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历史到底多少年

字数:3533访问原帖 评论数:18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04 01:53:28 更新时间:2021-12-28 04:55:14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1-03 17:53:28
网传易中天教授说中国历史只有3700年,而不是大家常说的5000年。而另一位杜姓教授反驳他说中国有至少一万年的历史,但他说的所谓证据无非是公开的那些诸如二里头和古陶器等,没有举出更强悍的佐证,他甚至怀疑碳14这种检测方式的可靠性,真是可笑,我怀疑此人是通过驳斥名人以抬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招很多人都用过的。
易教授说法的根据是甲骨文出现在公元前1700年的商朝,这标志着文字的诞生,也就是文明的开始。可以看出,他是将文字与文明等同了起来,文字能代表文明吗?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文明的标准问题上了,而因为文明标准的不同所产生的争论似乎永远也说不清。比如有人认为古人建造的城市遗址就是文明,另有人说能够生产陶器、能够冶炼金属是文明,更有人说学会用火甚至从树上下到陆地都是文明的开始。这么多的标准莫衷一是,必然会引发无休止的争吵,还引来许多无脑喷子进来瞎嚷嚷一气,本来一个严肃的问题搞得失去了讨论的正常氛围。
那么,是否有一个过硬的、有说服力的标准来限定历史和文明的概念呢?有的,国际史学界曾推出过一个叫做“信史”的概念作为标准,那就是:有文字记载的具有确凿的年代的才算做真正的历史。而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咱们的历史就有些晚了,远没有达到5000这个年份,甚至易教授都说的早了。因为咱们的信史只能从公元前841年算起,那一年周朝的都城镐京出了大乱子,愤怒的国人(都城的平民)发动了造返,吓得国王都逃跑了,史称国人鲍洞,此事算起来距今也才2862年。这是不能容忍的,再怎么地也应该往上“凑”一下吧,于是就有了九十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可结果有些遗憾,所搜集到的资料和证据倒是不少,可说服力方面总是有些欠缺,归结点还是文字记载方面没有达到硬性指标。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1-03 18:49:28
说的这里有的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我们的那条“信史”是不是最早的?或许在那之前也有过人使用文字记载过历史,只是尚未被发现而已呢?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可以解释为:在那场“镐京之变”之前我们的文字真的尚不具有能够记载历史的功能,原因就是词汇量太少,所能描述的事物范围太窄了。甲骨文在3700年前产生,发展了几百年后总共的字数也才有四千多个,这其中还有将近一半并无实际意义至今无法翻译出来。在后来的西周时期盛行“铸鼎运动”人们逢到大事就铸鼎铭记,鼎上的铭文也就是钟鼎文,也同样因为词汇量的严重不足而无法详细的描述所发生的大事,以致钟鼎文对历史的记载是支离破碎的,不能用作纪年史看待。
可以说在文字产生的早期其词汇量增加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原因可能是: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不是用笔来写的,而是用刀刻或是铸造出来的,这就给文字的使用和传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障碍,这就造成文字产生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仍不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到了西周晚期人们更多的在竹、木简上书写文字,这种方便的传播方式才让文字的发展速度加快,以致在镐京之变中终于得以用来记载这件大事。由此,我们只能承认,公元前841年的确是我们纪年史的开端。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1-03 18:51:22
以上说的是“纯历史”,但并不是我们的文明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文明史应该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就存在了,比如我们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大禹治水等一系列体现进步的传说中就有了,可惜的是那时还没有文字,我们无法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了。倒是公元前841年的这个历史的“突变”亦可看做我们有记载的文明史的开端,首先,开创了纪年史即可看做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其次,此事件留下的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都可以看做社会学方面的进步。
承认客观的、真实的历史竟然需要勇气和魄力,这个现象不太正常,非要满足这个虚荣心吗?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1-03 18:53:01
关于镐京之变的记载目前只有两个最早的版本,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个是《竹书记年》。这两部典籍所记述的此事是相同的,既有那一年发生的事的全过程,也有此后王位的交接、继承等史实。所缺者,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最初记载此事的原作者为谁,还有就是原件在哪?前一个问题可以解释为:当时因为还没有记者这个职业,原作版权的概念更是难以想象,作者也就佚名了。至于原件也是很可能找不到了,即使逃过嬴政之手,也难逃项羽之焚,更何况还有无数的盗墓贼呢。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1-03 19:27:03
