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探析——源应探析

字数:9587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17 04:25:28 更新时间:2022-01-28 12:08:02

楼主:星级游客  时间:2022-01-16 20:25:28

《红楼梦》(源应)探析
细阅了《红楼梦》及其他相关书籍,形成三点认知,与各位读者交流探析。
一、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
关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开篇第一回便明说了:“朝代年纪,失落无考”。但是,作者偏又在书中给出了“真事隐”(甄士隐)和“假语存”(贾雨村)的隐喻,令读者心存疑惑,便去书中寻找线索。于是,人们获取了不同的答案,且各持己见,依据确凿。
笔者根据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红楼梦》进行断代。因为,书中叙述的人和事,已经刻印在纸上,无法穿越时空了。他们属于哪个朝代,依此顺延后推,故事就应该发生在该朝代(包含该朝代,以下均同)之后(注1)。
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人物。
书中第二回,贾雨村在与冷子兴的对话中说道:“……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上述人物,远的不提,近的有倪云林,元末明初画家;唐伯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祝枝山,明代著名书法家。
这表明,书中的故事,应在明朝之后。
(二)应用文章。
书中有三次提到了八股文。
七十三回:……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八十一回:贾政(对宝玉)道:“……我可嘱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习学八股文章……。”
八十二回:宝玉接着说道:“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书中的故事应发生在明清两朝。
(三)演唱戏曲。
书中出现不少看戏的情节,其曲目分别创作于不同的年代:
十一回:
《弹词》:《长生殿》第三十八出,为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
《双官诰》:又名《三娘教子》,为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所著。
十八回: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为《一捧雪》)为明末李玉所作昆曲传统剧目;
第二出《乞巧》:又叫《密誓》,为《长生殿》第二十二出;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第三十出戏,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著;
第四出《离魂》:有说是《牡丹亭》的第二十出,今版曲目中没有查到。
十九回:
《丁郎认父》:明朝戏曲;
《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有说是清初的宫廷大戏。
二十九回:
《满床笏》:又名《十醋记》,为清朝范希哲所作昆曲传统剧目;
《南柯梦》:明代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
五十四回:
《寻梦》:《牡丹亭》的第十二出;
《西楼》:《西楼记》为明袁于令所作昆曲传统剧目;
《楚江情》:明代冯梦龙所著;
《续琵琶》:清初昆曲剧本,有说为曹寅所著。
九十三回:
《占花魁》:明末清初李玉所著。
以上所列曲目,大多是明朝及明末清初的作品。因而可以推断,书中的故事应发生在清初之后。
(四)梳妆打扮。
书中有两次提到“辫子”。自古以来,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颁布“剃发令”,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这辫子即成为清朝时期的明显标识。
第三回:(宝玉)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
二十一回:原来宝玉在家并不戴冠,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脚儿。
六十三回:当时芳官……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粗辫,拖在脑后……,越显得面如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引得众人笑说:“他两个倒象一对双生的弟兄。”
作者前面直接写宝玉“编一根大辫”,后面写芳官则是用了虚实手法,映照宝玉脑后有辫。不言自明,就是清朝。
(五)所任官职。
书中三十七回:“皇上见他(贾政)人品端方,风声清肃,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因特将他点了学差,也无非是选拔真才之意。”
学差,即是学政。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初沿明制,设提学御史、提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易此名。所以,应是清朝。
(六)使用物品。
一是书籍。
二十三回: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为唐朝元稹所著。
五十一回:及至看《广舆记》上。
《广舆记》为明万历年间陆应阳所编辑,清康熙时,蔡方炳又有所增订,名为《增订广舆记》。
七十六回: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
目前可知题名为《历朝文选》的书籍有两部。一部为明朝人姚翼所编,一部为清代人秦倬所编。
书籍虽不好确定具体年代,但至少可以追溯至明朝。
二是字画。
第五回:秦氏卧房,“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四十回:
探春房中,“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米芾,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
三是钟表。
九十二回:冯紫英带了四种“可以做得贡的”的洋货给贾政看,其中“还有一架钟表,有三尺多高,也是一个童儿拿着时辰牌,到什么时候儿就报什么时辰。里头还有消息人儿打十番儿。”
西洋钟表首次进入中国,应该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利玛窦进贡给万历皇帝。
清王朝建立后,皇帝对钟表的兴趣有增无减,赏玩钟表成了皇室成员的一种时尚,尤以康熙时期为盛。
因无实证,笔者不敢妄加推断此钟表年代。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故事应发生在清初之后。
既然确定了朝代,是否还可以再具体定位到年号呢?《红楼梦》作者为此埋了一条线索,就在第五回中。
第五回: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仙姬笑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
资料显示:皇太极,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进占京师。 十月初一,顺治帝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若据清朝“定鼎”百年为计,至此应在雍正(1723年—1735年)和乾隆(1736年—1796年)年间。
这一结论,与红学专家从书外对《红楼梦》作者和批者及有关人士所考证的结果相吻合。
《红楼梦》既然写的是清朝,笔者借此略叙一疑。
作者曹雪芹本说“无朝代年纪可考”,而又在书中设谜,交给读者去猜;他却笔下藏险,频频使用“南京”一词。
三十三回:宝玉被笞挞,贾母冷笑两声(对贾政)……,便令人:“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儿立刻回南京去!”
