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州“打工仔”海洋文化与泉州“老板”海洋文化的差异性

字数:1484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19 20:25:36 更新时间:2021-10-20 20:57:23

楼主:泉新风暴  时间:2021-10-19 12:25:36
多山又面海的福建是一个很特殊的省份,即传统又开放,即是中国传统科举进士之乡也是中国第一海洋文化省份,引领发展,开疆拓土,传播文化。 稍微读点历史你就会发现省内福州与泉州在包括海洋历史文化上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福州更像是计划经济,由官方框定发展,我认为将其称之为“打工仔模式”比较贴切;泉州则是市场经济,趋势决定发展,我认为称之为“老板模式”更准确。

其根本的差别就是计划经济的老板是xx,发展是由计划框定的,一切XX说了算,福州属于被动方。

市场经济的老板是自己,靠不可控的趋势自由发展,xx从中抽利,泉州属于主动方。

所以要是每个朝代都像唐宋元那样持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福州海洋文化的打工仔模式是无机可乘的,可以说被闽南泉州老板模式压得死死的。 明朝海禁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泉州老板才要大批外出找平台,特别是在晚清至民国这段半封建半殖民动荡战乱时期体现得更加明显,福州打工仔谢主隆恩,依靠泉州老板纳台提升地位,闽浙总督坐镇加持,得以在这段时间达到历史鼎盛。

海洋文化如果套用在打工仔模式上是没有灵魂的,老板跟打工仔模式发展的差别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料罗湾海战跟闽江口海战,这两个发生在各自家门口海域的海战不同又必然的结局。 明末清初泉州老板郑氏集团在家门口料罗湾海战中带领福建水师击溃欧洲霸主荷兰,获得制海权纵横东南沿海,开疆拓土“纳台”入福建;泉州的资源以官方的名义交给福州后,福州打工仔清末在家门口闽江口海战中福建水师被欧洲法军虐至全军覆没,失去台海制海权,丢盔弃甲致“失台”自建省。

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泉州市舶司转移至福州,闽南泉州老板官方市舶司地位被闽东福州打工仔取代,以此同时,当时闽南泉漳交界的九龙江入海口的月港迅速崛起,取代福州市舶司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由此可见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无法框定计划控制的,应该顺应大势所趋,没有灵魂的打工模式永远取代不了老板模式。

从唐代福建成型开始历代交接之际福建地区的代表人物中也可看出泉州老板模式的主动性,跟福州打工仔模式的被动型。

唐宋交接,闽国以泉州为大本营起家,将福建发展推至历史巅峰,开闽三王中有王潮、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并葬于泉州;闽国后福建唯一仅有晋江王留从效的清源军独立割据泛闽南区域(包括今莆田,厦门,泉州,漳州区域),达数十年,《宋史.世家篇》记载福建仅有留从效跟陈洪进这两个清源军的地方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寿庚独揽福建军政商大权;宋元交接的福建领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乱”福建地域混战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乡绅土豪的代表柳伯顺、陈同家族主导(当时军事代表为三明陈友定,但因兵败被杀)。

明清交接,泉州郑氏集团扶持南明政权,掌控福建命运,郑成功收台,施琅纳台,进一步改变福建历史走向。

清民当代交接,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由泉州华侨陈清机在安海打响;泉州华侨开国上将叶飞创建并领导闽东革命根据地,解放福建,并成为新中国福建地区军政最高领导。

所以你看唐代之前福州已做了上千年的省会中心,却发展缓慢,一座小土城几乎没变化,放在国内啥也不是。唐代泉州一开始发展,泉州城规模就轻松超越福州城,并最终于宋元时期成为福建历史上所能达到的规模最大的城池;这就是泉州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是福州计划经济所不可比拟的。一个主动引领发展,一个被动等待发展。与近海却不面海,四面环山一盆地,闽江跟福州平原作保障适合作为政治指挥中心的福州地理优势相比,直面大海的闽南泉州城(包括厦门)在经济发展上占据着先天的地理优势。

福州与泉州两地历来发展所依靠的模式,一个是靠官方定位的计划经济,一个是自然产生大势所趋而成的市场经济。优劣自在人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