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激荡风云(长篇原创)

字数:60788访问原帖 评论数:42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14 06:03:13 更新时间:2022-07-21 10:45:07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13 22:03:13
第1章 懂得管理学的名将——王式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五代的历史故事,五代是唐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开始,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为止,总共持续了50多年。

50多年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史里不算长,但是这段时期战争频发,出了不少乱世枭雄,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有人可能对五代这段时期不太熟悉,我们这里就来详细说一说五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说五代的故事之前,我们先从唐朝后期开始说起,毕竟五代的很多牛人都和唐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从唐宣宗李忱开始说起。

唐宣宗李忱是大唐的第16个皇帝,在他登基的时候,大唐已经出现了宦官干政、吏治混乱等诸多问题。

面对困难,李忱没有退缩,他励精图治,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当时朝廷在任用官员时管理不严,一些被提拔的人并不称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忱特意下令:刺史在赴任之前,需要先来都城长安一趟,由皇帝亲自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决定是否让他赴任。

李忱的想法是好的,不过新规定刚刚宣布不久,就有人违反了,违反者还是一个重臣——宰相令狐绹。

令狐绹把自己的一个熟人提拔为某州刺史,此人没有面见君主就去赴任了,违反了李忱的新规定,李忱得知之后,把令狐绹叫了过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令狐绹的解释是:那人赴任的地方比较偏远,来往长安很麻烦,为了省事就让他直接去赴任了。

令狐绹觉得这是为了省事,但是在李忱看来,这是不把自己的新规定放在眼里。

听完令狐绹的解释后,李忱冷冷地说到:“我听说有的刺史不负责任,坑害百姓,所以想亲自考察他们,你直接违反我的新规定,你权力不小啊!”

令狐绹吓出了一身冷汗,再也不敢乱来,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李忱是一个对政务十分认真的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唐朝的国力有所恢复。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李忱的身体却不行了。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李忱吃了不少“仙丹”,结果不但没有延年益寿,反而得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

于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随之而来:选谁当继位者?

在众多的儿子里,李忱最宠爱第四个儿子李滋,他打算让李滋继位。但是李滋当时只有16岁,不太懂事,为了顺利实现计划,李忱叫来了宦官王归长等人。

王归长是李忱的心腹,李忱让他支持李滋当皇帝,王归长满口答应。

在唐朝后期,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有的得到了皇帝的重用,还有的甚至可以带兵。

王归长就是李忱重用的宦官之一,当时李忱身边有好几个心腹宦官,他们基本都是和王归长一伙的。

在宦官们的支持下,李滋很有可能是下一任唐朝皇帝。

不过呢,宦官里也有人不买王归长的帐。

在李忱身边的宦官里,有个人和王归长不和,这个人叫王宗实。

二人之间关系恶劣,王归长早就想收拾他,但王宗实也不是好惹的,他掌管着部分禁军!

因为王宗实手里有兵,王归长一直不敢动他,现在李忱病入膏肓,王归长乘机使出阴招:以李忱的名义发了一道命令,调王宗实去淮南任职。

王宗实突然被调走,心里有点不痛快,但这毕竟是李忱的命令,他只好服从,他收拾了一下东西,准备离开皇宫。

这时有个人说话了,几句话就改变了局势。

副手亓元实对王宗实说:“皇上病了很长时间了,这个命令不知是真是假,为什么不面见皇上后再走呢?”

听他这么一说,王宗实反应了过来:说不定是王归长这小子在坑我!

于是王宗实来到李忱待的宫殿,发现李忱早就病死了。

这下子,王归长的把戏被拆穿了。

王宗实掌管着禁军,得知真相后,他十分愤怒,大骂王归长等人,王归长等人无力和他抗衡,只能认错求饶。王宗实由此掌握了主动权。
李滋是王归长他们支持的,王宗实自然不会赞同王归长,经过一番考虑,王宗实决定力挺唐宣宗的长子唐懿宗。

很快,一份诏令发了出来,宣布立唐懿宗为太子。

这也是用唐宣宗的名义发出的,只不过幕后主使换成了王宗实,他跟王归长学会了这一招。

公元859年,在宦官王宗实的支持下,唐懿宗当上了唐朝皇帝,史称唐懿宗。

刚登基不久,唐懿宗就遇到了一个麻烦:浙江东部一带有人聚众起义。

起义军的首领叫裘甫,他带人杀死了官军将领范居植,把当地官军打得一败涂地,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唐懿宗不得不召开会议,让大臣们想办法平叛。

平叛需要找个擅长打仗的人,有人提出一个人选——王式。

王式是唐朝后期的牛人,文武双全,而且富有同情心,他起初在晋州做官,政绩突出,恰逢河曲一带发生饥荒,当地饥民流离失所,是王式第一个出来帮助他们,提供粮食帮助饥民渡过难关。后来王式带兵打仗,又打了不少胜仗。

正因为王式文武双全,所以大家都赞同由他去带兵平叛,唐懿宗这时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他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任命王式为浙东观察使,负责此次平叛。

出发之前,王式和唐懿宗之间发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唐懿宗问王式:“有什么作战计划?”

王式的回答简明扼要:“只要给我足够的兵力,一定可以打败敌人。”

前文介绍过,宦官干政的情况在唐朝后期很严重,按理说皇帝和将领谈话,没宦官什么事,结果站在唐懿宗身边的一个宦官突然跳出来,反对王式的提议,反对的理由是:调动大量军队会花很多钱。

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是帐不是这么算的。

王式是聪明人,他来了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既然宦官拿钱说事,那我就来谈谈钱的问题。

王式给唐懿宗算了一笔账:足够多的唐军可以迅速打败起叛军,花钱的时间短;如果唐军兵力不足,战争可能会长时间拖下去,到时花的钱反而更多!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13 22:41:21
王式是当时的名将,他的到来给起叛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叛军里一个副将对首领裘甫说:“王式智勇双全,很快就会杀到,我们现在应该尽快打下越州,依靠坚固的城池来对付敌人,同时准备战船,找时机进攻浙江西部,分兵攻打福建一带,占领富裕之地来自保。”

听了部下的建议,裘甫犹豫不决,这时又有人提议继续坚守,裘甫想来想去,最终决定按兵不动。

我们再来看看王式那边的情况。

来到部队之后,王式很快发现了唐军的一个问题——军纪不严。

没有严格的纪律,部队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作风强硬的王式马上使出狠招:派人把带兵的将领抓了起来,说要处死这个将领。

这下子把士兵们吓得不轻,过了一段时间,王式把那个将领放了出来,将士们再也不敢表现散漫,全部老老实实执行命令。

打铁还需自身硬,整顿好军队之后,王式才带兵奔赴前线。

听说王式来了,裘甫使出第一招——诈降。

他派了一个使者来到唐军这里,表示自己愿意投降。

这时双方还没开打,裘甫没有陷入困境,还没到需要投降的地步,他只是以此为名,派人来摸摸唐军的情况。

这种小伎俩自然瞒不过久经沙场的王式,王式一句话把使者怼到位:“只要裘甫本人来投降,就饶他一命。”

裘甫当然不会来,双方继续对抗。

不打无准备之仗,王式经过调查,发现之前的唐军之所以处于下风,主要原因是叛军对唐军很了解。

裘甫派了不少探子进入越州,一些官员和叛军互相勾结,唐军的很多情况都被叛军掌握了。

己方的一举一动都被对方摸得一清二楚,这仗还怎么打?王式马上采取了相应措施。
他派人查清了相关情况,把和敌人勾结的官员处死,加强了城里的戒备,掐断了对手的消息渠道。

这一招大家还能理解,但是王式接下来的一个安排,就让部下们看不懂了。

他故意挑了一些胆小的士兵去打探敌情。

大家都很不解:为什么不派一些英勇的士兵去干这活呢?

不理解归不理解,王式作风强硬,别人也不敢去问原因。

光破坏敌人的情报网还是不够的,以唐军现有的兵力难以打败对手,王式因此向唐懿宗上书,请朝廷再次增兵,唐懿宗答应了。

通过整顿纪律、打击内奸、增加兵力等措施,王式做足了准备,开始动手。

他派兵攻打裘甫军队的基地,同时让其他唐军切断起叛军的退路。

准备充足的唐军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裘甫等人不是对手,很快被包围在剡县(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

剡县城池坚固,唐军难以打进去,就准备切断城池的水源,起叛军为了保护水源,被迫出来和唐军对攻,双方打得筋疲力尽。

这时裘甫突然下令停止反抗,再次派人过来,表示愿意投降。

其实这是裘甫的缓兵之计,他想让自己的队伍休息一下,然后给唐军来个突袭!

