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5)

字数:6148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6-17 04:00:25 更新时间:2021-12-13 13:15:20

楼主:百西村头  时间:2020-06-16 20:00:25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5)

目 录

一,前言
二,神农氏之源
三,母系社会
四,女巫祭祀(秋祭大典)
五,被迫南迁
六,意外相逢
七,上古方国之城(凌家滩遗址)
八,神农氏三大巫师家族
九,神农族东拓方略
十,易学圣物 中华瑰宝
十一,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1)-(4)
十二,天地乾坤图中所隐含的玉琮、玉璧身影
十三,祭祀大地(夏祭大典)
十四,上古方国首领立姿雕像
十五,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十六,华东土著夙沙族(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十七,神农族方国东迁计划
十八,夙沙之乱
十九,上古方国首领坐姿雕像
二十,补遂之扰
二十一,北征补遂
二十二,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二十三,神农氏王朝开元
二十四,神农氏王朝神徽中的女娲与神鸟
二十五,神农氏王朝周边势力
二十六,神农氏王朝玉礼制(良渚玉器)
二十七,上古中华伟大的水利工程
二十八,末代神农帝
二十九,王朝挽歌(阪泉之战)(1)-(2)
三十,论“神”及终极三问 (1)-(2)

(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博客地址: "http://" +"blog.sina" + ".com.cn" + "/siyuanzu" )
----文中省略图片可在上述网址完整查看。


一,前言

南海世德堂族谱戊戌版虽已完成一些日子,不过心血来潮,想为中册补上一跋,故特撰此篇有关一群中华上古先民的传奇演义,希望通过一些较有画面感的描述,使更多年轻人能一窥我们远古祖先的真实风采。通过了解五千多年前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与文明状态,可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过去,更清晰地理解当下,也更准确地把握未来。

如果了解过西樵山下百西乡村头村的历史,从中不难发现,村中南海世德堂潘氏的祖先因战乱而来到岭南,因自带的宗族文化基因而在当地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其族中先贤更因在清代中后期把握住机遇,致力于珠江入海口的滩涂围垦、经营沙田农业而成功致富,从而使家族兴旺,瓜瓞绵绵,科场屡胜,迭晋崇阶,宗祠恢弘,阖闾荣光,至今仍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之列。

(图1-1: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_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百西乡村头村)

有趣的是五千多年前一群上古中华先民,也发生了类似的励志故事,一个携带有独特宗教基因和玉文化基因的北方族群,因避祸乱而选择南迁,又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在华东大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上扎根,兼收并蓄了迁徙沿途土著的稻作、建筑、纺织、制陶、造舟、龟卜等技能,其族群的发展蒸蒸日上,并逐渐形成上古方国。随着沿海滩涂耕地面积的不断增长而逐步富强,其自身的神秘宗教文化及越来越高超的占卜、中医、筑城等技能,以及发达水运和物易带来的大量财富,令周边部落为之臣服,令远方觊觎者为之却步;其在地区内逐步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礼制的社会,并建立起中华上古时期一个伟大的王朝。

(图1-2:神农氏王朝帝都的布局图_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这个上古王朝还以举国之力、集上万之众兴建的一座5000年前最宏伟的王城帝都,其中的王宫内城区的面积约是今天北京故宫的四倍,其宫殿最大的巨柱孔洞直径,竟与今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巨大前柱的实径一样,同为1.25米。另外还兴建了帝都配套的庞大水利工程和船运配套工程(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仍为舟筏),其整个工程总量竟超过1千万立方米。这充分显示了这个5000年前的王朝曾经超强的国家控制力。其分级水库防洪控流的水利工程土木方量之巨大、设计规划之严密、技术应用之精妙,完全能媲美于古埃及文明的一些世界奇迹工程,也令今天的中外学者惊叹不已。另外,出土的大量当时精美玉器及所反映的这个上古王朝的礼制,不但等级划分明确,且似有民主共议、禅让王位的迹象,而其文化影响力波及当时整个华夏大地,并影响至今。这个国祚约五百年的神秘王朝,就是那个不为人所熟悉的、且常被汉唐以后文人张冠李戴、甚至还被误与姜氏炎帝集团混为一谈的神农氏王朝。