前面我说公元前841之前我们的文字不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这个说法的根据是,靠在甲骨和钟鼎上刻字很难保证足够的词汇量的发掘,这个前面已经提到了,另一个则是根据先秦典籍的行文来推断的,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左传》,这部典籍的作者左丘明生活在公元前伍佰多年,距离镐京之变晚了大约300年,他可以算作当时最有学问的大学问家之一了,可他的作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真是难以想象的粗糙。例如在“曹刿论战”一段是这样写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看了这一段,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曹刿是谁?他为何能够不经通报就见到鲁国的国君?进去之后连基本的礼数都没有就直不愣登的问话:你凭啥打这一仗?这一系列重要的细节都没有交代,如果是小学生的作文,会将判卷老师给气疯的!当然,这样说肯定是不适当的,年代的差别当然是不能简单类比的。而我的意思是:文字能够用来记载历史都300年了,文章写得怎么还这么粗粝?与“大咖”的身份太不相称了!由此推断,300年前的文字更是简单的不堪入目!能够大致的让人看懂就已经是惊人之创举了!考虑到文字跟语言是相伴生的关系,也就是说,那时的语言也很可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单崩”。更进一步推断:公元前841年开始的纪年史也是华夏民族历史的开端的说法是可信的!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1-05 09:58:39
@xujinhuan0603a 2021-11-05 04:06:24
西周到-1064。世界各国中历史纪年最可信的数字了。这就足够了,别国没一个可以把历史记录退到---1064或者-841。到目前世界各国全球信史也不过3184年,或者-2861年。
-----------------------------
-1064至-841这期间并没有连贯的纪年史,只能认为当时的文字尚不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这个推断是能够成立的。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20 11:48:42
@西夏云天 2021-12-17 17:13:39
楼主以为,现存甲骨文、金文就是当时的全部文字?——我不这么认为!
文字创造、发展,首先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为国家、政府管理需要。大量的文件写、画于植物、织物甚至泥板石块上,这些文料肯定被时间磨失了——楼主似乎不同意“时间磨失”之说。
甲骨文、金文只是把重要事务刻、铸了,从而保留至今,从这些文料上看出,当时的文字体系已很完善。当时的字、词绝非现存的那几千个。
-----------------------------
前面我说中国的纪年史最早始自公元前841年,我们称之为信史的开端。但是严格要求的话这个开端也有些勉强,因为目前我们发现的最早的编年史是《春秋》和《左传》,但这两部书都是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记述的,距信史开端的-841年尚有120年的空档期,尽管这期间的各个君主所处的年代都已经补齐,但从事件、人物等多方面都太过于简单了,显然是那段历史并没有专职的史官加以记载,较之左传的细致记载相差甚远。据此可以推测出,之前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是靠人们的记忆口口相传得出的。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作出如下的推论:前841年时我们的文字并不充分的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原因还是文字初创期的词汇量太少!只是由于那年爆发的“锅人包洞”事件太过令人震惊,促使某位好事者产生了将其记述下来的冲动。因为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以致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使得这一重大的开端变成了一个“三无产品”。哪三无?无原作者名、无原件留存、无具体内容。试想,倘若那时的文字已经很成熟、完善了,相信记述此次镐京之变的人应该不止一位,即使只有一人记载,那之后也会有许多人转抄、保存,以流传后世,然而,很遗憾的是没有人做这些事!而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这种情况仍在继续,即使发生了周幽王失国败亡的重大事件,当时仍然没有人加以记载,只是因为事件过于重大,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仅凭口口相传也足以令后来的史学家将其补充上,即便如此,仍有司马迁的失实报导,搞出一个“烽火戏诸侯”的黑材料,还是因为资料不全与不准确造成的。因而,说到底,文字的不成熟、不完善才是主要原因!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25 11:38:25
没有文字的时代是不会有真实的历史的,因为人的记忆是有时效性的,时间长了自然会遗忘,比如我们记忆中的幼年时熟稔的歌谣成年后都会忘的差不多,即使想起来了也不会再传唱下去,因为孩子们只对当下的歌谣感兴趣。
口口相传的事物必然会造成对事件的描述失实,只有用文字记载的资料才会永久的得到保存。
那么,没有文字或文字过于浅显的时代的历史就不予承认了吗?当然不会,还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遗址、器物、图案等确定那段历史的存在,比如商朝就是如此,甲骨文、青铜器、遗址都证明了其确实存在过。至于商朝之前的历史,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传说没有意义,所发现的遗迹又不能提供有力的佐证,就缺乏说服力了。只能说那段时间尚且处于蛮荒、原始的状态,硬生生的给其按上一个朝代名,等于自欺欺人,也不是严肃的历史观!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25 11:39:54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许多处失实的记载,都是由于采用了口口相传的资料,其中说的秦朝法律中征发徭役“失期当斩”就是一个失误,在上世纪发现的《云梦简》里证明秦律中并无这个条款,而秦末至汉武帝时期年代并不很久远,这就更说明:传说的资料是靠不住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