然而在王式面前,裘甫就像一个初学者,一举一动都被看穿了。

王式命令唐军:加强戒备!

不久之后,起叛军果然冲了过来,幸亏唐军早有准备,裘甫他们占不到任何便宜,最后不得不投降。

打了胜仗之后,部下们开始问那个疑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让一些胆小的士兵去打探敌情呢?

王式说道:“如果让一些胆大敢打的人去侦察敌情,他们遇到敌人后很可能上去拼杀,他们战死了,就没人回来传递情报,我们就不知道敌人的行踪了。”

让每个下属做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王式的管理之道,这种管理方法也是符合现代管理学的,这么看来,王式不仅仅懂得打仗,他还是一个懂得管理学的名将。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14 13:19:42
在王式平叛成功后,唐懿宗觉得高枕无忧了,开始吃喝玩乐。

他是个玩心很重的人,最喜欢干三件事:听小曲、开宴会、出去玩。

唐懿宗每个月都要举办十几次宴会,边吃边听小曲,有五百多个乐工为他服务。

为了在外面玩的开心,他让各地修建了很多行宫,自己经常带着十万多人去游山玩水,开销巨大。

由于唐懿宗疏于政务,唐朝对官员的管理出现了问题,一些人乘机开始钻空子。

一个叫李师望的官员想捞取权力,他上书说邛州离成都很远,难以控制,请求在邛州建立军队。

其实邛州距离成都只有七十多公里,然而唐懿宗未经调查就信了李师望,下令在那里建立军队,并让李师望做统帅。

随便编个谎话就能骗得一地的军权,唐懿宗统治时期的混乱可见一斑。



【第二章】 唐朝崩溃的序幕——庞勋兵变

前文介绍过,唐懿宗疏于政务,管理混乱,导致很多正常的诉求得不到解决,矛盾越积越大,新的危机很快出现了。

公元868年,在唐懿宗登基9年后,朝廷安排在桂林的驻军发生了一次兵变,由于带头人叫庞勋,史称“庞勋兵变”。

庞勋兵变对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唐朝崩溃的序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庞勋兵变的故事。

在6年前,朝廷从徐州调了一支部队去驻守桂林,庞勋就在这支部队里当军官,这支部队在桂林待了六年,按照规定,他们早该回乡,让其他部队来换防。

结果这换防出了问题。

徐州刺史崔彦曾对这支部队有管理权,但他对管理军队不熟悉,把很多事情都交给亲信尹堪去办。

尹堪是个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庞勋这支部队远离家乡,在桂林待了6年,他们都很想念老家的亲人,想回去看看,而且唐朝军队的驻守是有期限的,按照规定,庞勋这支部队在桂林待的时间早就到期了,可以回去,让别的部队来换防。

但是换防需要花钱,尹堪恰恰是个贪财如命的人,他就以缺钱为理由,建议崔彦曾让庞勋部队在桂林多待一年,崔彦曾同意了。

庞勋部队的士兵大多来自徐州,他们在徐州有家人,他们的家人得知此事后,马上写信寄到桂林,把崔彦曾的决定告诉了他们。

这激怒了那些士兵。

他们远离家乡,在这里待了六年,早就希望能回老家看看,现在居然又要延期?满腔怒火的士兵杀死了都将,选择军官庞勋当自己的首领,一帮人杀回老家。

这帮人久经沙场,战斗力很强,沿途的地方官都对付不了他们,朝廷为了息事宁人,让大宦官张敬思去安抚他们,承诺朝廷不追究他们的责任,还要出钱给他们回老家,庞勋部队于是停止了闹事。

但是事情还没完。

朝廷的人说尽了好话,总算让庞勋他们上交了兵器,但是后来他们还是觉得不安全,又自己花钱制作了新的武器。

不久之后,庞勋部队路过泗州,由于庞勋一路上招兵买马,这时他手下已经有上千人。

这帮人可不是好惹的,泗州长官杜慆为了不让他们在自己的辖区闹事,给他们安排了好酒好菜,还请戏班子来给他们表演节目。

就是这么小心翼翼,还是出了乱子。

表演戏剧的人说了一些词,庞勋的士兵以为这是在嘲讽己方,当众要杀死表演者。

看到这种架势,旁边的人哪还有心思看表演,全部一哄而散。

好在杜慆有两手准备,除了安排戏班子之外,还有全副武装的士兵在附近待命,庞勋见未必能站到便宜,就带人走了。

庞勋等人的反叛,和徐州刺史崔彦曾不准他们换防有直接关系,朝廷为了化解叛军的怨气,让崔彦曾安抚庞勋等人,崔彦曾不敢怠慢,派了很多人去安抚庞勋。

庞勋也很客气,每次都毕恭毕敬地给崔彦曾回信。

然而,这都是表象。

庞勋之所以表现这么友好,是想麻痹官军,等己方逼近徐州之时,庞勋认为没必要再演下去了,他向士兵们宣称朝廷要在徐州消灭己方,号召士兵们攻占徐州。

士兵们信以为真,于是庞勋率领他们杀向徐州,朝廷派来的大宦官张敬思成了庞勋的人质。

直到这时,庞勋还想骗崔彦曾,他给崔彦曾写信,说己方因为和尹堪关系不好,所以不敢解除武装,希望崔彦曾先把尹堪停职。

崔彦曾也不傻,你们一帮人剑拔弩张地冲了过来,谁还看不出来你们想干嘛?

当时情况紧急,庞勋部队距离徐州已经不远,为了阻止他们过来,崔彦曾把城里大部分士兵交给下属元密,让元密带兵去对付叛军。

元密手下共有三千人,当时叛军人数也不是很多,元密对付他们并不难,但是崔彦曾给元密提了个要求——保证张敬思的安全。

唐懿宗在位期间宦官势力很大,崔彦曾不敢得罪宦官,所以要求元密确保宦官张敬思能活下来。

这给元密出了一个难题。

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元密可以放开手脚攻击叛军,但是现在既要打仗又要救人,这就给元密增加了难度。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15 10:16:23
祝大家周末愉快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17 21:50:50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0 13:43:10
不久之后,元密部队来到任山,庞勋一方即将通过这里,元密决定在任山伏击敌人。

考虑到张敬思的安全,元密没有选择直接攻击,而是打算等叛军进入驿馆休息的时候,再发动攻势。

为了摸清敌人的情况,以便营救张敬思,元密还让人伪装成砍柴的在山里活动。

计划看上去不错,但是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一个漏洞——元密布置的环境不够真实。

叛军抵达任山附近后,发现驿馆里没人,这太不正常了。

看到附近有几个砍柴的,叛军就把他们抓了过来,经过逼问,叛军知道了元密的计划。

庞勋将计就计,让士兵们做一些假人留下来,然后率众偷偷溜了。

到了晚上,元密的人马才发现不对劲,但是又怕晚上被人打埋伏,直到天亮他们才去追叛军。

等元密反应过来,派兵追击的时候,叛军已经逼近了宿州。

宿州长官焦璐没有多少兵,为了拦住叛军,他派人挖开汴水的堤坝,想用大水来拦路。

但是叛军速度很快,趁水浅的时候冲了过去,后来引过来的水越来越多,形成一条深河,反而阻碍了后面的元密部队。

利用这个时间差,叛军迅速打下了守军不多的宿州城,庞勋利用城里的财物招兵买马,又招来了几千人,叛军的实力增强了。

一天之后,元密部队终于赶到宿州,他马上叫人围住城池。

这时突然狂风呼啸,庞勋部队乘机把点燃的箭头射向外面的草屋,火借风势,越烧越旺,限制了官军的进攻。
白天进攻受挫后,元密决定先等一等,风总有停的时候吧!