(图1-3:神农氏王朝约5100年前正式开元,约4600年前阪泉之战后逐渐消亡。)

约1万多年前,地球的许多地方仍在巨大冰川笼罩之下,海退陆升,大洲土地多有相连。但到了约9千年前(全球气候的仙女木事件结束后),气候开始回暖,冰川融化,大洪水时代又开始了。由于海水高涨,至6千多年前,海岸线仍比现在更靠近内陆许多,即所谓的海侵陆退。约6000年前海平面达到最高,之后海退开始发生,延续数百年才相对稳定下来。
(图1-4:约6千年前中华大地的海侵示意图,沿海地区多淹没在浅海中。)

而9千至5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文明的火种已是星罗棋布,且多分布于今天的山地和内陆地区,那时的人们已经历过百万年的大自然生存磨练,早就摆脱了所谓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活,已正式跨过了文明的门槛,除了应用的技术和工具尚简陋粗糙以外,其机敏才智已与今天的我们无异。如后面会介绍的五千多年前神农氏族的祖先设计的一个卜筮器具上的神秘图案,其复杂的几何构图,蕴含的时空理念和宇宙观,精妙的卜筮方法,即使今天的大学生也未必能轻易参透。

上古之人除了偶尔在骨木岩陶上的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简易的结绳方法计数纪事,这种方法直至数十年前,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使用;另外古人也会通过一代代萨满巫师的说唱来传承其英雄祖先的故事,所以上古时的历史信息极难准确地传达至今。而且由于没有现代考古成果的支持,先秦及汉唐后的中古学者记述四千多年前的五帝圣迹也只能含糊其辞,对五、六千年前的英雄人物和史事更是人云亦云,或只得其名了。即使流传至今的史籍记述,其中的上古故事也不难看出是对古人口传史诗的代代抄录,且已越传越模糊。不过,这些流传下来的上古称谓中如女娲、伏羲、有巢氏、神农氏、轩辕氏、大禹等等,虽不定是原有历史人物的名称,但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个时代或政权的某些特征,犹如后世所用的谥号。如上古的“女娲”,就有尊女崇母的时代特征;而"伏羲"(或称"庖牺"等)则有畜牧和祭祀的含义;而所谓神农氏的特征其实就是宗教之“神”和耕作之"农";轩辕则表明黄帝时已开始步入青铜时代并出现了车马;而"禹"则含有首领君主、主持结盟及祭祀的王者之意。 (图1-5: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与伏羲图 )

古时“大”字、“王”字、“夏”字同音同义,西周以前一般只说“禹”,而"大禹"、“夏禹”应是春秋以后的称谓,久而久之,“夏禹”演化出“夏”朝,所以商代甲骨文没有提及“夏”就十分正常。不过近年在大禹时代的王城(陶寺遗址)出土的陶片文字显示,“夏”朝称为“文”朝”也许更合适。

数十年来,一些人总喜欢争论夏朝是否存在,其实是个伪命题,无数的出土文物及遗址,已经告诉我们史书上所没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华文化圈内约1万年前已出现水稻种植的农耕部落;七千年前后,大聚落、小城邦已陆续出现;五千年多前已进入政教合一的古典王朝时代,约四千多年前开始进入群雄并起、英豪逐鹿的时期,神秘宗教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诸侯方国冒起如春笋,古典王朝开始瓦解湮灭,特别是轩辕黄帝时期以后,王权家天下的时代全面开启。从约四千一百多年前,禹贡九州、天下归心,及禹之子启继位,一直到成汤建立殷商,期间约五百年,中华大地的王朝历史不可能是空白,即使其未必称为“夏朝”。另外,十分明显的是,夏王朝的首任君主应为大禹,不过秦汉后的史家为了迎合儒家学说的圣德仁义,才把大禹之子的启,描写为夏王朝的创立者、而且是家天下的始作俑者。

今天,夏朝晚期的都城_二里头遗址已修建了博物馆,号称为中华第一王朝之都城。其实这个只能算是中华文明中古时期的第一王朝,上古之时的王朝应不会少。即使从史记上的封禅之说来看,尧舜禹之前的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黄帝、炎帝等均可能是称霸一时的上古王者,现在及将来不断丰富的中华考古成果也会支持这种说法。
(图1-6:夏朝初期的都城宫殿复原图_山西陶寺遗址)