五十二回:宝玉忙笑道:“好妹妹,你拿出来我们瞧瞧。”宝琴笑道:“在南京收着呢,此时那里去取?”
五十六回:湘云因说他:“闹利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找那个去(指甄宝玉)。”
还有,在第四十六回、七十五回、八十二回和一百一回中,都曾多次言及南京。
资料显示,明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称为“北京”。金陵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清朝统治时期的京都在北京,书中却将金陵称为前明的京城“南京”。倘若被人识破《红楼梦》写的是当朝,这在因“文字狱”入罪的清朝,可是犯了会被灭族的大忌呀。
笔者认为,作为大文学家的曹雪芹,不致于犯险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或许是在抄录、校对和编印的时候被人误改,这不得而知。
二贾宝玉原型系何人?
关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究竟是谁,众说纷纭,至今仍存争议。笔者针对其中的三种主要说法,做如下辨析:
其一,作者自传说,即曹雪芹本人写的自传。
自传说,最早由胡适提出。其理由为:
第一,《红楼梦》开端时,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
第二,第一回里那石头说道: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石头所记。
第三,第十六回有谈论南巡接驾的一大段,大概是因为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因为一家接驾四五次,不是人人可以随便有的机会。
第四,《红楼梦》第二回叙荣国府的世次如下。曹寅死后,曹颙袭织造之职。到康熙五十四年,曹颙或是死了,或是因事撤换了,故次子曹頫接下去做。《红楼梦》里的贾政,也是次子,也是先不袭爵,也是员外郎。这三层都与曹頫相合,故我们可以认贾政即是曹頫:因此,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
第五,最重要的证据自然还是曹雪芹自己的历史和他家的历史。敦诚兄弟送曹雪芹的诗,列举了雪芹一生的历史如下: (1)他是做过繁华旧梦的人。 (2)他有美术和文学的天才,能做诗,能绘画。 (3)他晚年的境况非常贫穷潦倒。这不是贾宝玉的历史吗?(注2)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等。不过,也有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持有异议,其代表人物为蔡元培、王维国、鲁迅、张爱玲、蔡义江、胡文彬等。
其二,纳兰性德说。
纳兰性德,康熙朝宰相明珠的儿子,是清代著名词人。明珠,即纳兰明珠,清代康熙朝重臣,权倾朝野。
有部分红学专家主张《红楼梦》记的是纳兰成德的事。成德后改名性德,字容若。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二笔》卷五说: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又俞樾的《小浮梅闲话》说:《红楼梦》一书,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子名成德,字容若。《通志堂经解》每一种有纳兰成德容若序,即其人也。恭读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上谕:成德于康熙十一年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注3)
上述一说是“明珠家事”,另一说是“明珠之子而作”,意指纳兰性德即是贾宝玉。
央视记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第五集有这样的描述:晚清文人赵烈文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和珅将《红楼梦》呈给乾隆御览,乾隆颇有兴致地读完了全书,对和珅说: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此史若实,乾隆的说法当属权威。
另外,《红楼梦》中也有与此说法相对应的情节:
一是,有说纳兰明珠因贪腐入狱,为了保命,让人告自己“谋反”。
六十八回:凤姐让张华写状子,往有司衙门里告贾琏,并说:“就告我们家谋反也没要紧!闹大了,我这里自然能够平服的。”
二是,借贾赦之口说出贾家富甲京都。
五十三回:贾珍因问尤氏:“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有体面,又是沾恩锡福。除咱们这么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要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荡,想得周到。”
三是,贾母扬言要拆太医院的大堂。
五十七回:贾宝玉因紫鹃假说林家人要来接林黛玉回家,受不了刺激而癫狂。贾家请了王太医过来诊治。
贾母对王太医道:“开了方儿。吃好了呢,我另外预备谢礼,叫他亲自捧了,送去磕头;要耽误了,我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的大堂。”
贾母这话虽是戏言,太医院也非寻常之地,这“玩笑”开得太过托大。
四是,贾政提携贾雨村官至尚书。
