人物都与淫有些关联。

还有她生病期间,一帮大夫有时候一天轮流四五次看病,而她呢就四五次的换衣裳,这也被一些人质疑为她喜欢勾引男人,否则何以一天换几次衣裳呢?病入膏肓了还想着勾引人的事,可能吗?再说她换来换去换的什么衣服呢?以我之见,无非是便装与正装的更换,也就是说她躺在床上时穿的是便装,起来见人时换上正装,这其实是很合理的。病重的人也可以不换,穿着便装诊病也可以,但是秦可卿是个爱美的人,她很讲究生活品质,绝不会把自己狼狈的一面示人。这就是她为什么频繁更衣的原因。不能说她换了几次衣服就是想勾引谁。

如果她真的淫荡成性,多少会有些外露的轻浮,可是连贾母也说她是极妥当的人,可见她的日常表现是相当稳重大方的。还有除过贾珍之外,她并没有与其他人有染。而她和贾珍的关系本来也比较复杂,谁都知道贾珍是个大色魔,未必是秦可卿勾引了他。
所以说,秦可卿只是犯了淫的错误,但却绝不至于淫荡成性。

(二)她其实是仁善之人

秦可卿死后有这么一段描写: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十二钗中作者在秦可卿身上下的笔墨并不多,对于她死后倒比生前着墨更多,对于外在形象只说形容袅娜、性情和平,兼有钗黛之美。但是却通过他人之口之眼写尽了秦可卿的好处。连贾母也说她是极妥当之人,好象人人都挺喜欢她。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环瑞珠撞柱而亡,宝珠自请为义女,请任摔丧驾灵之任。一般认为瑞珠之所以撞柱而亡是因为撞破了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不伦之事,怕被报复。可问题是她早怎么不自杀呢?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的丑事应该发生在秦可卿生病之前,绝不可能病中再有什么事,也可以说她的病正是因为那件事而得的。也就是说丫环瑞珠撞破她们的丑事到秦可卿病死至少有二三个月,为什么这两三个月期间她不自杀,却偏偏在秦可卿死后撞柱呢?我觉得唯一的解释就是秦可卿并没有因为那件事责怪怨恨瑞珠,相反她还凭自己的力量保护瑞珠。在宁国府秦可卿心灵是极端孤独的,她遭遇的那些事根本没有办法跟任何人说。虽然她和凤姐很要好,但她绝不可能把那种事也跟凤姐说,女人之间也有禁忌。当然凤姐其实是知道的,自从焦大的那次醉骂之后,贾珍和秦可卿之间的‘扒灰’事件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是她知道又怎么样呢?她能奈何贾珍?

所以也许被瑞珠丫头发现了反而给了秦可卿一个倾吐内心秘密的机会,也许她会把她内心的痛苦告诉瑞珠,并以她最大的可能保护瑞珠。可是一但秦可卿死了,瑞珠就失去了保护人,贾珍就会打击报复,所以瑞珠才会在秦可卿死后撞柱而亡。我们也可以想象,在秦可卿生病的那几个月期间瑞珠和秦可卿其实是相依为命的。我们由此也看到了贾珍此人一向歹毒,否则丫头何以被吓到要自杀的地步。这一处小细节却让我们看出了可卿之仁与贾珍之毒。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16 17:05:44
十一、贾珍与秦可卿的关系

秦可卿与贾珍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谁引诱了谁?贾珍有真爱秦可卿吗?可卿对贾珍又是什么样的情感?还有秦可卿与贾蓉之间又是怎么回事?

秦可卿是贾珍的儿子贾蓉的媳妇,可是书中对他们夫妻之间没有任何描写,让人感觉不象夫妻俩。那贾蓉也是个好玩成性的,跟尤二姐、尤三姐肆意调情,胡作非为,跟凤姐还眉来眼去的,偏偏跟可卿没态度,可卿的美貌对贾蓉就没有吸引力吗?或者他不喜欢她那样的性格,人有的时候对于性格不相投的人也是很难接近的,就象宝玉和宝钗就不好接近,始终是敬重大于喜欢。另有一种原因,就是贾蓉对他父亲和他媳妇的关系知情,因此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无法接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根本就慑于他父亲的淫威,以至于不怎么敢跟他媳妇亲近。贾珍的淫威在书中有描述,清虚观打醮一节,因贾蓉偷了懒,贾珍令小厮往贾蓉脸上吐唾沫,所以贾蓉是非常怕贾珍的。贾蓉曾跟尤二姐说过一句话“二姨娘,我爹这几天可想你了。”可见尤二姐和贾珍的暧昧关系贾蓉是知情的,由此可以推断贾珍和秦可卿的关系他应该也知情,这就是他和可卿之间为什么会如此尴尬的原因。