楼主:百西村头  时间:2021-12-06 08:43:58
补一下神秘消失的图文:


(图1-4:约6千年前中华大地的海侵示意图,沿海地区多淹没在浅海中。)


(图1-5: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与伏羲图 )



(图1-6:夏朝初期的都城宫殿复原图_山西陶寺遗址)

二,神农氏之源

现在的考古学者一般认为黄帝所处的时代约是四千六百年前,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崛起之前,神农氏王朝已开始衰落而无法控制各地诸侯,天下一片狼烟,黄帝部族趁机崛起,征服乱世,令四面八方诸侯来归,天下遂归于有序,黄帝也取代神农氏而成为天下共主。虽然史记对神农氏朝的记述只有寥寥数笔,结合考古发现可以推算出神农氏王朝的大致存在年限约在5100年前至4600年前这五百年间,今天考古人员在良渚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显示,这个王城遗址最鼎盛的时期也正是这五百年间,之后渐渐衰落直至消亡。另外先秦学者所传的神农氏王朝经历了十七世,有趣的巧合是,现在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最长玄圭(柱形玉琮),恰好也有十七节。另在史记中所提及封禅泰山的王者,在尧舜禹之前的,有炎帝、黄帝;而炎黄之前的,有神农氏;神农氏之前有伏羲氏、无怀氏。可见,而神农氏确在上古祭天的王者名单之列。


(图2-1:被国外的博物馆所收藏的十七节玄圭,也称为柱形玉琮,是神农氏王朝的重要礼器之一。)

而战国时期的《庄子》文中也提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从中也能看出,神农氏比黄帝的时代更早。

约八千多年前,仍是大海侵的时代,从东北至华南的滨海平原之地当时几乎全是一片汪洋,山东半岛中泰山、崂山犹如漂浮于大海中间的蓬莱仙岛,这时一支中华先民已在今天内蒙中部及东部的内陆高地上繁衍生息,即今天所称的红山文化地区(包括其早期的兴隆洼文化)。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即约6500年前,红山文化区域出现了一个由许多聚落族群在共同的宗教神权维系下的母系氏族联盟,这些氏族部落中也包括神农氏各族的祖先们所在的部落。

红山文化地区地处北方,夏短冬长,食物相对匮乏,远古时部族的女性常驻留寨子中,从事山地种植和采摘、及少量禽畜饲养,并负责抚育幼小;而部族成年男性则需经常长途奔波于林海雪原间,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狩猎巨兽,为全族提供稳定的肉食,也会采集山上的美玉,雕琢后赠予族中的女性首领和亲人、以及居于邻族的情人。当时男性的寿命通常不长,三、四十岁已是暮年。所以这种社会形态往往造成母系社会延续时间更长,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间要比农耕文明地区要晚许多。即使到了红山文化后期,海退加速,耕地增多,黍粟种植迅速发展,公共工程增加,男性精英的世俗政治地位和财富因而迅速增加,但该地区的宗教神权仍牢牢掌握在女性巫师们的手里,神秘的宗教力量仍震慑着社会中的男女老幼。今天考古发掘也证实了,直至约五千年前,红山文化地区虽已过渡到由男性酋长管治世俗事务的阶段,但女性巫师掌控的宗教神权仍是至高无上的,神庙里仍供奉着历代的大女巫,祭祀神坛上仍舞动着女巫师们的英姿。


(图2-2:上古时红山文化地区祭祀场景)

崇尚美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玉石是自然造化之美物,估计为人所用应不止十万年之久,今天的考古实物显示,形成精妙绝伦的玉器制作技术和佩玉崇玉礼玉的社会性玉文化,其源头无疑就是这个8千多年前位于红山文化区域的母系部落,后来其抽象传神的玉龙造型,也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而五千多年前创造出大玉琮、琮形手镯、玉圭(柱形玉琮)、玉冠套饰等玉器和玉礼制的则是神农氏王朝。从两者一些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制作工艺、以及首领头枕大玉璧的葬式等方面,均能看出其玉文化确是同源。


(图2-3: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器)