不过对手不想等。

到了晚上,庞勋逼迫一些妇人在城内敲战鼓,做出一副军队还在城里的样子,然后庞勋他们悄悄坐了数百条船跑了。

天亮之后,元密才察觉到敌人走了,由于敌人这时距离徐州城已经很近,官军来不及吃饭就追了过去。

不久之后,元密部队终于追到了敌人。

庞勋他们似乎在等官军,他们把几百条船停在一边,摆好了架势,但是当官军冲过来的时候,叛军又掉头就跑。

叛军看起来不堪一击,元密很兴奋,下令全军进攻。

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注意到那些船。

那些船并不是空的,里面藏了上千个叛军士兵。

等元密全军都在前面追的时候,船里的叛军冲了出来,袭击元密部队的后方,原本撤退的叛军也开始反攻,元密部队两面受敌,全军覆没,元密本人战死。

元密带走了徐州城里大部分守军,他的战败导致崔彦曾再也无力抵挡敌人。

等到叛军快到的时候,坐镇徐州的崔彦曾才知道元密已死,这时请求朝廷派援兵已经来不及了,崔彦曾只好组织老百姓守城。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0 20:11:51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1 23:14:14
这时叛军人数达到了七千左右,城里临时拼凑的守军根本挡不住他们,庞勋等人很快攻占了徐州城,崔彦曾被庞勋抓了起来。

这时庞勋的胆子大了,找来一个叫温庭皓的人,逼他为自己写份文书,向朝廷索要徐州刺史的职务。

庞勋没有料到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武力面前屈服。

温庭皓要求回家写文书,庞勋同意了,一天之后,庞勋要温庭皓交出写好的文书。

其实温庭皓根本没写,他对庞勋说:“我回去是想和家人见个面,如今已经和家人道别,我是来领死的。”

看到眼前这个人这么有勇气,庞勋也有点佩服,没有再为难他。

趋炎附势的人总是有的,庞勋很快找到一个叫周重的人,为自己写好文书,向唐懿宗索要徐州刺史一职。

在要官的同时,庞勋也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他派将领刘行及带人进攻濠州,另派将领李园进攻泗州。

由于两地长官的应对策略不同,这两路人马取得了不同的战果。

濠州刺史卢望回对打仗不熟悉,看到敌人杀到城下,卢望回手足无措,居然打开城门,款待敌人,以为这样自己就安全了。

他想多了,刘行及轻松占据城池后,马上把卢望回抓了起来。

对手不会因为你的懦弱放过你。

相比之下,泗州刺史杜慆就厉害多了。

前文里介绍过,杜慆之前就和庞勋交过手,以前庞勋部队在杜慆的辖区想闹事,幸亏杜慆当时在周边布置了军队,庞勋才不敢动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杜慆是个有准备的人。

这次李园带领叛军进犯,杜慆也做好了安排,李园的先头部队首先抵达泗州城下,有近百人。

杜慆一看,决定先给李园来个下马威。

杜慆假意配合,把这一百个叛军放进了城里,用城内的守军全歼了这批人。

李园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一天之后,他率领大部队赶来,开始攻城。

杜慆估计庞勋不是个善茬,很早就开始做战备工作,他在城楼上囤积了不少东西,当李园的士兵开始攻城时,守军用弓箭和石头予以痛击,叛军损失惨重,李园只好暂时停手。

民间也有人在协助官军平叛,比如辛谠。

辛谠此人没有官职,但是十分关心朋友,他见叛军在逼近泗州,特意去见老朋友杜慆,劝杜慆赶紧逃走。

躲避危险,是人的本能反应,不过除了本能之外,人还有责任意识。

杜慆是泗州的长官,他慷慨激昂地说:“太平时候当官,危难时候逃走,我干不出来这种事,我将和大家死守城池!”

辛谠也是一条好汉,听泗州刺史这么一说,他也决定帮忙守城。

辛谠先回到居住地广陵,和家人告别,然后再次前往泗州。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2 08:23:46
祝大家周末愉快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3 20:38:32
不久之后,庞勋派部将李贺打了过来,由于泗州守军早有准备,李贺的部队迟迟没有进展。

庞勋很生气,让部将吴迥接管了李贺的人马,在吴迥的指挥下,叛军对泗州城发起了狂攻,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个节骨眼上,唐懿宗在干嘛呢?

他也没有坐视不理,他给泗州派出了援军,当时一支援军就在泗州附近的洪泽,但是带兵的宦官郭厚本胆小怕事,他听说攻城的叛军人多势众,吓得不敢靠近泗州城。

得不到支援,泗州城的陷落是早晚的事,辛谠在关键时候站了出来,冒险出城前往洪泽,找到了那里的援军。

联系上援军之后,辛谠说了半天,总算让郭厚本有了发兵的打算。

不料这时又跳出来一个胆小鬼——郭厚本的部将袁公弁。

袁公弁当众说:“敌人很强,我方自身难保,无力支援。”

强敌当前,难免产生一些畏惧心理,但是对手不会因为你的畏惧而心慈手软,唯有奋起反击,才有机会扭转局势。

听了袁公弁的丧气话,辛谠怒道:“泗州城危在旦夕,你奉命支援,却不敢过去,这是背叛国家!我要杀了你!”

说完之后,辛谠拔出了宝剑,郭厚本见势不妙,赶紧拉住了辛谠。

被袁公弁这么一闹,即将出发的援军又停了下来,眼看这几个将领如此懦弱,辛谠十分悲愤,对着泗州方向大哭不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援军士兵们被辛谠的行为感动,纷纷表示想去支援泗州,郭厚本不好再阻止,就拨给辛谠部分人马。

手里终于有了一些人,辛谠马不停蹄,带人返回城池。

这批援军刚出发没多久,又出现了问题。

当时叛军正在猛攻泗州城,喧闹之中不知道城里发生了什么情况,援军里有个胆小的人就说:“叛军已经把城池打下来了,我们回去吧。”

听到这句话,辛谠火冒三丈,把那人抓住,要杀他。

被辛谠抓住的人是军队里的判官,士兵们不希望判官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纷纷为他求情。

辛谠乘机表示:放人可以,但你们要跟我一起上船去支援泗州城。

就这样,一行人逼近了城池,城里的守军看到有人来帮自己,士气大振,在官军们的内外夹击下,叛军被暂时击退,辛谠等人进了城。

虽然辛谠等人进了泗州城,但是泗州守军依然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缺粮。

在叛军长时间的围困下,外面的物资进不了城里,城里的存粮越吃越少,为了省点粮食,守军在饭里加水,以稀饭度日。

人是铁,饭是钢。缺粮肯定是不行的,辛谠毛遂自荐,表示自己愿意出去找援军。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4 13:36:47
为今之计,必须让援军带粮食过来,泗州长官杜慆同意了,让辛谠负责突围求援。

叛军人多势众,又设下了重重封锁,辛谠该怎么出去呢?

只要肯奋斗,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突围,辛谠做了周密的准备,他挑选了十名士兵,然后备好了一只小船和大斧子。

到了晚上,在夜幕的掩护下,辛谠等人坐船悄悄出城,用斧子破坏了敌人设在河面上的障碍物,迅速冲了出去。

天亮之后,敌人才发现不对劲,赶紧坐船追辛谠。

这时辛谠的小船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他的小船速度快,敌人虽然人多船大,但是他们的大船很笨重,怎么追也追不上辛谠。

辛谠等人拼命划船,总算甩掉了敌人,来到了润州(今天的江苏镇江一带)。

坐镇润州的是唐朝将领杜审权,当时泗州长期被叛军围困,官军都不了解泗州的战况,幸亏辛谠突围出来,杜审权才知道泗州守军缺粮,他立即让人备好大量粮食,让辛谠带回泗州。

可是返回泗州之后,辛谠才发现一个问题——很难进入泗州城!

叛军在泗州城外有很多人马,还在经过泗州城的淮河上架起了铁索,使出一招“铁索拦河”,援军想靠近城池都十分困难。

进不了城,援军带来的粮食就运不进去,泗州城守军缺粮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但是看到城外乌压压的叛军,援军部分士兵又出现了畏战情绪。

为了激励大家,辛谠当众说:“我打头阵,我打赢了你们跟上,我打输了你们撤退,怎么样?”