那么贾珍和可卿之间是怎么回事?如果说秦可卿的外在表现还算稳妥(这个府里上上下下都是这么评价的,尤其是贾母对秦可卿评价也很高,认为他是重孙媳妇里第一个值得骄傲的,贾母本来就是个眼光很毒的人),那么就是贾珍威胁利诱了她。前面说过贾蓉也很怕她爹,何况儿媳妇呢?在封建社会媳妇的地位是很低的,被公婆欺侮是常有的事,所以才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一说,何况她遇到贾珍这样的恶棍。贾珍要想霸占秦可卿,恐怕她还真的很难反抗。当然说霸占太简单了些,贾珍这种情场老手,当然是有手段的,应该还有引诱、哄骗、讨好、安抚等等软硬兼施的方法。

秦可卿在这种畸型的家庭里生存,难怪她会忧思成疾。以她的聪明不会不知道贾珍是个坏男人,最糟糕的是她对这个坏男人多少产生了一些情感上的依赖。在贾府她其实是很孤单的,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她虽然和王熙凤好,可她们之间只是因为在贾府里身份地位比较类似,所以有些共同的话题,说的可能也都是些贾府内务上的事吧!她的心里话恐怕真是无处可讲。所以她对贾珍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贾珍对秦可卿有真感情吗?他在秦可卿葬礼上的恣意奢华,他动不动哭的泪人似的,病歪歪拄着拐,这些能证明他是爱秦可卿的吗?说起奢华,从他对尤三姐身上下的功夫就可以看出,他对女人是很舍得的,而且他和二姐的暧昧关系应该也很久了。至于眼泪,不过是鳄鱼的眼泪,只能证明他不但好色、卑鄙,而且虚伪,秦可卿也不过是他的玩物而已。

贾珍到底有多无耻,其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有两处点评能说明一些问题:

有一次,凤姐去看望生病的秦可卿,秦可卿拉着凤姐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女孩儿似的待。……”此处有一句脂批‘正写幻情,偏作锥心刺骨语。’想一想,秦可卿被贾珍逼淫,身心受着残酷的折磨,以至于病到快死,可居然还说出这样的“好话”,倘若她破口大骂,或者是哭上一场诉诉委曲,读者心里或许还会好受些,偏偏说出这等“好话”,难道不是字字锥心吗?

秦可卿为什么就不能说出一句坏话呢?那是因为首先她的家庭,也就是她的父亲和她的弟弟还得依靠贾家,她得罪不起贾府。二来,贾府中人除过贾珍父子其他人对她还是不错的,例如凤姐、贾母还有尤氏,尤氏在得知她和贾珍的奸情之前对她应该是不错的,因为尤氏为人本来就好。还有第三个原因,秦可卿本性温良、仁善,对于贾蓉她也没理由恨,因为是她做错了事,虽然是被逼的。对于贾珍更多的是怕,可能多少还有点感情依赖。她是宁可自己死,也不想连累任何人,包括那个坏男人贾珍。

再看秦可卿死后,贾珍哭的泪人一般。这里也有一句脂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又是刺心之笔。卑鄙无耻的贾珍逼死秦可卿,竟哭的泪人一般,好象死了亲爹亲娘似的,读者们难道没有觉得刺心吗?他真的是心痛可卿吗?也许他是舍不得一个可以供他淫乐的女人吧!

巧的是丧礼上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写道“尤氏姊妹也都来了。”这尤氏姊妹指的就是尤二姐和尤三姐,真别以为这一句是闲笔,作者在告诉我们,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哭的泪人一般的贾珍已经瞄上了尤氏姊妹,这里没有脂批,但是我觉得应该再补上一句“真真刺心之笔也。”后来,贾珍与尤氏姊妹搞的那一出闹剧足以证明了他只是好色而已,哪能对谁有真感情。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19 15:21:06
十二、秦可卿在宁国府的地位

在第五回也就是梦游太虚幻境那一回,宝玉要睡中觉,是秦可卿安排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贾母素知秦氏是极妥当的人……也是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评价颇高。

秦可卿死后,贾珍也曾说过“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封建社会的女人足不出户,即使象探春那样强干的也不过纳纳鞋底,做做针线,再好些的看看书、写写字、做做诗。秦可卿有何德何能会被说的如此好,因为他们的不正当关系吗?那他更应该避嫌才是,再说人都死了,说给谁听呢?当然是说给活人听的,而且听口气是人人皆知的,并不是人人都知道他们的不伦关系,而是人人都知道她媳妇能干,秦可卿做了什么事会被认为能干呢?

秦可卿死后,有这么一段文字“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她为什么会如此得人厚爱呢,如果是因为她的公主身份,难道仆人丫头也知道她的公主身份,那还了得,还能被称之为秘密吗?