三,母系社会

约在6千年前,中原的农耕文明地区已多过渡到父系社会,但红山文化地区仍处于母系阶段晚期,在母系社会中,所有男子都居住在母族,且不得与族内女子交好生育,只能经常跑到邻族去寻觅探望情人,其心仪的女子及所生的子女均不能带回自己身边生活,只能留在女方的母族中,另外只有女子才能继承或分配到其母族的财产而自立门户。随着社会进步,人性渐渐开化,这种社会关系使世俗地位渐高的青年男性感觉越来越压抑。


(图3-1:上古先民生活图)

约5800年前,神农氏族的一位祖先名曰宗,宗公自幼聪明伶俐,深得其外祖母、一位本族的女巫特别的疼爱,有意无意中,宗公也学到了外祖母的巫术和医术。成年后,身材魁梧且机警过人的宗公成为了一名猎人首领,他常带领族中狩猎团队走南闯北,在森林中捕猎巨兽,屡屡为全族带来丰盛的肉食,英勇的宗公也是当地猎获猛虎最多的猎人,色彩斑斓的虎皮也是族中祭祀时的重要祭品和道具,所以女巫们对宗公也十分青睐。而他的出色医术和巫术,也常在狩猎时帮助过不少遇险的猎人和山民。

另外,宗公常为自己的族人带来了外地的奇闻趣事、实用的新工具及制作方法,族人对宗公无不拥戴,族中事务多拜托他主持。后来,宗公年纪渐大,积德也深,全族一致举荐他继承巫师之位。不过,朝中的宗教事务仍掌握在大女巫率领的女巫团手中,她们不会轻易让男子染指宗教统治权,神农各族的举荐被女巫团否决,最后宗公也郁郁而终。(注:文中人物名如非古籍有载均为新名号。)


又过了多年后,神农氏族群中又出现一位青年才俊,名曰迪。迪公从小对宗公的传奇故事十分着迷,立志要勤学本领,长大要游历四方,并象前辈一样成为能伏虎擒兕(si犀牛)的出色猎人。后来,迪公打听到族群中有位知识广博的老人,名曰悉诸(《吕氏春秋》提及悉诸),就十分恭敬地去拜师学艺。悉诸是现任神农族女巫的长子,年轻时也曾跟随宗公奔走于各地,不但熟悉各类狩猎武器、工具的制作和玉器加工的手艺,还对采猎地区和农耕地区的不同风俗人情十分了解。悉诸很兴奋神农族中有睿智善思的少年如此好学,他就把生平所知传授给了迪公,这些知识对迪公的成长帮助甚大。迪公还从悉诸的母亲处学习掌握了不少巫医之术,他也在大自然残酷的生存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后来也成为神农氏族群的男性领导者。


(图3-4:上古先民生活场景。注:约6千年前,当地仍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缓慢转变的阶段,世俗权利逐渐由男性掌握,而强大的神权仍绝对掌握在大女巫手中。旧石器时代至今的数十万年间,其实父系社会阶段仅存在于进入农耕社会后最近的六、七千年,其余时间均为母系社会。即使到了今天所谓的男权社会,母性的威力仍是巨大的,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表面上,男性在财产和宗族方面占上风,但关起门来,整个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女性仍掌握着大部分,对后代的影响力也是母亲为主,而且女性平均寿命普遍要比男性要长了许多。)

由于需要长期的团队协作狩猎,还要组织修筑屯寨的防御工事,参与修建公共大殿、神庙、祭坛、防洪等复杂工程,一些氏族的男性精英不但眼界开阔了,而且变得越来越睿智精明和讲求效率,他们对于眼前呆板守旧的女巫统治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


(图3-5:八千年前的兴隆洼-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楼主:百西村头  时间:2021-12-12 11:04:25
谢谢关注!兴隆洼地势应为海平面上的高地,仅借用网络图片以能大致说明问题。海平面未必持续下降,但气候稳定温暖时期,沿海冲积的土地确实增长迅猛,“海退”也有这层意思。如现在广州的万顷沙镇,据说会是未来广州的新CBD,而三百年前这片广阔的土地仅是海面上的几叶小沙丘,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家族中的一位先人与几位乡绅合伙向清政府承包开发,投资围海造田,直至民初,也托福于珠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当地已是富饶沃土、鱼米之乡,也造福了今天当地的人们。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