部分人员还是不同意。

遇到困难不要紧,勇气和技巧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法宝。

辛谠灵机一动,从队伍里选出胆大敢打的几十人,然后在三只船上装上粮食,一行人坐船沿着淮河靠近城池。

这是一幅豪气冲天的画面!

叛军当然要阻止粮食运进城,他们在岸边疯狂放箭,辛谠的船几乎插满了箭头,但是他们毫不退缩,一往无前!

不一会儿,船队来到了叛军设置的铁索面前。

铁索是叛军在河面设下的障碍,辛谠早有准备,他叫人拿出大斧头,把铁索击断,船队顺利进了城。

看到辛谠等人冒这么大的风险来支援自己,城里的守军感动不已,有了这三船粮食,补给暂时不用愁了。

不过这时还有一个问题:辛谠的船虽然进来了,但是还有部分援军没进来。

另一部分援军是由宦官张存诚带领,张存诚可没有辛谠那么勇敢,他的9支粮船还被堵在淮河上。

如果让这9支粮船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浑身是胆的辛谠再次驾船出城,来接张存诚!

为了鼓舞士气,辛谠对张存诚的士兵们说:“敌人人数较少,很容易打败他们。”

将是三军胆,有辛谠这种胆大的带头,士兵们的胆气也壮了几分,他们敲着战鼓冲向敌人,叛军看到这阵势也怂了,援军的船队得以全部进城,泗州守军缺粮的问题被解决了。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5 07:34:23
打归打,谈归谈。在叛军和官军交战之时,朝廷和庞勋也在接触,唐懿宗喜欢让宦官当使者,这次他又派出大宦官康道伟,让康道伟去徐州见庞勋。

庞勋还是那句话:“要当徐州刺史。”

左等右等,庞勋没有等来自己的任命书,而是等来了对付自己的官军。

唐懿宗虽然荒唐,但是并不打算对庞勋妥协,他派出将领康承训、戴可师、王晏权三人,让他们率军讨伐庞勋。

官军出动了不少人,戴可师带着三万人马,很快打到叛军占据的都梁城。

都梁城内的叛军人数不多,官军是占优势的。

可惜戴可师有点轻敌。

城里的叛军知道抵挡不住,在城楼上喊话说:“我们正在和头领商议投降的事情。”

戴可师居然信了,下令部队后退五里。

到了晚上,城里的叛军乘机逃走,留下一座空城。

戴可师没有吸取教训,而是为得到一座空城沾沾自喜,他觉得叛军不足为虑,放松了警惕。

过于轻敌,就容易被敌人算计。

这一天,一场大雾笼罩了都梁城,可见度很低。

大雾之下,一伙人在悄悄靠近都梁城,由于视线不清加上疏于防范,戴可师的士兵没有发现来人。

逼近都梁城的,是叛军将领王弘立的人马。

等叛军来到城边,官军才反应过来,但这时已经来不及了,叛军发起突袭,准备不足的官军被打得一败涂地,戴可师本人被杀。

朝廷派来的大将被自己的部队干掉了,坐镇徐州的庞勋非常得意,派人把叛军得胜的消息传播到淮河以南,淮河以南的老百姓惊慌失措,纷纷逃往江南,躲避战乱。

唐朝的淮南节度使令狐绹见叛军势力大,使出了一个缓兵之计:他派使者去了庞勋那里,表示自己愿意帮庞勋说好话,请朝廷封庞勋为徐州节度使。

庞勋一直希望朝廷承认自己的地盘,听令狐绹的使者这么一说,他非常高兴,暂时停止了进攻,官军得以稍作休整。

之前轻敌的是戴可师,现在轮到庞勋轻敌了。

打了多次胜仗之后,庞勋膨胀了,觉得官军不是自己的对手,不再研究军事部署,而是经常吃喝玩乐。

骄傲让人麻痹大意,当庞勋在享乐之时,朝廷则给将领康承训调去了大量部队。

形势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着调来的官军越来越多,骄奢淫逸的庞勋发现不对劲了。

以前自己招兵,轻轻松松就能招来很多人。

现在招了半天都没人来!

怎么回事?情况不对啊。

招不到新兵,叛军面临的压力可一点没减,由于对面的官军增多,驻守各地的叛军都要求庞勋增派援军。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5 12:50:3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气急败坏的庞勋于是派人到处抓壮丁,搜刮老百姓的财物当军费,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老百姓们很聪明,庞勋到处抓壮丁,他们就好地方躲起来,庞勋一天只能抓到20多个壮丁。

与之相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军将领康承训的人马越来越多,朝廷调给他七万人马。

公元869年,康承训带兵推进到柳子镇(今天的安徽宿州北部一带),建造了很多防御工事,这里距离庞勋所在的徐州不远,庞勋开始感受到压力。

这时庞勋阵营里出了一个叛徒,差点提前要了庞勋的命。

庞勋手下有个将领叫孟敬文,他负责镇守丰县,手里有不少兵,由于自己兵强马壮,孟敬文有了自己当老大的想法,暗中准备对付庞勋。

当时官军逼近孟敬文的部队,庞勋怕丰县守不住,派了一支部队支援孟敬文,然而孟敬文这时已经和庞勋不是一条心了,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消耗庞勋的嫡系人马。

孟敬文和庞勋派来的援兵约好:由援兵先冲,孟敬文的部队随后就到。

援兵不知有诈,冲向了官军的阵地,结果他们拼光了所有人,也没看到孟敬文的人马出现。

庞勋也不傻,他很快得知了孟敬文的计划,为了尽快解决孟敬文,他想了一个计策。

庞勋派人对孟敬文说:“我方大将王弘立已经打下了淮河以南地区,我准备去安抚那里,请众将赶来徐州,在众将里找个人管理徐州。”

孟敬文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可以升职了,兴冲冲地赶了过来,一到就被庞勋的人干掉了。

虽然很快解决了一个叛徒,但庞勋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为了扩大地盘,庞勋派兵攻打海州(今天的江苏连云港一带),海州一带的唐军早有准备,他们暗中破坏了路上的桥梁,又让桥梁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

叛军走上桥的时候,被损坏的桥柱子支撑不住,顿时倒塌,叛军摔死了不少人,这时官军从埋伏的地方冲了出来,干掉了对手。

康承训擅长使用骑兵,在骑兵犀利的攻势下,庞勋屡战屡败。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庞勋不得不派出了己方的高手——王弘立。

前文里介绍过,王弘立是庞勋手下的一名悍将,唐军大将戴可师就是被王弘立打败的。

现在叛军受挫,王弘立主动请缨去对付康承训,庞勋同意了。

当时唐军聚集在鹿塘寨(今天的河南永城一带),王弘立故技重施,带领三万人马过了濉水(淮河的一个支流),悄悄围住了鹿塘寨。

在之前对付戴可师的时候,王弘立就是带兵偷偷靠近,把戴可师部队打得措手不及,这一次,王弘立觉得自己又能赢了。

但是康承训和戴可师不一样,他没有放松戒备。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5 20:47:46
得知敌人到来,康承训先派出了骑兵。

凶悍的骑兵呼啸而来,在对手的军阵里来回冲杀,叛军难以抵挡,乱作一团。

康承训抓住时机,带着主力部队冲向惊慌失措的叛军,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叛军将领王弘立狼狈逃走。

被寄予厚望的王弘立失败了,唐军继续向前推进,逼近柳子镇(今天的安徽宿州一带),镇守这里的叛军将领叫姚周。

姚周也是庞勋手下的一员悍将,柳子镇离庞勋的基地徐州不远,庞勋对这里很重视,调给姚周的都是精兵。

不过姚周有个弱点——急功近利。

当时唐军和叛军之间隔着一条河,姚周急于立功,带兵过河来战。

康承训不慌不忙,给他来了一招“半渡而击”,让唐军趁叛军过河时攻击他们。

正在过河的叛军抵挡不住,逃回柳子镇,唐军顺势追了过去,包围了柳子镇。

本来叛军在柳子镇有坚固的营垒,唐军一时半会打不进去。

不过姚周的运气不太好,这时突然狂风大作!

唐军灵机一动,在叛军的营垒周边放了一把火!