第三回:到了京都,雨村拿了名帖至荣府门上投了。贾政便极力帮助,题奏之日,谋了一个复职。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择日到任去了。
此后,贾雨村仕途轻云直上,不过几年,升了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参赞朝政。
从上述二三四情节看,曹家虽袭了宁国公、荣国公,却仅仅只是五品的江南织造,绝无有如此富博、骄横和权势的资本。这便指向了宰相明珠,权臣的威势,即便是一些皇亲国戚、皇子王爷,也会自愧不及。
其三,废太子胤礽说。
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说: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
这在《红楼梦》中,也有对应情节可寻。
一是,贾宝玉丢了“通灵宝玉”,即是隐喻胤礽的太子地位被废。
三十二回:史湘云捡了金麒麟,宝玉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怎么拾着的?”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日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
史湘云唐突地提到“印”,指的应该就是“玉、玺”;因为,宝玉身上可丢的只有玉,后来果然丢了。
二是,胤礽作为太子,自初次被废黜后,一反常态,行为疯癫。
书中九十四回有相同描述,贾宝玉丢了“灵通宝玉”,而后失魂疯癫。这与胤礽太子被废后的病情大相径庭。
三是,康熙早期非常宠溺胤礽,十分包容胤礽的过错,频繁地选撤太子的侍从。他坚信自己的儿子无甚过错,唯有儿子身边的小人教唆坏了太子。
书中也有类似描述,王夫人紧紧盯着贾宝玉身边的那些女孩,担心有坏女孩勾引贾宝玉把他带坏了。发现苗头,立刻行动,先后将金钏和晴雯赶出贾府(注4),此后对柳五儿仍存戒备之心。
四是,康熙四十七年,胤禔为谋夺储位,魇咒废太子,后被皇三子胤祉告发。
书中二十五回也有用蛊魇咒情节。赵姨娘请马道婆招五鬼施展邪法,欲置贾宝玉和王熙凤于死地。
二人被下魇咒后,只见宝玉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中所述: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谕曰:“前灼见胤礽行事颠倒,以为鬼物所凭。”又曰,“今胤礽之疾,渐已清爽。召见两次,询问前事,胤礽竟有全然不知者,深自愧悔。又言‘我幸心内略明,惧父皇闻知治罪,未至用刀刺人。如或不然,必有杀人之事矣。’……”
这段文字所述,胤礽被下魇咒后持刀砍人的症状,与书中描述的情节几乎完全一致。
如此所述,若以作者贯穿全书的隐喻写作手法,将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顺序调为“王贾薛史”,岂不成了“王家血史”。
上述三种说法,各有其理。
若说是作者自传,纳兰性德中举了,而曹雪芹没有;贾宝玉出家了,曹雪芹也没有。另外,自传作品通常不适宜采用神幻手法。而蔡元培的说法更显直白,他在《石头记索隐》第六版序言里写到:“且便贾府果为曹家影子,而此书又为雪芹写其家庭之状况,则措词当有分寸。今观第十七回焦大之谩骂,第六十六回柳相莲道:‘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似太不留余地”。此种质疑不无道理。
若说贾宝玉原型是纳兰性德,根据胡适考证:“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死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一岁。他死时,他的父亲明珠正在极盛的时代,(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不久又晋太子太师。)我们如何可说那眼见贾府兴亡的宝玉是指他呢?”这与情理不符。
若说贾宝玉原型是胤礽,也显牵强。一是年龄差距偏大,胤礽生于1674年,贾宝玉则大约生于1711年(注5),两人相差近四十岁。二是胤礽作为太子,一直生活在皇宫内,即便在被废囚禁时,也是住在咸安宫,直至死去。三是贾宝玉十九岁出家,而胤礽没有。
据此,书中的贾宝玉既与上述三人都有关联,又全然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人。所以说,贾宝玉应是作者的艺术创作,而决不是曹雪芹本人的“自传”。
清朝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有这样的记载:原听说有《风月宝鉴》一书,有名《石头记》,不知何人所作。曹雪芹得到此书,见书叙述的事情,与其家中之事略同,因而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后改其名为《红楼梦》又听说书中的“宝玉”,是指其叔辈某人,写的并非是他自己。
不过,《红楼梦》也却如许多红学专家所言,具有自序传性质(注6)。作者曹雪芹以本人的家庭背景和亲身经历作为主要原型与核心模本,再将其他人物和事件汇集梳理,经过提炼打磨,精雕细刻,堆砌、注入在贾宝玉一个人身上,从而构成了书中贾宝玉的艺术形象。
作者放着金陵的真(甄)宝玉,几乎不着任何笔墨;而是将假(贾)宝玉置于京都,进行艺术加工塑造。这样一来,贾宝玉可以是曹雪芹、是纳兰性德、是废太子胤礽,还可以是任何人;所以,贾宝玉的原型绝非一人。
作者在全书最终结尾时,让顽石、神瑛侍者、通灵宝玉、甄宝玉与贾宝玉形质合一,即含此隐喻,以应“假亦真时真亦假”的巧妙写作精髓。
三、曹雪芹是否将《红楼梦》写完?