其实秦可卿在宁国府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类似于凤姐在荣国府的角色,也就是宁国府的大小事务是她打理的。她死之后连个管事的人都找不到,竟然让王熙凤临时打理,那尤氏说是犯了胃气疼的毛病,可能只是托词,她可能根本管不了什么事。这也就是秦可卿的卧室铺陈华丽的原因之一吧,因为手中有权因而也才会有余钱去装饰,凤姐的居室也是非常华丽耀眼,不只是她们爱好,也得有钱。

作者对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是浓墨重笔的去写了,对于秦可卿却只字未提。但是以众人对可卿的爱戴来看,她其实比凤姐更胜一筹。凤姐虽然能干,杀伐决断,部分靠的是威吓,虽然整治住了一部分人,但也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在后来落得个墙倒众人推的下场。而秦可卿处理事情的方式可能更圆通柔和一些,所以更得人爱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利用手中权利为人,有的人有了权反而得罪人。

所以说凤姐并不是最聪明的,秦可卿比她更聪明,只不过秦可卿毁于一个情字,而王熙凤则毁于太过自作聪明,所以被称之为‘聪明累’。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20 16:02:11
十三、焦大骂的养小叔子的是谁?

(一)先说焦大这个人

在《红楼梦》里,焦大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下人,整本书里只出现过一次,但是却很重要。他之所以更容易让人记住就是因为他的那次醉骂,原因是牵扯到了几个重要人物,其中涉及贾珍和秦可卿,王熙凤和贾瑞。可能有人误以为焦大骂的“养小叔子的”指的是凤姐和贾蓉,我一度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上凤姐和贾蓉并不是叔嫂关系,是婶娘和侄子的关系,差着辈呢。凤姐和贾瑞的关系才是叔嫂关系。可是凤姐和贾瑞的事在书中出现在焦大醉骂之后,事情尚未发生,焦大如何知道?所以人们不会想到焦大骂的是他们。但是据我看来,作者写书常用逆序,故意在时间顺序上做文章,以惑视听,在书中这也不是第一次。后面还会再说。

言归正转说焦大。焦大其人按照尤氏的说法,他是立过大功的,曾把太爷从死人堆里背出来过,给主子喝水,他自己喝马尿。救命之恩功劳是真大,可奇怪的是宁国府竟没有给他一个小职位哪怕一个小管家也好,混了一辈子也还是个下等奴才。就算后人不把他放在眼里,难道当日宁国公也没有给他什么好处或许诺?

看看焦大的话‘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功高盖主本来已经不对,他居然还到处炫耀。不难想象当日宁国公对他可能也是尽量隐忍,换句话说心里早有了意见只是忍而不发罢了。而他自己大概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他的问题,以为有了功劳就可以拿大。其实无论古 至封建朝庭,下至企业公司,能得老板喜欢和提拔的并不是最忠诚的,而是最会讨好的,所以救命之恩有时候不如谄媚讨好管用。焦大的问题在于太粗太直,不会拐弯儿,所以必然是打击排挤的对象。

焦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嘴太泼,他倒是骂痛快了,但惹恼了王熙凤,凤姐说‘还不早打发这没王法的东西!留在家里岂不是害……’焦大后来很可能真被打发了。但是凤姐也还是有些失策,因为打发走了不过是掩耳盗铃,耳边是清静了难保他不会去别处乱说,有些事说到外面岂不是更糟糕,要是被不该知道的人也知道了,岂不是祸根。作者已经点明了‘首罪皆在宁’。贾府被抄根源在宁国府,宁国府的诸多丑闻和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焦大这里也可能是一个渠道。

(二)为什么说焦大骂的养小叔子的人是指凤姐和贾瑞

在《红楼梦》里焦大绝对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个下等奴仆,也就出现那么一次,可是但凡说红楼的人还都绕不开他,就是因为他那次醉骂,涉及了几个重要人物的隐私。他原话是这么说的:“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爬灰’应该指的就是贾珍和秦可卿的不伦关系,这个基本没有异议,但是‘养小叔子’说的是谁呢?好象争议蛮大,各有说辞。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凤姐和贾蓉,因为书上是写到了凤姐和贾蓉的一些暧昧情节,更重要的是焦大刚刚骂完,书上紧接着就写了这么一句话‘凤姐、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作听不见。’正是这一句误导了我,让我一直以为养小叔子的就是凤姐和贾蓉。有朋友提醒我这两位并不是叔嫂关系,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原来我也上了作者的当,也难怪批书人脂砚斋屡次三番说作者用笔狡猾,看来果然如此,你一个不小心就掉进他的套里了。也许他老人家写那句话时捂着嘴窃笑呢,他知道有人要上他的当。幸好我及时省悟。那么不得不提起这个话题,假如不是说凤姐和贾蓉,那说的是谁呢?