火借风势,越烧越旺,叛军再也待不下去,夺路而逃。

然而姚周没有料到,前面有人在等他们。

康承训估计姚周会逃走,提前让骑兵埋伏在路上。

姚周部队好不容易从大火里逃了出来,走到官军的伏击圈时,叛军已经是人困马乏,战斗力直线下降。

这时康承训的骑兵冲了出来,筋疲力尽的姚周部队抵挡不住,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徐州之后,庞勋吓了一跳,很多叛军士兵都在姚周手里,徐州城的叛军并不多,现在姚周败了,事态严重。

为了扭转败局,庞勋派人在徐州城内疯狂征兵,强行把男性居民充军,拼凑出一支三万人的部队。

掌握一定的兵力之后,庞勋有了底气,准备对官军展开反击。

来自魏博镇的官军多次攻打叛军,庞勋决定先打击他们(魏博镇是唐朝后期设置的一个藩镇,在河北南部)

当时叛军和魏博军在徐州附近的丰县交战,庞勋带上人马,悄悄靠近了丰县。

当时丰县在叛军的控制下,魏博军一时打不进去,就在城外设下了五座营垒,与叛军对峙。

庞勋还是有两下子,他来到丰县之后,很快想出了一个破敌之策。

先是派兵进攻魏博军的一个营垒。

喊杀声响起之后,其他四个营垒的魏博士兵赶紧过来支援。

庞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提前在路上设下了伏击圈,干掉了很多官军士兵,援军被迫退了回去。

魏博军的士气因此受到打击,又听说叛军首领庞勋来了,官军暂时退兵了。

庞勋在丰县赢了一次,不过在泗州,他却失去了一员大将。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5 23:07:47
当时叛军正在进攻泗州,带兵的叛军将领是王弘立和吴迥。

唐军将领马举带兵支援泗州守军,这个马举很会打心理战,他让士兵们大张旗鼓地前进,把声音弄得很大,正在包围泗州城的叛军被吓了一跳,以为来了大量唐军,叛军不敢再攻城,收缩到了城西边的营寨里。

马举二话不说,带兵包围了叛军的营寨,然后让人放了一把火。

叛军的营寨是用木头搭建的,被烧得一塌糊涂,唐军乘机发动猛攻,打垮了叛军,大将王弘立被杀,吴迥被迫带兵退走,泗州城终于解除了包围。

猛将战死,庞勋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扭转局面,他决定和康承训带领的唐军主力决一死战。

此战关系重大,庞勋为了确保胜利,派人联系了襄城等地的叛军,约好时间一起攻击唐军所在的柳子镇。

庞勋这次是下了血本,不过后来发生了两件事,影响到了战局。

第一件事是有人通风报信。

有叛军士兵逃到康承训那里,把庞勋的计划告诉了他,康承训因此做了充分的准备,预先埋伏好了人马。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庞勋还没动手,已经被对手看光了底牌,这仗还怎么打?

第二件事就是庞勋自己的错了——他迟到了。

到了约好的时间,襄城等地的叛军赶来了,庞勋部队却没有按时出现。

如果庞勋不迟到,叛军聚集足够多的人马,还有能力一搏,现在庞勋没有按时赶到,其他叛军也没有等他,自己先冲向柳子镇。

这部分叛军一头钻进了唐军的伏击圈,很快被打败了。

这时庞勋部队才匆匆忙忙赶了过来,他们的友军都已经被唐军打崩溃了。

庞勋手下的士兵,大多是临时拉来的壮丁,缺乏专业的军事训练,他们看到唐军这么厉害,纷纷不战而逃。

机不可失,康承训立即带兵发起猛攻,把庞勋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庞勋原本带来了数万人马,逃回徐州时只剩下三千人。

柳子镇一战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庞勋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唐军持续推进,庞勋的地盘逐渐缩小。

这时宿州还在叛军手里,如果唐军拿下宿州,就可以向北攻打庞勋所在的徐州。

庞勋对宿州很重视,派出了亲信张儒和张实,让他们统领留在宿州的叛军,同时让部下张玄稔管理当地政务。

留在宿州的叛军还有数万人,唐军如果不打败他们,就难以全力对付庞勋,因此唐军集中兵力,把张儒部队包围了起来。

这让庞勋看到了一个机会。

唐军的军队集中在宿州,其他地方的防守就薄弱了,叛军将领张实给庞勋写信,劝他带兵攻打宋州(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来一招“围魏救赵”,逼唐军回去救援宋州。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6 13:13:04
庞勋觉得有道理,让部下许佶留守徐州,自己带兵向宋州方向前进。

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有一个前提——叛军要能守住宿州。

那么张儒他们能否守得住呢?

一开始,张儒干得不错,带着士兵们坚守城池,唐军的强攻没多大效果。

人不能太死脑筋,一个办法不行的时候,不如试试别的办法。

康承训见强攻不行,就换了一招:派出一些能说会道的人在城边喊话,招降叛军。

这一喊,还真有用。

叛军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人有别的想法,比如负责宿州政务的张玄稔。

张玄稔起初在唐军里面任职,后来是被迫加入叛军的,他并不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庞勋,听到城外唐军的喊话之后,张玄稔决定乘机行动。


张玄稔手下也有一些人马,他们都愿意向唐军投降,张玄稔于是暗中派人联系康承训,表示自己会干掉张儒等人,请唐军赦免归降之人。

康承训非常高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张玄稔开始暗中部署。

某一天,张儒和几个将领正在开怀畅饮,张玄稔让亲信去安排人马,然后自己来到张儒那里。

张儒可能还以为张玄稔是来喝酒的,万万没想到自己死期将近。

张玄稔来了之后,当众大呼:“庞勋已经被杀,张儒怎么还活着?”

周边的士兵早就和张玄稔达成一致,听到张玄稔的喊话之后,士兵们立即冲过去,杀死了张儒等人。

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唐懿宗很高兴,赏赐了很多财物给张玄稔,张玄稔没有让他失望,后面又立了一功。

当时符离和徐州还在叛军手里,很多叛军还不知道张玄稔加入了唐军,张玄稔利用这一点,想出了一个作战计划。

他在宿州城边放了一把火,然后带兵离开,在外人看来,张玄稔部队似乎是从宿州城里逃出来的。

然后张玄稔部队赶到符离,这里的叛军以为他们在被唐军追击,马上让他们进了城。

进去之后,张玄稔杀死了守军将领,率众赶往徐州。

这时庞勋不在徐州,留守徐州的是他的亲信许佶。

许佶消息比较灵通,已经知道了张玄稔的事情,他立即命令守军加强戒备。

不过现在叛军大势已去,许佶等人已经守不住了。

张玄稔来到徐州城下之后,没有让部队强攻,只是对守军喊话说:“朝廷只杀反贼,和其他人无关,你们若是犹豫不决,不久会和反贼同归于尽!”

庞勋这时已经是穷途末路,留守徐州的叛军士兵们听了张玄稔的话之后,纷纷投降,张玄稔部队轻松拿下徐州,干掉了许佶等人。

庞勋这时在干嘛呢?

他已经顾不上徐州了,他正带兵一路向西打,准备攻击宋州。

宋州的唐军凭城固守,庞勋占不到什么便宜,只好转而进攻亳州。

不过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康承训的人马很快追了过来。

得知庞勋的下落后,康承训立即派大批唐军追了过去,庞勋部队已经是强弩之末,在唐军的攻击下全军覆没,庞勋当场被杀,历时两年的庞勋起义结束了。

然而这次动乱并没有让唐懿宗吸取教训。

在他看来,事情结束了,又可以开心地玩耍了。

唐懿宗又开始大摆宴席,不理政务,把事情都交给了宰相路岩。

如果路岩负责任也还好,可惜,他是个贪官。

路岩平时花钱就喜欢大手大脚,很多人给他送钱,连他的手下边咸也狐假虎威,收了别人不少钱。

一个叫陈蟠叟的小官看不下去,给唐懿宗上书说:“请去边咸家里搜查,他家的钱抵得上唐军两年的军费。”