关于这一论题,学者们意见不一,且争论无果。不过,确有证据表明,曹雪芹已将一百二十回全部写完。
鲁迅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中写到:程伟元序其前云,“……然原本目录百二十卷,……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友人盖谓高鹗。
胡适所著的《红楼梦考证》( 第二部分)中也写到:(3)程伟元的序里说,《红楼梦》当日虽只有八十回,但原本却有一百二十卷的目录。这话可惜无从考证。 (4)八十回以后的四十回,据高程两人的话,是程伟元历年杂凑起来的--先得二十余卷,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又经高鹗费了几个月整理修辑的工夫,方才有这部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他们自己说这四十回“更无他本可考”;但他们又说:“至其原文,未敢臆改。”
胡适对高程的话虽不认可,却也道出此番言论出自二人之口。
胡文彬所著的《红楼梦研究》第九章(后四十回及其作者)中,所记程伟元和高鹗的序较全。
程伟元的序写道:
《石头记》是此书原名,……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岂无全壁?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止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扬,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小泉程伟元识。
高鹗的序写道: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壁,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而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即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
蔡义江所著的《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则对程伟元和高鹗续书之事作了具体描述:
程伟元、高鹗讲的话还是基本可信的。
程伟元两次收藏,加起来大概我算算还不到四十回,有三十几回,他就约了高鹗一爱分担整理工作……
因为后面四十回不齐,有些过于简单,有些还有矛盾,所以他要补写好多回,补写好多情节,而且修改了很多情节,这样的话,变成了现在的一百二十回。
刘心武在《揭秘红楼梦》第二讲——追寻“红学”迷踪(下)中说道:
重要的线索是,脂砚斋整理过八十回以后的书稿,她不但目击过、阅读过曹雪芹八十回以后的写作,她还整理过。
脂砚斋又告诉我们,“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还不是一份稿,五六稿,大概有五六回,“被借阅者迷失,叹叹!”
而且脂砚斋透露的有的信息更惊心动魄,她说《红楼梦》最后一回有一个情榜,就是写完了……她说有一回是什么呢?有一回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她把回目都告诉你了,怎么会八十回以后曹雪芹没写呢?人家都写完了的,只是书稿没有定稿,还缺一些部件而已。
周思源所著的《周思源看红楼》“相当严厉的批评”一节中,也说道:
小说中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就已经有36人,庚辰本十八回脂批说,已丢失的小说最后一回的“警幻情榜”中还有三副册、四副册十二钗的名字,这样总共就有60人。
以上是诸位专家学者认同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全书的看法和论述。
这表明,《红楼梦》后四十回并不是程伟元和高鹗撰写后续的;而是原有其稿,应为曹雪芹所著,只是残缺佚失了几回。后由二人增漏补叙,而成今本的一百二十回。
程伟元在序中说:《红楼梦》虽只有八十回,但原本却有一百二十卷的目录。
这个目录,应该是支持全书写完的一个证据。
《红楼梦》中第一回写到: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作者如此耗费时日、重复不断地增补和删改,怎么可能是针对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呢?