有人认为是秦可卿和贾蔷,我觉得不象,有点太捕风捉影了,书中并未见一点蛛丝马迹。如果贾蓉能容忍其父亲和媳妇‘扒灰’是因为贾珍的封建家长的淫威,那么他怎么能容忍其兄弟也与媳妇通奸呢?再说贾蓉在贾府的地位显然比贾蔷高,贾蔷怎么敢欺侮到贾蓉头上?从贾蓉和贾蔷的友爱关系上看,也不可能是秦可卿养了贾蔷这个小叔子。
还有人认为是凤姐和宝玉,那我觉得更不可能,宝玉和凤姐是很单纯的姐弟关系,宝玉无论在凤姐前多么亲昵,但完全是儿童在大人跟前的无赖样儿,而且宝玉当时年岁尚小,基本上就是个儿童。除过这两个也就剩下凤姐和贾瑞了。

凤姐和贾瑞倒真是叔嫂关系,但有人也提出了质疑,凤姐和贾瑞事件发生在焦大醉骂之后,时间好象对不上。另外贾瑞虽然勾引凤姐但结果没有成为事实。关于时间先后的问题,我认为是作者有意设置了时间上的倒错以混淆视听,这是作者的写作技法。首先贾瑞勾引凤姐的事件是完全独立的,他其实可能发生在前也可能发生在后,但作者有意把它写在了后边。我也并不是一厢情愿的瞎猜,因为《红楼梦》里时间上的倒错也不只这一次,还有例证。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写到因莺儿采了柳枝编花篮被一老婆子发现了吵闹了一回,当时叫了平儿来处理。平儿说了一句话“这算什么,我正和珍大奶奶算呢,这三四日的功夫,一共大小出来了八九件了,你这里是极小的,算不起数儿来,还有大的可气可笑的事呢!”平儿的话刚说完紧接着就写到赵姨娘因为一包蔷薇硝的事故和芳官大闹一场以及柳五儿被当作贼软禁起来的事。那么读者以为写在后边的事是发生在平儿说话之先还是之后呢?我以为就是平儿话里说的已经发生了的事故,只是作者又耍了小小的花招有意写在后边了。

时间上的倒错在书中还不止这两件,有更大的倒错现象。比如他把甄宝玉的晚年有意前置放在书的最前边也就是甄士隐,‘智通寺’的又聋又昏的老和尚则是贾雨村结局的前置。所以说《红楼梦》的确是一本奇书,可以说书中机关重重,谜局团团。

言归正传,我认为焦大骂的‘养小叔子’就是指凤姐和贾瑞,还有一个道理,焦大骂后,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就是:一、秦可卿病倒了,暗示‘扒灰’事件;二、贾瑞开始勾引凤姐了,暗示‘养小叔子’事件。这其实就是先提后表的写法,只是发生了时间上的倒错才让读者迷惑。作者只所以要搞时间上的倒错并不只是为了迷惑读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文灵活性所必须的,试想这么大一部书如果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来,会是多难看的一大笔流水帐啊!

还有人会说凤姐和贾瑞并未成为事实,我觉得有没有成为事实并不重要,因为焦大所说无论是哪个他都不可能亲眼目睹,也就是道听途说来的。既然是道听途说,那么不是真的他也当是真的去说。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23 20:57:42
十四、《红楼梦》之色戒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一部‘色戒’大戏,告诫芸芸众生,色是杀人不见血的刀。中国人早就深知其理,所以这‘色’字头上就是一把刀。贾瑞也罢,秦可卿也罢,都因色而亡。

在一个秋色旖旎的日子,贾瑞见到了风骚迷人、风情万种的凤姐儿,忘了身份,起了色心。从此便一个跟头栽到了这个女人的陷阱里,不能自拔。凤姐的手段果然厉害,连诱带骗,引他步步入局。他也就糊里糊涂、亦步亦趋、接连中招。要说凤姐还是给他留了一点余地的,本来只是稍加惩戒,以示警醒,奈何他执迷不悟,硬是眼睁睁堕入迷津,送却了区区性命。

突然想起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也差一点堕入迷津,是警幻仙子及时的唤回了他。警幻仙子也试图唤醒贾瑞,所以才让跛足道人送‘风月宝鉴’给他,只可惜痴儿唤不回,正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

一直觉得对贾瑞的惩戒有点过了,这个人虽然好色,但还不是太坏,虽然没多大出息,但也不是什么大恶。好色只是一方面,他还又痴又傻,与其说他死于色,还不如说他死于痴,除了凤姐未见他对别的女人动过什么心思,所以说他好色都有些过。《红楼梦》里好色的男人不少,但没有哪一个象他一样送掉性命的。贾蓉也好色,但是这个人诡猾之极,游走于花丛之中,却从未被色所伤,也许是因为他从未真的对谁痴迷过。贾珍也好色,可是他有钱有地位,因而他掌握了一切主动权,假如‘色’是一把刀,这把刀拿在他的手里,他用它杀死了秦可卿,自己却人模狗样的活着。想起了一句古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候。’中国人常说的‘胜者王候败者寇。’都是相似的意思,权势决定一切。