唐懿宗开始不知道边咸是哪个,后来才知道是路岩的亲信,他很快做出了处理。

惩罚边咸?哈哈,你想多了。

唐懿宗是个爱玩的人,还要靠路岩帮他干活呢,他没有找路岩亲信的麻烦,而是把陈蟠叟发配到了很远的地方。

从此之后,无人敢弹劾路岩的人,朝廷越来越乱。

除了路岩,当时还有一个叫韦保衡的人很有权势。

韦保衡的老婆是同昌公主,是唐懿宗最宠爱的女儿,唐懿宗爱屋及乌,重用韦保衡。

路岩和韦保衡联手,一起打击政敌,官员刘瞻就是一个例子。

刘瞻原本是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他平时和路岩政见不合,路岩对他恨之入骨,一直想打击他。

公元869年,路岩等来了一个机会,这一年,唐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病死了。

唐懿宗最宠爱这个女儿,无法接受她的离去,一怒之下,唐懿宗处死了参与治疗的翰林医官,把他们的亲人抓了起来。

翰林医官莫名被杀,其家人无辜被抓,面对这样的事情,刘瞻忍不住了,他找到负责进谏的官员,想请他们进谏,劝劝唐懿宗。

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么多负责进谏的官员,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

没办法,刘瞻只好亲自上书,劝唐懿宗不要伤及无辜,结果惹恼了唐懿宗。

刘瞻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的对手就不一样了,他们毫无底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刘瞻的求情让唐懿宗很生气,路岩和韦保衡利用这个时机,编造了一个谎言。

他们一起上书,说刘瞻和医官合谋毒死了同昌公主。

这个谎言实在很拙劣,刘瞻干嘛要害公主呢?

唐懿宗没有仔细调查,就把刘瞻贬到了远方。

路岩和韦保衡很得意,他们的合作达到了目的,不过没过多久,这两个“好朋友”闹翻了,这是怎么回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两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暂时合作的,当他们的利益有冲突时,自然要化友为敌了。

为了争权夺利,二人开始反目。

路岩虽然受到唐懿宗的重用,但韦保衡是唐懿宗的女婿,关系更近,因此韦保衡发挥优势,在唐懿宗面前说了很多关于路岩的坏话。

路岩收了那么多钱,想抓他的把柄很容易,在韦保衡的不懈努力下,唐懿宗把路岩贬为西川节度使。(西川在今天的四川西部一带)

这下子韦保衡权势大增,他大力排除异己,重臣王铎和萧遘都遭到他的打压,韦保衡成了朝廷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不过韦保衡没有风光太久,公元873年,唐懿宗生病了。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6 13:34:18
【第三章】 拥兵自重的高骈

公元873年,唐懿宗这次病的很重,眼看就要不行了,这时宦官们再次发威,在他们的操纵下,唐懿宗的第五个儿子李儇被立为太子。

不久之后,唐懿宗病死,李儇登上了皇位,成为唐朝的第19个皇帝,史称唐僖宗。

韦保衡之所以能够掌握大权,主要是因为唐懿宗重用他,现在皇帝换成了唐僖宗,韦保衡开始倒霉了。

唐僖宗有他自己的亲信,那些人自然要和韦保衡争夺权力,很快有人状告韦保衡,韦保衡被唐僖宗贬为贺州刺史。

这还没完,一个月之后,韦保衡又被贬到崖州当县令,接着又被赐死。

旧的权臣被除掉了,新皇帝唐僖宗会有什么作为呢?

大臣卢携希望唐僖宗关心百姓疾苦,建议朝廷减免租税,用粮食救济灾民。

唐僖宗倒是听了进去,下令执行,但是那时朝廷已经运转不灵,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

唐僖宗的爷爷唐宣宗在位期间,唐朝统治比较稳定,唐宣宗勤于政务,人们觉得他有其先祖唐太宗的风范,称呼他为“小太宗”。

唐僖宗的父亲唐懿宗掌权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唐懿宗花钱大手大脚,重用奸臣,大好局面一去不复返。

到了唐僖宗统治时期,情况更加严重。

唐僖宗登基的时候只有12岁,以玩乐为重,把很多政务都交给身边的宦官处理。

最受唐僖宗信任的一个宦官,叫田令孜。

田令孜读过一些书,很会逗唐僖宗开心,唐僖宗把他当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经常和他一起喝酒,田令孜因此受到重用。

田令孜是个小人,对他来说,百姓受苦并不重要,巴结好皇帝,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由于唐僖宗开销太大,钱经常不够用,田令孜为了讨好他,出了一个馊主意:没收长安商人的货物。

这分明是在瞎搞,但由于田令孜权势太大,百官之中竟然无人敢反对。

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面。

有一次,长安一带发生了蝗虫灾害,大量的蝗虫飞进长安附近的田地,吃掉了很多庄稼。

在正常情况下,官员应该把灾情上报,请朝廷赈灾。

但是在唐僖宗时代,官场已经不正常了。

长安当地官员对唐僖宗说:“蝗虫飞到长安,不吃庄稼,全死了。”

看来这是一群深明大义的蝗虫。

如此荒谬的事情,唐僖宗居然不追究,重臣们还都来道喜,认为这是吉兆。

这时的唐朝,犹如一个火药桶,随时可能爆炸。

公元875年,导火索被点燃了。

这一年,山东和河南一带发生了长时间的旱灾,粮食收成大减,官员们却没有把真实情况上报,依然像以前一样征收租税,百姓们走投无路,开始聚众起义。

带头的人叫王仙芝,他聚集了好几千人,在长垣(今天的河南新乡一带)揭竿起义,他的部队被称为“草军”。

王仙芝的起义,引出了一个人物——黄巢。

黄巢起初以贩卖私盐为生,他武艺不错,喜欢闹事,住的地方离王仙芝那里不远,听说王仙芝起义之后,黄巢也拉起一支人马,加入了草军。

经过不断的招兵买马,草军的人数越来越多,达到了几万人的规模,这已经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唐朝朝廷十分重视,任命老将宋威为招讨使,让他统领各路官军去对付草军。

如果各地官军密切配合,也许可以迅速打败对手,但是由于唐僖宗统治期间政务混乱,军纪不严,官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一个叫张晏的将领奉命带兵去打草军,打完返程之时,听说又有草军的人马出现,朝廷就命令张晏等人原地待命。

不料张晏公然抗命,带着手下士兵气冲冲地来到郓州。

郓州的将领见势不妙,赶紧用好酒好菜招待张晏等人,才算平息了这件事。

这件事是张晏有错,但是当时朝廷已经乱了规矩,张晏最终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虽然内部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官军毕竟人多势众,在宋威的统一指挥下,官军在沂州(今天的山东临沂一带)击溃了草军。

草军大败,但是首领王仙芝没有在战场上被杀死,而是趁乱逃走了。

宋威没有查清楚,就向朝廷上报:王仙芝被干掉了。

打败了草军,除去了王仙芝,就没必要让这么多官军聚集了,宋威就让各地官军返回了自己的驻地。

这给了王仙芝一个喘息的时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王仙芝再次聚众起兵,草军卷土重来。

这次草军动作很快,迅速打下了汝州(今天的河南汝阳一带),抓住了当地长官王镣。

汝州离洛阳很近,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地位重要,草军的这次行动对朝廷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唐僖宗为了拖住草军,下令对王仙芝既往不咎。

王仙芝没有理会朝廷,继续带兵攻城略地,又出人意料地向南攻击,打到了庐州等地(今天的安徽合肥一带)。

关键时刻,唐僖宗身边出现了一位高人——郑畋。

郑畋来自荥阳,年轻时就聪明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其父郑亚是当时宰相李德裕的助手,深得李德裕器重。

被当朝宰相看重,郑亚看上去前途无量。

天有不测风云,在唐朝著名的“牛李党争”事件中,李德裕失势,被贬官,郑亚也跟着倒了霉。

虽然父亲被贬官,但是聪明的郑畋依然用才华证明了自己,十八岁就考上进士,开始做官。

后来的宰相换成了令狐綯,令狐綯和李德裕是政敌,郑畋被视为李德裕的人,因此一直得不到重用。


直到唐僖宗上台,郑畋才靠着出众的才能当上宰相,他对负责对付草军的宋威等人十分不满,向唐僖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郑畋认为宋威严重失职,正是由于他的谎报军情,导致平叛行动功亏一篑,现在宋威消极避战,他的副手曾元裕按兵不动,指望他俩是很难平叛成功的。