通常情况下,作者在写作时,会先拟定主线,列妥提纲,搭建框架。而后开始运笔,遣词造句,输血填肉,予以充实;一回(章)一回(章)地写来,直至完稿。期间,除对某些章节有了新的想法和灵感、或有更合适的词句、或进行结构情节的调整,而做必要的修补润色外。都会等到完稿后,再一遍一遍地仔细阅读,开展全面、多次地校核、修改。
书的目录也是如此,若是写书前拟定的,至完稿后,则会根据成书后的具体情节予以最后修定;因为,作品情节的走向,并不完全是以作者的初创思路而发展的。若是在成书后编纂目录,如前面书中所言,那自不必说,书当然是写完了。
胡德平所著的《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中说:我认为《红楼梦》曹雪芹120回他写完了,如果他不写完,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怎么会“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攒成目录,分出章回”,这些都是整理完了,写完了以后的工作嘛,把章节目录都搞好,增删也完了,批阅也完了,他是写完了的。
央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第六集介绍:
实际上,曹雪芹的初稿仅用三年左右便完成了。之后的漫长岁月便是对这部巨作的修改和打磨。
1791年,文人高鹗、程伟元,将一百二十回的抄本集齐(程甲本),经“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的编辑工作后,用木活字印刷出版。次年,再次修改,为程乙本。甲本乙本统称为程高本。
二十世纪初,随着海内外对《红楼梦》研究的广泛和深入,更多的权威专家认为,全书一百二十回,实际上均由曹雪芹完成。程伟元和高鹗所做的是必要的编辑和修补。作为“《红楼梦》未完”的遗憾并不存在。
这部纪录片自播出后,虽有争议,却也是名家所论。
有很多专家学者和读者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写作风格迥异,叙事文辞差别较大。
笔者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曹雪芹为情所致,所以写前八十回时意气风发,酣畅淋漓。后四十回由于写贾府衰败,家散人亡,为情志所伤,空剩泪悲,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精力、灵性也大不如前。二是,高鹗在续编增补修改时,由于写作功力和情感不及曹雪芹而致。比如,八十一回重复使用了八次“光景”一词;八十五回有几段表述凌乱,词不达意,令人难懂;八十六回叙事太罗嗦;等。
今本《红楼梦》中,并未出现脂批的最后一回“警幻情榜”、及所披露的其他有关回目。或是由于抄本杂多且佚失,或是由于情节冲突,或是由于全续难度太大,而被高鹗放弃了。
也许,正如张爱玲在《红楼梦魇》“红楼梦未完”(3)中所说:后四十回只顾得个收拾残局,力求不扩大事件……
《红楼梦》为什么经典?读者就像欣赏一块宝玉,粗看细看后,再认真把玩。猜书中之谜,寻作者之根,追批者之源;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批者为什么要如此批?有什么内幕?有何伏笔?……等等,故引人入胜。
任何文学作品,大多无法脱离它的历史背景,《红楼梦》也是一样。作者为了把时代印迹抹去,而将“真事”隐去,“假语”留存。让读者去“索隐”,令读者迷茫、争执、癫狂。也使得《红楼梦》具有了无穷的趣味和魅力,而经久不衰。

作者:祝幸
2022年1月11日完稿于皖蚌
2022年1月15日修改

注1:科幻作品除外。
注2:《红楼梦考证》(胡适) 第二部分。
注3:《红楼梦考证》( 胡适)第一部分。
注4:此处引用了周思源《亦石亦玉话宝玉》的观点。
注5:以曹家在雍正六年(1728年)被查抄这一历史事件为节点,书中一百零五回贾家被抄时,贾宝玉十六七岁。以此计算,贾宝玉应生于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
注6:摘自蔡义江《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伟大作品多带有自序传性质。”……但是自序传性质不等于自传。

楼主:星级游客  时间:2022-01-17 14:27:55
想要改两个字:一个“作”,一个“创”。
在下面这句话中:以应“假亦真时真亦假”的巧妙写作精髓。
“假亦真时真亦假”,应为“假作真时真亦假”。“写作精髓”,可改为“创作精髓”。
楼主:星级游客  时间:2022-01-26 21:16:00
修改纠错:
一是,经对红楼纪年考证,第105回贾家被查抄时,贾宝玉应是十七八岁。根据曹家被抄家的时间推算,贾宝玉应出生在1710年。
二是,借贾赦之口说出贾家富甲京都。改为“借贾珍之口”。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