贾瑞既没钱也没地位又没出息不长进,这样的人谁都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何况凤姐。凤姐整治贾瑞毫不留情,即使在他濒死之际都不肯给他一点点怜惜,他的那条命在凤姐眼里一文不值,可是他却为这个女人枉送了性命。古时候有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讲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没有来,河水却涨了,尾生便抱着柱子不肯走被淹死了。这个典故是赞赏尾生坚守信约的吧,但我觉得他和这个贾瑞一样是糊涂人,为了一个从来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心上的人舍弃性命很不值。假如为了一个爱你的人做什么都不为过,但象贾瑞和尾生这样的真的很不值。我这么说好象把贾瑞拔高了,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象贾瑞这样不怎样的男人也有生存的权利,他罪不至死。他对凤姐即使算不上爱情但也称得上是痴心,连命都送了还不够痴吗?他其实是很想活的,所以大把的吃药,所以一听见跛足道人叫喊就迫不及待的叫进来。

从贾瑞身上还得吸取一个教训,假如你是一个穷人,一定要学会自尊自爱,你若不爱惜自己,谁会爱惜你?你若不自尊,谁还尊敬你?有权有势的人可以杀伐决断,没钱没势的人就得步步为营。先学会保护自己,再尝试着靠近你的目标,通过努力奋斗得来,即使不能一步登天,至少可以靠近一步,你靠近一步你的子孙也许就会靠近两步三步甚至更多。不要真的以为青蛙吹口气就能变成王子,那是童话。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1-29 16:28:56
十五、贾宝玉的牛心

第十七、十八两回合一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话说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并获圣恩得以归省探亲,荣国府因而修建了省亲别墅也就是大观园,为迎贾妃省亲之用。别墅建成之时贾政带领一帮清客去视察游览,正好碰上了避之不及的贾宝玉,便带着他一起游览,并令他题匾额、对联以试其才。总体上说,这一次贾宝玉表现不错,令贾政颇为满意,只有一处触怒了贾政。

众人游至‘稻香村’时,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贾政说有归农之意不是矫情,因为他是真的又辛苦又累,无处可逃。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 众人见问 ,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 ’多矣。” 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 、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 ‘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 ? ‘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 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

看到这一段落一开始觉得挺奇怪,贾宝玉素日见了贾政象老鼠见了猫似的,唯唯诺诺,指东不敢往西,唯恐避之不及,今天这一遭也是没来得及避开才碰上的。可这会儿是怎么了,竟为了一点小问题和贾政顶起牛来,他可不怕挨打了?后来又一想,他大概是我们常说的那种一根筋,认死理的,得了理十头牛也拉不回来,难怪人人都说他有呆性。也是,如果没有这‘牛心’,日后又怎么能舍得下宝钗和麝月出家为僧呢?由此也可以看出贾宝玉是那种为了真理舍得一身剐的人,这正是他的真性情的体现,也是为他日后‘悬崖撒手’做的铺垫。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2-01 16:34:57
十六、从宝玉挨打看贾政的惶恐心理

《红楼梦》这本书的故事性特别强,这也是中国小说的一大特色。从二十五回开始贾宝玉就倒足了霉,差一点被巫盅治死,好不容易活了过来,不是得罪了林妹妹就是得罪了宝姐姐,刚一转身又惹上了金钏,谁料想闯下了大祸,导致金钏投井自杀。故事情节十分紧凑,环环相扣,不容喘息。直到第三十三回贾宝玉终于挨了贾政一顿板子,故事算是达到了一个高潮,贾宝玉躺倒在床,我等读书人似乎也可以歇息歇息了。

贾宝玉挨打和两件事有关,一件是蒋玉函的事情,人家忠顺王府的长史官都找上门要人来了。第二就是金钏事件,贾环告了贾宝玉一状,致使火上浇油。很多人都憎恨贾环,认为贾宝玉挨打就是因为他诬告的原故,但却不知真正触及贾政软肋的是蒋玉函事件。在大多数人眼里死是很重大的事情,这也的确不错,因此我们就会觉得金钏事件似乎更严重一些。殊不知在贾政的眼里蒋玉函的事情却比金钏事件要严重得多。道理其实很简单,金钏事件无论如何是家庭内部的事,可以通过家庭内部消化和解决。对金钏之死的处理过程,我们也已经看到,的确处理的相当容易相当简单,不过多给她娘几两银子,再给两件衣裳装裹罢了,奴婢的命就是这么不值钱。可是蒋玉函事件牵扯到了忠顺王府,这就不是家庭内部的事了。这是官场中事,官场诡诈人尽皆知,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中了谁的枪。所以一直以来贾政都是倍加小心,谨言慎行,唯恐有错。

贾政其实是《红楼梦》里活的最辛苦最累的人,因为他一个人要承担一大家子的重担。几百号人的大家庭,维系于他一身,他能不累吗?他不但累还惶恐不安,因为贾府非但内部矛盾严重,外部矛盾也是存在的,就算他再怎么小心,也一定会有政敌,只要你还在官场在朝庭行走,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这两件事情正好一个体现了外部矛盾,一个体现了内部矛盾。