接下来,郑畋推荐了将领崔安潜和张自勉,这次唐僖宗听了他的话,起用了这二人,战局开始有所改观。

草军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又向西打到蕲州,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事,让草军产生了内讧。

事情的起因,和一个叫王镣的官员有关。

王镣是个普通的官员,在汝州被草军抓住,他本身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是他有个厉害的哥哥——王铎。

王铎和郑畋一样,也是宰相,而蕲州长官裴渥又和王铎关系好。

这让草军首领王仙芝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王仙芝起兵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并不想一直打仗,现在当朝宰相的弟弟落在自己手里,王仙芝决定好好利用这个筹码。

在王仙芝的安排下,王镣给裴渥写了 ,请朝廷和草军和谈,表示只要给王仙芝一个官职,草军就不再作乱。

收到王镣的信之后,裴渥马上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同时设宴款待王仙芝和黄巢等人,事态暂时缓和了下来。

面对这个新情况,朝廷大臣们的意见分成了两派。

大多数人认为:以前嚣张跋扈的庞勋都被消灭了,王仙芝的实力不如庞勋,凭什么对王仙芝妥协呢?坚决反对给他封官。

但是王镣是宰相王铎的弟弟,可能是想把弟弟从草军手里救出来,王铎拼命支持招安。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唐僖宗最终答应了王仙芝的要求。

经过商议之后,朝廷封王仙芝为监察御史,派了一个使者去草军那里宣布任命。

王仙芝很高兴,终于有官做了;王镣很高兴,终于可以活命了,事情似乎可以平息了。

但是有人不高兴。

草军里可不是只有王仙芝一个重要人物,黄巢在草军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是朝廷只给王仙芝封了官,压根没提到黄巢,这让他很不满。

既然无视我,那就别怪我翻脸无情了。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6 21:21:41
黄巢指着王仙芝破口大骂:“起初我们说好一起打天下,现在你独自去做官了,我们这五千人怎么办?”

说完之后,黄巢就把王仙芝打了一顿。

王仙芝是草军的首领,但是在黄巢打王仙芝的时候,草军士兵们并没有拦住黄巢。

很明显,草军士兵们已经不再那么信任王仙芝了。

王仙芝也不傻,一看这架势,他知道不能再接受朝廷的任命了,否则自己不一定能活着走出去。

被黄巢这么一闹,王仙芝被迫停止了和朝廷的和谈,草军继续和官军开战,在蕲州大肆劫掠。

打完之后,草军准备离开蕲州。

但是现在的草军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王仙芝和黄巢是好搭档,二人互相信任,配合作战。

但是这次招安事件改变了二人的关系。

在王仙芝看来,你黄巢竟然敢打我,似乎还有很多人支持你!

在黄巢看来,你王仙芝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值得信任!

二人难以再合作下去,只有分道扬镳。

草军总共有五千多人,决定散伙之后,王仙芝带走了三千多人,剩下的二千人跟着黄巢走了。

分开之后,二人各走各的道,王仙芝向西进攻鄂州(今天的湖北鄂州附近),黄巢则向北移动,打到了郓州(今天的山东菏泽一带)。

虽然分开了,但是二人依然算是盟友,几个月之后,二人又联手攻打宋州(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

人多力量大,再次合作的草军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把老对手宋威给包围了。

眼看情况不妙,朝廷赶紧派出援军,大将张自勉带了数千人马赶过去,好不容易帮宋威解了围,打跑了草军。

官军打了胜仗,按理说应该高兴,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之前的平叛主要由老将宋威负责,对于宋威这个人,朝廷重臣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宰相王铎和卢携看好宋威,认为张自勉的队伍应该由宋威统一指挥,这样才有利于集中力量对付起草军。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兵力有的时候应该集中使用,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但是这样做有一个前提:统帅的能力要够强。

另一个宰相郑畋觉得宋威并不是这样的统帅。

宋威部队被草军包围,张自勉部队打跑了草军,宋威没有因此感谢张自勉,反而觉得张自勉让自己很没有面子,二人之间有了隔阂。

郑畋认为这时如果让宋威管理张自勉,张自勉可能被宋威害死,因此坚决不同意让宋威指挥张自勉的部队。

在对付草军这件事上,官军和重臣之间都发生了分裂。

王铎和卢携很生气,觉得郑畋在捣乱,他们向皇帝提议:把郑畋撤职。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7 05:21:14
郑畋以一敌二,不占优势,他干脆使出一招以退为进:要求告老还乡。

唐僖宗不知道如何抉择,只好息事宁人。

朝廷在犹豫,王仙芝则继续攻城略地,不久之后,他带兵打到了随州。

上次的招安事件,让官军认识到王仙芝有投降的心思,招讨副使杨复光这时又派出了使者,劝王仙芝投降。

这个杨复光是个宦官,不过他和一般的宦官不一样,此人有勇有谋,是个厉害角色。

杨复光的使者游说了一番之后,王仙芝果然心动了,他并不想和朝廷死战到底,一直想捞个不错的官职就收手,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大将尚君长,让尚君长去和杨复光当面谈判。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王仙芝很有可能迅速投降。

但是宋威这时插手了。

招降王仙芝可是一件大功,宋威想抢功劳,派人在路上劫走了尚君长,然后宋威上报说:“尚君长在战斗中被我军活捉了。”

杨复光很不满,指出尚君长是来请降的,不是像宋威说的那样。

唐僖宗于是派使者过来调查,使者两边都不敢得罪,调查不了了之,尚君长最后莫名其妙地被杀了。

王仙芝和谈失败,还失去了一个大将,他再也不相信朝廷,带兵进攻荆南。

荆南节度使杨知温难以抵挡,赶紧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求援,李福很够意思,马上带人过来帮忙。

和黄巢分道扬镳之后,王仙芝的运气一直不太好,先是白白损失了大将尚君长,这次又被李福打败了。

接下来,招讨副使曾元裕盯上了王仙芝,几次大战下来,王仙芝损兵折将,最终被官军杀死,他的手下尚让带人投奔了黄巢。

黄巢这时在干嘛呢?他正在亳州和官军对峙。

现在王仙芝死了,黄巢成了草军新的首领,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冲天大将军。

名头虽然很唬人,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样,在这之后,黄巢连吃败仗。

面对不利的局面,黄巢使出一个缓兵之计:求和。

他给天平节度使张杨写信,请张杨把自己求和的意愿上报朝廷。

朝廷很快做出答复: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其部队去郓州(今天的山东菏泽一带)交出武器。

黄巢希望得到一个不错的官职,但是他不愿意交出武器,因此谈判破裂,黄巢继续带领草军流动作战。

这时朝廷起用了一个大将——高骈。

高骈是幽州人,出身军事世家,其父曾经在神策军里任职。

长大之后,高骈成了文武全才,文能和人辩论儒学,武能带兵打仗,战功赫赫。

由于高骈表现突出,朝廷起用他去对付草军。

一开始,高骈打仗还是很卖力的,他派出猛将张璘,把草军打得节节败退。

接着高骈带兵驻守在淮河以南,加固城防,招兵买马,军队扩充到七万人,成了朝廷最依赖的一支力量。

如果平叛成功的话,高骈将成为朝廷的大功臣。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高骈转变了心态。

黄巢在被高骈击败之后,带兵往南转移,不断拉壮丁入伍,一举攻占了广州,这时他手里已经有了数十万人马。

有了这么多的兵力,黄巢觉得自己有资本和朝廷谈判了,他托人给朝廷带话,希望朝廷任命自己为节度使。

在如何答复黄巢这件事上,朝廷重臣们发生了分歧。

宰相郑畋认为可以先答应黄巢,缓和一下局势,以后再慢慢收拾他。

另一个宰相卢携表示反对。

他反对的理由是:高骈已经在淮河以南做了大量战备工作,如果此时招安黄巢,会打击官军的士气。

郑畋和卢携争执不休,最后唐僖宗决定:给黄巢一个府率的官职。

府率是一种负责保卫太子的小官,节度使是一地的军政长官,二者差距很大。

这件事让黄巢和高骈都很不满。

黄巢不满的原因是:我要当节度使,你给我一个府率的小官,你这是看不起我!