蒋玉函的事情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蒋玉函虽然是个小人物,可他的主子是忠顺王爷。仅从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是如何傲慢,贾政是如何恭敬就已经看出端倪,那长史官说了这么几句话:“若是别的戏子,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乃奉旨所赐,不便转赠令郎。若令郎十分爱慕,老大人竟密题一本请旨,岂不两便……”这样的话已经有威胁的性质了。换句话说倘若忠顺王奏上一本,结果如何?皇上要是问责下来,顺藤摸瓜还不知会摸出些什么事来。贾府就象是已经达到爆炸极限的易燃气体,遇到导火索就会炸,所以贾政的危机感是很重的。他对宝玉的毒打正是他惶恐不安的心态的体现。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2-03 16:26:22
十七、也说袭人和晴雯
袭人和晴雯是宝玉身边最重要的两个丫头,她们两个一个老实持重,一个风流俏皮。袭人深得王夫人的喜爱和信赖,而晴雯却被骂做‘狐狸精’以至于重病未愈就被赶了出去,最终病死了。然而晴雯临死前跟宝玉说的一段话却证明她是清白的,所以她死的实在是冤。反倒是老实持重的袭人与宝玉实实在在发生过关系,这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里已有交待。这可真是莫大的讽刺,倘若王夫人知道事实真相,不知会做何感想。读《红楼梦》总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一)袭人的处世之道

人性各有差别,除了后天的教养,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袭人,也是贫家女子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她能受到多好的教养呢?但是她的处世能力是真好。

贾府上下谁不说袭人好呢?王夫人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就连宝玉也说“人人都说你是大贤人……”,宝玉说这话时晴雯等刚被撵走,宝玉话里虽然有疑心袭人告密的意思,但至少可以证明袭人的口碑是挺好。有一次,宝玉的奶妈李嬷嬷无端生事指责袭人,被宝玉、黛玉、宝钗听到,就连黛玉也说“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再要认真排场她,可见老背晦了。”黛玉都替袭人说上话了。宝玉病愈后老太太让给侍候的人赏钱,小丫头佳蕙说“袭人哪怕得十分儿也不恼她,……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头……”可见小丫头子对袭人也是心服口服。由此可见袭人不但能和自己相类的人处理好关系,还能和自己不相类的人处理好关系,她不仅能得上级赏识,还能得下级的感戴。她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呢?

当初袭人侍奉贾母时,贾母说她是没嘴的葫芦,忠厚老实、心地纯良。其实袭人并不是不会说话,你看她教育起宝玉来头头是道,为什么贾母说她是没嘴的葫芦呢?其实袭人知道要论口齿伶俐、聪明美貌她是比不过晴雯,所以与其用自己的短处与人争不如避短扬长,用忠厚善良赢得贾母的信任。贾母是什么样的人呢?有几个人能入她的法眼?秋纹就曾说过贾母平日里就没正眼瞧过她。其实丫头里贾母也就是看上了晴雯,至少夸过晴雯两次。所以袭人要在贾母跟前卖弄嘴上功夫那真是班门弄斧,她只能以忠厚、善良取胜。

袭人要获得王夫人的信任并不难,因为她们本来就是比较相似的人,而且她抓住了王夫人的要害,知道她心中所想。值得一提的是她们有地位身份的差距,而袭人却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很轻松地就逾越了那道身份的鸿沟,让王夫人也儿一声、肉一声的恨不能当她是亲生女儿。

对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她也能善待,不像晴雯那样颐指气使,常常指着小丫头子骂,这一点她的确比晴雯做的好。不能说她善待下人也是功于心机,否则好人还真没法做了。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了一个错处就一棒子打死,人总得客观的去评判,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他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因为有缺憾才显得更加生动鲜活。

袭人不但是老中青全部拿下,上级下级一并降服,即使是最不招人喜欢的赵姨娘母子她也尽可能不招惹不得罪。宝玉挨打时,她其实知道是贾环告的状,可是王夫人问的时候,她装作不知道,只说是为蒋玉函的事情。由此看来袭人的处世能力真的是很好。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2-04 16:45:23
十七、袭人和晴雯 (二)

晴雯是被袭人谋害的吗?

很多红迷朋友都认为晴雯的死和袭人脱不开关系,首先因为她们两个都是贾母给宝玉的,而且都可能是宝玉未来的妾,所以她们两个有一争。其二因为袭人是王夫人指定的常去汇报工作的人选,因此她说晴雯的坏话嫌疑就最大。

先说第一条,晴雯和袭人两个的确都是贾母给宝玉的,也都是宝玉身边最得力的丫头,也都是宝玉未来的妾的人选。但是贾宝玉可以同时有两个妾也不过份的,候门公子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她们两个不象宝钗和黛玉争的是妻的位置,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也就是说贾宝玉可以同时拥有晴雯和袭人两个妾室。而且在第三十六回里袭人的地位已经得到王夫人首肯,她特意从自己的月例里拿出二两银子给袭人,已经是承认袭人的首妾地位了,袭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从袭人的首妾地位被王夫人承认至晴雯死已经过了一年多(袭人的首妾地位被认可是当年夏天,而晴雯死于第二年秋天)。袭人似乎再没有道理谋害晴雯。再说就算她赶走晴雯还会有其他人来代替,她无论如何阻止不了贾宝玉娶妾。晴雯还算简单好对付,要是换一个象她一样有点心机的,还不一定谁赢谁输呢?