高骈认为朝廷里有人对自己有意见,打仗不再那么积极。

占据广州后,黄巢原本打算在这里长住,但是他的士兵大多来自北方,希望能回北方,黄巢左右权衡之后,决定率众返回北方。

草军在桂州做了很多大船,顺着湘江北上,很快打下了潭州(今天的湖南长沙一带),接着进逼江陵(今天的湖北荆州一带)。

王铎这时正带兵驻守在江陵。

王铎此人在前文里提到过,他原本在朝廷里当宰相,这次他自告奋勇,亲自带兵来会会草军。

可是等草军真的来到面前时,王铎却怂了。

当时草军在路上打了很多胜仗,人数越来越多,靠近江陵时,草军自称有50万人。

王铎被这个数字吓到了,马上带兵赶去襄阳,宣称要去和那里的官军汇合,把江陵交给了部下刘汉宏。

不过刘汉宏没有考虑如何防守,他在想别的事情。

等王铎部队一走,刘汉宏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在江陵大肆抢劫,在草军到来之前就跑了,草军轻松拿下江陵,接着杀向襄阳。

镇守襄阳的是官军将领刘巨容,此人还是有些本事的,面对来势汹汹的草军,他很冷静,提前让部分人马埋伏在树林里。

不久之后,草军来了。

刘巨容先派骑兵迎敌,打了一阵之后,骑兵们假装不敌,转头逃跑,把草军引进了伏击圈。

等草军进入口袋阵之后,官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草军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黄巢带着残兵逃走。

这时刘巨容只要再加一把劲,黄巢估计就完蛋了。

但是刘巨容却没有乘胜追击,这是为什么呢?

当年大将康承训消灭了庞勋起草军,后来却被贬官。

这件事让刘巨容觉得,如果自己彻底消灭黄巢起草军,也会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因此他放了黄巢一马,没有继续追击。

黄巢的势力能够越来越大,和官军将领们纵容敌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
楼主:青山万马  时间:2022-01-27 13:04:24
从刘巨容手下逃走之后,黄巢带兵进入江西、安徽一带。

不久之后,官军又遇到一个消灭黄巢的好机会。

当时草军队伍里发生了瘟疫,很多士兵病死,黄巢陷入了困境。

各路官军都围了过来,官军人多势众,草军队伍里却有很多病人,一旦开打,黄巢在劫难逃。

危急时刻,黄巢决定利用一下高骈。

他给高骈写信,说准备投降。

高骈很兴奋,如果黄巢能在自己的手里被招降,那自己岂不是立了大功?

但这时其他官军也来了,要是让他们插手,自己就不突出了。

为了独占功劳,高骈向朝廷上报说:“自己很快就可以消灭黄巢,不用其他人帮忙。”

朝廷信了他,让其他各镇官军返回了原地。

高骈很高兴,不知道自己上了黄巢的当。

黄巢根本不想投降,是因为官军人多才故意骗高骈,现在其他官军已经撤了,黄巢马上翻脸不认人,派兵攻打高骈部队。

这把高骈气得够呛,他派自己的人马进攻草军,结果战败而归。

这本来是一次消灭黄巢的好机会,但由于高骈想独占功劳,导致官军功亏一篑,黄巢继续招兵买马,草军扩充到十几万人。

公元880年,黄巢带兵向北挺进,从采石(今天的安徽马鞍山一带)渡过长江,到达长江以北地区。

当时高骈的部队就在不远处,完全可以打击黄巢的部队。

但高骈没有任何动作。

郑畋和卢携的那次争论对高骈影响很大,高骈觉得朝廷里有人不支持自己平叛,为了让朝廷重视自己,高骈想了一个馊主意:放任草军不管,让朝廷重臣们感受到草军的威胁,这样朝廷就会全力支持自己平叛了。

因此,面对渡江而来的草军,高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玩火者,必自焚。

部将毕世铎认为此举不妥,他指出:“黄巢人多势众,各地守军难以抵挡,现在朝廷就指望我军,我军应该立即守住咽喉要道,挡住黄巢,如果让他们渡过淮河,中原就危险了!”

如果让黄巢拿下中原,后果不堪设想,高骈这才反应过来,准备让毕世铎带兵出征。

这时又出了幺蛾子。

高骈这个人很迷信,喜欢研究一些旁门左道,有个叫吕用之的人擅长这方面,因此得到高骈的重用。

现在高骈打算派毕世铎带兵出征,吕用之不想让毕世铎立功,就对高骈说:“大人立下了不少战功,现在黄巢还没被消灭,朝廷就已经出现对你不利的言论,如果出兵消灭黄巢,大人就是功高震主,会有危险,不如不出兵。”

下属们可以提各种各样的建议,至于选择哪一种方案,就是高骈的事情了。

经过反复思考,高骈最终决定:按兵不动。

于是,任凭朝廷派多少使者来催促,高骈就是不出兵。

局势对朝廷越来越不利。

十几万草军杀了过来,官军将领曹全带领六千人马迎战,由于对方人数太多,曹全败退到泗州(今天的安徽泗县一带),指望附近的官军来支援自己。

高骈的大军就在附近,如果他这时支援曹全,有可能挡住草军。

但是高骈铁了心要保存实力,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曹全部队最终被草军打败。

第4章 黄巢的巅峰

由于手握重兵的高骈按兵不动,草军得以迅速发展,渡过长江后,他们很快打到宋州一带,距离洛阳越来越近了。

这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一直和郑畋唱反调的宰相卢携不来上班了。

原来,之前有人提议先把黄巢索要的官职给他,等他赴任后再收拾他。

这是个不错的计策,只要黄巢去赴任,那他就是“下山虎”,到时对付他也许更容易。

但是卢携反对。

卢携总是对别人的建议不屑一顾,他认为草军在官军的打击下会向西逃入海里,不用给黄巢封官。

唐僖宗采纳了卢携的意见,结果草军的行动方向和卢携预料的相反:他们没有向西逃入海里,而是一路向东杀了过来。

这次误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卢携怕皇帝怪罪,干脆说自己病了,不来上班了。

如同滚雪球一般,草军一路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兵力剧增,黄巢的口气也大了,威胁沿途官军不要多管闲事,宣称自己将带兵打向洛阳和长安。

草军的势头越来越猛,唐僖宗害怕了,他把大宦官田令孜和几个宰相叫了过来,一起商量对策。

田令孜提议:派神策军去守住潼关。

潼关是关中的门户,如果神策军能够守住潼关,草军暂时威胁不到长安。

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现在的神策军已经不是当年的神策军了。

神策军是唐朝后期的禁军部队,负责保卫都城长安,刚组建的时候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发生了变化。

到唐朝后期,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连神策军都归宦官来管,因为神策军的待遇不错,所以很多有钱人想把自己的儿子塞进神策军,他们贿赂手握军队管理权的宦官,轻轻松松就让自己的儿子加入了神策军。

这些人是以享乐为目的来当兵的,平时缺乏军事训练,神策军的战斗力因此越来越差。

唐僖宗对此也有了解,听了田令孜的提议后,唐僖宗说:“那些人没怎么打过仗,恐怕不行。”

田令孜接着提出第二个方案:离开长安,逃到蜀地。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玄宗就是这么干的。

唐僖宗对这个方案也不满意,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派神策军去守潼关。

在朝廷调兵遣将的时候,黄巢继续带兵向西推进,很快打下了洛阳。

在前线抵挡草军的是大将齐克让的部队,他们已经打了很长时间的仗,军粮和物资都不足了,齐克让赶紧派人向朝廷求援。

唐僖宗派出了大将张承范,让他带领神策军火速赶往潼关。

神策军里的很多士兵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平时养尊处优,现在听说真要上战场,个个怕得要死。

为了不去打仗,他们花钱请一些体弱多病的穷人代替自己出征,因此这支神策军的战斗力并不高。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一带,在黄河和秦岭之间,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如果官军能守住潼关,关中暂时不会有危险。

但是朝廷的战备工作做的太差了。

神策军离开长安的时候,唐僖宗对将领张承范说:“很快会有援军来帮你们!”

结果张承范带兵出发后,没有等来援军,连军费都没收到。

唐僖宗指望宦官田令孜,而田令孜忙着准备逃跑,朝廷已经陷入混乱,官军的后勤工作也没人管,张承范和齐克让的部队都缺粮食,他们是饿着肚子在守潼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