再看看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里有这么一段: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娇娇,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凤姐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论举止言语,他原有些轻薄。方才太太说的倒很象他,我也忘了那日的事,不敢乱说。”王善保家的便道:“不用这样,此刻不难叫了他来太太瞧瞧。”王夫人道:“宝玉房里常见我的只有袭人麝月,这两个笨笨的倒好。若有这个,他自不敢来见我的。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况且又出来这个事。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因叫自己的丫头来,吩咐她到园里去,“只说我说有话问他们,留下袭人麝月伏侍宝玉不必来,有一个晴雯最伶俐,叫她即刻快来。你不许和她说什么。”

这一段文字看下来,好象王夫人一直并不熟悉晴雯这个人,甚至不常见到,如果袭人常说晴雯的坏话,她应该早就耳熟了,也早就该拿主意了,何至于等了一年多。

从上一段文字也看出来了,晴雯获罪有两个原因,一是那个王善保家的谗害,二是晴雯自己骂小丫头被王夫人亲眼看见了。这两件事都跟袭人无关。所以要把晴雯的死非得归罪到袭人身上也不合理。晴雯的死与她自身关系很大,因为她口无遮拦得罪人多,比如那个王善保家的,再比如那个让她拿锥子扎的小丫头坠儿,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所以她被人暗算是难免的,谁都可能逮到机会说她两句。

晴雯的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和林黛玉长的象。林黛玉在贾府深得贾母宠爱,王夫人是既妒且恨,但又无可奈何,尤其是宝玉又一心恋着黛玉,更是王夫人最大的心病。她把对黛玉的怨恨一股脑的都发泄到了晴雯身上,否则,不就是撵一个丫头吗,何至于那么大动干戈?几天水米未进披头散发被两个女人拉下床来,这情景哪里是撵简直是绑架。你只要仔细读读晴雯被撵时的细节就会明白,王夫人的确是在发泄私愤。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2-05 14:36:39
十七、袭人和晴雯(三)

晴雯是怎样走向绝路的

晴雯的死很令人惋惜。她是贾母最赏识的丫头,聪明伶俐,手工又极好,模样更是丫头里数一数二的。她心地单纯,没有心机,嘻笑怒骂,毫不遮掩,也算得上一性情女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临死前与宝玉交换小袄,个中真情让任何言语都逊色,她还告诉宝玉“也不必藏着掖着,只说是我的就行了”。这最后的一句话更令人起敬,一频死的弱女子勇于担当,胜过须眉男儿。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优秀的女孩儿却落得个被撵的下场,死的悲惨,令人痛惜。是谁把她逼上了绝路?
首先是那个王善保家的老婆子在王夫人前告了她一状,那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本来和她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会告上她呢?只因为每每过这边来时她慢待了人家,说起来小事一桩,却给她招来大祸。由此可见小人是不能得罪的,古语云‘宁得罪君子十个,不得罪小人一个。’前人总结出的道理都是不错的。

而晴雯得罪的小人又何止一个,那王善保家的本是贾赦府里的人,她都能得罪了,贾政这边的老婆子们她可能得罪的更多了。连袭人那么会处世的人都免不了招李嬷嬷一顿骂,何况她晴雯呼!

抛开老婆子再说她和小丫头的关系。王夫人亲眼看见她插着腰指着小丫头子骂。她见了小红也是一顿刻薄嘲讽,拿着锥子扎小丫头坠儿。坠儿虽然犯了错,批评教育是可以的,但不该拿锥子扎,人家主子还没说什么呢,她就先撵了人家。动不动就说‘撵出去算了’,可想而知这些被她欺负过的小丫头们会多么恨她,难免也会人前背后说她坏话。坠儿虽然被撵了出去,坠儿的娘不是还在贾府呢吗。王夫人想要了解宝玉的情况,时常会叫一些小丫头过去问话。那个被她教训的小红的爹就是大管家林之孝,她娘林之孝家的也是一女管家,她们都是在王夫人跟前能说上话的。所以,晴雯把但凡不如她的人已经得罪了个遍。这是她自己不留意种下的祸患。

她既然得罪了底下人,倘若知道和上边的人处好关系,或许还有救,偏偏她也不擅长与上级打交道。王夫人本来就和她不是一类人,不喜欢她是情理之中的,这不能怪她,可是贾母是很赏识她的,如果她能主动的和贾母接近,至少还可以跟王夫人抗衡。她本是贾母的人,王夫人要动她还得给贾母一番说辞和理由。其实王夫人第一次叫她去问话,她已经知道在劫难逃,以至于竟四五天水米未进,别以为水米未进是因病,其实她本来没有什么大毛病的。在这几天之内她并没有积极的想办法、采取措施,而是挨日子等死。如果她肯去求求贾母,即使回到贾母身边侍奉,也可逃过一劫,日后再等机会。但她不作为。

她和平辈的主子小姐们相处的也不是很好。书中极少写到她与宝钗黛玉们有何交往,而宝钗却可以引袭人为知己,黛玉也会替袭人说话。不得不承认袭人作为一个丫头竟能与主子小姐们平等对话,这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说袭人会处世,但她并没有在主子面前低声下气,反而总能做到不卑不亢。晴雯显然缺少这种能力,她不会和她的上级打交道。宝钗在宝玉那里坐了一会,她就在外面说‘有事没事过来坐着,让人三更半夜睡不得觉。’虽然没有说到宝钗面前,难道她的没好气,宝钗就不会察觉?有一回宝玉、袭人、晴雯三个正在争吵,宝玉帮着袭人在说话,晴雯正委曲的哭,这时黛玉进来了。黛玉本来是替她说话的,但她一看黛玉进来就躲开了。倒不是说她对黛玉态度不好,而是说她好像不擅长和主子小姐们交流。论理以她的性情,有个人帮她说话,她可以反戈一击了。

通篇《红楼梦》看下来,没看出来晴雯和谁特别好,其实她挺孤立的。比她地位低的,她得罪完了,比她地位高的她又不会维持,她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贾宝玉,可是宝玉也保护不了她,最后只落得个墙倒众人推。

我们读红楼的时候要看懂作者的用心,作者有时候也是有心提醒读者,做人要给自己留后路,弱小的人不能欺负,今天你撵人,明天人就撵你。像那王善保家的作恶多端,查来查去最后还不是查到自己亲戚头上了,挨了探春一巴掌不说,还让邢夫人扇了两个嘴巴子。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12-06 19:02:10
十七、袭人和晴雯 (四)

再说晴雯之死

我在前面说明了晴雯的死和袭人没关系,可是在反复阅读过程中一不小心又发现了一个线索,证明我以前的判断有误,所以在此做一些解释更正。

晴雯被撵走的当天夜晚,宝玉半夜要喝茶直呼‘晴雯’的名,发现是袭人才说:“近来叫惯了她,却忘了是你。”袭人笑道:“她一乍来时,你也曾睡梦中直叫我,半年后才改了……”看到这里突然想起确实有那么一回事,当初袭人母亲病危袭人回了几天娘家,晴雯便接了袭人的位置,那时宝玉半夜醒来的确直呼袭人,当时晴雯还耍赖说:“他叫袭人没叫我。”这应该是一年以前的事了。由此看来这一年来贴身侍奉宝玉的是晴雯不是袭人了。我以前简单的以为袭人从娘家回来后,晴雯应该自觉退让出来,看来是我想错了,事实上是晴雯并没有退出来。

晴雯没有退出来,是她自己不愿意退还是另有原因,看看下面一段话:

原来这一二年间袭人因王夫人看重她了,越发自要尊重。凡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总不与宝玉狎昵,较先幼时反倒疏远了。况虽无大事办理,然一应针线并宝玉及诸小丫头们凡出入银钱衣履什物等事,也甚烦琐,且有吐血旧症虽愈,然每因劳碌风寒所感,即嗽中带血,故迩来夜间总不与宝玉同房。宝玉夜间常醒,又极胆小,每醒必唤人。因晴雯睡卧警醒,且举动轻便,故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任皆悉委她一人,所以宝玉外床只是她睡……

由这一段文字看来倒是袭人有意不想亲近宝玉,让晴雯顶了她的位置,但也有一种可能是晴雯不自觉退让,袭人顺水推舟让给了她。这件事情实在很微妙,可以这么理解,袭人借机疏远宝玉,也在王夫人跟前显得她尊重,却把晴雯推了上去。可是这样一来晴雯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宝玉,袭人能放得下心吗?固然王夫人虽然倚重她袭人,可是宝玉看重谁难道不是更重要?袭人其实很矛盾,也许她已经后悔给晴雯创造了机会,但又无法挽回。

再看这一段文字: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王夫人皆记在心中。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一则为晴雯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

这里说的‘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这里说的‘竟有人’指的是谁呢?谁跟王夫人说了那个话。第三十三回宝玉被打以后,袭人给王夫人说的一席话言犹在耳“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不难发现‘竟有人’指的就是袭人,除了她还能有谁呢?这是袭人第一次给王夫人进言,虽然没有提到晴雯和其他丫头,以袭人的聪明自然不会直接去说谁坏话,然而也不能低估暗示的作用。

由此看来,晴雯被撵和袭人多少有点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